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海中的摆渡-修持的意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除了日常生活里的种种义务与责任,世上也没有太多的事情是你非做不可的。但修持却绝对是个例外,在你的弥留之际,它是你不得不做,也是你唯一可做的事情。虽说你自认在自己的临终时刻能够放手,但那也是你逼不得已的,因为死亡的力量让你不得不放下所有。但你的愿意与否,了知与否、满意与否、安详与否,那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绝对的关键。

    既然我们现在已拥有了足够的食物、房子与车子,有了安稳的工作收入或生意营收,那为何现在不开始对自己更好一点,拨出些许时间把更多的心力投放在修行上呢?修行不仅是施舍钱财给有需要的人士,或恭请佛像来做供养,进行膜拜与祈祷,其实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正在祈祷些什么!我就曾经遇上不少的这么一些人,由于在某个时间点遇见某个亲人、某个朋友、某个神职人员或僧人给他们送上了一张画像或一尊塑像,他们就开始对着这些东西进行了五年、十年、五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膜拜与祈祷。我问及他们这是在干什么,他们当中的绝大部份通常也会感到百思不解。

    有些人只会把佛像请回家里的佛坛作供奉,又是供香又是供牛奶、又跪又拜又叩头又作揖来不断祈求幸运,基于对他们的慈悲,我有时就会忍不住地要做出一些指正。那可不是在祈祷,而是愚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祈祷些什么,也不了解所祈祷的结果,他们这行为本身并不是修行。有人可能心里会认为,修行就是要有一个佛坛,有一幅庄严的画像或一尊栩栩如生的塑像,还有一盏可点燃的油灯。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还没能让上师对他们做出更多的解释,他们所了解的也就只有那么多,这虽不是什么坏事,但确实还有很多很多更深层、更能带来助益的事情可做的。请现在就开始真正的修行吧!

    问与答(一):何去何从

    听众:如果人生是个永无休止的轮回,所有的这一切它意义何在?

    仁波切:不只是我们在轮回中流转,其他众生也一样深陷其中,我们可以让其他众生也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的众生数量还有无穷无尽。

    听众:我还会转世多少次?

    仁波切:这得要看你自己。

    听众:如果我每次都忘记了前生做过什么,是否我就得重新了解?

    仁波切:对,没错,你是会忘记。但你还有印记。

    听众:如果我下辈子遇不着您该怎么办?

    仁波切:虽然你会忘记,但不是人人都会。不是每个人都记不起前生做过什么。你所吃过、穿过、或是游过泳的回忆都没有重要到要进入你的心识和要你能够再次追忆起来。我们的心识会保留我们在前世所培养对自身和他人都饶有益处的种种品质,这永远都不会忘记。所以,有些人天生就喜欢做慈善、有些人自小就有出家的念头、有些人打从娘胎里出来后就到处帮助他人。前世里的点滴,你可能会想不起,但绝不是人人如此。为什么你会忘记,就让我借此机会来大约讲解一下。

    你所经历过的每一件大小事情,无论是涉及触、味、冷、热等都会与我们的粗心识产生关联。就像我在早前所解释过的,粗心识仅是在我们肉体的基础上存在,它只依附于肉体。当我们的肉体在进行分解的时候,粗心识便会融回到微心识中。我们的微心识所能够忆起的,是与它的成就有关的东西,比方说慈悲、超常的记忆力、睿智通明的智慧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可以靠后天去培养的;相对的,如果我们在后天所培养的只是吃、喝、拉、撒、睡、赚钱、生孩子、做衣服或造房子等俗务的话,那这些“技能”就会被遗忘。因为这些都只是与五蕴有关的行为,在临终之时都会烟消云散。说得更具体一点,比方说你是个木匠,你在五十年前造过一栋房子,如今你可能已想不起你具体用过的铁锤、所度量的精确尺寸、所调配的颜料及所用过的某种工具等,但你此时却必定可以想起整个造房子的过程。为什么?因为那些琐事都无关紧要。其实,你们口中所说的经已被遗忘的重要前世经历,实际上它并没有消失掉。透过禅修和练习,你必将可以再次忆起。

    仁波切:现在让我来问你,今天星期几?

    听众:星期五

    仁波切:请告诉我,上周三的午餐,你都吃了些什么?

    听众:唔……

    仁波切:但你确实是吃了午餐,对吧?

    听众:我是吃了。你真了解我。

    仁波切:了解你?这可远远还不够,我还要做你的好朋友呢。在我完成了我的寿宴之后,我们再去找个地方猛吃一顿,我知道你很享受美食,喜欢把生活过得很好。但现在,请你先冷静下来,想想或询问你丈夫上周的行程……你想起来了吗?

