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就有很发达的教育。在奴隶社会,“古代为官有学,而民无学”。“古者世禄,子就学父,为畴官”。学术和教育都为官所有,即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商周两代已有了文字,“有册有典”,有天文学、数学、医学、乐舞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教育趋于没落。“天资失官,学有四夷”,当时已有学校的雏形,教育的内容也相当丰富,有射、御、礼、乐等,社会上出现了掌握文化的“士”这一阶层,它居于民之首。“士”是一种职业,为诸侯服务。读书的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学而优则仕”。有仕可做,就激发了教育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教育发展更是引人注目。汉代“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私家教学之风盛行。唐代实行科举制,学校亦盛,日本等国都派留学生来华,宋、明代的书院也负有盛名。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提倡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培养统治人才,使之能“治国、平天下”;二是“化民成俗”,“教化立而奸邪皆上”。读书人读的是儒家的经典,其目的通过科举考试,能谋个一官半职。
我国的第一所私立大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办的,以后历代不衰。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大国办大教育,到了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已达80多万所,其中民办高校3000多所,拥有固定资产16.7亿元。在邹本兴要创办“冀联”医学院的1987年,河北省虽已有几十家民办高校,但还没有一家民办医学高校。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邹本兴,既有为民造福的思想,也有较强的市场意识,他的性格是,既然做事,就要敢为天下先,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老同志们信心很足,而刚起步就碰了钉子,看来想办成一件事着实不易
邹本兴把自己要办学的想法,首先告诉了程新喜。程新喜原来是空军某医院的院长,现在石家庄空军干休所休息,和邹本兴所在干休所只隔一条马路,两人在职的时候关系一直就很好,而且两人都是河北省“人大”代表。1984年邹本兴第一次提出了办学的想法,程新喜就很赞成,因为他也听到了农民代表的类似反映。但办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次两人只简单地交换了一下意见,以后再没提。1985年,两人参加省“人大”会议期间,又听到关于农村缺医少药的反映,邹本兴再也坐不住了。会议一开完,他就把程新喜拉到自己家,商量有关办学事宜,正好赶上老伴不在家,程新喜首先问:“你跟老伴商量没有?”邹本兴说还没商量。程新喜说:“赶紧商量,如果老伴不同意,咱俩劲头再大也不行。”邹本兴觉得程新喜言之有理,在职的时候,自己在单位干什么用不着跟老伴商量,现在退下来了,办学是大事,没有老伴的支持是不行的。邹本兴很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伴,没成想老伴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并且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他一臂之力,邹本兴明白,老伴这么爽快地支持他,主要是看着他退下来之后闲得难受,怕他憋出什么毛病来。
1986年上半年,邹本兴把办学提到了自己的重要议事日程。办学需要资金,需要设备,但更重要的是需要人,选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呢?邹本兴要求的条件是,第一,都是退下来的老同志,而且都是部队的离退休干部;第二,年龄在60岁以下,身体条件要好;第三个条件最重要,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善于合作,最起码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在这三个条件下,邹本兴开始在自己比较要好的老同志们中间筛选,程新喜当了多年院长,适合抓教学和管理;他想到了孙宝太,孙宝太一直是邹本兴的下级,脾气温和,修养也好,适合做后勤工作;再就是孙树和,孙树和离休前是军纪委专职委员,当过团、师政治委员,有较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适合当书记。邹本兴想,如果自己当院长抓全面的话,有这几个老同志配合,这个领导班子还算过得硬。找这几个老同志一商量,大家积极性很高,都退下来没事干,在家憋得难受,自己是党员,老干部,享受着党给予的离退休待遇,做买卖挣钱的事不能干,有吃有喝有花的,也用不着干,要干就干对社会有用的,自己有能力而且喜欢干的,办学不能不说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邹本兴把几个老同志叫到家里来商量,初步决定办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大专班)。