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迷对你说:军用飞机的魅力-战斗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往敌方阵地上空进行空中侦察是当时军用飞机的一项主要任务。为了阻止对方飞机执行这一任务,一种专门从事将敌机驱逐出己方阵地上空的飞机应运而生,当时称为驱逐机,后来被人们改称为战斗机或歼击机。战斗机进行作战的基本手段是空战,后来逐渐演变成可以进行空战,又可以突击战场目标的多用途飞机,或叫战斗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第一节)战斗机的诞生及发展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究竟是先有战斗机还是先有空战,可能与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哲学问题一样难于理解。实际上,战斗机是空战的产物,伴随着空战的发展而发展。

    一、空战的出现

    飞机诞生后的10多年,是人类对飞机军事价值进入探索的时期,对于飞机在战争中到底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心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只是凭借直觉进行具体使用,主要用来侦查敌情和轰炸战场目标。欧洲的早期飞行员继承了中世纪骑士的传统,在战场上空相遇时还很有绅士风度的打个招呼。战争很快给予了这些“空中骑士”新的内涵,为了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捍卫“骑士”的尊严,“空中骑士”开始进行空战。今天,一般读者可能很难想象,最早的空战竟是飞行员驾驶飞机进行的相互碰撞。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飞机上并没有安装空战武器。为了阻止敌方飞机进行侦察,飞行员想出了各种办法。用自己的飞机去撞击敌机,就是一种。1914年9月8日,参加俄国与奥、匈帝国军队加里西亚会战的俄国飞行员彼得.尼古拉耶维奇.涅斯捷洛夫上尉(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空中斤斗的飞行员),驾驶一架功率为80马力、速度为164千米/小时的“莫拉纳”式轻型单翼飞机进行战场侦察,与一架奥地利双座侦察机遭遇。俄国飞行员用自己飞机上钢管焊接的起落架撞击敌机,结果两架飞机缠挂在一起,双双坠地,同归于尽。涅斯捷洛夫是世界上第一位采用空中撞击术的人。从此,空中撞击术成为勇敢者的武器。在俄国军事飞行员中,有很多涅斯捷洛夫的追随者,卡扎科夫上尉就是其中的一个。1915年3月19日,卡扎科夫驾驶下部有钢索和抓钩的飞机,抓住了一架德国的“信天翁”飞机。德机拼命摆脱,卡扎科夫采用了撞击术,把德机撞到地面摔得粉碎,自己的飞机也坠落地面,他本人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苏联空军飞行员仍然保持玩蓝天“空手道”的传统。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卫国战争中,有约500名苏联飞行员使用了空中撞击术,其中19人进行过两次以上的撞击,最多的撞击过4次。

    就在俄国飞行员使用撞击术的同时,其他国家飞行员开始用携带的手枪射击敌机。飞行员的创举,启发了飞机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法国最先在侦察机上安装了机枪。由于当时还没有专用的航空机枪,只是将陆军使用的机枪搬上飞机,安装在活动的底座上,由观察员负责射击。1914年10月5日,法国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和机械员兼观察员路易.凯诺中士驾驶一架法制“瓦赞”式飞机巡逻侦察时,发现一架德国的“阿维亚蒂克”双座机正在侦察法军防线。弗朗茨驾机靠近这架德国飞机射击,经过短暂的空中战斗,击落了这架侦察机。这是航空作战史上第一次使用武器击落敌机。第一次空战有力地促进了专门用于空战的飞机一战斗机和空战这种航空兵的一种主要作战样式的发展,在世界空战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战斗机的诞生

    机枪在飞机上的安装使用,标志着一个独立机种--战斗机的诞生。法国人最早意识到空战的不可避免,在一种较大的双座机“瓦赞”式飞机上安装了一挺霍奇基斯机枪,由座舱内的观察员操纵。1914年11月4日,法军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中尉驾驶1架“沃伊斯恩”式双翼机,和他的机械员兼观察员凯诺中士执行空中巡逻任务,发现德国1架“阿维亚蒂克”式飞机正在侦察法军防线。弗朗茨驾机逼近敌机,凯诺中士迅即瞄准开火,发射47发子弹,德机坠落于兰斯附近,这是世界上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空战,首开飞机击落飞机的纪录。

    起初,机枪安装在观察员的座舱内或上层机翼上。但实战中很快发现,这种安装无法对付来自正面的进攻,因为飞机本身的结构限制了射击的范围。但是,如果机枪向正前方射击,又会受到螺旋桨桨盘和桨叶的妨碍,机枪瞄准和重新装弹也很困难。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摆到了技术人员面前。

