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这里延伸-学者有其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走进“冀联”,给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而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大国要办大教育,穷国也要办大教育

    在走进冀联医学院大门之前,我想了很多,四十岁出头的我,对于在学校受教育的经历简直不堪回首。我1966年在农村上小学,正赶上毛主席他老人家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教育革命是“文化火革命”的前沿阵地,其目的不仅要“砸烂一个旧世界”——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以及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教育思想,而且还要“建立一个新世界”——提倡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伟大变革中,我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读了九年,而这九年又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且教学环境又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学校,名为高中毕业生,其知识含量之低,是让人羞于启齿的。高中毕业后,我也做过大学梦,但都成了南柯一梦或黄粱美梦。等到了而立之年,我虽然也走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这座高等学府,但充其量是接受专业培训或进修,而不是系统地全面地接受大学教育,其知识结构和层次都受到某些局限。所以,我不敢承认自己上过大学,直到现在,我对大学还是充满着仰视和敬畏。

    当我第一次走进冀联医学院大门的时候,心情是豁然的,也是复杂的。我感觉我的使命不是要欣赏什么,采访什么,而是要追问什么,反思什么。

    1992年之前,这里是石家庄市北郊一片荒芜的毛草地,是一个无人光顾和问津的地方,而现在这里已是群楼耸立,鳞次栉比,芳草绿地,花团锦簇了。从远处看,“冀联医学院”五个大字在七层高的教学大楼上巍然屹立,气势宏伟,分外耀眼。昔日白手起家靠打游击生存的冀联医学院,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占地110亩,拥有15座大楼,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000万的建设规模了。

    这一系列的数字,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除此之外,我还有点“触目惊心”。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也到处走走,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某些集体企业倒闭或被兼并,职工下岗分流,教师发不出工资等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而眼前一个民办学校竞如此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所学校的经营者,是清一色的部队离退休干部,是靠带兵打仗起家的老八路,是一些被人们称为“卧底”的老同志,他们能在夕阳晚秋干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业,究竟靠的是什么?

    为了弄清我要弄清的问题。我决意在“冀联”扎下去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且要散兵作战,四面出击,撒开网大面积捕捞。

    邹本兴说:“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学者也要有其校。靠打游击办学,那不是‘冀联’的发展方向。”

    1989年,冀联医学院与河北省医学院正式脱钩,挑摊单干。陈丕海在省院党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名正言顺地归建到“冀联”。后来,“冀联”原党支部书记孙树和因病住院,陈丕海接任书记。在这之后,“冀联”也接纳了一些新人,包括院领导在内,实现了老中青三结合,坚强的领导班子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使学校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冀联”开办以来前五年的招生数字是这样的:1987年126名

    1988年294名

    1989年无

    1990年229名

    1991年266名

    邹本兴在每年开学典礼请领导和来宾的时候就怕人家问:“今年你们在哪儿办呀?”

    这五年,学校像打游击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乎是办一期就搬一次家,搬一次家就折腾个人困马乏,费心费力,劳民伤财。邹本兴感到,“冀联”再也不能这样办下去了,“冀联”必须有自己固定的校址,有自己的教学楼,有自己的实验室,有自己的宿舍,有自己的操场,有自己的实习基地等等,总之,就是有自己固定的合法的地盘。办学是办学,不能像过家家。

    经和大家商量,决定出去买地皮,当时也有人有顾虑,买地皮风险太大,资金太高。办学五年来,“冀联”的经济来源在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精打细算抠出23万元,这就是“冀联”的全部家当。如果摊子铺开了,投资加大了,万一生源下降了,拿不回投资,“冀联”只有负债经营,岂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邹本兴没有顾及那些顾虑,他说:“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学者也要有其校,打游击办学,那不是‘冀联’的发展方向。”

