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海史话:人海和谐共生之路-源远流长的人海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海潮涌动,传递着大海心底最深沉的呼唤;人海相依,演绎着人与海洋最炽热的情感。慢慢走过的岁月,仿佛是船儿在海面经过的划痕,转瞬间成为永恒。这里既有海洋的无限馈赠,更有人类铸就的恢弘而深远、博大而深邃的海洋文化。

    四方涌动众海神

    1.海龙王的由来

    对很多沿海居民来说,龙王不是一个陌生词。在他们心中,海龙王是有着非凡本领和神奇力量的海内天子,掌管着渔民的生产作业和旦夕祸福。所以,人们崇拜海龙王,希望龙王能让他们安居乐业。那么,海龙王从何而来?人们为何如此信仰龙王呢?

    传说远古时代,中国有许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象征。随着中原信奉龙的部落逐渐强大,东南沿海崇鸟、崇蛇的各个部落渐渐衰落,龙作为骁勇善战、智慧威严的象征逐渐统领了整个中国。到了唐朝,龙的地位已由远古时代的图腾转化为河海之君,于是从宫廷到民间,人们开始普遍祭祀龙神。

    “鲤鱼跳龙门”是怎么一回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大禹的治水英雄。他为了治理好黄河,给人民造福,就从青海积石山开始疏导黄河。据说,当时龙门山与吕山相接,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使黄河水倒流而泛滥成灾。大禹治理黄河来到此处,就用神力把龙门山劈为两半,让河水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龙门。龙门往下几百千米就是著名的三峡。后来,大江大海中的大鲤鱼,在每年三月都会来到这里,然后用全身力气,狠命一跃,跳过龙门的鲤鱼就一举成龙,跃不过去的就仍然是鱼,这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再后来,这句话成为吉祥用语,并用来比喻得到名人的援引而增长声誉。在科举时代,称会试得中者为登龙门。中国汉代著名的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在龙门诞生的。

    不仅如此,国外佛教的传入和推广也影响了海龙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其中许多关于龙王称谓和事迹的经籍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人们仿佛感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存在,从此,海龙王成为人们新的信仰寄托。

    2.小心翼翼敬元神

    辽东半岛滨海民众自古以来将海龟视为海神,尊称其为“元神”。都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龟一直以来就是长命百岁的象征,人们亲切地称海龟为“老帅”,期望沾点福气。古人传言海龟善于变化,可以给人祸福,所以渔民都不敢得罪它。船要下锚时,船长会高喊一声“给-锚-了”,再稍等片刻才下锚,就是怕伤到海龟。如果不小心捕捞到海龟,渔民立即虔诚地将其放回大海并念念有词请求宽恕。

    福建一些客家人也信仰龟,把龟看成能带来幸福的圣物。他们还把人活百岁称做“龟龄”,庆寿用的糯米稞上也要印上“龟印”。

    3.双面伊“神”波塞冬

    希腊神话中,波塞冬是手握一把巨大三叉戟、乘坐金色战马的海神。他住在深海的金色宫殿里,拥有强大的法力,掌管着海洋。在人们心中,波塞冬既是“恐怖神”也是“护神”。因为只要他不高兴了,便会挥动手中的三叉戟扰乱静谧的大海,引发海底地震和海啸。然而,有时波塞冬也会用三叉戟击碎岩石,让甘甜的泉水从岩石的缝隙中缓缓流出,滋润大地,灌溉农田。不仅如此,只要波塞冬的战马经过海面,波涛汹涌的大海立刻变得风平浪静。而每当渔民在海上遇到危险的时候,波塞冬的吉祥物海豚也会奇迹般出现,帮助渔民化险为夷。

    波塞冬的无边法力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也能带来丰收,保佑渔民航行顺利,所以爱琴海附近的希腊人都对海神波塞冬无比崇拜。他们真诚祭拜波塞冬,以期平复他的怒气;虔诚地信仰波塞冬,希望出海顺利安全。

    4.圣洁女神伊曼雅

    每年2月2日是巴西人的海神节。这一天,巴西人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祭祀海神,向海神祈福。他们祭祀的海神名叫伊曼雅,所以海神节又叫伊曼雅节。

    海神伊曼雅是巴西人心中聪慧美丽、纯洁善良的女神,她拥有强大的法力,不仅能保驾护航,更能赐予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节日清晨,里约维尔梅乌湾的伊曼雅神庙里聚集了许多人,伴随着鼓声响起,仪式正式开始。女祭司和一些侍女缓缓走来,她们穿着宽大的衣衫,带着闪亮的项圈,虔诚而优雅地跳起宗教舞蹈。人们认为伊曼雅喜欢玫瑰花、香水、镜子这些能代表她女性柔美的东西,便将香水、镜子、玫瑰花、酒和祈祷信装在篮子里献到祭坛上。中午时分,乐手奏起鼓乐,舞者跳起桑巴舞,人们纷纷涌向海滩。远处,一艘船缓缓驶来。船靠岸时,女祭司和侍女们便把盛有祭祀礼品的篮子送到船上。这时,人们也纷纷涌到船边,虔诚地亲手把自己的祭品献到船上。满载着祭祀礼品的船在人们的祈祷声中再次驶向大海。船到达特定地点后,装满祭祀礼品的篮子被放到水面上。人们只有看着篮子慢慢沉入海中,才会心里安定,因为这意味着伊曼雅接受了礼品,并会将幸福和安定赐予人们。日落时分,献完祭品的船返回岸边,给海边等待的人们带回他们期盼的消息——海神伊曼雅已全部接受了祭品。人们皆大欢喜,载歌载舞,直到天明。

    5.北欧海神,传奇般的故事

    濒临北冰洋的北欧地区,孕育了世人惊叹的北欧神话,如安徒生的童话。北欧的深海之神名叫埃吉尔,他是一个白发飘须的老人,有着非常瘦长的手,掌管海中的波涛。每当他到海面上时,便会追逐海船,把它们拉到水底的宫里。埃吉尔的妻子也是一名海神,她和埃吉尔一样贪婪而残忍,喜欢在海上暴风雨时撒网捕捉失事船只和亡者。临海而生的北欧人期待平静安宁的生活,他们一直敬畏海神埃吉尔及其妻子。除了这两位主要的海神,中世纪时,北欧人还相信有一些有着鱼一样尾巴的海神。据说这些海神常常到陆上乡村中游玩,她们坐在岸旁,梳着金色的或绿色的长发,弹着竖琴,非常美丽。甚至有些故事还讲到这些美人鱼变成了鹅或海鸥,把她们的羽衣留在沙滩上,如果有人捡到了,就可以娶海神美人鱼为妻子。

