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珍珠无不是在包容中生成的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条条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包容首先是一种胸怀。能包容的人在利益面前、在得失面前不斤斤计较,以大局为重;能包容的人让字当头,凡事以和为贵、让人一步;能包容的人兼容并包,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能包容的人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淡然从容。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那么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他拥有的就有多少。包容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谋求人生的更大发展,需要多种智慧,工作中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经商做生意要有抓住商机的智慧,人际交往要有博取好人缘的智慧,这些智慧对某一方面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不可或缺。而有一种智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许多人没有它也照样能生活,而一旦拥有了它,就等于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方方面面都能得到质的提升,这种智慧就叫包容。
包容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重,包容的人会因为谦和的姿态避免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包容的人有着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工作、事业顺风顺水。让自己包容一点儿吧,如果你在工作中感觉压力过大,疑虑重重;让自己包容一点儿吧,如果你跟朋友、跟合作伙伴总是话不投机;让自己包容一点儿吧,如果你的婚姻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误会和矛盾;让自己包容一点儿吧,如果你的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
包容更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以博大的胸怀为基础的智慧。爱占小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占到的也仅仅是小便宜。俗话说“吃小亏占大便宜”,确实,有吃小亏甚至吃大亏的胸怀,就不愁有什么东西得不到,同样,不肯让人的人也很难被人让,听不进逆耳之言的人会成为人人惟恐避之不及的孤家寡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正是充分考虑了他人的利益,考虑了大局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也尽在其中。老子说“夫唯不争,是以不去”就是这个道理,这不正是大智慧的表现吗?
在婚姻生活中,有一种感动叫相亲相爱,有一种感动叫相濡以沫,还有一种感动叫包容与理解。婚姻犹如行驶在大海中的一条小船,有时一帆风顺,风平浪静;有时则有暗礁,有风暴。只有划动包容的桨,挂起理解的帆,同心协力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地获得了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然而他并不感到满足,因为在那颗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斑点。
他想若是能够将这个小小的斑点剔除,那么它肯定会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于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层,可是斑点还在;他又削去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最后,那个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那个人心痛不已,并由此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无比懊悔地对家人说:“若当时我不去计较那一个斑点,现在我的手里还会握着一颗美丽的珍珠啊。”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是让我们冒着背负终生之憾的危险,可以去剔除对方身上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瑕疵,而是要我们把握好自己手里的那一颗实实在在的珍珠,学会包容与珍惜,然后,才能从彼此心灵的和弦里感觉到真正的幸福。
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朋友间的误会,同事间的纠葛,邻里间的纷争,夫妻间的争吵等等。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宽容、忍让,那么,这些误会、矛盾、摩擦就可以避免,世界就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就少了隔膜、少了猜忌、少了仇恨。我们应学会宽容,对他人的过失、缺点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适时地给他人以尊重、理解与帮助,达到融洽关系的目的。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说得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学会宽容才能更好地为自己铺上一条平坦而又多姿多彩的道路。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就多一堵墙”。宽容他人也能够让他人帮助自己,为自己除去一些坎坷。人因为宽容而为自己消除一些烦恼,为人生增添一些色彩。对抗只能是两败俱伤,只有宽容才能相互发展。
能够包容的人才能够被包容
包容,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涵养,它不仅产生和谐,也产生凝聚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关爱尊重,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人非圣贤,孰人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别人犯错时,需要我们以包容的心态来审视别人的错误,接受别人诚恳的认错,谅解别人的无意过失。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人生道路是曲折、坎坷的,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这时需要你的包容来感化他,引领他走向正确的道路。学会包容才能为他人送去一缕阳光,使他人从黑暗的深渊爬出来。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谓“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条条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把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
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
不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张口结舌、惊慌失措。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骂他,只是以平静的语气说:“天凉夜深,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有一个年轻人,好不容易获得一份销售工作,勤勤恳恳干了大半年,非但毫无起色,反而在几个大项目上接连失败。而他的同事,个个都干出了成绩。他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到总经理办公室,他惭愧地说,可能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
老总沉默了一会儿,平静地说:“就这样走了,以失败者的身份离开?你真的甘心?”年轻人沉默不语。“安心工作吧,我会给你足够的时间,直到你成功为止。到那时,你再要走我不留你。”老总的宽容让年轻人很感动。
过了一年,年轻人又走进了老总的办公室。不过,这一次他是轻松的,他已经连续七个月在公司销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成了当之无愧的业务骨干。他想知道,当初,老总为什么会将一个败军之将继续留用呢?“因为,我比你更不甘心。”老总的回答完全出乎年轻人的预料。
年轻人大惑不解,老总解释道:“记得当初招聘时,公司收下100多份应聘材料,我面试了20多人,最后却只录用了你一个。如果接受你的辞职,我无疑是非常失败的。我深信,既然你能在应聘时得到我的认可,也一定有能力在工作中得到客户的认可,你缺少的只是机会和时间。与其说我对你仍有信心,倒不如说我对自己仍有信心——我相信我没有用错人。”