    听众:嗯,我想起来了。

    仁波切:你当然能够想起来。你心里是否正想着你当时正在家里,正在思索要与丈夫弄个三明治搞定午餐还是与朋友们一起出去?

    听众:哇!是,我是去了那家餐厅,而且还吃了我最喜爱的东西。

    仁波切:你看,当我不断地把“问题”抛给你的时候,你一下子不容易记起。只要你肯静下心来做个深呼吸,再加上一点小提示,你就可以想起来了。

    逻辑上,如果你能够记起上周三的事,你就能记起十年前的事;能够忆起十年前的,那五十年前的事也必然没问题。以此类推,能够想起五十年前的事情,追溯前世也就可以实现了。这只是训练的问题而已。放眼当下,有许多追溯前世的西方疗法都非常有效,而且也获得许多人士的肯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所有记忆都是被植入与被储存的,关键只在于我们本身有没有去发展开发心智的工具来记起所有。没能开发心智或没有利用某些工具,我们肯定无法回忆起来,但这并不是说人人都不能。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各人被某种神秘力量施了长短不一的魔法,但实际上绝非如此。某些人士的记忆力相当好,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心识已经过训练。

    有些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对于前世的记忆或所作所为的印象是很鲜活的。如果他们在那时候没进行心智的训练,随着时间与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前世记忆就会逐渐淡化。相同的道理,当我们离出生的时间越久远,过渡期越长就越难追溯前世记忆。即使是那些证悟高的人,就像我在寺庙里所遇到的各个不同的仁波切们,当他们在很小的时候,他们都能迅速地回忆起往事,真的是非常迅速,然而,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开始忘记。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就再也记不起来,如果他们往记忆力方面去继续锻炼,他们肯定可以追溯得更多。我们修持能带来觉悟的法门,虽说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在训练记忆力,但觉悟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记忆,这是一个附带利益。

    听众:我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够永远记住彼此,这样就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这样我们就能一直……下辈子再回来的时候就能够直接出发,把路走得更远。

    仁波切:是的,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所以我们要尽快开始修行。

    听众:我认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修行中,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重要,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考虑得最多的问题。简单来说,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在顾虑些什么,但要我现在就修持的话,我相信我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仁波切:为什么?

    听众:因为有时候如果你浑身修行味太重的话,也许大家会觉得你很傻。

    仁波切:你知道吗?其实你在这一生中已做了不少事情了。也许大家都觉得你傻,但你却愿意继续做。

    听众:真的吗?

    仁波切:是的。我们身边已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件事情我们明知它不容易,一旦有人把它做成功了,这一定会引起其他人的注视。我给你举个例子,你是个心直口快,个性爽直口没遮拦的人;你喜欢随心所欲,经常一个人旅行,也不太在乎丈夫说你什么,你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你虽然经商,但你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你就马上说出来;遇见自己喜欢的,你也会喜形于色地说出来。你,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华人妻子的楷模。

    可是,要是这在一百多年前,你可能就会挨鞭子了。你不仅能干,而且干得漂亮,你向许多人展示了一个现代华人妇女的身段,她所代表的不再是逆来顺受的刻板形象。然而,要是把你这身的性格与身份放在另一种社会文化中,也许你会被误会为坏女人或巫婆。很显然,你不是,你只是做回你自己而已。这就是我所要表达的:凡事总有人在开先例的。

    所以,对于你所犹豫的问题,我的观点就是:别理会他人怎么想,永远都不要去在乎。无论他人如何看待你,你只管做自己内心觉得对的事就好了。有人一辈子都不成功,那是因为他的愚昧,无论做什么都慢人一步;以你的性格,只要你认为是对的事,尽管别人劝你不可为之,你最终还是要做的。所以,你就继续让人去诟病或窃窃私语,任凭别人去说你傻好了。直到有一天,当你被画进唐卡、让人们向你祈祷的时候,你再告诉那些人,你已经成佛了。没错,我们都有佛性,都有机会被人尊称为佛……嗯,待会儿我们就把你画进唐卡,我们对你上香做供养,以你来做观想。呵呵呵……

    问与答(二):对各宗教的看法

    听众:您个人对死亡论述的看法?还有对中东地区的宗教……如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看法?

