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女孩最信任的朋友
在很多人眼中,孩子有孩子的朋友,家长有家长的朋友。孩子与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家长与朋友在一起聚会、聊天。看起来,孩子的朋友是孩子,家长的朋友是大人,彼此之间互不干涉。事实上,家长也应该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
作为家长,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不够融洽,除了从孩子自身找原因外,家长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平等地将孩子当成朋友一般看待?自己是否还在用长辈的威严拉开与孩子的距离?那么,作为女孩的家长,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家长要保持一颗童心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童心,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你可以与她一起游戏,一起比赛,使孩子觉得你是她的朋友和伙伴。这时,沟通自然会水到渠成。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关键的一点在于家长是否“童心未泯”,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对家长就会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
方法二:支持女孩的兴趣爱好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时,非但不支持,反而加以阻拦,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为家长,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小敏喜欢下围棋,每次电视上播放围棋比赛她都看得出神。方格棋盘,黑白相间的棋子,在她的眼里都很神秘,她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围棋高手。小敏的父母并不懂围棋知识,为了能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爸爸买了关于围棋的书,妈妈也更加留意有关围棋的电视节目。这使得家长与小敏的交流更多了,共同语言也多了。有时候,一家人在一起谈论围棋,不知不觉中,小敏就会说出她自己的心里话。父母发现,这比专门和孩子谈心更有助于了解孩子。正是这种朋友式的亲情,增强了小敏对父母的信任。同时,围棋技艺的进步,也增强了小敏在学习等各方面的自信。
方法三:家长要适时地放下架子
家长适时地放下架子是与孩子成为朋友的关键。有的家长喜欢高高在上,这会让孩子与你产生距离感。家长要与孩子站在同一个位置上,与她同呼吸、共悲喜,并与她平等地交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看法。
方法四:家长不要做孩子的“损友”
有的家长认为:要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就要支持她的一切想法,包容她的一切行为。如果这样下去,家长很可能成为孩子的“损友”。
有个小女孩犯了错误,当时她很侥幸地想:爸妈和我是朋友,肯定会原谅我的,我跟他们撒一下娇,他们肯定不会怪我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切记把好“尺度关”,对于孩子犯下的严重错误,家长就要毫不留情地指出来,并说出惩罚她的原因,让孩子被罚得心服口服。这样,家长既和孩子做好了朋友,又不失家长往日的威严。
通常来说,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做教育的对象,给孩子灌输成人世俗的思想,让孩子接受成人眼中的世界,以过来人的语气教育孩子。但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可能幼稚,可能不成熟,但那是她通过自己的双眼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总结出来的,家长没有权利去扼杀它。家长和孩子成为朋友,能防止两代人之间产生太深的代沟,同时,这种朋友式的亲情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站在女孩的角度看问题
现实生活中,家长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总想让孩子规规矩矩,把孩子变成小大人。当孩子正兴趣十足地做一件事情,自己没办法完成,满怀希望地要父母帮忙时,有的家长会不耐烦地嚷道:“没空,我正忙着呢!”当孩子玩得兴趣正高以至于把房间搞得一片狼藉时,父母会责怪孩子:“看你把房间弄得,快成猪窝了。”这样的父母太过高高在上,他们忘记了一点:她还是个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指导和关爱,而不是呵斥。
父母应该明白,大人和孩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看到别的家长都在为孩子选兴趣班,为了让丹丹以后能有一技之长,妈妈决定给丹丹选报口语和画画班。妈妈带丹丹去学习班试听课程后,觉得老师讲得还不错,就决定给丹丹报名。但丹丹却不同意,妈妈问她原因,她说:“妈妈,我还小,那个班里都是哥哥那么大的同学,等我到他那么大时我再来。”妈妈很生气,她刚想发火,但转念一想:童年就应该快乐,不要过多的给孩子太大的压力,等她自己想学的时候自然就会去学的。想到这里,妈妈对丹丹说:“好的,妈妈尊重你的决定,相信你想学东西的时候会告诉我的。”丹丹高兴地点点头。
孩子作为一个具有思想的个体,会站在她独特的角度上观察这个世界。家长们往往不能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从而使家长无法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
老师要求同学们画自己妈妈的脸,绝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妈妈画得特别漂亮特别完整,而雯雯却只画了一条弯弯的线。老师觉得非常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很疑惑,直到有一天,她蹲下来帮雯雯系鞋带,抬头看见雯雯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雯雯抬起头看妈妈时,最容易看到的总是妈妈的下巴,那一道弯弯的线就是妈妈的下巴。其实雯雯画出来的是最真实的,而这个困惑只有当父母站到孩子的角度来看时,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父母都希望与孩子和谐相处,希望自己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可很多父母总是让“教训”、“呵斥”、“命令”、“责骂”等成为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渠道。实际上,这些沟通都是消极的,这种沟通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长期生活在这种消极沟通模式下的孩子,往往会封锁自己的心灵,对父母产生敌意。父母只有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和孩子的良好沟通。
生活中,孩子经常从自己的视角向家长传递着信息。有时候,家长所处的位置不能有效地接受孩子的信息,由此就出现了沟通的障碍。其实,孩子常常要仰着脸来看父母,一方面是视线的高度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经验、需要与成人不同,她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也与成人迥然不同。家长如果能放下架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一样高,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不仅和孩子沟通的障碍没有了,而且相信孩子也会带给家长无尽的快乐和启发。