    6.笼罩王权光环的日本海神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的太平洋岛国,四面环海,岛屿众多。与海相邻为伴的日本人,自然也信仰海神。据说,日本人信仰的海神身上笼罩着不一般的光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的海神信仰与王权有密切联系。关于山幸彦,日本民间有个神话故事。传说山幸彦钓鱼时,不巧被海中的大鱼拖跑了鱼钩。于是,山幸彦独自前往海神宫,希望找回鱼钩。在海神宫,山幸彦遇到了有鳄鱼身形的海神之女丰玉毗卖,山幸彦最终与她结下了良缘。不久,丰玉毗卖生下一子叫鹈葺草葺不合命。鹈葺草葺不合命结婚后生了四个孩子,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在这个神话中,日本天皇和他的母亲、祖母均和海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皇即为大海之子。日本的《尘添壒囊钞》一书也说天皇是海神之子:“应神天皇乃海神之子,故留有龙尾。”这句话不仅点明了日本海神与王权的关系,还暗示了日本海神是龙。龙神和龙王信仰在日本的确很流行,日本至今还有许多龙宫龙神故事。例如,日本志摩一带流传的海神中,最有权威的就是八大龙王。

    日本还有哪些海神

    除了原始海神和龙王,日本的海神中还有众多地方神和渔业神。例如,渔民尊奉山幸彦为潮神;日本山形县,每年要祭祀鲑鱼之王;居住在日本海北端的女真族后裔至今还保留着逆戟鲸崇拜的祭祀活动,当地居民相信逆戟鲸是大海的主宰,只有向它祈求平安和祝福,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日本下北半岛和津轻半岛把狐仙作为渔神,尤其在津轻地区,当地渔民对狐仙的信仰非常盛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冲绳一带渔民也供奉妈祖神像,妈祖是冲绳渔民的船神娘娘。另外,在日本许多寺院里都供奉着天后神。由此可见,源于中国的天后娘娘已东渡日本,成为日本岛民中影响广泛的海神之一。

    中外都有美人鱼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是鱼尾人身的海中仙女,又叫“鲛人”。她常常浮出海面,在银色的月光下纺织银白色的龙纱。有一回,一个少年渔夫在南海捕鱼,美人鱼就化作一个美丽绝伦的少女与他相爱。可是,她因去不掉自己的鱼尾而无法与少年渔夫结婚,美人鱼为此伤心异常,总是暗暗流泪,她的眼泪化成了海里的珍珠。为了能与美人鱼结成夫妻,少年渔夫历尽千辛万苦,找来了世界上所有的奇花异草,酿成琼浆,洒在美人鱼的鱼尾上,终于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从此,他们结成恩爱的夫妻,一直在海边过着幸福的生活。

    关于美人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前19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那时美人鱼被奉为神灵,并且是雄性的,名叫“奥尼斯”。他有着人的相貌,习惯戴一个鱼头形的帽子,披着鱼皮似的斗篷,常常在厄立特里亚古海上出现,教导人们学习艺术和科学知识。

    中东古国的叙利亚人和腓力斯人也有关于美人鱼的传说,人们将其尊奉为月神美人鱼。这位雌性美人鱼名叫“阿塔佳提斯”,传说她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斯米拉米斯是一个缺乏神力的普通人,羞愧的她先杀死了情人,又抛弃了刚出生的孩子,自己完全成为鱼类。“阿塔佳提斯”是第一位被文字记录下的人鱼。

    也许是安徒生童话中小人鱼公主的形象太动人了,人们对于“美人鱼”的真实身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但是科学家总是会打破人们美好的幻想,他们找到“美人鱼”却是并不美丽的儒艮。

    “江黄”是什么呢

    你也许会猜这大概指的是长江和黄河吧。要真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可就闹笑话了。因为中国传说中的江黄,既不是指长江,也不是指黄河,而是传说中的神仙,又叫“海人鱼”。江黄生活在万顷波涛的东海里,身长2~3米,面如美丽端庄的女子,长着鱼一样的身子。有一次,有个叫陈悝的打鱼人,在海边放了一个大竹笼,等到海潮退了以后,发现竹笼内有个美女,赤身裸体地躺在沙中,既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只是含泪望着周围的一切。别的人听说这件事以后,纷纷来看稀奇,轻薄的人还侮辱她。这天晚上,陈悝梦见竹笼中的女子,自称名叫江黄,因迷路而误落竹笼里,央求他不要移动竹笼,并发誓要报受辱之仇。天亮的时候,海潮又来了,被困在竹笼中的江黄,果然随潮水重返海洋。不久,那些曾经侮辱过江黄的人,都得了一种叫不上名称、也无法医治的病而死掉了,只有陈悝健康地活着。

    儒艮,别名人鱼、美人鱼、南海牛,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性的哺乳动物。一只普通的儒艮大约3米长,体重300~500千克,头小身大尾巴像月牙,整个体型看起来就像一个纺锤。儒艮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中国的广西北海、广东和台湾南部海域以及海南岛都有它的踪影。

    儒艮喜欢潜伏在水下,但是它需要常常浮出水面换气,再加上它是喜欢安静的动物,习惯昼伏夜出,所以有很多航海者在夜晚会看到一个很像人的动物浮在海面,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世代相传的美人鱼的故事。

    古希腊也有关于海妖的传说。在传说中,海妖通常有着美丽的外表和非凡的音乐才能,能够用美妙的歌声和动听的琴声诱惑海上的水手,使船只触礁沉没。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把她们等同于美人鱼,然而她们和美人鱼并不一样。直到发现公元前15世纪的一个绘有海妖画像的花瓶,人们才把谜底揭开,海妖们尽管也长着年轻女性的上半身,下半身却生有双翅和利爪,身躯像大鸟。海神波塞冬也常常被描述成半人半鱼的美人鱼的样子。

    公元前9世纪前后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美人鱼的文学描述。主人公奥德赛在航行中遇见了美人鱼,但是他无法生动地描绘出美人鱼的样子。

    英国的民间传说对美人鱼有着非常生活化的描述,传说他们住在海底干燥的陆地上,都戴着保护他们不被溺死的魔帽,雌性美人鱼异常美丽,相反,雄性美人鱼却都是红鼻小眼,绿发青牙,酷爱喝白兰地。

    在日耳曼的民间传说中,美人鱼也分为雌性和雄性,然而他们不像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美人鱼那么亲切,据说他们非常奸诈凶险。雌性美人鱼常常把男子引诱到水中使其溺毙,而雄性美人鱼则会变成年迈的侏儒或者金发男孩引诱人类。在冰岛和瑞典的传说中,他们还会变成人首马身的样子,引诱人类骑到他们的背上,然后再冲进海里把人淹死。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相信有关美人鱼的种种稀奇古怪的传说,而是开始寻找证明美人鱼存在或者不存在的科学依据,但是即使到了21世纪,这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直至今天,美人鱼的传说仍以古老而又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

    海神之家——海洋的来历

    地球上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讨论海洋形成的问题。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间有许多小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行星彼此之间会相互撞击,原始的地球就是在撞击下产生的一颗火球。地面到处是火山,布满滚烫的熔岩,天空中充满着从地球内部发出来浓密的水蒸气,形成地球早期的大气。

    原始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火球”。在50亿~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在运动过程中逐渐冷却,地壳表面产生了一些皱褶;不断发生火山爆发和强烈地震,造成局部地区的地壳隆起或开裂;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地球表面,奠定了今日海、陆分布的大体地貌。

