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邮政交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邮政通讯

    邮票的由来

    关于邮票的起源,有一段小故事:

    1840年的一天,罗兰·希尔爵士在乡间散步,看到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的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看了一下信封就又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希尔十分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其究竟,姑娘尴尬地告诉他,这是她远方的未婚夫的来信,因她付不起昂贵的邮资,只好将信退回。

    这一偶然的事件,令希尔意识到邮政制度需要改革,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

    英国政府决定采纳希尔的建议,并于1840年1月10日实施新邮政法。信函基价规定为每半盎司(相当于14克)收费1便士。所谓“1便士邮政”就此开始。

    1840年5月6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5月6日开始使用。

    知识小链接:中国第一套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橘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之为“海关大龙”,又称“大龙邮票”。

    邮政编码的由来

    邮政编码是邮电部门为实现邮政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源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和效仿。西德于1961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的国家。紧接着,美、英、法、澳、瑞士等国陆续在全国推行。1965年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国也相继实行了邮政编码。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邮政编码是用阿拉伯数字组成,代表投递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邮局投递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通信的代号。我国于1974年开始研制邮政编码,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行。

    知识小链接:信封上“缄”字的来历

    在往来信件中,不少人都习惯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缄”,这是沿袭了我国古代的用法。“缄”,原来是捆箱子的绳子。缄由“捆”引申为“封”,这和古代的公文书信有关。东汉以前公文书信多写在木板或竹筒上,并用绳子捆上,叫“札”。用绳子捆叫“缄”,解开绳子叫“开缄”,“缄”的目的是为了保守“札”中的秘密。现代人们借用“缄”字,就代表某人封的意思。

    邮筒的由来

    相传在1488年,由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了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沉入大海,船员也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距遇险地不远的一个海岛的树枝上。一年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为纪念遇难同胞,他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方法就被人们确定下来,并相沿至今。

    知识小链接:邮戳的起源

    现存世界最早的无日期邮戳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邮戳,使用时间约在1435年,这种邮戳不是用印油盖在封上,而是在封泥上压印出来的。

    世界上第一枚有日期的邮戳是1661年由英国亨利·比绍普创制的。亨利·比绍普曾任邮政总局局长,由于当时英国邮政管理混乱,积压和延误邮件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维护邮政信誉,查处积压邮件的渎职行为和考核邮差投递邮件的时限,比绍普设计了一个有日期的邮戳。

    电报的由来

    电报是一项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它是由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的。莫尔斯原本是学绘画的,但他对电学也很感兴趣。他偶然观看了一次电磁实验,当电流流过电磁线圈时,电磁铁产生的磁力将旁边放置的弹簧片吸了过来。电流被切断后,磁力就消失了,弹簧片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莫尔斯由此联想到,如果使用一个电键,断断续续地接通或切断电源,弹簧片就会时吸时放。他考虑,若以弹簧片被吸的次数来表示信号,就可以制出精确的电报机。莫尔斯从此投身于电报机的研制。1835年,莫尔斯的有线电报机在实验室架设成功。为了解决远距离通信时信号衰减的问题,莫尔斯又发明了继电器。1838年,莫尔斯终于制成了实用型的单线电磁式电报机,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知识小链接:“世界电信日”的由来

    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1850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在英法两国间铺设成功,从而为开辟国际电报通信创造了条件。

    为了使电报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几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1865年3月,这两家电报联盟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5月17日,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国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宣告“国际电报联盟”,即后来的“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正式成立。国际电信联盟现有188个成员国。

    为了纪念国际电信联盟的成立,1968年国际电联决定将原“国际电报联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并从1969年开始确定每年的主题。