常与你的女儿谈谈心
每个孩子都有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她还不善于用言语表达,就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很多时候,孩子的这种行为让家长无法理解,时间一长,孩子和家长间就会出现隔阂。究其根源,主要是父母与孩子在沟通和交流上出现了障碍。一旦出现交流障碍,孩子就会出现上网成瘾、学习不用功、不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说谎、逃学、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非正常行为。
莎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愁眉苦脸的,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老师问她:“是不是家里发生什么事情了?”莎莎无奈地说:“我每天一回家,爸爸妈妈就问我的学习。除了学习,他们什么也不关心,我和他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可是,说起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大多数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我天天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们的希望都在她身上了。这有什么错吗?”“我每天陪她做作业,好东西都留给她吃,这还不够吗?这不是交流吗?”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孩子似乎永远也理解不了他们的苦心。父母苦恼,孩子也苦恼。这就是沟通出了问题,沟通的关键在于倾心交谈。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种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没有意识到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引起孩子的共鸣是关键。而产生共鸣的前提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商讨式的谈话。这样的谈话常会使孩子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家长的想法。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与女孩谈心要有耐心
有些家长过于急躁,常常想通过一两次聊天,就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事实上,家长与孩子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沟通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会适得其反。孩子的气质类型通常可以分为3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容易型的儿童比较容易沟通,而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由于情绪比较消极,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家长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有可能长期不和谐。
方法二:把握好与女孩谈话的时机
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时候,需要的是一种良性互动。父母坦诚地、推心置腹地说,孩子认真倾听,及时反馈,并理解父母的话。因此,与孩子交谈也需要环境和时机。当孩子专心于学习及娱乐活动的时候,是不适合进行谈话的。如果这时候父母一定要与孩子进行谈话,孩子往往会心不在焉,甚至产生不耐烦的心理。尽管在父母的要求下,她会坐下来听父母说话,但是,她的心思根本不在父母身上,这种交谈几乎没有效果。
比较好的谈话时机有: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当刚刚吃完晚饭时;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方法三:家长对女孩要讲诚信
和所有的友谊一样,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一位儿童心理医生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妈妈因为女儿不愿与自己沟通,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咨询,结果发现原因是妈妈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里的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这个孩子,从此她再也不肯对妈妈说什么了。可见,家长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方法四:谈心以“启发”和“说服”为主
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站在她的立场思考问题,耐心地启发孩子、说服孩子,而不要试图用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对于家长的压制,也许孩子会从表面上服从父母的意思,内心却会对父母产生反感。
把孩子教育好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当家庭教育方法失灵、遭遇挑战时,作为家长,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并遵循尊重、平等、理解、鼓励的原则来教育孩子,让孩子的心靠近自己的心,使家庭教育变得轻松、简单。
做民主家长——与女孩商量后再作决定
家长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学校里讲教育民主、教学民主,家庭教育中也要贯彻民主精神。家长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讲民主,孩子做事会更有积极性。
所谓“民主型家长”,就是指父母要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兴趣,满足她的合理需求,并且尊重孩子处理自身事物的方式和结果,始终与孩子保持亲密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成为朋友,这种民主的家庭拥有天下最大的幸福。”这句话道出了“民主型家长”的内涵。
女孩喜欢“民主型家长”,因为在“民主型家长”面前,她的权利能得到尊重。女孩与父母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她的各种正当需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强。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自己成为民主型家长。
方法一:少对女孩发“禁止令”
很多父母都有发“禁止令”的习惯,这个不行,那个不许,给孩子制定了一条条“不”的规则。其实,孩子的天性是什么事情都喜欢尝试一下,以获得直接的经验。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一次尝试胜过家长的十句说教。”父母应该多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尝试她感兴趣的事情。
方法二:不要对女孩实行专制教育
父母对孩子施行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乏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相反,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会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虽小,但同样有信任、独立、平等、理解等多方面的需求,民主的父母应懂得尊重孩子的需求、思想、人格,让孩子属于她自己。
