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天使心:赫本给女人的24堂优雅课-那个永恒的少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她是优雅的同义词

    安妮公主的芭蕾舞鞋

    1953年8月,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罗马假日》上映。这部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故事,是方形银幕的最后一场繁华。1953年的经典爱情过去,好莱坞电影由神话时期进入英雄时代,直到大约20年后才重回现实主义。半个世纪过去了,各种悲喜交加的爱情故事在电影院循环往复地上演,但总有一些东西堪称永恒。数以亿计不同种族、国籍和年龄的观众,被当年大不列颠公主安妮和美国记者乔·布莱德里的爱情深深打动,尽管他们的邂逅只持续了短短24小时。

    安妮公主留下的不仅仅是她惊世骇俗的美貌,她的纯真调皮,最终放弃爱情时那一抹意味深长的忧伤的笑容,那句“罗马,最喜欢的当然是罗马”,将年轻的奥黛丽·赫本推向了神坛。几十年来,赫本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女演员的范畴。她的装扮,她的生活方式,她的爱情故事,她晚年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的慈善义举,成为全世界喜爱她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赫本的出现改变了当时对女性的审美。她有着欧洲人的优雅矜持和美国人的活力,是多年来女性们追求的楷模。这种楷模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女性类型,而是女性心目中的理想样貌。赫本展示了勇气和娇弱,坚强和美丽是如何在一个女人身上完美地融合。不仅仅在态度上,在时装上也是如此。

    《罗马假日》并不是一部时装电影,但它对于时尚的影响竟是如此巨大。安妮公主在罗马街头游荡时的打扮:清爽俏丽的短发,白衬衫挽起袖子,长及小腿的伞裙,宽腰带,平底芭蕾舞鞋,这样的搭配现在已经不算时髦——2010年的春夏时装秀,不论是D&;G还是Chanel,都已经推出了战后美国的复古装扮——在当时却称得上历史的突破。因为在那个时代,美女的定义取决于男性的审美标准:金色卷发,丰满身材,红唇,纤细的弯眉,细腰,高跟鞋——就像玛丽莲·梦露,或者珍·曼斯菲。赫本给时尚界带来的却是清爽、舒适、优雅的风气。纤瘦的身材、赫本头、芭蕾舞鞋(近几年几乎在红地毯上和“恨天高”平分秋色的新宠!),样式简单剪裁精良的套装,大太阳镜,轮廓夸张的帽子……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了“赫本风格”。这种风格不但改变了男人对女性的审美方式,更重要的是给女性们上了一课: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舒适率性地穿着,原来女性可以为了自己而穿衣打扮!

    《罗马假日》上映后,不计其数的女性模仿安妮公主的样子,把头发剪成短短的样式,发型屋在大门口竖起“赫本头”的广告牌招徕顾客。减肥事业也红火起来,因为大家都被赫本纤细高挑的身材吸引住了。的确,只有这样的身材才能把衬衫配高腰裙穿得漂亮……

    时至今日,当我们看着秀场上冷若冰霜的模特扮成战后美国女性的样子的时候,我们承认那是美的,制造了流行的。但我们更加怀念安妮公主真实的、毫无造作感的笑容和灵动的双眼。奥黛丽·赫本的魅力超越了时空,在年复一年的淬炼中得以升华。因为美丽也许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迷住你我,但唯有优雅,这个说不清道不明,但被赫本具象化了的词,能够经得起时光的考验,而得以永恒。这就是安妮公主教给全世界女性的人生课。

    纪梵希的缪斯和小黑裙

    “每个演员都有一部对其演艺生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影片,以至于成为他职业生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蒂凡尼的早餐》对于我母亲来说,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肖恩·赫本·费雷在《天使在人间》里这么写到。的确,《蒂凡尼的早餐》是1961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同时也是赫本所有影片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赫本演唱的主题曲《月亮河》同时获得了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和当年美国格莱美最佳歌曲奖。那个走在空无一人的第五大道上的交际花,不但没有想象中的风流媚俗,反而自有一种孩童般的纯真脆弱和任性天真。

    很多人都愿意把《蒂凡尼的早餐》划入时装电影的范畴。赫本在电影中的打扮一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当赫本穿着纪梵希为她设计的黑色裙装,戴着黑色的长手套和珍珠项链,挽着高高的发髻,一手拿着咖啡杯,一手捧着可口面包,出现在清晨空无一人的第五大道上时,那款小黑裙立刻和赫本一起,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丰碑。即便在45年之后,《蒂凡尼的早餐》依旧被评为给时尚界带来最大影响的影片。投票的全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朋克教母薇薇恩·伊斯特伍德,年轻的鬼才设计师马克·雅各布斯……再后来,俄罗斯美少女莎拉波娃穿着小黑裙捧起美网冠军的奖杯;街拍女王妮可·里奇在客串父亲的MV时,把《蒂凡尼的早餐》直接当成效仿的蓝本。这些让女性无限憧憬的名流,用不同的方式向她们心目中“永恒的少女”致敬。

