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
儿子:“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儿子懂得多?”
父亲:“当然啦!”
儿子:“电灯是谁发明的?”
父亲:“爱迪生。”
儿子:“那为什么爱迪生的爸爸没有发明电灯?”
……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儿子,听到这样调皮的问题,是不是会勃然大怒:“竟然敢这样给老子下套,反天了!”于是以后儿子再也没有这样的举动,你又觉得自己像个父亲了。这大概就是中国家长的状态,孩子和大人是不可能有平等地位的。很多大人都会十分愤慨地说:“闭嘴,不要辩解了!”“你必须听我的,这是命令!”
其实,话语权本身就是人的权利,为什么孩子小就没了话语权呢?为什么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因为自己聪明、正确?很显然,不是的。孩子没有话语权只是因为大人专制而已。
当孩子刚学说话时,家长是教导他们学习这种能力,但等到他拥有了这种能力,家长却以自己的权威禁止孩子使用这种能力。想想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专权的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曾经是多么爱说话,一刻不休地想告诉自己每天遇到的新奇事情,当他们长大之后,可以灵活运用这项功能的时候,却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一个明智的家长知道,让一个独立、聪明的孩子乖乖“听话”是不现实的,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主张,并且这些主张可能比大人的主张更合理。没有谁的嘴里永远说的是真理,自然孩子的话也并非不值一听。为什么不平静下来,让孩子与自己平等对话呢?
有个7岁的小孩,为了帮自己的朋友,和别人打架,但是因为自己力气比较小,所以一场架下来,身上的衣服都被扯坏、弄脏了。回到家,父亲很生气,呵斥道:“怎么又和别人打架了?去,到墙根儿站着,今天晚上不许吃饭!”孩子什么都没说,一个人到墙根儿站着。
父亲觉得孩子很奇怪,孩子每次打架回来,总是要辩解一下,但这次却一声不吭地站墙根儿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把孩子叫过来问:“你怎么不辩解了?每次不都是说很多吗?”孩子小声地嘟囔一句:“说有什么用?反正你也不听!”父亲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但是他忍了忍,说:“那我现在听,你说吧。”儿子就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父亲忽然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于是对儿子说:“嗯,这样吧,你先把衣服换一下,然后我们来想想这件事该怎么解决。”
后来父亲称赞了孩子帮助朋友的行为,但是他告诉孩子,更好的办法不是帮助别人打架,而是要找到其他的方法,让朋友和自己都不受到伤害。因为孩子受伤了,父母很担心,出了事还会更加心疼。孩子最后听得哭了,告诉父亲以后再也不打架了。
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双向沟通,会及时消除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并且等他们长大之后,还会更有勇气说出让自己委屈的事情。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没有说话的权利,那么即使到了学校和社会也很少有说话的权利。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被动的生活,习惯自己受到委屈时隐忍,就像上面孩子说“反正你也不会听”,何必多此一举呢?孩子就这样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不过,不喜欢“说话”的小孩子,其爸爸妈妈一般都很强势。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却不辩解的时候,大多也是十分愤怒的,甚至还会对孩子大叫:“你怎么不说呢?不说谁能知道?”可是这样的家长却忘记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和你辩解了,却被你粗暴地拒绝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机会,也没有为自己辩解的经验。他现在的样子,正是你亲手造成的,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其实,当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辩解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当孩子为自己辩解时,被父母禁止他会伤心、委屈,时间一长,性格也会变得退缩起来。这样的孩子到了反叛期,如果内心比较独立的话,就会和父母关系很僵;如果已经形成依赖心理,那么则会乖乖接受训斥,变得平庸而无主见。
