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专注在小黑点上
你若在白纸上画一个小黑点,然后问别人看到了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看到了一个小黑点。”但是,有的人会说:“看到了黑点以外的白色部分。”小黑点就如孩子身上的缺点,虽然看起来非常明显,但是它并不能掩盖黑点之外的白色部分——孩子的优点。
生活中,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喜欢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的小黑点上,却忽视了孩子的大部分的可爱之处。当父母越在意、越关注孩子的缺点时,无意中就把缺点无限放大,于是越看孩子越不顺眼,对孩子百般责难。孩子本性活泼,经常犯点小错、惹点小麻烦,家长便觉得孩子顽皮捣蛋;孩子因为嘴馋贪吃,未经允许就偷吃糖果,父母便认为孩子品质有瑕疵……于是,父母变得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
王飞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话,喜欢玩闹、惹事。每当有人夸奖王飞的时候,只要他的父母在,父母就会说:“哪里,这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加减乘除还不能灵活运用。”或者说:“哪里,这孩子太不听话了,都这么大了还啃指头,太不卫生了。”总之,父母不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夸奖孩子,而是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短”。
王飞对此很是苦恼,在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后心情一直很低落,导致郁郁寡欢,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但王飞一直和姑姑关系很好。当姑姑发现王飞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后,主动找王飞谈话。面对姑姑,王飞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姑姑把王飞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这些事情和王飞父母认真交谈后,父母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观念。此后,父母变得经常夸奖王飞,总是发掘王飞的优点,慢慢的,王飞变得逐渐开朗,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不能因此忽视孩子的优点。父母之所以对孩子的缺点“耿耿于怀”,经常提起孩子的缺点,无非是想孩子尽快改正缺点。但是这会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觉:我是一个满身缺点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特别是当父母在他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缺点时,会让孩子自尊受到伤害,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相反,如果别人当着孩子和父母的面说:“你们家的孩子真灵巧,做事很利索!”而父母回应道:“对啊,的确是这样。”孩子也会为此感到高兴。孩子在父母的认可中获得了自信,他会尽量表现得让父母满意。
事实上,有的父母念叨孩子的成绩差,却没看到孩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经常感叹孩子只知享乐,不知回报,却没留意自己生病时孩子焦虑和担忧的表情;经常为孩子爱顶嘴、叛逆感到头疼,却丝毫不觉得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是成长的标志……因此,父母应该转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缺点,或许那些缺点根本不值一提,甚至那缺点正是孩子的优点。
毕加索小时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折磨,他总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幻想,或是上课走神,望着窗外发呆,对他来说算数是他这辈子都学不会的。同学们也因此经常捉弄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毕加索你知道吗?”然后一群人对着毕加索哈哈大笑起来。
毕加索这样的行为表现,也让老师觉得他是一个低能儿,并且经常向他父母告他的“呆状”。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认为毕加索的智力有问题。这让毕加索的母亲非常苦恼,但是毕加索的父亲并没有对毕加索失望,他认为毕加索虽然读书成绩不好,但是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比如,毕加索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会动手创作惊人的绘画作品。
有智慧的父母对孩子不会“只看一点,不及其余”,不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以偏概全地认为孩子一无是处。毕加索父亲的教育思想告诉了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即使孩子的缺点很多,缺点很明显,父母也要相信孩子,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来鼓励孩子,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如果父母能够把视线拉开、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相对于那些优点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今天的缺点或许明天就会减弱、消失了,而且所谓缺点有时也许是另一种优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判断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标准,取决于父母所站的角度和所持的态度。当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和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时,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没有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生活中肯定都听父母说过这样的话:“你看那xxx家的孩子……看那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孩子可能都被这个和自己毫无关心的“别人家孩子”搞的头晕脑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不是别人的“影子”。为了让孩子把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父母就应该避免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优劣。
生活中,多数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其中比得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比较中看到差距,然后努力学习,提高成绩。但这却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变得自卑。
和李威一样上初中的表哥张亮经常来李威家玩,每次妈妈都会问张亮最近有没有考试,考得怎么样。张亮每次都自豪地回答:“我的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是全班第一名。”妈妈就会夸奖他一番,然后就会冲着李威说:“看看你的成绩单,没有一科成绩在80分以上。难道咱家的学习环境比你表哥家差吗?你真让我感到失望。”
这让李威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永远也没办法和表哥比,学习情绪很低落,成绩也越来越差。
孩子会因为家长经常拿自己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而造成负面的心理影响。父母经常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孩子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不单单是不开心,更有甚者还会感到恐惧、愤怒和嫉妒。拿别的孩子和自己作比较,进而贬低自己,小孩儿会认为这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因此会越来越感到自卑。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当然,父母用名人事迹来鞭策孩子作为学习榜样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不要用挖苦的口气,借别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的小孩,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有时候还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顶撞,影响家庭和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对儿子说:“看看人家,人家都能考100分,怎么就你只考了80分;人家当班干部,你连个小组长都没有当上;人家在学校运动会上都能取得好成绩,怎么就你排名最后呢,你真太不给我争气了,你除了捣蛋,你一无是处!”
