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沂蒙山像母亲似的用奶汁喂养着我,沂蒙山的人民用他们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昭示熏陶着我,革命烈士和许许多多老同志用英雄的事迹供给我创作的素材。巍巍的东蒙群山中,我寻找过抗日时期的‘外国八路’希伯同志捐躯的旧战场;出名的莒南县大店镇上,我访问过土改时期平鹰坟的农会干部……”
写这段话,是带着深厚感情的。这段文字里一开头的“沂蒙山”,首先指的就是包括莒南在内的那些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
我翻查了残留的当年的一部分日记,也凭着记忆,记得第一次到莒南,是1962年初。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全省知识分子代表会,与会者仅百余人,行前,我到莒南参观了厉家寨,深深被厉家寨人民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所震惊,得到很大激励。后来,在济南,省委宣传部余修部长向我详细询问了临沂地区的情况。在会上,我的发言就是谈厉家寨人民给我的启示。当时这些启示对别人也起了鼓舞作用。
二到莒南,是1963年。初秋,中共临沂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致祥同志找到我,说:1964年,华东地区要举办戏剧会演,希望我独自到莒南深入生活,写出一个独幕话剧来。我一肩行囊到了莒南。在莒南时,除采访外,也去看望过莒南的作家魏树海等。然后,我到过板泉、坊前、高家柳沟等地,又去莒县和沂水。到1964年初,我再次到莒南,在厉家寨深入生活,写出了一个剧本:《高于一切》。剧本因华东戏剧会演停办而未采用,十年内乱中也丢失了。只是这段时期的生活,使我后来写成了小说《期待》,发表在1983年5月号的《十月》上。
1973年,正是“文革”期间,我被当时支左任中共临沂地委第一书记的六十一军副政委刘相同志找去谈话并宣布“解放”后,恢复了在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原来的行政职务,又去到由地委副书记李富崇同志主持的土改戏剧组参加集体创作。5月份,土改戏剧组的同志段坤恩、朱孟明、仲朋、王慎斋、魏贤圣等(后期还有何伟同志参加)与我一起到了莒南,在大店镇上住下来深入进行采访。全部采访记录,我迄今仍保留着。后来,写成电影剧本《平鹰坟》(集体创作,我与朱孟明执笔),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主要靠的是这段生活获得的素材。
1974年5月,临沂地区文化局薛密基局长邀我与临沂地区一批搞创作的同志一起到莒南参观。我们到了厉家寨、王家坊前等处。参观的时间一共仅两三天,但大批同志走后,我和个别人留下了,在厉家寨深入生活,攀登大山,参观大渡槽,访问社员。
1974年6月,我到过莒南的坪上铁矿访问。记得当时在坪上遇到了莒南极有才华的女作家张一翔。她陪同访问时指着坪上的一条小河对我说:“这条河叫作绣针河。”我觉得这名字很美。后来,写《流萤传奇》时,就将这条河名用了进去。那次,离开坪上后,我又去了厉家寨。
1976年春我七到莒南,为了陪上影厂名演员夏天到厉家寨。临沂地委第一书记朱奇民同志将他专用的轿车给我们用。老夏当时要我执笔写《平鹰坟》,并说写出后他愿导演。我们住在招待所里,常有许多影迷爬在窗上张望夏天。那时,老夏演的《渡江侦察记》刚放映过,他在影片中扮演敌军长。在厉家寨时,许多影迷见到了他,远远都笑着叫:“军座!军座!”
1977年春,是我第八次到莒南,也是最后一次到莒南。这次是陪上影厂名导演傅超武到大店。老傅已正式决定导演《平鹰坟》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店住过。目的是去重新唤起记忆。旧地重游,他不胜感慨。他找外景地,兼带寻找他当年随部队住过的地方,甚至寻觅他当年结婚时的“新房”。可惜,光阴似水,当年的情景和房屋,随着时光流逝,早已人事全非了。
从那以后,因我忙于到河北去采访节振国烈士的事迹,写《血梁春秋》,又忙于到沂南和北京、上海等地采访赶写《外国八路》和其他作品……除了路过莒南外,未能再到莒南深入生活。
到1983年调离山东到四川成都前,我一心想再到莒南及其他一些县跑一次会会老朋友作为告别。尤其是在行前,莒南的国画家马世治同志在一天夜晚由临沂地区艺术馆精于剪纸的王滨同志陪同来到我家,赠我一幅他画的牡丹惜别。红花墨叶,更使我感到莒南同志的厚谊,加深了要去莒南走一次的愿望。可是,终因行色倥偬,未了心愿。事后,每想起,总有遗憾。
我八次到莒南,常受到莒南县委书记老严(立乾)和莒南许多朋友的热情接待。能献给莒南的作品却不多。除了电影《平鹰坟》(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外,主要就是这部长篇小说《流萤传奇》。写这部以土改为背景的小说,如果没有在莒南的多次深入生活取得了积累,是不可能诞生的。它是莒南赐予我的创作“奶汁”。
《流萤传奇》的故事性、传奇性很强,带着浓烈沂蒙山区乡土气息,是我特地为小读者写的。希望小读者们都能喜欢它。
今天,亲爱的小读者们头脑里已不可能对当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有什么形象的、详细的了解了。这部小说通过有趣的人物和情节会使你们了解土改那暴风骤雨般的全过程,会使你们了解到当年进行这场狂飙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艰巨性。
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仅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贫农、雇农、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忍受着残酷的剥削,终年劳动,不得温饱。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就不会起来,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因此,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消灭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推翻了长期统治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打倒了封建势力,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我希望亲爱的小读者们经这部来自生活的作品中,能吸收到你们应有的政治营养与文学营养。懂得革命,懂得历史,懂得邪恶与正义、丑与美的搏斗。并向书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的儿童团员们学习。
山东是我的“第二故乡”。来到四川后,我有时连梦中都会想念山东,想念临沂地区,想念沂蒙山,想念莒南……
我现在的会客室里挂着的、放着的多数是山东画家的作品和山东的工艺品,我的录音机里放着《沂蒙山小调》的磁带。我的照相本上贴着的也有许多临沂地区和沂蒙山的照片……
余修同志、田致祥同志、严立乾同志、张一翔同志……都已去世,愿他们安息!我在此深致悼念之意。
今天,当我写这篇后记时,许多往事和许多友人都涌上心头,《流萤传奇》中的许多场景也浮现眼前。我说不清心中是什么滋味,但都神驰沂蒙,不能自已了!
感谢办得成绩斐然的明天出版社热情支持此书出版。使远在四川的我,能将这本我喜爱的长篇小说献给山东和全国的小读者们,使我能以这部长篇作为桥梁,和山东继续保持感情和文字上的交流和联系。
1991年8月于四川成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