现在,如果你还在捂着孩子的嘴巴,那么赶紧松手吧!让孩子喊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会听到让自己震撼的东西。只有尊重、理解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用物质“贿赂”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提出让你头疼的要求,你会答应他吗?如果现在不能做到,怎么让他放弃自己的要求呢?相信很多父母都想到“贿赂”吧。是的,一个漂亮的玩具、一袋美味的食品或者一张崭新的人民币,都会让孩子立即放弃要求,兴奋地转圈圈,甚至还会兴奋地大拍你的马屁:“妈妈真好!”此时,你恍惚间从孩子眼睛里看到一闪而过的窃喜。
4岁的文文自从上次感冒在家休息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每次妈妈要带她去幼儿园,她都哭得天昏地暗的,拉着门不肯走。妈妈说:“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正等着文文呢,难道文文不想他们吗?”文文仍是大哭不已。“幼儿园老师昨天打电话过来说,他们给文文办了欢迎会呢!文文不要辜负老师的期望啊。”文文不为所动,而且还大叫头痛。无奈,妈妈拿出了杀手锏:“文文,你要是乖乖的去幼儿园,我周末就带你去买玩具。”文文抬起泪汪汪的眼睛说:“妈妈说话要算话。”“那当然!我们现在去幼儿园好吗?”“嗯,妈妈抱我。”妈妈长舒了一口气,把文文抱上车,带她去幼儿园。
孩子有时候真像父母的小冤家,不顾一切地折腾大人。因为爱子心切,无奈之下,很多大人都会用一些非正常的“贿赂”手段来妥协。当然,这些贿赂都是和孩子的需求挂钩的。对于2岁以内的小孩子,大概很少能听懂父母讲的道理,他们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优先的。当孩子到了3岁,就能听懂父母的话,有时候还会乖乖照做,但他们仍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无条件地满足。另外,这时期的孩子大多进入第一反抗期(2~5岁),对于父母的话大多都不愿意服从,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包括自己的父母。所以,大人不答应时,他们就拼命反抗,用尽各种手段,希望大人听从自己的要求。
当孩子第一次进行反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种反抗还能带来“好处”。但是,当他接二连三反抗都能得到“好处”的时候,就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意识——只要自己反抗,就可以得到“好处”,并且他们还“因人而异”地进行反抗,越是面对“老实”的大人,他们反抗得越厉害;而对于那些严厉的,即使他们反抗也没用的大人,他们是很少主动去“碰壁”的,除非真的遇到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比如打针、吃药。
很多大人意志不坚,总会投降于孩子的哭闹之下。他们对孩子进行贿赂的时候,大多以为自己是在给孩子奖励。的确,物质奖励是奖励的一种,可以填满孩子当时的小欲望。但是,当孩子以自己作为要挟来取得奖品,父母又答应的时候,不正当的交易就开始了。
这种用“贿赂”来让孩子合作的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当一个孩子多次被“贿赂”后,就会变得依赖“贿赂”,甚至做点普通的事也是这样。比如,扫一次地2元;刷一次碗3元;擦一次玻璃5元……当然,最常见的贿赂是在学习上。孩子进入前十名,奖励100元;进入前五名,奖励300元;第一名,奖励500元……结果,孩子在学习上的义务感、责任心、荣誉感和求知欲却全部被“物质欲”代替了。
其实,奖励是以奖赏激励人,调动孩子内部动机,让孩子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行贿只是以“奖品”买通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最多只能调动孩子暂时的外部动机而已。并且,奖励孩子并不一定要给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才是最重要、最持久的方式。所以,父母如果想真正奖励孩子,适当的赞美要比金钱和物质来得实际和有效得多。
不切实际的承诺让孩子失望
有人说,让自己不食言的最好办法是从不给别人许诺。但是,很少有人从不许诺。成人与成人之间的许诺大多都是正式的,他们会考虑以后食言将带给自己的信用危机。所以,成人之间的许诺很少,一旦许下诺言就会很重视并去实现诺言。
相比之下,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诺言要轻松许多,至少其中一方——大人要轻松得多。大人往往不会像小孩那样遵守诺言,甚至很多大人把诺言当做游戏看待。其实,从诺言本身来说,双方的责任都是一致的,没有谁轻谁重。但是很多大人凭借自己的权威,根本不把自己对孩子的诺言当回事。所以,当诺言需要兑现的时候,大人就会用很多理由来搪塞孩子——即使没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切身的危害,孩子仍是自己的孩子,而自己还是那个大人,孩子没有力量与自己抗衡。
有个妈妈带着女儿去幼儿园,到了幼儿园门口,女儿就是不肯进去,使劲儿拉着妈妈的衣角,大哭不已。这时,孩子班上的老师走了出来,告诉孩子今天有很多好玩儿的游戏,小女孩儿看看老师,终于松开了一只手,老师趁机牵起她。不过,孩子的另一只手还是拽着妈妈的衣服。任凭老师和妈妈怎么说都不肯放手。最后,妈妈无奈地说:“丫丫听话,妈妈下午放学来接丫丫,好不好?”小女孩儿听到这里才放下另一只手。这一天,小女孩儿很开心,对自己的小伙伴说:“今天下午放学,我妈妈也可以接我回家啦!”但到了放学,小女孩儿却发现又是奶奶来接自己回家,小女孩儿大哭,怎么也不愿意,非要等妈妈接自己才回去。
