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爱,导致孩子“心理性矮小症”
记得《铁皮鼓》里那个小矮人吗?因为看到爸爸妈妈感情不好,于是就决定不再生长了。其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一些孩子因为心理原因而不再长高的。这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缺失爱。在医学上,心理学家把这种因缺少爱而长不高的矮小现象,定义为“心理性矮小症”或“精神矮小症”。
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霍芬博士说,如果孩子出生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环境中,精神总是受到压抑,父母不关心自己,并且还总是受到家长的打骂,那么,他的内分泌功能就会出现紊乱,进而就会引起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有助于长高的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引起身高增长缓慢,或者不再长高。
当然,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矮小症,家长都要知道孩子身高是不是正常发展的。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会有两个快速长高期,这两个快速长高期,是家长需要非常注意的。
其一,0~3岁。1岁孩子正常身高为76厘米;3岁孩子为95~96厘米。3岁以后每年增长6厘米。
其二,青春期。这时孩子每年生长8~12厘米。一般生长五六年。值得注意的是,女孩子青春期发育在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从12岁才开始。青春期前两年孩子会生长很快,每年生长8~10厘米。整个青春期女孩会长20厘米左右,而男孩会长20~25厘米。
如果孩子从3岁到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低于6厘米,或者12周岁,男孩子身高不到132厘米,女生身高不到135厘米,那么,你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患上矮小症了。
如果你在疑惑自己和爱人都不矮,孩子怎么会长不高呢?那么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孩子身高问题。要知道,不仅遗传因素会影响孩子的身高,睡眠不佳、营养不良等问题也会让孩子长不高。当然,在排除这些原因外,心理原因就很可能是孩子矮小的罪魁祸首。
一般来说,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最有可能患上“心理矮小症”。相对正常的婚姻家庭,父母婚变家庭中的孩子患心理矮小症的概率要高很多。
有一个小男孩已经16岁了,但是身高还不到160厘米。从小时候起,他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他由妈妈抚养,但妈妈并没有给他应有的母爱,而是把他交给外公、外婆。后来妈妈改嫁,孩子就一直跟外公、外婆。直到男孩16岁那年,外公去世,妈妈想起与前夫签订的抚养“协议”:“16岁前,孩子由妈妈抚养;16岁后,孩子由爸爸抚养。”但是,因为孩子太矮,妈妈担心爸爸不愿意抚养孩子,所以带男孩去看病。
这是一个从小就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在他小时候,身体发育就比其他孩子慢,到了初二,就再也没有长高过。自始至终,爸爸妈妈都没能承担责任,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生活的“累赘”。当别的孩子在父母膝下快乐成长的时候,他却在压抑之中停止了生长。
其实,父母离婚并不是孩子停止成长的关键,关键是父母离婚却不再承担教育责任。如果这位妈妈有责任感,那么早早就会注意自己孩子的身高问题,给予孩子应有的母爱,也不会等到孩子到了16岁,才发现他只有不到160厘米的身高。对于“心理矮小症”的孩子来说,早点给他们相应的爱,他们就会早点从“矮小”中脱离出来。
有这样一个试验,心理学家将一批因精神压抑而身高矮小的孩子安置到和睦欢乐的环境中,并让他们受到与正常孩子类似的爱抚和温暖。3个月后,95%左右的孩子的身高都得到了明显增长,接近其他同龄儿童身高增长的水平。
当然,康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期。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成型,无论再怎么营造温暖和关爱的环境,孩子的增长也是很有限度的。
“心理肥胖儿”的溺爱综合征
现在,很多家长往往会发牢骚,抱怨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殊不知这大都是溺爱的错。我们知道,爱少了不行,会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而且身体还会矮;但是,爱多了也不行,会让孩子健康的天性溺爱而亡。