    仁波切:我对所有这些事情的看法?嗯……那不是一种上帝所赐予的“回报”,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回报”!我知道你心里想说的是做了某件事所以得到某种“回报”,你要是坚持这样想你就走偏了。它不是某种“回报”,它是一个自然过程。比方说,要是你是个脾气好的人,你就会有一堆朋友;这并非“回报”,这是因为你好脾气的自然过程。如果你脾气很好,你就能直接得到投生善道的果,你的好脾气也会被延续下去,这不是一种“回报”或“报酬”。

    至于我对世上其它宗教的看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心的安住与心的态度。为什么?因为一切事物,皆由心生;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冲突、所有的好与坏的事情,都是从心而生。这点至关重要,我们是瞒不过这颗心的。如果我们没有转变内心却妄想外界的安宁或外在的幸福,如果我们不制造内心的平静,外界的宁静也等同痴人说梦。所以,佛教所关注的,就是这颗心。这也是为什么在两千五百年来的佛教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场以佛陀之名来发动的战争。一直以来,佛教都从未打着佛陀的旗号,或以佛陀的名义来发动攻击他国或异族的战争;佛教也不会指责或批评其他教徒的不对,强迫其他教徒要统统归顺我佛。佛教在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上确实从未如此做过,单凭佛教在这一点上,就足以让它流芳百世。从信佛的人、修持的佛教徒、乃至信奉佛教的国家,在总体上来说,他们都更加热爱和平,也更安详与包容。这是因为他们都较关注于修习这颗心。所以,对于任何能教你承担责任、反观自心、不要因为自己的问题而伤害别人,并且能够让你从中获益和转变内心的宗教,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神道教、或锡克教等其它的宗教里找到慰藉,能够帮到我们转化内心,那也是非常好的。我们要知道,基本上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它们有时只是因为被错误的解读或人为的世俗目的而被加以诠释和利用,乃至带来了问题。就算是佛教中也有败类,我就见过一些十分令人不齿的佛教徒。这些人虽然声称自己为佛教徒,勤于祈祷和为观音菩萨上香,但他们的内心却非常肮脏,说话尖酸刻薄,手段也极之卑鄙。这些人其实都无关于佛教,他们只是在显示自身,因为他们既不深入于经藏,也不把佛陀的教诲付诸于实践。相反的,我也曾经遇过非常不错的穆斯林。那时候我在印度,我遇上了一班很是不错的穆斯林。他们来自伊朗,最终把家安在印度,娶了印度当地的妇女为妻。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为人也非常好,我们的相处都没有太多的讲究与隔阂。所以,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何种宗教的对与好,而是哪个更适合我们。

    那要怎么知道一个宗教适不适合我们?就是当我们信奉了某个宗教之后,只要看看我们有无态度上的根本转变,我们就知道那宗教是否适合我们。要是我们心里老是狭隘地想着这个宗教最好,其它的都不好,那就错了。也许有人认为可以进行辩论,去比较特丽莎修女和班禅喇嘛谁做得更好。这其实很难辩得下去,因为他们信奉不同的宗教,他们所使用的方式也因现实情况和因地域而异。但是,他们心中所共同拥有的善念、他们的平易近人、他们的不伤害任何人或不诱导信徒去造成伤害的发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真善美,也是他们值得我们仿效的一种正确信仰方式。所以,这也是为何我一向来都不赞同去辩论任何宗教的好与坏或是与非,而是要大家去感受何种宗教的理论与信念能与你相应,与你的生活方式能够融合;也唯有这样,适合你的宗教才能给你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在临终的时候,无论你信奉的是何种宗教,死亡的过程都是一样的。无论你相信与否,它就是只有一个样!

    我在美国时,在每个周末的早晨,大概是六、七点钟的时候,都会听到上帝的钟声,咚……咚……咚,祂正在向我敲门。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把门打开,让上帝的信众们也得以窥见我的佛坛,因为我家的大门、佛坛与佛像正对着他们。当然,有些信徒们也会借此机会来与我交谈,我非常乐意与他们做交流。但是,如果碰上的是一些激进之辈来找我辩论的话,我通常就会把他们给辩得哑口无言。其实,我这不是在故意制造争论或纷端,我只是慈悲于那些自身没有安全感,要东走西窜和靠声音把你压住来逼你就范与信教的人士而已。他们何尝需要这么做?难道他们需要用声音和歪理来掩盖一些不正常的东西,抑或他们的东西需要一一地来寻求辩解?这些东流西窜的人士要你改变信仰、逼你信教,说什么除了他们所信奉及所作为的,其他的都是错的;不,他们的这种行为模式根本就不是宗教,也非常危险。为什么说危险?因为他们把他们的不成功,又或者是不擅长,化成歪理来故弄玄虚和使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手段;他们尽想掩盖一些事实来寻求辩解,这种手段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宗教!