这位妈妈大概是因为工作忙忘记了接女儿,她没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是,因为早晨的许诺孩子一天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小女孩儿并不能特别肯定妈妈一定会接自己,她害怕妈妈被别的事情耽误了,没有时间或忘记接自己回家,但她又特别希望妈妈来接自己。这就造成了小女孩儿的焦躁和期盼。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小女孩儿不能控制自己了,她会想:“妈妈是个骗子!”一下子就陷入在巨大的失望和对妈妈极度的怀疑中了。
对于这位母亲来说,也许,当自己答应要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如果这个母亲只要想到自己和孩子有个约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慌乱,因为自己其实无法完成孩子的愿望,工作忙得一塌糊涂,让她难以分身。于是她只能在心中对孩子说对不起。但是,对不起又能有什么用呢?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妈妈完全忘记了当初的承诺,但是听到家人说“孩子不肯回家”时,就会因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陷入焦躁的自责中。
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父母,千万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承诺,这对孩子和大人都是有害无益的。其实,大人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只要孩子是合理的要求,自己又可以做到,就尽量满足;不合理或者自己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承诺孩子。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自己不守承诺而带给孩子伤害,也不会让自己陷入自责和孩子的怀疑之中。
不停的唠叨让孩子极不耐烦而反抗
一位妈妈发现儿子听不进自己说话,昨天才告诉他吃饭之前要洗手,但是今天他就忘了。于是妈妈对儿子说:“说过多少次了,吃饭之前要洗手,就是记不住!”其实,她刚刚说过一次而已。儿子不情愿地去洗手了。从此,吃饭前妈妈总是对儿子大喊:“脏死了,快去洗手!”
后来,这位妈妈又发现儿子的一些缺点,比如不喜欢换衣服、做作业拖拖拉拉、不爱说话、和小朋友玩儿到很晚才回家……妈妈发现儿子有那么多方面需要教育。于是,妈妈开始每天对儿子说:“该换衣服了”“去做作业,怎么总是这么拖拖拉拉”“不要总是跑出去玩”……但是,她却发现儿子充耳不闻,根本不把她的话当回事,还不时和自己顶嘴!
这位妈妈一定很累,因为她要时时刻刻关注儿子的生活,稍不注意,那些问题就会通通冒出来。但是,这样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却很少有出色的表现。很简单,大人永无休止的唠叨,使得孩子已经厌倦了,所以也就对自己的错误不理不睬了。
其实,这些唠叨根本算不上教育,而是心理摧残。一些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唠叨就是如此。总是经历大人唠叨的孩子往往都有一种“心理惰性”。另外,他们还对父母缺少应有的敬畏,而当孩子失去对父母的敬畏,就会把心里的任何小小不满肆无忌惮地发泄给父母。自然,唠叨也起不了作用了,甚至孩子还会刻意地和爸爸妈妈作对。
爱唠叨的父母大多对自己的孩子都不太信任,对自己也不太自信,总是操心自己说的话孩子是不是听进去了。为了让孩子听进去,不惜轮番轰炸。其实,越是唠叨效果会越差,当对孩子吩咐一次或二次的时候,孩子会听,但以后的唠叨,非但起不到作用,反而会让孩子心里烦躁,导致所有的说教都没有意义,包括最初的说教。
如果爱唠叨的爸爸妈妈是个急性子和不懂得倾听,那么就可能因为急于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唠叨的频率会更高。加之从不倾听孩子的心声,导致孩子除了叛逆和反抗之外,亲子关系还会很差。而这些情况在那些对孩子适度批评的父母身上是少见的。因为他们很少在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后就进行三番五次的唠叨,他们相信孩子会思考自己说的话,也有能力检讨自己。当然,他们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听听孩子的意见,所以他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相对的,孩子因为发展出自己向善、向好的能力,所以爸爸、妈妈所付出的精力也就少了许多。
放纵,是孩子任性的来源
周末,壮壮爸和壮壮妈要去逛商场,6岁的壮壮也要跟着去。因为在商场里吃过了壮壮“耍赖”的苦头,壮壮爸和壮壮妈劝壮壮在家玩游戏、看电视。壮壮仍是不同意,并且使出杀手锏——坐在地上大哭,哭声嘹亮,整个楼层都可以听到。壮壮爸很生气:“你自己哭吧!我们走!”壮壮妈很心疼,说地上凉,对孩子身体不好。无奈之下,壮壮爸和壮壮妈决定带壮壮去商场,但前提是,只能逛商场不能买东西,壮壮抹着眼睛同意了。但到了商场,壮壮到了玩具专区就怎么也不肯走了,非要一款新上市的奥特曼不可。妈妈心又软了,替壮壮买了奥特曼玩具,并且约定好这是“最后一次”,然而之后却又发生了许多这样的“最后一次”……
