--让沟通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小伟某次期终数学考试没考好,在全班排到了倒数第三,妈妈吕梁整整唠叨了一个暑假。
学校又有考试了,小伟怕上次的情形再度出现,于是提前做了“准备”--把一些常用的公式抄在了小纸条上。然而,考试时,小伟翻开纸条找公式,被监考老师看到了。于是,监考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小伟的试卷撕得粉碎,并当场宣布小伟的考试成绩为零分。随后,数学老师将小伟考试作弊的情况向吕梁进行了“通报”。
听到这事,吕梁这次给小伟的不再是唠叨,而是一顿痛打。她还对小伟进行了处罚:以后都不许出去玩,必须在家写作业。
小伟的爸爸施展从部队回家探亲,见小伟很可怜,便与吕梁讨论对小伟的处罚问题。
“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教育小伟?我觉得你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
“我太残酷?”一提起小伟的学习情况,吕梁就生气:“你以为我打孩子就不心痛?不打不成才!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考试也作过弊,我父亲那天把我的屁股打得三天都坐不了凳子。要没有那一次的痛打,我后来肯定考不上清华!”
施展叹了口气,知道跟吕梁争论没用。
吕梁说的看上去有道理,但实际上却一点道理都没有。她父亲的那次痛打确实让她“长了记性”,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她才发奋读书考上了清华,但是,只有痛打这一种方法才能让孩子“长记性”吗?痛打也许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它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而又严重的伤害。试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吗?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暂时的,是可变的,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长期的,它有可能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父母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家长大多都在职场上打拼,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被老板表扬后,工作效率远比被老板批评后要高。因为人被表扬之后,感情状态是积极、向上、奋发的;只有人们的感情状态良好,工作才会有效率。既然如此,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严厉地惩罚孩子,让孩子的感情状态一直处于消极、向下和沮丧之中,这种做法很荒谬。家长严厉地惩罚孩子,到底是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还是只想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职场生存定律就是沟通。除了沟通,还是沟通!”这条定律也适用于家庭教育,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只有习惯与孩子沟通。
家长沟通能力的强弱,对其是否能与孩子建立互信关系的影响很大。双方进行沟通时,如果孩子信任家长,即使家长偶尔说话粗暴,那他也不会跟家长计较;相反,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长,只要家长说话稍微不注意,他就会用沉默或叛逆等消极方式来进行对抗。所以,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互相信任,那么双方的沟通就会比较顺利,这种良好的沟通又能让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别扭,那么沟通就会很困难,如果沟通起来很困难,那又会让双方的关系雪上加霜。因此,如果家长的沟通能力不强,就要注意与孩子建立互信,用它来弥补自己沟通能力的欠缺;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长对双方关系处理不恰当,那家长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用它来改善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只有通过沟通,家长才能了解孩子;家长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考虑以何种方式来进行家庭教育。了解孩子,也就是了解他的情感、想法和性格等。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感情状态后,就能迅速判断各种异常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喜欢去幼儿园?为什么孩子总是讨厌数学……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独特的动机,只有了解了行为后面的动机,家长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家长心中的地位,若是他们犯错遭到了家长严厉的批评,就会以为家长不爱自己了,所以表现得更加叛逆。只有加强沟通,家长才能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爱,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加强沟通,家长才能与孩子形成情感共鸣,与孩子情感交融。家长与孩子形成了情感共鸣,与孩子的感情高度交融之后,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家长只有通过沟通,才能鼓励孩子向前看,把事情做得更好。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总以为孩子小,没有自己的想法--即孩子的想法太幼稚不值得关注--所以不太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因而完全不肯费心思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这实际上就是不能平等对待孩子的表现。
至于家长用巴掌或棍棒代替沟通,那是一种最原始而又低级的家庭教育方式。用巴掌或棍棒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在现代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家长沟通能力弱,无法说服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只能寄希望于武力,用拳头来征服孩子,这是情商低下的典型表现。
反思:你打骂过孩子吗?
有容乃大
--跟孩子多“对话”少“说话”
吃过晚饭,小麦回房间温习功课时,突然想起一件事来。
“妈妈,我和小钢还有小石三个人想在中考后去南京、苏州、上海、杭州这几个地方旅游,估计要三到四个星期,你认为怎么样?”
“你们三个男生都没单独出过远门,你觉得你们没有问题吗?”张珊问。
“我觉得没有问题。”小麦说,“我们从北京上火车,到了南京后,小钢的舅舅就替我们做好旅游计划;小石的叔叔在上海工作,也可以帮助我们。还有,表姑不是在杭州工作吗?到了杭州我们可以去找她。所以,我觉得这次旅行肯定会很顺利。”小麦很有自信。
“嗯,是个不错的计划。”张珊说,“不过我也有一个想法。你姥姥一直想让你去法国上学,我希望在你读高二的时候过去。但你现在的法语基础很差,所以,我想让你一考完中考就找地方补习法语。你觉得怎么样?”
“你的意思是这个假期不让我出去旅游?”小麦有些失望。
“不是,这次旅行对你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妈妈支持你去!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个办法,让你既能够去旅游,又不耽误补习法语?”
“妈妈,你看这样好不好?”小麦一拍脑袋,马上有了新主意,“我跟他们去了南京和苏州后,不去上海和杭州了,直接回北京,这样就可以挤出十来天的时间。”
“好,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张珊笑着说,“其实,我也好久没去玩了,找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去上海和杭州!”
