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可以带来快乐,功德也是幸福的泉源
今天我会对你们的提问都做出解释,希望你们明白后,就大胆地放开脚步开始去实践,不要只是光说不练。提出疑问——学习——实践——再提出疑问,这就是一个获得知识,得以进步提高的完整过程,我们大家需要去认真遵循。
假如你真懂得了慈悲、宽恕,那么你就更要去实践。当你已经明白了宗喀巴大师的修行法时,就不要再给自己借口说:“我还不够明白,我还不能去实践。”其实正是你那紊乱的心,在指使你不要去实践。众所周知,了解和研读佛法的益处良多,所以请不要再说:“我无法完全理解,所以我不要再读了。”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因为你不读,所以你才不会了解。不能只是因为心情好了才去实践,不要到了面对危机的时候才实践,等到问题来了才临时抱佛脚。学习金甲衣护法法门也不能只是为了祈求庇护,你必须每时每刻都在认真求进步地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你们也非常有帮助。
今天,我要在这里回答一些你们常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很怕死,我不想这么年轻就死去,我该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似乎应该毫不倦怠、孜孜以求地累积功德。但是,假如我们所进行的慈善活动与佛法无关,没有佛法的动机,纯粹为了帮助别人,我们是否也可以累积功德?
首先,我非常感谢与欢迎大家踊跃提出问题,这些疑虑都是你们想要了解的。传统的佛教原本不鼓励提问,它要求学生们保持完全的静默来聆听老师把课讲完。但是,在我讲课的时候,我较喜欢以互动的形式来与大家进行探讨,所以我恳请大家都不必忌讳什么,要勇于发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然后再去实践,这就是要圆满修行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即使你不修行也应该去了解,因为当你了解后,就可以和不同种族、文化及宗教的人和睦共处,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这样说不是要使你们都成为佛教徒,我只是想与大家分享知识。
累积功德
有关累积功德的问题,我将以佛教徒的观点来诠释,因为这个问题与佛教有关。累积功德要有孜孜以求,永不倦怠的精神。我们对很多事物都显得贪得无厌,我们贪求食物,一些人看到自助餐,就一头栽进食物里,直到吃完方才罢休;有些人贪爱华服、崇尚名牌,当LV一有新产品上市时,他们马上出现在商场通宵达旦地排队轮候,只为等大门一开便可以捷足先登。一些人喜爱谈论汽车,只要有新车面世,立刻上网研究,仔细阅读手册,对它了如指掌。还有的人贪爱手表、异性等等。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贪求,没什么不对,我们只是贪心而已,这是我们的习惯,我们也习以为常。
那么现在,就让我要求你在这些贪求的内容里再添上一项,就是你应该贪求功德。这不是为了下一世,还有下下一世会怎样,我不认为我们当中的哪个人,能够在下世纪或下一劫成佛,我们都将得在这个星球上继续游荡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孜孜不倦的累积功德,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满足呢?
答案是——当你已获得了证悟、能够控制你的转世、掌控你的命运;当你不再受苦、无需再面对生老病死、不再恐惧病痛或厄运;当你充满悲悯与善意的心不会再动摇;当你有了神通,能够透视他人的内心与想法,知道如何可以造福他人,如何釆取适当的行动来帮助他们;当你能够调伏身语意、摆脱死亡、有大悲心;当你可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众生……这时候,你才可以停止累积功德。
这是为什么呢?也许由于前世所聚集的善业及善行,你今世得以享受很多福报,不过,这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样,总会有用完的一天。许多曾经非常有钱的人,他们也会有破产的一天,这些例子我们也时有所闻:麦克杰逊破产了,他一年赚九千万美金。我本来想求他捐出一百万美金来作为克切拉中心的职员基金,可惜太迟了,他已经没有钱了,连梦幻乐园也得卖了。我把他用作例子并不存在着任何恶意,这只是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谁,他的故事早已通过CNN被传,众人皆知。
我们可以想想,像他那么有才华和富有的人都会破产,更何况是我们?我们的财富随时也可能消失,这不是佛陀在惩罚我们,也不是护法神在惩罚我们,他们都不会惩罚我们,这只是我们自己在造的业。基于这些理由,我们必须尽可能地累积功德,功德它将支撑着我们的一切。根据宗喀巴大师修行法,我们应该认真地修持,以正面的态度,为我们自己、为下一世,竭尽所能地聚集功德。我们更需要为了利益他人而贪求功德。