大多时候,任性的孩子家里都有一个心软的大人。孩子的任性不是一时形成的,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偶尔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大人总是心软,不管要求是不是合理都满足孩子,就会慢慢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
当然,有的爸妈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关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总是会征求孩子的意见。这固然是好的现象,但是如果超过合理范围,那些让孩子来“摆布”爸妈的要求就不合理了。如果爸妈此时肯定孩子这样的要求,就会养成孩子任性的个性。只要大人说不,孩子就像受了很大委屈似的,使尽全身的招数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像壮壮这样的孩子就具有典型的任性特征,并且因为年龄比较大,“作战经验丰富”,学会了和父母耍心眼儿。这样任性的孩子大多听不进爸妈的话,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时候,因为父母实在气愤,他们也会“洗耳恭听”,但是,在他们心里却并不这样以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得已才低头的,所以,这些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大多任性的孩子都很叛逆,就是这个原因。
任性的孩子稍微大一点,上学之后大多不喜欢学习,爸妈要求他学习的时候,他反而觉得学习是爸妈的事情,而自己学习应该获取“好处”。于是,在和爸爸妈妈讨价还价过程中,他渐渐养成一种无赖的性格。只要有自己想要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得到。
因为这类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所以他们很难和别人相处,只要觉得别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不服从自己的意志,他们就不愿和别人相处了。当然,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大多也很孤单,无论智商如何高,事业都不大理想,因为他只想让别人听从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和别人合作。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正常发展,就不要总是放纵孩子。对那些任性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来转变孩子的个性。具体说来,家长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方法。
不回应孩子无理的“反抗”
哭闹是孩子最擅长的反抗手段,他们无非是希望自己可以达到控制爸妈的目的。这时,只要狠下心来,不回应孩子的哭闹,那么他就会发现原来这种方法是没有用的,自然以后也就不会用这个办法“要挟”爸妈了。
当孩子闹够了,爸妈要试着和孩子沟通,对他停止哭闹的行为表示赞扬,然后和孩子讲道理,说明为什么不答应他。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转移当时所谈的话题,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孩子还在朋友家里玩得不亦乐乎,爸妈可以对孩子说:“走,我们一起回家跟爸爸去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吧!”由于他很喜欢这一款游戏,这样一说他很可能就答应了。由于注意力的转移,爸妈很容易就达到了目的。
运用榜样的力量
孩子都比较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家长在面临相似的问题时,可以向孩子说说他喜欢的人是怎么做的,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暗示,不再提自己的无理要求了。
无论是什么方法,爸妈都应该明白:如果自己妥协了,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胜利,以后就会更难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耍脾气的时候,家长最好冷静下来,不要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比如责打、责骂孩子,这样教育反而会产生负作用。
冷暴力,让孩子走向心灵南北极
一个小孩高高兴兴地跑回家,这回他终于可以向妈妈说:“我拿到奖状了!”到了家,妈妈听说孩子拿了奖状,很高兴拿过来看,原来是班级的画画比赛奖状。妈妈看了不大高兴,但是什么也没说。小孩子正等着赞美呢,但是妈妈什么也没说,觉得很奇怪。但是也没有问。
