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载弹量和作战半径等因素,轰炸机分为重、中、轻型。重型轰炸机的载弹量在10吨以上,作战半径大于4000千米,代表机型有美国的B-52、B-lB、B-2和俄罗斯的机型-95、机型-160等。由于重型轰炸机能够携带核武器和其它武器跨越洲际进行战略轰炸,故又被称为战略轰炸机或洲际轰炸机,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研制发展。中型轰炸机载弹量为5~10吨,作战半径为1600~4000千米。代表机型有美国的B-47、俄罗斯的机型-16和中国的B-6等。轻型轰炸机的载弹量为5吨以下,作战半径不大于1600千米。代表机型有美国的B-26、英国的“堪培拉”、苏联的伊尔-28和中国的B-5等。从50年代中期起,轻型轰炸机已经停止发展,逐渐被战斗轰炸机和攻击机所取代。
(第一节)轰炸机的诞生及发展
轰炸机是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性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
一、轰炸活动出现
气球出现后,人们建立了军事气球部队,主要进行战场侦察和通信。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气球也是适用于进攻的武器。在1849年爆发的意奥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围攻威尼斯城时,炮兵中尉弗兰茨-乌查特斯共放出近200个各携带30磅炸弹的热气球轰炸城市,这是战争史上首次进行的空中轰炸。
飞机问世后,几乎在进行侦察活动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空中轰炸。在1911年9月至1912年10月意大利与土耳其进行的战争中,飞机开始用于战争。11月1日,意军少尉加沃蒂驾驶“鸽”式单翼机在北非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向土军阵地投掷了4颗各重2千克的“西佩利”式榴弹,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1912年6月11日黎明前,意军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对土耳其营地投下了数枚炸弹,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夜间轰炸。尽管使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效果很差,但却预示着空中战场的开辟和空中作战的诞生,有力地促进了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还开始了对海上目标进行空中轰炸的试验。1914年,意大利将军A·吉多尼驾驶飞机投放了一枚300多千克的鱼雷,他本人对这次试验是这样描述的:1914年2月,我驾驶着“法尔芒”飞机,成功地投放了一枚重750磅(340千克)的鱼雷,人们也许可以把这看作第一次鱼雷发射。同年7月28日,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的肖特型水上飞机,也投放了1枚直径35.6厘米、重367千克的鱼雷。上述试验为轰炸机轰炸舰船开启了大门。
二、轰炸机的诞生
在人们对飞机军事价值的探索中,飞机在1911年意土战争中从空中投下炸弹轰炸地面目标的作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尽管这种轰炸还只是象征性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但先知先觉的人已经从中发现这种作战方法的巨大军事价值,“战略轰炸”成为当时的一个热门话题。推崇战略轰炸的人认为,飞机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武器,它可以不用突破敌人的地面防线直接进入敌国后方,通过空中轰炸直接摧毁其战争资源和民心士气,从而剥夺其进行战争的能力,而不必使用传统的从地面侵入敌国领土在地面战场击败敌人的方法。人们的这种认识推动了航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军用飞机中第一种专用作战飞机一轰炸机,并从轰炸部队的组建、轰炸方法、组织计划等方面对轰炸机作战使用进行研究。
轰炸机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1912年,英国研制成功了B.E.2(RAFBE.2)轻型双座单发拉进式双翼轰炸机。1913年,俄罗斯的以神话传说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名字命名的“伊里亚·穆罗梅茨”的重型轰炸机研制成功。接着,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研制成功轰炸机。这些轰炸机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用,标志着用于从空中轰炸地面和水上目标的专用飞机一轰炸机的诞生。