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趣说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职务称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人物称谓

    “太太”的由来

    汉哀帝时,“太太”用于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到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明代时被称为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习惯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大都是婢仆这样称呼女主人。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使用极为频繁,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我国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回国归乡,“太太”的称谓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

    知识小链接:夫人的由来

    夫人,源于《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句。先秦时,诸侯的妻子、帝王的妃子均称夫人。由于夫人之称含有尊贵之意,故现泛用对已婚女性的专称。

    “妻子”的由来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指所有男子的配偶。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知识小链接:“丈夫”的由来

    以前,在我国一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身高是否够一丈。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那时的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保护自己抵御强人的抢婚。因此,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老公”、“老婆”的由来

    关于“老公”、“老婆”称谓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一个名叫麦爱新的名士,他嫌弃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再纳新欢的想法,并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到后,从中读出了丈夫弃老纳新的念头,于是便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老藕”,不但工整贴切,还新颖通俗。并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拳拳爱心打动,便放弃了纳妾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写道:“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由此诞生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

    知识小链接:爱人的由来

    现代人常用爱人来称谓自己的配偶,这一称呼来源于英国。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赋予了英语单词“Sweet Heart”以“爱人”之意。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二人十分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熏香后装在了象牙盒里带在身边,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佩带了一生。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联结着的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建立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蜜的心)。后来,在英文中习惯地称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她去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泛使用,这让人们不断联想起那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两口子”的由来

    据说,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个叫张继贤的才子,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识,二人一见钟情,诗词书信,夜夜往来。

    石万仓是个酗酒成性的家伙。某日,石万仓因饮酒过度,不幸酒精中毒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说曾素箴因偷奸谋杀亲夫。

    县官接状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张继贤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亲临刑部,偶然查阅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顿生怜才之心,当即朱批于卷:“继贤不贤,清贞不贞,不贤不贞,宜当发配。”发配到哪里呢?乾隆颇费迟疑,忽而有了:“流张卧虎口,放曾黑风口。‘两口’离开,自可非礼勿言、勿视、勿动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虽然双双冤入大牢,但是情却始终未断。这次获皇帝恩准发配到“两口”后,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时常互往互来,甚是自由。他们这样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被人们称为“两口子”。

    故事流传开来,人们遂将恩爱夫妻称为“两口子”。

    知识小链接:“相濡以沫”的出处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庄子说明人的生死有如日夜交替一般,自然而然,所以理想的生活并非刻意能追求的。我们往往以为和人亲密相处、苦难相助,就是理想。但是哪里知道那就像离了水来到陆地的鱼儿一样,为了存活,相互用口沫来润湿对方,虽然好像很亲密,却怎么样也不如当初在水中互相不认识时的快乐。后人将“相濡以沫”从原文摘出,用来比喻同处于困境,互相以微力救助。

    “丈人”的由来

    在家庭关系中,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然而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被叫做“舅”或“妇翁”。而“丈人”是对上了岁数的男子的尊称。

    据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记载:“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以为“丈人”的说法开始于此。

    其实,“丈人”的称谓出现得还要早些。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提到“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亲上加亲,女儿给刘协做了“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知识小链接:“丈人”又称为“泰山”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一次唐玄宗前往泰山封禅,整个仪式由宰相张说主持。到达泰山后,唐玄宗下圣旨,将所有跟随封禅的官员加官一品。张说假公济私,竟将自己的女婿郑镒连升了四品,使郑镒从九品小官骤然升到五品。

    唐玄宗得知此事后,责问张说,张说无言以对。这时,玄宗身边的弄臣黄幡绰插科打诨,说:“郑镒能升官,都是泰山的功劳啊。”从此,人们便将“丈人”称为“泰山”。

    “先生”的由来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中“先生坐,何至于此”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汉代,“先生”前加上一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现在,妻子多称自家丈夫为“先生”,对别的妇女的丈夫也叫“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知识小链接:“教师”一词的由来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即教国子的官员。“师”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有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把“教师”一词定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说法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夜,担心自己的胡子太短会被众臣瞧不起(在古代,胡须的长短被认为是男子才学和胆识的重要标志)而无法入眠。身边的娘娘计上心来,她剪下自己的头发,小心翼翼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的工夫使短胡子变成长胡子。

