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贴心父母要懂得让孩子累的时候歇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学习,还不应忘记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有充分释放自己天性的机会。生活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只有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在游戏中去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到童年的快乐。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让孩子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让孩子在劳逸结合中快乐地学习

    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劳逸结合对一个人的健康和发展是多么重要。身处成长中的孩子,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升学梦想,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们经常承担着超负荷的学习重任。或许父母们感受不到孩子们的辛苦和疲惫,但是无论如何,让孩子在劳逸结合中享受学习,体验生活,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停下来休息一下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位父亲跟他的同事说:‘很奇怪,我的孩子这礼拜回家,面对他妈妈精心准备的一桌丰盛的饭菜,不再像往常那样狼吞虎咽了。他只是用充满疲惫的眼神扫了饭桌一眼,然后有气无力地说‘我现在不想吃饭,我只想尽情地睡上一觉’。”

    这位父亲以为孩子生病了,于是赶忙摸了摸他的额头,并没有发烧。孩子推开父亲的手,说:“老爸,我没有生病,只是非常困倦,现在我们学校中午又加了一节自习课,原来中午还能在教室休息半个小时,现在有值班老师‘查岗’,不允许我们睡觉。”说完,衣服也不脱就一头扑到床上,几分钟后便鼾声而起。

    如今的孩子面临着沉重的学习任务,他们不得不在休息时间里学习,结果只能使他们变得身心疲惫。因为缺少充足的休息,长时间用眼,也使许多孩子的视力大受影响。专业机构对在校青少年近视高发的现状做了相关调查,他们对这种态势表示了忧虑,呼吁父母们要注意让孩子的眼睛休息。

    一位学生在日记里透露,上高三的那段时间,父母为了让他每天多学习一会儿,便将他晚上学习的时间延长到11点半,而早晨5点就要起床。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3节课。课堂上他总是不停地打哈欠、打瞌睡,整天昏头转向,学习效果非常糟糕,而且视力严重下降,最后不得不戴上近视镜。

    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大多数父母的心愿,可是如果我们让夏利车照着奔驰的速度跑,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父母要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适时让孩子停下来休息一下,才能保证孩子有效率地学习,孩子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辉是一位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清晨他都极不情愿地从被窝里钻出来。就算是周末,他也必须早起,因为他的父母给他报了特长班。一个周末的早上,小辉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小心地问母亲:“妈妈,今天晚上我能看会儿动画片吗?”看到妈妈还未作答,小辉又急忙补充道:“我的作业全都做完了。”当妈妈点头表示许司时,小辉开心地欢呼起来。

    一天中午,刚刚上完美术课的小辉和妈妈一起吃肯德基。“妈妈,回家后看看我今天画的蜡笔画。”小辉边吃边向妈妈“汇报”。“画的是气球,回家拿给你看。”难得的午休过后,小辉又要去上数学特长班。朋友和同事曾劝小辉的母亲给他多一点休息时间,但小辉的妈妈无奈地说:“我知道孩子这样太累了,可这些课真的很有用。学过奥数后,上数学课就轻松多了。”

    忙了一整天的小辉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跑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刚看了没多长时间,妈妈又催小辉回房间做作业。

    一次放学回家,小辉和妈妈走到家门口,看到几个小朋友正在踢球,小辉的脸上露出了羡慕的表情,他央求道:“妈妈,让我和他们玩一会儿球吧?”妈妈否定了小辉:“做完作业再来踢球。”小辉赶忙对那些小朋友说:“你们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来。”可是一个小朋友摇了摇头道:“我们也只能玩一会儿,等下还要回家写作业呢。”多次协商无果后,不情愿的小辉只好跟着妈妈回家了。

    正值童年的孩子,本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年龄,而有的父母却把他们整天关在房间里,把他们束缚在学习上,他们甚至连基本的休息时间也得不到保证,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面对孩子在学习上的不堪重负,父母有这样两种常见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休息和玩的时间,毕竟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而有的父母则认为,现在的苦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上好大学,这些都是值得的。然而,许多父母内心非常矛盾,既想让孩子轻松—点,又希望他们成绩不要落在别的孩子后面。

