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布拉音也觉得很奇怪,急忙跑进院内观看,发现他父亲坐在坑上与一个站在房门口的年轻的维吾尔族人在争吵。
依布拉音问明事情的原因,安慰了父亲几句,说万桐书来看他了,他父亲立即安静下来,那年轻人也惊奇地往外走。
他们来到大门外,那年轻人紧紧握住万桐书的手,显得很亲热。
那年轻人说明了争吵的原因,然后又检讨了自己的不对,希望万桐书赶快帮忙解除尴尬,让他好下台。
万桐书听后点了点头,招呼大家进去看望主人。
那年轻人名叫别克尔·哈森木,是吐鲁番县文化馆的副馆长。
他奉上级部门的指示,尽快寻找能演唱全套吐鲁番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录音记谱抢救吐鲁番木卡姆,把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他找遍了民间艺人,能全唱的人没有,很着急。后来听人说“文革”初期逃走的“木卡姆其”色里木·艾里木死在鄯善县,如今他的儿子吐尔逊·色里木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鄯善回到了吐鲁番,说他能演唱全套的吐鲁番木卡姆,他便寻到这里,请吐尔逊·色里木演唱木卡姆,遭到拒绝,二人发生了口角。
万桐书等人进到房间,看到吐尔逊一脸的惊诧,赶忙上前施礼问好。
他的儿子依布拉音说万桐书来看他了,他立即满脸是笑地拉住万桐书的手深表谢意。
吐尔逊虽然没有见过万桐书,但从他父亲的讲述中知道了万桐书的大名,知道了万桐书是抢救木卡姆的人。
所以他对万桐书很敬慕,很佩服。如今亲眼看到万桐书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心里很高兴,觉得木卡姆有救了。
他本想站起来拥抱万桐书,但苦于脚肿了,疼得站不起来了,他表示很抱歉。
万桐书看了他肿胀的脚踝和脚腕,发现错骨了,便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他出门办事去了,在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踩在土坑里扭伤了。
他好不容易坐上别人的毛驴车回到家里,躺在炕上发愁,别克尔·哈森木闯起来,请他到文化馆演唱吐鲁番木卡姆,他说他不去。别克尔说给报酬。他说给报酬他也不去。别克尔说为了抢救吐鲁番木卡姆,你有责任去,必须去。他说别克尔有什么权利命令他?他就是不去。别克尔又说他架子大。于是他们争吵起来了。
年轻气盛的别克尔被抢救木卡姆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了能够抢救木卡姆的演唱家,他两眼放出希望的光,一心想请演唱家配合,急于要早点完成任务,不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很生硬,也没有注意对方的情绪,发生了不愉快的争吵。
60多岁的吐尔逊看不惯30多岁的别克尔的话说态度,所以他大光其火地吵起来。
现在一经交谈,别克尔才发现老人的脚肿了,心想自己太大意太鲁莽了,没有考虑老人的疾苦和愁绪。
于是,他急忙向老人弯腰施礼,表示歉意,并作了深刻的检讨,博得了老人的谅解。
万桐书对大家说抢救木卡姆必先抢救人。如果没有“木卡姆其”,抢救木卡姆从何而来?
他对别克尔说赶快把老人送进医院治好脚,别克尔立即表示赞同,说万桐书想的很周到,自己毛手毛脚不懂事。
老人挥手不愿去,万桐书说不去就是不给他面子,老人只好同意去。
他们把老人抬上门外的汽车,拉到县医院,拍片检查就是错骨了,骨科医生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推骨复原了,老人很快就能站在地上走路了。
打完消炎针,敷上药,他们又把老人送回家。一个星期后,老人完全好了,行走如常了。
万桐书买上礼品又来看望老人了,他见老人的心情很好,又很健谈,便对老人讲解了吐鲁番木卡姆濒危的现状,应当积极抢救与保护的意义,并传达了自治区文化厅和音协关于抢救整理木卡姆的文件内容及其要求,说他代表上级领导部门恳请老人把全套的吐鲁番木卡姆贡献出来,录音记谱并正式出版,让吐鲁番木卡姆传唱下去。
老人听完他的话,深表谢意,同意按照他的话办,做到随叫随到。
万桐书对随他一同来的别克尔强调说一定要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付给报酬,让老人担任文艺团体的木卡姆老师,安度晚年。
别克尔答应了,说领导也早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打算,请老人家放心。
吐尔逊老人听了很激动。
吐尔逊老人决定献出全套吐鲁番木卡姆。
此后他们把吐尔逊老人接到文化馆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录音。
文化馆在万桐书的指导下,终于把吐尔逊老人演唱的十一套吐鲁番木卡姆全部录制成磁带。
正在此时,自治区文化厅从乌鲁木齐把长途电话打到吐鲁番文化馆,指示万桐书立即返回乌鲁木齐,说有重要会议要他参加。