当时,由于航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轰炸机的结构很简单,只是具备了从空中轰炸地面目标的最基本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初露头角,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三、一战中的轰炸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轰炸机刚刚诞生,虽然处于其发展的初始阶段,但已表现出与其它军用飞机不同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为了减轻飞机的自身重量,飞机采用金属和木结构,用布做蒙皮。为了多装载炸弹,其机身比其他飞机粗大,飞行阻力大;除轻型轰炸机外,一般都装有2~4台活塞螺旋桨发动机。为了增加升力,一般采用二翼形式,个别采用三翼形式;为了同时完成驾驶飞机和投弹任务,轰炸机都是多座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轰炸机发动机的功率为60~80马力,时速80~100千米,续航时间2~3小时,升限一般不超过3000米。载弹量轻型轰炸机一般为100~200千克,重型轰炸机为300~600千克。大战末期,轰炸机发动机的功率达到300~900马力,时速为130~220千米,升限为4000~7000千米,续航时间2~8小时,航程300~1000千米,载弹量轻型轰炸机多为200~300千克,重型轰炸机多为300~1000千克。为了对付战斗机的拦截,轰炸机一般都带有1~4挺自卫用的机枪。乘员通常轻型为2人,重型3人以上,最多的达到8人。
大战初期,轰炸机机载设备很简单,只能保障轰炸的最基本的需要。其中,领航设备只有磁罗盘用于指示方向,时钟用于计算时间。大战初期没有轰炸瞄准器,投弹员完全依靠眼睛搜索与瞄准目标。挂弹设备也很原始,甚至没有投弹装置,投弹员从机身内用手把炸弹提出舱外投向地面目标。大战中后期,光学机械轰炸瞄准具和自动投弹装置成为轰炸机的标准设备。瞄准具的使用,不但提高了投弹精度,而且改变了轰炸方法,使中高空水平轰炸成为可能。由于轰炸高度的升高,有效降低了地面小口径防空武器的杀伤,提高了轰炸机的生存能力。
四、一战中的作战在最早的轰炸作战中,还没有飞机专用的炸弹,只是把地面武器的弹药搬上飞机从空中投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轰炸机的发展与轰炸作战成为一种的经常使用的方式,开始设计使用专用的航空炸弹。其中,英军飞机使用的有代表性的炸弹主要有:皇家实验室250磅MkI高爆炸弹,112磅MkIII高爆炸弹,20磅“桶匠”高爆炸弹,40磅MkI磷燃烧弹,34磅热合金燃烧弹,520磅高爆炸弹等。通常,高爆炸弹用来轰炸建筑物和交通枢纽一类目标,并有专门的改进型用于攻击潜艇。“桶匠”是一种的高爆炸弹,用于杀伤人员,轰炸机和战斗机都可挂载。燃烧弹分为汽油弹和烟幕弹。穿甲弹和半穿甲弹用于攻击战舰。另外,为了抗击战斗机的攻击,轰炸机上都配备有自卫用的机枪或航炮。
在轰炸作战中,如何既炸得准又能够保证轰炸机安全是轰炸作战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轰炸机的轰炸方法和作战方法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构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轰炸的基本方法是临空投弹。基本作战方法是编队突防轰炸和在战斗机掩护下突防轰炸,具体作法有:
1.临空轰炸。临空轰炸是指飞机飞到目标上空投弹轰炸。为了更加准确的命中地面目标,当轰炸机在低空平飞到上空时,驾驶员或观测员经常是在飞机座舱边上用手拿着小炸弹或手榴弹用眼睛瞄准向下投弹,很少考虑到速度或风力的影响,效果差而且飞机易受损失。1915年4~6月,英国皇家飞行队曾经使用141颗炸弹攻击德国的铁路车站,只有3颗命中目标,成功率仅为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最早的轰炸瞄准具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投弹方式也由人工手动投放发展为手动开关控制挂弹器投放。轰炸方法随之改变,轰炸高度升高,还可进行夜间轰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轰炸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越来越频繁,成为空中作战的一种主要样式。
2.编队轰炸和战斗机护航轰炸。轰炸机编队轰炸,就是几架轰炸机编成队形轰炸。使用编队轰炸,轰炸机的尾部机枪或航炮可组成交叉火力,共同对付在尾后攻击的敌战斗机,保卫自身的安全。另外,编队轰炸还可增加投弹的密度,提高轰炸效果。战斗机护航轰炸,是指轰炸机在战斗机伴随掩护下突破敌空中防御飞临目标上空轰炸。在1917年英德航空兵在法国西北部战场上空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英国皇家飞行队由于飞行员训练不足、刚装备的“布里斯托尔”式战斗机结构的缺陷、战术陈旧呆板,以及坏天气的影响,仅在前5天的战斗中就至少损失了75架飞机,此外还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总计损失飞机131架和伤亡105名飞行员,致使德方占有很大空中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轰炸机的损失,英国不得不安排大量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仅仅出动6架B.E.2轰炸机,就需要12架战斗机掩护,其中6架双座战斗机紧紧护卫,另6架单座机在轰炸机后上方伴飞。