    事实上,孩子学习之余的生活本可以丰富多彩。只要父母抱着尊重孩子的心态,给孩子理解,让孩子学会做自己的主人,积极让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不只是一味的学习,这样孩子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多给孩子一点休息时间,让孩子在劳逸结合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家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第一土壤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和学习的第一土壤。父母勤于施肥、松土、浇水,孩子就会像春花一样开放得灿烂;父母弃之不管,这片土壤上的土质就会变得低劣,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难以成才。所以,父母应该让家成为一个适合孩子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若想让家成为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父母不但要给家庭创造民主的氛围,还应创造良好舒适的室内环境,保持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给孩子做出好的示范。当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分文,切忌说话大声,电视音量也要关小一些。

    王先生和妻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看书。为了让家庭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王先生和妻子对改造环境以及选购图书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在装修新房时,他们特意选择了一间房间作为书房,并设置了多个书柜和书桌。搬入新居后,他们又购买了几千册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书籍,社科类、文学类、词典类、生活类图书都有。每年王先生总要订阅十几种报刊杂志,并经常借助网络查找新知识,借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

    当儿子还尚处年幼之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孩子早教,常常会给孩子讲些童话故事,念些儿歌,孩子也因此打下了良好的智力基础。他们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一味放任让孩子疯玩,便会助长懒惰的习惯。平时他们总是积极引导孩子看书,让孩子充分利用书房里的藏书充实自己。

    去过王先生家的朋友表示,王先生的居室环境非常典雅,徜徉其中感觉不到喧嚣,而是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在其中看书学习,可谓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儿子小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些,但是当儿子上了高中后,由于学习压力大,每当儿子回家,就开始对家有了眷恋,特别是那种宁静典雅的学习环境,更是让儿子流连忘返。从此,儿子爱上了在书房里看书、学习。他在父母面前多次表示,在家学习使他忘记了疲倦,学习效果很好。

    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最适宜学习,孩子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塑造出美好的心灵,也充分挖掘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另外,父母热爱学习无疑会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会成为孩子效仿的标本。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就是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有时候教育就是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行感染着孩子,孩子也因此对学习产生特别的感情。

    当然,学习不光是指在书本上学习,还要让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一起游戏。父母尽量让自己以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和孩子一起在玩中成长,这就是家庭的和谐。建立在平等基石上的和谐,才能真正使家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天堂和开心学习的乐园。

    相反,如果父母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陋习很多,平时不注意家庭卫生和居室布置,搞得家里乱糟糟的,加上家用电器发出的嘈杂声,就使得家成为一个嘈杂的场所。父母企图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心学习,简直就是妄想。

    余浩的父母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很邋遢,家具摆放很没有美感,衣物和鞋子随意堆放,平时喜欢打牌,每个周末都会和几个朋友或是邻居围坐在一起搓麻将。

    尽管他们自己没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对余浩的要求颇为严格。每天他们都会叮嘱余浩完成作业再玩游戏,但是家庭环境总是让余浩受到不良影响。余浩经常在做作业时走神,有时候是被高分贝的音响吸引,有时候是被搓麻将的声响干扰。总之,余浩不能安心学习。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如果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会严重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相反的,如果孩子能专心、投入地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而家庭环境如何与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试想,一个孩子很容易被家里的刺激所吸引,他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变得漫不经心。相信父母会为此大伤脑筋,如果希望改善这些,就有必要改变一下家里的环境和氛围。

    懂得让孩子释放自己

    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渴望自由,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希望能在玩中释放自己。所以,请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让他们在这种空间里尽情释放自我的真性情,这样做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给孩子一点释放天性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孩子愿意做什么,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独处也好,静思也罢,交友聊天,伙伴嬉戏,游玩赏景,自由漫步,甚至是静静地发呆和犯傻,尝试失败和挑战……或许有些父母认为,这些时间好像被孩子浪费掉了,其实并非如此。孩子在这些自我支配的时间,通过自己安排行程,来认识世界,这样做不仅仅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还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家都应该清楚,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因为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每天给孩子一定的玩乐和游戏时间,让孩子尽情展示自己,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王丽的儿子今年11岁了,在一个月之前,他和班里的一个男孩子打得火热。那个孩子胆子非常大,放学后经常来王丽家和她的儿子一起做作业,一直做到很晚,才会回家去。