    电话的由来

    电话诞生于电报机试验中的一个小插曲。1873年6月2日下午,贝尔和他的助手托马斯·华生两人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联合试验他们的电报机。华生房间里电报机上的一个簧片被吸在磁铁上了,当华生拉开这块簧片时,贝尔发现他这边房间里电报机上的簧片自己颤了起来,并发出了声音。这一发现使这位善于思索的学者产生了兴趣,并有了新的构想。他想,人说话的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如果对着一块薄铁膜片说话,会使膜片颤动,如果在膜片的后面放一块电磁铁,膜片振动会改变与电磁铁的距离,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电磁铁线圈中就会感应出相应的变化电流。这电流顺着电线传送到对方同样装置的电磁铁线圈中,就会使电磁铁的磁力线发生变化,吸动它前面的膜片,从而发出声音。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华生。华生,这位电气工程师很同意贝尔的看法,于是开始研制。

    1875年6月3日终于制成了“电话机”,这种电话只能传递单音,还不能传送人的完整的话。但他们已经对获得的初步成果感到十分高兴。之后,他们又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遂于1876年2月14日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1876年3月7日,专利局批准了贝尔的专利权,确定了他们的发明。

    知识小链接:接电话的学问

    人们在接电话时,往往不等电话铃声停止,就急忙拿起话筒,久而久之,电话受话器的灵敏度就会降低,杂音会很大,从而影响电话机的使用寿命。正确的接听方式应是在电话铃响的间隔拿起话筒,以延长电话的使用寿命。

    传真机的由来

    1883年,在英国一所大学读书的保尔·尼勃科夫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能不能发明一种传送图像,并在远方能够留下这种图像的装置呢?

    一天,课余时间,尼勃科夫看见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各自在桌上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写一个字,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便出现了与另一位同学所写的相同的字。

    一直在琢磨设计一种传真装置的尼勃科夫看着看着,不禁脱口而出:“太妙了!”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多黑点子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子,借助科学手段把这些点子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去,而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子,并把点子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吗?”

    尼勃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

    经过长期的研制,尼勃科夫做成了一台圆盘式的传输装置,并申请了专利。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在吸取众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知识小链接:传真机的工作原理

    传真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即先扫描需要发送的文件并转化为一系列黑白点信息,该信息再转化为声频信号并通过传统电话线进行传送。接收方的传真机“听到”信号后,会将相应的点信息打印出来,这样,接收方就会收到一份原发送文件的复印件。

    电子邮件@符号的由来

    @符号在英文中含有“在”、“单价”两种意思。它的前一种意思是因其发音类似于英文at,所以常被作为“在”的代名词来使用,因此“今天晚上在家里等你”英文便条就成了“wait you @ home this evening”。另外,它还有each的含义,故“@”也经常用来表示商品的单价。

    真正确立@在电子邮件中地位的是美国一位计算机工程师汤林森,他赋予符号“@”新的意义。为了方便用户在网络上自由收发电邮,1971年就职于美国国防部发展军用网络阿帕网的BBN计算机公司的汤林森,根据上级的命令寻找一种电子信箱地址的表现格式。他选中了这个在人名中根本不会出现的符号“@”并取其前一种含义,可以简明地传达某人在某地的信息,于是“@”就这样进入了计算机网络。

    汤林森设计的电子邮件的表现格式为“人名代码+计算机主机或公司代码+计算机主机所属机构的性质代码+两个字母表示的国际代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其中用“@”符号把用户名和计算机地址分开,使电子邮件能通过网络准确传送到收信人那里。

    知识小链接:电子邮件的收发原理

    电子邮件的收发过程与普通邮局收发信件相似。邮件并不是从发送者的计算机直接发送到收信者的计算机,而是通过收信者的邮件服务器收到该邮件,将其存放在收件人的电子信箱内。对于拨号用户,ISP(网络服务供应商)的主机负责电子邮件的接收和发送工作,此主机就是上面所说的服务器。 通常收件者的服务器在其主机硬盘上为每人开辟一定容量的磁盘空间作为“电子信箱”,当有新邮件到来时,就将其暂存在电子信箱中供用户查收、阅读。