    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踌躇满志地接受众臣朝拜,好不威风!众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无不惊叹“乃真命天子也”!于是,娘娘剪发接皇帝胡须的故事为世人称颂。后来人们用“结发夫妻”来表达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挚情感。

    知识小链接:“结发”的由来

    古语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是相当重视头发的,而从“三千烦恼丝”一句中不难看出世间千丝万缕纠缠不休的关系仿佛都与头发有关。事实上,自古以来,头发一直就是爱情的象征,尤其对于女子而言,头发的散与结可来不得半点随便,为人女者,不可挽髻;为人妻者,不可散发。据说,妻子的发髻,只有做丈夫的才能有资格解开,而古人洞房花烛之夜时,男女双方会各取一撮长发相互缠结以誓爱情永恒,此即为“结发”的由来。

    “丫头”的由来

    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头上都要梳着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像个“丫”字,所以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寄赠小樊》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成为婢女的称呼。宋代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写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从此以后,“丫头”称呼广泛流行,直至现在有的地区仍在沿用此说。

    知识小链接:什么是弄璋弄瓦

    弄璋弄瓦的典故出自《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及“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了儿子,就给他一块璋玩。璋,古代的玉器名。顶端作斜锐角形。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生了女儿,给她瓦玩。瓦,古代称纺锤。给女儿瓦玩,有希望她将来能任女工之意。所以,弄璋指的是生了儿子,弄瓦指的是生了女儿。

    “马大哈”的由来

    “马大哈”是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全无所谓,草率办事之人,其实这个词是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市的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

    50年代那段《买猴子》的相声,曾风靡全国。故事说有个叫“马大哈”的人,不负责任,马虎出名。他出了个公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他却写成了“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

    结果,马大哈的领导们也是官僚主义,看也不看内容就批准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盲从惯了,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闹出了一连串令人捧腹不已的大笑话。先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去采购猴子,虽然觉得“采购单很离奇”,但是仍到处买猴子交货,最后把猴子都运回来了,群猴出笼大闹百货公司。

    这段相声使“马大哈”一词由此诞生,迅速传遍全国。

    知识小链接:“马虎”的由来

    相传,古时有个画家,喜欢画虎。一次,他刚画了一个虎头,有位朋友请他画匹马,画家顺手,在虎头下面添上了马身。朋友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答曰:“管它是什么,马马虎虎!”朋友生气地走了。

    画家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他的大孩子问道:“爸爸,上面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心地答道:“是马。”二孩子见了也问他,画家又随口说道:“是虎。”两个孩子于是马虎不辨。一天,大孩子遇上老虎,以为是马,想骑它,结果被虎吃掉;老二遇到一匹马,却当作是虎,于是放箭射死了马。因此,人们便送给画家一个外号“马虎先生”。

    “桃李”的由来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不幸丢了官,一个人跑到北京,遇见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忘恩负义,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如果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不仅夏天可以在树下纳凉休息,而且秋天还能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不但夏天时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且秋天它长出来的刺还会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知识小链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西汉时候,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70多次仗,战功赫赫,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平常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二百五”的由来

    关于“二百五”这个不太好听的名称的由来,有如下几个说法: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一生苦读数十载,但都不曾中举。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教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杀害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捉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3.“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是牌九中的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4.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最初只有一人,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人,但长安群众并没有称他们为两个伍佰,而是共称他俩为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知识小链接:“傻瓜”的由来

    人们为什么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傻瓜”,而不叫“傻果”、“傻豆”或“傻菜”呢?原来“傻瓜”的“瓜”,并非“瓜果菜豆”的“瓜”。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个叫“瓜州”的地方,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憨厚、勤恳,受雇于人时,耕种、推磨样样艰苦工作都干,而且干起活来不声不响。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便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一位清代文士写的《仁恕堂笔记》中便说:“甘州人谓不慧子曰‘瓜子’。”如今,甘州(即今甘肃)至四川一带还习惯称不聪明的人为“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

    “两面派”的由来

    “两面派”这种人总是令人感到厌烦,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两面派”呢?有人说,“两面派”总是口是心非,戴着面具做人,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同志之间挑拨离间,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其实是道貌岸然。

    追根溯源,“两面派”从何而来呢?

