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
认识得失总在一念之间
佛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无住,而无所不住。太阳住在虚空之中,太阳的威力不是很大吗?我们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于色、声、香、味、触、法,那就能心住虚空,量遍沙界。所以,我们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关系,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对一舍一得的重复。
舍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懂得舍弃的人往往会有大收获。
有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跋山涉水,云游四方,以此为乐。
一次,他在经过一个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竟然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慌乱中,这个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生命危在旦夕,又不知该如何处理。
在他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说:“佛陀,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慈祥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
那个人忙说:“佛陀,到了这种地步,只要能救我的性命,我肯定会听您的话的。随便您说什么,我全都听您的。”
佛陀不慌不忙地说:“好吧!既然这样,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松开!”
那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
其实,他把手松开,正好可以用手抓住佛陀伸出来的手。双手抓树枝抓得太紧,不愿舍去,自然也不能拯救自己。有舍才会有得。
有时,赠予是舍得的前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以美、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几经磋商后,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来协调处理世界事务,于是在纽约建立联合国总部。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有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在纽约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对于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来说,一块地皮就让它显得囊中羞涩。如果选择让世界各国筹资,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况且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浩劫,各国都财库空虚,甚至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金寸土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刚成立的联合国来说,这是一个困难,但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却找到了机会。
一听到这个消息,美国着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就商议,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了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送给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在洛克菲勒家族赠地的同时,他们也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很多人吃惊于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举动,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相赠,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
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出十年,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着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完工,毗邻它四周的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的商人们目瞪口呆。
这“舍”与“得”之间关系严密,即“舍”是因,“得”是果。不有所“舍”,就不可能有所“得”;要想有所“得”,就得付出,得奉献,得舍得去“舍”。不付出、不奉献、不愿意“舍”,而企求“得”,那是投机取巧,是不劳而获。而任何方式的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最终是要受到道德、良心甚至法律的惩罚的。
懂得舍得的真义,人才会知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你能看得开、放得下,人生纵使有了些许的愁闷,不也是成就菩提的资粮吗?
贪婪一种攫取远超过自身需求的金钱、物质财富或肉体满足的欲望。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贪婪往往是祸患的根源。实践证明,在物质上的“不知足”,就会使人失去理智,迷失自我。
贪婪的人不懂得舍弃,只会不断地向外界抓取,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却会将人套入名缰利锁的束缚之中,使你的人生得不到充实、丰富、自由和纯净。
198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大亨默尔不停地奔波于两州之间,连日的劳累终于使他病倒了。但当他病好后却卖掉了公司,回到老家苏格兰定居下来。
记者问他原因,默尔指着罗斯顿的名言,说:“利奥·罗斯顿。”
后来有人发现默尔在他的自传中写了这么一句话:“富裕与肥胖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所需的东西罢了。”而默尔正是在罗斯顿的史言里学会了知足,并明白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快乐。
常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活着真累,做人有太多的愁苦忧烦。的确,因为无穷无尽的欲望总难以得到满足,失望与忧伤时常向我们袭来。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许多人又不得不四处漂泊,流着汗辛苦地工作。尽管如此,困惑与烦恼依然与我们结伴同行。而通往幸福的道路更是扑朔迷离,我们在莫测变幻之中倘若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权衡利弊得失,就可能会在不经意中摔跟头。学会生存智慧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这种智慧来自我们对欲望的把握,对舍得的坦然。
人们常说,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而生活所能提供给欲望的满足却又总是有限的,因为欲望多多,不少人虽然每天出有车、食有鱼、穿名牌、住靓宅,但是依然体味不到生活的欢乐。人生之祸又大多是由于不知足引起的,唐人李群玉在《钓鱼》一文中如是说:“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钻钩。”当今世上那些贪食贪财之人,还不是在欲望的钩子上败走麦城?更有甚者,对钱财、对权位、对美色贪得无厌,从而肆无忌惮地用不法手段攫取,以至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身败名裂甚至误了卿卿性命。再看看监狱里形形色色的案犯,又有几个不是由于贪心而失去自由身?