3.战略轰炸由只轰炸军事目标,向轰炸民用设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所有的轰炸都是针对军事设施或对军队行动具有重要影响的设施的,如军火工厂和铁路调车场等。后来,德国首先轰炸了法国宣称为不设防的几个城市后,法国也以牙还牙,轰炸了德国的卡尔斯鲁厄等城市的居民中心区。从此后,轰炸城市及其它民用目标,达到杀伤人员、摧毁工业设施和民用建筑,破坏战时经济和人民的抵抗意志,就成为战略轰炸的基本目标和方法。战略轰炸由轰炸军事目标向轰炸民用目标的发展,对以后的轰炸机发展及使用、对空中作战乃至战争都产生了深刻与长远的影响。
五、一战后轰炸机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轰炸机的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双翼变成了上单翼,挂在机翼下面的炸弹移机身内部/敞开的驾驶舱改成封闭的;暴露在外面的起落架在飞行中可以收入机内;功率增大的发动机外加了整流罩,加上其他一些技术措施,使轰炸机的速度提高到400千米/时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机又有新的发展。装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已成为各国空中战略打击力量的支柱。美国的B-29重型轰炸机可载9吨炸弹,飞行高度甚至高于当时的一歼击机。机上还配备了由11挺机枪组成的严密自卫火力网,甚至不用歼击机护航也能完成轰炸任务。这个时期,轰炸机上装备了雷达轰炸瞄准具和导航设备,能在夜晚和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轰炸。
50年代以后,高亚音速喷气式轰炸机开始服役。50年代到60年代又有超音速中程战略轰炸机。这个时期轰炸机在战术使用上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飞行速度、高度和载弹量方面有很大提高。美国B-52重型轰炸机装有8台喷气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00吨,载弹量27吨,航程16000千米。
现代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证飞机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单翼布局形式可使机翼仅从机身上部穿过,这样,在飞机重心附近的机身内可以用来放置炸弹。炸弹舱的底部有可在空中开启的舱门。由于炸弹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弹以后,重心不会有很大变化,便于保持飞机的平衡。喷气轰炸机载油量大,除机翼内放置部分燃油外,机身内炸弹舱的前后也对称地布置有许多油箱。飞机上装有完善的通信导航设备、轰炸瞄准装置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以保证飞机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域,完成轰炸任务。通常飞机上除正、副驾驶员外,还有轰炸领航员、报务员、射击员等。
现代轰炸机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自卫能力。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新式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歼击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歼击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逐步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
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只有美、俄两国还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闻名遐迩的战略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俄罗斯的机型-26,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
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
六、轰炸机的种类
轰炸机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
