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的另一面-讨得一个真实的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赵理民这次回来跟以前不同,他总是想方设法讨丁桂英喜欢。他带回来一个大提包,里面不知装着啥东西。他先掏出一件羊毛衫,在她身上比量比量,不大不小正合适。丁桂英没有理他,顺手扔到一旁去了。

    这让赵理民大为失望。他迟疑一下,又慢慢从包里掏出一部收录机,还有邓丽君和毛阿敏的几盒磁带。丁桂英最爱听她们的歌,哥呀妹呀的,听了让人心里软绵绵的,热乎乎的。这次丁桂英没有把它扔一边,她主动打开,听了个“甜蜜蜜”,脸上终于绽放一丝笑容来。

    赵理民又掏出一双高跟鞋,红艳艳的很扎眼。丁桂英一直喜爱高跟鞋,她特别羡慕城里的女人穿高跟鞋走在大街上一扭一摆的姿态,可在农村哪能穿?那黄土地一踩一个窝儿,弄不好还可能摔跟头。赵理民劝她说:“出门不穿,那就在家里穿。你先试试,穿上高跟鞋是啥姿势?”这话正说到丁桂英心窝里,她不由将这红艳艳的高跟鞋穿在脚上,在房间里来回走了几步。赵理民拍着手大笑:“好,好!胸脯挺起来了,腚也撅起来了。”

    听了这赞扬,丁桂英禁不住“噗”的一声笑了,而且笑得是那样灿烂。这是赵理民第一次看到丁桂英的笑,这笑鼓舞着他,第一次大白天把丁桂英搂抱起来。

    丁桂英没有拒绝。他们拥抱接吻,当双方把激情释放出来之后,丁桂英问:“你咋想起来给我买这个?”

    赵理民说:“我知道你喜欢。”

    丁桂英又问:“你咋知道我喜欢?”

    赵理民说:“因为你是城里人。”

    丁桂英穷追不舍:“你咋知道城里人喜欢这个?”

    赵理民不知道咋回答好了。

    这次跟张长安外出,没有弄几个钱,回到家里桂英肯定不高兴。如何打发桂英高兴呢?他到自由市场遛了一圈。那里货色齐全,特别是服装和百货,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任你挑选。可惜他手里没有那么多钞票,他只能在那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他本来下定决心改邪归正,可此刻他却又生出一个“偷”的念头来。

    那自由市场是临时搭建的,有的是用席棚,有的是用铁皮,一座连一座,远看像鸡窝一样。赵理民想瞅机会来个顺手牵羊,可在大白天的,人来人往,他一直没能得手。但他不死心,夜深了,他又到那里溜达。那些个体户多是从外地来的乡下人,他们远离家人,日子过得也很寂寞,也很孤苦。那些年轻力壮者夜里耐不住寂寞,便免不了会“偷鸡摸狗”。说来也是个巧。有两个狗男女正在一座小铁皮房里偷情,那女的有个“响床”的毛病,一到激动处,便哼啊哈啊地叫个不停。有路人经过只是嗤笑一声,匆匆走过。赵理民却不愿走开。他一脚踢开铁皮门,大喊一声:“我是公安局的!”

    那狗男女匆忙起身,暗夜中也没仔细看看这“公安”是啥模样啥打扮,便像受惊的兔子,穿上裤子就跑出了屋。被公安抓住可不得了,若按嫖娼就会罚款,弄不好还可能被拘留几天。捉贼要拿赃,捉奸要捉双。只要跑掉一个,他们就会来个死不认账。结果他们两个人都跑掉了,小铁皮房里变得空空荡荡。这正合赵理民的心意,他发现那床上有一件羊毛衫,床前有一双高跟鞋,小桌上还有一个收录机。他往小提包里一装,便匆匆逃跑了。

    这些东西都是城里的女人用的。面对桂英的质问,他的回答自然是合情合理,也让丁桂英开心,因为她真的喜欢这些东西。正因为这喜欢,她笑得才这样灿烂。正是这灿烂让赵理民突然生发出一种观念——要讨妻子喜欢,那就得有好东西。要有好东西,那就要有钱。

    这对赵理民来说,是一次关键性的大转变。从此他便死心踏地地跟随张长安去捞钱了。这一晚对丁桂英也同等重要。她不再把赵理民当成武大郎了。武大郎哪懂得这个?爱情来自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感谢赵理民,为她提供了生活的佐证。