假如我们有更高层次的心灵,我们更应该为了利益他人,而去大量的累积功德,但这也只属于中等层次。最高层次的想法该为累积无限的功德以求获得证悟,然后我们就可以帮助众生达到他们的需求与愿望,这是累积功德最为高尚的动机。
所以,累积功德的动机大致可被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希望自己今世及来世得到快乐。
(二)希望自己及他人的今世与来世都幸福。
(三)最高的动机,彻底摆脱轮回。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我在这里可活得很好,我不要成佛,我不要去极乐世界,在那里我将失去许多乐趣。请相信我,成佛的乐趣要远远比这儿更多。假如你是佛,你可以保留住你所得到的一切,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生活会更加的多姿多彩。试想一下,你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转世、可以投胎成任何形体和色身、你可以拥有你想要的财富,聆听喜欢的音乐、你不会生病、你可以逢凶化吉、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受到赞赏,每个人都很喜欢你。
总而言之,成佛的乐趣有很多,不要总选择留恋在这里,应当选择成佛。成佛以后再回来这里,享受更多的乐趣。现今的情况是,每一次你回来这里,每一次你的死去,就像是一场豪赌。怎么说呢?就如你去大型赌场,有多少次你是赢钱的?如果你不实践佛法,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就好像在赌场进行一场豪赌,赢的可能性总是少得可怜,这的确是非常可怕的。我也曾经到过云顶赌场,我投入了几个钱币,结果很快地我就输掉了十块钱。当然,我没有亲自下手,因为我不能赌博,这可是要犯戒的,所以我只请别人代劳,不过我祈祷如果让我赢钱的话,我会把钱都捐给佛教中心。几年前我确实这么做过,奈何却没有效果,因为佛陀洞悉了我的动机。祂知道如果让我赢钱的话,也许我就会很快地消失和熘到日本去,所以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为所爱的人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要贪求功德,你要想到他们的来世,来世的来世……对于父母及那些爱护我们的人,他们的恩情我们无以为报,我们唯有竭尽所能地为他们累积功德。请不要说我已经为叔叔建了一座佛像!这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你的叔叔对你很好,你要继续为他不断地做下去。至于你的父母,你更必须为他们付出更多。你要知道,当你把功德回向给他人时,他们只能得到一部份,他们不能得到全部功德,因为付出的不是他们。所以,我们要孜孜不倦地累积功德。
无论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慈善活动与佛法有无关联,有没有佛法的动机,例如布施食物、捐献或协助慈善机搆(盲人院、聋哑中心、癌症中心、狮子会或临终关怀中心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善举,你不一定要在佛教中心才能累积功德。假如我说,除非你支持佛教,协助寺庙,捐助及帮助僧侣,否则便不能累积功德的话,这就是完全不对的,佛陀的教诲也从来没有如此说过。
当你能够乐意地进行或参与任何慈善工作如:照顾癌症病患、艾滋病病患、盲人、聋哑、残障、小儿麻痺症、飢荒、被遗弃的临终老人或孤儿等等,你以任何的方式行善都是美好的。我们虽不把这些称为佛教事业,但实际上它就是佛法。何谓佛法?佛法所强调的并非你是否为佛教徒。法,所指的是正确的行为,意即去帮助别人。当你能够进行慈善活动去帮助别人,这不但非常有意义,而且你更应该一直不断地做下去。
但是,当你在进行与佛法无关的慈善活动时,你必须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怀有佛法的动机。什么样的动机?不花费多馀的金钱、不浪费多馀的力气、不伤害自身与他人,尽所能地带来更多的利益。比如说,你每个月捐一千块钱给临终关怀中心或是照顾小孩,你这么做的话报纸就会刊登你的照片,你可以出名,在移交支票的时候,你把支票高举展示十分钟,坚持到他们拍完照片为止;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博得好名声,为自己打广告,招徕更多的生意,赚更多的钱。假若你怀有此种动机的话,表面上看来你是在布施,实际上却是另有企图。这样做虽不是太坏,因为你依旧帮助了他人,但就功德上而言,那可能要成为业力,而这其中的善业成份也会变得淼小。业力往往只能带来很小及短期的效果而已。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