    所以,在面对这种人的时候,我的度量就会变得狭小……呵呵呵。在任何宗教里头,都存有败类,但也有相当不错的人。如果我们认真去深入思考的话,我们自己的逻辑性思维就已能够给我们作出指引,我们的逻辑思维会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去找寻一个适合自己的宗教。也正因为如此,佛教一直以来都是没有传教士制度的,但佛教却也能够成为这世界上发展得最迅速的宗教之一。尤其是在美国,佛教这几年来都获得飞速的发展与增长,它虽没有传教士、没有传教式的学校,它更不招揽中坚份子,但为何佛教仍会获得如此的发展?因为现今的世界已变得越来越骚乱,虽然科技与生活的水平在不断地提升,但整个人类的内心安详与自在非但没有提升,反而更有退步的迹象。所以,我对于世界各个宗教的核心看法就是如此:你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同时也不要对你所不了解的其它宗教说三道四。

    为什么?如果你对某个宗教妄加批评,那是否就说明那个宗教就从未培养出能够利益他人的信徒?这是不对的,既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对人评头论足,更何况是批评他人的宗教,试想想我们这样做会伤害了多少的人,会引起多少的派系斗争与门户之见,这甚至可是会引发战争的。所以,尽管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去拯救整个世界,但我依然可以去为它做出贡献。那贡献就是与诸位分享我的这些见解,然后我们共同地把它传达出去。我们必须为防止摩擦与纷争做贡献,并且把这种逻辑思维,也一样散发出去……

    问与答(三):祈祷

    听众:您之前说过,了解自己向谁而求和为何而求很重要?

    仁波切:是的,没错。

    听众:您能稍微更详细地解释一下吗?

    仁波切:没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听到别人在这么说、被别人这么教的:请赐予我一个好老公(老婆)、许我更多的好日子、让我得到好买卖赚大钱、让我不生病、让我幸福……人们往往都在日常里祈祷着这些愿望。万一祈求没能够实现,或是厄运连连的时候,有些人就会开始怪罪上帝、对本尊发火、对他的教堂破口大骂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如此祈祷。你不妨想象一下,要是天主教堂里的圣母玛莉亚或寺庙里的观音菩萨,每天站在那儿聆听着成千上万的人到来跟前向祂要东西:给我车、给我房、给我痊愈、给我这、给我那、给我……给我……给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宗教存在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要给予你什么,你看,你就不需要宗教来让你变得更贪得无厌吧,我们谁人都不需要被教会这些。人们去寺庙、上教堂,然后贪婪地祈求身外之物、要求种种的额外帮助,甚至是要求帮忙搞定世俗的事情,这……很遗憾,也变得有些歪曲了。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都靠自己的双手,并且能够做得很好。很显然,我们都不需要上帝、观音或佛陀来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或想达到的某种成功。实际上,我们去寺庙或上教堂的本来目的,绝不是为自身求得更多的物质或让自己变得更有成就;我们去那些地方,为的反而该是开发与这些物质或成就追求持相反方向的东西。我们所有人都具有积极与正面的潜力,所有人都是如此。当我们看见一件圣物或一幅殊胜的画像、当我们持诵一些神圣的咒语、或者是我们在禅修与祈祷时,这些东西或行为都能激发起我们内心的某种能量,让一些正面的心识被开发出来,因而使我们能够转化到与物质追求相反的层面上去。所以,无论我们在向何种宗教或神明祈祷、无论祈祷的追求是什么,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我们在修行路上的助缘。所以,如果我们家中设有佛坛、供养着某尊佛菩萨时,在上完香或供上灯后,我们就不应该只祈求生意顺利或财源广进;我们在佛前,都应该备有固定的祈祷文,然后遵循固定的祈祷和持咒方式来进行祷念。

    也许有人会对庞大的组织化的宗教心存恐惧。这没错,有时太过庞大的组织化的宗教的确会给社会带来某些弊端,但这种组织化也有利好的一面。我所持有的观点就是,虽然是有一些仅靠自己的力量与双手就能完成的事情,但仅仅是靠自己的话,要做起来也并不容易。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去,连同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修和朋友来共同专心与努力,透过建立组织的力量来做某件事的话,也许这样就会更有效益。比方说,我们手上有一大块土地,要是仅靠自己在打理,我们能否经营得很好,这的确很值得怀疑;要是我们能把各种农民与村民都召集过来,把工作与岗位都按能力分配好,加上众人的轮流管理,那我相信土地的事情一定会办得更妥善。所以,对于有组织性的宗教,我认为其最初的宗旨,就是想把众人的才能与天赋给集合起来,然后透过管理与力量的集中把一些重要的事情给办好。要是能够把大众的力量给汇集起来,那我们就得以做到更好的自利与利他。而且,透过合作与分享,我们与他人之间也可以更亲密地结合,我们所得到的支持也更有力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的,在东方宗教的认知里,乐善好施的精神并不止限于金钱上的赞助或资助,无论是出钱或出力的帮忙都被认为很有价值,因为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与力量,是这种精神与力量把一群有才干又有能力的志同道合之辈给结合起来,共同付出努力来利益他人。