按执行任务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按载弹量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轰炸机;按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中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4~8台发动机。机上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如各种炸弹、航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鱼雷、航空机关炮等。机上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轰炸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F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用以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现代轰炸机主要有以下种类:
喷气式轰炸机--喷气式轰炸机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由德国首次研制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于1942年7月首次试飞,后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ME-262曾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它可载两枚重500千克的炸弹。与此同时,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种A-234型喷气式轰炸机,可载弹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有的两种喷气轰炸机。
超音速轰炸机--超音速轰炸机是由美国研制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与苏联相对抗,研制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人苏联纵深地带投掷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B-58型轰炸机。B-58于1956年11月首次试飞,它的最高时速达2100千米,为音速的2倍,可载弹5000千克以上。
隐身轰炸机--隐身轰炸机首先由美国研制成功,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研制的B-IB型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部分“隐身”功能的轰炸机。B-IB在飞机外形、涂料和发动机的进、喷气口形状上作了防雷达红外线探测处理,这就使它在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隐身”作用。
第一种真正的“隐身”轰炸机是美国的F-117战术轰炸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执行秘密研制“隐身”战斗机的“臭鼬工程”计划。1977年原型机试飞成功,1981年定型投产。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为一体,整个机身表面几乎全部由多个小平面拼并而成,可将雷达波以各种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机身采用了大量统计表合材料,并涂有隐身涂料。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会被雷达和红外线探测装置所发现。F-117原本是作为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但由于它优异的“隐身”功能,敌机几乎不可能发现它并与它进行空战,加上它飞行灵活性不够,所以它实际是被用来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战术轰炸机。在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轰炸伊拉克的空袭中,美国多次成功地使用F-117执行轰炸任务,而一次也没有被对方探测到。
美国战略空军和诺斯罗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种“隐身”战略轰炸机B-2是一种纯粹“飞翼”式飞机,它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融为一体,既无水平尾翼,也无垂直尾翼,据称它的航程达12000千米,载弹量达34吨,造价高达22.2亿美元,堪称世界之最。
战斗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又称歼击轰炸机。它是既能执行轰炸任务,又能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
1915年,德国的“齐柏林”飞艇不断地轰炸英国本土,英国临时将3架泰洛伊德小型战斗机改装,携带炸弹成功地攻击了德国的飞艇基地。这是战斗轰炸机的最早起源。20世纪40年代末,最先冠以“战斗轰炸机”这一名称的是美国的F-80,它在朝鲜战场上多次执行轰炸和空战的双重任务。