从老总那里,年轻人懂得了只要给别人以宽容,给自己以信心,将来也许就是一个全新的局面。
学会包容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如今正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但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朋友间的误会,同事间的纠葛,邻里间的纷争,夫妻间的争吵等等。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包容、忍让,那么,这些不必要的误会、矛盾、摩擦就可以避免,世界就充满了爱,人与人之间就少了隔膜,少了猜忌,少了仇恨。
培养宽容的心态和品格,学会包容,对他人的过失、缺点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心,适时地给他人以尊重、理解与帮助,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顺畅。
心留容人之地,也就在别人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善恶好坏、吉凶祸福都是其来有自,如能明白因果,知道人生的究竟、本末,便能不怨天尤人,自在生活。反之,不能认清世间实相,不能明白因果道理,不能圆融人我关系,不能明了众生同体,这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包容是人生的财富。生命无常、人生短暂,同样是一辈子,有的人在不尽的埋怨和愤恨中挣扎着过;有的人在快乐幸福中沐浴着过。包容别人的过失,包容众生的错误,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这门学问,是来自内心“慈悲喜舍、善良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你的人格得到升华。它是人修身养性的一本“真经”。
包容是一种幸福,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琐事困扰中作茧自缚,更不能在无尽痛苦中度过。
包容是一种境界,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拥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还要有一份坦荡、一种气概。它是香兰被人踩倒却留香脚底的气质。
包容是赢得朋友的保证。学会包容他人,就是学会了包容自己。包容他人曾经的过失,是对他人改过自新的最大鼓励;包容他人对自己有意无意的伤害,是让人钦佩的气概;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敌视、仇恨,是人格至高的袒露。
世界上人物各异,好坏并存,我们不必去唠叨世态炎凉、世风日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万物都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为何不以一颗宽广的包容之心,来体察它的另一面呢?也许别人万恶不赦,但请不要抱怨,好坏善恶,自有公论。
包容别人的过错,不是欣赏别人的过错,也不是成就别人去犯错、鼓励别人去犯错,而是允许别人的过错,让别人更好地改过。这不是对他的放纵,而是对他的宽容。包容他人不等于放任其自流,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味地去迁就、去包容,就是溺爱,是害人之举,若有人称此为“包容”,那就是对“包容”的一种误解和歪曲。
万事都由因缘生,缘生缘灭、缘来缘去,人生本来就坎坷,岂能尽如人的意?我们何必怨天忧人?何必去痛苦烦恼?生气就是拿别人的痛苦来惩罚自己!难道不是吗?
包容是人际管理学中的辩证法
在佛教里,有一个字可以来形容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空的无限,就如数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变成了1000。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境界,它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便能明白很多道理。宽容是一种美德,对于人生,也许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才能面对自己的人生。
阿拉伯着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
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
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我会记住的。至于他打我的事,我只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却到处碰壁;一个在工作上很有成绩的青年,却处理不好家庭、邻里关系;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在单位却不被领导重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公共场所却遭人冷遇或奚落,这是为什么呢?从主观上找原因,最主要的是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校园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现象亦不少见: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者有之;争强好胜,无事生非者有之;恃强凌弱、恃众凌孤者有之;自我封闭、交际羞怯者有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比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还要重要。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人都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在与人交往应酬、社会交际中获得友谊和爱,希望为团体和社会接纳,得到组织的认同,博得别人的尊敬。如何才能较好地实现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呢?方法虽多,但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宽容。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良药。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其内涵包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态度和气,容忍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忧别人之所忧,乐他人之所乐。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而涵养出一个可以容人也可以容物的宽阔胸襟,要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有自我独特的爱好、追求、性格,甚至怪癖。所以,允许差别、包容相异是消融人际矛盾最好的方式方法,做到了这一点,就会营造出一个亲密无间、融洽无比、相辅相助的人际关系。
包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我们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包容,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包容更是一种财富,学会包容,是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包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
心若虚空,我们的心能包容一切
在人生的旅程上,当我们遇到烦恼时,不妨从大自然中汲取经验与教化,感受大地普载众生的平等,感受海洋无有拣择的包容,感受阳光温暖普照的关怀。
包容是颗金子,无论放在何处都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获得这颗金子,便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使你终生受用不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绝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靠长期真诚地修炼来获取。
对于我们世间的每一个人来说,功名、利禄、荣辱、爱恨、死亡、恐惧、成败、苦乐、祸福等等,我们不能否认这些东西存在于自己心中的时候,往往也会成为自己内在的渴望超越自我的一种原动力。但是,人一旦执着于此,往往又会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暗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萎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担忧、痛苦扔掉,内心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宋朝的吕蒙正,被皇帝任命为副相,第一次上朝,突然人群里有人大声讥讽他说:“哈哈哈,这种模样的人,也能入朝为相啊?”