    这一夜显得特别短,一睁眼天就明了。当她看到身边躺着的赵理民,那武大郎的形象又在他身上复活了。她心里有点烦,便来到院外。那里是一片小杨树林,在晨风中发出一片哗啦啦的响声。她在树林里舒展一下腰身,那小白杨挺拔的躯干让她常跟自己联系在一起。仿佛她就是一棵小白杨,被人移植到这黄土地上。可惜她一直扎不下根来,随时都有被大风卷走的可能。

    她继续向村里走去。她发现老支书门外停着一辆三轮摩托,那是派出所专用的,那闪亮的警灯特别耀眼。她一下紧张起来。她知道明霞姑娘是如何骗来的,她知道张长安起到什么作用。她转身就向张长安家走,她得赶快向张长安报个信儿,让他赶快躲起来。

    她来到张长安的家。张箩匠白了她一眼,瓮声瓮气地说:“不在家,出门了。”

    这让她松了口气,又转身奔向李玉林家。这时村民也被惊动起来,乱纷纷地朝那座新盖的三间红瓦房奔去。有人边走边议论说:“好容易娶个漂亮媳妇,不能让他们带走。”

    李玉林家围满了人,一位穿工作服的老人面对紧闭的大门哭喊着:“明霞,明霞,你在哪儿?爹看你来了!”

    一个操外地口音的妇女拼命拍打着李玉林家的外门,边哭边叫喊:“明霞,明霞!你就不想娘吗?你就这样狠心吗?”

    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乡下人向着乡下人。两位民警来找村支书调查情况,年过花甲的老支书大包大揽地说:“没错,没错!这事我清楚。明霞来时笑眯眯的,村里人给她介绍婆家,是她自愿嫁给玉林的。小两口高高兴兴到乡政府登的记,还请我当主婚人。人家明媒正娶,光明正大,哪能是拐来的呢?”

    民警考虑的是触犯不触犯法律,他们问老支书:“那个张长安……是啥样子?”

    老支书哈哈一笑,对两位民警说:“这孩子义气得很,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村里人没有不夸他好的。实话对你说吧,我觉得这孩子有本事,我正琢磨着是不是让他当村干部哩。”

    民警不干预村里的事务,他们又问:“张长安是不是从明霞身上捞取过什么好处?”

    “哪里话,哪里话。”老支书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话很带感情,“人家可不是人贩子!人贩子是为了赚钱。人家张长安为了成全这门婚事,没少往里面贴钱。听说为给明霞的妹妹治病,人家一把交给李玉林五百块。真够朋友!”

    两位民警对老支书的话半信半疑,最后又到村民中调查。村民没人统一口径,可他们说的话跟老支书讲的差不离儿。两位民警确认这不是拐卖妇女,便开着警车回派出所去了。本乡本土的,谁愿惹麻烦事呢?

    玉林家大门紧锁,丁桂英急忙把明霞父母拉到村头她家里,又倒茶,又递烟,亲热得像一家人似的。丁桂英知道这事牵扯着张长安,她必须竭尽全力做好老人的工作。她会虚构,会艺术夸张,会把死蛤蟆说成活蛤蟆,自然也会用一套动听的言辞把两位老人的心打动。她先把农村夸成一朵花,并且来个现身说法:“我也是城里人,爹娘都有工作,可我却不留恋城市,自愿嫁到乡下来。农村不像前些年那样穷,眼下有吃有穿有钱花。地里活儿不够男人干的,妇女在农村最享福。你看这院子宽宽绰绰,种点菜,养点花,城里能有这样好的地方吗?还有,农村不用买煤买面,连青菜也不用买,墙角地头多少种几棵就够吃的了。你看看这小青菜是刚从地里拔的,水灵灵的多新鲜!这鸡蛋是刚下的,维生素没有遭到破坏。城里人哪能尝到这样的新鲜食品?还有,这农村展眼一看是一片绿色,平平坦坦的望不到边。风吹来是凉爽的,空气也比城里清新香甜。城里人能享受到吗?据说那汽车的噪音有损人体健康,那煤灰、烟雾和工厂排出来的废气能致癌。过几年你二老退了休,到乡下来养老,种花、养鸡、喂鸟儿,保您能活一百岁,这不比城里人强得多吗?”