    法国著名特技飞行员罗朗·加罗斯与飞机设计师雷蒙·索尔尼埃合作,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索尔尼埃正在研制一种安装在飞机头部的射击阻断系统,其原理是:每当螺旋桨桨叶转到向前射击的机枪枪口前面时,机枪便自动暂停击发。但由于当时的子弹制造不统一,点火有快有慢,总有大约7%的子弹击中螺旋桨,还难以投入使用。

    后来,索尔尼埃在飞机机头上安装了一挺向前射击的固定式机枪,飞机头部和机枪可同时瞄向空中或地面的敌人。为保险起见,在木制桨叶上加装了钢制的楔形偏导板,以便使可能打到桨叶上的子弹反弹出去。经几次实弹射击试验,证明索尔尼埃的钢制偏导板是成功的,飞机被命名为“莫拉纳·索尔尼埃”。

    1915年4月1日,加罗斯驾驶着这种全副武装的单翼机投入作战。短短十几天内,接连击落5架德军飞机。当时,人们把击落5架以上的飞行员尊称为尖子飞行员,加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摘取此桂冠的战斗英雄。他驾驶的“莫拉纳·索尔尼埃”,被公认为航空史上第一架真正具有空中格斗力的战斗机。

    三、战斗机的发展

    法国的“尖子飞行员”--罗兰·加罗斯在1915年4月18日因飞机故障而降落在德军占领区,他本人被俘,偏转片系统的秘密也被德国人获得。为德国工作的荷兰设计师安东尼·福克对其进行仿制和改进,发明了使用凸轮的“射击协调器”。这种装置可依靠螺旋桨的转动来控制机枪的射击,当枪口指向桨叶间隙时子弹射出,而枪口对准桨叶时射击停止。使用这种系统的第一种战斗机是福克E1型战斗机,此后这种设计被众多战斗机所使用。

    德国福克飞机公司研制的“射击协调器”,它利用螺旋桨控制机枪射击,确保子弹刚好从桨叶的空隙中射出,从而大大提高了飞机自身的安全性和打击力度。

    1916年初,德国的很多福克式飞机都装备了这种射击协调器,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击落击伤了大量还没有装备这种设备的协约国飞机。

    “福克灾难”开始了。从1915年秋季到1916年初,“福克灾难”就像虫害一样在西部前线上空蔓延。几乎没有防御能力的协约国侦察机是无法与装有武器的福克战斗机相匹敌的。一时间德国人完全控制了天空,历史上称这一段为“福克灾难”。

    为了摆脱“福克灾难”,法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把机枪装在纽堡II型飞机双层翼的上翼上面,以躲开螺旋桨,让子弹直接从螺旋桨的上面射出。这种做法果然有效。与此同时,英国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推进式飞机--德·哈维兰型飞机。这两种飞机的飞行性能均优于福克E。由于它们的参战,才使空中态势得以改变,给福克飞机以很大的打击。

    四、一战中的战斗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机从诞生到发展,后成为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使过去以海、陆为主的平面战争变成以包括空中在内的立体战争。飞机也从只能“登高望远”的侦察机发展成为可以进行格斗攻击的战斗机。到了一战后期,飞机越来越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武器,作战飞机十倍乃至数十倍地增加,空战开始采用编队形式,大规模空战也更加壮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机大多是木结构、外包布蒙皮的双翼机,起落架是固定的,不能收放,最高飞行时速仅有200千米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战斗机“骆驼”F1的机头采用了金属整流罩,既可起保护作用,又有利于减小阻力。上翼水平,下翼略有上翻,尾翼面积较小。机头上方并列装有两挺机枪,火力较强。该机机动灵活,近距格斗性能特别突出。德国的著名王牌飞行员里奇特霍芬就是被这种飞机击落毙命的。据统计,从1917年7月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骆驼”战斗机共击落敌机1200架,创造了单机战果的最好成绩。

    法国的斯帕德13战斗机是在斯帕德S7基础上的改进型,总体设计没有太大变化,但整个机体加大,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性能有所提高。此外,机载武器从一挺机枪改为两挺,火力得到加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的主力战斗机之一。