张萌的爸爸是一名律师,他十分希望女儿将来也能从事律师方面的工作,这样,他就可以给女儿更多的帮助。但张萌对当律师一点也不感兴趣,她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她喜欢画画,她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漫画大师。爸爸发现了这一点后意识到,如果强迫张萌,她的天赋是无法从律师中体现出来的,这对她的发展极其不利。于是,爸爸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让女儿自由发展。在民主爸爸的教育和支持下,张萌的成绩一直很优秀,而且屡屡在漫画大赛中得奖,父女关系也一直很好。爸爸对张萌天赋的保护与培养,让她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方法三:家长对女孩的教育要宽严有度
讲民主并不是全听孩子的,这样只会让孩子走向放任。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是爱得理智,严得有度,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只有做到宽严有度,才能确保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过度的民主与过度的严厉,都会导致孩子身心的畸形发展。过度的民主,会让孩子养成任性和娇气的坏毛病,不利于孩子坚强意志品质和自律习惯的形成;过度的严厉,容易使孩子性格孤僻,抑郁寡欢,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位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在谈到如何做一名民主型家长时,曾提出“淡”、“慢”、“略”、“宽”四个字。淡,是不看重孩子的分数;慢,是话语不唠叨、不训斥;略,是忽略孩子所犯错误,让她有独创精神;宽,是宽容对待孩子,但不纵容和袒护。父母是否民主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成长。民主的家庭是一处轻松、有序、稳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独立和自信,也容易承担社会重任,父母和孩子关系也会很融洽。
不侵犯女孩的私人领地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越大,与自己越生疏,有时候极力想亲近孩子,但总是遭到拒绝。孩子的世界开始变得神秘:房门紧闭、日记加锁、手机设密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这往往只是孩子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已经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神秘世界是孩子的自由王国,孩子常常会为其勾画出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但是,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人格。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孩子的隐私对于她自身的成长来说,是有很多好处的。
★隐私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隐私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成长。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隐私,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她拥有一份独自担承的内心隐私。
★隐私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足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的局面,但是成人世界的强大力量又令她心生忌惮,于是隐私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孩子可以有自己隐私,但孩子也应该接受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引发矛盾,孩子说父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父母说我有权监督你,我是为了你好。
母亲在整理王莹的书桌时,翻看了王莹的日记,上面写着王莹借钱为班里一个男同学买生日礼物的事情。母亲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于是,严肃地批评了她。但王莹觉得母亲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不能容忍的。母亲认为王莹可能早恋,会影响学习。王莹则说自己一直很刻苦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原有水平上。于是,母女俩吵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阴影一直笼罩在母女之间。
父母发现孩子不正常的隐私后,焦急是当然的,可焦急解决不了问题;但如果当没有发现,万一孩子做出了荒唐事,就会后悔莫及了。到底该怎么办呢?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父母可以采用暗中提醒的方法
有些话,家长若不好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可以借助文字交流和提醒。父母可根据孩子的隐私,有针对性地买本书或杂志回来,在其中最相关的内容处折一折,然后悄悄地放在孩子的卧室里,让她自己去阅读,以自我提醒。
方法二:从言行中了解女孩
每个人的言行常常都会表现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孩子年龄小,她心里的想法就更加容易流露在言语之中。父母只要经常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动,留意其中的细微变化,就可以揣摩出她的心理变化,分析出孩子一些为家长所不理解的行为根源。尤其孩子的言行反常时,家长更要对孩子密切注意,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不良行为就要及时耐心开导教育,校正孩子成长的轨迹。
方法三:争取女孩对自己的信任
家长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孩子才会自觉自愿地和你谈自己的隐私。隐私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自己的私事对一些人是隐私,对另一些人可以不是。隐私可以转化,不信任你时是隐私,信任你了可以不是隐私。家长要争取让孩子信任自己,使孩子主动、自愿地说出心中隐私。
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隐私并能恰当处理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隐私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隐私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隐私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女孩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还是把“人前教子”当成教育孩子的方式,殊不知现代教育提倡的是“背后教子”。背后教子,指的是教育孩子要注意场合和时间,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随意在众人面前批评孩子。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父母不宣扬孩子的过错,孩子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会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那么,他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会变得淡薄。”孩子如果被父母当众批评,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扭曲心理。