    所以,祈祷,就是到某位已经获得某种修行成就的圣人面前,向他祈求你想得到的同样成就。这可以是位生死自在的人、可以是不染嗔心之人、亦可以是某位远离愚痴或某位毫无贪婪、嫉妒与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如果我们遇到了这种人并且向他讨教,我们就能获得他们的力量。持诵咒语,就是获得能量的其中一种方法。其一,咒语可以让那些证悟者的力量融入我们;其二,咒语的音频会在体内起到振动作用,帮助我们开启身体里的气脉,让它更为畅顺。一旦我们的气脉顺畅了,我们的身体不但更健康,而且我们的心灵也更容易专注。这就是咒语能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利益。

    咒语的种类繁多,当中涵盖了提高记忆力、提升智慧、提高理解能力、克服嗔怒、放下执着、培养耐心,以及为配合某种禅修的特定心咒。比方说有疗愈作用的度母咒,当你在诵念度母祈祷文和持诵她的咒语时,你就是在接收着她的能量。而你所接收到的能量功效,就是含有双重利益的。它一方面让你身体的疾病得以痊愈,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你免除了将来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的某种疾病或负面的东西。要是说穿了,这度母咒其实并不神奇。因为当你在持诵它时,它只是唤醒了我们体内自我疗愈的力量,进而提升我们体内的疗愈功能来防止疾病或阻止其严重恶化。你要是还不明白,那我就解释得更浅白一些。这就像是你原本只打算要减肥,正好你又血压高;当你把体重减轻下来时,你的血压自然也随之下降。

    这其中的道理就如我之前常说的:佛法就有如一支预防针。我们所念的咒语并不是“嗡度母给我车给我房给我生意给我钱给我过上好日子”。这些东西并非我们持咒的目的,也不是祈祷的本意。至于那些为了满足这种恳求被赐予东西的念头而经常到寺庙或上教堂的人士,他们这种为求一己私利的做法,说得严重些,就犹如在让宗教败坏。为什么?因为要是你如理如法,相应的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实现。你要是努力工作、坚韧不拔、诚实待人、对人和善和不忘恩负义等,你所具备的这些美好品德,自然会让你实现你所要的东西;相反的,如果你只想慵懒不动地吃喝玩乐而不去做出任何努力,那我就劝你还是别又是持咒又是祈祷地来祈求过上好日子了,因为你的咒语根本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为什么?因为你的咒语没有激活你本该激活的能量。

    所以,要是你有治愈方面的问题,你可以要求我给你某个特定的咒语去持诵,而且你也无需给我任何东西去作为回报,或与我建立任何更为紧密的联系。今天无论你是听到或读到这里,那经已表示我门之间本来就存有某种因缘,正是因为某种因缘我们才会遇上彼此;姑且不论这是因为你的祈祷还是你所做的善行,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都是你的善业成熟。要是你每天勤于将你所取得的这些特定祈祷文和咒语做念诵,这将会对你和他人起到极大的正面作用。

    相对的,要是你老是以满足一己私利的心态来祈祷,你到各处的寺庙去祈求,东也求西也求;万一在某个时间点上你去到某间寺庙,而且碰巧随后你也得到了某方面的满足,那你必定就会再次登门祈求。这样的祈祷方式不但非常的不可靠,而且这可能还会让你耗尽钱财或遇人不淑;就算你没有遇上任何损失,你迟早也会对他们说再见,因为能够获得额外满足的机率并不常有。这样的祈祷,并非宗教的宗旨。真正的祈祷,是当你看见一件圣物、一些圣者的东西或他们的塑像时,你衷心地向他们祈祷;你的祈祷代表你愿意打开你的心流,代表你向往那些圣者们的能量与思维。因此,我们祈祷文里的价值观并不是只有索取索取再索取。真正的祈祷文是要把人的心灵给提升至一种更高的境界——你所祈祷的对象的境界。

    也正是因为如此,佛教也就从来都不搞偶像崇拜。大家千万不要错误理解,我们正向其进行膜拜和祈祷的佛像或唐卡等的东西,我们这不是在向他们祈求赐予,我们是在向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与能量在做祈祷,让我们可以开发和提升到他们的那种精神与能量境界。同样的道理,一些拥有不同信仰的教徒们虽然不对着塑像做祈祷,他们有的对着建筑物、有的对着石头、甚至是对着构成石头的元素在做祈祷。他们在祈求的也不是石头本身,他们是在祈祷石头对于他们所象征的意义。祈祷对象的不同,那就代表他们与我们有差异吗?天地万物都具有『地、水、火、风』这四大,石头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只要把祈祷或观想塑像的思维重新调整一下,那就成了祈祷建筑;再调整一下,就观想跪垫;到了后来,我们也可调整到随心所欲的观想或祈祷。无论你是在以何种物件做祈祷,其实就是四大的元素在做不同的调整而已。一个真正的证悟者原本就不需要依靠塑像来做祈祷或礼拜,塑像的代入,是为了方便我们这等水平的人。塑像是为我们这种即观想不到成就者,又领悟不出他们所成就之力量的人士而设的。