    五、“二战”中的战斗机

    经过无数次战役以及不断的设计改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斗机性能已经大幅提升,成为左右战局成败的关键。战斗机发展为单翼全金属结构,飞行时起落架可收起,以减少阻力,机内装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机枪和机炮被安装到机翼上。飞行时速也提高到600~700千米。在这一时期,一批堪称经典的战斗机也随之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佳的战斗机是美国P-51“野马”战斗机。它具有操纵性良好、低空机动性和速度快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场上,P-51战斗机就出动13873架次,投弹5668吨,击落敌机4950架,击毁地面敌机4131架,为美国全部战斗机击毁数量的1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之无愧的“空中之王”。

    雅克-15是前苏联雅克福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亚音速单座战斗机,也是前苏联的第一批喷气式战斗机之一,1946年首次试飞。该型机其实是将雅克-11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的发动机拆掉,改上发动机短舱和喷管,有点凑合的味道。

    雅克-141是一种用于中小型航空母舰上使用的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垂直起落战斗机,用于代替雅克-38垂直起落战斗机。主要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近距格斗和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机上安装一台R-79推力锅轮喷气发动机,此外还有2台升力发动机发出相应的向后推力矢量,以保持飞机的平稳。六、现代战斗机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经历了活塞式和喷气式两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喷气式战斗机已经基本取代了活塞式战斗机。随后的战斗机发展通常将其分为四代:第一代是指50年代服役的、在高亚音速或低超音速范围内飞行的战斗机,机翼多为后掠翼,飞机的武器和电子设备比较简单,以美国的F-86和前苏联的米格-15为代表;第二代战斗机是60年代服役的,以美国的F-4以及前苏联的米格-2l为代表,多采用小展弦比薄翼型、三角翼或后掠翼,动力装置以带加力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为主,武器为航炮和第二代空空导弹并装备具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装有第二代机载雷达;第三代战斗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的,一直到现在大多仍然在服役。第三代战斗机的各方面性能都较前一代有极大提高,一般采用边条翼、近距耦合鸭翼等先进气动布局,大多采用电传操纵系统和主动控制技术,动力装置一般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战斗机不仅用于空战,同时也开始兼顾对地攻击,配置第三代中程导弹和近距格斗导弹。美国的F-15、F-16、F-18以及前苏联的苏-27和米格-29都是第三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

    目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其技术战术指标是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提出的。现代战争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兵器的对抗转变为海、陆、空军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制空权的争夺。由于通讯手段和电子雷达、预警设备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战场空前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飞机的作战半径也应该相应增加,为此对第四代战斗机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为了应对敌方强大的电子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的威胁,飞机具有隐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隐身无疑提高了飞机的生存率,为了保证生存下来的飞机的出勤率,于是对飞机又提出了短距起落和可靠性的要求。综合起来对第四代战斗机往往要求具有下列战术技术性能:发动机在不开加力时具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良好的隐身性能;高敏捷性和机动性特别是过失速机动能力;短距起落性能;目视格斗、超视距攻击和对地攻击的能力;高可靠性和维护性;兼有战斗和突防能力,使它的进攻范围空前扩大,能打击战争中全纵深的目标。第四代先进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22和F-35等。

    由于战斗机的研制费用越来越高,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有足够的财力能够再像以前一样分开研制用于空战的歼击机和用于对地攻击的攻击机,而是将两者合而为一,将战斗机设计成一机多能或者一机多型,这样不仅可以同时满足飞机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要求,而且极大削减了飞机的研制费用和研制周期,而且由于不同功能的飞机有相同的机体结构和配件,也降低了飞机的维护成本。但从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飞机,飞机设计的各个部门,无论是飞机发动机、火控系统,还是飞机的总体设计,都已经达到了各自技术的巅峰,要想在各自的局部领域内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飞机的性能得以提高,不但是耗资巨大,投入利益比很小,而且是极其困难的。鉴于这种情况,世界各国的飞机设计大师们不得不暂时舍弃技术上的突破,转而寻求另一种创新--设计思想的改变。于是,基于飞行/推进/火控一体化的飞机设计方法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飞机一体化设计技术,其中就包括目前最先进的气动控制技术--推力矢量技术。

    (第二节)经典战斗机

    DR.1战斗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占主导地位的双翼机相比,单翼机和三翼机显得比较稀缺,当时比较著名的三翼机除英国的三翼机外,就数德国的福克DR.1了。该机于1917年7月5日首飞,1918年因机型老化退役。