万桐书临走前把记谱和有关出版的事情交给文化馆负责办理,文化馆表示一定办到。
又当着吐尔逊老人的面,要求文化馆领导想法解决老人担任文艺老师的事情,文化馆领导说已经研究解决了,安排老人担任文化馆群众文艺的专职教师,享受干部待遇。
老人听后流出了感动的热泪,说像他这样的民间艺人在旧社会是受人歧视的,只有解放后的新社会才会重视才会重用,才会给他们创造发挥艺术才能的条件,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万桐书和他的同事乘车走了,老人和文化馆的领导们一同去送行。
老人拉住万桐书的手难舍难分,流出了表达深情的热泪。随着缓行的汽车,老人送了很长的一段路。
万桐书也同样噙着眼泪,在车上不断地挥手致意,直至汽车走的看不见人影了,他才坐下来擦去脸上的泪痕。
他之所以伤心落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被吐尔逊老人的诚信和忠于木卡姆艺术的精神所感动,觉得他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木卡姆艺术家。
另外一方面他又缅怀吐尔逊的父亲,认为他的父亲很有作为,培养出这样出色的木卡姆继承人,很不简单,值得表彰。可惜这位与他有过交往的艺术大师不幸逝世了,作为朋友,他感到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伤极而流泪了。
他从他们父子二人的逃走推想他们一定在十年动乱中饱受了凌辱和折磨,对他们的不幸寄予无限的同情。
他在车上虽然沉默着,但内心很不平静,感到老迈的父亲以死的代价为逐渐老去的儿子创造了有为的前程。然而,迟来的前程实在太晚了,让他心酸得哗然落泪。
万桐书回到乌鲁木齐参加了一个非常隆重的研讨会。这个会议的召开是因为国际友好访问团和联合国的一名代表来乌鲁木齐进行友好访问,了解关于抢救十二木卡姆的有关问题和出版两卷乐谱集的巨大反响问题,要万桐书作出相应的回答。
在研讨会上万桐书的解说使他们非常满意,他们说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木卡姆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的重视,希望继续发挥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对此,万桐书有预感,他断定木卡姆将会给中国新疆带来巨大的荣誉。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全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疆也不例外,由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的繁荣促使文化艺术日益发展起来,各种文娱活动也日益活跃起来。全国的音乐事业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相应的与音乐事业紧密相关的乐曲,乐器,乐队的扩大与建设也要有所新的蓬勃发展。
除了无伴奏的清唱以外,音乐是离不开乐器的,乐器的种类与乐器的伴奏直接关系到音乐的质量与发展。
所以乐器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自治区音协召开的有关乐器伴奏问题研讨会上,音乐家和演唱家繁复多变不易掌握或掌握不好,操作方法有困难,符号乐谱很难学等等。
关键是没有文字记载,仅凭传统的口传心授是远远不够的,呼吁急待很快解决这一难题。
有人说民间演奏家们用吹、拉、弹、击等不同的演奏方法,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但如何能很好的演奏出来,是很不好学的,很难尽快掌握的。
特别是弦鸣乐器萨它尔,除了有一根主奏弦外,还有许多的共鸣弦,有的共鸣弦多达十二根,这个共鸣弦的作用是什么?共鸣弦的音高是什么?大家的空弦音高是否都一样?等等。这许多问题从前没有历史记载,现在也没有文字记载,要弄清这些问题,只能从音乐生活的实际中去学,从前辈们的口传心授中去学,这是很苦难而又很慢的。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提入提出,作为音协常务副主席的万桐书听了很不安,曾多次作过口头上的讲解,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他感到很忧虑。
回到家里他把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告诉给连晓梅,看她有什么好办法。
连晓梅想了一会儿,提醒他说:
“你不是从1952年起,在民间调查采风时,收集有关乐器方面的资料吗?”
万桐书愕然地说:
“是啊,我给他们解说了,他说记不住,是我讲的不好,还是他们脑子笨,这就说不清了。难道我把资料印发下去不成?”
连晓梅“卟哧”一声笑了,她说:“我看不是人家笨,是你笨。”
万桐书不知所以然地说:
“我笨?”
连晓梅坦然地说:
“是你笨,那些资料乱成一团麻,没有整理出个头绪,人家能看懂?这不是让人家看天书吗?”