    因此,以后我们若要进行祈祷,我们就要实实在在地敞开我们的心灵,观想我们所供奉的佛像之成就与能量,祈祷我们也能取得这些成就和“拥有”相同的能量。这里所指的“拥有”,其实是接收他们的能量来开启我们的印记和心识潜能,一种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根植于我们心灵里的种子。要是我们能依此方式来进行我们每天的祈祷与修持,我们必定会发现自己内心境界的提升。这就好比年少时的男男女女们,他们大都会拥有各自的偶像,他们会把偶像的海报和图像贴在房里、学着偶像们的打扮和言行举止、追踪偶像们的一举一动,想尽办法和挖空心思地要与偶像看齐。这偶像,就如同是他们的祈祷对象。当然,这与真正的祈祷不同,真正的祈祷对象是我们要与之敞开心扉,与他建立起心灵的联系。所以,你希望成为麦当娜或佛陀,你就要清楚知道这两者间的区别,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祈祷。但愿你们都不要搞错!

    我曾听过无数次的华人在抱怨:“该求的我都求了,为何我的运气还是那么差?”“求求求,我这是不是把所有的霉运都给求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呵呵呵,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只懂得要什么。这种狭隘与闭塞的人,要我们如何去给它们做解释?

    问与答(四):放下与自在

    听众:请问您如何解释为何坏人似乎比好人更成功?

    仁波切:坏人并没有比好人更成功,他们反而是在自掘坟墓,而且还在不断地挖得更深。

    听众:但他们这好像不断地轮回回来;而一些好人却……虽说我们也不是什么极富善心之人,不知这是否表示我们的修行不够好……但是我们也不是坏人啊,我们从没做过什么特别……特别糟糕的事情……我经常抚心自问,为什么这样的不幸会找上我们……我们得知坏人居然还有十个孩子,他们不但没事,而且日子还过得挺有滋味的。也许您会告诉我这么想不对,可是……

    仁波切:对于那些我们不曾深入了解或了解得不多的人,光从表面上去看,我们其实无从判定他们为人的好坏,抑或他们的日子过得如何。从广义上来说,我们并不能单凭有否远离穷凶恶极的行为就去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因为其中还存在了那个人的微妙想法与发心。比方说,杀人的行为(我并没有鼓吹杀生的意思),要是以杀了一个人和想像或希望自己能杀人,而且心中所想所希望的是杀一千人做比较,尽管这个千数只是个虚妄假设,但其业力也是非常重,甚至可说是更重的。因此,有没有作恶,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好人。此外,你现在所造的业,也不会立即成熟。还有,就算他们有十个孩子,而你唯一的孩子却不在了,但是,在这一点上,也说明不了他们比你好。也许孩子当中有的是小恶魔、有的也许长大后会非常糟糕,令到父母非常伤心和受伤害。所以,你如何定义悲剧的含义取决于你如何看待问题;同样的,你怎么去定义好日子,也是你的观念而已。因此,在一个信息不足和缺乏对真正意义上的善恶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观念:站在更高的视角和应用更深层次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话说回顽劣的孩子……我本身也曾见过一些俗称“很烂”的人,他们来找我要求帮忙解决问题……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孩子在长大后却比他们当年还要“烂”,一心在等待父母们归西后分家产。每次遇到这些父母,他们都抱怨说宁愿没生下这些孩子。这些都是我的亲见亲闻,而且我相信目前我身边也有不少存有这类想法的人。所以,这位女士,无论你自认为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事,是糟糕的报应还是好人没好报都好,它,也仅仅是你个人的揣测而已。这位女士,对于你的经历我无义冒犯,但我希望你能明白,那些都仅仅是揣测……

    好,那我们就说回度母法门。在修持这个法门时,你要观想白度母就矗立在你的前方,她的形象生动且全身洁白发亮;她微微右倾的身形就在你双眼高度的前方注视着你,这显示了她的慈悲与爱,如同一位母亲和师长般温暖有爱。白度母的左手当胸而右手臂下垂,她一手代表集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佛的力量于一身,另一手则代表她的施舍,施于你长寿、智慧、学识和理解力,同时也替你开启了你的脉轮,让你有疗愈的能量。