    赫本与纪梵希创始人Hubert de GIVENCHY的友谊保持了一生。实际上早在赫本出演《萨布里娜》时,其中来自纪梵希的几套戏服就掀起模仿的狂潮,大街上出现了无数围着头巾,戴着太阳镜的女性。此后,纪梵希不但为奥黛丽·赫本设计日常衣饰,同时也负责打点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所穿的服装。在《蒂凡尼的早餐》上映30年后,赫本在电影中的形象出现在纪梵希化妆品的广告中。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说清赫本和纪梵希到底谁是谁的缪斯。这两个同样优雅出尘的人物仿佛注定要并肩携手改变时装界的历史。赫本曾说:“你(GIVENCHY)的衣服给予我在电影角色中的灵感与生命,当我穿上你设计的衣服时,我就能进入角色的生命中。”而纪梵希这样回应道:“在每一场发表会上,我的心,我的笔,我的设计都是跟着奥黛丽走的。奥黛丽虽已去世,但我仍然感受到她与我同在。”

    纪梵希的4G logo分别代表古典 (Genteel)、优雅 (Grace)、愉悦 (Gaiety)以及Givenchy。尽管多年来纪梵希的设计师几经变动,但4G的品牌精神却始终不变。也许这只是巧合罢了,但有谁不承认Genteel、Grace、Gaiety就是奥黛丽·赫本的个人标签呢?不是谁都能轻易拥有一件昂贵的纪梵希礼服,但赫本和纪梵希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让她们变得更美丽、更自信,并且找到真我和幸福。这是这对终生的挚友留给我们的财产中的精华所在。

    美丽像忠实的尾巴,跟随她回到天堂

    当我们看暮年时的奥黛丽·赫本的照片时,虽然她的脸上已经有了皱纹,身体因为疲劳和病痛更加瘦削,但她的神采一如往昔,甚至比最耀眼的青春时代更加迷人。那是一种被岁月沉淀后的美。这样的美丽已经不是来自于她标志性的浓眉大眼,而是那颗悲悯的心,那份身为人类一员的责任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面对绝症的坚强和乐观。

    如今,明星做慈善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巨星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小明星,都忙不迭地把自己和慈善捆绑在一起。出于真心也好,为了博得人气也罢,明星和慈善已经密不可分。他们都在说,慈善是一种时尚。而奥黛丽·赫本,正是用名气行善的第一人。如果不是出自内心的善良和悲悯的情怀,赫本不会在生命中最后的五年完成50多次人道主义之旅。甚至在病重的1992年,仍然坚持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和出访。

    赫本在她的最后一部电影,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作的《直到永远》中饰演天使哈普。她在影片中穿着宽松的长裤和高领毛衫,乘着一道白光面带笑容地出现,整个背景是金黄色的原野。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出她的精神哲学。法国有句谚语说:“人到40岁,就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赫本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更加清楚地发现这个最终也是最持久的角色——人道主义者。远离纪梵希的精品店,百老汇的灯光,好莱坞的银幕,赫本轻装便服在全世界最贫穷的地方行走,帮助那些在贫困线以下,没有人理会的儿童,这时的她却更有魅力。她的好友爱娃·嘉实则说:“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可以穿着普通的白长裤和白衬衫,就显得如此好看。无论她怎么穿,永远都是那么优雅无暇。没有皇冠,她依然是位皇后。”

    如果赫本需要出席一些颁奖典礼或者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筹款晚会,她通常会选择雷夫·罗兰或者纪梵希的衣服,感觉上又回到她专属的优雅风格。媒体总喜欢拿这些小事小事捕风捉影,问她两位设计师谁更胜一筹。赫本不慌不忙地说:“拥有纪梵希和雷夫的衣服就是拥有绝世佳品,我不想比较他们的衣服,我只想穿他们设计的衣服。”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在瑞士的“和平之邸”告别了她优雅的一生。纪梵希,格里高利·派克以及她的前两任伴侣,也到场为她送行。“现在上帝身边多了一位最美丽的天使。”伊丽莎白·泰勒说出她的哀思。世人皆有同感。

    在她的纪念会上,肖恩回忆说:“去年圣诞夜,母亲念了她最喜欢的作家写的一段文章给我们听:‘请记住,当你需要援手时,它就在你的手上。当你长大后,你一定要记住,自己还有一双手,第一只手是自助,而第二只手是用来帮助别人的。’”这就是赫本从年轻美到老去的秘诀。我们怀念她,记住她对世人的贡献,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她的勇气,坚强还有乐观。这一切远远超越了她的美丽和时尚地位。我们不会成为赫本,但每一个女性都会从这位缪斯女神身上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那份东西,学习她的优雅,然后创造属于自己的优雅。无论是面对何种苦难,赫本都展现出她独有的优雅和聪慧。决定活出真我是需要勇气的,这也是她的优雅风格的终极体现。