“谢谢妈妈!”说完,小麦开心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从表面上看,这母子俩的交谈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没什么两样,但如果细细体会,会发现他们的交谈与人们日常的交谈其实还是有差别。那么,差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与周围的人保持有效沟通,可是在开始交谈后,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争夺发言权,哪怕不礼貌地打断了对方的说话也毫不在意。如果双方的观点有分歧,我们往往会忍不住想要攻击对方;即使语气委婉,也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说是我们人类的劣根性,也是情商不高的表现。
案例中,小麦因为中考而憋了很久,他想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心情,是合情合理的;而张珊让小麦为将来留学去补习法语,这也很正常。也就是说,如果单从各自的立场来看,他们的想法都没有错,而张珊这个母亲在与儿子的想法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还能心平气和地与儿子进行交谈,实属难得。
实际上,这对母子都想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因为他们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对方,所以都能平静地倾听对方提出的意见,尊重对方。尽管母亲拥有绝对的决定权,但一开始她并没有抱着“儿子一定要听自己话”的想法,小麦也没有因担心母亲不让自己去旅游而采取抗争的态度。相反,尽管他俩的计划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过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假期。所以,张珊母子交谈的结果,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彼此理解,两人都很高兴,心理上的隔阂消除了,母子俩的关系比过去更亲近。
小麦与张珊的这段话其实不能称为“说话”,而是“对话”。在传播学中,“说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而“对话”是指“双方思想的自由交流”。也就是说,“说话”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对方是否接受和有什么反应,而“对话”是双方互相敞开心扉,在轻松的状态下协商。
“对话”不是听自己想听的事,而是听对方想说的事。因此,在对话时要注意,如果自己想提问或想发表意见,可以先把它们放到一边,让对方先说,先听听对方是怎么想的。“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既不必匆匆忙忙下结论,也不是泛泛而谈。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都不当裁判,只是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听对方想说些什么。相互信赖是家长和孩子构筑良好关系的基石,而“对话”则是建立互信的桥梁。
反思:你在与孩子沟通时有没有想了解“孩子到底怎么想”的习惯?
生动形象
--用孩子喜欢的语言与孩子交流
小溜溜快四岁了,可他还是不能自己好好吃饭,每顿饭都要妈妈孔莹一遍又一遍地“威逼利诱”才能吃完,这让孔莹非常头痛。但是,自从看了姚明的奥利奥饼干广告后,小溜溜天天都要吃奥利奥饼干。
饼干当然是个好东西,但不能把它给孩子当主食。于是,孔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某天吃午饭的时候,电视里的姚明正在打篮球,小溜溜一直盯着看,自己的手也不停地拍打着篮球,就是不肯好好吃饭。
“小溜溜,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孔莹问。
“我长大后要和姚明叔叔一样打篮球。”小溜溜回答。
“打篮球要长得很高很高,那你想不想长得像姚明叔叔那样高?”孔莹又问。
“想!”小溜溜大声回答。
“你要想长得像姚明叔叔那样高,那你就要好好吃饭,不好好吃饭就长不高!”孔莹严肃地说。
“妈妈,我好好吃饭,就能长得像姚明叔叔那样高吗?”小溜溜放下手中的篮球,认真地问。
“是的。”孔莹笑了,对小溜溜说,“只要你好好吃饭,你就一定能长得像姚明叔叔那样高!”
“那我以后每天都要吃很多很多的饭!”小溜溜向孔莹保证。
……
看得出,孔莹是一位高情商的妈妈。她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她具备了高超的沟通能力。孩子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高,所以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要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话中的含义,还要让孩子对它产生兴趣,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就要求家长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善于将自己的话语变得形象化和趣味化,做到生动形象,易于孩子理解和记忆,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
语言要生动形象,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使用华丽的辞藻和时尚的概念。像孔莹这样,语言通俗易懂,照样能让小溜溜理解和产生兴趣,还让小溜溜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要吃很多饭,才能长得像姚明叔叔那样高啊!”
现在,不少家长都抱怨:“我家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但是很少有家长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自己说的话让孩子觉得“中听”吗?家长教育孩子多是为孩子好,但是,为什么总会在沟通中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呢?为什么家长的“好心”得不到“好报”呢?其实,这往往是家长表达能力不强造成的。
家长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必要时应进行一些专门的自我语言训练。
语言是感情的外衣,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要正确地把握自己内心的感情状态。只有正确地了解自己现在的心情,才能选用准确的词汇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家长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表达感情的词汇。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都是用“语言”来思考,比如,你现在很郁闷,那在你的头脑中就会出现“郁闷”、“不爽”、“难受”之类的词汇。你掌握的表达感情的词汇越多,就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
比如,同样是描述悲伤的心情,可以说成“悲惨而痛苦的”、“可怜而又凄惨的”、“不愉快而且气氛消沉”,等等。
若想尽可能多地掌握表达感情的词汇,可以先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词汇写出来。人们的感情分为六大类,即幸福、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首先,针对每一类感情,至少写出描述它们的二十个适当的词汇。比如,一个人很悲伤,就可以用下面的词语来描述:悲惨、痛苦、气氛忧郁、悲观、没精神、失望、苦恼、闷闷不乐、心痛、灰心、寂寞、不幸福、消沉、郁闷、心灰意冷、可怜、不愉快、遗憾、如坐针毡……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差不多了。如果你现在还写不出那么多的词汇,可以利用词典。你掌握的与感情有关的词汇越多,你的感情就可能会变得越理智。
掌握了大量表现感情的词汇之后,你可以试着用它们来描述自己现在的感情。对于幸福、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这六种感情,如果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的话,你的心情就可以准确地表述出来。
比如,现在你正在给孩子讲故事,此刻你的心情可能是感到幸福,但同时也有些忧虑。幸福,是因为此刻你跟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看到他沉醉在童话故事中,这让你体验到喜悦和快乐;忧虑,是因为你担心自己工作太忙,不能总是这样陪伴孩子,心里有些不安。
其实,每个人的感情都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很多人会“在幸福中有些不安”、“在愤怒中夹杂着恐惧”等等。在另一方面,即使是表示“灰心”,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比如,程度浅的可以表述为“稍微有些郁闷”,而程度深的则是“非常沮丧”。选择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对识别自己的感情非常重要。
反思:你在与孩子沟通时喜欢用比喻吗?