    最初,王丽感到很奇怪,因为王丽并不允许她的儿子私自去别人家玩。可那个孩子告诉王丽,他的父母同意他这样做。王丽也亲耳听到那个男孩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来王丽家写作业了,他父母没有像王丽那样断然拒绝孩子,而是对他说“行”,并告诉他几点要准时回家。要知道他家离王丽家有10分钟的路程,并且要经过几个路口,人多车多,很不安全。

    经过观察,王丽发现儿子和那个男孩在一起也没做什么特别淘气的事情,只是一边聊天,一边做作业,而且遇到难题还一起讨论。当他们把作业完成之后,便在一起玩游戏。

    更让王丽惊奇的是,那个男孩子晚上吃完饭,还会来她家里找她的儿子玩,玩到9点多再回去。王丽只允许他们在院子里玩,而不允许他们去离家比较远的同学家玩。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孩子的父母的做法给了王丽很大的触动。王丽的儿子自从和那个孩子亲密起来以后,就经常向王丽争取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在完成作业后要求独自去同学家玩儿。

    有一天晚上,王丽允许了儿子去广场找同学玩,并且约好八点半必须回来。结果儿子非常准时地回家了。王丽问儿子都做了什么,儿子高兴地说:“玩呗!”

    虽然儿子的“玩性”变大了,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丝毫不受影响。非但如此,在那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中,儿子的成绩还进步了10名,从班上的中游水平进入了班上的前列。而且王丽发现儿子的脸上微笑多了许多,她知道儿子在玩乐中体验了许多乐趣。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学习,还不应忘记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有充分释放自己天性的机会。生活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只有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生活中去体验,在游戏中去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到童年的快乐。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让孩子更健康更自然地成长。

    有一位哲人说:“不要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富就蕴涵在孩子们的天性中。”孩子的天性需要通过自由释放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果父母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孩子的自由,不给孩子玩耍嬉戏的时间,那么只会使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

    有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头脑灵活,父母、老师对他有很大的期望。每次孩子做完作业要出去玩的时候,父母就强硬制止,要求孩子做完数学作业做语文作业,做完语文作业写日记,写完日记读报纸,总之一句话:不能出去玩。

    时间一长,孩子发现了一个道理,无论自己作业做得多快多好,父母也不会让自己去玩,反正不能出去,那干脆慢慢做,轻松地做。从此孩子再也不提出去玩的事情了,但做作业故意磨磨蹭蹭,一道题能做一个多小时。父母看到孩子的学习劲头,别提多高兴。殊不知,孩子的天性和灵气早已被父母的强硬措施扼杀殆尽了。

    教子之路漫长而任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学习内容慢慢变得难和枯燥,久而久之,孩子难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若能结合孩子的学习任务适当给孩子增加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极大地缓解孩子学习中的压力。如果父母没有这种意识,处处给孩子限制,唯恐游戏和玩耍影响孩子的学习,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自由支配的时间,给了孩子还原自我的天性,也为日后的幸福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将来是无法弥补的。”

    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释放自己,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首要条件,也是奠定孩子快乐成长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开拓除父母以外世界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这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孩子的隐私莫“偷窥”

    孩子日渐成熟,他们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积极和父母汇报学习情况;他们时常对着手机里一条短信莫名地傻笑;日记本上上锁,孩子根本就没有给父母看的意思。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视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甚至他们的父母都不能踏入半步。所以,父母请尊重孩子的隐私。

    但是,偏偏有些父母隐忍不住他们猎奇的心理,他们绞尽脑汁窥探着孩子的隐私。父母们想搞清楚,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于是,将孩子领地一探究竟成了许多父母的“嗜好”。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因父母这样的行为而受到伤害。

    几个已经读高中的女生经常聚在一起探讨:“现在,我越来越认为没办法和父母沟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但他们也不能以爱之名来窥探我的隐私吧,现在我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信任感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彼此的感情。”显而易见,这是当下孩子和父母间的“主流矛盾”。

    一个名叫赵红的女孩读五年级了,在妈妈眼里她一直都是乖女儿,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惊讶地发现,赵红竟藏着许多秘密。