    爱能治愈任何伤口

    优雅地爱,优雅地被爱

    赫本一生中有据可查的恋人一共有五位,其中两位成为她的丈夫,最后一任伴侣罗伯特·沃德斯虽未成婚,却一直陪伴她走到生命的尽头。当她下葬时,手上戴着的是罗伯特和肖恩送给她的两枚戒指。

    赫本情路走得并不顺畅。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年代风华绝代的女明星极少在感情上能和事业上一样顺风顺水。但即便如此,赫本对待爱情始终怀着一颗执著的心。每一段恋爱、婚姻她都投入全部的真心实意。甚至把演艺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她的两任丈夫。谁都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时间和青春对一位女演员来讲就如同生命般重要。赫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梅尔·费勒和安德烈·多蒂的不忠深深伤害了她。直到遇见“灵魂伴侣”罗伯特,而此时的赫本已经走完了她的大半生。

    赫本显然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她的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那样有各种各样的书报杂志教女性怎样善待自己,怎样活得更好,或者怎样得到男人的心。赫本唯一懂得的就是无怨无悔地付出。只要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她愿意不断忍耐,不断放低自己的底线。

    对于现在的独立女性来说,这种完全以伴侣为中心的恋情似乎不那么可取,但赫本留给我们的那种专注而真诚的态度,是一个优雅女性一定要具有的。即使感情消逝,赫本也从来没有失态过,或者喋喋不休地说着自己受的委屈和前任伴侣的罪行。她所表现出来的胸怀和气度,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股来自内心的力量,反应到她的外在,使她成为一名即使失去爱情,也保持住优雅风范,应该得世人尊重的公主。

    所谓优雅,并非是摆出一副满不在乎,好像看破爱情和红尘似的模样,而是当爱情来的时候,善待它;当爱情不在的时候,留下美好回忆,自己治愈自己,然后继续相信幸福总会来临。

    我们并不知晓,脱下王冠下嫁平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凡,而是与赫本比起来,他们的心不够纯净罢了)男人的奥黛丽公主,是否能预料到今后令人身心俱疲的惨淡收场。但她面对公众时永远迷人、得体的笑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总会回来,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到我们身边。永远给人以希望,这大概就是优雅天使送给我们的礼物吧。

    一生的友谊

    即使是在与伴侣形影不离的那些年,赫本也从未冷落过朋友。她的朋友圈子里的成员,都是能终生保持密切来往的人。经纪人库尔特·菲林斯,成名作《罗马假日》的导演威廉·惠勒,她的造型师——从《罗马假日》开始,他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萨布里娜》《黄昏之恋》的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他的妻子奥黛丽·怀尔德;在《甜姐儿》《俪人行》《谜中谜》中多次合作的导演斯坦利·唐南;时装设计大师纪梵希;她的银幕情侣:格里高利·派克,加里·格兰特,阿尔伯特·芬尼……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是她20多岁时初到好莱坞结识的朋友。一直到她60多岁,还能亲密地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甚至和梅尔·费勒的离婚,也没有影响赫本与前夫的妹妹的友谊。

    这些挚友对赫本的支持是不可估量的,远远超过她的两任不忠的丈夫。他们一生都陪伴在她的身边,分享她的快乐,分担她的忧愁。当与第一任丈夫离婚后,第一个打来电话安慰的就是格里高利·派克;当她和安德烈·多蒂举行完婚礼后,第一时间便打电话给远在巴黎的纪梵希:“我简直不敢相信爱情又降临在我头上!我现在非常快乐。”而她最重要的好友之一,刚刚拍完《罗马假日》就结识的康妮·沃尔德,一直陪伴她直到去世。她常常带着孩子们去沃德斯家做客,她们像年轻姑娘一样打闹拌嘴,做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时装设计师瓦伦蒂诺这样说起赫本:“她真是个天使,一个亲密的朋友。她从不会故意显示与你交情深厚,但你知道,她永远都会支持着你。”

    我们读书时的同班同学,职场中的同事,公寓的邻居,各种各样的偶然都可以是成为朋友的契机。在一段时间内,彼此无话不谈,一起逛街看电影,甚至比家人都要亲密。但是一旦毕业,或者换了工作,搬了家,这些联系就中断了。而进入新的环境,又会再次结交新的好朋友。如果再次离开的话,又会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短时间地开拓新的人际关系,但是无法长久维持,不是一个优雅的女性应该做的。