    地球是一个高温实心的物体,在地球内高温、压力作用下,以火山喷发和地面溢出的形式将高温气体、岩浆、水蒸气及大量氯化钠等物体带入地表面和大气中。经过化合作用和阳光照射下分解,产生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氮和水蒸气等物质,一起共同构成了最初的大气层。大气层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聚成液态水,在地心的引力下,以降雨形式落到地面,滚烫的雨水持续降了几百万年,开始结存于地面洼处,不仅填满了所有的裂缝和鸿沟,而且覆盖了山地,甚至差不多整个南半球。千川万溪长期地汇集到大面积的原始洼地,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时代,逐渐形成了原始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多,约为今天海水量的1/10。另外,原始海洋的海水只是略带咸味,后来盐分才逐渐增多。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以及地质历史的沧桑巨变,原始的海洋才逐渐形成如今的海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水来自冰彗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彗星造成的。而且初步判断,冰彗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左右。大量的冰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球表面会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就是缺乏海洋在地球形成发育的机理过程,而且这方面的证据也很不充分。

    那么,海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据美国1996年发射的卫星收集到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宇宙中每天有几千枚重量达2万~4万千克的“宇宙雪球”,在运动过程和进入大气层后分解成了水汽,最后以降水形式落到地球。1983年,我国无锡地区曾降过一次“冰雨”,落下了许多小冰块。经过科学化验,惊人地发现它们竟是来自宇宙的陨冰,这就佐证了宇宙水也是积累海水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水冲刷地壳和溶解地壳中的矿物质和盐类,海洋中的淡水逐渐溶解盐类而变成既咸又涩的海水。在10亿~15亿年前,海洋的体积和海水的盐度已接近现在海洋的特征。

    海洋包裹着地球,表面积有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不管在哪个半球,海洋都是主体。所以,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蓝色“水球”。

    海洋是生命成长的摇篮

    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在岩浆喷发、暴雨倾盆的剧痛中,在咆哮的海洋中,分娩出了最初的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蔓延开来,它们爬上正在形成的陆地,又随着昆虫、鸟类飞上天空。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地壳的缓慢变化和激烈动荡。它的生成离不开海洋和陆地的形成、地壳的隆起以及地形的侵蚀。有时,地理、气候、生态和遗传方面某些微小的变化也会对生命整体进程产生连锁反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组成生物体中,按重量讲是占首位的。水参与了生命物质的构成,水是良好的溶剂,除少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外,大部分物质都溶解于水。而表现生命特征的各种新陈代谢过程,如吸收、排泄及一切生物化学反应,都需要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

    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尤里·米勒突发奇想,在烧瓶里加满氨、甲烷、氢和沸水的混合物,然后,再加上高压电力,让烧瓶里产生耀眼电光,噼里啪啦的声音,以便模拟出大气放电对原始海洋的轰击,产生形成生命的最初的有机物质,从而奠立了生命来源于海洋的现代研究基础。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者认为,米勒的实验有些哗众取宠,它并没有真正再现生命形成年代的实际环境。这个理论最有力证据是地质学家的最新发现。他们从澳大利亚和南非的35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古老的菌类。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安德鲁·科诺尔说,化石中这些菌类,与今天的标本相差无几。所以生命一定是在35亿年前形成的。然而,在35亿年前,大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氮,而非甲烷和氨。“氨和甲烷在大气中从来没有占过优势”宾州大学的大气科学家詹姆士·卡斯汀如是说。雷电也不再作为催化剂,据他认为,生命是在冰箱里形成的,不是在沸腾的大锅里诞生的。

    40亿年前,太阳比现在弱30%,地球上被这样苍白的阳光照射,海洋就会结冰,冰面虽然把大部分阳光反射掉,但却保证了冰面以下不再冰结。早期与生命有关的化学反应,可以在冰层下面的水中发生。每隔数百万年,就有一颗小行星或其他天体撞击地球,使冰融化。冰下层的生物才能重见天日。这个“冰箱说”的优点在于,当娇嫩的生命正在形成时,冰层为其提供一个厚厚的保护层。另外,比较寒冰的环境也可以保证初生的有机分子活得长久一些。至于哪种说法更科学,可能还要一段时间的研究。

    自从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之后,荒凉死寂的地球别开生面,成了宇宙间的一颗明珠。但是,地球上的那些极简单的原始生命,发展成为今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界,经过了漫长的坎坷历程。海洋不仅孕育了原始生命,并且充当了生物成长与进化的摇篮。这是由于广漠的水域对初级生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

    生命形成之初,当时的环境条件显然是相当恶劣的。地球上基本没有氧气,生物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存。在原始大气层中,也没有现今存在着的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从太阳上射出的紫外线,可以长驱直入,一直射到地面和海面上来。

    什么是紫外线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米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人工的紫外线光源有多种气体的电弧(如低压汞弧、高压汞弧),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荧光作用强,日光灯、各种荧光灯和农业上用来诱杀害虫的黑光灯都是用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紫外线还可以防伪,紫外线还有生理作用,能杀菌、消毒、治疗皮肤病和软骨病等。紫外线的粒子性较强,能使各种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在有机物向生命转化之时,紫外线曾起过积极的“催生”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紫外线对已经形成的生命来说,却又具有严重的杀伤作用。值得庆幸的是,海水能够吸收、散射紫外线。深深的海水构成了防护紫外线的可靠屏障,保护了地球上最初的极其脆弱的幼小生命。

    但是,温室里长不出傲霜的青松,优越的环境里育不出形态机能更加高级的物种。在海洋中,水藻长不成参天大树,鱼类也变不成翔空越涧的飞禽走兽,更谈不上人类的诞生。它们必须从动荡、流动的水中登上陆地才行。可是,要生物脱离海洋这种优越的环境向陆空发展,又谈何容易!只是在地球发展史上,由于海洋的沧桑之变,以及突然的灾难发生(如陨石击中地球),才会迫使植物、动物弃水登陆。此后,在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种群之间斗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体内的诸因素,使生物各项器官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经过几十亿年的千回百折的历程,才演变成今日这样繁荣昌盛的生物世界。而人类的出现则是较近的事情。

    古人类进化史上的“海猿说”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人类的起源进行了无数的探索和求证,理论学说可谓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但在这众说之中,有一种学说颇使人感兴趣。有人认为,走出森林的地面猿,在成为狩猎猿之前,曾经历过长期的水上生活。它们曾去过热带海岸觅食。在那儿,它们发现了比平原地带更丰富、更诱人的食物资源。起初,它们在水坑或浅水中摸索,但渐渐游往深处,开始潜水找食。在此过程中,它们与其他回到海中的哺乳动物一样,褪去身上的毛层,只是因为头部露出水面,毛发才完好无损,以免遭日光辐射。后来,它们的工具变得有足够的威力时,它们就走出海岸摇篮,进入广阔的原野,成为狩猎猿。

    什么是猿

    猿是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的通称,包括两个科。虽然人们常把猿猴并称,有时候将猴也称为猿,而猿有时也会称做是猴,不过他们在生物学上是不同的动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在分类学上,人是猿的一种。早期猿类大约2500万年前开始出现。现代小猿在1800万年前出现,猩猩则出现于1400万年前,大猩猩出现于700年前,人类和黑猩猩则在300万~500万年前出现。