    一个周末下午,在家打扫卫生的妈妈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整理房屋,无意间发现了赵红遗忘在床上的抽屉钥匙,平时女儿总是把这个钥匙随身带着。妈妈犹豫了几秒钟,终于忍不住好奇,打开了抽屉。妈妈在打开抽屉后被惊了一下——抽屉里全是歌星和影星的海报、CD……妈妈对此感到十分生气。在她看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应该将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但女儿的喜好却让她痛心不已。晚上女儿回来后,妈妈不问缘由便训斥了女儿一顿,还动手打了女儿。

    事后,赵红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她说:“如果说孩子没有隐私,那绝对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神圣不可侵犯领地,大人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请妈妈还我一片,自己的天空。”妈妈看了女儿的信后,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进行了自我检讨。

    后来,妈妈再也没有侵犯赵红的隐私。妈妈表示,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真的在慢慢长大,她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已播下了“个性、自我、平等”的种子。

    当父母发现,有的事情孩子不想让他们知道时,就没有必要刻意追问,更不能想方设法偷偷打听、窥视。父母应该从心里对孩子产生信任感,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坦荡之后,自然会受到感染,也会坦荡起来,从而以一个真实的自己出现在父母面前。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尊重自己,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隐私权。如果父母无意间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千万不要虚张声势抖落孩子的隐私,而应该替他们保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同时他们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思想和举动,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等途径加以引导。及时找孩子倾心沟通,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现如今的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横加干涉,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们不要成为那样的父母,而要允许孩子拥有他成长的秘密,虽然父母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和秘密,但是绝对不能用强硬的方式获取孩子的私密。

    一个15岁的男孩,在学期末的一天放学回家,拿回一本毕业纪念册。这是毕业生的传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如此。里面少不了同学们温馨的祝福,无伤大雅的玩笑和有创意的幽默搞笑作品等。

    爸爸看见书桌上的纪念册,随手拿起来翻看。正好被男孩看见了,他不同意爸爸翻看他的纪念册,当即拿走。妈妈见状更加好奇,趁他不注意,再一次拿起来翻看。男孩有些生气,拼力去夺。那愤然的眼神和动作很是让妈妈过意不去。

    “他不愿意给我们看,那就算了。”一旁的爸爸劝说道。

    “他的隐私我还不能知道吗?我是他的妈妈,我偏要看看。”妈妈觉得自己没有错。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小孩子的东西,父母看一看又能怎么样呢,跟父母没有必要保密。他们想要一个透明的孩子,他们为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而惴惴不安。事实上,孩子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一个15岁的男孩,如果没有自己的秘密,那反而是不正常的。

    没有秘密、从不走神、没有一丝迷惘和忧伤的青春,那岂不是一杯无味的白开水。那些,一天到晚都呱呱嗒嗒、打打闹闹、没心没肺的小子,长大了也许会是情感粗糙、不解人事的人。所以,在孩子青春苏醒的时候,请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秘密。

    多一些“纵容”又何方

    一般人认为,孩子那些任性的个性,大多是由父母过度纵容造成的。然而,纵容并非全是坏事,有时候,父母给孩子合理的“纵容”,反而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为了便于管理孩子,难免会给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规定和要求。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健康成长,为了维护一定的秩序。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设置很多的“不许”和“不能”。比如“不许进厨房”、“男孩子不能哭”、“不洗手不能吃饭”等等,条条框框可谓数不胜数。

    无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孩子的适度约束是必要的。但是值得父母们注意的是:约束也要把握好“度”。特事特办,特殊时期规矩也可以跟着放宽,适当地迁就甚至“纵容”孩子。

    丽丽以前是个手脚灵活的女孩,因为有点淘气,经常一不小心就把家具碰翻,或是把碗打碎,父母觉得丽丽总是给自己惹麻烦,于是经常在丽丽耳边说:“慢点,拿稳了。”唯恐丽丽把东西摔了。

    丽丽走路向来是连跑带跳,所以难免有摔倒的时候,每次父母总是用充满忧郁的眼神,对丽丽说:“慢点走不行啊,谁赶谁啊?”就这样,母亲总在丽丽耳边唠叨,就怕淘气的丽丽给自己“闯祸”。

