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藏与露的艺术-居功不傲,功成身退--沽名钓誉反累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功名”二字,往往让人欲罢不能。然而,一旦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出了大名,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赞誉与鼓励,少不得还有别人的挖苦、讽刺,乃至嫉妒。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功高震主”而丢了性命。

    越是功劳大,越容易受到别人的猜忌,所以越是要保持低调。范蠡被越王拜为上将军时,就认为自己居如此高的职位是很容易招风的,于是他不辞而别。这也就是很多明智的人士功成身退的原因。

    世上莫如人欲险,放弃名利有多难

    人们只看到名利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名利背后的阴暗丑陋。当人们以一颗淡泊之心看待名利时,就不会对名利顶礼膜拜了。

    《清代皇帝秘史》中记述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人之所以会烦恼,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人皆存名利之心。“名”和“利”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名利欲常使人丧失理智,神魂颠倒。俗话说:“世界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制不了名利的诱惑,很容易将自己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置人生的意义于不顾,将追名逐利误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几乎人人明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能过于追求,可难得几人能淡泊名利,超然于此。

    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已三年孝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被免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处?”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尽力上朝参拜,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

    在生活中,如同李震一般在官场上钻营的人又何止少数?人人都需要上进心,然而一心向上爬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甚至不惜丧失原则,这就为人所鄙视了。

    与李震这种人相比,居功不傲、名重不诩的人总会得到历史的青睐。

    东汉时期的中兴名将冯异被人誉为“大树将军”。他作战勇敢,常常一马当先;他善于谋略,能够料敌于先,出其不意;他治军严明,关心百姓,为东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同时他沉稳内敛,对上恭谨,对平辈谦虚,对下温和,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不愧为一代良将。

    冯异为人谦逊有礼,与其他将领在路上相遇,都能引车避道,而且他本来就有统率正规部队和治理郡县的才能与素养,又具备良好的作风。他率领的部队整齐,进止皆有章法,所以他很快就成为刘秀全军的模范,因此,刘秀把他视作心腹之臣。

    冯异屡立赫赫战功。然而,每当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的时候,冯异总是独自躲到一旁,只字不提自己的杀敌军功,而是独自一人坐在大树下默默无言地思考战斗的经验教训。

    后来,刘秀准备把收集的散卒分配给诸将。结果,兵士们都踊跃地报名自愿归“大树将军”麾下。他们认为“大树将军”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把功劳归于将士群众,所以都愿意归附于他。

    不重功名的人为人推崇,却难为人效仿。为了“名利”二字,曾任福建省周宁县原县委书记的林龙曾作惊世之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河北省前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示叫嚣:“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结果呢?二人最终为名利赔上了余生。

    元好问有诗云:“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笑向槐花问前事,为君忙了竟何成?”虽然人人难以做到放弃名利之心,但是应该对名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慎对名声,名声是把双刃剑

    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

    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给这个乞丐100块钱,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

    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不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

    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宠辱不惊,功名皆为身后事

    功名面前,应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关。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由此也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入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意愿,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不对名利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力自主的权力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八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与他们斟酒告别。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他甚至还补贴了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华盛顿的辞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让人主动放弃权力是不可思议的,尤其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这就更令人称奇。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乐些。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平常心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华盛顿。

    逞能好强会让你断送前程

    逞能好强、争强好胜,这是做人的大忌。保持谦逊、低调做人,才不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历史一再证明,凡是逞能好强的人都是胸无大志、腹无大才之人,头脑里缺少知识的武装,或者一知半解,只能靠逞能好强和盛气凌人来弥补胸腹的空虚。北大教授教导学生,学必扎扎实实,用必不显其能。在知识和学识面前,决不可以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知识和学识不是用于逞能好强的武器,而是追求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辅助工具。如果把知识和学识用于逞能好强上,到头来只能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逞能好强,不甘示弱,把自己表现得比别人更聪明能干是人的本性,特别是在领导和异性面前,一些人就会不由自主地逞能于人,沾沾自喜地显示自己的本事,以便引起别人的重视,并从中捞取些许的赞美和好处,以满足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虚荣心。逞能好强是肤浅的表现,逞能好强的结果是树敌于人,引起更多人的戒备和防范,甚至于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实在是得不偿失。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这种把戏的,并把这种把戏斥为“无聊”。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越是性格内敛,不事张扬,不声不响,默默无闻,把真本事用于追求人生的成功上,这样创造出来的成功才更让人口服心服。

