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旗帜在这里不是它的本义,而是一个比喻,是形象化的说法,比喻有代表性的或有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它指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展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辉形象。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又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写到旗帜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十五大我们党又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十七大报告又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又把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举的旗帜,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一次鲜明地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上。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十七大报告还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从这个表述,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理解为主要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表述,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含义理解为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事业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这显然是指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实践形态。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把旗帜和事业并列放在一起。这个报告一开始就指出,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句话把理论和旗帜作为同一个东西,并把旗帜、理论和事业三者放在一起。报告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172]这句话又把三个概念放在一起,即旗帜、理论、事业。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概念,连续三次鲜明地出现在江泽民所作的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标题上。紧接着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多次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概念。如他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些都是指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事业”与“实践”“建设”等动态概念同时、同义上使用。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概念,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多次使用,并且在描述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奋斗历程时,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中心词串起来的,他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在当今中国,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本书已作专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已作界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在这里也是一个比喻,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因此笔者不赞成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道路形态”。道路本身不完全是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形成的,道路又不完全是实践,因为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在道路指引下的行动,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位,笔者把这个结合部位称为“行动纲领”,即道路是“纲领”形态。关于纲领,笔者在本书第七章已有论述,它与道路是连在一起的,也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就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系统的结论。理论是思想意识,是意识形态,不同于实践形态,不同于纲领形态,也不同于制度形态或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书已作专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十八大报告都有明确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的又一个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也指社会形态。关于这个制度,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作了规范表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包含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作了与上述讲话同样的规定。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间的关系
前已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旗帜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喻为一面旗帜,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在这些部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或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或制度形态。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也由于实际需要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上述概念之间的所有相互关系都说清楚,而且思想理论界以前在这方面已作了不少探讨和研究。由于“制度”是后来提出来的,而对“事业”人们关注不多,因而笔者只在这两方面提纲式地说几句。
关于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分别与制度的关系。一是旗帜与制度的关系,旗帜为制度规定方向,各方面的制度建设都是在旗帜的指引下进行的,同时制度又为旗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道路与制度的关系,道路引领制度建设,制度又为道路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关系,理论体系为制度确立方向,制度又为理论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建设在实践中的完善和发展,是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为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关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一起同事业之间的关系。作为行动纲领形态的道路,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形态的制度,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且又是统一的,统一到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统一到生气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和推进事业的发展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在阐述上述各种关系中,有一点要说及,就是这些概念的内容,本身有交叉,因此不像一对简单矛盾那样可以清晰地阐释其相互关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本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现在说的道路,而是指制度。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的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关于第一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明确指出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他还自问自答:“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173]。关于第二条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第三条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至于第四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关于文化制度方面的根本性原则。江泽民在2001年4月的一个讲话,题目是《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讲的四项基本原则也是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解释就是“坚持我们已经建立并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基本原则”[174]。显而易见,邓小平和江泽民所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胡锦涛所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回事,而是指“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内容上有交叉,社会主义制度成了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部分,道路与制度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分析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间的关系时,避免只从机械地组成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角度去考虑,避免名词概念上的兜圈子,否则,你认为说清楚了,广大的读者反而越看越糊涂。