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战斗轰炸机,是美国于1955年首次试飞的F-105“雷公”式战斗轰炸机。它最多可载5900千克炸弹,还可携带核弹。F-105在越南战场上大量执行轰炸和空战任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歼击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随着歼击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只有美、苏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
(第二节)经典轰炸机
“容克”88型轰炸机(德国)
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通用轰炸机机型的评选中,Ju-88轰炸机毫无争议地战胜了德·哈维兰公司的“蚊”式轰炸机而一举夺魁。从实施最基本的轰炸任务、鱼雷/俯冲轰炸、重型攻击、夜战,一直到侦察任务,Ju-88轰炸机执行了多种作战任务。
1936年1月,容克尔斯公司开始设计新式轰炸机,最初主要集中在Ju-85型和Ju-88型这两种相近的机型,它们分别配置了双、单垂尾。空军部认为,Ju-88型的设计指标更高,因此指示该公司结束“容克”85型的设计工作,全力以赴地进行.Ju-88的设计工作。1936年5月,容克尔斯公司开始生产3架Ju-88型原型机。1936年12月,第1架原型机--Ju-88-v1型飞机进行了首次试飞,动力装置为2台戴姆勒一奔驰公司DB-600Aa型活塞式发动机,每台起飞功率为746千瓦(10O0马力)。
第2架原型机Ju-88-V2型与首架原型机极其相似,但此后推出的第3架原型机配置了由2台“朱姆”211A型倒v形活塞式发动机组成的新式动力装置,每台起飞功率746千瓦(1000马力)。此外,第3架原型机还配备了全部的军事装备,并提高了驾驶舱舱顶的高度。此时,当局已经认识到了Ju-88型的巨大潜力,因此,在对亨克尔公司的Hs-127型和梅塞施米特公司的Bf-162型轰炸机进行竞争性评估之前,当局已经下令将Ju-88型轰炸机投入生产。贴士24
后来,为了打破以前的记录并对飞机作进一步发展,容克尔斯公司又生产了6架原型机,随后又生产了10架Ju-88A-0型预生产机型。1939年3月,第一架预生产飞机交付军方。当时,为了进一步开发新型轰炸机的能力并发展合适的技术,德国空军专门组建了第88试验分队。第一架预生产飞机便交付给第88试验分队。该分队主力部队第1/25轰炸机大队(后来重新命名为第1130轰炸机大队)专门负责新型飞机的操控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几天,第1/25轰炸机大队成为第一支装备新式Ju-88A-1型轰炸机的部队。1939年9月底,Ju-88A-1型轰炸机进行了首次作战飞行。此后,该型机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杀伤力最强的德国轰炸机之一。
维克斯“惠灵顿”轰炸机被皇家空军飞行人员亲切地称为“维佩”--一个酷爱吃汉堡的大胖子。“惠灵顿”的作战生涯贯了整个二战历史,并且以其很高的可靠性赢得了令人羡慕的好评。
“惠灵顿”轰炸机也采用了反向螺纹织最短线机体结构,有效地加强了飞机的整体强度。但是它的处形看起来却不那么时髦,相比美国和德国同时期的双发中型轰炸机,“惠灵顿”要轻得多,并且更加结实和容易维修。因此,“惠灵顿”可以随敌人战斗机更多的打击。
1939年9月4日,“惠灵顿”在战斗中首次高相。皇家空军使用“惠灵顿”轰炸机配合“小猎犬”飞机,空袭了停泊于威廉港的德军舰艇。在实战中,“惠灵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优良性能。它的载弹量、航程和生存性都很出色,被人称为当时“最可怕”的英国轰炸机。美中不足的是,英军飞行员面对这种新型轰炸机几乎要从头学起,包括满载荷挂弹起飞、复杂气象条件下寻找目标以及躲避敌防空火力的袭击。
同年12月18日中午,22架“惠灵顿”轰炸机以密集队形构筑自卫火力网,如同昔日的克伦威尔的重甲骑兵队那样飞临德国威廉港及黑尔戈兰湾上空。但这一次英国人没那么幸运了,德军Bf109战斗机向轰炸机编队猛扑过来,经过一番厮杀,“惠灵顿”轰炸机损失惨重,仅有两架飞回了英国。通过这次教训,皇家空军不再让“惠灵顿”执行昼间轰炸机任务,而是改为夜间出击。
在随后的日子里,“惠灵顿”仍然频繁出动,配合其他轰炸机对德国展开大规模的地毯式轰炸,当四发大型轰炸机逐渐担当了主力轰炸机的角色之后“惠灵顿”又改装为海上反潜巡逻机使用,直到战争结束。
“兰开斯特”轰炸机(英国)
“兰开斯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的主力机种,凭借所使用的“梅林”发动机和实用的大弹仓及丰富多样的作战模式,该机曾在“二战”期间包揽了全部重要战役的战斗任务。