一个星期天,王欢和同学在家中聚会。大家玩得正开心时,王欢的妈妈回来了,她看到家里乱七八糟,便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了王欢。王欢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母女俩“冷战”了很长一段时间。
每个家长都必须明白,女孩幼小的心灵非常敏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她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公开场合,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这些错误想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要么粗暴无礼、目无尊长,要么自卑懦弱,不愿说话。
当然,古训“人前教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用智慧对付孩子超常的举动,而非训斥,这才是对“人前教子”的最好诠释。所以,父母在当众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艺术,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她的人格尊严。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女孩的好习惯
平时注意言传身教,在家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人前教子的前提。生活中,孩子犯些小错是很正常的,家长只要能耐心说服孩子,孩子就不会做出超常的举动。比如在家里吃饭,吃蛋糕,吃西瓜时,家长要注意一下自己的仪表仪态,给孩子做出表率。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她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好习惯的影响。
方法二:暗示女孩不好的举动不受欢迎
女孩在人前做出不好的举动时,家长不要马上做出反应,这样会吓着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身体有动作,在她看你的一瞬间,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示意她停止自己的举动。孩子看到家长皱着眉头,轻轻摇头时,她会意识到自己犯错了,这时家长再不失时机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收到效果。
方法三:批评的话悄悄说
家长当众大声训斥孩子,是把孩子推向尴尬的境地。即使孩子想承认错误,也一时找不到台阶下。批评的话如果能悄悄说,既可体现父母与孩子友好协商的姿态,又能让孩子感到最终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
方法四:不要宣扬女孩的过失
孩子与大人一样,有一种不可凌辱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如果孩子一有过失,家长就公开宣扬出去,使孩子当众出丑,其结果只会加深孩子被训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众人面前没了面子,因而产生自卑,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是在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适时地给孩子指出其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及改正的办法,使孩子认识到家长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这样,家庭教育的收效就会更大一些。
给女孩解释的机会
批评,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扼杀孩子的灵性。有时候,孩子犯了错,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孩子表面上表示接受批评,然而心里会大感委屈,这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自己本来应负的责任。在解释时,父母要让孩子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具体来说,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方法一:用谈话代替训斥
心理学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家长的爱,所以家长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避免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沟通。如果用“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好吗”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帮助她分析问题所在,孩子不仅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家长更加亲近。
方法二:用提问的方式让女孩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对孩子要有要求但不能苛求,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和小错误要保持宽容的态度。此外,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等情况时,要主动询问她:“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不太开心的事情?”在孩子叙述时,家长要做到不插嘴,认真地听,这种态度表示你对孩子的重视。听完后,也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应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无形中接受了批评,但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
方法三:宽容地对待女孩的错误
家庭教育的宗旨是尊重孩子,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令父母满意时,父母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随意指责孩子,要宽容地对待她所犯的错误。
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接受采访时,当记者问她的作品为什么比一般设计师更有创造力时,她说这与她小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有关。
有一次,她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一不小心,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这时,她的父亲来到厨房,并没有教训或惩罚她。父亲说:“孩子,你的创意真棒,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牛奶‘海洋’。牛奶已不能喝了,在清理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她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后,父亲说:“你知道,祸是你闯的,所以你得把地面清理干净,但我可以帮助你,同时,我还可以给你提供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她选了海绵,于是她和父亲一起将地面清理干净。随后,父亲又说:“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你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现在,让我来教你怎样才能拿好牛奶瓶。”她很快就学会了父亲教的方法。