    蓝牙的由来

    “蓝牙”一词的由来众说纷纭,有的说狼牙在黑夜里会发出蓝光,因此得名“蓝牙”。但权威版本的解释是说,“蓝牙”是取自丹麦一个伟大的君王Harald Bluetooth的名字,他统一了丹麦和挪威,因为他爱吃蓝梅,牙齿被染蓝,因而得此“绰号”。“蓝牙”技术出现后,需要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名字来命名这项高新技术,行业组织人员在经过对欧洲历史和未来无限技术发展的讨论后,觉得用这个名字来体现和映衬蓝牙技术统一无线技术领域的前景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命名为“蓝牙”。

    知识小链接:什么是蓝牙技术

    所谓蓝牙(Bluetooth)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从而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简单地说,就是蓝牙技术使得现代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移动通信设备和电脑设备,不必接入电缆就能联网,并且能够实现无线上网,其实际应用范围还可以拓展到各种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产品,组成一个巨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第二节 交通工具

    飞机的由来

    有史以来,人类为实现遨游太空的理想,进行了无数次冒险的尝试。1896年8月12日,德国滑翔机专家奥托·利勃海尔在经过2000多次滑翔之后,因飞机失事并丧失性命。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城,引起了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的极大关注。他们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最终在1903年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号”。这是一架用轻质木料做骨架,蒙上帆布的较简陋的双翼飞机,它靠一台12马力的汽油内燃机来推动螺旋桨,由活动的方向舵操纵升降和左右盘旋,驾驶者能俯卧在下层主翼的正中进行操作。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35分,奥维尔·莱特驾驶着“飞行者号”,在一个沙丘上做了首次飞行,尽管只飞了35米远(时间12秒),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动力载人飞行。后来,经过科学家们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制造出了现代的飞机。

    知识小链接:直升机的由来

    西科斯基是俄国出生的美国飞机设计的先行者。在基辅学习工程学后,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研制直升机。1910年他试图制造模型失败后,转而研究固定翼飞机,并在1913年建成了第一架四引擎的飞机,还创造性地附加了一个机舱。西科斯基在1919年移民美国,1930年造出了双引擎的水陆两用飞机,这也是“泛美世界航空公司”快速飞机的原型。1939年,西科斯基最终制成了一个可行的直升机模型。他从1929年至1957年一直指挥着他的公司(联合航空集团子公司)的运作。

    “黑匣子”的由来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飞机失事的悲剧。人们在关注营救生还者和打捞遇难者尸体的同时,还关注着一种仪器——黑匣子,因为黑匣子能告诉人们飞机为什么失事。被当做飞机飞行状况“见证人”的黑匣子并不“黑”,而是呈橙红色。因为它能帮助破解飞行事故的秘密,尤其是记录了飞机在失事瞬间和失事前一段时间的飞行状况,所以叫“黑匣子”。

    知识小链接:“黑匣子”小介

    “黑匣子”的学名叫飞行参数记录器,主要由飞行参数采集装置、信号储存与读出装置和辅助装置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飞行中的状态参数,诸如高度、速度、航向、倾斜等工作情况记录并转换成数字或电信号保存下来,供分析、判断飞行事故,评定飞机设备的技术状态使用。一般“黑匣子”可以储存各种数据多达300余条。

    火车的由来

    火车(指最早出现的火车——蒸汽火车)通常被认为是英国人乔治·斯蒂芬逊(1781~1848年)发明的。1809年的一天,煤矿的一辆运煤车坏了,许多机械师修不好,他却修好了,于是被任命为工程师。就在这时,斯蒂芬逊听说有人想把蒸汽机用做陆路交通的动力,制造“能行走的蒸汽机”,他对这一设想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1814年,他终于发明了一台机车。这台蒸汽机由于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所以人们称它为“火车”。

    但是,斯蒂芬逊并不甘心,继续研究,于1825年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客货运蒸汽机车。1829年,斯蒂芬逊建造了更加完善的火车。至此,火车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知识小链接:世界上最高的铁路