溺爱,就是过多的爱。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家老小都当宝贝一样捧着。但是,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未必就是好事,正所谓“过犹不及”,过多的爱让孩子产生“溺爱综合征”。要知道,教育孩子要“不温不火”,只有适度的爱,才能养出好宝宝。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以下问题,那么可能已患上了“溺爱综合征”。
1.脆弱、胆小怕事
爸爸妈妈总是害怕宝宝出事,怕他摔倒,怕他磕碰,于是对宝宝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不允许他们独自到外面玩儿。做什么事情,家长都要严格的审查之后才决定让不让宝宝去做。当然,宝宝做错了什么事,爸爸妈妈也总是忙着“擦屁股”,不让宝宝自己解决。于是,就这样养出了水晶玻璃一样的宝宝,脆弱、缺乏坚强勇敢的性格。
2.自私,不会为别人着想
一切以宝宝为主,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宝宝,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宝宝的,没有人和他抢。结果,宝宝就养成了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的特点。
3.性格孤僻
这是宝宝缺少玩伴造成的。虽然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是没有一个同龄的伙伴,宝宝只能自己搭积木、拼格子、看动画。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倾向。他既不懂得与人协同合作,又缺少竞争性,长大后,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4.自闭和语言发育迟缓
3岁左右的孩子就有可能出现自闭症了。这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造成的。孩子一伸手,家长就明白孩子要什么,并马上给孩子送过来,孩子的积极能动性就受到了限制,不需要沟通就能达到目的,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进而导致自闭和语言发育迟缓。
5.自理能力差
在家里,宝宝的一切生活都由爸爸妈妈包办,这剥夺了宝宝动手体验的机会。当然,他们就不会穿衣、洗脸,甚至不会吃饭,自理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6.不尊重人
宝宝只要一哭闹,许多爸爸妈妈就会顺从宝宝的意志,结果宝宝就学会了用哭闹向爸爸妈妈要挟、示威。时间长了,就养成蛮横粗野、不讲道理的坏习惯。这样一来,等宝宝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也不会尊重他人。
那么,如何纠正孩子身上因溺爱带来的坏毛病呢?
爸爸妈妈的宠爱是孩子“溺爱综合征”的源头。所谓“育人者,先育己”,无论怎样纠正宝宝的坏毛病,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一切都是徒劳无功。具体来说,爸爸妈妈要这样做:
1.赏罚分明
宝宝做得好要奖赏,有了错误要批评;合理的要求进行满足,不合理的要求要拒绝。父母要知道,爱宝宝不是给宝宝所有,而是应该适量、节制,让孩子懂规矩、知方圆。
2.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现在很多妈妈不上班,专门在家带孩子,这就很容易造成生活以孩子为中心。如果什么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不但自己很劳累,孩子也会因你的过度关注和限制而丧失自我。
3.给予宝宝自主行动的自由
宝宝想要做的事情,可以让他自己去做,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比如,孩子吃饭,哪怕把小瓷碗摔碎了也不值多少钱,大不了再买一个,把桌子弄脏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多擦几遍。如果宝宝走路摔倒了,不要惊慌失措,而应淡定地让宝宝自己站起来。这样一来,宝宝的独立性和吃苦精神就能逐渐培养起来。
拥抱孩子,远离“皮肤饥饿”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亲爱的人拍拍自己的肩膀,或者是搂抱一下自己,内心就会感受到一种温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伤心或者失望时,就习惯给我们这样的拥抱和爱抚,来表达关切和安慰。在长久的条件反射后,只要亲爱的人进行这种动作,我们都会感到踏实。
人类对拥抱有着先天的依赖。研究发现,人类和其他所有热血动物都有一种天生的特殊情感需求,即互相接触和蹭磨,他们称这种需求为“皮肤饥饿”。尤其是出生不久的孩子对这种“皮肤饥饿”更是明显,这种需求也更强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孩子喜欢大人的搂抱和抚摸是天生的,爱抚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动力。
那么,拥抱和触摸到底是怎样让孩子正常发展的呢?