通俗易懂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与孩子交流
小雪快三岁了,今天是她第一天去幼儿园。
小雪平时喜欢抱着一个名叫“小玛丽”的布娃娃,她说小玛丽是她的妹妹,怕把小玛丽一个人留在家里小玛丽会害怕,所以,她要带着布娃娃一起去幼儿园。但是,幼儿园有规定,不允许小朋友带玩具到幼儿园。
看到小雪抱着小玛丽不肯撒手,爸爸曹朗蹲下身问小雪:“小玛丽几岁了?”
小雪回答:“一岁。”
曹朗又问:“一岁的小朋友能上幼儿园吗?”
小雪说:“一岁的小朋友不能上幼儿园。”
曹朗又问:“一岁的小朋友不能上幼儿园,那应该让谁看着呀?”
小雪想了想,说:“要妈妈看。”
曹朗点点头,说:“那就把小玛丽留在家里让妈妈看着,晚上你从幼儿园回来再跟她一起玩,好吗?”
小雪回答:“好!”
于是,小雪放下小玛丽,蹦蹦跳跳地跟着曹朗一起去幼儿园了……
看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小雪真乖,爸爸曹朗真聪明!其实,曹朗的聪明之处就表现在他用小雪的语言与她交流,从而使小雪很快接受了自己的建议。
妈妈:“小胖,你今天第一天上学,在学校没哭吧?”
小胖:“我没哭,但我把老师给弄哭了。”
一般的家长在碰到这种问题时会怎样处理呢?多半家长可能会釆取“诱惑-恐吓-征服”三部曲:家长首先“诱惑”孩子,和孩子说幼儿园的老师喜欢不带玩具的小朋友,想要得到老师的喜爱和表扬,就必须把玩具放在家里;若是“诱惑”无效,家长会开始“恐吓”,告诉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喜欢带玩具上学的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不喜欢带玩具的小朋友,等等;若是孩子依然很“固执”,家长就会失去最后的耐心,勒令孩子放下玩具,希望“征服”孩子。一些孩子看到家长充满愤怒的脸,会很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玩具;而某些孩子则会“顽抗到底”。对于后一种孩子,家长就会采取强制性措施,把玩具扔到一边,抱起孩子就往幼儿园走。
对待家长的三部曲,孩子基本上有三种反应:首先对家长的“诱惑”感到茫然,他们不认识幼儿园的老师,所以并不认为得到幼儿园老师的喜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家长进行“恐吓”时,他们开始感到恐惧,开始反感幼儿园;当家长采用武力“征服”时,他们则用连哭带闹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抗议……被家长的三部曲吓到的孩子,他们今后只要有机会,就不肯去幼儿园;即使去幼儿园,每天出门时也要以哭闹的方式表示自己对幼儿园的厌恶。幼儿园本是个可以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乐园,但现在却在很多孩子心中变成了一个“纳粹集中营”!
孩子为什么会把幼儿园看成“纳粹集中营”?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幼儿园的“纪律”,他们不知道“纪律”是什么。在他们看来,家长不让自己带心爱的玩具去幼儿园,就很“惹人讨厌”!因此,要让孩子听话,消除与孩子沟通的障碍,家长应该使用孩子的语言,用孩子可以理解并喜欢的方式与他们交流。用孩子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不仅能让孩子容易理解,而且能够让孩子产生情感共鸣,更加信赖家长。
所谓“孩子的语言”,并不是指儿向语(儿童导向语言,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它是指在适应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并且考虑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所使用的词句、语调、语速等。家长使用“孩子的语言”的关键,在于他们必须考虑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家长要熟悉和使用“孩子的语言”,首先要习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但是,大多数家长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身为成年人,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与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要带玩具去幼儿园,是因为他们觉得把玩具留在家里它会寂寞,而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幼儿园的纪律,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在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的认知世界里,根本没有“纪律”这类东西。
要养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习惯,那家长就必须提高情商。情商是一种认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能让人习惯于换位思考。高情商的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会通过孩子情绪上的微妙变化来了解孩子的需要或欲望,并习惯性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探究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或欲望,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案例中的爸爸曹朗很聪明,当他看到小雪想带着玩具去幼儿园时,并没有直接拿幼儿园的纪律来吓唬她,而是先蹲下身来,了解小雪要带玩具去幼儿园的原因。而当他了解到小雪是因为怕布娃娃“一个人在家害怕”时,就用“孩子的语言”讲一个她能理解的道理--尽管这个道理在成年人看来很可笑。
反思:你平时如何跟孩子讲“大道理”?
