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俱在闲谈中-尾声:多少当年事,俱在闲谈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0年12月的一天,一队穿戴整齐、头发花白、年龄大都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出现在江山市区的解放路上,走在最前面的老人手持一面旗帜,上书“忠义同志会还乡团”,一时间引得众多路人好奇地驻足围观。

    原来,他们有的是戴笠的江山籍旧部,有的是当年“忠义救国军”的幸存者,有的则是“忠义救国军”的研究者。这次他们时隔半个多世纪,组织了“忠义同志会还乡团”,从台湾来到江山,为的是拜访戴笠故居,并赠送戴笠铜像。

    来者都是客,因此,江山统战部门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次座谈会。笔者也忝陪末座。

    应当说,对于“忠义救国军”,笔者知之甚少。印象最深的是《沙家浜》中那些个被阿庆嫂耍得团团转的胡传魁、刁德一之流。似乎一无是处,似乎个个是草包。但时隔七十多年,笔者却从这些耄耋老人口中听到了不一样的“忠义救国军”。

    一位孙姓“还乡团”成员说,取名“忠义救国军”,是戴笠倡导“忠义救国”。抗战时期,戴笠曾要求同志们每天早上阅读《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等,并选读唐宋各大家的古文与韵文,且强调读书要高声朗读,以养浩然之正气,从中学到“动心忍性”,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另一位俞姓成员则回忆说:在淞沪之战中,戴笠白天要指挥忠义救国军协助正规军作战;晚上,还经常要坐车从上海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战况和分析情报。那时南京到上海铁路已经不通,汽车也只能灭灯行驶,日军飞机不断轰炸扫射,时时如身临鬼门关,戴笠却犯险如常。抗战后期,戴笠屡次化装深入日伪区。他对日寇汉奸的诛杀绝不留情,令日寇闻风丧胆。因此,日寇也忌恨戴笠,动用各种力量手段,悬赏重金要他的人头。

    吴姓成员说:戴笠写字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把信纸用手掳平,压上镇尺,一笔一笔地写,写得很工整。就是起稿,也是如此,一笔不苟,决不潦草,这种认真的态度,在他的生活中办事中表现出来。

    又一位刘姓成员回忆说,1941年,戴笠到郑州召见公密单位的同志训话。他指着一位青年同志问叫什么名字?几岁?在哪个单位工作?此人回答:报告主任,我叫罗某某,二十二岁,尚未分派工作。此时,戴笠突然话锋一转,说,你二十二岁就穿皮袍,我四十多岁还没穿过皮袍呢!罗某某回答说,我对父亲说这里生活困难。父亲寄来两百元钱,我就买了这件皮袍。戴笠沉下脸来,说,你年纪轻轻,参加革命,做我的学生,却撒谎欺骗自己的父亲寄钱买皮袍,怎么能接受艰苦的工作锻炼?少顷又说:借给你两百元,马上寄还你父亲,向你父亲认错。说罢,又当面交代随行人员说,“此钱,以后从他的生活费中扣还!”全场无人会猜中如此结果,而罗某某则立即朗声回答:服从主任命令!

    刘姓成员又说:那天训话完毕,戴笠又检查了办公室和学生寝室,并和我们一起吃饭,吃的是粗面粉苞米粉夹心馍馍。期间,戴笠随手翻看了旁边的一摞书和若干漫画,站在旁边同学王幼峰一见戴笠此举,脸色都变了。戴笠问:“是你画的?”王答:“是。”“很好!我们什么人才都需要,继续努力。”戴笠走后,我们都凑过去看看:是什么漫画赢得老板当面称赞?但一看,大家都“哇”了一声,原来,这几幅都是讽刺老板的画。俞姓成员又补充说,戴将军可以凭一张便条,向各地的国家银行调拨巨款,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处理了以后再向上报告。

    最后一位发言的成员姓王,他回忆说:阎锡山曾经介绍一人到戴笠负责的浙江警官学校谋事,该人刚到,放下行李,见学校军容严整,干部和学生精神焕发,不禁为之气慑,声言不能在此干事,便告辞离去。

    又说,有一天早晨,戴笠到培训班食堂视察,发现吃饭的人很少,戴问人到哪里去了,有人回答说还没起床。戴笠大为不满,立即将全部人员召集起来训话:“作为革命军人贪图睡懒觉,足见精神涣散,工作不力,何能担负重任,此归咎于我戴某人领导无方。”说完,他从腰间取出手枪放在桌上,随身面对国父遗像下跪俯首思过自责。当时全体同志见状,场上鸦雀无声。几分钟后,戴笠起身,继续说道:“从今天起,若有哪位同志早晨贪恋床褥而不按时起床,我即是刽子手,而此地为刑场。”从此以后,风气为之一变。

    这次座谈会,可说是随意而谈,但笔者注意到在发言中,这些耄耋老人(有的据说军衔比戴笠还高),但只要一提到戴笠,那就会挺直腰板,一派严肃,而且没有人直呼“戴笠”,一开口,不是“戴将军”,就是“戴先生”……

    座谈会开了两个多小时,在送走“还乡团”后,一位老同志对我们这些与会者说,今天的座谈畅所欲言,谈的都是抗战时期的事,为此,我们允许他们有他们的观点,但是我们谁也不能忘记:戴笠毕竟是一个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特务头子。

    这位老同志的话,立即得到了全体的赞同,乃至成为我们撰写本文的初衷。

    最后附带交代一下,戴笠的后人,有的定居美国,有的定居台湾,有的还在大陆。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之间有过几次相聚。1992年,郑锡英从台湾寄来三千美元,请戴家族人替戴藏宜重修坟墓新立墓碑,并表达了百年后希望归葬丈夫身旁的心愿。2011年郑锡英在台湾病逝,享年98岁,葬于台湾,其归葬家乡的遗愿最终成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