心理学家米拉尔德说,被拥抱和触摸的感觉可使孩子充满活力,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使他的心态平衡。另外,触摸还可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感、疲劳感和疼痛感。如果一个孩子的触摸和蹭磨的需求被剥夺,经常处于“皮肤饥饿”的状态,那么他们就会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身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欲望降低。许多“皮肤饥饿”的宝宝会出现食欲下降,身体发育也随之变差。
其二,智力偏低。少了抚摸,宝宝的智力发育缓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狗妈妈生的一窝小狗中,特别抚摸其中一只。后来,受抚摸最多的那一只最为机灵。
其三,心理问题。“皮肤饥饿”的孩子会呈现出孤独和胆小的状态。有的孩子会因此而患上顽固的恋物癖,每晚睡觉时都要搂抱带毛的玩具或毛巾被。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适时地给予拥抱,不要让他们“皮肤饥饿”。在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两个时期最需要父母的拥抱,家长千万不要错过。
1岁以内的宝宝
我国著名的早教专家杨健教授提出,1岁以下的小婴儿非常需要父母的拥抱,多抱抱小婴儿,会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并且促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抱宝宝的时候,定时对他们的背部、颈部、腹部及四肢进行抚摸,亲吻他们的额部。当然,如果你不方便大面积拥抱他,可以用手去捏他们的小手、小脚,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许多妈妈认为自己长时间不拥抱宝宝,宝宝也不哭也不闹,这表明他需要的拥抱少一些。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对爱抚的需求受到丘脑下部的控制,因此,宝宝渴望被亲人拥抱、抚摸,是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宝宝长时间没有得到亲人的拥抱,而且也不哭不闹,说明宝宝可能有些心理或者生理的问题,妈妈就要更加注意了。
有些注重独立教育的父母也会刻意不去拥抱自己的孩子,事实上,独立教育和是否拥抱孩子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尤其对于0~1岁的孩子来说,这时并不是培养他独立的最佳时期。如果揠苗助长,只能让孩子失去健全的人格。
青春期的大孩子也需要拥抱
青春期是一个人“皮肤饥饿”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孩子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再得到拥抱和亲吻了。大多父母认为孩子大了,会害羞。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拥抱。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比缺乏拥抱的孩子健康得多。另外,很多在青春期就开始早恋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缺少父母拥抱造成的。
据心理学家研究,父母的拥抱能有效提高孩子身体的免疫系统,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能量,使孩子变得更有活力。当你拥抱自己的孩子时,你们之间的代沟和争吵也会大大减少。其实,不仅是孩子,成人在更年期的时候也会出现“皮肤饥饿”。如果你处于更年期,和孩子多多拥抱可以说是“一箭双雕”的事情。
母爱,孩子心理的安全岛
人出生之际是非常脆弱的,心理学家们将人出生后的最初的三年称为人类的“早产现象”,因为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生下来就能跑能跳。但是,正是因为出生时的不成熟,人类才能拥有高于动物几万倍的智慧潜力。在最初的三年中,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惊人的,其中促使智慧发展的最佳刺激源就是母爱。
如果一个宝宝在生命最初的三年内被剥夺了母爱,他的生理、智力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发展都会十分缓慢,甚至还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理变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孤儿院中孩子的身上看到。心理学家发现,孤儿院婴儿死亡率很高,即使活下来也大都啼哭、冷漠、退缩、笨拙和缺乏活力。因为他们长时间地卧在小床里,孤孤单单、没人理睬,以至于到了2岁,智商仅相当于正常10个月大的孩子。
对于新出生的孩子来说,母爱不仅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安慰,更是孩子生活的源泉。一个孩子在幼年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没有安全感。许多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都很依恋母亲,并且随着时间增长而有所改变。出生后6~7个月依恋明显,3岁后宝宝就能逐渐耐受与妈妈短暂的分离,并习惯与同伴或陌生人交往。在这之前,他们确确实实是妈妈的跟屁虫,并和妈妈建立一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和妈妈在一起,自己视线里有妈妈,即使处于陌生的环境,自己也可以安心地玩耍。而一旦妈妈离开,视线里没有了妈妈,他们会十分烦恼,哭喊打闹。当妈妈回来之后,他就会跑过去与妈妈亲昵,然后再去安心地玩耍。