    1991年6月的一天,邹本兴和程新喜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骑着自行车跑到市土地管理局。一问价,每亩6万元,当时想先买6亩,需36万元,邹本兴算算账,觉得买不起。土地局的同志告诉他,如果省教委或市教委开信,能够证明购买土地是为了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每亩可降至4.5万元,邹本兴又算了算账,觉得这个价码还能承受得起。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到市教委开信。办学这五年,跟省教委、市教委的头头脑脑们混得很熟,信开得很利索。接下来他们又跑了国土管理处、土地局、规划局、城建局、环保局、施工管理处、质量检查站,大大小小40多个单位,盖了40多枚章。这一折腾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稍喘了口气,把几个老同志叫齐了,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到那块将要成为自己的地皮上看了看。没成想,回来后地皮每亩涨到8万元,据说以后还要涨,不用说是买不起了。市区买不起,他们又考虑到郊区买,一打听,市北郊获鹿地区(距市区仅几公里),每亩2万元。邹本兴想:不管在哪儿,反正要买,既然便宜就多买,“冀联”是要发展的,开始创业就要有这个眼光。就这样,经过和大家商量,决定花30万元先买15亩。在这之前,他们多次到现场勘察过,地皮虽然在获鹿境内,但与市区为界,交通还算方便,且周围无任何建筑物,利于发展规模。邹本兴还有更长远的打算,盖完校舍将来就要建附属医院,一为学生实习,二为学校创收。几个老同志对那块地皮所处的位置进行了认真研究,将来医院建成之后,可争取到周围5个县的病源:西为鹿泉和径井县,西北为平山县.正北为灵寿县,西南为元氏县,而且周围没有一家大医院参与竞争。因为这些条件和优势,选这块地皮做校址,邹本兴没做任何犹豫。

    我采访这段经历时,邹本兴说:看来这一步算是走对了,我们刚把地皮买下就涨价了,而且很快翻了两倍,到现在恐怕就是十几倍的问题了。

    这大概就叫抓住机遇,抓不住,机遇就会与你擦肩而过,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抓不住机遇,不能赢得主动,就是最大的失策。

    邹本兴和陈丕海也把铺盖卷搬到了工地,两个老战友在简易工棚里住了两夏一冬,目的是不能让“冀联”出现“豆腐渣”工程。

    地皮买下了,几个老同志的自行车也骑烂了,因为他们还要重新跑40多个单位,重新盖40多个章。但这只是刚刚开始,老同志们换了自行车还得接着跑,跑钢材,跑水泥,跑木材,跑沙石,跑一切盖楼用的原材料;搞预算,跑贷款,找工程师,找施工队,这些都是老同志们从未经历过的,但都得从头经历,从头开始。

    1991年6月,通过招标,施工正式展开,邹本兴和陈丕海与施工队同一天住进了工地。他们和民工一样,在工地上搭了个简易工棚,在里边搭了个地铺,就把铺盖卷搬进去了。他们住在工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监督和指导工程质量与进度,二是看管原材料。这是“冀联”的第一座大楼,也是主体工程,更是“冀联”最有代表的形象象征,如果出现“豆腐渣”工程,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冀联”的领导,尤其是院长书记,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冀联”虽然有了五年的经济积累,但在耗资几百万元的工程面前,那点积累就显得微不足道。搞这么大的工程项目,一靠集资,二靠贷款,基本上还是白手起家,钱来得不易,要保证全部用在工程建设上,用在刀刃上,一句话,“冀联”人浪费不起。正因为这样,邹本兴和陈丕海一天到晚围着工地转,一根钢筋,一块砖头,一个水泥袋,他们都要拣起来,高质量,低消耗,是盖这座大楼的宗旨。邹本兴有事没事就向包工头灌输这种思想,包工头偷偷地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较真的老头,就跟自己家盖楼一样。”其实,这跟邹本兴家盖楼有什么两样?住进工棚那天,跟老伴闹了点别扭,老伴不同意他到工地上住,理由是他在朝鲜战场上得过风湿病、关节炎,身上几处冻伤,现在有些年头没犯了。邹本兴解释半天,老伴还是不答应,最后他卷起铺盖走了。

    到了工地,想跟陈丕海诉诉苦,结果陈丕海也有同样的“遭遇”,也是在家偷着溜出来的,两人会心地笑了起来。别扭归别扭,老伴毕竟是老伴,第二天,把皮褥子送过来了,还送来了邹本兴爱吃的饭菜,邹本兴有些不好意思。

    邹本兴和陈丕海在工棚里可真是遭了罪。

    夏天,外面下雨,里面也下,外面雨停了,里面还下,两人在工棚里搭起了塑料棚,但被子、衣服还是淋湿了。既然睡不着,在哪儿也是挨淋,干脆到工地上转转,看看水泥盖好没有,地基钻水没有,民工们的工棚漏不漏雨,像在部队查铺查哨一样。民工们也纳闷,这俩老头真怪,大雨天,不好好在家呆着,到处转悠啥?