    这就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海猿说”。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最先提出了这个轰动古人类学界的新颖学说。

    起初,人们对哈戴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支持这一学说的人渐渐多起来。

    法国医生米高尔·奥登曾将人类和海豚、猿猴的某些行为做了对比,认为人类与猿猴之间的不同点很多,而大部分和水有关。

    猿猴厌恶水,而人的婴儿几乎一出世就能游泳,妇女在水中分娩没有痛苦,而婴儿也喜欢水,并有游泳的本能。

    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有眼泪。人类是唯一的会流眼泪的灵长类动物,这和人类过去在水中的经历有关。

    和猿猴不同,人具有潜水反射意识,会吃鱼。

    猿猴无皮下脂肪,和人与海豚全然不同。人的躯体绝大部分是光滑的,和海洋哺乳动物相同。人的脊柱可以弯曲,和水中运动相适应,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

    海豚也像人那样,由“接生婆”海豚用“手”迎接新生儿。这和猿猴不一样。

    奥登还说:“各种宗教描述的天堂都离不开水。人们也都喜欢到海边去度假……如此种种,除了人类曾经有过在水中生活的经历,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能说明水对人类有这么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呢?”

    1983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阿玛塔等地,研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古代贝类,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海洋深处的。他们认为,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不具备屏息潜水的本领,那么,它们是得不到这些贝类的。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和陆生哺乳动物不同。陆生哺乳动物对自身盐分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此,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感觉不大,摄入量往往高于身体的需求。如在一些国家,人们的盐分摄入量竟然超过人体需求量的15~20倍以上。人类的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水兽相似。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含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的森林草地,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生哺乳动物相似的对食盐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无疑支持了哈戴的“海猿说”。

    “海猿说”,是探索人类进化史的一个新学说,尽管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确立这种学说的科学性,但是,这一学说,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按照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生活在距今1400万~800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祖,而生活在距今400万~170万年前的南猿和生活在距今170万~20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祖。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说,在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400万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是空白。所以,“海猿说”是一个大胆的探索。相信有朝一日,人类会对此做出科学的解释。

    人体的海洋印记

    有人说,十月怀胎,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的过程,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在人类诞生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的祖先经历了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发展阶段,然后由哺乳动物的分支灵长类中的猿,进化到人类。

    人体胚胎的发育,以极短暂的时间,再现了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人的胚胎发育到大约1个月时,它的形状像鱼,四肢像鳍,颈两侧有鳃沟。

    什么是鳍

    鳍指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和腹鳍。

    大约到2个月时,人的胚胎长出一条像两栖类和爬行类那样的尾巴,由10个左右的尾椎骨所组成。到3个月时才开始退化,剩下几个尾椎骨接合起来形成尾骨,以后被隐蔽在迅速成长起来的臀部折缝中,外表就看不到了。

    到了5~6个月时,人的胚胎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除了手掌和脚掌外,浑身出现毛发。最初细而浓密,称为“胎毛”,7个月时最为发育。这些胎毛排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像高等猿类,以后就开始脱落,逐渐被粗且稀疏的毛发所代替。胎毛绝大多数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就消失了。

    我们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的“胚胎”是在海洋里孕育、演化的。人的胚胎的发育过程,同样也离不开“海洋”,这就是母体子宫里的羊水。人的胚胎漂浮在羊水上,犹如原始生命漂浮在海水中。胎儿从受精卵开始到离开母体前,一直是在子宫的“海洋”中游泳。这是生命源于海洋的标志。

    人类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海洋留下的印记最明显的是“鳃裂”现象。鳃是鱼类在海洋中生活的重要器官。鱼类的鳃,一般生于头部两侧,外有鳃盖保护,以鳃裂与外界相通。鱼类通过鳃裂过滤水流中的空气,供自己呼吸。当总鳍鱼从海洋爬上陆地演变成两栖动物之后,鳃裂渐渐退化,到了爬行类动物时,鳃裂也就消失了。

    解剖学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鳃裂发育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产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渺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字字句句人与海

    在中国汉字中,有一类汉字是由三点水“氵”组成,而且大都表示和水有一定的关系,“海”字就是其中之一。“海”字是什么意思呢?你当然会说是大海的意思,但这只说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其实,“海”字还表达了古人丰富的思想和认识。大家都知道,早在人类产生之前,海就在地球上存在很久了。古人创造的“海”这个字本身,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海与人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海”字由水“氵”和鱼“每”组成,也有的人认为海字是由水“氵”、“人”和母“母”组成,表示海是众水之母,且根据人由鱼进化而来的说法,表示海也是人类的母亲。后来人们发现陆地上的江、河、湖水都日夜不停向东奔流,又把“海”看作是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以此来表示海之大。《诗经·沔水》中就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尚书·禹贡》也说“江汉朝宗于海”。到了汉代,“百川归海”更是被广泛使用。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古人又把“海”称之为“天池”、“巨海”、“大壑”、“巨壑”、“百谷王”、“无底”等,用“海”表示“大”、“多”的意思,如“夸下海口”表示说大话,把大碗称做”海碗”,能喝酒叫“海量”,甚至表示人多也用“人海”等。由于古人常常目睹海洋朝夕涨落的变化,所以古人又把大海称为“朝夕池”。由于从大陆的河流中不断有泥沙和秽物流入海中,古人还把海叫做“晦”,如东汉刘熙在《释名·释水》中就说:“海,晦也,主承秽浊,其水黑而晦也。”另外,在中国古代,也把一些大湖称做“海”,如汉朝时的“北海”(今天贝加尔湖)、北京的北海公园和中南海中的“海”,都是这个意思。

    “海纳百川”这句成语包含哪些道理

    古人认为海是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才成为无边无际、烟波浩渺的大海。因此,人们用“海纳百川”来形容大海。它可以喻指一个人胸怀博大,能容万物,处事宽宏大度,人们常说的“要有海一样的胸怀”就是这个意思。它也可以喻指一个人,特别是领导者要有谦虚的品格,要勇于处于低的位置,才能使众水流入自己的怀抱。它还有珍惜人才、广纳贤良的含义,无论巨川还是细流,兼收并蓄,这样才能人才济济,兴旺发达。这句成语还启示我们在学习方面要积少成多,才能知识渊博,学有所成。