    元朝末年,元军与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拉锯战,老百姓有苦说不出,谁来了都要在门板上贴上喜庆的标语以示热烈欢迎,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老百姓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在一块薄木板的两面都写上标语,一面写着欢迎元军“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了大祸。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后见家家大门上色彩缤纷的欢迎标语非常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把大门上的木牌吹翻,反面欢迎元军的标语立刻映入眼帘。常遇春看到后大怒,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知识小链接:有趣的两面派

    原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1891~1971年)在愤怒谴责联合国阻挠苏调停刚果战后独立危机的行为不久,又向联合国秘书长哈马金尔德发去一封礼节性的邀请书,请他参加苏联的国宴。赫鲁晓夫非常热情地欢迎哈马金尔德的到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对前不久谴责过的人表现得如此热忱。赫鲁晓夫反问道:“你知道我国高加索地区人民的传统习惯吗?敌人在你家里做客,与你分享面包和食盐时,你要殷勤款待;一旦敌人跨出了你的家门,你就可以割断他的喉管。”

    “不倒翁”的由来

    “不倒翁”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玩具,形状像老人,上轻下重,扳倒后能自动竖立起来,故又称“扳不倒儿”。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中记载说:“儿童嬉戏,有不倒翁,糊纸做醉汉状,虚其中而实其底,虽按捺旋转不倒也。”

    关于不倒翁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楚国的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此物从外表看与石无异,但确是一块美玉,他两次将宝物献与楚王,楚王总把它当顽石,以欺君罪割掉他的双足。卞和见无人识宝,抱玉痛哭于楚山脚下。楚文王即位得知此事,将石割开,果然见玉,命制成玉璧,名曰“和氏璧”。楚文王被卞和不惜受刑坚持真理的精神感动,称他说“此人真是个‘扳不倒翁也!’。”所以,“不倒翁”喻指那些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人。

    知识小链接:“不倒翁”新义

    如今,“不倒翁”的含义又有了新的转注,指那些圆滑、见风使舵的人。前些年,池北偶先生曾为华君武先生的漫画《不倒翁倒了》题诗一首:“此翁就不倒,自在又逍遥。赔钱无所谓,补贴伸手要。厂长照样当,不愁乌纱帽。如今世道变,无法捞稻草。亏损得关门,靠山没处找。时来厄运到,不倒翁倒了。”此诗在对当今社会上新的“不倒翁”进行辛辣的讽刺的同时,也道出了他们的最终结局。

    不倒翁

    “额娘”的由来

    相传在中古时代某年暮春的一天,天宫中三位美丽的仙女化为天鹅来到长白山膜拜日月峰。不料来到布尔瑚里湖,就被清澈碧蓝的湖水迷住了,三只天鹅落入水中又变回三位仙女。

    正当她们在水中嬉戏时,天上忽然飞来了几只神鹊,在三位仙女头上盘绕,不肯离去。只见一只神鹊将衔在口中的一颗朱果吐在三仙女的衣裙上,便扶摇飞去,三仙女便轻轻地将朱果拾起含在口中,吃了下去。

    待三位仙女整好衣裙欲返天宫之时,三仙女忽然感觉腹内鼓胀,行动不便了。她看着仍在隆起的肚腹,声泪俱下地向大仙女呼唤:“呀,姐姐!定是朱果作怪,让我成了这般模样。哎呀!我驾不得云了!”两位姐姐无奈只得将三妹留下,待生产之后再来接她重返天宫。