有一次,儿子实在忍不下去了,就生气地冲母亲喊:“妈,你瞧瞧人家李阿姨当局长,你为什么只当小科长?人家张阿姨月薪一万,你怎么就三千呢?隔壁邻居有最新款的电视机,怎么咱们家就是个二手电视?你太让我没有面子了?”
妈妈一愣,忙说:“小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人和人能比吗?”
儿子说:“那你为什么经常拿我跟别人比啊?”
妈妈哑口无言,聪明的孩子让母亲无言以对。
慢慢想想,生活的确就是这个样子,自己教育孩子要方法得当,千万别拿别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如果总是拿人家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和缺点,岂不是在灭自己孩子的威风。相反,孩子的缺点被父母用平常心来对待,并被鼓励扬长避短,孩子也会因为这样的鞭策方式而变得优秀起来。
长期处于比较中劣势地位的孩子,会逐渐认同客观的评价,主观上完全对自己失去信心。尤其孩子被别的孩子长期作为比较对象时,处于劣势一方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存在这个家庭中的价值了。一旦造成孩子这样的负面情绪,其自卑感会影响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而也许他原本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孩子,只是调皮了点,或是贪玩了点,或是学习成绩稍差了点。所以说,父母一句话,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并非危言耸听。
过多的批评最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想象一下,如果你开着车和妻子行驶在路上,这时你转错了一个弯,如果她生气地说:“为什么转错了?难道你没长眼睛吗?那么大的路标,任何人都能看见。”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她的话会让你感受到绵绵的爱意吗?相反,如果妻子充满温情地说:“没事,前方两千米处有一个出口。”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
很明显,前者所言是一种不满和批评,言语中带着责怪,很让你反感;而后者是一种指导,言语中带有包容和爱意,会让你很受感动。任何人都喜欢指导不喜欢批评,孩子也是如此。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用善意的指导和关爱代替批评和责骂。这样才能让孩子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
8岁的约翰不小心碰翻了他手里的果汁,妈妈看到这一幕之后,平静地说:“打翻了果汁没关系,我们再去拿一杯,还要拿一块海绵过来,将打翻的果汁清理干净。”说着就把果汁和海绵递给约翰。约翰抬起头来看了看妈妈,面带微笑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他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止,当然,妈妈也没有闲着,而是帮他一起擦桌子。
对于约翰不小心犯的错.,妈妈没有给他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而是充满爱意地指导。随即博了约翰的理解和感谢,在妈妈的指导下,约翰干得非常漂亮。相信下次约翰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即使犯了同样的错他也会知道怎样处理。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最重要的不是批评或教训肇事者,而应该首先处理事情。然而,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很难做到这点。一旦孩子出现错误的情况,父母立刻大声呵斥孩子,有时甚至带着侮辱性的语言。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7岁的斯蒂夫在吃早餐的时候,手里摆弄着一个空杯子,斯蒂夫的爸爸看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对他说:“别摆弄它了,你还嫌你打碎的东西不够多吗?”
斯蒂夫自信地说:“放心吧,不会打碎的,我保证。”话音刚落,斯蒂夫手里的杯子就掉在地上摔了个稀碎。父亲生气地说:“你真是个笨蛋,你除了会摔坏东西,你一无是处。”
斯蒂夫显得毫不罢休,他说:“你也是个笨蛋,你曾经打碎了妈妈最好的盘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父亲气地大声说道:“你太没礼貌了,怎么叫你父亲笨蛋呢?!”