    一番话说得两位老人脸上有了笑纹儿,明霞妈说:“农村是不赖,可俺霞儿正上学,俺不能叫她荒废了学业呀。”

    丁桂英嘻嘻一笑说:“大婶,如今上学中啥用?报上说了,从今年起,大学毕业也不包分配了。咱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大学毕业又咋着?看大叔的模样也不是个当官的,明霞大学毕业又能有多大出息?在城里闲着还不如到乡下来哩。俺乡下也在办工厂搞企业,收入也不比城里差。你看看我家里怎么样?有书读有报看,想听听歌儿,这里也有邓丽君和毛阿敏,想叫谁来唱谁就来唱,一切听我指挥。大叔大婶你说说,在农村有啥不好呢?”

    一席话说得两位老人笑了开来,先是明霞爸动了心:“农村是不赖,我老家也在农村。我也想退了休回老家去住些日子。”

    明霞妈仍不放心:“俺大老远地跑来,总得叫俺见见明霞吧?要是她真心实意想嫁到这里,俺当父母的也没啥说的。”

    丁桂英一听这话心里有了底儿。“那好,我这就去叫明霞。”她安顿好两位老人,便失急慌忙地赶到玉林家。

    明霞不在玉林家,她被转移到邻村亲戚家里去了。

    这些天,玉林整天担惊受怕,听到有警车响,又看到一男一女俩老人向村里走来,他顿时意识到不好,便对明霞说,邻村的表姑家里有事,让她去一趟。他骑上车子,便带明霞到了表姑家。玉林紧紧拉住明霞的手,苦苦哀求说:“明霞,我求求你,你可不能离开我。这些天我对你啥样,你心里最清楚。当初你同意嫁给我,我可没有强迫你。要是公安局来人调查,你可得说实话。”

    明霞见表姑家没有什么大事,听了玉林的哀求,便猜测爹娘可能找她来了。明霞离家已半个多月,她时刻都在想念爸爸和妈妈。她更担心妹妹的病,担心她的失踪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痛苦。前几天她写的那封信,把这里的情况大大地美化一番。但她不是傻子,她知道爹娘对她不放心,一定会来找她。

    丁桂英风风火火地赶到表姑家。她先劝玉林:“喂养熟的鸟儿飞不走,强关在笼子里不能长久,是熟鸟是生鸟先放出来试试再说。”接着,她又对明霞进行一番启发诱导,“这些天,玉林对你好不好?”

    “好。”

    “乡亲们亏待你没有?”

    “没有。”

    “你觉得刘店村怎么样?”

    “不错。”

    明霞这话是真诚的,出自内心的。

    的确,玉林对她好。每顿饭端到她面前,鸡鱼肉蛋,样样都有。她一再声明,我不是娇小姐,你们吃啥我吃啥。可玉林不听,每顿都要炒几个菜。玉林爹还特意到河里捞小虾米,活蹦乱跳的,在油锅里一炸,香酥可口,她在城里也没吃过。这爱这情,让她深深感动。玉林在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地里的活儿从来不叫她伸手。她在家闲得慌,玉林就陪她去村外采花,捉鸟儿,最令人感动的是村里的婶子和大嫂,她们刨了花生,摘了大枣,总要拿来让她尝个鲜。有个大婶家里栽了一棵石榴树,摘下来却舍不得吃,准备留给在城里上学的小孙子吃。可她竟挑了一个最大的让明霞品尝。老太太看她吃得津津有味,竟开怀大笑起来:“石榴,石榴!明霞要真心实意地留下来了!”

    农民真是太有意思了!

    她真的喜欢这里了。

    丁桂英仍要做她的工作。她拐着弯儿劝说她:“咱这里偏僻落后,没法跟城市比,这我知道。可人活在世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吗?老辈人在这里生活一代又一代,他们就不懂得啥是幸福吗?我来这里比你时间长,我觉得农村也有农村的好处。大道理咱不说,我觉得一个人能活得舒心,活得快活,这辈子就没有白过。城里有汽车有高楼,那能属于一般老百姓吗?那是人家大官的,富豪的。咱小老百姓沾不了边儿。在城里咱是下等人,处处听人家摆布。在乡下可就不一样了,你有自己的责任田,有自己的红瓦房,还有一座小院。过些日子玉林混抖了,给你盖栋小洋楼。这可了得?外国人叫别墅。你在城里混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这话倒说到明霞心坎里。她在城里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那两间破平房是厂里的家属院,产权属于新改制的公司所有。爹娘苦了一辈子,唯一的家产就是她和妹妹两个人。现在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爹下了岗连个普通活儿也找不着。母亲文化低,到街头打扫垃圾都没人要。农村有自己的几亩责任田,吃饭穿衣不发愁,绝对不像城里人总有下岗之忧。要是今后农村也办工厂,搞多种经营,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城乡之间还能有啥区别?