热烈鼓掌
--经常给孩子以正面鼓励
小娜刚放学回到家,妈妈金婷就来电话说她要加班,估计要过了九点才能到家,让小娜到楼下饭馆买外卖,不要等自己一起吃晚饭了。
放下电话,小娜心想,自己已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姑娘了,妈妈加班那么辛苦,自己一定要做顿饭给妈妈吃。但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小娜是第一次做饭,个子不高又没有经验,她到橱柜里拿食用油时把一桶油弄撒了,弄得满厨房都是油渍。小娜不知所措,蹲在厨房哭了……
金婷回到家听到哭泣声,吓了一跳。她循着哭声走进了厨房,看到满地都是油,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笑着对正在哭泣的小娜说:“哇!我们家富得满地流油了!”
小娜哭,是因为害怕妈妈责骂自己,现在听妈妈这么一说,害怕的感觉跑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金婷又说:“乖女儿,我们一起来把厨房打扫干净,好吗?”
于是,小娜与妈妈一起把厨房打扫了一遍。
打扫完之后,金婷拿起小娜先前打翻的油桶,手把手地教小娜,告诉她油桶要怎么拿才稳当。
“小娜,愿意做个西红柿炒鸡蛋给妈妈吃吗?”金婷笑眯眯地问。
“愿意!”小娜大声地回答。
虽然这是小娜第一次做菜,但她已经一点也不胆怯了……
小娜是一个乖巧的孩子,金婷是一个情商相当高的妈妈。当金婷看到小娜在哭泣时,她知道这时要先帮小娜消除恐惧和沮丧,于是她先开了个玩笑--富得满地流油。金婷发挥了情商中识别感情和利用感情的能力,这样既保护了小娜的自尊心,又为下一步的交流创造了温馨的氛围。
当小娜完全从恐惧和沮丧中脱离之后,金婷让她给自己做个西红柿炒鸡蛋,就是表明自己理解小娜“想做饭”这个行为,这就是金婷情商中理解感情的能力在发挥作用。由于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小娜信心百倍地开始做菜。
金婷给了小娜极大的鼓励,这个鼓励不仅帮小娜消除了恐惧和沮丧,而且给了小娜更大的自信,使她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
家长必须学会像金婷这样鼓励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大地需要阳光一样,这是孩子的天性决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挫折和失败,会给家长带来不少麻烦,因而他们容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失望和沮丧。如果家长不能尽快帮孩子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他们就会容易产生自卑感,今后变得谨小慎微,失去探索的勇气,不敢进行任何创新活动,也不愿为任何失败承担责任,有可能变成一个畏首畏尾、毫无作为的平庸之辈。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家长不仅要及时给孩子鼓励,而且也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孩子有所进步,就要给予鼓励,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要快速消除孩子心中所有的负面情绪,家长就要适时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以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和勇气。因此,高情商的家长都习惯从正面看待孩子的挫折和失败,给予孩子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不愿意鼓励孩子,他们喜欢用巴掌或棍棒来处理孩子的过失行为,很少关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过失。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金婷的情商不高,她在看到小娜把食用油洒了一地之后,首先想到的就会是“浪费”,会抱怨打扫厨房很麻烦,而不去想小娜为什么要去搬油桶,所以,对小娜会轻则责骂,重则痛打。
另外,家长之所以不喜欢鼓励孩子,是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巴掌或棍棒更容易使孩子“长记性”,让孩子不会一错再错。但是,他们不会想,这样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更想不到这种伤害是长期而又严重的。经常给孩子以热烈的掌声,恰当的鼓励不仅能让孩子“长记性”,而且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此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情商家长很善于鼓励孩子,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与孩子的情感共鸣,能让孩子与自己心往一处想。这样,当家长向孩子提出更高的成长目标时,孩子会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但是,家长必须注意,鼓励与奖励不是一回事。鼓励主要是为了调整孩子的感情,而奖励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给孩子提供的诱饵,也可以说是家长贿赂孩子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制定这样的奖励政策:考试成绩提高1分就奖励100元钱,如数学成绩由90分提高到95分,那就奖励500元钱。这种奖励只能使孩子不再专注于学习本身,而只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从而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如何增加奖金上。可以说,如果孩子是为了一双耐克鞋而去学习,那他的学习成绩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但他一旦得到了这双耐克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反思: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
一字千金
--让孩子把表扬铭记在心
晚上十点,魏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这天他在公司连续主持了三个重要的会议,实在是太累了。他刚要掏出钥匙开门,听到走廊有脚步声的小敏已把门打开了。
“丫头,你还没有睡觉?”看到乖巧的女儿,魏明又来精神了。
“爸爸,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女儿接过爸爸手中的包,将它挂起来。她没睡觉,是在等爸爸回来。
“什么礼物呀?”魏明充满好奇地问。
小敏骄傲地将一张奖状递到魏明眼前。
魏明一看,原来小敏今天参加区里的围棋比赛,得了少年组第一名!
“哇!”他模仿着小敏说话的口气说:“小敏,你真是个少年芮乃伟!”