    福克DR.1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是当时爬升最快也是最灵敏的战斗机,适宜与敌人进行近距离格斗,因而获得了许多技艺高超的飞行员的青睐。但由于空气动力学设计不稳的缘故,使DR.1很难向前平飞,飞行员不能随便放开操作杆,尤其是第次驾驶这种飞机的飞行员,会感觉有点颠簸。

    在驾驶福克DR.1的飞行员中,最有名的就是里希特霍芬,他先后驾驶过7架DR.1。战斗中,他善于充分运用该机的缠斗优势,占据有利位置,一举置敌于死地,让英法空军闻风丧胆。空战中,他共击落了80架英法飞机,保持了当时战斗机飞行员的最高纪录。为了在空战中显示他的存在,他将自己的福克DR.1涂成鲜艳的红色,因此获得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红色男爵”。图38“骆驼”战斗机(英)

    1917年7月,装备英国皇家航空团的一种性能卓越的战斗机飞赴前线参战,对扭转空战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正式名称为索普威思F.1“骆驼”。

    “骆驼”战斗机的突出优点是结构紧凑,零件少,质量小,作战火力强,在空战中即表现出机动灵活、操纵性好、作战效能高的特点。它的动力装置、驾驶舱、油箱和两挺带有协调装置的机枪,全部安排在机身的前2.1米长度的范围之内。由于飞机的质量高度集中在重心的附近,使飞机变得异常灵活。

    “骆驼”战斗机采用双翼式布局,翼展比较小。与当时机翼面积相同,借助张线加强的单翼式飞机相比,阻力要小一些,飞行速度相对较大,但飞行新手操纵起来并不容易。当飞机左转弯时,机头会自动上仰,而做右转弯时机头会自动下俯。飞行员如果不及时地蹬舵修正,飞机就可能失速,进入螺旋或陷入急盘旋下降。不过,一旦掌握了它的脾性,飞行员便可巧妙地利用这些特点,使飞机迅速地改变飞行方向,占据有利的进攻位置或摆脱敌机的追击。

    战争期间,“骆驼”战斗机所击落的敌机,比盟国其他飞机都要多。从1917年7月4日至1918年11月11日之间,协约国飞行员使用“骆驼”战斗机共击落敌机1294架,创造了大战中单机种战果纪录之最。当时,除了德国生产的“福克”Dr·1三翼机之外,没有一种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可以与之相比。伊-16战斗机(苏联)

    1933年问世的苏联伊-16战斗机,被航空史专家公认为20世纪最具技术创新的战斗机之一,是现代战斗机的起点。

    伊-16被认为是航空史上最具技术创新性的战斗机之一,它采用的一系列革命性的技术创造,包括悬臂式下单翼布局、可收放式起落架、全封闭驾驶舱等,至今仍为现代战斗机采用。

    伊-16采用悬臂式下单翼布局,有效地克服了双翼机视野受机翼影响的缺陷,并有利于提高飞行速度。伊-16首创的可收放式起落架,大大减少了飞行阻力,改善了飞机的机动性能和安全性能。此前,飞机的起落架一旦被打坏,便面临难以降落的危险。这一发明,很快被世界各国的战斗机所采用。

    伊一16另一大创新之举是采用了全封闭式座舱。在此之前,各国战斗机的座舱全为敞开式或半敞开式,飞行员必须穿戴厚厚的衣帽抵御高空的风寒,戴上风镜才能睁开双眼。伊-16首创的全封闭式座舱,深受飞行员欢迎,使飞行不再是个苦差事,极大地提高了空战效果。后来的改进型伊-16还在座舱内增设了氧气设备。

    在武器配置上,伊-16亦开先河。早期型号为4挺机枪,1938年的伊-16系列的17型在机翼上装两门20毫米航炮,是世界上最早配备航炮的战斗机之一。后来,波利卡波夫又与武器工程师仕皮塔尔尼合作,在伊-16改型飞机(TsKB-12P型)上安装了世界第一种通过螺旋桨射击的同步航炮。

    在新型的“雅克”和“拉式”战斗机全面装备之前,伊-16一直是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该机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于大量生产。到1940年,伊-16系列战斗机累计生产7500架,是20世纪30年代各型军用飞机中产量最大的一种。