    大海在中国古代作家心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小河小溪,下雨则涨,逢旱则枯。为什么海水却永远既不涨也不干涸呢?对此,中国古代作家做出了种种不同的猜测、回答。一个叫庄周的人,在他的《庄子·秋水》中说,百川大河的水流到海里,大海之所以不满溢,是因为海水下面有一个叫尾闾的地方又把海水排走了,所以海水永远也不会满。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也有许多问题弄不明白,就写了篇《天问》,向老天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也提到了上面这个问题。屈原问老天说九州安放在什么上面?川谷为什么那样深?百川东流而海不满,这是什么缘故?对此,东晋时代的何承天(370—447)解释说,这是因为虽然百川归海,但白天海水蒸发,晚上又被河水补足。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天对》回答了屈原当时的疑问,大意是说河水东流归大海,海水蒸腾为云向西回大陆,又降而为雨落到地上;地面土壤空隙中的水有清有浊,清的蒸发,浊的沉下,土壤饱和后又形成水流流到海里,这样循环往复,永不休止,海水也就既不会溢满也不会枯竭。大海会枯竭吗?坚石会烂掉吗?现代科学证实,海可枯,石可烂。世界上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但是,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面前的大海“枯”成一片光泥,谁也不能看见巍巍高山“烂”成一堆沙土。山海变化的漫长,与人生的短暂易逝对比,真是太悬殊了!因此,在人们心中,山与海,石与海,仍是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古人在比喻决心的坚定和感情尤其是爱情的专一时,往往拿高山、岩石、大海作参照物,对山、海、坚石发盟立誓。“海枯石烂”就是取时间久长、永远不变之义,多用于男女盟誓之词,表示忠于爱情,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天问》提到哪些海洋现象和传说故事

    《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他希望上天能对自己的困惑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其中就有许多神奇有趣的海洋现象和传说故事,如“伯强何处?”意思是海神伯强住在什么地方?如“应龙何画?何海何历?”意思是说应龙怎么用尾巴在地上画出排泄洪水的沟?江河又是怎么会流向大海的等等。这些问题既神奇又有趣,代表了当时人们对海洋诸多现象的认识与思考。

    “沧海横流”的深刻寓意

    1963年元旦,大诗人郭沫若写了首《满江红》词呈送给毛泽东主席。词的开头两句便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沧海横流”有什么深刻寓意呢?这句海洋成语意思是海水四处奔流,或指大陆洪水到处泛滥,用以比喻天下大乱,到处动荡不安。晋朝范宁在他作的《春秋谷梁传序》中说,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王道尽衰,孙子目睹沧海之横流而喟然长叹说:“周文王既然不存在了,那么仁义道德文章又在哪里呢?”《晋书》还记载了一个叫王尼的人,特别有意思。王尼生于战乱年代,到处避乱。他媳妇早死,只有一个儿子。父子俩没房子住,只有一头牛和一辆车。逃难时,白天儿子就赶着车到处躲,晚上父子俩就住在车上。王尼因此常常叹息说:“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南宋大诗人陆游在《秦皇酒翁下垂钓偶赋》诗也写有“沧海横流何日定,古人复起欲谁归”这样的诗句。1918年,毛泽东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中用“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这样豪迈万千的诗句,表示了诗人治世济民的雄心壮志。与“沧海横流”意思相反的成语则有“海不波溢”、“海不扬波”、“河清海晏”等。

    “曾经沧海”的来历

    这句名言最早出于《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说,孔老夫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登上了(比东山高的)泰山,便觉得天下小了。所以,一个人观看了大海之后,别的水就都没有值得看的了;一个人到圣门里求经学道后,对别家的言论也就感到没有吸引力了。孟子是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比作“大海”,除此之外的各家学说都不过是小水而已,是不值一说的。那么,又是谁把“观于海者难为水”改成“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呢?这要归功于唐代和白居易齐名的诗人元稹,他在《离思五首》中写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后来人们把这句诗概括成“曾经沧海”收入辞书。辞书对它的解释是:比喻经历过大的场面,眼界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沧海桑田”的典故

    “沧海”是大海的意思,因海水呈青色而得名,古人有时也以“沧海”专指东海。“桑田”就是植桑的土地,泛指农田和陆地。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常用来喻指世事变化很大,有时也指这种变化尽管极长,给人的感觉却很快。“沧海桑田”这个海洋成语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边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晋代有个叫葛洪的人写了一部书叫《神仙传》,其中的“王远篇”中说,一个叫王远字方平的人,是东汉桓帝时期住在东海的一位仙人。有一次,他降临到一个叫蔡经的人家里,召年轻美貌的女仙人麻姑前来会面。麻姑来到东阳蔡经家,说自从和蔡经(王远变成的人)相识交往以来,自己曾经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前不久她又去了蓬莱仙岛,见海水比以往更浅,大海也许还要变成平地。蔡经笑着回答说:“圣人也都说大海将干涸成陆地。”蔡经一边说,一边盯着麻姑的手指,觉得麻姑的手指像鸟爪一样纤细,心想背痒时用这手搔痒一定很舒服。不料他的心思被麻姑识破,麻姑大怒,立刻让他扑地而死。“沧海桑田”即由此而来,并且还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巨大变化及时光的流逝。许多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这个典故,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浪淘沙》中有:“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同是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曾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至于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老子是怎样赞美大海的

    春秋时的老子在他的《老子》一书中,对大海表示了无尽的赞美。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小溪细流的归宿之地,是因为大海具有善于对待处于低势不如自己的地方,因此成为它们的领袖。老子讲这句话,既是对大海的由衷赞美,也是喻劝统治者不要居高临下统治百姓,要学会“善下”。老子的江海因“善下”而称“王”的思想,在当时和后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海誓山盟”——爱情的承诺

    西汉时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乐府诗歌,题目叫《上邪》,意思是“天哪!”是什么事让人发出这样大的感慨呢?原来,这是一个女子对自己所钟爱的男子表示忠贞时的誓言。她是怎样表示自己的爱情誓言的呢?她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在这里,这个女子一连打了五个比方来形容自己的决心:到了高山石烂夷为平地,大江大河的水完全枯竭,寒冷的冬天响起春雷声,骄阳如火的夏天飘起鹅毛大雪,天与地合在一块,只有出现这五种情况,我才敢同你断绝恩爱之情。否则,就永远不会改变我对你的爱。在诗中,这个女子用高山、江河、天地、雷、雪等不可能出现的事实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后人就用“海誓山盟”来概括它,意思是指山指海起誓,对山对海立盟,取其长久,永远不变的含义,多用于青年男女之间互相表露心迹,订立婚约,彼此忠贞不渝、至死不变的情爱场合。

    诗为海狂

    1.《观沧海》与曹操的天地雄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说起曹操,许多人都会认定他是阴狠狡诈的乱世枭雄,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年,在汉末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从一个没有多大家族势力的中小地主白手起家,讨黄巾,伐董卓,诛吕布,灭袁绍,兴修水利,分兵屯田,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业。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在其创建的霸业基础上改汉建魏,并追封他为魏武帝。

    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精通诗文,常在行军途中博览群书,作品多有流传。曹诗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常用乐府旧题旧调来表现新的内容,或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或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或表达自己的苦闷情怀。其诗作大都语言质朴,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后人将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击溃乌丸,取得北方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初步实现了他统一北方的愿望,为其南下征伐安定了后方。《观沧海》这首诗就是他在北征乌丸途中,行军经过碣石而作。曹操登临碣石,遥想当年秦皇汉武开一代基业,也都曾于此登高望海,加之秋风苍劲,观海而情溢于海,于是有了这篇不朽的诗作。