    数月之后,三仙女终于诞下一男婴,此男婴一出生便能说话,乃神童也。三仙女轻拂着孩子的额头说道:“孩儿,你是我在布库里山下吞朱果而生,所以,你的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你的姓是爱新觉罗氏。你是奉天旨来到人世的,降临到人间,是让你去平定战乱,抚育百姓的。”话音刚落,她就看到二位姐姐从天上来接她了,于是她就化为天鹅依依不舍地飞上了天宫。孩子看到妈妈变成了天鹅,急忙挥舞着小手,哭喊着:“鹅娘!鹅娘!”据说从那以后,当地人就称自己的母亲为额娘了。

    知识小链接:“贝勒”的由来

    “贝勒”,本为部落之长的意思,《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四年》:“女真(即后来的满族)……其部长曰贝勒。”“贝勒”后来演变成满族贵族的称号。在清代,“贝勒”同时又是封爵名。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即汗位,封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号称“四大贝勒”,同听国政。“贝勒”是后金满族的最高爵位,相当于后来的亲王。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参照汉族的王封制度定封爵,分为九等,贝勒位于亲王、郡王之下,降为三等。后来清代的爵封制度变化过许多次,到光绪时分为十二等,但“贝勒”的身份仍在亲王、郡王之下。

    第二节 头衔官职

    皇帝的由来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来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他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从此统一天下的帝王就称为皇帝。

    知识小链接:皇帝之最

    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最后一个皇帝是宣统帝。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在2131年的时间内,中国共产生了230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康熙帝,历时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明光宗,仅1个月。

    国王的由来

    在英语中,“国王”为“King”,“皇帝”为“Empire”,二者区别在哪里呢?以古代中国做类比,皇帝是大一统中国的第一号人物,分封到各地的皇亲国戚和功臣才称国王。也就是说,国王是皇帝诰封的。这个区分放在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适用。

    以英国为例,英国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谁?罗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礼,然后由教皇为其戴上王冠。英国君主的全称都标明其统治区域,如查理一世称“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国教捍卫者”。印度沦为殖民地后,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封为“印度女皇”。因为印度是异教区,教皇没有管理权,从此英王的称号中多了“皇帝”的头衔。但英王只是印度的皇帝,如爱德华七世全称是“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所有海外自治领的国王,国教捍卫者,印度皇帝爱德华七世”。印度独立后,英王的“皇帝”头衔被取消。

    知识小链接:拿破仑称帝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曾自称皇帝(Empire)。第一帝国在极盛时,统治欧洲的大部分,还控制着广大的殖民地。拿破仑称帝时,虽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但在事实上并不受教皇节制。

    陛下的由来

    皇帝或国王常被尊称为陛下,这是为何呢?陛,是指宫殿下的台阶。陛下,表示人臣奏事,必须请在陛下的近臣转呈,不敢直接惊动皇帝,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同样,对于居住在宫殿内的其他皇族,如太子、公主等,规称为殿下,以示尊崇(对皇后也可称陛下)。

    陛下的称呼起于秦始皇。到了唐代,因为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东阁、龙图阁等,所以又对高级官员尊称为“阁下”。

    今天,这些称呼,我们只在外事活动中采用。一般对外宾中的国王、王后称陛下,对王室成员称殿下,对总统、总理等贵宾称阁下。

    知识小链接:皇帝的别称

    在古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另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这个名称在我国存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皇帝对未去世的已经退位的前任皇帝的尊称。

    早在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但并未形成制度。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此,感觉自己十分不孝,急问因何事竟至如此。太公说:“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于是,刘邦发布诏书,把自己平定天下都归功于父亲的教训,并认为自己如今当了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尊号,是不合适的,应该尊称父亲为“太上皇”。

    知识小链接:成为太上皇的几种情形

    大致说来,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其二,受到武力胁迫,不得不让出皇位。

    其三,因身体抱恙,委实不能临朝理政。

    其四,厌倦政务,欲求清闲。

    其五,为了纵欲享乐。

    “沙皇”的由来

    “沙皇”是俄国历代君主的统称,是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沙”有什么寓意?为什么会和“皇”连在一起?这得从恺撒大帝说起。