“二战”中,它累计出击15万余架次,雄踞全英之首;共投弹60万余吨,占皇家空军战时总投弹量的2/3。1942年3月至6月,英国皇家空军对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动了多次夜间照明轰炸,其中有3次为“干机大轰炸”,空袭城市分别为科隆、埃森和不莱梅。在这些行动中,“兰开斯特”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42年10月之前,皇家空军还利用“兰开斯特”进行了多达45次的实验性白昼轰炸,目标大多为波罗的海沿岸德国的潜艇工厂,而攻击这些目标在“兰开斯特”问世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兰开斯特”的拿手好戏是用重型炸弹对德军造成致命打击。较有名的例子是,1943年5月7日,它投掷鼓形跳跃炸弹炸毁德国埃德尔河和默讷河的水坝;1945年3月,它利用一枚重达8208千克的巨型炸弹炸毁一座铁桥。此外,“兰开斯特”曾用一枚重达4478.88千克的炸弹击沉了蒂尔皮茨号军舰。
大机群轰炸时,德国战斗机喜欢躲在暗处,专门攻击落单的“兰开斯特”飞机。为了对付德国飞机,“兰开斯特”后来在扔炸弹的同时,会投下一架装满油料和废物的德国飞机模型,让德国飞行员以为同伴被击落,不再敢轻举妄动,而这种飞机模型则被英国飞行员叫做“稻草人”。
B-25“米切尔”轰炸机(美国)
早在1938年,北美公司就研制出自己的第一种大型轰炸机NB-40B,与道格拉斯公司的A-20-同竞争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攻击/轰炸机项目。不幸的是,NB-40B没有飞几个起落就在一次事故中坠毁,将大批订单拱手相让A-20。幸而美军在二战爆发前飞机装备的速度很快,l939年陆军航空队又提出另外一种中型双发轰炸机,这次,在NB-40B基础上改进而成的NB-62没有再次让大家失望,顺利地未经原型机试飞就直接开始生产,成就了一代名机。
B-25轰炸机综合性能良好、出勤率高,而且用途广泛。珍珠港事件后,美军迫切希望发动一次反击行动,以振作国民士气。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空袭东京,经过反复考虑之后,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杜利特中校选中了B-25轰炸机执行此次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一任务要求B-25从海军航空母舰上起飞,并携带908千克的炸弹飞行3800千米轰炸东京。当时还有B-26可以与B-25竞争,但B-25凭借优良的起飞性能胜出。1942年2月3日,改装后的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此后,24个机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跑道上标出的模拟飞行甲板上演练短距起飞滑跑。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在适当的逆风情况下,B-25只需137米就可以起飞。
1942年4月l8日,载有16架B25轰拜机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距日本海岸1200千米处被日本间谍船发现,杜立特中校不得不提前率领这16架B-25轰炸机起飞轰炸东京,每架飞机携带4枚225千克炸弹,全部投在了东京。而后飞机飞往中国。由于油料耗尽,加之没有任何导航指示,16架飞机悉数损失,但绝大部分飞行员被中国军民营救。尽管这次轰炸造成的实际损失微不足道,但它对美日双方以及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B-25“米切尔”轰炸机是北美公司根据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的中型轰炸机的要求研制的。该机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在翼下短舱中安装2台R2600型“旋风”星形空冷活塞发动机,单台功率1700马力。较粗短的机身最前端有一个上半部透明的轰炸投弹手座舱,其后是突出的并列双座驾驶舱。在机头、机尾和机身上下左右设有多达十多挺12.7毫米的机枪,或固定安装,或随炮塔转动射击,自卫火力较完善。飞机采用双垂尾和当时颇为先进的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乘员数3-6人不等。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种轰炸机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作为飞机的一般含义。它不仅被视为打败敌人的战略性进攻武器,而且还连带出许多战役和保级数仅低于“曼哈顿原子弹工程”的作战计划,目的只有一个:在它的作战半径内为它修建机场和基地。这就是美国波音公司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
1943年6月初,当试验型B-29轰炸机刚刚定型,美国陆军航空兵已迫不及待地组建了第58超重轰炸机联队超前进入熟悉训练阶段。12月决定将新编的B-29部队--第20航空队从欧洲调往中印缅战区参加对日作战,利用跨青藏高原地区的“驼峰航线”为B-29提供大量作战物资。当时的中国抗日后方的成都机场,专门改建了跑道,成为B-29在亚洲的第一个起飞基地。