“真的?”小敏扑上来,抱着爸爸亲了一口。小敏觉得,爸爸将她比做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她真是太开心了……
这就是高情商的家长,他善于表扬孩子。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生理需求,第二层次为安全需求,第三层次为对社会承认的需求,第四层次为自尊的需求,第五层次为实现自我的需求。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孩子。
在一般的家庭中,家长都能满足孩子第一和第二层次的需求,给孩子提供必需的衣食住行和安全上的保证。但是孩子和家长一样,也有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需求,即希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能够受到别人的尊敬,等等。因此,孩子与家长一样,喜欢被人表扬而不喜欢被人指责。
家长的表扬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心,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感情和愿望,这种感情和愿望是形成孩子优秀人格的重要动力。
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的家长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给予表扬,那家庭中就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气氛,从而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互信关系。有了这种互信关系,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其实,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已经意识到表扬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经常发现自己对孩子进行表扬的作用不大。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家长表扬的边际效用下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掌握表扬的要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高情商的魏明是如何表扬女儿小敏的吧!
首先,表扬要发自内心。魏明表扬小敏“你真是个少年芮乃伟”,这可不是随口就能说出来的,魏明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个赞扬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能引起小敏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总是对自己孩子赞不绝口,时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等话挂在嘴边。然而,对于这样的表扬,一般的孩子顶多笑一笑,不会把它当成一回事,因为这样的表扬太平常了,他们认为家长只是随口说说。这种表扬的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次,表扬要抓住重点。魏明在表扬小敏时,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要点,重点赞扬。他抓住小敏一直崇拜著名女子围棋运动员芮乃伟的这种心理,没有说小敏“真聪明”、“真是刻苦努力”之类的话,只给了一句表扬“你真是个少年芮乃伟”。这样的表扬对于小敏来说很出乎意料,她的感情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你真是个少年芮乃伟”,这句话将深深地铭刻在小敏的心中,也许十年二十年后小敏还会记得爸爸的这句表扬。其实,下围棋只是小敏的一个爱好,她将来未必会走职业围棋这条道路,但不管她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魏明的这句表扬都将会一直给她增添前进的动力!
最后,表扬要简洁。“你真是个少年芮乃伟”,这句话只有短短的九个字,但是效果却很好。如果魏明说了一大段表扬的话,可能会让小敏觉得那是爸爸随便罗列出来的,是讨自己高兴的套话,从而让表扬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候,言简意赅更能感动人。通过这样简洁的表扬,孩子更能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家长应该学会表扬孩子!
反思:你平时是如何表扬孩子的?
反馈信息
--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朝前看
接到小朗班主任刘老师的电话时,陶冶正在主持公司的销售会议。挂了电话,陶冶让会议草草收场了。他想,小朗肯定在学校给自己惹什么麻烦了。
他匆忙赶到学校后,刘老师说小朗的数学考试又没考好。上次数学考试中,小朗把“47”看成了“74”,没有得到全班第一名,这次考试又出现了两个类似的失误,排名跌到了十名以外。
刘老师说了一通大道理,大概意思就是:小朗已经初二了,学习再这么马虎,将来的中考肯定考不好,甚至一生的事业也会受影响,等等。
对于刘老师的话,陶冶感到有点窝火,他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但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还是耐心地告诉小朗学习要仔细。可是,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小朗似睡非睡,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根本没把陶冶的教导听进去。
见小朗这个样子,陶冶转换了交谈内容:“小朗,你是不是认为我批评你是跟你过不去?我在公司是总经理,一天有那么多的工作要处理,为什么要花时间跟你过不去呢?你不觉得自己很幸运吗?学习上出了错,马上就有人来批评你,让你改正错误,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你看我,现在即使我犯了错误,也没有人来批评我、纠正我的错误,顶多有人在背后看我的笑话。所以,我经常会不知不觉地犯同样的错误。你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在监督着你,随着你年纪的增长,特别是将来进入社会后,这种批评监督会越来越少,所以,我希望你能珍惜这种被批评的机会。”
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批评的小朗,这时的心态完全改变了,他觉得老爸工作那么忙还抽出时间来关心自己的学习,如果自己不好好改正马虎的毛病,真是对不住他的一片苦心。于是,他诚恳地对陶冶说:“老爸,我下次一定改正学习不认真这个毛病,行吗?”
听儿子这么说,陶冶笑了,他话锋一转:“小子,我刚才看了你的考试卷,觉得你写的字大有长进,快赶上你老爸我写的字了!”
“那是!”小朗得意地说,“老子英雄儿好汉,长江后浪推前浪嘛!”