    可惜的是,几年后,丽丽的父母发现她的性子越来越磨蹭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早上叫她起来上学,从七点叫到七点半,等母亲来到她的房间时,丽丽居然还在赖床。母亲气得把她的被子掀开,丽丽这才不紧不慢地穿衣。母亲不停地喊道:“快点,快点,快要迟到了。”但是丽丽还是慢慢悠悠地喝豆奶,好像一点都不急。有次气得母亲给了她一巴掌,丽丽居然还对着母亲翻白眼。

    放学回来后,丽丽不停地去喝水,上厕所,好像没有心思做作业。母亲要她快点做,她就说:“我在思考题目,催什么催?”父母发现丽丽越来越不听话了,他们感到这个孩子真不让人省心。

    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犯错中逐渐长大的。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如果一味责怪孩子,会让孩子变得畏首畏尾,丧失他原本具有的灵性。孩子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让人压抑的学习氛围,他们总期望通过其他办法缓解一下内心的焦虑和紧张。例如,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上厕所让大脑得到休息,调整一下情绪,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早上在床上多躺一会儿,而不是立即起床,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这也是为了应付全天的学习而做的准备。

    孩子每做出的一个行为都有他的目的和意图,父母不能主观地认为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然后严厉制止孩子,而应该给孩子适度的“纵容”,让孩子将这一行为进行到底,然后观察孩子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孩子的心,也更容易让父母取得孩子的信任。

    有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父母给他买的玩具几乎都被他拆过。有一次,小男孩拆了一辆父亲买给他价值不菲的玩具车,父亲发现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表扬了小男孩。得到父亲表扬后的小男孩显得非常开心,父亲借此机会给小男孩讲了一下杠杆原理,孩子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小男孩在父亲的指导下,重新组装了被自己拆掉的玩具车,组装之后的玩具车和新买回来的没什么两样,性能还是一样好。小男孩也为此感到特别兴奋,父亲又说:“我有一个这么棒的儿子,他都能组装汽车了。”

    这个小孩男还是一如既往地痴迷着拆东西。但不同以往的是,现在他增加了一个兴趣爱好——把拆掉的东西再重新组装好。如果组装后的东西还像之前一样能使用,他就会跑到父亲面前“邀功”,父亲当然会继续表扬他;如果组装后不能继续使用,他就会反复拆装,直到能用为止。当然,也有他搞不定的时候,这时他只能求助父亲,在父亲指导重装后如果还不能使用的话,父亲也不会借此来责罚小男孩。

    父亲还经常鼓励小男孩尝试新鲜事物,对于不明白的东西一定要一探究竟。小男孩的兴趣日复一日地陪伴着他,初中时他会修收音机,高中的时候他已经可以搞定电视机了。如果邻居家的电视机坏了,他会积极帮忙,很受大家欢迎。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破坏行为是受好奇心驱使的。比如,玩具汽车是在什么原理下被驱动的呢?汽车的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各种新奇的想法驱使着孩子们一探究竟。

    喜欢动手尝试或无意的破坏行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缺点,关键在于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一行为。如果父母把关注点放在被损坏的物品上,就可能会产生怨气。如果父母粗暴地制止孩子,使孩子无法得到相应的满足,孩子就会产生失落感,面对父母的粗暴语气和表情,孩子还会失去安全感。如果父母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求知欲望,适当鼓励孩子多动手尝试,那么就可以增加孩子发现新事物的机会。

    所以,当你的小孩在雨天玩耍,上树掏鸟窝的时候,千万不要阻止他。请不要担心泥巴会弄脏了他的手和衣服,因为他只有在尽情玩耍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让他长时间沉浸在沉重的学习氛围中,多给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长大后他会感谢你给了他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距离才会产生美

    生活中,没有一种事物不是因为距离而变得格外美好的。对孩子的爱,也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如果父母企图将孩子圈定在自己的视线之中,将孩子固定在自己能够干涉的范围之内,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摧残和成长的痛苦。