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能常安,这是现代人应铭记于心并要身体力行的生存智慧。因为只有懂得知足,我们才能根绝那些折磨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从而生活得安宁。
当然,把知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
对财富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终日为钱所累的人,可以说做了一生有钱的乞丐,成了金钱的奴隶。更有甚者为了钱耗尽其毕生的精力,到头来除了钱一无所有。也许人们太在意对金钱的拥有,而忽略了其他,其实人间有许多无价之宝,没有任何土地或钱财能与这些无价之宝相比。如果我们想要以良好的心态、从容的步履走过人生的岁月,就不要表现得太贪婪。我们可以允许财富进入我们的世界,但永远不要让它主宰我们的心灵。
诺贝尔说过:“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财富。”人人都想站在人生舞台的最前面担当最佳主角,当欲望促使人们去仓促地采取行动,而最终无法得逞时,才悔悟:懂得舍弃者,才能拥有知足的心态,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其实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我们心中,就在那个懂得舍得,学会知足人的手中。
有时你紧抓不放的,却是你最大的负担
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样,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凡事不比较、不计较,自然可消除压力。
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放弃是明智者的选择,而选择是明智者对放弃的跨越。生活的真谛便在取舍之间。只有学会了选择和放弃才会拥有一份成熟。在人生之路上,要轻松、快乐地行走,也很简单,就是充分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才智,运用到一种舒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只带最需要的起航,你才能毫无拘束,过自由的生活,拥有纯粹的愉悦,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和放弃的过程。选择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放弃安逸的享受;选择清淡的生活,必然要放弃名利的诱惑。学会选择和放弃,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自己最需要的,舍弃不必要的负担。明智地选择与放弃,可以轻松掌握人生的主动,到达成功的彼岸。
聪明的农夫知道老鼠会来偷吃仓库里的粮食,所以事先设了一个可以让老鼠空腹进去的小洞,只要老鼠吃一点儿粮食就会钻不出来,到时就可以“瓮中捉鳖”。老鼠不知道农夫的计谋,看到有这种便宜可占,便一狠心饿了两天,顺利地钻入了粮仓,而当它美餐一顿后却怎么也爬不出来了,所幸的是农夫对这档子事疏忽了,老鼠才在又忍饿两天后得以钻出,逃之夭夭。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应该得到深刻的启发: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事事才能如鱼得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但最终达不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选择,如何选择也就注定你如何成功。而最好的选择,需要一种独特的眼光。在同一情形下,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选择是对放弃的诠释,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会选择和放弃,才能拥有一分成熟,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明白这一道理,你就是人生的胜者。
在人生中,有些事不可不求,但也不可强求。不选择,人便会永远在十字路口徘徊,最终会一无所得;不放弃,人生之舟难以承受繁多的欲望,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痛苦、烦恼,结果仍然是一无所得。学会选择和放弃,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如果你发现选择与放弃的内在矛盾和冲突,那么你距离掌握人生的主动、拥有真正和谐的心态已经不远了。
人生如棋局,一些棋子必须忍痛割舍
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他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
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他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为了一句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舍身为道,终能如愿得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舍去陈旧的陋习,如何能更新、进步呢?学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舍得舍得,以“舍”为“得”!如果我们不能了然这其中的因果之关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又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他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自然就会得到自在;如果骄傲是烦恼,你能舍去骄傲,不就能得到清凉了吗?如果妄想是虚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出家僧侣“出家无家处处家”,如果不能割爱“舍”亲,怎么能出家学道?怎么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呢?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即要能给人善,又要能给人利益。《佛说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吾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舍弃名利心才能摆脱束缚
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时下,人们名利缠身,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更有甚者,一整天心事重重,做梦都半夜惊醒,总疑神疑鬼,阴翳不开,快乐又怎么会与你有缘?更有甚者,在名利的束缚下,个人无法尽情地自我发挥,背着名利的压力注定不能走远。
世界上第一个不使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当他下山后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密时,他郑重其事地说,这没什么秘密,我知道大脑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源,科学家告诉我们,各种思想在大脑中相互撞击时竟要消耗我们吸入全部氧气的40%,所以,为了减少对氧气的消耗,我只有向前这个念头,至于其它的任何想法我都把它们从脑子里抛掉。这样我才走到了顶峰。
没有任何的杂念,登山者就等于放下了一个背在身上的巨大的包袱,轻松地向前。这就是他成功的全部秘密。而在攀登的路上,我们需要的也是一种轻松,摆脱各种束缚前行。
人只有让自己的潜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生才会变得丰厚起来。英国化学家法拉第早年投身到戴维主持的皇家研究所做研究员,做些杂务工作。正当法拉第在化学领域勤奋耕耘并频频取得成绩时,戴维劝导法拉第去做行政管理工作。法拉第断然拒绝,并继续从事他的研究,最终在该领域一枝独秀。一个成就大业的人,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懂得珍惜的人,是一个懂得“放下”的人。
放下名利物欲之心,你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豁达,从而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去自由自在地塑造你的心境。很多人就是在名利的追逐中,禁锢了自己的手脚,变得苦不堪言。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处去寻找快乐,可是找了很久都未能找到他想要的,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
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拦住农夫问:“我家财万贯,衣食无忧,请问,为何我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说,“你想要快乐?很简单,放下!”
