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的由来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而引起的。20世纪初期,肺结核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
19世纪8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先发明了用减弱了毒力的细菌来预防某些疾病的方法。法国微生物学家卡默德和介兰从中受到启发,他们密切合作,共同进行试验,希望能制造出一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来。1907年,卡默德和介兰开始培养一株从患结核病牛的乳汁中分离出来的致病力甚强的结核菌。在培养移种的13年中,他们用动物进行了200多次试验,卡默德和介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制成了灭毒的活结核菌苗。1921年,灭毒的活结核菌苗首次被应用于人类。
人们把这种疫苗叫做“卡介苗”以纪念卡默德和介兰这两位为疫苗付出了艰苦劳动的科学家。直到今天,卡介苗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依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知识小链接:疫苗会传染吗
专家们根据过去资料的记载得出这样的结论:疫苗所使用的活病毒可以从一个最近刚接种完牛痘者的身上传染给另一个尚未接种者。患有皮肤湿疹的人可以将病毒传遍他们自己的皮肤,也有可能传给那些未接种牛痘的人。这种传染的可能性约为十万分之二至十万分之六。
阿司匹林的由来
阿司匹林的发明起源于随处可见的柳树。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不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使其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科学家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后来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知识小链接:阿斯匹林用法的最新意见——不是人人皆宜的保健药
阿斯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猝发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然而,哪种人群最适宜服用呢?目前认为,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和有吸烟及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适宜长期服用;有哮喘、胃溃疡、血友病、视网膜出血和其他出血性疾病者不宜服用。而没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健康人,不可把阿斯匹林作为预防心血管病的保健药,因为美国一项有11万人参加的最新研究表明,阿斯匹林非但不能让这些人从中受益,反倒增加了出血的危险。
维生素的由来
维生素的英文名字叫vitamin,音译即是维他命。人们参考英文译音,巧妙地命名其为维生素,顾名思义为维持生命的元素。确实,维生素是维持身体生长与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它虽不能供给机体能量,但是机体的能量转换和代谢调节又离不开它。
对于维生素的功能,人们有一个发现和认识的过程。我国在公元6世纪就已发现人就食物中缺乏这种物质会患某种疾病。7世纪时,唐代名医孙思邈发现食米地区的人有一种病,采用中药治疗可以治愈。当时发现的就是“脚气病”,所用中药为车前子、防风、杏仁等,据现代科学分析,这些中药都含有维生素B1。当时的人们在实践中还发现用谷白皮熬粥可预防脚气病。到1897年,荷兰人在一些囚犯中也发现脚气病,并发现本病与单纯吃米有关系,用米糠可治疗此病,其原因也是因米糠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在1911年,波兰人才在米糠中提取出抗脚气病的物质,当时称为“维生胺”。
后来,经许多化学家分析研究,发现食物中有20多种物质为人体所必需,但多数化学结构与胺不同,故改名为维他命,也就是后来常说的维生素。
知识小链接:维生素B1(硫胺素)的摄取
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种子的外皮和胚芽中,如米糠和麸皮中含量很丰富,在酵母菌、瘦肉、白菜和芹菜中含量也较丰富。目前所用的维生素B1都是化学合成的产品。
青霉素的由来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1928年的一天,弗莱明在他的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器皿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但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位于青霉菌旁边的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设法培养这种青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由此发现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知识小链接:为什么青霉素使用前要做皮试?