    要说最难熬的还是冬天,工棚四处透风,周围无遮无挡,一片荒芜。工棚里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到了晚上,两个人把所有能盖的东西都盖在身上了,还是冻得睡不着觉。没办法,两个老人只好挤在一起,互相给些体温,或者说一些战争年代的话题。

    邹本兴说:“老陈,这滋味比当年打淮海怎么样?”

    陈丕海说:“挨冻的滋味差不多,不过,那时候可比现在过瘾,和敌人一接上火,就顾不上冷了,要说难受还是‘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那会儿,眼看着敌人窜来窜去,就是不让打,趴在堑壕里干等着,天上下着雪,刮着风,两条腿冻得和木棍子似的,等发起冲锋的时候,我爬了好几次才爬起来。”

    说到这,邹本兴也来了兴致:“那国民党呢,不更可怜,让咱们一围,粮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大冷的天,见咱们吃热包子,他们馋得直流口水,流完口水,就吃雪团子,好多人顶不住,就爬到咱们这边来了。”

    一阵风袭来,工棚的简易门被吹开,邹本兴起来关门,又被吹开,邹本兴找来一根木头顶上,才算牢靠了。

    两个人还接着刚才的话题往下说。

    邹本兴说:“要说挨冻,还是在朝鲜,记得不,刚入朝的时候,我们连棉衣都没发,好多战士没捞着打仗就冻死了,太可惜了。”

    陈丕海说:“那会儿我当连长,晚上冻得睡不着觉,我就让战士们讲笑话,每人讲一个,荤的素的都行,只要把大家逗笑就行,有一次让营长给听见了,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邹本兴说:“有一回,团里把一个美国战俘交给了我们,那家伙每天钻到鸭绒被里才睡得着,我也钻进去试了试,真暖和。当时想,等什么时候,我们的部队每人都发一个那玩意儿,就享大福了。”

    两人那天一直说到天亮.白天再轮流回家休息,晚上接着挨冻。

    就这样,邹本兴和陈丕海在工地上熬了两夏一冬。两个老同志这样做,并不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而是坚决不让“冀联”出现“豆腐渣”工程,尤其是第一座大楼的崛起,这关系到“冀联”的生命质量。我第五次到“冀联”采访时,电子图书馆已经落成,这是“冀联”的第15座大楼。在“冀联”大院里,这错落有致的15座大楼,没有一幢是“豆腐渣”工程。由此可见,“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并不在于工程本身,而首先是人的思想与灵魂变成了“豆腐渣”,这将是极为可怕的。

    大楼盖到第四层,市场物价飞涨,预算出现较大缺口,那边求援无门,这边等米下锅,邹本兴急得嘴上起泡

    到了1992年春天,邹本兴他们在工棚的日子好过一些了。可当大楼盖到第4层的时候,又遇到了想不到的麻烦,市场物价飞涨,钢材由每吨2300元涨到5200元,砖由8分钱一块涨到2毛钱,原来的预算出现较大缺口,工地不得不停工待料。

    这是个让人始料不及而又十分尴尬的事情,工程队等着结算,民工们等着吃饭,7层教学大楼面临半途而废,更使“冀联”雪上加霜的是,邹本兴他们原来找好的一家单位,答应借给的120万元,因怕风险太大,找了个理由推辞了。这边求援无门,那边等米下锅,邹本兴急得嘴上起泡,陈丕海、孙树和急得骂娘。

    简易工棚里,说不清是院支部会还是院长办公会召开了,老同志们都有些激动,甚至要吵架,一开始就十分激烈。

    邹本兴说:“看来我们现在只能背水一战了,无论如何工程不能停下来。”

    孙宝太激动地站起来说:“就是倾家荡产背井离乡,我们也要把工程拿下来,不然我们就会被人家看笑话。”

    陈丕海接过来说:“现在不是看不看笑话的问题,是让国家财产受不受损失的问题!笑话?我们这么大岁数了,还怕谁笑话?”