    1936年5月5日,“喷火”原型机K5054型首飞。它采用了一台劳斯莱斯“隼”C型发动机,与装备同一发动机的霍克“飓风”战斗机齐名。

    1938年8月,第一批“喷火”Mk1型战斗机交付驻防在达斯福特的第19空军中队。到1939年9月,又有8个中队装备了“喷火”战机,还有第603和第609皇家空军后备队用其进行训练。“喷火”Mk1型机的生产数量达1566架,该型战机参加了不列颠之战的多场战斗。Mk2型机装备了1175马力的“隼”7型发动机,于]940年9月开始交付战斗机指挥部的飞行中队。“喷火”战机的主要生产型是Mk5型,共制造了6479架。

    为对抗德国的高空侦察机,“喷火”Mk6型安装了长长的尖翼以及压力座舱。该型战机装备了皇家空军国土防空中队的一支小队。Mk7型也装备了压力座舱,由一台劳斯莱斯“隼”型发动机提供动力。这种二级双速中冷发动机标志着“隼”型发动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1942年初,英国空军参谋部订购了一架Mk5型“喷火”战斗机,要求采用“隼”61型发动机。“喷火”Mk9型机从此诞生,并获得了成功,于]942年6月开始交付英国皇家空军,总共生产了5665架,是除Mk5型外生产最多的型号。“喷火”Mk10型和12型是照相侦察(PR)机。Mk12型机由一台1735马力(1294千瓦)的劳斯莱斯“狮鹫”发动机提供动力,专门对抗福克-沃尔夫战斗机的低空突袭。Mk12型机只生产了100架,后续机型是Mk14型。该机型由Mk8型发展而来,加固了机身,安装了一台2050马力(1529千瓦)的“狮鹫”65型发动机。“喷火”战斗机最后的改型是Mk21型,Mk22型及Mk24型。

    按照20世纪30年代的标准,R-1830型发动机是可靠而强劲的。后来人们却发现,它缺乏进一步提高推力的潜力。因此,75型战机是以艾利逊V-1710V型发动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设计的。81型战机由一架P-36A型机换装了这种发动机而来;当它于1938年首飞时,它被称为×P-40型。

    P-40型战斗机是第一种生产型,安装了一台1150马力(976千瓦)的V-1713-33型发动机。从1940年5月开始,有199架该型机装备部队。此后,P一40B型生产了131架,P-40C型生产了]93架,P-[40D型生产了22架,P-40E生产了2320架。用“二战”初期的标准来衡量,P-40型战机仅仅是一种合格的战斗机;但是,该型战机之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它作为一种近距支持战斗轰炸机而表现突出。XP-40F型原型机和三架YP-40F试服役机型为1311架P-40F型战斗轰炸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其他改型主要有:P-40K型,由P-40F型换装V-1710-73型发动机而来,共生产1300架;P-40L型,移除了两挺机翼机枪,共700架;P-40M型,安装了V-1710-81型发动机,共生产600架;P-40N型,由P-40L/M型减轻重量而来,共生产5219架;以及P-40R型,由P-40F/L型换装了发动机而来,共生产300架。

    P-51“野马”是应英国的要求由北美航空公司研发的,所以它置早是被英国皇家空军所装。“野马”于194JD年10月26日试飞成功,共生产了约15000余架。

    P-51被誉为“二战”中最有效的战斗机之一,它们装备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部队,主要服役于欧洲战场,用于护送从英国起飞的轰炸机群深入德国腹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野马”战斗机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仅在欧洲战场,该机就出动了13873架次,投5668吨,击落和击毁地面敌机共9081架,成为名副其实的“歼击机之王”。A6M“零”式战斗机是(日本)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海军从1940年到1945年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为日本在“二战”时最知名的战斗机,总产量为10449架。

    “零”式战斗机是“二战”中日本飞机的招牌型号,它在太平洋战争中自始至终都是战斗的主力。在太平洋战争中,这些“零”战机方面为一些鱼雷机和轰炸机护航,另一方面对美军地面设施进行破坏。

    1939年,“零”战机的原型机顺利进行了试飞,海军将其命名为A刚式舰载战斗机。除此之外,它还陆续发展了其他众多型号。其中换装了荣12型发动机的A6M2是“二战”初期最主要的型号。A6M3为安装荣21型发动机的型号。后来又相继出现了A6M4和A6M5等众多改型。

    12月8日,84架A6M2护送108架攻击机袭击了美军克拉克机场,摧毁敌机共65架,一天内基本上消灭美国在菲律宾的空中力量。“海鹞”战斗机(英国)

    “海鹞”是著名的“鹞”式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海军型,于1978年8月20日首飞。它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可执行海上巡逻、舰队防空、攻击海上目标、侦察和反潜等多种任务。