万桐书自觉自己考虑不周,索性承认自已脑子太乱,胡说一起。他爽直地说:
“你说怎么办?别光责备我。”
连晓心中有数地说:
“你多年来给制乐器形制的草图,尺寸比例、弦的分布、测定布弦的音高等资料,干什么用?”
连晓梅的提问把万桐书从五里雾中惊醒了,他的头脑立即清醒了,多年的悬疑被妻子点破了,于是,他爽快地说:“写书啊!”
连晓梅进一步催促地说:
“那你怎么不写呢?手头有现成的资料,写出书,不就解决大家的难题吗?”
连晓梅的话让他眼前一亮:对啊!写出一本乐器运用方法的书,大家不就有了教材吗?根据教材,不光操作乐器的人能尽快掌握,广大的乐器爱好者也同样可以自学成材,成为出色的演奏家。
写书!写书!!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啊!
对!写出一本乐器书,做前人从来还没有做过的事,这是多么有现实意义的事啊!
于是,万桐书作出了决定。
他组织了有名的于三江、西来里、依鸣、艾则孜等演奏家的演奏乐曲,记成乐曲谱,绘制成乐器图解和文字解说等。
他从维吾族人民音乐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乐器学的角度考虑,概述了民族乐器的简史的演变发展情况。
紧接着又把维吾尔族的十七种乐器按发音原理,分器鸣、弦鸣、膜鸣、体鸣四类编排,介绍每一种乐器的历史沿革、形制、弦距、孔距、演奏方法、常奏乐器的谱例、演奏符号等。
然后又介绍了乐器的演奏形式,乐器的新发展。最后又附上22首民间乐曲,作为范例。
经过近三年的细心研究与精心写作,终于在1986年写成了《维吾尔族乐器》一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1980年的年底,《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音乐卷编委会邀请万桐书撰写新疆民族音乐的条目。他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欣然接受并认真写出了一些符合要求的条目。
1983年1月21日到2月10日他又赴北京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单元学科编委会的会议。5月受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学科编委会委员兼少数民族音乐分支的副主编,主要编审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八个民族的音乐条目。
同时又撰写了木卡姆的条目。
1983年7月万桐书从北京返回乌鲁木齐,即时把各民族的音乐条目的初稿印发给有关人员阅读,并邀请有关的音乐家、文艺家、历史学家分别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组织音乐家修改编写的条目。
从1983年8月底到9月8日,万桐书专程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州文教处共同组织座谈讨论,并请专家补充修改哈萨克族音乐条目。
1984年4月,哈萨克族音乐条目又作过一次改写。
维吾尔族的音乐条目涉及的问题比较多,修补的工程比较大。
万桐书从1982年到1985年用3年的时间,多次往返于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进行慎重的修补,使其日臻完善。
1984年5月下旬,他把打印好的维吾尔与哈萨克的音乐修补初稿寄往北京,才感到轻松了许多。
从1984年初到5月,写了两次木卡姆条目,达到要求后,才算完成了这次编写条目与编审的艰难任务。
1988年5月,万桐书受聘担任了“从1985年到1987年民族乐器改良评奖会”的评委。
参加评奖的有五个民族的35件乐器,包括有弓弦、拔弦、打击、电声,可以说是民族乐器改革与研制的成果盛会。
在此次盛会中,万桐书对民族乐器的改革与探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肯定,并认为有必要探索一下在新疆现代民族乐队的建设中,乐队如何编组?乐器如何编组?并提醒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此,万桐书写出了题为《新疆现代民族乐队建设问题的探索》,发表在1988年6月份的《新疆艺术》上。
这篇文章和出版的《维吾尔族乐器》一书,对新疆各民族的艺术教学和民族管弦乐团的建立,起到了应有的参考作用。
特别是《维吾尔族乐器》一书为音乐创作和器乐演奏工作者以及乐器改革者提供了了难得的宝贵资料,专家们称赞这是全国第一本民族乐器专著,开创了乐器学的先河。
此书在香港首次参加收展时,受到广泛的欢迎,第一天就销售一空,简直是供不应求。
40多年来,万桐书潜心研究民族音乐,撰写了《漫谈十二木卡姆》、《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色彩缤纷的小宝石——谈部分新疆几童民歌有感》、《振兴民族音乐漫谈》、《整理出版“十二木卡姆”始末》、《新疆现代民族乐队建设问题的探讨》、《东方音乐宝库中的明珠——“十二木卡姆”》(载香港新晚报)、《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几种类型和比较》(在香港举办木卡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言语)、《在香港参加木卡姆研讨会的几点感受》(《新疆艺术》转载)、《1990年为图像音乐学会在布拉格举行的学术会上的书面论文》、《木卡姆概念》(在莎车十二木卡姆研究会上宣读的论文,后经修改,于1993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第四期上。)
此文1999年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并获“世界学术贡献奖论文金奖”。
《搜集整理“十二木卡姆”纪实》是在1992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系列活动”研论会上宣读的论文。
在这次研讨会上,万桐书被授予“木卡姆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关于十二木卡姆早期整理的工作》在1994年发表在《音乐研究》第三期。