1944年初,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胜利,航空兵为了配合战局的发展,决定起用B-29直接攻击日本本土,以加快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同年6月15日,68架B-29从印度起飞,在中国境内落地加油后,直飞日本九州地区,轰炸了八幡钢厂,实现了自杜立特率B-25空袭东京以来,美军首次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进攻。同年10月,对日空袭再次升级,迫使日本人从亚洲各占领地调回更多的战斗机用于防御。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日军,美军决定在南太平洋上构筑新的B29的前进基地。为此,从6月起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8月,其中的塞班岛被占领后很快修筑好5座大型机场,B-29从此可直飞日本执行轰炸任务。11月24日起,轰炸范围已扩展到长崎、佐世保乃至中国的沈阳、鞍山及台湾省的冈山等日本的战略要地工业聚集区,但这一时期因B-29挂弹量减少,一定程度影响了轰炸效果。
仅在战争最后一年,B-29就以极小的损失向日本投下177000吨炸弹,实现了跨洲际轰炸的梦想,为太平洋战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美国)
B-52绰号为“同温层堡垒”。它由美国波音公司研制完成。自1955年起,B-52就开始在美国空军服役,是服役时间最长的远程战略轰炸机。
B-25飞机总起飞重量为221.35吨,机内燃油重量约135吨,可载27吨,是迄今为止美国载弹量最多的轰炸机。B-52的最大飞行速度1010千米/时,实用升限16800米,最大燃油航程161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
B-52具有超远距离航程和巨大的载弹量,而且非常坚固耐用。
海湾战争中,B-52轰炸机向伊拉克军队投掷了大量炸弹,总投弹量在25700吨以上,它不但消灭了大量伊拉克军队,而且对伊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影响。B-1B“枪骑兵”轰炸机
B-1B“枪骑兵”由洛克威尔公司研制而成。在战略轰炸机家族中,B-1B在航速、航程、有效载荷和爬升性能等各种技术指标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的20秒投弹轰炸试验中,1架B-1B同时发射了1枚MK-84炸弹、3枚MK-82炸弹和4枚CBu-89集束炸弹,分别击中了3000米以外的3组目标。这通常要求飞机进行3次轰炸,或3架飞机协同攻击。
1998年12月,在美英对伊拉克实施第二轮的军事打击中,B一1B战略轰炸机首次在实战中露面,成为美军王牌轰炸机。
而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曾从迭戈加西亚空军基地出动8架B-1B战略轰炸机,猛烈空袭塔利班武装。在整个阿富汗战争期间,B-1B承担了美军40%的投弹任务。B-2“幽灵”隐形轰炸机(美国)
美国的B-2轰炸机在研制初期由于高度保密,致使在整个发展期间的15年内居然没有透露一丝的信息。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这种隐形怪物的保密历程。1982年4月8日,诺斯罗普公司斥资2000万美元买下了洛杉矶郊区的毕柯莱佛拉地区原福特汽车公司的一座闲置的厂房,并将其天窗和通风管道全部改装成改装成外面看不到任何光亮的封闭式建筑。整个厂房处于军队与保安人员的24小时监视之下。这还不算,用于B-2飞机的保卫措施的计划支出达20亿美元。例如,为防止前苏联潜艇潜入加利福尼亚海边进行电子侦察,有关电子设备的试验室和装置都采用了屏蔽技术,电磁是无法穿透的;每台计算机都装有特制的保护外壳防止可疑人员看到讨算机上的信息;关键岗位上的工人必须经过电子和生理仪器的测试才能上岗。对高级管理人员要求更严,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计划的全部细节。诺斯罗普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在被批准介入B-2计划之前,有关方面迫使他的加拿大籍夫人改变国籍变成美国公民,以在特殊情况下审问或抓捕。此外,在别的地区还设立了假公司,用以接受从转包商运来的部件,并在深夜用无标记的卡车转运到毕柯莱佛拉。空军官员一律要换穿便服才能访问毕柯莱佛拉。而在国会中共只有8名议员知道此事。
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飞机的手绘外形彩图,才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同年11月22日,编号为AV-1的B-2原型轰炸机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缓缓驶出厂房,一时成为美国公众争相一睹的怪物,世界各国的军事刊物也争相对它加以报道。但此后,B-2再次销声匿迹长达数年。这期间,它经历了军方进行的多次秘密试飞和严格检验,生产厂家不得不根据空军方面提出的种种意见和各种苛刻要求不断进行设计修改。在历时整整5年之后,1993年12月l7日,美国空军终于推出了第一架B-2A型飞机。
B-2的隐身性能首先来自它的外形。B-2A的整体外形光滑圆顺,毫无“折皱”,不易反射雷达波。驾驶舱呈圆弧状,照射到这里的雷达波会绕舱体外形“爬行”,而不会被反射回去。密封式玻璃舱罩呈一个斜面,而且所有玻璃在制造时掺有金属粉末,使雷达波无法穿透舱体,造成漫反射。机翼后掠33度,使从上、下方向入射的雷达波无法反射或折射回雷达所在方向。机翼前缘的包覆物后部,有不规则的峰巢式空穴,可以吸收雷达波。机翼后半部两个W型,可使来自飞机后方的探测雷达波无法反射回去。