    作为一种舰载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海鹞”在战争中曾表现出优异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尤其是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役中,“海鹞”以出色的战斗力击落了不少阿根廷飞机,保护了英国海军的舰艇编队。

    除了可以不来机场或航空母舰直接起降外,“海鹞”式战斗机还可以在空中做低速机动、原地转弯、倒退及空中悬停等令其他一般战机望而兴叹的“特技”飞行。“幻影’’2000战斗机(法国)

    “幻影”2000是法国达索·布雷盖公司研制的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它是法国“幻影”III和“幻影”F1的后继机种,主要用于截击和制空,也可以执行对地攻击或战术侦察任务。由于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具备超群的作战能力,所以该机一问世就受到法国空军的青睐,许多国家也都竞相订购。

    “幻影”2000采用与“幻影”III相同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圆锥形机头,两侧进气,机翼为三角形悬臂式多梁下单翼,翼根有大整流罩,采用两段式全翼展自动前缘缝翼,前缘后掠,无水平尾翼,蒙皮大量采用碳纤维和硼纤维复合材料。

    “幻影”200010战斗机载有2门30毫米机炮,机身下和翼下分别有5个和4个挂架,可带2枚“马特拉”中距拦截导弹和2枚“魔术”近距格斗导弹,以及各种炸弹、火箭弹、空地导弹和核弹,最大外挂载荷达6300千克。

    “幻影”20004战斗机目前主要有“幻影”2000C(防空截击型)、“幻影”2000B(串列双座教练型)、“幻影”2000N(串列双座对地攻击型)、“幻影”2000D(串列双座攻击型)及“幻影”2000-5(单、双座,出口改进型)等型别。

    “幻影”2000采用了电传操纵系统,能将飞行员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系统主要包括运动传感器、中央计算机、作动器和电源,运作原理相当于动物的感觉器官、大脑和肌肉。F-14“雄猫’’战斗机

    F-14“雄猫”战斗机是一种双座、双发动机、变后掠翼、重型舰载战斗机。F-14“雄猫”战斗机的原型机于1970年首飞,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全方位攻击能力,是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也是世界上最重的舰载飞机。

    F-14战斗机能挂载1门20毫米六管机炮,6枚“不死鸟”和2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或4枚“麻雀”和4枚“晌尾蛇”导弹,还可以携带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Mk-82炸弹以及其他武器,最大外挂载弹量6580千克。

    F-14战斗机载有AWQ-9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系统、惯性导航系统、塔康导航系统、显示系统以及警戒、敌我识别、数据传输、目标截获、多目标跟踪和电子对抗等电子设备。该战斗机的火控系统是目前唯一具有实际作战能力的最先进的高技术机载武器攻击系统。

    F-14战斗机的主战任务有:护航,在航母舰队720~800千米半径空域内争夺并保持制空权;舰队防空,在距舰队160~320千米空域内巡逻2小时,或从航母甲板起飞完成截击任务;空中拦截和近距支援,可攻击1600千米外的地面目标,并能保持5分钟的空战能力。

    F-14战斗机的突出特点是“变后掠翼”,这种设计源于雄鹰飞行姿态的启示。其机翼分两段,一段与机身相连,称为“固定段”;外翼为可活动的一段,称为“可动段”。当高速飞行时,翅膀向里收,可减少阻力;当需要低速飞行时,翅膀向外伸展,可增大升力。F-15“鹰”战斗机(美国)

    F-15“鹰”战斗机是一款小型高机动性喷气式飞机,可在全天候条件下执行战斗任务。它是美国波音公司麦克唐纳飞机和导弹部(原麦道公司)研制的双发重型超音速制空战斗机,它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空中优势。换言之,它的最终目的是在空战中击败其他飞机。

    MiG-25之后,美国空军立即委托飞机制造商研制新型飞机。“狐蝠”MiG-25远胜于当时美国主要的战斗机“幻影”F-4,而处于冷战中心的美国空军需要尽快获得能与之抗衡的战斗机。麦道公司赢得了新项目的合同,并在几年之后交付了F-15。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改变,该公司在这款飞机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多坑坑款变种机型。强大的优势

    F.15是一种全天候高机动性战术战斗机,用于空中优势作战任务,并发展了空地作战改型。该机具备完善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可使用先进的中距空空导弹摧毁敌机。它也被公认为是空中优势战斗机的典范。它的优势是,它比以往任何一种战斗机的机动性、操纵性、航程、火力和电子设备都优越。F-15的电子和武器系统无论在有支援的本方空域,还是敌占区域,都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其他的一些战斗机往往过于依赖地面基地的支援,而在行动上受到限制。