功德与业力的差别在于,当你获得了功德,就好比将钱存入银行,你能够定期获得利息,每个月都有钱入账,你无须动用母金;当你在消耗业力时,就好比把钱放入银行,没有利息,你一直在动用母金,直到用完为止。当你做事带有良好的动机时,你聚集了功德,这是你下一世可用的利息;要是你积的是业力,你只有母金,当母金用完你也就一无所有了。这就是两者间的差别。
假如你原本打算每个月捐一千块钱,那你更应该进行一点禅修、做一些祈愿、修习一点宗喀巴大师法、观想你的布施是为了真诚地协助他人、发愿未来可以利益他人,并祈愿能够一直这样做下去。假如你是以这种想法而布施,它会成为功德。如果你的动机只是为了面子和名誉,期望得到更多的生意……这虽然也不坏,只是你却不能得到最高的利益。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都期望得到最高的利益吗?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着的。这不叫贪心,这是聪明;这不是狡猾,这是智慧;这不是取巧,这是在为来世绸缪,俾能造福众生。
所以,假如你要布施,那你就尽可能去获取你所需的布施,无论那是珠宝、鲜花、饼乾或钱财等,任何形式的协助都无所谓,你只需转换为纯正的动机即可,不需要更改行动。至于你布施于佛教的机搆则有点不同,当你布施给佛教机搆时,假若他们那些具备资格的人员以正确的祈福及宗教仪式来接受你的布施,在一般情况下,你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功德,这关键在于你所布施的对象。比方说,无论我们是否了解佛陀的力量,但每当我们捐献一两块钱来供养曼陀罗、供养佛陀时,由于有着佛陀的加持,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功德。如果能再加上我们了解其好处、具有好的动机,我们所获得的功德也将会加倍。
反之,如果你所布施的对象是非宗教机搆,所靠的也纯粹是自己的心念力量而已,这也是可行的。我这不是在试图区分宗教与非宗教机搆间的差别,我只是在告诉你事实。当你布施给佛陀,加上动机纯正,你将可得到加倍的功德。但另一方面,如果你布施于宗教机搆,比如说供养佛陀,但是你的动机却很淼小很卑微,你只是为了扬名、为了显示你很虔诚很美好,那么你所得到的也将不是功德,那只是业力。为什么?虽然你布施对象的力量很强,可是你的动机却不好,那么你所得到的功德也就很小,或者是介于业力之间,也可能只是业力,这得视动机而定。
总的来说,布施的对象、动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这三者对于我们是累积功德或是业力,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也对我们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假如你布施给非宗教机搆,但你有很好的动机,你一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很好的功德。如果你布施给宗教机搆,但是动机却很小很卑微,比如说有些人前往寺庙或到金甲衣护法面前去请求:“请杀了我的敌人!”,然后他们供养牛奶与献上供品,这可不是什么功德,这是恶业。当你怀着纯正的动机,布施于正确的对象,功德就可以加倍。因此,布施的行动不是问题,布施的对象也不是问题,数目更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动机。
要如何生起动机呢?在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一些努力去培养心念,然后再付诸于行动。如果我们能不断地修习,能专心地研读佛典、祈愿、转化内心,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心里的动机会油然而生。到时你无须再费任何力气,它每天会自动生起,起初或许每天一次,到了更长时间,会出现五次,甚至十次之多。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再也不需要任何动念,就可以自然地生起利益他人的动机,为了利益他人而累积功德。
累积功德不是自私的行为,这是为了使你得到更好的转世、更高的证悟,使你怀有更高的意愿去帮助别人。比如说,特丽莎修女、班禅喇嘛或台湾的证严法师等伟大人物,他们肯定是在过去世作了许多祈愿,并把大量的功德回向给这一世,因此他们能拥有很多的财富以及崇高的地位,方便他们利用这些财富和地位来利益他人,他们的善业也得以日益成长壮大。为什么伟大人物如班禅喇嘛、证严法师及特丽莎修女只要轻轻的一句话,就能筹获千万捐款?而当我开口,如果要是能得到一个两块钱的红包就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很显然,这就是因为我在过去世做得不够多,所以,在这一世我决心要去改变它,我要尽最大的力量去做更多的好事。
功德是幸福的泉源