    品读此诗,曹操之沉雄气概与天地雄心真切可感。当年曹操荡尽残敌,一统北方,在山顶驻马远望,浩瀚缥缈的大海尽收眼底,一座座海岛耸立在这片汪洋之中。远远望去,海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盎然。霎时间,秋风萧瑟而至,在海上惊起滔天巨浪,这波澜壮阔的气势激发起曹操一统河山的雄心壮志。

    诗人展开奇特的想象,写到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换,仿佛都是由这方沧海吞吐,整条灿烂的银河,仿佛在大海的胸中流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立志统一国家的远大抱负和宽广胸襟,真可谓读诗如见其人。

    曹植的《远游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

    大鱼若曲陵,承浪相经过。

    灵鳌戴方丈,神岳俨嵯峨。

    仙人翔其隅,玉女戏其阿。

    琼蕋可疗饥,仰首吸朝霞。

    昆仑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将归谒东父,一举超流沙。

    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

    金石固易敝,日月同光华。

    齐年与天地,万乘安足多。

    群星灿烂的盛唐时代,最耀眼的当属诗仙李白。他从小博览群书,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以青山为笔,绿水为墨,美酒为魂,用浪漫的言语书写着独特的人生传奇。他的壮志豪情、超迈气魄全部融入了那些俊逸飞扬、雄浑壮美的诗篇中。

    李白对大海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的海洋诗歌中,我们常常能够聆听到海浪的鼓荡之声,在诗句中可以随他一起仙游海上蓬莱。他用珍珠般的语言,或直接描绘海洋盛景,或援引海洋典故,或抒愤感怀,借瀚海以言志,感情丰富,内容多样,大大丰富了唐代海洋诗歌的内容。

    2.李白的写海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江上吟》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古风·其三》

    总结李白一生,我们发现其实他就是一位独自泛舟海上的“海客”,在舟中“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海月静美、孤高、绝俗,正与诗人傲岸高洁的品格完美契合。海客乘着天风,将船远行,“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怒斥社会的黑暗,高歌自己的壮志雄心,却又不得不悲叹自己的怀才不遇,自己泛舟游于这片浩瀚无涯的沧海之上,书写着诗一般的浪漫人生。

    3.李清照的《渔家傲》与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此词描绘了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之景,意境阔大,气势磅礴,与李清照以往的婉约词大不相同,因此后人点评此词说不像女子之词,大有苏辛词派的作风。作者在词中想象出看似虚无缥缈的梦境,但也融入了自身真实的生活感受。在历经生命的离乱与坎坷之后,作者飘零无依,希望能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带到海外仙境中去,表达了乱世之中人们渴望结束颠沛流离生活的愿望。

    壮志未酬空余恨,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

    当年金军南下侵宋,有一位年轻将军在山东组织领导抗金义军,不幸遇到义军内部叛变。他亲点五十铁骑勇闯陈兵五十万的金军大营,智擒叛徒,而后突出重围,率军南下归宋。这样一位智勇双全、忠心为国的杰出将领归宋之后却不受重用,或在南方各地辗转任职,或散置闲居,最终含恨病逝。这位将军就是“沙场秋点兵”的南宋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

    4.献给自由的诗篇

    ——普希金的《致大海》

    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

    青年时期的普希金受欧洲传来的自由思想的影响,写了一组具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的“自由诗作”,这引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不满,决定将他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后经他的老师斡旋,才被“开恩”流放到俄国南方。在南方的四年,他与海为伴,孤独的心境使他开始向人生更深远的地方探索,写出了许多富有激情和战斗精神的诗篇。

    普希金的诗句,仿佛是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博大开阔的胸襟,这在他描写海洋的诗章中尤为明显。面对自由澎湃的大海,普希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难以自持的激动,他与大海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就像两位惺惺相惜的英雄。

    在《致大海》(1824)中,大海是他相知多年的朋友,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特意跑到其身边倾诉衷肠,诉说内心的悲愤。现实生活中的普希金此时正处于流放中,但他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写作反抗专制的诗,沙皇因此又下令将其押送到他父母居住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起来。《致大海》这首诗就是他在要离开敖德萨时写的,其内心的悲愤可想而知。

    在对自由的歌颂中,普希金想起了两个现实中的人,一个是政界的杰出人物拿破仑,另一个是为自由而战的诗人拜伦。拿破仑曾将法国民主主义的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死后被葬在圣·海伦娜岛;而拜伦一生崇尚自由,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从不为威严屈服投降。遗憾的是,世界已经被暴君守卫,自由的盗火者或孤独离世,或英年早逝,普希金为他们痛哭,同时也在为自己痛哭。全诗在悲哭与沉思之中,在诗人的现实处境与历史的交叉中,塑造了一幅自由的圣像——大海。

    致大海(节选)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献给海洋的音乐赞歌

    1.《罗马四名泉》献给特里同谱写的赞歌

    意大利的罗马是一座被华丽喷泉装饰的古老世界名城,号称“罗马四名泉”的四座喷泉中的特里同喷泉和特莱维喷泉,都雕刻有海神的形象。意大利作曲家莱斯庇基的代表作《罗马四名泉》,就是专门为海神特里同谱写的赞歌。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第二、三部分。这部音乐的第二部分名叫《清晨的特里同喷泉》。特里同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也是一位小海神。他长得人首鱼尾,绿发蓝眼,遍体的鳞片闪着耀眼的光芒。特里同的一只手像他父亲海神波塞冬那样握着三叉戟,另一只手则高举着一只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奇的大海螺。这段音乐开始时,欢快嘹亮的圆号从整个乐队快速的节奏中脱颖而出,仿佛海神特里同和水神纳伊耶多出现在清泉旁一样。在圆号、木管、竖琴的合鸣中,海神和水神们的欢呼声、叫喊声、追逐嬉戏声,响成一片,歌声舞姿令人欢快愉悦。接着,乐曲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正午的特莱维喷泉》。在铜管乐辉煌的奏鸣中,音乐由欢快转为庄严,就像中午的阳光照耀着海面一样。海神特里同再次出现,低音弦乐奏出波光摇曳的情景,英国管和大管则以庄严的形式吹奏着海神的主题,仿佛海神特里同携着海仙女们,乘坐金马车正驶过海面,逐渐远去。莱斯庇基创造的丰富的海神音乐形象,充满浪漫乐观情绪,充分表现了作曲家和当时的人们对海洋生活的某种理解和向往。

    《创世纪》是怎样讴歌海洋的?