2006年9月参加了第六届木卡姆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发表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调查资讯汇编》等论文30多篇。
万桐书采集各民族民间歌曲和乐曲有2000首,其中有200多首作为优秀民歌发表了。
创作及改编的歌曲有30多首,分别发表于《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民歌集成新疆卷》、《中国民间乐曲集成》(新疆卷)、《群众音乐》、《新疆创作歌曲集》等刊物上。
其中介绍新歌《光辉的北京》、《歌唱毛泽东》、《爱苏露》等记谱,编配汉译文歌词发表、演唱、交流。
其中《歌唱毛泽东》获文化部与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群众歌曲评奖》的一等奖。
创编了《手挽手》、《小羊羔》、《牧马人的歌》等歌曲和歌舞音乐。
其中改编的歌曲《手挽手》曾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广为传唱。
他的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一卷)、《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纪录年鉴》、《历史的回眸》、《中国专家名人辞典》、《时代潮头——开拓者》等辞书。
万桐书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仍然戒骄戒躁,潜心研究木卡姆的学术问题。
他至今认为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分析与研究。他认为中亚、西亚和北非以及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民族的木卡姆,应该将他们的木卡姆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作进一步的比较,作到心中有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我国木卡姆音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的地位。他说没有比较就看不出优劣。没有比较就发现不了差距。
所以,他表示一定深入仔细地研究对比,让中国的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艺术成为全世界的领军。
1988年4月25日他被评为研究员职称。
2006年8月29日他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新疆第二届天山文艺奖贡献奖。
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沾沾自喜,仍然笔耕不辍,为保护与发展木卡姆呕心沥血,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7年万桐书离休了。这时候正是改革开改掀起大潮的时候,全国特别是东西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突飞猛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沿海一带改革开放的可喜局面吸引了不少勇于弄潮,敢于创业的健儿奔向沿海一带的城镇为繁荣经济而大显身手。
一时间潮头波及新疆,不少人,特别是胸怀大志的年轻人纷纷奔向东南沿海城市,形成了人才外流的局面,人们把这种情况形容为“孔雀东南飞”。
新疆地区各级领导部门也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想办法留住原有的人才,心想将局面扭转为“孔雀西北飞”,为大力发展新疆的经济而招揽人才。
在这种经济大潮的驱动和人才外流的影响下,万桐书的两个年轻有为的孩子也无法阻挡地前往东南鹭岛厦门,进行创业。
这两个孩子是万桐书的老二和老三,一男一女,当他们在哪里站住脚而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后,又引起了万桐书大女儿的兴趣,在一番优劣的对比之下,她认为在厦门施展才干更有奔头更有前程。
于是她也被吸引而去,成为“孔雀东南飞”的一员。
三个孩子都有创业的精神,也有锐意进取的劲头,更有自己各奔前程的主见。
改革开放的年代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围绕经济发展的境界,改变了经济工作的观念,激活了敢闯新路与大胆创业的热情,增强了为发展经济而努力奋斗的活力。
为此,他们走自己的路是谁也无法阻止的,作为父母亲的万桐书和连晓梅是干涉不了他们的,代替不了他们的,更无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的身上。
这正应了他们在心中默念的一句话:长大了,翅膀硬了,可以飞走了。
当他们的三个孩子先后飞走之后,万桐书和连晓梅没有了子女的依靠,一切家务活和出外购物的事都由他们自己承担。
长时间的劳动活他们无法承受,他们毕竟是离休的老人了,毕竟是年老体弱力不从心的病魔缠身的老人了。
然而,万桐书并不服老,依然伏案疾书,为木卡姆在全世界取得更辉煌的成绩而日以继夜的工作着。
他的三个孩子多次劝告他跟随他们到厦门定居,以便照顾年老而有病的他。
但他婉言拒绝了。
他说他没有病,不需要的他们的照顾,不想跟他们一起生活,不愿去厦门。
再劝就会招致他的斥责。所以,他的子女们也就缄口不谈了。
他们只好在心里怨他太固执。
子女们无法说动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连晓梅的身上,希望母亲说服他们的父亲。
他们远在厦门,无法照顾父母亲,心中很有愧,只好动员父母跟他们一道走。
他们心想:自己的父母亲老来得不到他们的照顾,是他们的不孝。
他们不愿自己的父母常常麻烦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大家都很忙,没有时间为两个老人的看病,买煤气等事而操劳而耽误工作时间。
知情人会谅解,不知情的人会说作为子女的三个孩子远离父母,没有一点关爱之心,何谈孝心呢?!