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极限。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可能把金钱耗用在毒品、喝酒、女人和珠宝等物质上,也许他们本质并不坏,他们只是不懂,他们正在消耗业力。什么是消耗业力?业力大致可被分为几种,假如一部份的额度用完了,你就必须填补它。如果你尽把业力用在生活享受上,当这部份的配给用完了,你的问题就会浮现。比如说家庭不和、车祸、死亡或发生误会等等。当业力用尽时,很多的不幸就会接踵而来。也许你有很好的配偶和孩子,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你却赚不到钱,因为你的业力都用在家庭幸福上,没有盈余分配其他了。同样的,也许我们有钱有权有地位,不过你和家人及朋友的关系并不好。另一方面,也许你和家人及朋友关系良好,不过无论你做什么、身在何处,都会招惹别人误会。这是为什么?因为你的业力只够耗在某些方面而不是全方面。明显的,你就是没有足够的业力来支持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因此,当生活中的某一个部份、或两三个部份出现了空白,这就是业力不足的缘故。
功德可以带来快乐,功德也是快乐的养分,功德更是幸福的泉源。假如功德不足,我们也许拥有外在的幸福与快乐,不过内心却依然空虚,因为那支撑的力量还不足够,这是佛经上所记载的。你想想它是否合乎逻辑?是否适用?假如它适用于你,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做好,你应该说:“我终于明白了前因后果,我会避免重蹈覆辙。”这就是智慧。
也许你有很好的丈夫,他总是照顾着你的生活,但是假如没有足够的功德来支持,你就算把全副精神都耗在这方面,那么在你生命里的另一些部份也将呈现空白,到了某个时候生命也将遭逢厄难或挫败。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很多的朋友,即使他们再有钱、有再好的配偶,我还是奉劝他们要努力修持某种法门、要闭关禅修、或供奉某个本尊,我有时还会给他们很多的功课,我这是为了帮助改善他们的命运。如果他们信任我,我就可以帮助他们。不过,倘若我给了他们指示,为他们做了占卜,而他们却不愿意听从,那我又要如何去帮助他们呢?这就好比当你肚子饿时,我只能给你提供食物,但却不能强迫你去吃东西。这在佛经上也是有所记载的。
当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同时也可能会失去一些;或许你并没有失去什么,不过你所拥有的却没有足够的保障,总有人会试图从你身上去夺走些什么,经常令你增添许多麻烦。这说明了什么?请不要再把问题归咎给哪个人、哪个处境、哪份工作……回头看下你自己吧!为什么会面对这个问题?它的缘由何在?这肯定都是因为功德不足的缘故。假如你早前都把全副精神放在世俗的活动上,你拼命赚钱,忙于照顾配偶和孩子,这也很好。不过,若想要维持这种状况,你也必须再去不断地累积功德,因为那才是真正幸福的源头。
功德来自何处?
功德来自何处?功德来自于供养三宝、供养净水、水果、鲜花和香烛,而且也要每天不间断地进行你的禅修与祈愿。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工作,经常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因为我们要维持这种幸福的生活。同样的,如果你要维持你的幸福、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功德,那你就必须进行每天不间断的禅修,因为它是成功的要素。如果你总是飘浮不定和吊儿郎当,时而修行时而不修行,那么你的成就也将会如这波动一样,时好时坏。你也不要说:“我已经赚了很多钱,我已经很满足了。”不!你必须还要去顾及你生命中的另一些方面。佛法确实能在这方面能给予你很多的知识。
我在这里与你们分享佛陀的教诲,祂拥有广大的智慧与浩瀚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认真去思考,这确实很有道理,它将改变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你知道什么是奇迹吗?奇迹并非在我讲课后天空中所出现的彩虹,也不是我们在供养金甲衣护法后空气中所传来的清脆铃声。奇迹到底是什么?奇迹就是当你坐在这里,在为自己、为佛法、为家庭,为你所要成就的一切去付出的努力;当你听闻了佛法后,你把佛法适当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你因此而得到了成效,你的内心开始转化……这就是奇迹!你因为佛法而作出的改变,你的行动及成就,不会就这样的结束。
假如你爱你的家人,爱你的配偶及孩子,你爱惜你的生命,你追求幸福生活,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做——恭听佛法、应用佛法、鑽研佛法。每当我们与家人一起听闻佛法,一同祈愿,这将会是非常有力量的。我们与所爱的人共同分享美好的佛法、分享纯净的佛法,没有一丝的负面情绪,这实在是太有意义了!