    各怀绝技

    F.15家族成员众多,其中F-15E和F.15s/MTD都有“绝技”。F-15E的“绝技”是它有一双“火眼金睛”,它采用了美国先进的高科技成果:飞行员头盔式信息显示和目标选定瞄准系统。飞行员只需按动按钮,中央计算机就会立即输入他头部转动角度,瞄准系统则会立即锁定他选定的攻击目标,整个过程只需1秒钟左右。F-15s/MTD虽然是家族中的新成员,但本领可不小。它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无需地面导航系统协助,就能在15米宽,460米长的积水或遭到破坏的跑道上起降。它的发动机喷口为方形,可以在0.5秒内完成喷口向后的转动,因此可短距离起降。

    F-16“战隼”战斗机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三代喷气式飞机,具有重量轻、机动性能好、外挂量大、作战能力强等特点,是美国空军青睐的主战机种,主要用于空战。该机型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购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数量最多的机种之一。

    F-16“战隼”战斗机装备1门20毫米变速多管炮。全机有9个挂点,两翼尖可挂带2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机身下1个挂点可挂带炸弹或副油箱,机翼下6个挂点可挂载各种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激光或电视制导炸弹、核弹、火箭弹以及普通炸弹,最大挂载量达6894千克。

    “蓝盾”吊舱导航攻击系统由导航吊舱和瞄准攻击吊舱组成,前者装有地形跟随雷达和红外探测仪等,可在夜间或不良气象条件下提供清晰的地形与目标图像及规避信号;后者装有红外探测仪、目标自动跟踪器、目标自动识别器等,保证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攻击。

    F-16“战隼”战斗机采用悬臂式的切角三角形中单翼,前缘有随迎角和飞行速度变化而自动下偏的襟翼,后缘有全展长的襟副翼,翼根前缘是大后掠角边条。机身为半硬壳结构,采用翼身融合体的设计,尾部有全动式平尾,翼根整流罩后部是开裂式减速板。

    F-16包括11个型别,即F-16A(单座机)、B型(双座教练机)、C型(单座改型)、D型(双座歼击教练机)、F型(战斗轰炸机)、79型(简化出口型)、N型(假想空战训练机)、AFTI(先进技术验证机)、“灵敏隼”(最新改型机)、R型(双座侦察机)、F-16ADF(防空型战斗机)等。

    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于1949年9月开始装备部队。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喷气式战斗机,主要型别有:A、C、D、F等。各型总计生产二千三百五十多架。使用国家有美国、法国、土耳基、丹麦等。

    美国空军使用的第一种超音速飞机就是北美“超级佩刀”战斗机,它的设计得到了美国空军的支持,最初研制这种飞机时称作“佩刀-45”计划。后来F-100成为美国空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1956年,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换装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成为第一支装备超音速战斗机的飞行表演队。该机型“雷鸟”一直使用了13年。

    F-100采用后掠45。的大展弦比低单翼。全机采用整体结构,抗扭性能好,进气口设在机头,为扁圆形。水泡形座舱盖后有一条机脊一直通到垂尾。嗜血猛禽--F-22战斗机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与波音公司联合研制的F-22“猛禽”战斗机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作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开山之作,F-22战斗机具有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远航程等优秀性能。目前F-22战斗机列入正式编制的已知型号是突出空中格斗性能的F/A-22。

    为了追求隐身性,F-22战斗机采用了很多大胆超前的设计,比如在机翼上应用了锯齿状的外形,大量地应用复合材料等等。此外,F-22战斗机最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它将导弹转移到了机身腹部可以收缩的内部弹舱中。正常飞行时,这种旋转式弹舱可以缩进机腹,而等需要战斗时再从机腹中伸出。这种设计大大减少了雷达波的反射。

    F-22战斗机的整体战斗性能优于美国和俄罗斯现役的所有战斗机,即便是集合整个欧洲技术力量研制的BF-2000战斗机也无法和F-22战斗机抗衡。它特有的隐身设计使它被发现的几率只有F-15战斗机的1/80,它的高空性能让大多数防空导弹对它无可奈何,它的大迎角设计让它的机动性能超越任何对手,它配备的每秒运行100亿次的电脑让它的基本操作可以由电脑完成。毫无疑问,F-22战斗机是迄今为止技术最先进的战斗机。