    有个北大教授这样对学生说:“人生不是战场,不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相互厮杀的战场。”人生不是角斗场,更不是战场,为什么不能有一种“流水不争先”的大度,非得逞能好强,老是想着胜败?在逞能好强的争斗中,仅仅暂时地压制了对方,却因此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德行,留下了做人品性不佳的恶名,用一时的痛快换来一世的骂名。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感叹自己运气不好,命运多舛。其实之所以如此,与他喜欢在上司面前逞能有很大关系。

    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名声显赫,唐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结交他,打算把他请进自己的王府。后来经高宗批准,他进了刚刚被封为沛王的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工作,并担当指导老师和谋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当时皇宫里盛行斗鸡的游戏,沛王也是一名酷爱斗鸡的人。他花大价钱养了一只毛色鲜美、体壮性烈的公鸡,多次在比赛中大获全胜,深得宠爱。但这只公鸡却屡屡战败于英王李显的“鸡王”。英王非常得意,而沛王却感到很伤面子。

    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提笔写就了一篇《檄英王鸡》,当场吟诵,博得了众人的阵阵笑声。后来被高宗发现,读后勃然大怒,斥责说:“如此庄重的文体竟然以儿戏出之,表面是檄鸡之文,实则挑拨兄弟不和,如此狂徒岂能留在王府?”于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

    王勃本想在众人面前逞能好强,用自己的才能去博取主子的欢心,却没想到得罪了更大的主子。免去他的职务算是高宗对他仁爱有加,如果遇上暴君,不砍了他的脑袋才怪呢。

    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显得更智慧、更有工作能力,也没有人喜欢好为人师的人。而人们喜欢的是处处觉得更矮三分、处处尊人为师的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会办事、会说话、会处世。而那种抢表现机会、抢别人镜头、抢别人话题、抢别人风头的人,只能被当做缺少教养、缺少做人的品位的鲁莽汉,表面看起来的聪明却是最拙劣的丑行。

    清代权相和珅善于博取主子欢心。他的策略是在上司面前不逞能,把露脸的机会都留给上司,使上司在身处尴尬时也能立即找到回旋余地,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上司的赞赏。应该说,和珅的策略是成功的,在做人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

    工作中,如果不注意收敛自己的聪明而处处逞能好强,不仅在同事中无法立足,而且也会成为领导的“眼中钉”。低调的做人哲学,对于拓展未来的成功之路起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功高盖主,反累其身

    功高盖主,主必压之;才高过人,人必倾之。没有人喜欢处处表现比自己强的人。所以,当功高盖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低调行事,谦恭为人。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巨额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过了两年,昭王立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儿子名叫子楚,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结识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为不被喜爱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维,对这样的人投资是毫无价值的。顶多给他一点好处,也许他哪天撞上了好运,侥幸回到秦国去,当了一路诸侯,以后见面也可以给点照应。但是吕不韦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子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他的父亲是太子安国君,虽然安国君有众多子女,子楚又不被喜欢,但是他毕竟是安国君的亲生儿子,他是有希望成为秦王的。这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投资价值。吕不韦于是问父亲:“耕田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10倍。”吕不韦再问:“珠玉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100倍。”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主定国,那么利益又是几倍?”父亲很惊异地说:“如果能这样,利益当然是无数倍。”于是吕不韦认定子楚奇货可居。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为子楚出谋划策,他对子楚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现在您的众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间,而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哪天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们争继承人之位。”子楚一听,便问吕不韦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现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长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东西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尽力让他们立您为继承人。”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愿意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吕不韦将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华阳夫人一听十分高兴。吕不韦又让人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会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又能继位为王,始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宠爱,于是他只有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华阳夫人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议立子楚为继承人,太子答应。