总而言之,追求佛法要孜孜不倦,要贪求功德,请你们大可尽情的贪心,不过贪的时候要有好的动机,而这动机也将决定着它的成效。这就如同一般的世俗情况,人们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事业。比如一位没有好医德,只为了赚钱的医生,在开始的时候他的收入也许会很好,但当人们知晓了真相后也就不会再找上他;相反的,如果一位和蔼可亲、充满爱心及医术高明的医生,由于常常帮助病人和提供免费服务,在短期内也许他的收入不会很好,不过到了最后,他的名声将会更远播,到来寻诊的人也必定会越来越多。因为动机的不一样,成就也就会有高低。
如果你觉得在进行任何行动时,都很难去调整你的动机,这可是我们的内心正发出的一项讯息,它正在警告我们必须在业力耗尽之前去多做一些努力。你虽然有着舒适的生活和遇事顺利,但这也不表示你有功德。舒适的生活及宽裕的财富并不等于和平、和谐与快乐。
简朴不代表没有贪念
贫穷与没有钱并不等于你很简朴,你的要求不高与不贪心,也许只是因为你得不到。难道因为你的生活简单、住小房子、开小车,就代表你很简朴吗?你没有诸多的要求,就证明了你不贪心吗?要是你能得到这些的话,你还是会贪心的。我们可以去找一群所谓简朴的人,然后我从高处抛下一万块钱的钞票,看看有谁可以袖手旁观不去抢的?恐怕那些所谓简朴的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扑了过去。
不要随口说你满意简单的生活,你的内心始终还是会产生奢望,那是因为你得不到的缘故。所以,我从不去赞扬那些穷困或者所谓简朴的人,但我也不去赞扬那些有钱的人,因为因果就好像钱币般有着正反两面。你不需要对我编造故事,说你不去追求成功是因为你不贪心,你很满意简单的生活……算了吧,要是说穿了,你这就是懒,或者是你又懒又贪,你只是懒得去满足你的贪念而已。
所有人都一样,我们都希望快乐与喜欢和谐,我们也都需要爱和渴望被爱。无论你或富或贫、或高或矮、或胖或瘦,你住高级住宅或穷乡僻壤……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分别。你贫苦、你生活简朴、你要求不高,这并不表示你很了不起,所以你也没有必要到处宣扬你的朴素。这些话我可听过太多了——你看轻那些成功、有钱、有名车的人,你到处破坏说他们太贪心、他们欺诈,而就只有你与众不同和要求简单?难道你拥有的不多,就表示你很朴素与简单?绝大部份都不是;难道你很有钱,你就有很多功德?这也不见得会是,因为这并不代表你会继续富裕、你很快乐、你在来世将会过得很好,那不太可能!
那么,要如何去确保你的现在与未来都如意呢?唯有通过转化内心,吸取佛法知识,理解佛法,然后去实际修行。享受你所拥有的,并且坚持修行!尽力追求你的目标,继续修行!通过好的动机来达到成就,还是修行!你要珍惜你所拥有的全部,也不要疏离真相,不要轻易放弃佛法,因为人生境遇终究起起落落,你终会有需要它的时候,要是放弃了到时候可就后悔莫及了。很多人在顺境的时候,不需要佛法,不需要修行,不需要思考,一旦逆境来临时则哭丧着脸到处去求助。你知道吗?有一些人我实在是不想去帮助他们,但我不敢,因为护法神会用异样的眼光猛盯着我。你们可知道这些护法神有三只眼吗?祂们总会给我一种“凶煞”的眼神要我去帮助他们。我眼看着这些人正在受苦,表面上我只好说:“噢,你好可怜!”但我也只能在内心里认为他们活该!“唵嘛呢叭咪吽,可怜的人,我们要对他们慈悲。”
是的,有时候我也会很可恶,我并没有告诉你我是佛,所以我没能坐在祂的法座上。假如我是祂,我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有些人实在是让我受不了,他们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看到他们那副德性,我偶尔就会想,假如能有一个星期没有业力的约束那该会有多好。放一个星期的假,没有业力的约束,那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事情。如果真有那么样的一个星期,抱歉,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去打抢银行,这样我就可以更快的兴建我的禅修中心,当果报成熟时,我还有一个新的中心可以用来抵偿嘛!接着,我也许还会拿出一张尽是一连串我所讨厌的名单,夜里穿上忍者服,到他们家里去把他们统统都给杀了。至于那些欺骗我的人,我就打电话给我的官员朋友,请他们为我解决。就因为这时段里不会有业报,过后我还是可以回到这里继续奉献,对功德丝毫无损。
可惜事实上却没有无业力周,你相信吗?如果佛陀真要宣布放假一周,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为非作歹。奈何我们只能凭想像,偶尔幻想一下……你看,每个人是多么地开心,每个人都在笑。噢,千万不要这样做,这太恶劣了!