    一向不着急上火的孙宝太也把眼珠子瞪得滚圆:“怎么不怕笑话?咱们在一起办学,有多少人眼红嫉妒心里不平衡,巴不得咱出点笑话。”

    邹本兴朝孙宝太摆了摆手:“别吵啦,咱们还是想想办法吧。现在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继续争取贷款,一个是个人集资。”

    一直闷着没说话的程新喜开口了:“大家的油水都挤净了,集资,能集多少?”

    邹本兴站起来说:“至少50万,‘冀联’的成败兴衰在此一举,不管怎么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大楼盖起来!”

    会议不欢而散。

    老同志们吵归吵,一旦组织上定了的事,执行起来谁也不含糊,这就是老党员老军人的作风,他们走亲戚找朋友求爷爷告奶奶,各忙各的去了,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员职工班主任们也分头四处找钱去了。关键时刻,“冀联”人体现了空前的凝聚力,慷慨解囊,倾其所有,东奔西走,各尽所能,用最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危难中的“冀联“。

    “冀联”在困难时期也得到了社会上一些好心人的支持。

    一个卖石子的个体户拿着3万元钱找到邹本兴说:“邹校长,我看出来了,你们是真正干事业的人,我家里就这些钱,你们拿去先用吧。”邹本兴握着他的手好半天才松开。

    一个卖大米的商贩把两千斤大米放在工地就走,孙宝太追着去付款,商贩说:“你们现在正困难,等以后再说吧。”

    还有一些村民主动到工地义务劳动……

    银行贷款出现变故,邹本兴掏出14级离休干部证,掏出省人大代表证,满脸通红地对信贷员说:再加上我这条老命,值不值20万?

    50万元的集资终于完成了,缓解了工地的燃眉之急,但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大楼盖起来,少说还需130万,而这130万,只有找银行贷款了。

    当务之急,跑贷款。金额130万!

    当时,老同志们对银行业务的政策和手续一片空白,只知道贷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会像到市场上买东西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走人。陈丕海在地方工作多年,方方面面有一些熟人,他提前给一家银行行长打了个电话,行长很痛快,说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银行系统责无旁贷,不过,我们银行小,没那么大业务量,我只能批准贷给你20万。陈丕海说:20万就20万,救急如救火,行长,我代表“冀联”全体师生谢谢你了。

    陈丕海兴奋地拉上邹本兴,第二天一上班就去了那家银行,结果,行长不在,一问说去开会了,问问信贷员,行长跟你们说没说过给“冀联”贷款20万的事,年轻的信贷员说:“说是说过,可是,老同志,你们有担保吗?”

    “担保?什么担保?”邹本兴瞪大了眼睛问。

    “哟,你们连担保都不懂,就来贷款呀?我给你们一种小儿科的解释吧,你们贷款20万元,必须有20万元以上的资产做抵押,不然,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偿还能力呢?”信贷员有点讽刺意味地给他们解释道。

    “可你们行长并没有说要什么担不担保,他只说让我们到银行来取贷款。”陈丕海解释说。

    “这是我们业务上的事,行长管不了那么具体。老同志,看来你们是没担保,那就对不起了,我这还忙着呢。”信贷员有点不耐烦了。

    邹本兴听了气鼓鼓的,行长答应贷款的时候,他也在场,说的痛痛快快,怎么到了银行就变卦了。他尽量克制自己,知道求人办事难,他向信贷员解释说:“我们贷款是为了办大学,发展教育事业,为农村培养医生,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钱,到期我们肯定还……”

    信贷员打断他的话:“老同志,你贷款干什么,跟我们没关系,我只看你有没有担保,看你有没有偿还能力。你把几十万块钱贷走了,到期还不上,我找谁要去?”

    邹本兴听到这儿,再也克制不住了,把手伸进口袋掏出了自己行政14级的离休证,掏出了河北省人大代表的代表证,放在桌子上,满脸通红地说:“小同志,你看看,这些能不能做抵押,还有我这条老命,值不值20万?”