    “别说了,我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不会离开玉林,不会离开刘店村,请你放心好了。”明霞打断桂英的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听了这表白,桂英和玉林都喜上眉梢,二人便领着明霞去见她爹娘。

    母女相见,自然是痛哭流涕一番。妈紧紧抱住明霞,生怕女儿再跑了。她抱怨女儿:“明霞,我的孩子!你真这样狠心,舍得离开妈妈吗?是不是有人骗了你,欺负了你?你要对妈讲实话!妈为你操碎了心,整夜睡不着觉。娘为你登了报,到处发寻人启事。公安局也为咱费了不少心,以为你被人拐卖了。孩子啊,你为啥要到这乡下来?你要说实话!公安局都派人来了,没人敢咋着你,你不要害怕。”

    明霞依偎在妈妈怀抱里,默不作声。等妈妈哭够了,说完了,她才抬起头说:“妈,没人骗我,更没人欺负我,是我自己要出来的。我出来是为了多挣钱给妹妹看病。我是可怜妹妹,也可怜爸爸和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该为咱这个家挑起生活的担子了。我实话对您说吧,两个月前我就去给人家当了帮工,可那挣不了多少钱,于是我就到这里来了。”

    “那你为啥要嫁人,是不是谁强迫你的?”妈妈追问着女儿,在场人一下子紧张起来了。

    “姑娘大了总是要嫁人的。”桂英忙走向前去对明霞说,“明霞,你对你妈说说,是不是你同意结婚的?”

    “妈,是我同意嫁给玉林的,没有谁强迫我,我看玉林老实,人品好。”明霞不愿让妈妈伤心,她劝说着妈妈,“以前你不是常劝我说,要找个老实人,可信任的人吗?玉林待我好,什么事都顺着我。他听说妹妹有病,马上给咱家寄钱。妈,那钱你总收到了吧?”

    桂英忙来劝说:“是呀。要是拐的卖的,瞒还瞒不住哩,哪会给你家写信寄钱呢?”

    玉林一直愣愣地站在一旁,他想说什么,又不知咋个说。他生怕把明霞带走,时刻警惕地站在那儿,并已安排好村里的几个好伙伴,准备随时把明霞转移到别处。

    桂英给玉林使个眼色,向明霞父母介绍说:“您老仔细看看,这就是玉林,一脸老实相,他能是那坑骗人的小流氓吗?”

    玉林上前一步,半蹲半跪在明霞父母面前,亲亲热热地喊了一声“爹”,又喊一声“妈”。

    明霞的爸爸也是个老实人,他一直蹲在一旁没吭声儿。此刻他见到玉林,心里猛一乐,多好的小伙子!白净脸,细高个,穿得干干净净,跟城里的小青年差不多。他一辈子没生儿子,见了男孩感到特别亲,特别喜欢。他那多皱的老脸顿时放射出喜悦的光彩。

    这光彩让具有艺术洞察力的丁桂英捕捉到了。她笑嘻嘻地说:“大叔,大婶,你家不是没有男孩吗?那就让玉林做你家的上门女婿吧。”

    形势急转直下,连明霞妈也不再追问明霞是咋到这里来的了。明霞爸转而劝老伴说:“她妈,别再说这么多了。我看玉林也不错,这门亲事……就认了吧。”

    村民们齐声说好,整个气氛顿时转变得亲热起来。明霞妈擦擦眼泪,看看玉林,看看明霞,难道这是命里注定要这样吗?

    玉林爹早已打好酒,买好菜,请来村里的厨师做了一桌好饭菜。他走到明霞爹妈面前,以主人的口气邀请他们说:“大老远地跑到乡下来,也该饿了。有啥话咱饭桌上接着说。你说好吗?”

    “大叔,大婶,你看你亲家多热情,早就把饭菜准备好了。快来坐,快来坐!”丁桂英恰到好处地发出邀请,把几位老人和亲属拉到饭桌前坐下,“结婚时没来得及请您二老,这次就补补缺吧!”

    村民们又是一片欢笑声,暗暗称赞桂英真是一把外交好手。

    明霞父母默认了这门亲事,酒桌上一片欢笑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