青霉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轻的如发热及皮疹,重的出现渗出性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并可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会过敏休克导致死亡。所以,使用青霉素之前必须做皮试,皮试有阳性的应的不能用青霉素。
胰岛素的由来
19世纪末,有两位生理学家发现,切掉狗的胰腺可以使狗得糖尿病,由此证明胰腺里含有一种能够维持血糖浓度正常的物质。以后,许多科学家都想把这种物质从胰腺里提出来。他们把胰腺捣碎,然后进行抽提。但是一切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1920年,来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班廷偶然在一本外科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报导结扎胰导管可以使分泌胰酶的细胞萎缩,而胰岛细胞却不受影响。这篇文章给了班廷很大启发,他在笔记本上写道:“结扎狗的胰导管,等候6~8个星期使胰腺萎缩,然后切下胰腺进行抽提。”他决心大胆尝试。当时加拿大只有多伦多大学的生理系具备做这种实验的条件。经过他再三请求,一位教授才勉强同意给他几只狗,允许他在暑假期间借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工作8个星期。由于班廷本人缺乏化学方面的训练,这位教授便让即将毕业的医学院学生斯特做他的助手。1921年5月17日,29岁的班廷和22岁的斯特开始工作。他们一直奋战了两个多月,7月30日午夜,他们给一只患糖尿病的狗注射了5毫升从狗的胰腺里提取出来的宝贵的胰腺抽提液,狗的血糖浓度迅速下降,一项伟大的工作完成了。班廷由于这一贡献获得了一半诺贝尔奖金,另一半由那位教授获得。1922年,胰岛素已经在临床上应用。1926年,纯化的胰岛素已经能做成结晶。从1945年到1955年,英国的桑格又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搞清楚了胰岛素的全部化学结构,这就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以及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桑格也由于他的这项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胰岛素的发现,是20世纪生物医学界的一项重大发现,它对挽救千百万糖尿病人具有深刻的意义。
知识小链接: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增加糖原合成,抑制分解,因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此外,胰岛素还具有促进脂肪的生成,抑制其分解的作用,使酮体的生成减少,减轻酮症酸中毒的症状。胰岛素还可以促进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增加氨基酸的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其分解。
抗生素的由来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
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被发现并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还是称为抗生素更符合实际了。
知识小链接: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1.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脞等抗病毒药物以及中草药治疗。
2.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3.抗生素可以治病,同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因此使用抗生素应有的放矢,不可滥用。
4.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5.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严加控制,尽量避免在皮肤、黏膜等局部使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过敏反应,也易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
第二节 医疗器械
针灸的由来
针灸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身体的某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据后世文献对远古往事的记述和出土文物,针灸术的由来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还没有专用的针刺工具,于是用做生产的刮削器、尖状器等,同时也被用来治病。新石器时代,人们制出种类较多而又比较精细的石器,这才有了适合医用的砭石。
今天人们使用的银针、不锈钢针,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历经铜针、金针等不同阶段演变而来的。
知识小链接:刺法与灸法的区别与联系
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刺法亦称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和灸在临床上常互相配合应用,故合称针灸。
听诊器的由来
据说200多年前,奥地利有位医生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声音判断胸腔内器官的健康状况。当时,很多医生都不相信这一说法,只有法国医生雷奈克将其记在心里。
1816年的一天,雷奈克带小女儿去公园玩跷跷板。孩子玩够了就将自己的耳朵贴在跷跷板的一头,叫爸爸用手指在另一头敲鼓点给她听。雷奈克的鼓点节奏越敲越轻,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听清了,可小女儿却越听越入神,还说敲得很好听。雷奈克觉得很奇怪,就叫女儿敲,自己听,声音果然清晰。他高兴地大声嚷起来:“有了,有办法了!”回到家,雷奈克选了一块很轻的木料,把它做成长喇叭形,小的一头可以塞在自己的耳朵里,大的一头贴在别人胸部,用这种办法听诊,既方便,又省力,效果又好。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由此诞生了。
知识小链接:听诊器的构造
听诊器是内外妇儿医师最常用的诊断用具,是医师的标志,它的出现也是现代医学开始的标志。听诊器自从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有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
注射器的由来