斯蒂夫说:“是你先没有礼貌的,谁叫你先叫我笨蛋的。”父亲无言以对地说:“闭嘴,马上滚回你的房间。”
斯蒂夫看到父亲生气的样子,他来劲了,“来啊!打我啊!”斯蒂夫带着挑衅的语气说。
父亲一下被激怒了,他将斯蒂夫摁在地上好一顿揍。儿子也因此负气出走,直到后半夜才回家,全家人也因为这样的事情一晚上没睡好。
或许,这件事情让斯蒂夫得到了教训,或许以后他不再玩空杯子了。但是父亲的做法同样不对,他不应该用侮辱性的语言和暴力方式教育孩子。
其实,孩子在玩耍玻璃杯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这样指导儿子“小心杯子摔坏了划着手”,然后告诉儿子玩皮球是不错的选择。或父亲帮助儿子清理地上的碎玻璃片,顺带说“下次要小心哦,玻璃杯是很容易摔碎的”。这种和气的话很可能让斯蒂夫吃惊,继而会因为自己闯了祸而产生歉意。在没有暴力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也会认真思考,并最终告诫自己:杯子不是玩具。
生活中有这类意外的事情,聪明的父母会抓住机会,给孩子正确的指导,让孩子从小意外中学会大道理。
徐婷婷已经8岁了,有一次她不小心弄丢了戒指上的诞生石,伤心的徐婷婷随即大哭起来,爸爸抚慰着伤心的孩子:“宝贝儿,你要明白心情才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其他物质不可比拟的。谁都有可能出错,有可能弄丢东西,但是东西丢了我们替换回来便是了。你应该开心地去寻找那个诞生石,我看得出来你确实喜欢那个戒指。”果然,几个小时后,徐婷婷开心地告诉爸爸:“我找到了诞生石。”
父母一味呵斥出错后的孩子是没有好处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反感和厌恨的情绪。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批评的状态下,则结果更为糟糕,这样的孩子因为批评学会了谴责别人和怀疑自己,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被自己轻视、怀疑,久而久之产生重大的人格缺陷。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指导而不是批评。
时刻滋润孩子心灵的小苗
孩子的心灵就像干涸的小苗,肯定是滋润孩子心田的春雨。特别是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即使这个进步显得微不足道,父母也不应该忘记给孩子肯定。
进步必须得到肯定,才能转化为孩子的自信。只有得到充分肯定的孩子,才能具备足够的自信。最简单的肯定,就是从孩子身上找出积极的、优秀的一面,并针对这些赏识孩子。例如孩子考试中取得了一些进步,孩子有坚强勇敢的性格,都可以成为父母肯定孩子的理由。
不可否认的是,有的父母很少看到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不足却百般挑剔。比如,孩子比上次多考了10分,父母没看到孩子的进步,而是批评孩子的分数不高,成绩不理想;孩子在游戏中有不足的表现,也有精彩的表现,但是父母只看到孩子的不足。这样孩子不但难以从父母身上找到被肯定的感觉,还会因此削弱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
某场橄榄球比赛结束后,一个参赛的小男孩儿直接跑向观众席问自己的爸爸:“爸爸,我刚才得分那球你看到了吗?我觉得这是打橄榄球以来,掷的最漂亮的一球。”爸爸却冷冷地说:“你怎么能在四分之三位丢一个球呢?你必须抓紧时间练习接球和拦截的能力。”
听了父亲的话,孩子的兴奋劲头一扫而光,如同当头一盆冷水,孩子的热情转瞬间烟消云散。
这位父亲的动机是无可指责的,但他过多地在意孩子的不足,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以至于一句无心的话伤害了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会感到在爸爸、那儿很难获得肯定和赏识,甚至会因为父亲的话而变得自卑起来。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父母都要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会因此变得骄傲自满的话,你还可以补充一句:“这次成绩好,只要你继续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好。”正确的教育态度即是:孩子点滴的进步一定要加以肯定。
有一个问题一直让儿子困惑:“为什么我的同桌能在考试中获得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考了全班第31名。”
他回家问妈妈,希望能从妈妈那里找到答案:“妈妈,是不是别人比我聪明,而我太笨了?我和我的同桌付出的一样,但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妈妈从儿子的话当中觉察到儿子现在已经有了自尊心。想了很久,妈妈才平静地对儿子说:“你比上次进步了很多,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希望你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又经历了新一轮的考试,这次儿子取得了第17名的成绩,而儿子的同桌仍旧排名第一。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妈妈上次一样的问题。其实妈妈真想告诉儿子,每个人的资质是不同的,能取得成绩第一的人肯定其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她知道这样回答会伤害儿子,于是她对儿子说:“其实你很棒,因为你比上次进步了很多,真心希望你每次都能进步一点点。”
儿子确实在不断进步,但是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好几次,妈妈都想告诉儿子——因为还不够勤奋;因为还没有别人努力;因为贪玩……以此来刺激儿子。然而,她理解自己的儿子,儿子已经因为成绩不好而伤心难过了,自己有没有必要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一直努力为儿子找到一个完美答案。
日渐长大的儿子,他的努力程度也随着年龄而增加,但成绩还是没有超越自己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慢慢进步。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肯定,妈妈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
在海滩上,妈妈指着海边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起飞的速度是最快的,它们呼扇几次翅膀就飞起来了;相对而言海鸥起飞的速度是最慢的,它们从海滩飞向天空需要很长时间。但真正能飞过大海的却只有海鸥。”