    恺撒(公元前110~前44年)是古罗马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虽相貌丑陋,但出身贵族,并且才智过人。公元前60年,他与庞培、克拉苏等结成“前三头”,出任财务官、检察官、祭司长、大法官等要职。公元前61年,恺撒任执政官和高卢总督。他在任内征服高卢全境,远征不列颠岛,实力猛增。后来,恺撒夺取政权,对古罗马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给自己设计许多官衔,诸如,执政官、保民官、独裁官等。因其骄横不可一世,贵族群起反对,后被以布鲁图为首的元老派贵族谋杀。恺撒一生英勇善战,又首创大独裁者的形象,成为西方历代君主所崇拜的人物。

    “沙”是恺撒的俄文音译,俄国伊凡四世皇帝将恺撒作为榜样,建立大俄帝国,推行强权政治。他于1547年正式使用“沙皇”的称号。到了1721年,彼得一世觉得“沙”的寓意“太凶相毕露”,于是决定改称皇帝,但臣属们仍称他为沙皇,历代相沿。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沙皇制度被彻底推翻,“沙皇”的名称也被民众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知识小链接:俄国最后一个沙皇——“血腥的尼古拉”

    “血腥的尼古拉”是指俄国最后一个沙皇(执政期为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因为他的双手沾满了国内外人民的鲜血,所以得此绰号。他心胸狭窄,顽固不化,并且极端残忍。1905年1月9日,他以“工人想摧毁冬宫、杀害沙皇”为由,下令向彼得堡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当场惨死的有一千多人,受伤者在两千人以上,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彼得堡街头洒满了工人们的鲜血。这就是世界著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血腥暴行成为1905年俄国革命的导火索。而这次革命也晴天霹雳般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绅士们的酣梦,宣告了帝国主义时期革命风暴的来临。

    “元首”的由来

    “元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容。

    罗马共和帝国,元首是指元老名单中的第一名,即首席元老。这一时期的元首只不过在执政官征询意见时,有权第一个发言而已。元首一般都是由检察官根据其财产、声势等,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的。

    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了“清洗”。清洗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了屋大维的驯服工具。屋大维成为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及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意思是“神圣的”和“至尊的”)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合二为一,屋大维虽保留了共和国的形式,但是他独揽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制君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就把这种屋大维式的个人独裁统治,称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简称为“元首制”。元首制在公元前27年确立,这也就是罗马帝国开始的标志。

    知识小链接:国家元首名称谈

    一般的,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少数国家,选举主席作为国家元首,譬如中国、朝鲜、老挝等国的国家主席即为元首;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古巴、越南等国的国务委员会主席即为元首;南斯拉夫的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即为元首;瑞士的联邦主席即为元首;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为元首。

    世界上现有十六个国家元首是国王,其中有三个女王。在这十六位国王中,最年轻的是斯威士兰国王姆斯瓦蒂三世。最年长的是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已经八十多岁。英国女王同时还是英联邦一些国家的元首。

    总统的由来

    总统是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元首名称。总统制起源于美国。1787年,刚获得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3个州的代表55人,在费城独立厅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家行政大权赋予总统,总统任期4年,由各州选举的总统候选人选出;总统是最高的行政首长,又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部长、外交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1789年1月,根据宪法美国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大选,选举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华盛顿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总统。

    知识小链接:总统纪念日的由来

    总统纪念日(有些州称华盛顿诞辰纪念日),作为美国十个法定节日中的一个,定在每年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

    该纪念日最初是为了纪念华盛顿而设立的,华盛顿的生日是2月22日。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星期一节日法案”,将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定为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当时有个提案要将这个节日改为总统纪念日,但遭到林肯总统的否决。1971年,当“星期一节日法案”生效的时候,时任总统的尼克松宣布这一天为总统日,以纪念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可是,美国国会并未对此予以授权。所以,这个节日的正式名称仍然是“华盛顿诞辰纪念日”。

    但是由于“星期一节日法案”是联邦法律,各州不必强制执行。所以,美国的12个州在这一天纪念美国历史上所有的总统,其他州则只纪念华盛顿总统。

    首相的由来

    18世纪初,由于英王乔治一世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也不懂英语,不能参与内阁讨论,于是,财政大臣罗伯特·沃尔波尔就负责起国家的政治事务。在罗伯特·沃尔波尔之前,英国君主自己行使首相的职责,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组织政府。从罗伯特·沃尔波尔之后,君主的影响力衰退,首相的职务逐渐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导人担任。