有的妈妈或许会说,我的孩子为什么和我没有这种依恋的感觉呢?他见我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闹,我下班回来了,他只是高兴地笑笑,然后又自己去玩了。其实,这类孩子大多是没有和妈妈建立良好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对他们来说,妈妈并不能让自己感到安全。久而久之,这种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为只有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才能使孩子具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宝宝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使自己的视野扩大,认知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妈妈,我们应该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使宝宝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呢?那么,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责任和爱心
妈妈和宝宝的交往态度和行为,以及宝宝自身的个性特点,决定了宝宝会不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如果妈妈是充满责任感和爱心的母亲,那么她的孩子也大都是安全型依恋;反之,那些性情冷漠的妈妈则很难和宝宝形成这样的良好关系。
注意依恋的关键期
半岁到1岁半,是妈妈和宝宝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妈妈是否能积极地跟宝宝接触,是否能敏锐而及时地对宝宝的行为作出回应,是否能正确对待宝宝的情绪,都直接影响着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
多多爱抚孩子
宝宝是一个母爱的“消费者”,所以不要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多多抚触宝宝、教孩子做婴儿体操等。尽可能多地给予宝宝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接触,妈妈不要有丝毫的吝啬。
父爱,孩子心理的加油站
关于父爱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孩子是一辆汽车,那么母亲就是马达,不过有了马达的汽车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完整,但是却跑不起来。这时,就需要加油站(父亲)和汽油(父爱)让孩子跑起来。如果孩子的生命中缺乏父爱,就会出现一系列没有力气的表现。
有位海员,在儿子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了。三年后,当他回到家里时,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一点天真活泼的特点,反倒性格孤僻、举止古怪,还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海员很不明白,于是请教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他,孩子的这些状况是长期缺乏父爱造成的。
如果以后孩子仍旧处于缺乏父爱的状况中,长大之后很难有大的成就。因为没有父爱,他在恒心、毅力、果断、冒险、创新、勇敢等成功心理素质上,就会十分欠缺,而这些都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小,就认为父爱就是无用的。要知道,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父爱和母爱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父母,要联手为孩子营造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即使是刚刚出生的小宝宝,也有极强的父爱渴望。一般来说,出生两个星期的宝宝就开始留意父亲的嗓音,甚至去模仿父亲的举手、伸手等简单动作。他们喜欢父亲的阳刚之气,对他们来说,那是与母亲完全不同的感情。他们喜欢与父亲进行特殊的游戏,如上抛、用劲拥抱、快速奔跑等等。当然,这时候孩子也会因缺乏父爱而出现各种症状,比如烦躁不安、夜哭不眠、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等,心理学上将这些现象称为“父爱缺乏综合征”。
研究数据显示,少时患“父爱缺乏综合征”的中学生,辍学率比一般孩子高两倍,犯罪率也高两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比一般女孩高出3倍。不过,相对女孩,男孩缺乏父爱的危险比同龄女孩大1~3倍。在许多家庭中,我们总是看到爸爸和儿子的关系不好,这多是孩子小的时候,父亲没有给予应有的爱。孩子在生命最初没有和父亲建立信任感,就会导致对父亲总是有一种陌生感。有的父亲觉得孩子夺走了妻子对自己的关爱,对孩子带有一种抵触情绪,这些都会让敏感的孩子远离父爱。
相对母爱来说,孩子更容易缺乏父爱。即使在双亲俱全的家庭中,孩子患上“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因为作为一个男人,父亲相对母亲来说总是承担更多的压力。他们经常在外打拼,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另外,对父亲来说,孩子并不是从自己肚子里孕育诞生的,所以体会就不像母亲那么强烈,其“父亲意识”必然弱得多。正因如此,父爱就显得更加珍贵。
那么,爸爸要怎样做才能满足孩子对父爱的要求呢?
学会照料孩子。
不管工作多忙,下班回家都要先抱抱孩子,协助妻子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穿脱衣服。
和孩子游戏
爸爸和宝宝做游戏,是与妈妈的游戏十分不同的。孩子在2~3岁时,很好动,喜欢一些比较刺激的游戏,这些妈妈是做不到的。所以这时,就需要爸爸出马了。即使爸爸经过了一天的劳累,但也最好不要说:“爸爸累了,下次吧!”最好对孩子说:“爸爸休息一下和你玩好不好?”这样宝宝可以充分地理解。在游戏中,爸爸可以发现孩子的性格爱好,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兴趣开发,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了。
体会孩子的快乐
当你带着一天的劳累和压力下班回家,见到孩子天真的笑,所有的疲惫都会一扫而光。在孩子面前,你无须像上班那样戴着严肃、冷漠的面具。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你会变得年轻起来。其实,你不仅是孩子的玩伴,孩子何尝不是你的玩伴呢?
