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藏与露的艺术-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之术转乾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处事要懂方圆之道。“方”,即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即圆滑世故,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行为不果断,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能够做到两者兼顾,做人做事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人生需懂方圆哲学

    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

    《菜根谭》中说,好动的人就像云中的闪电一样飘忽,就像风中的残灯一样忽明忽暗,而特别喜欢安静的人就像已经熄灭的灰烬,也像毫无生机的枯木。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其实人应该像在静止的云中飞翔的鸢鸟,同时又好像是在不动的水中跳跃的鱼,通过这种心态去观察万事万物,这样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为了推行仁义主张,广泛学习,广收门徒,周游列国。

    据说有一次,他们师徒在大树下乘凉,等他们走后,人们就把大树给砍掉了。他们路过某个国家,人们就把他们的足印给铲掉了。这种侮辱,刚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来,虽然传说中的他是个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圆,在他看来一生的时间不是很多,确实没有精力将这些侮辱性的事件放在心上。他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传播上,结果不但得以高寿,而且成了圣人。

    虽然孔子一生未曾得志,惶惶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仁义思想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心骨。

    为人处世,行走社会,要懂一点方圆哲学,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才能在错综复杂、利益纠结的人际和社会中左右逢源。

    “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人要圆通不圆滑,灵活但不失准则。如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方能够得心应手,进退自如。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

    方,乃为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在圆中,圆融于方,两者相互交融,方能左右逢源,出奇制胜。

    “外圆内方”其实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因此,做人必须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1.有方无圆,四处碰壁

    “圆”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圆”要张弛有度,把握分寸;“圆”倡导一种豁达、一种大度、一种宽厚、一种善解人意、一种与人为善。

    船体之所以不是方形而总是圆弧流线状,为的就是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行舟,航行中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遇到巨大阻力之时,是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还是积极灵活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处理方法。

    威名赫赫的三国名将关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说关羽武功盖世,没有人质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等,都是他的英雄气概的写照。但他最终却败在一个被其视为“孺子”的吴国将领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得圆的人生哲学。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为人却盛气凌人,不识大体。除了刘备、张飞等极个别的铁哥们儿之外,其他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是刘备把他说服了,继而又排斥黄忠,后来又和部下糜芳、傅士仁不和。

    他最大的错误是和自己国家的盟友东吴闹翻,破坏了蜀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基本国策。在与东吴的多次外交斗争中,他单凭一身虎胆,从不把东吴的人包括孙权放在眼里。他不但公开提出荆州应为蜀国所有,还对孙权等人进行人格污辱,使吴蜀关系不断恶化,最后,落得一个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

    显然,一味刚直,不懂方圆,缺乏驾驭感情的意志,棱角分明、事事计较、处处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往往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

    2.有圆无方,好比墙头草

    “方”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达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离开“义”字不行,要胸怀大义。这个“大义”就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热血的真爱,对真理百折不挠地追求。做到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在原则问题上,不左右逢迎,随波逐流;面对错误行为、不良倾向,旗帜鲜明,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正直的人。

    一个人若只有“方”而没有“圆”,必然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只有“圆”而没有“方”,多机巧,则是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墙头草。

    3.方圆有致,智慧之道

    内方外圆,是精辟的为人处世原则。它并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这其中,“内方”,表明了对自己理想、原则和信念的坚持,而“外圆”,则表述了与周围环境融洽协调,以减少阻力和矛盾。

    要把“外圆内方”作为人生修养的一个标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一个准则,还要搞好“方”与“圆”的有机结合。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有“弯下腰当一座桥,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热心助人,厚德容人。

    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是银号学徒出身,没有什么学历,财产却可以买下半个浙江省。他说过:“欲无办大事之难题,必先倾全力做到圆世道、圆身心。”他经商有一个“六字方针”,即:圆、情、义、智、勇、仁。其中,圆字第一,圆事、圆道、圆身、圆心。他认为,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会留下一个圆满的结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会留下一个缺口。