    “首相”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像罗伯特·沃尔波尔、乔治·格林委拉和诺斯伯爵都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1937年,议会通过《国王的大臣法》后,“首相”这个称号被正式定下来,同时首相兼任第一财政大臣的职务。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用第一财政大臣的称号胜于首相的称号。

    知识小链接:不懂英语的英国国王

    公元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了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史称“光荣革命”。随后,斯图亚特家族的玛丽和丈夫威廉统治英国。他们死后无嗣,按照嗣位法王位由玛丽的妹妹安妮继承。1714年安妮去世,无嗣,英国王位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远亲德意志汉诺威的乔治继承,即乔治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结束,汉诺威王朝开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又不了解英国国情,本来就怕在内阁会议上出丑,便一反惯例,不再出席和主持内阁会议,而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内阁会议。内阁进一步从向国王负责转到向议会负责。英国近代内阁制由此逐渐形成。

    主席的由来

    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坐也颇讲究,先铺上房间那么大小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小垫子叫“席”。现在大家常说的“酒席”、“筵席”、“酒筵”意思相近,是从大小不同的筵、席来定名酒宴的。

    古人进屋,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入席时,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做主席。

    这个称谓于是叫开,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是国家、团体、公司领导人的职位名衔了。

    “主席”一词由中国人发明并流传到世界各地。不过,在西方较早时期有凳子和椅子,他们没有席地而坐的习俗,把“主席”翻译成外文,便是坐在主家席位,译为“椅上人”(Chairman)了。这也符合外国古代习惯,他们古时宴请或开会,主持之人坐高背大椅,其他客人坐长凳,同中国的主席、客席吻合。

    中国席地而坐的历史很长,但真正有椅子,最早记载在唐代。

    知识小链接:“毛主席”的由来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根据地的600多名代表,跋山涉水,冲破重重阻力,云集瑞金。

    11月27日,“一苏大”完成全部议程,胜利闭幕。被选为主席的毛泽东致了闭幕词,正式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这是他宣布成立的第一个共和国。在红都瑞金这个神圣的地方,人们开始对他的称呼从“毛党代表”(红四军党代表),“毛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改为毛主席。

    法老的由来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仅指王宫,并不包含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公元前945~前730年)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古埃及的国王在习惯上被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敬仰与崇拜。

    知识小链接:何为木乃伊

    木乃伊是在人工或自然条件下长久保存的干尸。木乃伊一词源自波斯语,原义为蜡,欧洲人用来指古埃及涂抹防腐香料保存至今的尸体,中国自明代以来将其音译为木乃伊。古埃及宗教习俗极重视遗体保存,早在第二王朝便开始制作木乃伊。其方法为先将尸体内脏挖出,在腹腔

    填以乳香、桂皮等香料,缝合后把尸体浸入特制的防腐液中,经70天取出,再裹上麻布,填以香料,涂上树脂,遂成为完整的木乃伊遗体。埃及气候干燥,木乃伊干尸极易保存。类似埃及木乃伊的干尸在其他民族的墓葬中亦有发现,著名的有北亚巴泽雷克冢墓中的木乃伊,南美安第斯山区古印第安文明遗址的木乃伊,例如在马丘比丘遗址墓穴壁龛中就曾发现木乃伊173具,中国新疆也发现有古代木乃伊。

    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

    根据史料,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这些官职都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并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最早设置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由此产生了丞相之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明朝的宰相。

    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知识小链接: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执法刚正廉明,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他先后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干练的官员,朝中政风为之一变,皆为中兴名臣。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将军的由来

    在春秋之前还没有将军这个称谓,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将军这一官阶仍然分成若干级别。

