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7、18、19、21、22、23、25、30、42、46、49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列宁选集》(第一~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邓小平文选》(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7.《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二、党的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三、国内学术著作
1.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
2.赵奎礼著:《利益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3.王伟光、郭宝平著:《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
4.薛永应著:《社会主义经济利益概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张玉堂著:《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彭劲松著:《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7年。
7.洪远鹏、卢志强等著:《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8.黄亮宜著:《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洪远朋著:《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
12.胡福明著:《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周振华著:《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李强著:《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鹭江出版社,2000年。
15.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7.孙立平著:《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8.孙荣主编:《政治学教程》,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朱光磊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2.周小亮等著:《深化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兼容问题探索》,商务印书馆,2007年。
23.郭建宁主编:《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人民出版社,2008年。
24.梁波著:《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高鹏程著:《政治利益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26.王中保著:《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利益关系的变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顾钰民著:《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8.穆怀中等著:《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陈潭著:《单位身份的松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1.白志刚著:《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2.卢斌著:《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33.靳江好、王郅强主编:《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矛盾调节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俞可平主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35.顾杰善等主编:《当代中国利益群体分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36.张传开、汪传发著:《义利之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7.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8.张晓明著:《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9.桑玉成著:《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
40.柳新元著:《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唐代兴著:《利益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刘诚等编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4.郑杭生等著:《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46.俞可平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47.蒋红著:《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郝云著:《利益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叶富春著:《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0.曹殊著:《新时期党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1.于昆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52.王金柱著:《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
53.衣芳著:《人民群众主体论——群众观、党群关系、群众工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54.张荣臣、谢英芬著:《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年。
四、国外译著
1.[苏]《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61年。
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3.[意]康帕内拉著:《太阳城》,陈大维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4.[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5.[捷]奥塔·锡克著:《经济—利益—政治》,王福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6.[法]霍尔巴赫著:《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美]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8.[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9.[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7年。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英]培根著:《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科伦理学》,王旭凤、陈晓旭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1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4.[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英]庇古著:《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谨斋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16.[德]罗伯特·库尔茨著:《资本主义黑皮书——自由市场经济的终曲》(上卷),钱敏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7.[美]丹尼尔·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8.[英]F.A.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9.[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0.[美]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1.[法]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
22.T.Ball, The Ontolog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 Social Science,1983.
23.Guido Princeton, Rights, Equality, and Liberty,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24.Arthur Cecil pigou,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
25.World Bank, The East Asian Miracle: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v,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五、报刊论文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2.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3.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月14日。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
6.习近平:《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
7.习近平:《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8.陆学艺:《最迫切的任务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社会科学报》,2005年3月10日。
9.穆怀中:《论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学术季刊》,1986年2月。
10.郭安:《论人类利益的变化和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6月。
11.李元书:《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冲突》,《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3月。
12.关春平、郝建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利益矛盾的哲学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月。
13.刘红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的利益协调机制》,《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5月。
14.刘景臣:《转型期的社会群体利益矛盾和协调机制建设》,《社科纵横》,2009年8月。
15.张琛:《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化的基本取向》,《工作研究》,2001年6月。
16.刘子忠:《正确认识利益主体多元化》,《瞭望》,2001年4月。
17.黄泰岩:《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中国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5月。
18.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月。
19.彭惠宁、祝灵君:《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党政关系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1月。
20.宋玉波:《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的政治功能分析》,《求实》,2004年7月。
21.张华青:《政治文化的整合: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重构》,《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
22.李延辉:《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5月。
23.麻宝斌、马振清:《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政治学研究》,2005年2月。
24.高新民:《建立社会对话协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1月。
25.姚庆丰:《论“社会失灵”——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之外》,《河北学刊》,2000年2月。
26.刘彦昌:《用和谐思维治理既得利益集团的思考》,《政治学研究》,2007年1月。
27.李正宏:《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自组织的培育》,《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5月。
28.高红、陈如:《社会资本与中国市民社会构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3月。
29.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的根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月。
30.袁志萍:《当前我国物质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1月。
31.王伟同、原野:《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阶层利益冲突对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4月。
32.文长春:《分配正义及其局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3月。
33.秦廷国:《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政治学研究》,2008年4月。
34.何建华:《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3月。
35.余逊达:《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3月。
36.仲兆宏、刘焕明:《和谐社会利益均衡的制度建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1月。
37.邓磊:《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6月。
38.范铁中、刘志礼、谢永宽:《西方利益协调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理论导刊》,2007年12月。
39.姜迎春、田常华:《论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0月。
40.李景鹏:《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月。
41.李湘云:《西方关于经济利益的政治争论》,《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6月。
42.刘期忠:《黑格尔论和谐解决利益矛盾的路径解读》,《求索》,2006年8月。
43.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4.曾建萍:《论胡锦涛对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发展创新》,《探索》,2007年1月。
45.范灵海:《社会主义经济利益观的比较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5月。
46.何海兵:《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研究综述》,《理论参考》,2005年3月。
47.钱亚梅:《从社会阶层分化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探索》,2005年1月。
48.曹义恒、胡建兰:《中国当前阶层固化趋势及其对党群关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1月。
49.郭建、任亮:《创新保障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的思考》,《理论月刊》,2014年12月。
50.王宇华:《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对党群关系的影响》,《红旗文稿》,2015年5月。
51.韩强:《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理论探讨》,2015年2月。
52.王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党群关系形象阐述的理论价值及指导意义》,《学术探索》,2014年11月。
53.麻秀荣:《改革攻坚期党脱离群众的现实危险》,《学习与探索》,2014年12月。
54.韩影:《社会转型期促进党群关系和谐的路径选择》,《学术交流》,2014年12月。
55.蒯正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经验》,《学习论坛》,2014年4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