晚饭的时候,爸爸妈妈谁都没有说话,小孩也没有说,但是接连几天的情况都是这样,小孩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故意冷落他,其实不是的,因为他父母这两天在“冷战”。家里总是冷冰冰的,于是,小孩开始和别的小朋友玩到很晚才回家。有一次,因为回家太晚,妈妈狠狠地骂了他,于是小孩子再也不敢很晚回家了,但是从此以后,他渐渐变得沉默,不喜欢和人沟通了。
孩子的冷漠是家庭中的冷暴力造成的。像案例中的孩子,本来自己得到奖状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妈妈没有任何反应,这就使小孩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后来因为爸妈的冷淡态度,让他以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所以把注意力转向和别的小孩一起玩,以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因为妈妈的阻止,他也失去了朋友。这个孩子是很“乖”的,因为这样的小孩本身就比较胆小内向。如果这样的情形经常在这个家庭发生,长大以后这个孩子很可能出现社交障碍。另外,这样的孩子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叛逆、不服从管教。
现在家庭冷暴力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是因为父母认识到体罚是错误的,但放弃体罚又不知怎样教育孩子才好,所以就选择以冷漠和不理不睬对待孩子。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学历较高、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夫妻中,家庭冷暴力的出现频率要更高一些。
冷暴力对于0~3岁的孩子伤害最大,虽然这个时期,他不能理解爸妈的言行,但是他却经过全身的感受,把这些幼年的经历储存在潜意识之中。这个时期,如果他们经常遭遇父母的冷暴力,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可能会出现自闭、自卑、隔阂等心理问题。
对于那些3岁以后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开始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当他们遇到冷暴力的时候,就会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自己遇到的事情,就像上面那个小孩,他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才不理自己,但是实际的原因是父母正在冷战,从而忽视了他,最后引起了心理障碍。
所以,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爸妈都不能用冷暴力对待孩子。
一般来说,那些生活在离婚家庭,或者有了继父、继母的家庭,更容易受到冷暴力的影响。因为孩子往往从心理上就排斥继父、继母,加上一些继父、继母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于是总是对孩子不理不睬,这就造成了家庭的冷暴力。
也许有的大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冷暴力,就像前面那个小孩的爸妈,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夫妻的冷战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家庭幸福和谐是预防家庭冷暴力的最好方法。一对感情和睦的夫妻,往往在无形之中就会让孩子体会到欢乐。相比那些不爱和孩子沟通的爸妈,喜欢和孩子沟通的爸妈培养出的孩子受到的冷暴力也要少得多。
不让孩子玩耍,孩子就没有了成长
西方有句谚语:“只学不玩儿,约翰变成了笨小孩儿!”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另一种学习。玩耍带给了孩子快乐、天真烂漫;促进了他们语言的发展;锻炼了他们的身体,甚至对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美的熏陶方面,游戏也是功不可没。所以,教育专家说:“小孩儿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孩子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玩上面,3岁前的孩子更是如此。想问0~3岁的宝宝学什么,不如问0~3岁的宝宝玩儿什么。可以说,游戏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孩子在游戏的体验中,不仅可以得到身体和智慧的成长,还会得到心理的成长。所以,我们看到那些不会玩耍的孩子大多具有心理障碍,比如,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耍的小孩子,具有孤独、内向、懦弱、自卑的心理特点。长大后,也大多不会和别人交往。而那些总是和大家一起玩耍的孩子,就很少具有这样的心理,他们乐观、外向、懂得分享和独立,在游戏中,他们还找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幼时游戏的体验,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幼年的成长上。对于大人来说,如果经历了肆无忌惮的玩耍时光,他们总会在回忆这些时光中获得幸福感。而那些缺乏这些时光的大人回忆时,幸福感就会降低很多,对他们来说,幼年没有得到玩耍带来的快乐,是人生永远的缺憾。