    知识小链接:王羲之为什么做过右军将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将军的名号最滥。曹魏在大将军下设“中领军将军”用来统帅中央军集群,并将护军都尉更名为护军将军,来主持武官的选拔委派。后来这两种级别最高的将军也逐渐增设。其他有左、右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实行九品官制后,大将军或开府将军均被列一品,骠骑、车骑、领军、护军等将军均为二品,左、右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均为三品,校尉为四品。长史、司马、主簿、参军等在将军府担任参谋工作的武官为五、六品。基本军官则仍然是以“尉”为名,最低的塞尉为九品。到了后来将军越封越多,晋代将军仅名号就有40种,而将军名号与所承担的指挥职务完全无关,甚至习惯上前、后、左、右将军是授予文官的称号,比如东晋时王羲之就是“右军将军”。而南梁的将军名号居然多达240种,在区分品级外又分成44班。北魏有60多号将军,都是用来“褒赏勋庸”,并没有军事指挥权。

    驸马的由来

    古时,“驸”指的是马,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称为“驸”。“驸马”则是掌管皇帝之“驸”的人,是很不小的官。汉武帝时开始有“驸马都尉”这种官职,掌管皇帝舆车之“驸”,年俸两千石。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往往被封为这个称号以后“驸马”就成了皇帝女婿的别名了。

    知识小链接:驸马的变革

    汉武帝时开始设置这种官,起初多让皇室或外戚及王宫大臣的子弟担任。到三国时,魏国的何晏因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之职。其后,杜预与司马懿(晋宣帝)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也拜为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到了清朝,驸马改称“额驸”,含义基本相同。

    外国贵族爵位名称的由来

    人们总会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贵族的尊贵地位,而且今天的英国仍有这些称谓,那么这些称谓是怎样来的呢?

    Duke(中文译为“公爵”)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是罗马帝国后期人们对那些负责保卫帝国安全的高级军官的称呼。后来入侵的“蛮族”人借用这个词,把他们建立的国家中实际掌管大片领土的那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称为公爵。不过,那时这个词并不是爵位。后来,欧洲国家逐渐把这个词当做高级贵族等级的名称来使用。

    Marquis(侯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最初是日耳曼国家的人对镇守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员的称呼,后来成为专指低于公爵而高于伯爵的贵族称号。这个词在法国、意大利从17世纪起就逐渐不用了,而在西班牙从来不用。

    Earl(伯爵)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在罗马帝国晚期,帝国的臣民们用它来称呼皇帝的近臣。中世纪早期,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手下的官员也称为伯爵。在法兰克,伯爵一度指的是某一城市的首领或某一地区的法官。以后这个词变成了比公爵略低的贵族的称号。但在佛兰法尔(今比利时等地)、巴塞罗那等地,伯爵和公爵的地位不相上下。英国人把伯爵叫earl,这个词源于古英语的earl,原意是武士。从11世纪初丹麦的国王卡努特统治英格兰时期起,一个ear1管好几个郡。1066年以后,earl的辖地减少到只有一个郡那么大,不像以前那么风光了。

    Viscount(子爵)一词也来源于拉丁文。在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时期,人们把伯爵在某个地区的代理人称为子爵,或者称为副伯爵。后来这个词便成为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之一,列于伯爵和男爵之间。

    Baron(男爵)一词来源于古日耳曼语,原意指男人。从中世纪早期起,人们就把租种国王土地的人称为男爵。在日耳曼人中,男爵一词在很长时期内实际上指的是自耕农。以后这个词才逐渐演变成下层贵族的称号。当然,在现实中还用准男爵、骑士等一些名称来称谓贵族,但这些都是在这五等爵位以后随着社会变化而出现的,并没有取代这五等爵位。

    知识小链接:英国的爵位

    英国的爵位分为爵士和勋爵两种,勋爵指获得“大英帝国勋章”、“大英帝国军官勋章”或者“大英帝国司令勋章”的人。英国女王一年封两批爵位,每批1000人左右。在英国,许多人对帝国勋章梦寐以求。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即使再风光,再有钱,没有勋爵或爵士的头衔仍然是没有身份地位的普通人,进不了上流社会,成不了“上等人”。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成为勋爵后,就被特许到专供贵族使用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给儿子举行洗礼仪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