笔者不久前在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相互关系上,有些干部群众反映概念比较多,不容易理解,甚至有的反映看了有些解释性文章感到有些疑惑,有些混乱。笔者感到这篇文章反映的情况是存在的。笔者认为,解释性的文章,是有必要的,但是要联系实际,针对性地回答干部群众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同时,一定要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著。注重吃透科学内涵,掌握精神实质,本来原著讲得很清楚,而有的文章却在概念中兜圈子,从概念到概念,使人置于云雾之中,无助于理解原著精神。同时笔者认为,中央之所以提出旗帜、事业、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不同概念,是从不同方面或不同侧面去考察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除了要掌握其精神实质外,还有一个是让我们懂得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实际工作上要做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十八大报告有一个理论性、思想性和创造性十分鲜明的观点,就是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能体现理论的生命力和指导力,才能体现这个制度的优越性和凝聚力;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才能开辟和拓展这条道路,才能创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只有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道路的畅通和理论的发展。十八大报告还指出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这三者的关系,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只要全党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三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根据各国各地区的国情和区情,寻找适合国情和区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的经验和主张,也符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于是就有各种各样彰显自己特点的“模式”称谓。有“美国模式”“欧盟模式”“东南亚模式”,在“欧盟模式”中又有“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瑞典模式”。这“模式”本来是用来界定特殊性的。但有的超级大国要把自己的模式当做普世的,要在全世界推广自己的模式,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中国有没有模式,叫不叫模式,国内外看法众说纷纭。就国外看法而言,其出发点恐怕也大相径庭。国内主张“中国模式”,论者的一个重要根据是:邓小平早就肯定过“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纵观邓小平的理论,更多的恐怕是不赞成模式论的,他说“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都是一个模式不行”,“时代不同了,任何一种僵化的思想和僵化的模式都不能解决问题”,等等。邓小平的态度倾向是看得出来的。
当然邓小平也明确说过“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不过,笔者认为邓小平这里强调的不是中国自己的模式,而是要求别国不要照抄照搬中国的模式,这就是邓小平的侧重点。这是1988年5月,邓小平会见时任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的一次谈话,他说:“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175]这可能是邓小平唯一从正面谈到“中国模式”的一次话,但我们从中看到的,重点不是讲中国模式,重点还是叫别国不要照搬中国这种模式。邓小平更多地讲我们中国自己寻找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形式”,最多的是谈“道路”,而不是“模式”。
邓小平以后的领导人,也讲过模式。2000年9月,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他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176]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说:“各国的国情不同,实现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模式。”[177]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178]。
总之,笔者赞成中国的模式是有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赞成一概不承认“中国模式”的看法,也不赞成认为中国模式已经相当成熟;赞成模式是可变的、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赞成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赞成各种模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不赞成可以照抄照搬。更反对任何国家垄断自己的发展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强加于他国,反对挤压、扰乱和破坏中国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笔者也不赞成原本意义上的那种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对国内外大量的中国模式论,不作更多宣传,多作分析研究。我们需要更多更准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联系起来,贯通起来,结合起来宣传和研究中国道路。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下发生和进行的:一个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一个是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参照系。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党龄的、又执政70多年的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主义联盟解体,一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红旗纷纷落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并跌入谷底,而中国社会主义旗帜不倒,仍高高地飘扬在世界的东方,这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坚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会对人类作出可贵的贡献。请看一位俄罗斯学者的看法。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撰文说: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及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国的经验可以成为缩小南北差距、打破“金元帝国”对世界格局垄断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理论避免了社会主义危机,提出了解决中国国内和国际发展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和不同文明冲突的最佳模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79]
一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经济,美国、日本、欧洲的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风险,而中国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势和独特的优势,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发展。请看看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说:许多参加中非首脑会议的非洲领导人并不只是被援助和贸易的机会所吸引,他们知道仅仅在30年前,中国和马拉维一样贫穷。而今天的马拉维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扩大了九倍。文章分析了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不断试验;三是渐进改革;四是一个致力于发展的政府;五是有选择地学习,中国保持了自己的传统,借鉴的内容包括了新自由主义美国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特别是这个模式所强调的市场作用、创业精神、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六是正确的优先顺序,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文章接着说:中国模式并非无缺,但是在消除贫困、帮助穷人与弱者方面,比美国模式要有效得多。美国模式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非洲实行的“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在俄罗斯推动的“休克疗法”。美国模式的特点是意识形态挂帅,重点放在推行大规模激进的民主化,而很少顾及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其后果往往令人沮丧,甚至是灾难性的。只要美国模式仍然不能产生它所希望的结果,正如其在海地、菲律宾、伊拉克的失败所显示的那样,那么中国模式对世界穷国的吸引力只会进一步增加。也许态度决定了一切。大家认为中国谦虚,美国傲慢。中国以自己的榜样来领导,而美国则以训斥、制裁乃至导弹来领导。但是说到底,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最好的办法来对付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国的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它已经丰富了整个世界在这个问题上的政治探索和智慧,从而也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政策。[1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来自这条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来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来说就是和平发展。党的十七大庄严宣布:中国高举一面旗帜,即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一条道路,即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奉行一个战略,即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总之,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并且将继续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美好理想作出自己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