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大家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大伙儿都是一样的。无论肤色黑白、高矮、胖瘦,我们心中所想要的都一样,我们也面对着相同的生活状况。就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有过高的自我或自尊。我们也不要贪生怕死,每天醒来都说:“我没有死!我还没有死!”是的,你还活着。但是你知不知道有些人差点就遇上了严重车祸、有的人在操作电器与机械时受了伤、有的人差点病死、有些人去了落后国家,回来时患上了传染病而被送进医院,差点就一命呜呼!在生命中的任何时候,无论年轻或年老,你都可能遇上车祸,你在驾车时就可能见鬼,结果人仰车翻,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里,蒙受重伤。有时候你认为,你很健康,你有运动,每星期上五次的健身房,你也可以爬山,来回五十趟地爬,你很强壮!让我告诉你,也许你去泰国的时候,在某一个地方,你乘搭的巴士突然撞毁了。也许你去印度朝圣,半途遇上车祸,你回来时少了一只手。或许你会说:我不去那么远的地方,可以了吧?于是你去附近的城镇,与一个自比为赛车手的疯狂司机共车,结果差点发生意外……
不要以为表面一切看来顺利你就可以安然无事,其实没有一件事情是恆常的。每次你与死神擦身而过,你都会心有余悸。那时你会想:如果下一次是真的那我该怎么办?很可怕,当你一闭上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没有了!与其恐惧死亡,不如每天发一个好愿,每天皈依你的本尊,每天做金酒供养,供于你的护法神。最重要的是,要原谅你的敌人、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宽恕那些欺骗你的人。每一天你要学习宽容,你要学习放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些都会对你很有帮助。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你转化了你的内心,你就不会再累积恶业。第二,当你有了这种想法时,恶业就不会再困扰着你,那么当你修习净化业障,你就可以得到好效果。当你不断地放下负面的想法时,就像吸尘机一样,能够将所有的污垢与尘埃都一一清除。
导致你陷入困境,使你受苦,令你烦恼的是你的嗔怒、你的悲伤、你的不守纪律、你的没耐性、你的不觉醒。这一切都会令你不平静与心绪不宁。是你的心让你陷入了这种局面,因此,如果你能够调伏得了你的心,你可说就是在为死亡做好准备。
若要培养这种心念,只是供奉佛像来祈祷、供养鲜花和敬香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都只是初步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学会原谅他人。要如何原谅?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学习佛法、研读佛典、恭听佛法,以获取调伏心念的法门,这就是佛陀所要教导的。宽恕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人,学习以德报怨,使内心自在与清明,那么当你面对死亡时,你就没有问题。不要试图去对欺骗我们的人釆取报复行动,做生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也只不过是为了维持生活;不过,我们自己也不要在生意中去刻意欺骗、伤害及破坏他人。要是能如此这般地做,渐渐地我们就可以转化。假如我们努力这么做,再加上从禅修、供养、请佛像、协助建造寺庙或禅修中心、帮忙打扫、做义工、协助中心的成长以利益他人等,这些都将让我们累积更多的功德。
这些善行,都可以累积功德而后转化心念,使你的内心更加自在。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维持这种心念,不要再说“我忘了”、“我不知道”等。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没有付出努力,就这么简单。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很好,那是因为我们付出过努力。假如我们什么事都做不好,这我也知道为什么。这些人什么事都做不好,那是因为他们好吃、好说是非、好说闲话,也善于撒谎、善于找借口、善于自圆其说,他们经常自赞自夸,他们样样是专家,他们应该可以出书赚很多钱,书名就叫做《如何骗人》!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些专长,我们能做得好的原因只有一个:勤于练习。因此,不要再企图去寻找理由,假如你事情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努力、没有觉醒,如此而已。有些人很擅长与人争论或争辩,凡事都嚷着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道理把他们挫败。那是通过什么呢?就是通过修行!