据医学史书记载,灌肠器是注射器的雏形。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的“猪胆汁方”一文中明确指出:“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陈醋少许,以灌谷道(肛门)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如何“灌谷道”呢?他写道:“以小竹管……内入谷道中。”这种小竹管就是灌肠器——注射器的最初形态。
到了15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家们为了深入研究人体组织,开始对尸体进行解剖。为解决尸体防腐问题,意大利著名解剖学家欧斯达狄士等先后将防腐剂通过“注射器”注入尸体的血管里。至1851年,法国医生普拉威茨制成一个金属注射器。在同一时代里,爱尔兰医生德林也用自己制造的金属注射器给病人注射镇痛剂。1896年,德国科学家路尔制成了第一个玻璃注射器,后来便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上了。
知识小链接:手压式无针注射器
手压式无针注射器是应用于各种防疫注射和治疗注射的一种医疗器械,因其药量调节器采用螺杆和滑动螺母进行控制,所以不但结构非常简单,而且药量调节灵活准确。这种无针注射器使用更加方便、安全、可靠,而且应用范围广。
血压计的由来
测量血压是了解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1819年,法国医生,物理学家普瓦瑟伊尔发明了一种用水银压力计测血压的方法。此后,各种各样的血压计被陆续发明出来。1881年,奥地利人冯·巴施发明了一种装置,它可以灵敏地测得动脉搏动的情况。1889年,法国人普当发明了
传感式血压描记器。1896年,意大利人瑞瓦·罗西发明了裹臂式血压计,可以均匀地紧压在人的胳臂上,准确地测量人的血压情况,从而取代了普当的血压描记器。1905年,俄国人利罗特科夫进一步改进了这种裹臂式血压计,以期不用听诊,只用触诊法即可准确测定人的血压。
以往根据一次或几次测量就确定血压的办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人的血压经常波动,情绪、运动、进食和其它许多情况都会影响到血压。为了解一天内血压的动态变化,人们制造了各类动态血压记录仪。
知识小链接:正常血压指标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
临界高血压为: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94mmHg。
而理想血压为: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
X光机的由来
1895年9月8日这一天,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在一次试验中,偶然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射线,将它命名为X射线。后来,他又经过6个星期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X射线能透过玻璃、橡胶、木块和铝等许多物质。他还在妻子的帮助下,用X射线照射自己的手,并清晰地看到了手的骨骼和肌肉的影像。从而发现X射线对肌肉的穿透性较强,对密度较大的骨骼穿透性则较弱。
为了纪念伦琴,人们又将X射线称为“伦琴射线”。1896年,人们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X光机。在X光机的作用下,可以发现病人的病因从而做出有效治疗,故X光机的发明对医学界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小链接:
放射性物质可以释放α射线、β射线和伽马射线。
伽马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但电离的能力很弱。大强度的伽马射线可以杀死生命,可以做成伽马刀杀肿瘤。
CT的由来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着手于CT(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研制。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首先提出现实可行的图像重建的数学方法,并用于X射线投影数据模型,以后又提出多种方法,不久便实现了临床应用。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亨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1969年,他制作了一架简单装置,用加强的X射线为放射源,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得到了脑内断层分布图像。后来,他又致力于将测量扩展到全身。1971年9月,他与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外一所医院安装了第一个原型设备,开始了头部临床试验研究。10月4日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平躺于病床上,X射线管在患者上方,绕检查部位旋转,在患者下方装置的一个计数器也同时旋转。由于人体器官、组织对射线吸收程度不同,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这些差别反映在计数器上,经电子计算机处理,便构成了身体部位的横断图像呈现在荧光屏上。试验结果在1972年4月召开的英国放射学家研究年会上首次发表,宣告了CT的诞生。
知识小链接:核磁共振
1946年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后,到1972年,核磁共振主要被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用于研究分子的结构。1973年,英国学者劳特布尔在主磁场内附加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并逐点地诱发核磁共振无线电波,然后对这些一维投影值进行组合,从而获得了一幅二维的核磁共振图像。
助听器的由来
20世纪以前,听觉困难的人不得不依靠机械的助听器。最初的这种助听器看上去很像金属喇叭。使用者把狭小的一端放到耳朵里,说话人则对着宽大的一端大声地叫喊。耳喇叭(号角状助听器)有点效果,但这要看听觉困难者的听觉差到什么程度。它们既大又不易使用,有待改进。
苏格兰发明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想制作一种较好的助听器。贝尔研究了一些把声音转换成可增加的电信号的原理,但他的研究引导他做出的发明不是助听器而是电话。
这项工作留给了另一个人——米勒·里斯·赫切恩森,由他去发明一种便于使用的电助听器。他19世纪末所做的工作在1901年结出了果实,制成了第一个助听器。英国女王亚历山德拉在佩戴它之后,授予发明者一枚奖章。
20世纪20年代,轻便的助听器诞生,虽然它们的重量也在1千克以上。直到20世纪40年代晶体管发明出来以后,才有了小型助听器;70年代微处理器出现后,才出现了那种可塞进耳内,几乎看不见的助听器。
知识小链接:助听器的选择
助听器的选择涉及许多听力和非听力因素:
一是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如耳背式助听器所适用的听力损失范围较广,对于重度、深度聋或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是必需的。某些传导性聋患者历经多次手术效果不佳,鼓室结构破坏,可考虑用骨导式助听器。