    可见,为人处世要做到“和谐圆满”境界更不易。

    总之,合理运用“方圆”之道,就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超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外圆内方,盘活人生一盘棋

    古有名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为人处世,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滑,但内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给儿子写的座右铭中就有这样的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黄老先生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真可谓喻简意赅,发人深省。

    对照黄老先生讲的这个要求,大多数人都有一些差距。有的内方外也方,待人做事,不讲方法,冷若冰霜,把同事关系搞得处处紧张;有的外圆内也圆,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毫无原则;还有的内不方,外不圆,胸中既无真理,也无原则,到处惹是生非。这些做法,对人对己都无好处,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更是有害无益。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乘风破浪,更快地驶向彼岸。那么,我们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夺取最后的胜利?

    生活告诫我们: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结局。为了绚丽的人生,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痛苦的妥协,采取圆融的处世哲学。

    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然而,只方不圆,就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口”,面对的就是一盘死棋。做人还要讲求圆通,但也不能一味讲求圆通,只圆不方,就成了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圆”,这样的圆是圆滑。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与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能方能圆,才能所向无敌

    方为刚,圆为柔;方是原则,圆为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而圆则是以万变应不变。方圆做人,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历史上,一些人往往方有余,而圆不足。

    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当东郭先生送他们到路口时,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这三个弟子分别是左野、焦苕和南宫无忌,他们三个人向南走了五十多里时,却遇上了一条大河流,横在老师指示的正前方。他们左右观察了一下,发现沿河走半里左右,便有一座桥可行。

    这时,南宫无忌说:“那儿有座桥,我们从那儿过河吧!”

    但是,左野这时却皱着眉头说:“这怎么行?老师要我们一直往南走啊!我们怎么能走弯路呢?这不过是个水流罢了,没什么可怕的。”

    说完之后,三个人互相扶持,一起涉河而过,由于水流相当湍急,好几次他们都险些葬身河底。

    虽然全身都湿透了,但也总算安全地过河了,他们继续赶路,又往南走了一段路后,再次遇上了阻碍。

    这回,他们遇到一堵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这次,南宫无忌不再听其他两个人的意见了,他坚持地说:“我们还是绕道走吧!”

    但是,左野和焦苕却固执地说:“不行,我们要遵循老师的教导,绝不违背,因为我们一定能无往不利。”

    于是,焦苕和左野朝着墙面撞去,只听见“砰”的一声,两个人猛烈地弹倒在地上。

    南宫无忌恼怒地说:“才多走半里路而已,你们干吗不考虑迂回呢?”

    东野说:“不,我就算死在这里也不后悔,与其违背师命而苟且偷生,不如因为遵从师命而死!”

    焦苕也附和地说:“我也是,如果违背老师的话,就是背叛者。”

    两个人话一说完,便相互搀扶,奋力地往墙面撞了上去,南宫无忌想挡也挡不住,于是他们两个人就这么撞死在墙下了。

    圆有余而方不足的人,他们为人处世往往缺少正气和原则,容易随波逐流,最后碌碌无为,即使真做了一些事情,也很少不背负骂名的。而还有一部分人,就像东野和焦苕一样,方有余,而圆不足,做人过于有原则和讲正气,很多时候不知道变通,最后成了“烈士”,后一种人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这种过于正气的人如果能够更加务实一点,如果能够在大节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在细节上有所变通,也许会活得更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如果他们能够变通一点,很多时候,并不影响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总之,人要做到能方能圆,才能所向无敌,这是一种大道的适应。

    刚柔相济,方圆无碍

    做人处世若能刚柔相济,该方就方,该圆就圆,就能达到方圆无碍的从容境界。

    方与圆、刚与柔两者的含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圆为和谐、变通、灵活性,体现了柔韧、柔弱的一面,方则为个性、稳定、原则性,体现了刚直、刚强的一面。刚而能柔,这是用刚的方法;柔而能刚,这是用柔的方法。强而能弱,这是用强的方法;弱而能强,这是用弱的方法。