因此,我们所想所专注的皆来自修行。通过修行你可以转化内心,假如你能达到我所说的境界,那你就是已为死亡做好准备。在死亡降临之前,我为你祈祷,我希望你有幸福的生活,内心清明,你与你所爱的人和谐相处。如果我们要这些幸福,我们就必须坚持修行。
以上我为你们解释了要如何累积功德、为何要贪求功德、功德与业力的差别、布施对象,布施者及布施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为死亡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宗喀巴大师的修行法。
宗喀巴大师修行法
宗喀巴大师的修持法有多个阶段:初级、中级与高级。在这里,我只为大家作一些简单的解释。
每天早上我们睡醒起来,持诵皈依文、念诵心咒及供养宗喀巴大师。首先,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准备最好的供碗或供杯,数目可以是八或十六个、七个或十四都可以,然后我们发愿以获得内在与外在的修行成就,致力造福大众。供养之后,我们上香,向宗喀巴大师做三顶礼,三顶礼表示把陈旧的心交出来,接受一颗崭新的心。然后我们坐下,恭敬的持诵上师瑜伽及宗喀巴大师赞,接着,我们做观想。我们观想父母(去世或在生都没关系)、观想亲人及所爱的孩子、朋友、兄弟姐妹或其他任何人。我们也可以观想我们的敌人,那些令我们烦恼的人。
让我告诉你,在我的观想中,最前面的一排往往都非常拥挤。我习惯把那些令我讨厌、令我烦心、经常伤害我的人放在前排,我所挚爱的人反而被放到了最后面。在正常的习性下,我们都爱把不喜欢的人放到最后,但在佛教的教育里,我们可将他们放在最前面以作为警惕,让他们时时提醒着我们。所以,呵呵……在我的观想中,前排总是挤满了人,后排则有许多的空位。
你观想在你周围的所有众生,在地狱道、饿鬼道、阿修罗道、天人道、畜牲道,他们都以人身显现。当你持诵宗喀巴大师心咒时,你观想宗喀巴大师的心放射金光,发放给每个众生,并抚摸他们、加持他们、转化他们的心。接着你持诵咒语七次、二十一次或一圈念珠都可以,随之将功德回向,以证得三大菩萨的特质。然后我们观想宗喀巴大师在渐渐缩小,进入了你的顶轮。接着,你观想宗喀巴大师融入了你的心,然后贯通你的中脉。如果修持得法,这有助于转世到兜率天极乐世界。
如果你是修习颇瓦法(Phowa),那不需要灌顶。你观想的宗喀巴大师,祂就像一颗非常柔细的谷粒般轻盈,像彩虹般的融入了你的心。他盘坐在你的心里,你的心灵豁然敞开了。你观想你的心像莲花般开放,纯净而美丽,你可以观想这莲花有四、八、十二或十六片花瓣。你的心就是莲花,当宗喀巴大师进入了你的心,莲花合拢起来,你的心与祂合为一体。接着你持诵:“宗喀巴大师,在我成佛之前,请与我同在,保护我、加持我,在我成佛之前,请与我同在。”
这项祈请的力量非常大,祈请最终都得以实现。然后,我们观想祂坐在云朵上,云朵非常轻盈,它直线般地从你的心里飘出,直达你的头顶,到兜率天极乐世界去了。这是根智慧的线,它可以延伸至任何方向。然后,就在你濒临死亡的时候,你观想着这条线,你观想宗喀巴大师与你的心相契合,它能够把你牵引至兜率天极乐世界,这就叫颇瓦法,非常有效及深奥。
你在持诵完了宗喀巴大师赞之后,也可以继续持度母心咒或金甲衣护法心咒,随之做回向,然后大功告成。
这一切大约只需花十来分钟而已,你是否可以每天抽出十分钟的宝贵时间呢?除非你是班禅喇嘛,否则请不要说你没时间。即使是班禅喇嘛,他每天也要进行六小时的祈愿及禅修,我们该不会比班禅喇嘛还忙吧?