当时,石家庄还没有一所民办医学院,在全国范围内也不是很多,也就是说,没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邹本兴说,虽然我们是退下来的老同志,但我们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干,就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大家商量来商量去,认为办学工作干头万绪,但首先要把校址定下来,没有教室,没有宿舍,其他就无从谈起。关于校址,大家提了很多方案,但邹本兴最终倾向于在于休所,当时干休所二楼有空闲住房,容纳一二百人没问题。在干休所办学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来老同志们离家近,上下班比较方便;二来租干休所的房子,还可以给干休所创收,给老同志们谋点福利,大家也认为这是最佳方案。
邹本兴很快把在于休所办学的事向所长、政委作了汇报。所里召开了党委会,邹本兴、孙宝太列席参加,邹本兴就利用干休所空闲住房办学作了说明,与会人员没提出任何异议。第二天,邹本兴马上组织大家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正在这时,所长把邹本兴叫去个别谈话,让邹本兴没有想到的是,一夜之间,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所党委会召开之后,所老干部管理委员会又召开了会议,与会人员一致反对,并提出意见达20条之多,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意见是,把社会上一些不明底细的小青年招来,院里有点姿色的大姑娘小媳妇的安全就没保障了,还有家家都有葡萄架,谁看得过来?还有的老干部说,忙乱了半辈子,好不容易消停下来,你就让我们多活几天吧,云云。总之,要办学到外面办去,别在所里添乱。
邹本兴回来把这些情况跟大家一说,孙树和火了:“咱他妈到外面办去,我就不相信,中国这么大地盘,就找不到一个办学的地方。”
孙宝太一向温和,说话面带笑容,办事不着急,他对邹本兴说:“咱别着急,是不是再个别做做工作,最好还是在所里办。”
邹本兴犹豫了一下说:“人家提了20多条意见,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这样吧,咱们去找陈丕海,看看能不能和省院联合办学。”
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陈丕海是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党委书记,是部队干部转业的,也是胶东人,和邹本兴、孙树和、程新喜、孙宝太早就是好朋友,合作的希望很大。邹本兴找陈丕海商量,陈丕海满口答应,但对邹本兴说:“你们都退下来了,我还在职,我不能公开参加办学。”邹本兴说:“不公开,就秘密参加,反正你跑不了。”
省医院召开党委会,专门讨论联合办学事宜,邹本兴、孙树和列席参加。双方达成的协议是:校方出资金、场地、生活设施等;省院出教员、教学设备、实习场地等,校方每年交省院一些公杂费。会上还决定了其他事宜。
校名:冀联医学院。
学校领导成员:邹本兴任院长,孙树和任书记,其他成员有程新喜、孙宝太、许荷立。
办学地址一波三折,老同志们急得团团转。邹本兴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部队
联合办学的意向签订之后,邹本兴他们抓紧了下一步的筹备工作。但眼下最要紧的问题还是校址的选择,如果没有校舍,招了学生往哪儿放?再说房子定不下来,其他的筹备工作就无从谈起。干休所的方案被否定之后,他们又找了某部队的空闲住房,在务虚阶段双方合作得很好,而在关键时刻,对方又发生了变故,这样,第二次选址又宣布告吹。
1987年3月,办学地点还没确定下来,邹本兴急得团团转,如果在一两个月还没着落,今年的招生计划就落空了。就连说“我不信中国这么大地盘,就找不到一个办学的地方”的孙树和,也想不出中国的地盘上,究竟在哪儿能够办学。正当几个老同志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提供了一个信息,邹本兴原来所在的某集团军赴滇轮战一年,在此期间,招待所封门闭户停止接待。邹本兴眼睛一亮:真乃天赐良机。但他没急于找在家留守的首长洽谈,鉴于前两次选址失败,再加上觉得自己毕竟离休了,说话不灵了,万一领导不同意,不仅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也等于没有退路了。
邹本兴经过反复考虑想出了一个迂回进攻的办法,他去找集团军原军长阎川野,让他出面跟集团军的领导打招呼。阎川野对邹本兴办大学很感兴趣,邹本兴找到他,他马上给在家留守的杨副军长打了个电话,并亮出自己的观点:老同志想为社会做点事情,这是好事,部队应该给予支持。杨副军长当即表示同意老首长的意见,并把电话打到云南集团军前指,请示了军长、政委,得到批准后,及时告诉了邹本兴,办学地点问题就这样敲定了。
很快,双方签订了协议书。协议书甲方:××部队司令部管理处乙方:石家庄冀联医学院