虽然游戏对于孩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爸妈看来并非如此,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在别人玩的时候,多学些“有用”的东西。因此,现在很多孩子都不能尽情地游戏和玩耍,这是爸妈急功近利焦虑心理的体现。孩子在幼年时期缺少游戏,往往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
很多在孩子时期没有得到足够因玩耍而快乐的孩子,长大之后都会对游戏特别痴迷。尤其是那些在小时候只学不玩儿的孩子更是如此。许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变得疯狂痴迷游戏,这不仅包括篮球、足球、扑克等竞技游戏,更包括魔兽、CS等虚拟性网络游戏。
当孩子小的时候,本身就应该玩耍,在玩耍中,他们才可以得到全面的成长。而当一个孩子没有了玩耍过程,他的心理某方面就停止了成长。表面上看,这样的孩子已经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但实际上他们却是一个游戏的侏儒。当他们有了游戏的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放纵自己,但这已经是在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了。
谁该为孩子小时没有玩耍,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来买单呢?无论是谁来买单,都已经太晚了。教养孩子永远不能揠苗助长,这只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到时再去后悔自己做错了,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不妨给孩子玩耍的权利,相比证书、才艺、知识来说,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才是更重要的。
小时总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长大他就会做让你不喜欢的事
一个三四岁的女孩儿,看到妈妈做家务很喜欢去掺和,不过很多时候是越帮越乱。于是,妈妈制止了她参与的欲望,让她自己到一边去玩儿。转眼间,女孩儿到了11岁,妈妈想让她做点儿家务,锻炼一下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她却怎么也不肯做。于是,爸爸把物质奖励的方法引进家庭,比如洗碗奖励3元,拖地奖励5元,洗衣服奖励10元……女孩儿在金钱的诱惑下,开始变得勤劳,但是很快就又不喜欢做了,她对父母说:“法律规定不能雇用童工!”父母听到之后都大为吃惊。
事情正是如此,小时候大人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长大后孩子就会做大人不喜欢的事情。就像上述案例中的女孩儿,本来小时候喜欢做家务,但是大人却只让她到一边玩儿,结果当她长大后就变得讨厌做家务,成为一个十足的小懒虫。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很多。爸妈不让孩子去玩耍,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不顾爸妈的反对,拼命地玩耍;小的时候,家长不让孩子和别人交流,那么长大之后,无论大人怎么劝告孩子多出去走走,他都总是窝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出去;小的时候,家长拼命让孩子学习,希望他可以从事高等科学研究,结果长大之后,孩子对科学变得十分厌倦,反而喜欢做一些简单的,不用动脑筋就可以搞定的事情……
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孩子往往会反抗大人,但是,孩子的反抗往往都是无效的。在家长权威下,他只得遵从。当孩子长大之后,他就会因为家长的长期压迫而变得“叛逆”起来,总是和大人对着干,让大人很头痛。
当然,有些孩子在爸妈的权威下学会了“逆来顺受”,变得依赖大人,而他们长大之后也是如此。他们仍旧像个孩子一样任何事情都让大人做主。无论一个大人多么喜欢为孩子做主,到了这个时候大概都会有所担心,这样没有一点独立意识的人,到了社会上怎么生存呢?不过,这时候,无论大人怎么教育孩子独立,都很难有任何效果了,因为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间。
所以,大人应该尊重小孩子,当他喜欢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权威阻止他。他喜欢做的事情都是顺应孩子天性的,爸妈阻止的行为自然是在制约孩子正常发展。不过,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爸妈自然要去阻止,不管不问只能害了孩子。
记住,小时候总是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长大后他就会做让你不喜欢的事。多关心孩子的感受,多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吧!