    在1796~1798年间,著名交响乐和四重奏大师海顿完成了对清唱剧《创世纪》的谱曲。《创世纪》是剧作家莱徒雷根据弥尔顿的名著《失乐园》的第三章改编而成。剧本叙述的是上帝如何创造天地万物,如何创造海洋的故事。音乐家海顿以一种光明、欢乐的基调,充分运用音乐的描写性段落,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挥其单纯质朴、和谐流畅的艺术风格,充满激情地赞美人间万物,讴歌海洋的诞生。海顿在这部乐曲中洋溢的乐观浪漫情怀和音乐创作上的新颖表现手法,成为后来许多作曲家此类题材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2.莫扎特与他的海洋名著

    莫扎特(1756—1791)是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一岩洞序曲》。乐曲一开始,门德尔松就把海岸拍击岩岸的第一主题呈现给听众。紧接着,木管以舒缓悠扬的旋律描述了海风徐来的情景。岸洞内的回声则显示出第二主题,充满孤寂、遥渺的宁静之美。然后,小提琴又用震音衬托着大提琴和大管显示出如歌的副部主题,飘动的旋律就像人们起伏的思绪一样。那优美和谐的旋律,完整严谨的结构,向人们描绘出波光闪动的大海,清新平和的海风和悠然远逝的岩洞回声,使人宛若听到深山古寺撞响的暮鼓晨钟,令人欣然入境,无限神往。

    3.拉赫玛启诺夫写过的海洋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的作曲家。在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也有一些是以海洋为表现内容的。同以往那些讴歌海洋便把主要创作内容侧重于表现海浪、海风、海洋动物、舰船和航海者等的音乐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则只是突出表现海岛主题,在他的一生创作中,这样的音乐作品主要有两部:一部是他的代表作,也就是交响诗《死岛》;另一部是借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意创作的《小岛》。和其他描写海洋风光的作品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在《小岛》这首G大调歌曲中,并没有刻意描绘大海的狂暴动荡,而是毫不夸张地突出一个“静”字,表现了海洋温柔静谧的迷人魅力;在大海的柔波中,小岛像处女般安静悠闲。海风轻拂,流云淡淡地飘在碧蓝的天空中。透过平静、安详、时段时续、连绵环绕起伏的乐声,使人们仿佛进入到一种诗化的神奇自然之中,给人以静谧深远而又超凡脱俗的艺术享受。

    4.西贝柳斯的海洋音乐代表作

    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著名作曲家,他15岁的时候开始学拉小提琴。那时,他经常到海边去练琴,大海的涛声和海的气息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并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对于家乡和大海的眷恋。23年以后,西贝柳斯创作了他海洋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这就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乐曲的第一章,就像一幅芬兰北部海湾的风景画,在这由音符绘就的音乐画面上,天空幽暗,暮色降临,远处时断时续地传来一阵阵海浪拍岸的声音。一位远方的行吟歌手在岸边点起篝火,在火光的映照下,和着海水的涛声,唱着沉郁苍凉的歌。乐曲第二乐章的场景,也是在海边,那是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慢速的柔板中,西贝柳斯仿佛又回到了15岁的少年时代,正用琴声倾吐着自己对家乡和大海的感情,和大海这位人类的母亲交流着内心的秘密。正因为如此,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世界海洋音乐中一首海洋名曲。

    5.《乘风破浪》的华美诞生

    世界音乐作品中,有一首海洋题材音乐作品,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被人们喜爱和到处传唱,而且从圆舞曲到钢琴曲、口琴独奏曲和管弦乐曲,不断地被加以改编,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世界著名海洋名曲《乘风破浪》,曲作者是墨西哥青年音乐家罗萨斯(1868—1894)。说起这首名曲的诞生,实在是非常有趣。那是在1891年的夏天,23岁的罗萨斯耐不住酷热的煎熬,就和伙伴们去马格达莱河游泳。凉爽的河水冲刷掉了身上的暑意,使罗萨斯感到无比清爽,精神不禁为之一振。仰卧在岸边的水中,任河水温柔地轻拂过身体,耳边倾听着流淌的河水发出的潺潺水声,心旷神怡的罗萨斯无意间哼出一串无比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他的朋友们听到后,都被这音乐声惊呆了,催促着罗萨斯赶快写出来。受到朋友们的鼓舞,罗萨斯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音乐天赋,把这串旋律发展成一首圆舞曲,并给它取名叫《在泉水旁》。当罗萨斯重新把这首曲子完整地演奏给朋友们听时,朋友们完全被迷住了,他的一位诗人朋友认为这支曲子不只属于泉水的清流,它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航船正迎着风、张满帆,在波涛起伏的辽阔海面上疾驶而来,浩瀚海洋的宽广气势和航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浪漫情调,交相回荡在其间,好像人们正迎风站在船头一般。朋友们于是建议罗萨斯将曲名改为《乘风破浪圆舞曲》。罗萨斯高兴地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可是,此时的罗萨斯已经是贫困交加,他不得不以17戈比的代价将曲谱卖掉,而且不久以后,罗萨斯本人也在贫病中过早地离开了人间。后来,这首《乘风破浪》广为传唱,这也许是人们对罗萨斯最美好的怀念吧!

    哪些国家的国歌中写有海洋的内容

    最著名的可能要属丹麦的国歌了,丹麦的国歌叫《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那是在1644年7月1日,瑞典海军入侵丹麦,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亲自指挥丹麦海军迎战,在今天波兰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科尔堡附近,彻底打败了入侵的瑞典海军。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人们后来就把丹麦剧作家埃瓦尔德的名剧《渔夫》中的一段唱词,定为丹麦的国歌。歌中唱道:“克里斯蒂安国王挺立在高高的桅杆旁,烟雾迷茫,急挥宝剑砍在哥德人的船舵和脑袋上,敌舰纷纷葬身海洋……你使丹麦繁荣富强。啊,蔚蓝的大海,大敌当前要严阵以待,轻蔑足以招祸害。你奔腾咆哮意气骄,啊,蔚蓝的大海。”除此以外,巴拿马、秘鲁、圭亚那、洪都拉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等国家的国歌中,都对大海进行了描绘、讴歌和赞美,大海成了这些国家国歌中最有生命力的精神象征和民族性格的象征。

    6.肖邦与《C大调夜曲》

    肖邦(1810—1849)是波兰著名作曲家,在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写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名曲,其中的《C大调夜曲》就是肖邦众多音乐作品中以海洋为题材的最著名的一部乐曲。这部音乐作品是怎样被创做出来的呢?那是在1839年2月的一个夜晚,肖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在结束了瓦尔德莫萨修道院中的苦难生活之后,登上了一艘从西班牙马略卡岛驶往法国的海船。轮船在大海中静静地前行,肖邦和乔治·桑依偎在船舱中,温情脉脉地注视着星光下的大海,仔细聆听着二月的海浪流过船体的声响。忽然,一串轻轻的歌声传入肖邦敏感的耳朵之中。原来,这是轮船舵手无意间的自由哼唱。然而,这段质朴无华、略带沙哑的歌声,在肖邦听来却是那么美妙动听,病弱的肖邦内心蕴含着的灵感被猛然点亮,他立刻拿出笔和乐谱纸,就在飘摇的简陋船舱中,一串串音符像奔腾不息的海水一样,喷涌而至,肖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做出了世界海洋名曲《C大调夜曲》。乐曲先以摇曳的旋律音型在低音区的起伏,衬托出海船正乘风破浪航行的情形;而高音区丰富的和声又描绘出月光下面闪烁不定的波光水影。此时,出现了水手纯朴动人的歌声,这歌声反复回环咏唱,与航船的旋律交相呼响,直到航船渐行渐远时,水手的歌声仿佛还在海天之间飘荡萦绕。整个音乐给人一种略带伤感的诗一般的意境和韵味,经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