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许多爸爸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于是才把照顾孩子的工作交给母亲。其实,什么事情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过程,只要勤于学习、摸索、总结,相信就一定能成为负责的好父亲。
被爱也有自主权:爱,不是限制自由
一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准备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天才。于是,在儿子三四岁的时候,他就为儿子量身定做了“语言的开发学习”,孩子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几国语言。儿子6岁的时候,按他的教育方式,考入了中学;12岁的时候,进入了哈佛大学;等到16岁,儿子攻读了哈佛博士学位。18岁时,儿子学业完成了。教授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但有一天,18岁的儿子突然拒绝了任何学习,成为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并且干得很开心。对他来说,已经按照父亲的意志进行了“18年的知识灌输”,现在他终于有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满腹经纶又怎么样?知识对他来说就是苦难!
这是个有些夸张的故事,但是在故事背后,却是成千上万的父母和孩子在教育中“受苦”的现实。许多爸爸妈妈从孩子最初开始,就决定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从没有出世时的胎教,到出生之后的早教,然后送孩子到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这个过程,父母用尽了多少心力,受过了多少苦,大概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多少父母真正征求过孩子的意愿呢?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爸爸妈妈怎么可能害你呢?”……父母让孩子服从自己意志的“理由”太多了!表面上看是无懈可击,但仔细想想却是句句谎言。难道这就是自己教育孩子,爱孩子的理由吗?多么荒谬!
当听到某某著名大学的硕士生或博士生自杀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说:“真是造孽,为什么不为自己的父母想一想?他们费了多少心血啊!”难道孩子自杀,爸爸妈妈还没有明白自己教育的失败吗?当他们“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们是多么痛苦!
谁规定了爱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最伟大的爱的后面也许是最自私的心理。要知道,这样做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只是需要帮助罢了。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因自己的“意愿”而抹杀孩子的独立性呢?
“爱与自由”,是蒙特梭利提出的教育观点。虽然当时的教育家不置可否,但是没有人能够撼动她作为20世纪公认的伟大教育家的地位。在演讲中,蒙特梭利常替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可以说,这是对“爱与自由”最平实的解释。
当你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是否真正帮助了他呢?还是在用自己的行为和意志限制他?有人说,孩子的成长就是努力摆脱成人“摆布”的过程,因为成人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学,怎么玩……是的,孩子最初的时候,的确需要大人告诉自己要怎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和自由了。
相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灌输”,自由对孩子来说要可贵得多。也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孩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许,许多家长会怕自己的孩子成为“野孩子”,不懂纪律和规范。其实不是的,蒙特梭利说:“给孩子以胆量,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并以此来建立真正发自内心的道德标准和约束机制,这要比硬性灌输有效得多。”确实如此,一旦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你将在孩子的身上看到奇迹。
事实上,人类天生就有对纪律和秩序的敏感。只要爸爸妈妈们给孩子自由,让他充分自主活动,他就会找到一种规律的状态。3岁左右的孩子就有天生的“秩序敏感期”,这正是孩子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感”。所以,你完全不必担心给予孩子自由会造成巨大的恶果。
相对孩子来说,家长有更多的“固执”和“任性”,犯有更多的错误。家长们总是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应该“掌控”孩子的一生。如果你还是这么认为的话,那么就要清醒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你给孩子更多的限制,那么孩子就会在成长之后,还给你更多的“背叛”。不要说孩子不理解父母,父母又何尝真正理解过他们呢?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洗涤的过程。自从生儿育女之后,父母就成为一个教育者,但是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被教育者。从孩子身上,父母应该体会到那种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父母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让孩子在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提醒自己,别付出“错误的爱”
如果能够重来一次,大概你会给你的小女儿或者小儿子,更多的微笑,更多的亲吻,更多的拥抱。你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而把他送到外婆家,不会因为他把你新买的手机扔到地上而狠狠地斥责他,你知道这只是他的天性而已。当然,你再也不会强迫他去学习钢琴,或者画画,你告诉他只要快乐就好。你想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想让他快乐地学习、长大。
多少爸爸妈妈因为责罚孩子后,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又有多少父母看到孩子因为压力而叹气,却仍在责备他:“怎么这么不努力?”从孩子出生开始,你就开始了操劳。但是这些操劳真的有用吗?当孩子的心理问题一个个出现的时候,就表示了为人父母付出了多少“错误的爱”!