二是患者的喜好。
三是美观上的考虑。
四是手指灵活程度、视力。
许多老人除了听力损失外,视力也差,手指不灵活,调节耳背式的音量要比耳内式容易一些,但如果助听器配有遥控器,二者就没有什么区别。从摘取方便这一角度来讲,耳内式助听器比耳背式要略方便一些,半耳甲腔式、耳道式耳模(或耳内式助听器)比满耳甲腔式要容易得多。
五是患者的耳道大小。
耳背式助听器可配接音频输入、FM接口等装置,允许实现方向性麦克风特性,耳内式助听器则不容易实现这些功能。
第三节 医疗常识
脉诊的由来
脉诊在我国由来已久,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晶。《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称于世。
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由来源远流长,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僦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都有许多关于脉诊的详细论述。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把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归纳总结,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的脉学著述已多达百余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知识小链接:脉诊的方法
脉诊的方法有3种:①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②三部脉诊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③寸口诊法。即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麻醉术的由来
麻醉是在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时为解除病人疼痛,并使肌组织适当松弛而采用的注射药物、服药、针刺等方法。麻醉术起源于中国,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医学家华佗,他发明了一种叫“麻沸散”的中草药麻醉剂。可惜“麻沸散”后来失传。
现代麻醉术源于美国,而且最先用于牙科领域。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氧化亚氮)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着笑气到各地演讲,并做笑气催眠的示范表演。在哈特福德城进行的一次表演中,出现了意外情况。表演者在吸入笑气后,由于开始的兴奋作用,突然从半昏睡中一跃而起,神志错乱地跳过围栏去追逐观众。在追逐中又不幸划破了腿部,伤口出血不止。一时间会场大乱,表演只得匆匆收场。但是表演者在追逐观众时腿部受伤而丝毫没有痛苦感觉的现象,却给在场观看表演的一位观众威尔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尔士是一位牙科医生,当时他正为如何减轻病人拔牙时的痛苦而绞尽脑汁。这场“催眠”表演,引发了他对氧化亚氮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假想。经过几次试验后,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里公开演示在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不足,演示失败。
但是,了解他全部试验过程的青年助手、医学院牙科学生摩顿却仍然相信麻醉可以暂时消除疼痛。摩顿仔细分析了威尔士的整个试验过程,发现氧化亚氮虽然具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较小。后来采用乙醚进行麻醉,经多次试验,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
知识小链接:麻醉技术的分类
麻醉技术分为全身麻醉与区域麻醉两大类。前者作用部位在大脑,后者作用在外围神经。
全身麻醉又分为吸入性麻醉与注射性麻醉。吸入性的全身麻醉,是将液体麻醉剂或气体的麻醉剂,经由特制的挥发器变成气体后,混合氧气,经呼吸道吸入,进入血液循环至大脑,发挥麻醉效果。注射性的全身麻醉是直接将麻醉剂自静脉注入血液循环中。
区域麻醉又可分为脊椎麻醉、硬膜外麻醉(俗称半身麻醉)、静脉注射区域麻醉、神经阻断术等。
血型的由来
血型最早起源于西医学,最初用于治疗疾病的研究。在20世纪初由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并公布于世。兰德施泰纳博士在读到英国病理学者谢塔克的题为《肺炎患者的血球和血清混合后的血球凝聚》的论文时,开始对血型进行研究。从1901年开始,在22位健康人的身体上进行抽血实验,发现血清中的血球凝聚现象并非病理原因,而是由于生理结构引起的。此后对这项实验的整理成功地将这22人分成A、B、C三类血型,其中的C型就是后来的O型。后来又有两名研究者泰卡斯特和斯塔利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第四种完全不同的血型,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AB型血型。就此形成完整的血型系统。
知识小链接:什么是Rh血型
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二十多种的血型系统组成,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
Rh(-)的分布因种族不同而差异很大,在白种人中的比例较高,约百分之十五。中国人群中: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Rh(-)的分布为百分之五;蒙古族人接近百分之一;汉族人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