    米格-25战斗机首次公开露面是在1967年的莫斯科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航空展上。在飞行表演的最后部分,4架米格-25在空中飞过,解说员介绍说这是能飞出3倍音速速度的战斗机,在场的西方武官们惊讶不已。由于当时北约各国还未发现在研制中的米格-23战斗机,因此错把米格-23的编号给了米格-25,后来才得到更正。北约给米格-25起的绰号是“狐蝠”。

    当战斗机在高空以高速飞行时,机体会与空气摩擦而产生热量,这就是困扰飞机的“热障”现象。设计人员通过计算得知,当米格-25战斗机在0℃的空气中,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时,飞机机头的“热障”温度将达到300℃,为了解决高温的问题,苏联的设计人员为米格-25研制了耐热的新型电子元件,从而顺利地渡过了“热障”难关。

    1971年10月,4架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飞到以色列上空进行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最好的F-4“鬼怪”战斗机进行拦截。察觉到危险的米格-25飞行员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儿就抛开了尾追的F-4战斗机绝尘而去,甚至连F-4战斗机发射的“响尾蛇”导弹都没有追上呼啸的米格-25。此时以色列地面雷达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3.2马赫!这让西方大为震惊。贴士18

    除了速度这一“法宝”,米格-25战斗机另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飞行高度,它可以轻松地飞到24000米的高空,在减轻负载的情况下它甚至可以飞到30000米的高空。1977年8月31日,一架无负载的米格-25飞上37650米的高空,这在今天仍然是绝对的世界纪录。即便是在第四代战斗机笑傲天空的今天,大多数战斗机也只能爬升到20000米的高空,甚至一些地空导弹也无法攻击到30000米的高空。绝对速度和不可思议的高度成了米格-25战斗机的保命绝技。

    米格-29战斗机是赫赫有名的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米格战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次年开始成为前苏联空军的制式装备。米格-29性能卓越,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内进行空中精确打击,是近距机动空战中的王者。米格-29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西方军事专家称米格-29为“支点”。

    进气道在机腹两侧,中等后掠角的上单翼,双发双垂尾,主起落架为前后串列双轮。米格-29战机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等后掠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操纵,但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C-IY-451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的1号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这架飞机与生产型没有多大的区别,随即生产了10架试制型和8架试生产型的飞机,用于进行飞行试验。

    1982年,米格-29开始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批量生产,1983年6月交付部队试用。其装备部队的时间比苏-27早约三年。1988年,米格-29在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开展出。1986年开始,先后向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东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鲜、波兰、罗马尼亚、叙利亚、南斯拉夫和马来西亚(米格-29S)等国出口。

    米格-29装有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其火控系统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光学雷达、头盔瞄准具和火控系统计算机,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该机可携带P-27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和P-60、P-7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还可携带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弹。最大武器外挂量为3000千克,并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动力装置为2台克里莫夫设计局的PII-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49390牛。米格-31“猎掏犬”战斗机(苏联)

    米格-31是由米格-衢发展而成的串行双座全天候截击战斗机,由米高扬设计局研制。该机具有速度快、载弹量大、截击能力强等特点,北约组织给予它的绰号是“猎狐犬”。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装备多种新型作战飞机和空一地武器,其中包括SR-71超音速高空战略侦察机、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BGM-109“战斧”和AGM-86B巡航导弹等。苏联已经装备的防空截击机探测、攻击这些目标有很大困难,于是苏联军方希望研制一种装备大功率相控阵雷达、有下视/下射能力、航程和飞行性能均要优于米格-25的新型战斗机,米格-31应运而生。

    米格-31的原型机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苏-27“侧卫”战斗机(苏联)

    1977年5月,苏-27原型机首飞,北约称之为“侧卫”。1980年,苏-27P“侧卫”B型空中防御战斗机开始大规模生产,1984年形成战斗力。

    与同时代的米格-29“支点”战机类似,苏-27战机整合了翼根高度扩展的40度后掠翼,楔形进气口的低重心发动机和双垂尾。该型机将适度的后掠角与高度扩展的翼根结合起来,提高机动性和升力,使战机可以获得非常规的攻击角度。苏-27UB“侧卫”C型机是一种双座教练机。苏霍伊公司的苏-35型战机由“侧卫”B演进而来,最初的编号为苏-27M型。它属于第二代改型,提升了敏捷性,增强了作战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