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知道,爱是建立在孩子需要的基础上的。爱本身包含着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其实,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传递爱的工程。只要你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拥抱,更多的亲吻,更多的微笑,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让孩子快乐,让孩子感到爱,他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那么,具体来说,爸爸妈妈要怎样去爱孩子呢?
爱是没有条件的
从小你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小画家、小音乐家、小舞蹈家,所以,你对宝贝说:“爸爸妈妈可就指望你了!”对于你来说,千方百计要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孩子身上。然而,你是否知道孩子那么小,这种爱的条件太苛刻了!因为孩子要用一生的遗憾来满足你塑造他成为舞蹈家、音乐家、画家的欲望。
如果你的爱的条件是这样的,那么,你的爱对孩子来说就是伤害。因为你的孩子只是你的一个工具,没有什么人性的色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父母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天分,都有他的成功视角,你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塑造者。所以,不要再为卷子上的分数来为难你的孩子了,其实和他们谈谈心,你会发现他们给予你的比高分更珍贵。
表达自己的爱
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不仅懂得为孩子无私的奉献,还知道如何向孩子正确表达内心的爱。面对孩子递上来的作品,他们会说:“宝贝,你真棒!”对孩子来说,这样的一句夸赞甚至比你在外面为他们拼命挣钱来得更实在。在孩子眼中,这才是更珍贵的。
当然,爱的表达不是盲目地对孩子进行鼓励。如果父母对孩子犯错的事情也进行鼓励,那只会引导孩子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小偷在受审时说:“如果我第一次偷东西,妈妈能够狠狠地教训我一次,那么我今天的人生就是另外一副模样。但是,她却说:‘孩子,了不起!’”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就要严厉地及时纠正,其实这也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为孩子的长远考虑
如果你问自己的孩子:“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说:“不知道。”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也许他们会说:“为了爸爸妈妈!”这时,你大概会表扬孩子很懂事,但是他们真的懂得“为了爸爸妈妈”代表什么吗?
事实上,他们并不懂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们只是觉得,这样做爸爸妈妈会高兴而已。但是,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呢?为什么不告诉孩子,学习是为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为了讨取父母的欢心。无论孩子多么小,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管他现在是学画画,还是在跳舞。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要明白——孩子的未来只有他自己真正努力才能奏效,而我们则是孩子未来的领路人。
教子心理小提示:
从颜色看孩子的秘密
作为爸爸妈妈的你,或许早就明白因材施教的意义。不过,要想因材施教,就需要先弄清自己的孩子是哪方面的“材”。或许你的宝宝刚刚出生不久,你并不知道他是什么气质和性格,但是等他长大再去了解,就会白白浪费很多大好的教育时间。
其实,要知道孩子的性格、情绪、思考能力,只要知道他喜欢什么颜色就可以了。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与他的深层个性特征是相联系的。如果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就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突破口。所以,家长可以根据个性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颜色看性格只适合3~8岁的宝宝。
一、红色系列宝宝性格
红色系列宝宝,好奇心强,喜爱追根究底,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劲头。当然,如果家长一时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就会绝不罢休。这类宝宝爱好运动,喜欢会动的玩具,如电动汽车、小火车等。总体而言,这种类型宝宝的性格是属于豪爽型的。
红色宝宝育儿经
红色宝宝爱动,像个爱斗的小公鸡,谁的话都不听,当然就会很难教育。所以,家长要多多和孩子交流,因为他比较豪爽,交流起来比较容易。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育不得当,这种孩子长大后最容易敌视社会,有犯罪倾向。