车里传出父子俩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就像一个田径教练,在训练过程中,他必须在催促队员的同时辅以严厉的批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倍努力训练,以提高成绩。
但是,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发怒,因为家长“发怒”与“批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简单地说,“发怒”是感性的反应,“批评”是理性的反应。面对孩子的失误,家长火气再大,也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更不能纠正错误,只有理性的“批评”才能做到这一点。
“冷静”是情商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情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整情绪,把情绪朝积极的方向疏导。如果一听到孩子学习成绩糟糕,家长的情绪就失去控制,做出不冷静的事,那是情商不高的表现。高情商的家长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失误,能够帮助孩子找到失误的根源,避免孩子犯相同的错误。
孩子失误,家长必须给予批评,但是,这种批评不能没完没了。一方面,批评之后,家长应观察孩子是否有所反省、对自己的批评持什么态度、自己有没有误解对方等,必须对这些情况加以确认。如果自己误解了孩子,就要找到消除误解的办法;如果不尽快消除误解,孩子对你的怨恨将越积越深,最后将不再信任你。另一方面,家长批评孩子之后,不要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应该帮助他鼓起勇气,这时,即使孩子心里有些委屈,也会振作起精神,重新投入学习。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
家长批评孩子,实际上是给他一个信息反馈,让他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高情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会过分纠缠于孩子“为什么会犯错误”,重点会放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希望和期待上。陶冶在指出小朗学习马虎的毛病之后,并没有再给他一顿严厉批评:“你怎么屡教不改?你是不是将来不想读大学、找份好工作啦?”若是听到这样的批评,小朗会怎么想?他极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内心更抗拒老爸的批评,从而让陶冶“瞎子点灯白费蜡”。陶冶看透了小朗的这种心理,没有再纠缠于考试分数,而是给予了小朗更多的希望和期待,将他的眼光引导向未来。
对于出现失误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给予批评,以促使他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一般的家长大多教育也就到此结束。然而,陶冶却利用这个机会,提出自己的希望和期待,说:“你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在监督着你。随着你年纪的增长,特别是你将来进入社会后,这种批评监督会越来越少,所以,我希望你能珍惜这种被批评的机会。”这能够让小朗树立更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的学习。
家长不仅自己要有长远打算,而且要让孩子在搞好当前学习的前提下对未来树立起长远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孩子做人比眼前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高情商的家长都有一种积极面向未来的习惯,所以,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不追问孩子“为什么过去是那样的”,而让孩子考虑“如何面对未来”。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失误和挫折是难免的,因此,家长有责任帮孩子卸掉他们心头的包袱,积极地面向未来。
陶冶善于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小朗马虎造成失误,必须严厉批评;但陶冶并不只是批评,他根据小朗的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当小朗保证不犯类似错误时,陶冶笑着说:“小子,我刚才看了你的考试试卷,觉得你写的字大有长进,快赶上你老爸我写的字了!”这段话是陶冶在批评之后的后续跟踪工作,这对转变小朗的心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即使承认家长的批评对自己的成长有益,心里仍很难接受,很容易对家长产生怨气。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批评之后,一定要观察孩子是否真的接受了自己的批评,是否真的心服口服。家长一定要做相应的跟踪观察,以保证批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批评孩子是为了培养孩子茁壮成长,而不是为了发泄自己心头的怒火。
反思:你在批评孩子后观察过效果吗?
戒急用忍
--让孩子把话说完
某天上午,姜媚在整理儿子小爽的房间时,在他的床底下发现了一本日本色情杂志。当时,姜媚心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着,她想,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小爽居然还有心情看这种下流的杂志!她恨不得立即就将这个“不走正道”的儿子赶出家门!
放学了,小爽一进门,姜媚就拿着杂志走到他面前,问:“这是什么?”
这明明就是本杂志,姜媚之所以这么问,是想给儿子设个圈套,诱导他自己说出“色情杂志”这几个字来,她想让他产生羞耻感!
小爽满不在乎地说:“妈妈,你看清楚了,这是本杂志。”
听到这个回答,姜媚心中的怒火更旺了:“给我老实一点,小子!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小爽很无奈地说:“妈妈,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姜媚觉得不能再跟儿子浪费时间了:“我是在你的床底下发现的这本下流杂志,小爽,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
小爽想了一下说:“噢,我想起来了,这是上个星期我们班一个同学让我帮他保管的。”
姜媚冷笑一声:“你以为你妈是白痴,会相信你这套鬼话吗?”
小爽一副很无辜的样子,说:“那你爱信不信!”说完,就回房间了。
姜媚气得把杂志往地上一摔,瘫倒在沙发上。她觉得小爽平时还挺懂事的,怎么这会儿就像个“小魔王”,她觉得自己根本管不住他了!这让姜媚非常懊恼。
结局的确令人沮丧,姜媚既没有解决杂志的问题,又把母子关系弄僵了。
那么,这种沟通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就是因为姜媚情商不高,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没有听小爽把话说完而造成的。如果姜媚情商比较高,那这次沟通可能会有另一种结果。
小爽进门后,姜媚先跟他聊了聊学校的情况,延伸出其他轻松的话题,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随意而又亲切的氛围,为下一步讨论杂志的事创造了条件。
“小爽,我今天在整理你房间时,看见你床下有本似乎不太适合你看的杂志。这是怎么回事?”有了可以切入正题的氛围后,姜媚开始平静地讨论杂志的问题。
由于姜媚语态平和,用词不激烈,再加上不设圈套,大大降低了小爽的对抗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家长确实应该先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
于是,小爽平静地告诉母亲,这是自己为同学保管的,因为同学的父亲很“厉害”,同学怕被自己的父亲责罚,于是让他帮忙保存,而他出于同学的情面没有拒绝。
小爽说的是不是实话呢?其实,如果姜媚是个称职的母亲,那她就可以从小爽平时的表现判断出小爽是否在撒谎。这时,家长即使判断出孩子是在撒谎,也不应该立即点破。一旦点破“你在撒谎”,那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也会因此而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不能达到“知错就改”的效果。