贴士28B-2隐形轰机是美国将隐形技术发挥到最高水平的一种战略性武器,它是美国设想中的对苏联的作战目标进行空中突防的理想武器。但由于冷战的结束,B-2轰炸机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战略轰炸机(苏联)
从前苏联空军开始到现在的俄罗斯空军,机种机型已经更换了不少,唯有轰炸机仍使用机型-95,薏因为机型-95稍微修改便可儆不同用途,可以作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甚至是军用客机。
机型-95战略式轰炸机是一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它是在1951年由前前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研制的,也是前苏联研制出的第一种能够穿越北极飞到美洲进行战略核轰炸的轰炸机。
这种轰炸机不仅能执行战略攻击任务,还可应用于照相、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及反潜等任务,在1993年,全世界仍有约230架机型-95轰炸机在服役,其中俄罗斯拥有170架左右。
俄罗斯图一95战略轰炸机装有4台NK-12MB涡桨发动机,最大速度为925千米/时,乘员最多11人,装备有PBI16型轰炸瞄准雷达、光学瞄准具、自动驾驶仪和电子侦察照相设备,这些侦察设备可以把侦察到的地面情况直传回250千米之外的指挥所。其配备武器包括:装在机尾炮塔内的两门机炮、机身后上方的1门航炮或者两门23毫米机炮,位于机身中段下部的弹舱可以装15吨~25吨炸弹。而在改装后,机型-95甚至可以装备1枚~12枚空对地远程巡航核导弹。
机型-22M“避火”轰炸机(苏联)
机型-22M既可以进行战略核轰炸,又可以进行战术轰炸,尤其是能携带大威力反舰导弹,进行远距离快速奔袭,攻击敌方的航空母舰编队。因此机型-22M曾经是美苏之间裁军谈判的主要焦点之一。
机型-22M轰炸机是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可变后掠翼超音速轰炸机,绰号“逆火”。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开始试飞,随后又制造了12架预生产型,从1973年开始用于飞行试验、系统试验、静力试验,并作为武器平台进行评价。机型-22M生产型于1974年交付军队使用,1975年初,远程航空兵已组成了两个机型-22M中队。机型-22M有三种型别:“逆火”A(机型-22M1)初始型、“逆火”B(机型-22M2)生产型、“逆火”c(机型-22)先进远程轰炸及海上型。
“逆火”装备了具有陆上和海上下视能力的远距离探测雷达、轰炸导航雷达、SRZ0-2敌我识别器、“警笛”3全面警戒雷达、机炮用火控雷达、多普勒导航和计算系统及仪表着陆系统等。
图~22M“逆火”轰炸机装备了两台NK-144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96千牛。“逆火”C配有两台NK-321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可达222.6千牛。
机型-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机型-160“海盗旗”是苏联最后一代、俄罗斯最新一代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由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该轰炸机能向敌纵深投射核武器和非核武器,具备全天候、昼夜和各种纬度地理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海盗旗”是西方国家对该轰炸机的称呼,苏联空军则誉其为“白天鹅”。
机型-160“海盗旗”轰炸机没有机炮,机腹下有前后两个各长12.8米的武器。舱,可携带核武器和常规武器。执行中远程任务时,最多可携带12枚KH-55Ms战略巡航导弹,目前的新武器是12枚KH-101巡航导弹;执行近程任务时,则可携带KH-15P短距攻击导弹。此外,它还可携带约40吨的航空炸弹。
机型-160“海盗旗”轰炸机的结构与美国B-lB轰炸机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采用了翼身融合体式布局;都采用了可变后掠翼;都装有4台发动机,而且都对称地安装在机翼后下方的吊舱内;都采用十字形垂尾;等等。不同的是,机型-160要比B-1B重很多。因此,机型-160也被人们称为“红色B-1B”。
机型-160“海盗旗”轰炸机机头锥内装有导航/攻击雷达,有地形跟随能力;机尾装有预警雷达、天文和惯性导航系统、航行坐标方位仪;机身下部装有武器瞄准光学摄像机,以及主动、被动电子对抗设备等。
机型-160“海盗旗”轰炸机以高空亚音速巡航、低空高亚音速或高空超音速突防为主,在高空可发射具有火力圈外攻击能力的巡航导弹,防空压制可发射短距攻击导弹,低空突防时使用核炸弹或导弹,同时也具有常规武器轰炸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