后来,儿子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孩子能否成才,能否取得好成绩,聪明与否不是决定因素,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进步,即使每次进步只是一丁点,那也是在提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总有一天会为成功飞跃积聚足够的力量。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孩子会多一点勤奋,多一点进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试想,如果孩子的成绩每天都能进步1%,你就不用担心他考不上心目中的大学。经过长年累月的进步,他的成绩一定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父母应该时刻让孩子与他自己比较,今天的他比昨天的他进步了,就是快乐的事情,值得肯定,哪怕进步只有一点点。
事实上,总是期待能有大的突破是不现实的。饭还得一口一口地去吃,一口气根本不可能吃成胖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证明了自然万物都是在点滴中发生蛻变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要总是期望孩子能瞬间爆发,需要的则是点滴的积累。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只要孩子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他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
鼓励孩子,拒绝挖苦
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当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心愿时,许多父母便会感到悲观失望、心灰意冷,并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未来加以否定。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认真读书或是不听自己话时,就气急败坏地说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你这辈子完蛋了!”“你将来还会有什么出息呢?”“你还想考上北大,做梦吧!”
确实,说出这些话让父母很解气,但却对孩子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因为它很可能磨蚀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而当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时,他怎么会好好读书呢?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犯罪是因为长期生活在父母的蔑视中,对未来的信心受到了打击,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走向堕落,变得自暴自弃起来。不论孩子的年纪如何,父母对他的评价都是孩子最在乎的,父母对孩子前途的否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打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父母的话更加在意。
李薇是一个初三的学生,父母都对她说:“你好好读书就行了,不要为其他的事情担心。”但是他们不知道,李薇的,成绩并不理想,每当考试失败的时候,她总是悄悄落泪,但是又不敢告诉父母。
初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了,李薇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她的心理负担很重,害怕父母的批评和责骂,害怕亲戚朋友的笑话。但是可怕的事情终于来了,放学回家后妈妈问李薇:“期中考试的成绩怎么样?”李薇吞吞吐吐了半天,不敢把成绩告诉妈妈。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严厉地问李薇:“考得怎么样啊?不会说话吗?”李薇只好如实相告。
果然不出李薇的预料,爸爸妈妈得知了她的成绩非常生气。他们说:“我们给你好吃的好喝的,不让你做任何事情,你竟然考这么一点点,看来你这辈子完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算了,考什么大学啊!”
面对父母的责骂,李薇默默地流着眼泪。说实话,李薇也付出了,每天她都在认真地学,可是……爸爸妈妈从来没有体会到她的感受,进步了不给予鼓励,退步了又非常不满,李薇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伤害。面对责骂,她不敢争辩什么,她害怕伤害了父母。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们心里会很难受,他们希望父母给自己安慰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特别是否认孩子的未来,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更是错误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恨铁不成钢,急死亲爹娘”。他们为孩子投入了许多金钱和心血,孩子的成绩却远离他们的期望,这确实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但是那也不必急着否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一个人的前途和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如今的许多企业家,在童年的时候或是农家子弟,或是调皮捣蛋的“坏孩子”。
一个人能否有美好的未来;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有的孩子不会读书,但是擅长经营,有的孩子不会写作,但是擅长与人打交道。所以,父母不能轻率地否定孩子的未来,不管孩子目前多么平淡无奇,只要给孩子鼓励和认可,让孩子对未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信念,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