    白度母她二八年华青春正茂,身色犹如千轮明月混合起来般的皎洁明皓。她样貌端庄祥和与面带微笑,双手双足各生一眼,脸上有三眼。白度母的双眼能看尽六道以便利益众生,这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精神;而她的第三眼则表示他身为一位觉者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圆满了知。同时,白度母的头发虽扎成三束,但其中又有部份自然披散;她虽是佛的身份并身穿公主身份般的绫罗绸缎,但她却非常年轻及爱笑,且笑起来就像个小女孩般银铃剔透与充满着爱。这体现了白度母虽已脱离轮回远离了痛苦,但她却愿意不断地流转,不停地为众生示现利益众生之像。所以,虽然我们常人经常对那些在我们背后暗箭伤人与指指点点的人为之气结,也许我们会对那些人置之不理或避免与他们同处一室,但是,如果我们要修行,我们就得变更与修正我们的这类心态。这是佛教的精髓,也是它的重点所在,在面对那些我们本来喘之以鼻或不屑一顾的人与事,我们也要学会如白度母般地面带微笑和一笑置之。这种精神,就是佛教在两千五百年来的发展中所秉持的中心思想,也是它从不伤害任何众生的原因。

    因此,当你在修持度母法门时,你首先就该先作如此的观想,观想着无边无量的一切有情众生,他们都以喜悦的心情围绕在以人身示现的美丽度母周围。接着,你才开始对着度母念诵她的祈祷文。而且,无论你当下对度母所念着的是何种类型的祈祷文,你都要以宽宏之心来为众生祈祷,你的祈祷不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在念完度母祈祷文后,你接下可继续念诵她的心咒。度母的心咒极之简单,大家可以跟着我念:嗡 达咧 嘟达咧 嘟咧 梭哈(OM TARE TUTTARE TURE SOHA)。在念完一定数量的度母心咒后,你可以再念一遍的祈祷文。(这度母心咒,我是师承自我的上师——至尊宋仁波切。每当我们要做任何心咒的开示、讲解或口传时,我们都会说明它的传承自何处,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无欺,或是杜绝人为的捏造。这是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特点。)当你在念诵心咒时,你当然也可手持念珠来做计算,你习惯左手或右手握珠都无所谓,只要你把念珠持到与心齐平的位置,你自己感到舒适就行了。你就是如此不停地往自身的方向拨珠,然后观想着你正在把度母的加持带给自己。

    再说,大家也没必要老是把念珠套在颈上或缠于手上,无需对着它祈祷和加持,因为念珠它也只不过是一个帮我们计数的工具而已。要是你念珠随身,那你也无需担心忌讳,你要把它带到那里都可以;就算是被任何人触摸,也都没有问题。你知道吗,曾经有个人来找我不下百次,他每次见我都会要求我给他的念珠作加持,因为他的念珠被他的死对头摸过,以至令他心生不安。因为他的教育水平与乡下的生活背景,我终究无法令他明白哲学的说法,所以我总是让他不负所求,尽量做到不让他失望;但是,我给那念珠的加持可是有别于一般,我可是这样念的:“噢麦当娜麦当娜……噢”。每到这时候,这位朋友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可是他不知道,当下我最想让他明白的,是他的死对头并不是一位觉悟者,况且也没有法力;就算有,他也不会比佛陀高强,所以,他的念珠根本就不必加持。因此,我也希望大家都明白,你们的“加持力”与我是不相上下的,万一你不小心弄跌了你的念珠,你在说声抱歉后就把它捡起来,擦拭一下后你又可以再继续了。所以,我要奉劝诸位,凡事都不要搞得神神秘秘,也不要那么迷信!

    无论你想做多少遍,但愿在你完成之后,你能够将度母融入你的内心。当度母融入你后,你就观想她化身为成千上万的无数个,后融入一切的众生里。当你在观想度母融入你的身体时,你就试想像把一块黄油放在热锅上的情形,那可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融化;接着你就观想度母融入你之后,她进入了你的中脉,然后又从你的心中出来,继而融遍你的全身,并且用白光将你的身体完全复盖。你就是如此的被守护、被加持和得到她的正能量。你只需做如此的观想就行了。其实,你大可不必把你名单上的每个人都观想出来,如果你那样做的话,给你二十个晚上你也观不完。你就只需要观想你自己,然后想像每个人都与你一样,他们同样会了解得更多,他们同样忘不了,然后你就说:“嗯,好,很好,度母会护持着我。”,继而你就安然去入睡,就是这么简单。