粗鲁的教育不会养出礼貌的小孩
孩子就像父母的影子,见其影想其形。这个道理,就像遇到一个已婚的邋遢男人,人们就会想到他家里的邋遢妻子,见到满口脏话的孩子,人们就会想到他们粗鲁的父母。因为一个孩子是否礼貌与他的智商没有多大关系,大多时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开始放映后,两个孩子对电影似乎并不感兴趣,总是在座位上跳来跳去,有时还大声叫嚷,或者在通道里横冲直撞。不过,这对夫妻并没有管教自己的小孩,而是任由他们在电影院里玩耍。
在他们后面也有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显然也不大喜欢这个电影,靠着父母的肩膀,不住地打瞌睡,有时候会被那两个捣乱的孩子惊醒。因为小孩影响大人看电影,后面的丈夫对前面的丈夫说:“您的孩子总是在这里乱跑,让我们无法专心看电影,您能不能请他们到外面玩呢?”那位丈夫回答的口吻很冷淡:“我们付了钱就有权利享受这里的设施,孩子也有这样的权利!”
现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做出那样粗鲁的行为了,因为他们的爸妈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爸妈本身就有着想法和行为上的缺陷,这或许也是从他上一代父母那里得到的。因为家庭教育的“传承”,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有什么错。
另一种情况是,爸妈认为孩子这样做是错的,而他们制止孩子的方式却是粗暴的。比如,他们会直接恐吓小孩子说:“闹什么闹,找揍吗!”在他们看来,教育孩子就是“以暴制暴”的事。有时候,他们在教育孩子讲“谢谢”等礼貌用语时,也采取粗暴手段,比如:“笨!别人给了你礼物,就不懂说谢谢吗?”“你把小朋友弄哭了,快去说‘对不起’!不然揍你啊!”甚至,他们还会用大手推搡孩子,催促他们快些行动。
他们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出现什么问题,自己还没有教导孩子,火气就上来了,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孩子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被吓得心惊肉跳。所以,大多情况下,他们的孩子遵守父母的教导,往往是被“逼迫”的,根本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然也不会觉得父母这样教导是为自己好。相反,孩子还会觉得这样教导只是父母为自己考虑罢了,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说“真丢我的面子”!
很显然,在礼仪教育上,粗鲁的方式不会起任何作用。因为爸妈根本没有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和别人说“谢谢”和“对不起”,小孩也不理解“谢谢”和“对不起”背后的深意。所以,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当和别人说“谢谢”和“对不起”的时候,总会让别人觉得很假,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表达出“谢谢”和“对不起”应该有的情绪。
相反,那些懂得礼貌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说礼貌用语时,心里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他们语气也大多是平和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会用理性和平静的口吻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比如,当他们的孩子收到了别人的礼物,他们会告诉小孩,这些礼物是别人为了表达爱意才送给他的,这样孩子就会用很真诚的感情,回馈送给自己礼物的人,甚至还会主动去拥抱送自己礼物的那个人。其实,与礼物相比,对方的喜爱更让孩子高兴。
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小孩有礼貌,自己就要先温柔、理智一些。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应该对孩子有礼貌,要知道,这是礼貌教育最根本的一环。
把孩子当自己的玩具和把自己当孩子的玩具
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现在教三四岁小孩子认字已经不是“摩登”了,大多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认识更多的字,包括中文和英文;学到更多的技能,比如画画、唱歌、舞蹈;或者可以懂得更多的礼节,从小就是个小绅士、小淑女。至于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让孩子背首古诗、唱个儿歌或者讲两句英文,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情了。
有位妈妈在女儿3岁的时候,就给女儿穿了鼻环和耳环,买了肚脐装和超短裙,只要抱着宝贝上街,就会引起众人的注目。小女孩甚至还在别人的“观望”下挤眉弄眼。“摩登”妈妈还让女儿学习喝酒,现在5岁不到的小丫头,每每吃饭的时候,都要喝上一小杯啤酒,如果有其他客人在场,小姑娘还会寒暄说:“吃菜,吃菜,叔叔,我敬你酒!怎么不喝呀?你这是看不起我!”令客人忍俊不禁。
很多大人看到孩子“有模有样”地做些大人才做的事,都会感到很好笑。比如,偶尔像电视里的黑社会老大一样说句脏话,或者学学大人叼支烟耍“酷”的样子。因为他们很小,什么都不懂,于是在心理反差的强化下,就让大家觉得特别“逗趣”。