    有爱有恨故事中

    1.李渔的《蜃中楼》

    莫谈尘世事,且看蜃楼姻。

    ——《蜃中楼》

    柳子无妻,张生寡侣,两人义合同居。有龙宫二女,蜃阁凭虚。忽遇仙人接引,心肯处,四偶相俱。遭狠叔,势凌犹女,别许陈朱。悲呼,不偕俗侣,甘牧羊堤上,贬作佣奴。幸多情泣遇,泄恨传书。露衷曲,良缘终阻。遇神仙,别授奇谟。三兄弟,计穷煮海,献出双姝。

    潼津书生柳毅与张羽是好友,二人都才气过人,尚未娶妻。为觅得意中人,二人外出寻游。洞庭龙王去东海为兄长东海龙王祝寿,携女儿舜华与兄弟钱塘君同行。舜华在东海见到了东海龙王之女琼莲,堂姐妹俩同感龙宫寂寞,欲往东海边游玩,东海龙王便命虾兵蟹将嘘气吐涎,在海上结成一座海市蜃楼以供两姐妹游玩。赶巧柳毅告别好友张羽到东海访友,也想登上蜃楼游览,二女便设法架一长桥助其上楼。柳毅对舜华一见钟情,欲娶之为妻,并请琼莲嫁给张羽。两对才子佳人交换信物,私定终身。无奈,钱塘君与泾河龙王交好,已将侄女舜华许配泾河龙王天性痴傻的儿子小龙。舜华誓死不嫁,被泾河龙王发去泾河岸边放羊。张羽从柳毅处得知其与二女相遇及私定终身之事非常高兴,断定二人皆是龙女。之后,柳、张二人参加科举考试,都中了进士。柳毅巡查泾河时遇到了牧羊女舜华,得知其遭遇后欲帮他去洞庭龙宫报信,因公事在身,张羽代他前往。钱塘君见信后勃然大怒,率水兵火将斩杀了泾河小龙,将舜华救回,并命张羽、舜华二人成婚。张羽不从,在东华上仙的帮助下来到东海之滨的沙门岛,用锅煮东海水,海水渐热渐干,令东海龙王等无处安身,只得交出舜华和琼莲,让她们分别与柳毅和张羽完婚。

    《蜃中楼》是由哪个故事演化而来的

    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中形成之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柳毅的见义勇为、龙女的温柔贤淑以及钱塘君的爱恨分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不断有人改编。清代大戏剧家李渔,改编了柳毅传,而且融入了元代杂剧张生煮海的情节,综合而成《蜃中楼》。

    柳毅、张生和两位龙女本就是天造地设的才子佳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方得到大团圆的结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热烈,人物形象鲜明,龙女早已摆脱了神仙的超凡脱俗而拥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也是千百年来柳毅故事发展的一个必然,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终于有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2.你是我逃不过去的劫——奥尼尔与他的航海戏剧

    我作为一个剧作家的真正起点,是在我离开学院和置身于海员中开始的。

    ——尤金·奥尼尔

    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之路是从海洋开始的。他从小就跟随家人走南闯北,在他的印象里,童年生活就是肮脏的旅馆和火车站。这段居无定所的生活使奥尼尔与家人产生了难以言说的隔膜,也成为他日后探究人与人、人与命运之间关系的出发点。1906年,奥尼尔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但才上了一年就被校方开除了。此后,奥尼尔又开始了漂泊生涯。他先是与人去南美洲的洪都拉斯淘金,后来又在杰克·伦敦、康拉德等人的海洋冒险小说的影响下,作为一名水手登上了驶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帆船。这段海上冒险生活给奥尼尔提供了许多写作的素材,从真实生活中得来的思考使奥尼尔的航海剧作充满了更多的诗意,更多对梦想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永不回头的激情。他笔下的大海不再是冷漠无情的世界,而是自由的精神家园。

    奥尼尔创作了大量的海洋戏剧作品,主要有《东航加迪夫》(1916)、《遥远的归途》(1917)、《天边外》(1918)、《安娜·克里斯蒂》(1921)等。

    《天边外》是奥尼尔航海戏剧的代表作,作品借海上和陆地生活的对比,延续了其航海戏剧中一贯的对人在现实和理想间无法统一的人生悲剧的探讨。剧本的开篇,主人公罗伯特就在看一首诗:

    我爱上了风光和明亮的大海……

    然而,那在冥冥中一直呼唤他的大海竟成了他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地方。他本来已经决定和舅舅一起出海,在离别前夕,他向哥哥安德鲁也喜欢的女孩露丝表明了自己的爱意。谁知露丝对他也一往情深,并且请求他留下来,和她一起过农庄生活。爱情的幸福淹没了他对远方的渴望,尽管他知道自己对农活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一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最后,罗伯特留了下来,而天生适合留在农庄生活的安德鲁一气之下跟随舅舅出海远航了。留在农庄的罗伯特郁郁寡欢,成天耽于幻想,导致农庄荒芜、负债累累,妻子因此和他互相仇视,生活一塌糊涂。罗伯特一生都在追逐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是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当他拖着病体艰难地爬过山头,在日出面前幻想着天外边的远航,“自由”地死去的时候,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一个内心有梦想的人精神上的美,它足以抵消理想的荒谬性。

    《安娜·克里斯蒂》中的老水手克里斯也是徘徊在海洋与陆地、理想与现实间的人物。其家族成员身上好像一直流淌着迷恋大海的血液,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葬身于大海的水手,他又因为看到母亲和妻子苦苦等待在陆地上直至去世也没有得到幸福而憎恶大海。为了使女儿安娜远离大海这个“恶魔”,他把她托付给农庄里的亲戚,不幸的是,安娜在农庄不但受尽折磨,还遭到表兄的奸污,最后走上歧路。安娜得病后来到父亲的煤船上生活,在大海面前,她突然感到一种与自己一直寻找的东西相逢的快乐,大海使她告别了过去的生活,仿佛让她又变得“干净”和快乐了。在海上,她爱上了一个水手,面对真诚的爱情,她向父亲和情人坦白了自己的过去,终于嫁给了自己心爱的人。但是在安娜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候,父亲克里斯却感到悲观,大海仿佛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安娜最终走向和她母亲一样的命运,无论怎么反抗都是徒劳。

    在奥尼尔的笔下,大海具有多重寓意:在《东航加迪夫》和《遥远的归途》中,它是水手们憎恶又无法离开的地方;在《天边外》中,大海就像一个遥远的梦,这个梦与现实格格不入,但赋予了追梦人灵魂上的自由和希望,是其精神家园;在《安娜·克里斯蒂》中,大海就像一张网,即使你再努力,也无法逃脱它带来的劫难。不过,无论是什么,大海都映射出奥尼尔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苛求态度,这使他剧中的主人公们有着诗人一样的性格和浪漫追求,即使最终都以失败和死亡告终,即使他们生活在痛苦、彷徨、失望、愤懑之中,但是因为有与大海纠缠不清的梦,他们获得了经过痛苦洗礼之后的崇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