听完小爽的情况说明后,姜媚应该明确地告诉小爽:中学生不适宜看这种杂志,特别是在面临中考的情况下,它会严重影响学习……
对于姜媚的这套“大道理”,小爽不一定在心里完全接受,但是,他肯定会向姜媚保证,自己今后不再看这种杂志了。小爽之所以会作这样的保证,一是感谢妈妈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他明白,妈妈这么做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二是他也知道,看这种杂志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心里多少缺乏底气。
当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时,家长一定要先沉住气,把事情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而要了解清楚情况,就要听“当事人”(孩子自己)把情况介绍完。所以,若是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戒急用忍,先听孩子把话说完。这既可以避免造成误会,又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善于聆听孩子说话的家长,往往是一个受孩子爱戴的家长。因为聆听能有效地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信赖感。因而有时只要家长耐心地听,孩子的情绪自然就会平静下去,问题就自然能得到解决。
不能让孩子把话说完的家长情商不够高。他们不能有效地识别和调整自己的感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对孩子形成了“既定印象”。很多的家长觉得,现在诱惑孩子的东西太多,总是担心孩子学坏。由于“担心孩子学坏”这种念头挥之不去,并且慢慢地沉淀于家长的潜意识,他们也会觉得孩子“正在变坏”,形成一种“既定印象”。所以,姜媚一见到小爽床下的色情杂志,就觉得自己的孩子“正在变坏”的想法得到了证实,于是,她根本不听小爽说什么,并认为小爽是在狡辩。由于这种偏见,导致家长与孩子更难沟通。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就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就要把“听孩子说话”当做一种基本功来训练。
在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让孩子把话全部说完。如果家长总是中途插话,那孩子一定会反感,这与你讨厌孩子打断你的讲话是一个道理。
孩子在讲话的时候,家长可以不时地提问题。家长适时的提问会使得孩子认为家长在认真地聆听,因而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所以家长与孩子沟通时,不要只会听,还要不时地提问,这样孩子就会非常愿意一直往下讲,而且最终会涉及家长想知道的内容。让孩子把话说完,不仅能完整地听懂孩子的意思,而且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反思:不管孩子说什么你都能耐心地听完吗?
慎用“为什么”
--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要柔和
星期天上午,谢媛拿出儿子小光的外衣,想给他洗衣服,她习惯性地掏口袋时发现里面有包烟。这还得了,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学抽烟,那将来会变成什么样?谢媛血压急速上升,她大叫道:“小光,你给我出来!”
戴着耳麦正在听音乐的小光来到母亲面前,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出什么事了?”
谢媛怒气冲冲地问:“你为什么不学好,要学抽烟?”
小光争辩说:“我没有抽烟呀,你看这包烟不还没有拆封吗?”
谢媛把烟扔到地上:“你不仅学抽烟,还开始学撒谎了!我现在不听你狡辩,你说该怎么处理?”
“我抽烟怎么了?我老爸不也抽烟吗?”见妈妈不给自己解释的机会,小光也开始耍赖,“你爱咋地就咋地!”说着,就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谢媛觉得,幸好自己没有心脏病,不然真得叫救护车了。她实在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小光突然会变成一个混世小魔王!她暗下决心,一定得想办法好好地教训这臭小子一顿,不然他就会从此不学好!于是,一向平静的周末开始硝烟弥漫……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就出在谢媛自己身上。只要她把与小光交流时的话变换一下,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小光,这是我刚才在你口袋里掏出来的烟。你能告诉妈妈怎么回事吗?”
“哦,事情是这样的。”小光脸有些红,吞吞吐吐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某天下午放学后,他和几个男生一起骑车回家,一个同学说他昨天偷偷从父亲的烟盒里拿了一支烟来抽,觉得味道很奇怪。另一个男生马上说他觉得男生抽烟很酷。说着,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卖部前,一个男生下车买了几包烟,分给每个人一包。小光从小就知道抽烟不好,所以顺手将那包烟塞进了口袋。那个买烟的男生见只有小光一个人没有将烟打开,就递了一支烟给他:“哥们儿,不抽烟算什么男子汉!”于是,小光只好把烟点燃了。但刚吸一口,他就被呛到了,于是他当时就在心里发誓:这一辈再也不抽这鬼东西了。
谢媛终于明白了,小光是碍于哥们儿义气才收了这包烟的,于是,她把烟递给小光:“小光,你把这包烟拿去,留作纪念吧!”
“谢谢妈妈!”小光拿着烟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家里充满了往日周末的温馨气氛……
为什么同一件事只是稍微变换一下说话的方式,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不同的说话方式能让听者产生不同的感受,也会产生不同的回应方式。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的话会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应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
在第一种沟通方式中,谢媛采用了质问的方式,以“为什么”开始。虽然小光内心知道抽烟不好,但妈妈的“质问”让他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无端地被怀疑了,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拒绝沟通”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此,在第一种沟通方式中,母子之间的沟通戛然而止。
在第二种沟通方式中,谢媛采用了对事不对人的方式,以“你能告诉妈妈怎么回事吗”开始。这句话其实包含了某种对小光的谅解,这让小光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所以,他能平静地说出烟的来历。
那么,人们表达能力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说,情商的高低决定了表达能力的强弱,也可以说,表达能力不强的家长情商肯定不高。
人们在与别人沟通时,总会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并且配合自己的表情、手势等其他肢体语言,而这些肢体语言也是其要表达意思的一部分。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有些人表现得很在行,有些人则很笨拙。那些表达能力很强的人,能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肢体语言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也能理解对方当时的心情,在做到真实表达自己意思的前提下不伤害对方的感情,从而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情商高的人看上去似乎很随意,实际上更容易被对方接纳。而那些情商较低的人,他们的表达方式大多粗鲁、幼稚和笨拙,即使是向对方传递一个好的消息,也会让对方听着心里难受,从而产生“讨厌”的感觉。
爸爸:“为什么树不会走路呢?”