这位服装设计师说:“我在那一刻懂得了过失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因此不需要害怕过失,这对我的以后设计生涯有很大影响。”
有时孩子犯错并不是出于本意,而是想帮助父母做点事,只是由于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不够才犯错的。比如孩子本想帮父母洗碗,却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听孩子解释而训斥孩子,其结果只能是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再想让孩子帮父母干活就很难了。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面对犯了错的孩子,只要父母用一颗博爱宽恕的心包容她的过失,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正确地引导她的人生方向,那么她就会踏入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
让女孩感受到家庭的快乐温馨
有人把家庭比做人生之海中的一只小船,孩子凭借父母之船遮风挡雨,劈波斩浪。小船既可以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也可能成为孩子的毁灭之舟。
父母的情感态度和家庭氛围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家庭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温馨,能给孩子安全感的港湾,是培养孩子学会做人、自理、合作等良好习惯不可或缺的实践场。
一个家庭教育培训中心曾向100名学生做了关于“和谐家庭让我快乐成长”的问卷调查,其中,40%的学生感到生活很快乐;20%的学生感到生活不快乐;其他学生感觉生活一般。据调查,感到生活快乐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而感到生活不快乐的学生,一般性格孤僻,身边的朋友很少,经常独来独往。由此可见,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及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调查表明,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快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
孩子遇到挫折时,没有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孩子取得成绩时,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往往得到的是父母的指责、冷落和误解。
★家长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有这样几种:包管式,从头管到脚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放任式,一切都听孩子的,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粗暴式,经常训斥孩子;攀比式,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种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馨和快乐。
★家长不注意言传身教
家里常有吵架声,娱乐无节制,学习气氛差,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缺少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温暖的亲情,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压抑和孤独。
这些都是家庭不和谐的声音,是影响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因素,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家长必须看到它的负面影响。那么,具体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营造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
方法一:家长要学会倾听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讲话的机会,鼓励孩子讲出对家庭现状的看法,对父母表现的评价,对自我的分析评价,讲出孩子内心最想表达的一切。在讲的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得到展示,思维得到训练,心情也会变得舒畅。对孩子讲话的偏颇,家长要以商量的语气进行点拨,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孩子提到父母的缺点时,家长一定要虚心接受,主动改正,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快乐和温馨,这也会让孩子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变得更强烈。
方法二:学会欣赏女孩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赞美鼓励使孩子进步,批评抱怨使孩子落后。”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包容她的缺点,允许孩子有不完美。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润滑剂。家长对孩子的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方法三:多与女孩一起玩游戏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心中充满孤独感和失落感。其实,家长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对营造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好处的,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美玲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但晚上回家以后,他们都会想出各种新奇的方式和女儿一起玩游戏。比如爸爸会扮成“灰太狼”,让美玲“喜羊羊”,两人玩起了“狼抓羊”的游戏。这时,妈妈会在一旁拍照,再把洗出来的照片贴满整整一面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美玲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成绩也一直很优异,而他们一家人的亲密感情也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和谐、温馨、快乐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会让她从小就能享受到充分的爱与呵护,更易于与别人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交往关系。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尊重与豁达,懂得文明礼仪,知道真善美,这会为孩子迈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