    在处理天下事时,有以刚取胜的,有以强取胜的;有以柔取胜的,也有以弱取胜的。做人亦同此理。

    自然界中弱小者常靠柔韧的品性战胜强大。雪压竹头低,地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飓风狂暴地侵袭小草,小草只摇晃了一下身子,依然保持了生命的绿色。

    人也如此。年轻时,孔子曾去求教老子,老子不跟孔子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孔子看。深奥的哲理不必用语言交流,但却可以体悟。两位哲人心领神会张嘴而不说话的哲理:牙齿掉了,舌头还在。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硬的东西因其刚强而死亡,软的东西因其柔弱而存在。所以人到老年,刚硬的牙齿不在了,而柔弱的舌头仍旧灵活自如。

    刚往往只是外表的强大,柔则常常是内在的优势。因此柔能克刚便成了一条辩证的法则。

    刚直容易折断。曾有人这样说:方与严是待人的大弊病,圣人贤哲待人,只在于温柔敦厚。所以说广泛地爱护人民,这叫做和而不同。若只任凭他们凄凄凉凉,保持自身冷傲清高,如此便是世间的一个障碍物。即使是持身方正,独立不倚,也还不是能济世的人才,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的人士罢了。但是,只有柔又会怎样呢?倘若世界上只有柔,那就会成为可悲的柔弱,它就可任意扭曲,像一根在水里浸泡了许久的藤条一样。

    刚与柔如鸟的两只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只刚就容易方,只柔就容易圆。为人处世,最好是方圆并用,刚柔并济,这才是全面的方法,也是成功之道。如果能刚而不能柔,能方而不能圆,能强而不能弱,能弱而不能强,能进而不能退,能退而不能进,注定失败,而此生永无翻身之日。

    刚柔相济,大可以用来治理天下国家,小可以用来处世立身。聪明的拳击手常常以此取胜。中国的太极拳和日本的柔道也因此长盛不衰。晚清重臣曾国藩对此领略颇深,他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但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厉,只不过不要强矫而已。所以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身而归,全身而终。

    方圆无碍,按现在的说法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最高级的政策,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

    刚柔并济能长胜

    过刚易折,过柔难立,可刚可柔,刚柔并济,才能赢得长久的胜利。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于刚强,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五代十国时的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直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直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更是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刚柔相济,拥有这种智慧的人懂得在生活中求新、求变,遇到挫折永不言败,具有男子的勇敢和魄力,而在恰当的时刻,他又能够在各种角色之间穿梭,伸展自如。这是一种能够保全自身而又积极进取的方法。

    方圆有度,圆通而不圆滑

    做人做事必须圆通,只有圆通才有回旋发展的余地。讲究圆通,但要避免圆滑,圆通而不圆滑,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事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比如“郑人买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场买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码。卖鞋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等,就是指做人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刻板、僵化,不知变通。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通权达变。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他的“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他的“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他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娘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圆滑者可鄙,我们应该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做人要圆顺些,通达些,做什么事情,有时候需要迂回曲折,多绕些路,这样就能完成一些相对困难的事情。这样做,就是圆通。圆通当不能丧失自己的原则,否则就不免流于圆滑。要有责任感,但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则而让别人“屈服”,要学会“和而不同”,很好地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相处。

    方圆合一,无为大有为

    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归真,方圆合一,必能圆润通达,无为而为。

    做人处世,效法方圆之道,尽量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辞劳苦,不计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的精神。只有付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倾向,更没有要求回报。人们如能效法方圆合一的做人处世之道,才是最高的道德风范。而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方圆的精神相违背。

    所谓“处无为之事”说的就是“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嘻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动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结局。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旋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正是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等方面。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概括了荀攸的这一特别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在与曹操相处二十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未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也从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荀攸深谙老子“无为”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这正如许多世间之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木”虽钝,但削成“矛”状,或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连圣人们也都认同这样的道理。

    有时,不必偏执于方正,过于追求“有为”和“大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但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熟谙了方圆之法,洞悉老庄“无用之才有大用”的处世之道。以圆融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