骨髓移植的由来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试图用骨髓来治疗某些血液病,但效果都不理想。1939年,奥斯古最早实行了骨髓移植,虽然没能成功,但从此开始了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再生不良性贫血。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由于原子武器的射线损伤可导致骨髓功能衰竭,引起人们对骨髓移植的真正重视。研究人员发现同基因骨髓对动物的这种衰竭有治疗作用,并认定这种作用来自供体。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在继续进行动物试验的同时,开展了骨髓移植的临床试用,但成功率极低。这种失败主要由对人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的认识不足,试用对象多为晚期病人,其他支持手段也不完备等原因造成。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明了在体外超冷冻条件下妥善保存骨髓的技术,为自体骨髓移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60年代末,人类在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主要是HLA系统)方面的认识与鉴定方法上有了飞跃性的突破,大大促进了骨髓移植工作的开展。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异体骨髓移植技术发展较快,自体骨髓移植的进展相对缓慢。到80年代,自体骨髓移植的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至今,异体骨髓移植仍在不断前进,骨髓移植已成为治疗某些致命性造血系统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知识小链接:需要骨髓移植治疗的疾病
骨髓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各种急、慢性白血病,以及多发性骨髓瘤、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都可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疗基础上的治疗方法,所以它也是治疗恶性淋巴瘤、肺癌实体肿瘤的根治性办法之一,在国外,骨髓移植已经成为这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这几年来,骨髓移植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系统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等。
医院的由来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黄河流域一带瘟疫流行,皇帝刘衍下令,腾出一些房屋,设置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此后,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公
元79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废人和乞丐;还有“疠人坊”,专门隔离及医治麻
风病人。
欧洲创立医院晚于我国五六个世纪。最早是在法国的里昂和巴黎,两地分别于6世纪和8世纪建立医院;英国伦敦是在7世纪建立医院的。13世纪以后,办医院的风气大盛,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立了医院。
知识小链接:“卫生”一词的由来
从词语构成上看,“卫生”一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 医学史研究认为,“卫生”是个医学名词,意为“养生”。《庄子·庚桑楚》中有“卫生”一词:“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
也有人认为“卫生”一词来自希腊神话。“hygeian”是指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西欧
学者用此词表示“卫生”或“卫生学”。
现今,“卫生”一词指讲究清洁,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大夫”一词的由来
大夫是对医生的尊称。为什么称医生为“大夫”?大夫在古代是一种官职,读作“dà fū”但不是医官。古代时,天子及诸侯都设立这种官职,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秦汉以来,有御
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到了宋朝,开始设置大夫以下的官阶。医官中
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世之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
读成dài,而不读dà。
知识小链接:“郎中”一词的由来
郎中是医生的别称。何以称医生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护卫、职从,随时建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工外郎为各部要职。称中医师为郎中是从宋朝以后民间开始的。当时,有位官至郎中的人,名叫陈亚,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时人誉为“药诗”,以后便有学者以读陈亚的“药诗”为乐事,郎中也渐渐成为中医师的名称。
病历的由来
病历的起源和欧洲的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阿戈利斯湾的东海岸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村子里,竖立着一尊石像,这个石像就是传说中的医神阿克勒庇斯。这里几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来顶礼膜拜,祈祷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为此,庙内的祭司们便专门腾出一间房子来,为这些虔诚的病人治病,并将每个病人的病情、症状、治疗结果一一记录在案,作为病人档案妥善保管起来。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在我国,最早的病历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当时称为“诊籍”。一位叫淳于意的著名医生每次给病人看病,总是将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状、处方、日期等详尽地记录,同时还认真记载了治愈和死亡的病例,作记忆资料。这就是我国病历的由来。
知识小链接:人体小常识
1.人体共有骨206块,约占体重的20%,分别为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2.人体肌肉数量多、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
3.人的消化管由口腔到肛门,共长约9米。
4.人有乳牙20颗,恒牙32颗。
5.人的胃特别充满时容量约有3000毫升。
6.小肠全长约5~7米,大肠约1.5米,阑尾约7~9厘米。
7.肝重。我国男性为1230~1450克,女性为1100~1300克。
8.人的气管长11~13厘米。
9.膀胱容量300~500毫升,最大容量可达800毫升。
10.人的外耳道长约2.5厘米,人的眼睛可辨别800万种深浅不同的色调。
11.心脏的2/3在身体正中的左侧,1/3在右侧,体积略大于本人的拳头。
护士的由来