    2006年7月1日,中国开通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这条铁路全长1956公里,穿越无数人向往的青藏高原,将中国内陆城市与雪原圣地拉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青藏铁路最高海拔5072米,超过此前秘鲁安第斯铁路创造的最高海拔纪录200多米。

    汽车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诞生于1769年。这辆车的发明者是法国路易十四时的炮兵大尉约瑟夫·库诺。他将小型蒸汽机装在一辆木制的三轮车上,用它来牵引大炮。虽然没有拖动大炮,但可以载4个人,每小时行驶4公里。1784~1791年间,俄国发明家古利宾,对约瑟夫·库诺制造的汽车进行了改进,给汽车增设防金属飞轮、齿轮、变速箱和滚动轴承等,以增大车速。

    1806年,荷兰物理学家海金斯等人,在研究瓦特蒸汽机和中国火炮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利用爆炸原理推动活塞产生动能的设想。1826年海金斯他们在英国首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内燃引擎汽车。1886年,德国的卡尔·本茨获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汽车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知识小链接:汽车牌照的由来

    最初的汽车是没有牌照的。直到1901年,在柏林才出现了第一辆有牌照的汽车。发明车牌的是当时的大商业家鲁道夫·赫兹格,车牌上有“IA1”字样。当记者采访鲁道夫车牌上的符号是什么意思时,他说:“‘IA’是我未婚妻姓名前面的字母,现在她已是我的夫人了。至于用‘1’这个数字,是表示我对她的一片忠诚,也就是说,她是我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心上人。”没想到汽车牌照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的士”的由来

    形形色色的“的士”在如今的马路大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士”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0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富家子弟亚伦同他的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时,他去叫马车,问车夫要多少钱,岂料那车夫竟开出一个很无理的价钱。亚伦觉得太离谱,就与车夫争执起来,结果被车夫打伤了。

    亚伦伤好后,为报复马车夫,就想利用汽车来挤垮马车。后来他请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朋友设计了一个计程仪表,并且给出租车起名“Taxicar”,这就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Taxi”——的士的来历。1907年10月1日,“的士”首次出现在纽约的街头。

    知识小链接:出租车多收费手段之“埋表”

    “埋表”的手段是在乘客上车之前就开启计价器。通常,当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时,司机将候车灯推上去,乘客便会听到一段录音:“目的地已到,请乘客从右门下车……”录音播放完毕时,这一趟行程记录在IC卡上的里程数就消掉了。但如果在录音播放结束之前迅速地把归零灯再按下来,然后再推上去,那么这一趟行程的里程数就依然记录在IC卡上,于是下一位乘客就要付上这段行程的费用了。

    高速公路的由来

    “高速公路”出现于20世纪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1921年在柏林率先着手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不过,这条高速公路仅10公里长,且不标准。1933年,德国建造了一条从柏林至汉堡之间的较标准的高速公路。1937年,美国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迄今为止,美国是建成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

    上海沪嘉公路是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

    知识小链接:信息高速公路的由来

    在美国,把许多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的做法被视为一项大型工程:即在各州间建立起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此举始于艾森豪威尔时代,因此这一网络按其比喻义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流行用语来自于已故参议员艾尔·戈尔,他的父亲曾是1956年“联邦高速公路资助法案”的发起人。

    交通信号灯的由来

    19世纪初,在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装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其中,着红装的女人表示“我已结婚”,而着绿装的女人则是未婚者。后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的事故,于是人们受到红绿装启发,1868年12月10日,信号灯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就在伦敦议会大厦的广场上诞生了,由当时英国机械师德·哈特设计、制造的灯柱高7米,身上挂着一盏红、绿两色的提灯——煤气交通信号灯,这是城市街道的第一盏信号灯。在灯的脚下,一名手持长杆的警察随心所欲地牵动皮带转换提灯的颜色。后来在信号灯的中心装上煤气灯罩,它的前面有两块红、绿玻璃交替遮挡。不幸的是,面世仅23天的煤气灯突然爆炸自灭,一位正在值勤的警察也因此断送了性命。从此,城市的交通信号灯被取缔了。直到1914年,在美国的克利夫兰市又恢复了红、绿灯,不过,这时已是“电气信号灯”。稍后在纽约和芝加哥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交通信号灯。