爱迪生、安徒生以及爱因斯坦等等,在孩童时期并不是父母眼中的聪明孩子。但是他们在父母的鼓励下,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所以,请父母不要把孩子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带有“傻瓜”、“没用的东西”、“废物”、“你这辈子完蛋了”等字眼的话语是最让孩子们感到恐惧和自卑的话。孩子之所以害怕父母或老师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他们也希望得到肯定和支持,孩子在精神上阳光与否,取决于父母的话够不够激励;粗暴的呵斥只会让孩子觉得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年幼时成长起来的,有谁没在小时候出现过错误和问题呢?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否定孩子的未来,而是用指导的话语引导他们渡过难关。聪明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挖苦自己的孩子。请抛弃一些负面的评论吧,向自己的孩子倾注更多的关爱。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鼓励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是很多父母的心愿,然而,总有一些孩子的成绩不能让父母满意。于是有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没有上进心,太贪玩了,成绩太差了,给孩子带来伤害,也给孩子带来压力。如果父母将抱怨换作鼓励,就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并不能代表孩子没有努力,如果父母只看孩子的成绩而不看孩子努力的过程,盲目抱怨孩子成绩差,很可能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认可。比如,当孩子的成绩进步不明显时,父母对孩子说:“虽然你没考好,但是我知道你努力了。如果你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相信孩子听了父母这样说,一定会加倍努力。可惜,很多父母没有这样做,反而抱怨连连,让孩子觉得非常委屈。
一个上初中的小女孩非常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鼓励和认可,她在一次作文中写道:
一次痛苦的考试终于结束了。结果我的成绩只有一点进步,虽然只是一点,但是我真的尽力了。这个学期,我起早贪黑,为了学习我有时累得眼冒金星。
妈妈,我很想告诉您,我知道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我确实尽力了。回到家里,我很想听到的是鼓励的话,哪怕只是一两句,哪怕一个肯定的微笑。但这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奢望,现实只会是:“每天睡那么长时间,要考试了不能马虎啊;有一点进步就开始松懈,马上就要中考了。”
妈妈,我很难理解您说的话,考试结束那天我多睡一会儿就是松懈的表现吗?这样就意味着我没有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吗?
那天晚上,我躲在房间里哭了,是偷偷地哭。您知道吗?您的话伤了我的心。有时,我真的讨厌上学,学了半天,最后得到的却是您的批评和讥讽。我真受不了。我理解您盼望子女成才的心情,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可是,您却不知道,那些话对我没有好处,反而会打击我的积极性。
记得有一次,我学习到很晚,您却说:别磨蹭了,快点睡吧!请问妈妈,我认真地学习,难道是在磨蹭吗?不是的,我是真的想学好。虽然我以前是个贪玩的孩子,经常把时间浪费在贪玩上,那时的我错了,可那时过去不是现在,现在的我不再那样,难道这些变化您没看在眼里吗?
我发自内心地想学习,但是现在我最需要的是您对我的一点点肯定和鼓励。您能不能明白,鼓励对别人的帮助是有多大吗?您可知道,您随意给我的一点讥讽,会让我多么烦恼吗?您有时把我气得都想骂人了,想学坏了,想把书撕掉了……我真快烦死了。但这一切,您都不知道,我只好默默地承受着、忍耐着,因为我知道学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女孩对鼓励的渴望。所以,为人父母的没有理由吝啬一句鼓励的话。我们都想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都想孩子各方面变得更优秀,但是孩子需要我们的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抱怨,批评和抱怨只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对父母感到厌烦。
想让孩子的成绩不断提高,一方面要让孩子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肯定孩子的付出,激励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通过父母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更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能一味地批评孩子,给孩子制造压力。总之,要想让孩子提高成绩,就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
李浩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在中游徘徊,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父母都感到不满意,对李浩非打即骂。
某次,李浩的成绩排在了“副班长”的位置,沮丧的李浩等待着爸爸的回应。出人意料的是爸爸高兴地说:“太好了,你考了倒数第一名就意味着没有负担了。”李浩受宠若惊地看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不是病了?”爸爸说:“我没病,我清醒得很。过去爸爸有病,总是对你那么粗暴,对你那么不知足。后来我想通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瞎着急没有作用。爸爸相信你是很棒的孩子,今天你考倒数第一就是新的起点,爸爸为你高兴。”
李浩从爸爸的话中获得了爸爸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获得了学习的动力。不久后的一次考试中,李浩的成绩在班里排第25名。爸爸说:“太好了,你原来的成绩是最后一名,现在一下子考到第25名,你简直太棒了,想当年爸爸上学的时候也没有你进步得这么快。”孩子心想,这根本算不了什么。第三次考试他考到了全班第8名,爸爸说:“儿子,我真是太高兴了,你的进步让我非常自豪。”后来李浩考了全班第一名。
李浩的进步与爸爸的鼓励是分不开的,爸爸的鼓励给了他更多的信心和动力。虽然无法保证这种方法能够使每个孩子都提高成绩,但是它能极大地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识,这是学好的必备精神状态。学习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明白父母一直在支持和鼓励着他,他就会越学越有劲,而不是整天紧张兮兮的,提心吊胆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