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来国外就业能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领域,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在对就业能力和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等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无边界职业生涯作为研究背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进行研究,最后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篇后记,算是对我2007年至2011年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回顾与小结。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时任北大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学飞教授在我们入学后第一课堂上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的三种境界作为我们治学“三境界”的教诲,要求我们“踏实做学问,恪守学术道德,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王国维所描述的三种境界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至今我还牢记着北大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用“在北大读博士要做好被煎熬、被折磨、被打击的准备”的告诫;至今更不曾忘记学长们用“在北大读博士是戴着镣铐与魔鬼跳舞”的调侃。北大博士修业年限为四到八年,难毕业是师生们的共识。
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学位的四年,是伴着成功与喜悦、痛苦与煎熬一路走过来的。四年求学路上收获了希望,收获了光荣与梦想;四年的求学路上也承受了打击,承受了失败与挫折。四年的求学历程于我,是由学术门外汉到初步研究者的一次艰苦的蜕变,是学术道路上一场痛苦的历练,是人生旅程中一场艰难的攀登。四年的北大学习生活使我坚信:“坚持真理、追求卓越”的北大精神将使我受益终生,因为选择优秀,追求卓越,这是北大人一脉相承的传统。
从2011年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一直想将论文修改出版。在修改过程中一直对论文有许多不满意之处,唯恐贻笑大方,故出版之事拖延至今。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将此书列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并给予出版资助之后,我才诚惶诚恐地将此书出版之事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借此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刘云杉教授。当年,她不弃我愚笨将我纳入门下并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刘老师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风格,乐观豁达的为人深深地影响着我,能师从刘老师我倍感幸运。同时我还要真诚地感谢导师组的陈向明、马万华、康健、赵国栋、陈洪捷等几位老师。几年来,从指导文献阅读到研究聚焦,从研究选题到研究设计,从综合考试到论文开题,从论文预答辩到论文正式答辩,每个环节都凝结着导师组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
感谢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婷婷教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北大图书馆和北大教育学院图书馆的老师们为我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诸多方便。感谢那些为我问卷和访谈提供过帮助的企业领导以及本书中所提及的案例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韩高军博士、莫明峰博士、陈昊博士、昊重涵博士、高峰博士、金川博士、莫景棋博士等同窗好友给我的帮助与鼓励,相信我们彼此会永远珍惜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聚会的日日夜夜。
感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将此书列入河北省社会科学重要学术著作并给予出版资助;感谢河北省教育厅将此书列入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并给予出版资助。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北京博克思文化对此书出版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们,你们的支持、关心和牵挂一直以来都是我努力奋斗的源泉。
我深知,拙作只是我学习和研究阶段性成果,一定还有若干不妥和不足之处,盖因自己造诣不深,用功不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会继续努力。
陈光辉于北戴河寓所
2013年10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