    听众:我也想学您。

    仁波切:是的,你我都可以。在尊重你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我可以这样告诉你,你所想要拥有的东西,你都有了;而且,在我看着你的时候,你眼中还散发着很强的自信光芒。所以,我希望你能抽出点时间来,把它用在自己的身上。要是你愿意这样做的话,你非但没有失去任何自由,相反的,你反而还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纵观我们的一生,大部份人都未曾真正自由过,有的被工作、被伴侣、被生意、被各种各样的俗务牵绊着;有的则因为饥饿、疾病、劳累而变得身不由己。其实,在极大的层面上,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毫无主动权可言,如果强要说有,那也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而已。现在,就让我们重新去争取自己的主动权。

    听众:我相信,唯一能给你自由的,就是真理。

    仁波切:没错,但我们还得靠修持与觉悟,才能取得和掌握自主。

    如果我们多学佛,多思闻,我们就能改正自身的思维,就如同你刚才那样。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投资,不单是你,每个人都需要去投入时间。你不是这世上的唯一一个大忙人,但你与那些大忙人所不同的是,你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把握得住自己。

    听众:我今天学到了许多东西,看来我的修行之路就快要启程了。

    仁波切:这些年来,我知道你一直都只是在欣赏、在观察、在尝试去了解这颗苹果到底有多好,吃了可以有多健康。看来,你现在终于有勇气把它吃下了。你看,其实你并不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要观察;你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些什么,但你就是被那些你认为更为兴奋或喜欢之事所套牢了。虽然你很有智慧,你明白与知道所有这些表面的快乐事物最终都会走向终结,但也正因为你的智慧,你认为或希望你有能力把这些无常的东西给延续下去,所以你就落入了所有这些能让你高兴的东西的圈套之中。你确实很成功,但你也要知道,它们终将会消失;然而,也就是你的这项特质,它会驱使你去做更多的事情。

    基本上,你的身体还很健康,你的内心也在时时刻刻保持着警惕,可说是五根不染,所以,你仍然可以继续做下去。你其实是相当幸运的,有些人他们虽然很想做,但就是因为年纪大而做不动;有些则因为被各种各样的杂务所分心而做不了。说你很幸运,是因为他们所没有的你都有,你有健康、你有时间,你甚至还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以前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和你一样成功,后来他们也渐渐从他们的事业当中抽出时间或干脆抽身出来。他们之所以能花更少的时间在事业上,那当然是他们已获得了成功,他们已经有所成就或已经衣食无忧;然而,他们也清楚知道这些成就都无法永恒,所以他们愿意把剩余的时间都投入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上去。所以,你无需放弃,也无需停止,你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更不可能是唯一的一个。

    你得先把心给沉下来,做回那个充满智慧的自己。你先让自己把心沉下,默默地思考你所了知的一切事物,都会被夺走,都会有终结。这并不是你怕不怕的问题,你大可尝试问问你的自心,一切不都是如此吗?当你的内心清楚明白这都不是问题后,你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所以,你现在要做的,或者说你余生要为大家所做的,就是拿出你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这项新的挑战上面,让它可以更发展与更壮大。要是你没有这样做的话,当业力显现时,将会使到你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消失殆尽。

    你要明白,佛教从没说过你不能发财或你不能做生意,它只是试图去让你明白,当你在拥有了一切,或当你感到一切都获得满足以后,你应该把你更多的精力用于其他还未做好的事情上。它并没有要你舍弃或放弃你的成功,它只是提醒你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特别是对于那些与你一样经已在人生当中尝到成功滋味的人士们,你们的成功是由于你们的勤勉、你们所投入的精力、甚至是你们的自我强迫。同样的,你也一样可以把你的这些特质用于你的修行上。在修行这条路上,你有时也会士气低落、会沮丧、会迷茫、会怀疑它的意义,所有的这一切,你都要靠自己去克服。但是,我相信你有这能力,因为这对你来说并不陌生,相较于那些年你所处理过的大小事情来说,这些都可说是家常便饭或小菜一碟而已。你必将跨过,也必将克服。至于在座的诸位,我们就学习把这种韧性、把这种不屈不饶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用于各自的修行上。舍弃与否,它取决于我们的重视程度;当你学得越多,听得越多,你就越重视,因为它让你更清楚地明白。

    还执著多少,能放下多少,取决于我们对我们的慧命珍惜的程度,当你意识到修行的价值时,像你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女性,就绝不会放弃修行。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你大可通过听闻佛法开示或修读佛书来了解,你可以就佛法上面去花些时间和下点功夫来了解佛法的本质。当你对它有了更好的了解,你就越知道它的价值,而且你也更加不会放弃。佛法里面本就没有丝毫的神秘,我们大家都可以从佛法中得到莫大益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