可吕蒙正却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往前走,然而,跟随在他后边的几个官员却为他鸣起不平来,拉住他的衣角,非要帮他查查到底是谁竟然如此大胆,敢在朝堂上讥讽刚上任的宰相。
吕蒙正推开众人,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为什么要知道是谁在说我呢?一旦知道了,一生都放不下,往后还怎么处事?”
以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一切,我们才能放下自己多余的欲望和冲动,去掉心中执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势中分清迷雾,认清前进的路径,以一种自在的心态涵泳于当下的要务,使精神恬然自足而不致于患得患失,随波逐流。
对一个人的心灵来说,“放下”而得到心灵优化和升华,人的生存境界才能随之获得提升。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切都充满了成功的机遇,同时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只有在每一次失败后都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人们才能够化消极为积极、从自卑过渡到自信、从失意走向如意。
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收藏了一樽宝杯,时常把玩,爱不释手。
一次不小心杯子从手里掉了下来,尽管将军身手敏捷接住了宝杯,但也惊出一身冷汗。
将军惭愧,我于千军万马之中纵横决荡,生死以之,未尝如此胆战心惊,乃因不惜身家性命故也。而今为杯子担惊受怕,无非太爱惜这只杯子罢了。于是他豁然明白,断然将杯子扔掉了。此后,将军不再为杯子这类琐碎的小事情操心了。
世人多蔽,往往把所拥有的、所祈求的东西,视为“宝杯”、“宝贝”,割舍不能,却对自身的真实存在和价值视而不见。若不能彻悟此番道理,除去心中执着,破除心头迷幻,便不能真正放下,因而无法自在,庸庸碌碌,沦为他人的奴隶。世间惨象,多因放不下。
懂得虚空就能坦然接受一切,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无论是辉煌还是平淡。空杯心态,最直接的含义就是说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只有将心倒空了,才会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
空杯心态象征的意义是,做事前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目空一切。
一代武学宗师,功夫巨星李小龙也非常推崇这句话,他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次注满,空无以求全。
当你很成功的时候,要接纳自己似乎一点儿也不困难;但当你失败的时候,你还能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那才是真英雄、真好汉。因此,失败的好处在于催生灵魂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
“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读报。
“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
“是的,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
心虚若空的人无论是面对失意还是争执,都有一颗容纳、包容之心。这种包容能让他们更好地面对问题,坦然释怀。
馨雅在佛光丛林学院念书,对训导老师非常不满,总是抗拒并排斥老师的言教与要求。
一天,院长星云法师把她找来,问道:“听说你对训导老师不以为然,说说看,你对她有什么不满?”
馨雅抓住机会,开始数落老师的错误,一说就说了半个小时。
法师并没有因为忙碌而打断她的话,却不断要求馨雅再举几个例子来说,直到她想不起来还有什么例子可以举出的时候,法师就说:“你讲完了,现在可以换我讲了吗?”馨雅点点头。
法师说:“你的个性属于嫉恶如仇、黑白分明。”
馨雅满意地点头说:“师父,您说得真准,我正是这样的人呢!”
法师又说:“你知道,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善一半,恶一半。很可惜,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
馨雅听了之后,愣了半晌,问道:“您为何说我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呢?”
法师说:“因为你要求完美,只能接受完美的一半,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所以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
馨雅顿时好像失去了重心,不知所措,问道:“那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法师慈悲地说道:“学习包容不完美的世界,你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了。”
包容为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待到你的勇敢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你的慎重避免了失误,你的真情融化了别人心头的坚冰,你的灵活使我们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你的让步给双方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你的赞美得到了公众一致认可,人们便会更加理解你、信任你。
人与人之间需要包容、需要理解。包容是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宽容是润滑剂,能调节关系,减少磨擦,避免碰撞;包容是清新剂,会令人感到舒适,感到温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有容乃大,是时代最珍贵的人性品格,是时代成功者必须锻造的一种人性。包容是以辽阔的胸襟容纳各种智慧,是辉映创造性的文化品格。包容是一种与人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包容塑造了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每个人的个性、天分和志趣得到尊重和发展,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成为百花争艳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