假如我们每天能持续精进修持,我保证你会看到成果,你会看到你内心的转变,你的心会变更得自在。这种无比的自在,就是准备死亡的另一个方法。我并不想一直在谈论着死亡,我只是想强调一个事实来激励你们。在佛教里,死亡并不是用来吓唬你,它是在提醒你面对现实,以便能够做得更好。
今天,我只是很简单地阐释了宗喀巴大师的修持法,如果你们想要了解得更深入,你们可以去聆听我的《宗喀巴大师——上师瑜伽法》开示。
修持宗喀巴大师法并不需要灌顶,也不需要坐在房里与戴着各种帽子的高僧们处在一起,去进行各种宗教仪式、或摇铃鸣鼓、或撒水加持,或遵守一大堆的戒律如:不偷、不淫、不贪、不伤害、不生气等等。假若你明知道你不会严格遵守这些戒律,那么你还向佛陀发誓干什么?宗喀巴大师修行法不需要你遵守任何戒律,它只是帮助你在持戒前做好心理准备。这非常有效,它特别适合我们这些狂野、疯狂、内心紊乱,想得到整个世界而又不想做得太多的人。宗喀巴大师修行法非常有效且又容易修持,一点儿都不难,而且没有危险,没有人会前来责问你到底在做什么。这不像大黑天或金甲衣护法,假如你把祂们供奉在房里,你要是告诉别人祂们是佛,别人可能会以为你是邪灵。
试想一下,你把金甲衣护法供奉在家里,你每天对着那忿怒的红脸来持咒上香,要是你那不明就里的母亲或朋友们看了,他们可能都会以为你正在施法,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在你家门口排着队,对你提出了诸多的请求,要你为他们找个丈夫,为他们施法等等。目前我们还不需要修持这些古怪的神灵,我们目前所修持的是很温和的。如果可以,你们不妨去查看宗喀巴大师的圣像或照片,祂是不是很友善、很温和、很亲切呢?祂生在西藏,在中国被人广泛修持,这些都不是新鲜的故事。我这不是在传授你西藏的传统,但他们也并不是如你所认为般,都是一些从不洗澡,只吃犛牛,只膜拜宗喀巴大师的落后野蛮人,他们绝不是!宗喀巴大师至今甚至还在北京的雍和宫里被人一直供奉着。学习宗喀巴大师的修持法非常简易,没有危险,并且可以带来很多效益。假如你的屋子很大,你大可请一尊庞大的宗喀巴大师到你家,不,不能只是一尊,要两尊,甚至很多很多,要贪心,贪心地累积功德。
把佛像送给别人,当受者对该佛像祈愿、顶礼、敬香、禅修、供养时,你就可以坐在那里享受功德。这是我经常做的事,我常送佛像给别人,这是累积功德的其中一个方法。我送佛像给每一个人,他们把佛像供奉在家里,供养珠宝、献茶、献牛奶、献清水、供曼陀罗及鲜花等。他们长年累月地供养,而我,就只需要坐在家里,气定神闲地数着我所得到的功德。这就是我所施加的一点小计。当你捐助建造寺庙,寺庙永远在那里造福许多人,那你就可以不断地累积今生与来世的功德。就如我们现在所处之地,这个地方的赞助人,也就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够坐在这里听闻佛法;至于那些曾经付出过努力的人,他们当然也就可以安然地享受他们的功德。
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我们全都相信这一点,甚至马来西亚人也相信。当他们在建造回教堂时,每个人都齐心合力,因为这是一个供人们祈祷,带给人们快乐的地方,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所以,我设立了佛教中心,要你们每个礼拜前来诵经祈愿,而我却经常不在这里,到底我在哪里?我正在家里数着我应得的功德……嘿嘿(一笑)。假如你曾协助建造寺庙、寺院、佛像等,你不应该说我已经捐助过,够了。不够,请记得要贪“德”无厌!假如你没钱,你可以向别人筹募,不一定要是这个中心或这个寺庙,对于任何与佛有关的地方,你都要贪“德”无厌……
让我告诉你什么时候你才可以停止,那就是当你可以飘在云端上的时候。到那时候,我将在这里为你建一尊巨大的塑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