粉色宝宝育儿经
粉色宝宝依附性特别强,大部分女孩子都喜欢粉红色。另外,粉红色也代表双亲对她的关爱。在爱心的保护下,这种宝宝会让人感到细心体贴、优雅、柔顺,并且她还具有“高度审美观”。这类宝宝很黏人,喜欢依赖父母,自己的问题也总是让父母出手。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二、青色系列宝宝性格
青色系列宝宝成长得很快,虽然年纪小,却有大人的风度,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很强。有责任感,做事有始有终,不喜欢半途而废、拖泥带水。另外,他们好恶分明,重感情且不乏理智。总体而言,他们是有计划、有原则的宝宝。
绿色宝宝育儿经
绿色宝宝很讨厌竞争,他们宁可在幼儿园植物角看一下午的“蚂蚁大游行”,也不愿与一群小朋友玩“抢椅子游戏”。因为不喜欢竞争,所以总会有“被欺负”的迹象。不过,绿色的宝宝虽然不喜欢竞争,但是很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并且也比较顽强。这样的人,如果教育得当,长大后要是能有恒心踏实坚持下去,成功的概率很高,许多才气纵横的男孩子都属于这个类型。
蓝色宝宝育儿经
蓝色宝宝大都性格平静、沉着、有条不紊,喜欢思考。像绿色宝宝一样,他们也不喜欢竞争。虽然他们很少成为同龄中的领袖,但他们平易近人、慷慨大方,所以人缘很好。
三、灰色系列宝宝
灰色系列宝宝比较喜欢以大哥或领导者自居,他们富有领导能力,好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不过,如果这样的宝宝是家里的长男或者长女,他们的表现会让大人惊疑,在外面他们能够和和气气地对待别人,但到了家里就会和人“撒野”。
咖啡色宝宝育儿经
咖啡色宝宝是灰色系列宝宝的典型,一般来说这样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比较干练。因为工作忙碌,他们会把孩子让长辈照料,到了宝宝长到4岁左右,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喜欢咖啡色。由于老人的影响,这类宝宝总给人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大多以为他们懂事听话,但事实上,在这些宝宝的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宝宝少有其他孩子无忧无虑的情怀。如果这样的宝宝幼年受到长辈的严格管教,那么他们大多不够乐观,并且创造力受到压抑。所以,家长要多多留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并及时教育引导孩子。
四、黑色系列宝宝
喜欢黑色的宝宝,比较积极和好斗,好胜心强,具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大都无法安静下来,有机会就往外跑,因为喜欢与人较量,所以总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甚至出现厮打现象。这样的宝宝,家长要多多留意加以教导。
五、白色系列宝宝
白色系列的宝宝大多喜欢独来独往,不爱和别人交流。虽然话比较少,但是叛逆性很强。这类孩子性格大多怪癖,但内心里却为自己感到骄傲。他们在家的时候,可以整天不声不响独自阅读书籍报刊,听歌看碟。总体来说,这类孩子比较孤独和内向。
白色宝宝育儿经
白色宝宝中大约15%的女孩和6%的男孩有较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很爱干净,因为自己的物品都是白色的,所以,他总是不断地换衣裤和袜子,并且还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在做事方面,这些宝宝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要达到完美他才觉得舒服。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他就会感到焦虑和自责。对于这类宝宝,爸爸妈妈要注意缓解他的焦虑情绪,不要总是责备他。
六、黄色系列宝宝
喜欢黄色系的宝宝,大多开朗外向,从小擅长交际。他们性情爽朗、谈吐大方、活泼伶俐,是人见人爱的宝宝。对于这类宝宝,父母要多带他们参加聚会,以扩大其交际视野。不过,为防止黄色宝宝过于外向而陷入浮躁,父母可以多教导孩子三思而后行。
橙色宝宝育儿经
橙色宝宝比较活泼外向,因为自己受人喜欢,所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就容易自负,不懂得体谅别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这类宝宝能够与人很快打得火热,但也很快就能跟人闹僵。另外,他们做事比较粗枝大叶,以为天下的人都是好人,容易上当受骗。所以,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和安全教育。
以上就是关于颜色和宝宝性格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宝宝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环境的影响下,宝宝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总之,无论孩子的性格现在是好是坏,只要家长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就能变得越来越优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