富翁茅塞顿开:自己背负那么多的珠宝,老怕自己被人暗害,珠宝被别人抢,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救济穷人,他在看到那些穷人欣喜若狂时,他从中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快乐是简单的,人生学会放下,快乐就在身边。放下就能收获一份轻松,才能拨开云雾,卸下心灵的枷锁,在平平凡凡的生活故事中,你将体会一种轻松如风、畅快淋漓的感动。
其实,每天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很多悲剧,往往就是因为无法放下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东西”所酿成的:有些人不能放下金钱,有些人不能放下爱情,有些人不能放下名利,有些人则是不能放下不应该执着的执着。
然而,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心中的那扇天堂之门,才会为自己敞开。
生活是一个宝库,它有无穷的能量可供我们掘取。可不少人很贪心,想有足够多的时间猎取足够多的宝物,为此焦虑忧愁疲惫。为什么不少人把自己弄得如此窘迫,一路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为什么不能每天都给自己两个小时休闲的空间,将一切都放下,让心情在轻松中吸足飞翔的养分?
舍弃名利心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样才能放空自我,想到别人,放空渺小和卑劣,才能赢得伟大与崇高。因此,舍弃名利心的束缚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幸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一份轻松。
舍弃嗔、恨、嫉、怒,换来善、缘、喜、乐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
放弃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豪气,是更深层面的进取。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还不会放弃。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迎接生活的转机,度过风风雨雨;懂得放弃,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着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对他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已经满了,但他还在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沉默不住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
对于高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
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为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追求,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希腊着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教诲人们:心灵的容积承受过大就会让人烦恼和不安,要懂得学会取舍。
他曾讲到:曾经他带着他的学生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座仓库里装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宝贝,学生们都仔细地瞧着,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纹,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等等。这些宝贝是那样的漂亮,那么的迷人,学生们见一样爱一样,抓起来就往自己的口袋里装。在回来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的沉。没走多远,他们就再也无法挪动脚步了。这时,苏格拉底对他们说:“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于是,孩子们听从了老师的话,“痛苦”被丢掉了,“骄傲”被丢掉了,最后连“烦恼”也被丢掉了……
顿时,口袋轻了许多。但还是感到有点儿沉,苏格拉底再次让孩子们看看还有什么可以丢掉的。于是学生把口袋里的“名”、“利”也翻出来丢掉了,口袋里只剩下“谦虚”、“正直”、“快乐”,一下子,他们都感觉到了说不出的轻快。苏格拉底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说:“啊,你们终于学会了放弃!”
从苏格拉底带给他学生们的这个哲理故事里,我们发现:人之一生,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很多很多,由此背上了人生的重负,所以,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也很多。
人生莫不如此。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有一首老歌,歌词最后几句是这样的:“原来人生必须要学会放弃,答案不可预期,原来结果最后才能看得清,来来回回何必在意。”是啊!人生在世,何惧放弃?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懂得放弃的人,就会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没有得到的东西,他们每天都会有快乐和愉悦的心情;而不懂得放弃的人,只会焦头烂额地乱冲,他们不但达不到目标,而且每天都陷于得失的苦恼之中。
人,正因为不懂得舍弃才会有许多痛苦。当自己有了舍弃的智慧时,就会豁然开朗,生命会马上向你展现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致。
《卧虎藏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懂得舍弃,生活中鱼和熊掌都能兼得的时候很少,每一次放弃是为了下一次得到更多的回报。
也许放弃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
今天成他人之美,明天他人成你之美,不要事事都和别人争,不要为了丁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有些东西该放弃的还是要放弃,不要舍不得,到头来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