    与孩子保持距离,可以让孩子伴随着成长逐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产生独立的生活意识。一些事情孩子会在尝试之后得到收获,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让孩子大胆地去玩耍,去嬉戏,去尝试,去体验,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高中生新生入住时,大多数家庭几乎是全家出动,帮孩子大包小包地搬到宿舍,父母开始忙碌起来,爸爸搬东西,妈妈搞卫生,帮孩子铺床整理。

    宿舍走廊上,一对父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靠着栏杆站着,爸爸对孩子说了几句简短的话,儿子不时点点头;宿舍里,妈妈告诉孩子怎样摆放东西,刚打完球不要马上冲凉。临走时,他们还不忘叮咛孩子“好好学习,注意健康”。

    这个孩子名叫周鸣,是高一新生。事实上,他家离学校不远,但是父母为了锻炼周鸣,特意鼓励他住校。周鸣的妈妈说:“孩子在家的时候,煮饭、倒垃圾、洗碗这些事情他都要做,从初二开始,他就动手洗自己的小件衣服。”爸爸说:“让孩子住校,可以锻炼他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总有一些学生会住校。或许是因为离家较远不得不住校,或许是因为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鼓励孩子住校。总之,住校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对孩子是—种考验,对父母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

    其实,让孩子住校,就是与孩子保持一段适当的距离。父母爱孩子,不一定非得整天将孩子困在自己身边,每天搂在怀里。因为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总有长大的一天,只有与孩子保持恰当的距离,才是最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才是最有益于孩子健康的。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的孩子,很容易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的意识,这不利于与人交往。在家里,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过错和倔强,但是终有一天孩子要走出家门,与他人打交道。如果孩子缺乏必要的交往能力,那么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会遇到很多麻烦。所以,与孩于保持距离,让孩子得到锻炼,是为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做长远打算,最终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没有这种意识的父母成天为孩子遮风挡雨,百般呵护,表面上对孩子爱得那么炽热,殊不知是在葬送孩子的将来。

    齐齐已经上小学了,上楼下楼的时候,不是爷爷就是奶奶,不是爸爸就是妈妈,还习惯于抱着齐齐。齐齐长得高高的,虽不是很胖,但是总让父母抱着上楼下楼,多少让人感觉很累。

    一天,一位邻居阿姨看见爷爷抱着齐齐上楼,于是不假思索地问:“你孙女的脚受伤了吗?”爷爷说:“没有啊!”“那你为什么抱着她上楼梯呢?”邻居诧异地问。“唉……抱惯了。”

    没有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整天把孩子抱在手里,让孩子粘着父母,孩子就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就得不到培养。而且没有距离的爱往往会变成溺爱,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是难以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所以,爱是需要距离的,有距离的爱才不会成为溺爱,这样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教育专家表示,如果父母不懂得与孩子保持距离,就容易不尊重孩子。许多人对同事和陌生人面带笑容,非常礼貌,而对家人却将客气的话和礼貌用语全部省掉,有时把尊重也省了。说着说着,就忘乎所以,开始将对方视为情绪垃圾桶,无所顾忌地发泄一番。很多父母在单位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看到孩子手中的成绩单,或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就开始唠叨不停,发泄没完,训骂、暴打、羞辱,无所不用其极。这就是因为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人,认为这样对孩子是为孩子好,孩子不会介意,最后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家长和孩子说话,有时候也得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否则就会看起来没有轻重。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说话变得随意起来,批评孩子的时候把那些不文明的用语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父母的失败,把失望的情绪泼在孩子身上,不但伤害了孩子,也会伤害自己。原因就是孩子太被父母视为自家人了,与孩子说话没了分寸,没有了距离。

    与孩子相处如果没有距离,孩子会不服管教。民主的父母会与孩子做朋友,平等交流,做做游戏,甚至打打闹闹。但是如果父母忘记了自己扮演的“成人”这一角色,太过于随便,与孩子之间没有了距离,父母在孩子眼中就会丧失威信,孩子也会变得任性。当孩子不听教导,耍脾气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离开孩子的机会,与孩子拉开合适的距离。

    如果父母与孩子没有保持适当的距离,父母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窒息,让孩子找不到透气的窗口。俗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所以,有时候还是要适当和孩子保持距离,这是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