其实,这就是老舍所说的“以儿童为玩物”的心理。也许,有的大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以,觉得只是让孩子尝试一下,让自己开心而已。但是,孩子并不会这样想,大多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好笑,当他看到别人笑,以为这是别人的鼓励和奖励,于是他们就会自作聪明地故意做些这样的行为,以得到更多的鼓励。结果,大人把孩子当成玩具,使得孩子把自己当成了玩具,而一个生命本该拥有的自尊和个性都在孩子成为“玩具”的时候被歪曲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的价值存在更多的误解,他们往往会去牺牲自己的自尊来获得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
与把孩子当作玩具的家长相比,那些把自己当孩子玩具的家长,就是另一种极端了。这种家长大多是十分疼爱孩子的,为了让孩子开心,他们甘心做任何事。一般来说,这种现象更多地发生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身上。在中国,这些孩子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传宗接代。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早结婚、早生孩子的原因。
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开心,长辈们想方设法讨孩子高兴。为孩子跳支舞、唱首歌,甚至不管自己的风湿腿,趴下来让孩子当马骑。结果,孩子把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当成了玩具。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教育孩子应该孝敬老人,他们大多嘴上答应,但心理上却不屑一顾。因为长久以来,长辈已经把他们教育成“玩具的持有者”了,而没有告诉他们应该对长辈表示尊敬。当然,这些孩子大多也不会敬畏自己的父母,当父母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祖辈来当作“挡箭牌”,看着父母生气而发笑。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学着去尊敬他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最初的家庭教育中,他们就没有意识到别人也有自尊。
无论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玩具,还是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玩具,这些做法带给孩子的都是巨大的伤害。而要想摆脱这种心理,就需要父母从理性上认识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个体,要顺应孩子的天性,用一颗平常心去教育他们。
教子心理小提示:
要挟和压迫造成孩子低“逆商”
许多爸爸妈妈以为,孩子经受不起挫折是溺爱的结果。其实,在溺爱之外,经常要挟孩子也会造成孩子的低“逆商”。
一位爸爸对物理成绩差的儿子说:“如果你这次物理考试没有进入班级前10名,那么,这个假期就不能骑自行车越野了。”考试结束,孩子“如爸爸所愿”没有进入班级前10名。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爸爸心情好的时候,对儿子说:“我们骑自行车到外面去玩吧!”因为他发现儿子已经很久没有骑自行车了。不过,儿子很扫兴地说:“我和同学约好一起打球了。”爸爸很疑惑,儿子不是很喜欢自行车吗?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儿子拒绝骑自行车呢?很简单,是爸爸的要挟。物理成绩和自行车捆绑在一起,让孩子感到了威胁的压力。其实,物理成绩和骑自行车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事情,不过对儿子来说,骑自行车是一个好苹果,而物理成绩则是一个烂苹果。当爸爸把骑自行车这个好苹果和物理成绩这个烂苹果放在一起时,儿子会因为想要得到好苹果,努力去把烂苹果变好。但是,时间一长,他就会想,为什么自己非要得到这个好苹果呢?这除了让自己更加辛苦之外没有别的好处了。假期之间,自己完全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当孩子这样“想通”后,自然就不会去努力学习物理了。最终,爸爸的要挟也就实现了,而这也让孩子丧失了骑车的兴趣。
当然,也有可能孩子最终物理成绩进入前10名,自己也如愿以偿地骑自行车去玩了。只是他会发现,爸爸以后这样的“要挟”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儿子失败了,带来的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被“剥夺”,而这给孩子的打击也就更大了。
因为父母的经常要挟,会让孩子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自己的事情A没有做好,那么连带的事情B也就出现了危机,而事情C、事情D、事情E等全被感染了。而如此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机制:只要一个小问题产生,那么更大的恶果就会紧随而来。而在担心之中,这个小问题也就成了大问题。这种心理就是低“逆商”的典型表现——挫折扩大化!当孩子习惯了将挫折扩大时,他面对一个难题时,不是努力去挑战,而是会选择逃避。
爸爸妈妈总是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遇到一点失败都受不了,甚至有的孩子,被大人训斥一句就去偏激得想自杀!其实,在大人说孩子脆弱的时候,先要考虑一下,是否正是自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脆弱。毕竟,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心理都是健康的,他们是在大人错误的教育下才变成这样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