所以,子女们都很着急,都想劝他们的父母改变主意,跟他们走。
连晓梅把子女们的意思转告了万桐书,依然得到拒绝与斥责,连晓梅只得闭嘴了。
万桐书明白他们不死心,通过他们的母亲逼他走,心中很恼火。
为了摆脱子女们的纠缠,万桐书把他们召集在家里,说明他不走的道理,也好让他们受受教育。
他很认真很坦诚地说出了久积心头的话。
他说他小的时候就受到画眉的暗示和引导,告诉他,他的归宿在西北新疆,他由此而爱上了引路般的画眉。
他说他忘不了周恩来总理亲口对他说的话:新疆的维吾尔木卡姆是国宝,你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不能失传。我相信你会完成这个光荣而艰难的任务。
他说他忘不了吕骥对他的寄托和期望,对他们全家人的关怀与照顾。
他说他忘不了赛福鼎·艾则孜对木卡姆的关怀和领导,支持和帮助。更忘不了对他抢救木卡姆的关心和支持。
他说他忘不了司马义·艾买提对木卡姆的支持和关心,忘不了对他工作的帮助。
他说他忘不了铁木尔·达瓦买提对木卡姆的关怀和支持,对他抢救木卡姆的支持和肯定,忘不了对他抢救工作的大力赞赏。
他说他忘不了司马义·铁力瓦尔地对木卡姆时时关心和过问的热情态度,忘不了对他工作成就的大力赞扬。
他说他忘不了新疆的故乡情,忘不了新疆维吾尔族的许多朋友和同事,忘不了木卡姆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还没有全面落实,心中不踏实。
他说木卡姆的“申遗”工作还没有开始,他心里不安,他要不遗余力地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说还有许多有关木卡姆的学术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必须抓紧时间解决,写出学术论文,公诸于世。
他说“丝绸之路”木卡姆和“丝路腹地”的民族音乐的有关专题需要探讨,需要研究,不能耽误了。
他说离休了,摆脱了协会的会务工作,可以充分的利用时间,专心致志地进行业务研究和专题探讨,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飨读者。
……
总之,万桐书对他们说了许多离不开新疆的理由和原因。
他再三强调新疆乌鲁木齐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留恋故乡,不愿离去。
他说他不愿干涉他们的工作,也希望他们不要干涉他的事情。
听了万桐书的表白,他的子女们理解了他的心情,暗中佩服老人推已及人的高尚品质和献身木卡姆的工作精神。
他们心中明白逼迫无用,劝说无效,只好作罢,在依依不舍中离开父母,远去厦门。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桐书夫妇越来越老了,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不好了,生活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到了1999年,万桐书夫妇离休后又在新疆乌鲁木齐默默地工作了十二年,无偿地为木卡姆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他们还想继续努力工作,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万桐书年老体弱而豪情依然不减当年,但由于他不注意很好的休息,长期伏案工作,又引发了左臂左手掌的老病,也引发了腰腿的老病,不能干重活,不能行走,需要到医院诊治。
连晓梅看到万桐书老病复发了,心里着急,血压又升高了,觉得头晕眼花,不知服药休息,硬着头皮要到外面去租车,准备拉上万桐书去医院。
不料还未走出房门,被门槛一挡扭伤了脚,当即疼地坐在房门口不能动了。
夫妇二人都有老年病,加上新病,那惨景很不好看。
怎么办?
出现出这种特殊情况,到底谁救谁?
呼儿唤女,都不在身边。远在厦门即使打通了电话,也来不及,远水解不了近渴。
连晓梅只好爬到电话机旁,准备给单位打电话呼救。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敲门声。
连晓梅心想有救了,很可能是领导路过门口听到她呻吟的声音,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敲门想进来看出了什么事。
于是她放下电话,又爬到房门口,跪在地上拉开了插销——
门开了,进来的却不是邻居,她不禁惊异地瞪大了眼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