娃娃:“因为它只有一条腿。”
一般来说,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表达方式可分为攻击型和包容型。攻击型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很容易表现出严厉的责难,会让对方心里很不舒服,从而导致对方产生对抗心理,谢媛的第一种说法就属于攻击型;包容型的表达方式与效果正好与攻击型相反,谢媛的第二种说法就属于包容型。
家长选择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就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情商高的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通常会选择包容型的沟通方式,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孩子的理解和配合;而情商低的家长由于习惯采用攻击型的沟通方式,所以他们很容易与孩子产生冲突。因此,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慎用“为什么”这种质问型的方式,尽量使说出口的第一句话显得柔和。
反思:你平时与孩子沟通时,习惯采用包容型还是攻击型的方式?
暂停六秒
--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争吵
邹嫣的心快要碎了!
去年邹嫣求爷爷告奶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儿子小强转到区重点中学,可她万万没想到,小强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游戏!
其实上小学时,小强曾偷偷去过网吧,被邹嫣发现以后,他写了一份很深刻的检讨,保证再也不去网吧了。邹嫣当时很高兴,确实,自那以后小强也没再去过网吧。
但小强上初中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他每天四点半放学。有一天,小强跟邹嫣说放学后想去打篮球,六点之前回来。邹嫣想,孩子学习很累,去放松一下,锻炼锻炼身体也很好,于是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后来,快要期末考试了,邹嫣就跟小强说别玩篮球了,每天早点回家复习。小强嘴上答应了,可考试前一天还是没按时回家。于是,邹嫣怀疑小强是不是又去网吧了,她给经常和小强在一起打篮球的同学打电话,对方答复:自己在家复习功课。于是,邹嫣更肯定小强是去网吧玩游戏了。
听着楼道里的脚步声,邹嫣知道小强回来了,她心里早已怒火中烧。
“你做什么去了?这么晚才回来!”邹嫣厉声问道。
“我不早跟你说了吗,我在学校打篮球,锻炼身体。”小强若无其事地说。
看到小强撒谎一点不脸红的样子,邹嫣火更大了!
“网吧里有篮球场吗?”邹嫣质问:“现在撒谎都不脸红了!”
见谎言被揭穿了,小强干脆破罐子破摔:“是的,我是去网吧玩游戏了,怎么了,犯法吗?”
啪!邹嫣给了小强一记响亮的耳光!当她想给出第二个耳光时,小强夺门而出。
过了十二点了,小强还是没有回家,邹嫣的心已经碎了……
小强为了去网吧玩游戏而撒谎,这件事当然不能姑息,但是,邹嫣的处理方式也不成熟。
如果邹嫣是个高情商的妈妈的话,那她在抽小强耳光之前,就会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用平静的口气对小强说:“小强,你先回自己房间,这件事回头再说。”
邹嫣让小强先回自己的房间,并不等于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她只是想等两人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找机会来谈。只有两人情绪平稳,才能理性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情商中识别感情的能力。
在案例里,邹嫣想趁热打铁,尽快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当家长和孩子都在气头上时,不可能理性地解决问题。因为人们在生气的时候,不可能进行理性的思考,情急之下往往会口不择言,说出一些过后会后悔的话。因此,家长若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有可能失控,应马上进行调整,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与孩子发生直接的争吵,等双方冷静下来后再解决问题。所以,当孩子和自己都很生气时,让孩子先回房间是最理性的选择。孩子回自己的房间后,他可能会在房间里上网或听音乐,心情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这样,既为将来解决问题留下了余地,也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一种尊重。
一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允许孩子回房间,让他上网或听音乐,就是默许甚至赞同他的所作所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试想,假如你的老板不尊重你,你会愿意坐下来好好跟他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这种做法对成年人无效,那对孩子也一样无效。案例中,小强一进门,邹嫣就兴师问罪,既没有考虑他的想法和感受,也没有想到责骂之后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邹嫣所做的一切不仅属于无效劳动,而且会增加将来解决问题的难度。
老师:“小胖,这学期四门功课你都不及格,你不感到难过吗?”
小胖:“我不难过,只有我妈妈会难过。”
从情商的角度来看,怒火中烧实际上就是情绪已处于混乱状态,由于感情陷入混乱,所以无法进行自我控制。因此,如果家长一开始就发现自己已进入混乱状态,那么必须马上让自己冷静下来。
一般来说,激动的情绪会在六秒之后开始趋向平稳。因此,只要你想控制自己的怒火,可以沉默六秒,六秒过后,你的情绪就会慢慢恢复平静。
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怒气,那么你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刺激而怒火更旺,若是如此,控制自己情绪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时候要暂时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对方说什么,自己只做聆听者。冷静之后,就能好好斟酌自己的言语,从而说出比较理智的话,让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愤怒,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话,那就不要立即开口,让自己沉默六秒。在这沉默的六秒期间,情商的四种能力会开始发挥它神奇的作用。
反思:你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朝孩子发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