    吕不韦又选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给子楚,这个女子为子楚生了个儿子,叫嬴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不久子楚和吕不韦密谋,逃回了秦国,而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赵国。又过了几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继位不久就去世了,子楚即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权倾朝野。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且都极力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也应该在这方面超过他们。于是他召集了许多文人学士,给他们十分好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食客编了《吕氏春秋》,名闻天下。

    秦王嬴政逐渐长大,渐渐对朝政有了自己的主见,但吕不韦仍然把持着朝政,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开始激化。后来秦始皇终于找到个理由,将吕不韦罢免,让他回到自己河南的封地去。又过了一年多,各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嬴政怕他发动叛乱,于是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已经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寡人又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现在命令你和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看就明白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于是就喝下毒酒自杀。

    历史上对吕不韦并没有多少好评,但是对他卓绝的经商头脑确实赞叹不已,尤其是他所认定的“奇货可居”,正说明了吕不韦这个人眼光十分敏锐,而且看得长远。但是吕不韦唯一失策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干涉了一个英明国君的成长,他已经权倾朝野,还要著书立说,求得盛名,更不为秦王嬴政所容。后世很多人猜测吕不韦之所以没有反叛嬴政,是因为嬴政是他的私生子。吕不韦和嬴政不管是不是父子关系,他们的矛盾最终是要激化的。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十分强硬的人。而最终会采取极端行动的必然是嬴政,因为吕不韦功成之后还居高位,功高盖主,不知道自我保全。

    纵观历史,即便是再显赫的人,最终也会受制于人。今日的骄横不会换来别人的妥协,反倒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功高不要忘记低调。

    居功不傲,立于不败之地

    有功而不居功自傲,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常人难以做到。若能学到范蠡、曾国藩等人的智慧,不仅可以驰骋疆场,还能够全身而退,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孔子曾经称赞他不自夸的谦逊精神。

    其实,孟之反不自夸,谦逊只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还在于他不居功,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在历史上,邀功请赏而为上司所忌恨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居功不傲,有时也会成为上司的眼中钉。

    比如刘邦成功之后,他就大肆杀戮功臣,给那些功高盖主者上了血腥的一课。比起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还有朱元璋。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后,便开始大肆屠戮开国功臣,而徐达却得以幸免。

    在朱明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但他不因功自傲,在皇帝面前尤其恭敬谨慎。朱元璋经常召见徐达,设宴欢饮,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称,而徐达总是谦虚谨慎,小心应对,不敢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尽管徐达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和猜忌。给事中陈汶辉在一个奏疏中曾提到“刘基、徐达之见猜”,说:“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朱元璋在为徐达撰写的神道碑中,也承认自己曾因所谓“太阴数犯上将”的星象而“恶之”。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达毕竟在政治上忠诚不二,经济上不贪不占,生活上十分检点,没有任何把柄可抓,从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运。

    有功劳对自己未必就是好事,“功高震主”者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如韩信。唯有居功不傲者,才能保全其身。

    曾国藩为了清王朝能够继续苟延残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仍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居功自傲,必须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例如,他主动上书,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同时,他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并大量裁减“湘军”,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国藩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功劳被肯定,他人的肯定会助长自己的虚荣心、名利心、骄横之心。无论何时,一定要学会认清自己的位置,学会居功不傲,方能得以常胜。

    功高盖主时要懂得功成身退

    急流勇退未必就是懦弱无能的表现,未必就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特别是功高盖主的时候,学会急流勇退,是明哲保身的最睿智选择。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躲避凡夫俗子的妒忌、非难,就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