    信贷员不屑一顾地看也没看邹本兴的那两个证件,并且傲慢地说:“老同志,收起来吧,这些东西有用得着的地方,不过,不是在我这儿。”说完,就忙别的去了。

    邹本兴嘴气得直哆嗦,最后竟痛哭失声……

    邹本兴少小离家,大大小小打了上百次仗,流过血,负过伤,立过功,受过奖,承受过起落,遭受过挫折,总之,他该哭的机会很多,但他没哭过,称得上是一条山东汉子。但他今天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活了60岁,他还从来没这么犯难过。

    陈丕海也爱激动,但他没哭,他不住地劝邹本兴:“咱+们再想想办法吧。”

    这时有人凑过来,问明情况后说:“贷款20万,拿出1万给行长,再拿出5000给信贷员,这事早办了。老同志,光想空手套白狼,哪儿那么便宜?”

    也有人说:“贷款就应该有人担保,这是起码的规矩,除非你银行里有人。”

    邹本兴和陈丕海听了这些议论,没说什么,默默地离开了银行。路上,邹本兴对陈丕海说:“咱是老干部,共产党员,不搞行贿受贿,丧失了晚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别把年轻人一步一步推向断头台。他不是要担保吗,咱找人担保就是了。”

    这天,邹本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书店,买了一本银行信贷方面的参考书。在路上就开始看,回到家,饭也顾不上吃,一口气把书读完。

    邹本兴终于在志愿军出身的厂长张兴让那里获得了担保。在双保险的情况下,一家银行一次性贷给“冀联”120万。邹本兴和陈丕海分头出去找担保单位,找了医院,找了企业,找了朋友,但都没得到满意的答复,有的是账上没那么多钱,不够担保的条件,有的则是怕担风险,不愿担保。邹本兴心里很别扭,平时见面你好我好的朋友,怎么一谈钱,脸色就变了呢?有的人则这样说:“老邹,要是你个人贷款,我担多大风险也给你担保,可现在你们是为了办学,谁知道这学将来会办成什么样?”邹本兴听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怪不得有人说:“你要想和朋友断交,就跟他借钱。”现在不是借钱,而担保和借钱性质差不多。现在的人的心态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一事。

    邹本兴和陈丕海会合,都一无所获,沮丧了一阵,他们去找省政协的副秘书长阎恩荣同志。阎恩荣很同情他们,先是跟一家银行的领导打了招呼,后又介绍给一家塑料厂。邹本兴和陈丕海满怀希望马不停蹄地去了塑料厂,厂长张兴让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而提到担保时,又有些犹豫。邹本兴跑得地方多了,也学会了跟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在张兴让犹豫的时候,他见他办公室的床上放着一件抗美援朝年代的军大衣,立刻兴奋地问:“张厂长,你也入过朝啊?你是哪个军的?”张兴让也有些兴奋地回答:“×××军的。”邹本兴说:“我和陈书记是×××军的。记得吗?我们两家1953年换的防。”张兴让上去握住邹本兴的手死死地不放:“哎哟,老战友。记得吗,交接阵地那天,我们两个军的战友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就这样,三个老战友兴高采烈地谈了一个上午,张兴让不由分说地留下他们俩吃饭,担保的事,利利索索地办完了。不过,张兴让让邹本兴写了一个反担保。那天,两个老战友的手不住地握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邹本兴还把银行的领导请到施工现场,汇报了“冀联”的办学方向和发展前景,并拿出了5个创办人以个人全部家产担保贷款风险的保证书,在双保险的情况下,这家银行一次性贷款给“冀联”120万。

    应该说,是这雪里送炭的120万,使危难中的“冀联”获得了支撑。

    事隔多年之后,陈丕海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眼睛总是红红的:“我和邹本兴共事多年,没见他为什么事犯愁过,更没见他哭过。一个60岁的老人,为办学贷款蹲在大街上哭,让我想起来心里就难受。”

    孙宝太说:“通过跑执照,跑贷款,我们总结了四句话,就是‘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铜头,就是脑袋要硬,不怕磕头;铁嘴,就是要敢于磨嘴皮子;橡皮肚子,就是肚子要有弹性,什么都能装得下;飞毛腿,就是要舍得跑断腿,而且要快。”

    邹本兴说:“哭是哭了,难是真难,如果没那段经历,‘冀联’也发展不到今天。”

    我第三次到“冀联”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冀联”筹备盖附属医院和老年病研究所及口齿病研究所,几乎每天都碰上当地银行的信贷员“泡”在邹本兴的办公室,主动给“冀联”贷款,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时光流过,物是人非,我不懂信贷业务,不知道是不是政策有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