护士在医院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初,英国虽然设立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医院,但还没有专门的护士,只是由仆役兼管一些护理工作。1836年德国有一位青年宗教人士开设了一所医院,并训练了一批年轻的姑娘专门负责病人的护理工作,这就是最早的护士。在1852年到1856年间,沙皇俄国与土耳其之间在克里米亚发生战争,双方伤亡惨重,大量的伤病员无人照顾。当时,英国有一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女士名叫佛洛伦斯·南丁格尔,她自愿组织战地救护队,率领38名女救护队员负责伤病员的护理。在她的领导下,医院建立了管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使伤病员死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又在英国的圣多马医院办起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就是为了纪念近代护理学科创始人佛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而设立的。
不久,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专门的护士学校。以后由于护士教育与技术水准的提高,各大医院都设有专科护士,也都有护士从事对病人的护理工作了。
知识小链接:白大褂的由来
1868年,英国著名外科医生列斯特把“巴斯德消毒法”应用于医学。在他主持下的格拉斯哥医院里,医生、护士由原来的戴灰礼帽穿大礼服,改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白大褂就是这样来的。
红十字会的由来
19世纪中期,欧洲商业经济日益繁荣的各国,为了争夺市场,不断以兵戎相见,各国的陆军医疗部门无力单独解决战地伤病兵员的救护和治疗问题。有个名叫让·亨利·杜南(1828-1910)的瑞士人,1859年6月25日在前往晋见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途中,抵达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此时拿破仑皇帝正率法军和撒丁军一道与奥地利陆军为争夺伦巴第地区相继在马根塔和索尔弗利诺两地血战。索尔弗利诺之战,双方伤亡四万多人,大批伤兵被遗弃在战场上,状况十分凄惨。杜南目睹这一情景,出于对人的同情和怜悯,当即号召该地居民同他一道组织起来,抢救和看护被遗弃的伤兵。
事后,杜南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索尔弗利诺回忆》一书。在书的结尾他建议:(1)在各国成立伤兵救护组织;(2)召开一次国际会议,研究制定一项保护伤兵和伤兵救护组织权益的国际公约。他的倡议获得了欧洲各国的热烈支持。1864年,欧洲各国就交战双方伤兵救助问题,举行了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拟出草案。草案在杜南建议的基础上,增加了设立野战医院和医疗救助的措施,并以“白底红十字”的瑞士国旗为参照,设计出“白底红十字”的标志,这就是红十字会的起源。
1880年,“救护伤兵国际委员会”改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许多国家都成立了红十字会。1919年,又诞生了各国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协会。
知识小链接:红十字标志的禁用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规定,红十字标志不得用于:(一)商标或者商业性广告;(二)非红十字会或者非武装力量的医疗机构;(三)药店、兽医站;(四)商品的包装;(五)公司的标志;(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等。
绿色手术服的由来
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人眼在长时间内观看一种色彩时,视神经易受刺激而疲劳。为了减轻这种疲劳,视神经便会诱发出一种补色作自我调节。例如,若长时间地盯着一张用鲜红的颜色在白纸上绘制的表格
后转向另一张空白纸,你会发现这张白纸上出现了一幅和刚才一样的表格,只不过它的颜色
变成了浅绿色,因此说红色的补色是浅绿色。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眼睛看到的总是鲜血淋漓的血迹。时间一长,偶尔把视线转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时就会看到斑斑点点的“绿色血迹”,使视觉产生混乱而影响手术效果。采用浅绿色的衣料做手术服,就可以消除绿色错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知识小链接:种痘术的由来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所引起,是一种烈性疾病。正常人一旦接触患者,几乎无不遭受感染。即使侥幸不死,也免不了在脸上长满麻点,样子很难看。
种痘术最早在16世纪中叶由我国提出。
在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我国的中医在世界上率先找到了对付天花的方式,那就是人痘接种。在《张氏医通》(1695年)和《医宗金鉴》(1742年)两部医学著作中,记述了痘衣法和鼻苗法两种人痘接种方法。到了清朝,康熙帝大力提倡种痘术推行全国。不久,很多国家派人来中国学习。
“避孕套”的由来
避孕套在英文词汇中,称其为Condom,这是根据它的发明者,17世纪晚期的一位英国医师约瑟夫·康德姆(Joseph Condom)的名字命名的。康德姆发明的避孕套,是采用小羊的盲肠制成的。康德姆由于发明了避孕套,而被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封为骑士勋爵,他的发明被国人誉为“愉快的发明”。
然而,历史资料表明,康德姆并不是避孕套的鼻祖,因为,类似的东西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代的艺术品上均有描绘。
1492年,哥伦布的水手们把梅毒从美洲的海地带回了西班牙,10年后,这种病毒便征服了整个世界。对此,人们很快做出了反应。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加布里瓦·法卢拜(1523~1562年)发明了一种用亚麻布套制成的避孕套。法卢拜声称这项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性病,其次是用来避孕。1551~1562年间,他曾对1100名使用这种避孕套的人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满意。因此,有学者认为,避孕套的发明权应归于法卢拜。
早期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亚麻布或羊肠制作的,进入19世纪后,逐渐为乳胶质避孕套替代。
知识小链接:避孕套的新功能
有的女性对精子会产生抗体,导致“精”与“卵”排斥而不孕。如果男方用一个时期的避孕套后,女方体内的抗体就会逐渐消失,再脱去“外套”,就可能受孕得嗣。因此,避孕套在这些人中,却成了“促孕套”。
据报道,使用避孕套的夫妇,女方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其防癌作用已在医学界被肯定。这时的避孕套又成了“防癌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