关于军民互利共同培养卫生人才事一、甲方提供招待所一所中三楼两侧23个房间(学生20间,室内每间4张床,一桌一椅,余3问办公室和1间会议室,室内5张办公桌,5张床,4张长条课桌,20把椅子)作为宿舍和办公室,另提供一个教室(4间,室内提供126名学生听课用桌椅)。二、甲方给乙方提供90人就餐。三、乙方每年给甲方租赁费3万元,合同期为一年。甲方:××部队司令部管理处(盖章)乙方:石家庄冀联医学院(盖章)
1987年9月5日
从这份原始原样的合同真可以看出,“冀联”是在什么环境中起步的。
五位老同志分别从家拿来5000元,这就是冀联医学院的全部启动资金,他们立下的是“君子协定”
邹本兴和几个老同志马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办学筹备工作。老同志们在职的时候谁也没办过学,在台上的时候都是当官的,有的甚至指挥千军万马,一声令下,就等着检查落实了。现在可不是那么回事,每个人都五六十岁了,且手下一个兵没有,什么都得自己动手干。孙宝太骑自行车出去买教材,一天往书店跑几个来回。孙树和联系教室、宿舍、黑板、桌椅,邹本兴和程新喜跑各种执照,骑着自行车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盖。老同志们把各种执照办完,把公章一枚枚地盖完,脾气也给磨得差不多了。过去听人说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顺口溜儿,这回算真正领教到了,在市某局办公室,一位很有权威的领导当着孙宝太的面就说:“你们这些老同志不在家好好休息,出来办学,精神可嘉。但有句话我可就说出来了,如果你们招不来学生,会把你们这些老同志愁死、难死。”孙宝太听了竟无言以对。办学需要启动资金,而邹本兴他们是真正的白手起家。邹本兴声称:“冀联医学院既然是民办大学,那就是不要国家投一分钱,不要任何企事业单位赞助一分钱,完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大学办起来,由此来证明,我们这些当年的老八路、老共产党员,在离退休之后,还能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
经五位老同志商量,决定每人筹集5000元作为办学启动资金,在当时每个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加上养家糊口,存折上的数字都没超过4位,拿出5000元,都有一定的困难。邹本兴说:“各想各的办法吧,是叩头是作揖,反正把钱拿来就行。”
第二天,五位老同志都一分不少地把5000块钱拿来了。程新喜工资高,儿女们都大了,家庭负担轻一些,没用借钱。邹本兴的钱是亲戚们凑的;孙宝太借了儿子一部分;孙树和、陈丕海都各自想了办法。钱凑齐了,一共两万五千元,当时也算巨款了。分管后勤的孙宝太副院长说:“咱亲兄弟明算账,是不是签个协议?”邹本兴说:“要签协议就是君子协定,咱们都是老战友,老党员,要是为了钱,恐怕谁也不和我一起办学。”程新喜说:“反正大家的钱都是平摊的,要不要协议无所谓。”大家也同意,不签协议了。最后,邹本兴又说:“办学是有风险的,我们这钱花出去究竟有没有效益,还很难说,也就是说,从现在起,这风险也就靠我们共同承担了。”
两万五千元钱,用在办大学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没几天就花完了,大家就再四处筹措,像攒鸡毛凑掸子一样,一点一点地积累。按孙宝太的话说,不管是张开嘴张不开嘴的人,都张嘴借了,活了半辈子,没在人面前这么低下过。求人难哪。
花5000元钱做了招生广告,半个月没见动静,大家心里有点发毛。开学典礼大会上,老军长阎川野说:“老邹,你们可不能误人子弟呀!”
到1987年5月,办学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但老同志们丝毫不敢松口气,因为究竟能不能招来学生,能招来多少学生,谁心里也没底。5月初,他们花5000元钱分别在《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报》、《石家庄晚报》上做了广告。广告发出去之后,老同志们如坐针毡地翘首等待,半个月没动静,他们有点发毛了,认为广告费大概打了水漂儿。到了第18天,本市来了一个报名的,五个老同志挨个握着那位同学和家长的手,紧接着,三三两两不断,等到开学前,来了126个。
回忆那段时间的经历,邹本兴说:“我这辈子最揪心的,就是那段时间,办学是我主张和运作的,如果真招不来学生,我对几个老同志怎么交待。我记得,广告发出去之后,我们就坐在电话机旁边等,一有电话,几个老同志抢着接。”
1987年9月1日,某集团军大院彩旗招展,鞭炮齐鸣,冀联医学院首届大专班开学典礼仪式在会议室举行。某集团军首长、北京军区军医学校的领导、河北省卫生厅、石家庄市教委、河北省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典礼仪式。民办医学院在河北省尚属首例,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新闻界给予了广泛关注,第二天,有关报刊登载了冀联医学院举行开学典礼的消息。
后来,邹本兴回忆说,开学那天,参加开学典礼的各位领导和各界人士都发表了讲话,对“冀联”寄予无限期望。其中,原陆军参谋学院顾问、原某集团军军长阎川野的讲话语重心长且耐人寻味,他说:“老邹,这些孩子多可爱,他们都跑到‘冀联’上学,你们千万不能误人子弟呀!”
邹本兴说,老军长的话,说得我心里沉甸甸的,每当想起来,我就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与责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