    恋人也好,朋友也好,这些人的存在,见证了我们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人生历程。如果切断联系的话,不就等于遗忘了自己的过去了吗?环境变化了,交流的可能没有以前多了,但是只要交流还在继续,这些朋友就是人生中不可替代的存在。因为,恋人可能会背叛你,工作可能使尽力气也无法做得比别人出色,正因为如此,如果有朋友的陪伴,就会很快振作起来。那些悲伤和不顺利,想要倾诉的心情,在朋友那里可以得到释放。并且,我们自己也反过来这样使朋友得到治愈。双方都付出爱,才能把友谊维持得长长久久。

    朋友的爱,也许比恋人来得更加单纯、自然。你可能会因为忙碌,忘记在重要的日子写贺卡,发邮件,或是送去礼物,但只要是真心交往的挚友,不会因为小小的失误而抱怨你。因为只要彼此珍惜着、守护着这份情谊,即使偶尔才送来只言片语,也是温暖人心的存在。当然,如果你能在重要的日子送去祝福和感谢,是再好不过的了。赫本经常会给好友、工作伙伴写卡片,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关照。而纪梵希、派克这样的朋友,也给予同样诚挚的回应。纪梵希称她是自己的全部,派克说赫本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但是,不管是纪梵希还是派克,或者是万人迷加里·格兰特,他们和赫本一样都是高贵的人,他们之间的爱超越了世俗的罗曼蒂克,成为家人一般的关系。正因为有这样的朋友,赫本才能在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后,仍然一路优雅地前行。

    最温暖的爱是分出去的那些

    1988年,奥黛丽·赫本的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赫本觉得自己可以去关爱更多的人了。于是她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五年的最主要的工作,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赫本非常适合这项工作。“她一直都和反对歧视、不宽容与愤怒这样的行为。也许这些行为不是针对她,但只要是她察觉到的,她也不喜欢。或许这是她对待每个人都力求公平的原因。她尤其不能忍受不公平的事被她看到。”沃德斯说道。而赫本的说法更简单:“我这一生都渴望扮演那样的角色,我终于得到了。”

    赫本代表儿童基金会,到过世界上许过国家和地区。赫本在这份工作中,散发出她内在最善良的本质,在此愈加发光发热。赫本并不是任何一个宗教教派的追随者,但她也有自己的信仰,并且终其一生虔诚地信仰着。她信仰爱,信仰自然界的神奇力量,信仰生命中的美好。所以,她把这种信仰贯彻到人道主义的工作中。同时,这份工作也使她的这份信仰更加坚定。

    “我母亲的一生完全可以称得上成功。她选择了当一名演员,获得了大众和批评家的欣赏;然后她选择了成立一个家庭,为爱她的人留下了两个健康的孩子和美好的回忆;当她的孩子都长大开始自己的生活时,她又选择了去帮助世界上那些不幸的孩子,选择了回报社会。这是一次重要的选择,通过这个选择她治愈了跟随自己一生的那个伤疤——世界上永远都会有悲伤和痛苦。”肖恩在《天使在人间》里这样写到。

    赫本去世后,肖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美国成立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奥黛丽·赫本纪念基金”。这个基金会在赫本认为最需要基础设施的四个非洲国家开展教育计划。

    赫本并不只是在《直到永远》里扮演过天使的角色。她的一生都在扮演天使,甚至直到她回归天国之后。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名气,自然也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其实,我们也不需要一定要跑到偏远的地方受苦,甚至倾家荡产地去帮助别人。特别是后者那样极端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当你自己的生活都陷入困境的时候,优雅就离你非常遥远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播心中的爱呢?有很多非常简单的途径就可以做到。不喜欢的旧衣服不要丢掉,放到二手店寄卖,或者直接捐赠给慈善机构。平时常常去的便利店有很多都在收银台放了爱心箱,找零的零钱可以放进去,哪怕只是一点点。现在很多演艺明星的名下都有慈善基金,如果碰巧是你喜欢的明星,捐一点钱也未尝不可。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利用假期去做义工,去老人院,儿童福利院这些地方帮忙。捐血或捐赠干细胞这样的善举,一生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实行(当然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毕竟自己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近几年,国内发生了一些自然灾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只有当很多人习以为常地从事着这样的活动,志愿行动本身才会被认为习以为常。一旦这样认为,就不会做了什么就去到处宣扬了。对我们平凡人来说,如果不能做到为善不张扬,就会有损优雅的品格。对赫本来说,因为有很大的名气,做什么都会引人瞩目,但她自己是非常低调的。这样的低调是出于真心,而不是沽名钓誉。如果我们持久地、悄悄地做了好事,不以此为傲,不期待回报,而是怀着一份感谢生命、慈悲为怀的心情,我们的身心会感到更加愉悦。这是爱心的魔力,它能带给我们永恒的优雅。就像天使奥黛丽·赫本一直相信,苗条的身材在于把食物和饥饿的人分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