    知识小链接:信号灯中黄灯的由来

    第一盏三色灯(红、黄、绿三种标志)于1918年诞生。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我国的胡汝鼎,他曾在大发明家爱迪生为董事长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一天,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绿灯而正要过马路时,一辆转弯的汽车“呼”的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遍及全世界陆、海、空交通领域了。

    斑马线的由来

    城市街道人行横道上的一条白线,又叫斑马线、人行道、行人道。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培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后来,许多城市都使用这种方法。19世纪末期,随着汽车的发明,从前的那种跳石已无法避免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国人在街道上设计出了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横过街道时,只能走人行横道。于是伦敦街头出现了一道道赫然醒目的横线,看上去这些横线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人们称它为斑马线。

    知识小链接:交通规则小常识

    在各国的交通秩序中,有的规定靠左行,有的规定靠右行。靠左行的主要有: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国、爱尔兰、马耳他、马来西亚等。靠右行的主要有:中国、美国、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国、希腊、墨西哥、摩洛哥等。

    地铁的由来

    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的城市交通变得非常拥挤,严重妨碍着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对这种状况极为担心,但一时却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决定广泛征求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良策。

    一个叫查理斯的法官产生了修筑地下铁道的想法。说起来非常有趣,查理斯关于修筑地下铁的想法最先来自于发现老鼠洞。

    一天,查理斯在家打扫卫生时,发现墙角边有一个老鼠洞,一直通到墙外,他突然想到:“老鼠无法在街面上招摇过市,就转入到地下活动,那么,为了提高城市街道上的人流速度,而又不能把载客量较大的火车修在市内,何不在地下修建一条铁路供火车运行呢?”经过充分考虑和反复论证,查理斯于1843年向政府提出了修建地下铁路的建议。然而,事隔10年后,议会才批准在帕丁顿的法林顿街和主教路之间修一条长约6000米的地铁。1863年1月,“大都会地区铁路”开通营业,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浅层地下铁路。虽然地下铁道使用的烧焦碳的蒸汽机车严重污染了环境,但在运行的第一年中却运送了950万人次的旅客。

    目前,地下铁道几乎遍及全世界。

    知识小链接:最长的地下铁道

    英国有一条地下铁道穿越8座城市,总长度近1000公里,共设458个车站。

    海底隧道的由来

    海底隧道是在海底建造的连接海峡两岸的通道,是陆地交通的组成部分。那么海底隧道是如何诞生的呢?

    由于海上交通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旦有大风或大雾,轮渡就要被迫中止。海峡是海陆交通的要冲,为了解决这种横跨海峡、海湾的交通运输问题,同时又能使海峡、海湾中的船只正常航行,各国开始建造海底隧道。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设海底隧道的国家。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全长53.85公里,位于海底的部分有23.3公里,主隧道直径11米,铺设两条铁路。从开工到1987年通车,历时23年,耗资37亿美元。英吉利海峡隧道是世界上造价最高的海底隧道工程,它连接英法两国,全长53公里,海底部分有38公里,投资170亿美元。

    知识小链接:什么是微型隧道

    微型隧道是小直径的顶管施工方法。微型隧道所适用的管道内直径小于900毫米,这一管道直径通常被认为是无法保障人在里面安全工作的,但是,这一直径的上限并不受法律限制,日本人认为800毫米管道内径就已经足够人在里面工作了,而欧洲人则把这一上限提高到1000毫米,特别是在长距离顶管施工中。微型隧道的施工精度比较高,通常采用地表遥控的方法对事先确定了方位和水平的管道进行施工,施工中工作面的掘进、泥沙的排运和掘进机的导向等全部采用远程控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