    勾践即位后,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听说范蠡时痴时醒,便断定他是个非凡人物,于是他亲自前往拜访。开始时,范蠡不知道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后来看到文种求贤若渴,便对他的兄嫂说:“这几天有客人要来,请借衣冠相候。”果然,文种又来造访范蠡。他们俩志同道合,促膝长谈,纵论霸王之道。文种将范蠡举荐给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吴国厉兵秣马,越国也磨刀霍霍。勾践在范蠡等大臣的精心辅佐下,革新内政,国力日益强大。面对威胁日益严重的吴国,越国企图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打败吴国。

    公元前494年,已到吴王夫差发誓报仇的时候,勾践急于先举兵攻吴。范蠡极力反对。他深知越国的实力还不足以打败吴国,更何况作为胜利之师,越国还骄悍轻敌,于是劝阻勾践说:“天道充盈而不溢出,强盛而不骄悍,不劳而矜其功,实在是逆于天而不和人。若是强行去做,一定会危及国家,害及己身。”勾践不听,发兵攻吴。两国军队在夫椒进行决战。吴军大胜,直捣越国境内,占领了越国首都,迫使勾践率五千残军退守会稽山。

    这时,越国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勾践身陷绝境,身边都是残兵败将,亡国的恐惧不由袭上心头。他神情凄然地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自寻祸患,现在该怎么样才好呢?”范蠡非常沉着地说:“目前,宜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行,可屈身以事吴,等待转机。”

    勾践在夫差允诺他投降之后,就亲自带领妻子和大臣范蠡去吴国侍候夫差。他们在吴国三年,受尽屈辱,用尽心机,最后终于赢得了夫差的信任。三年之后,勾践被放归故里。回到越国,勾践常常把苦胆放在床头,坐着躺着的时候都仰头看看苦胆,喝水吃饭时也尝尝苦胆,经常问自己:“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他还励精图治,亲自耕种,虚心向有才德的人求教,优待宾客,救济百姓,与人民共渡艰难,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并且使越国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

    范蠡追随勾践二十多年,献计献策,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勾践称霸后马上封他为上将军。灭吴以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看到群臣皆乐,唯独只有越王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了勾践的想法。俗话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了;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安乐,况且一个人在名声很大的情况下,很难永保安宁。

    范蠡上书给勾践,说:“你知道我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当初是您的诚意和友情感动了我,我才来协助大王成就大业。如今,这些都已经实现了,请允许我辞官。”

    勾践见到此书,气恼地把范蠡叫来,说:“你和我一起复兴了越国,我们应该共享富贵,我正准备拿出一半国土分封给你,你怎么能离开呢?难道你不相信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是不会放过你的!”

    范蠡答道:“君王您当然可以执行您的命令,但是我也要实现我的意愿。”不过,范蠡看到事情可能弄僵,只好口头上暂且答应。范蠡回到家中,赶紧打点行装,当天夜里,带着家人悄悄出城,乘船北上到了齐国。

    他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齐国海畔定居下来,买了一块地,带着家人过着农耕生活。由于他善于经营,很快就致了富。凑巧,这时齐王下令地方官荐贤,当地官员把“鸱夷子皮”推荐给齐王。齐王认为他才能出众,过了一段时间就要授予他宰相职位。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他潜逃回到家中,把家财分散给当地的乡亲们,携全家悄悄离开齐国,到了宋国的陶邑,改名自称陶朱公,以经商为业。不久,他又成为当地的富豪,资产巨万,远近闻名。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之后,大夫文种很是孤单,又见勾践日夜享乐,不像原来那样敬重自己,深感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常常称病不上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解释,都无济于事。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先生教我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里,请去跟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是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弄。

    功成名就之后要懂得明哲保身。有识之士在荣誉面前居安思危,在错误面前也承担责任,绝不见功劳就抢,见错误就推。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才能算得上是完美和清高的人。相反,迷恋名位而至死不悟的人,是很悲哀的。

    人生在世,切忌一味冒进、一味自大、一味恃强,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当强则强当弱即弱,进退有据、高低有时、强弱有度,才是生存之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