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正-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曾建平:《环境哲学的求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2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19页。

    [5]B.Bryant (e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Policies and Solution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5, p.6.

    [6]据新华社2007年6月4日消息,这三组数据是:第一组,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从1950年到2002年,50多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只占世界累计排放量的9.33%; 1950年以前,中国排放的份额就更加少了。第二组,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这是国际能源机构2006年的统计,是最新统计,统计的是2004年的数据。2004年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是3.65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7%,为OECD国家的33%。另外,1950~2002年的50多年间,就世界平均排位来说,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到第92位。第三组数据,就是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也就是说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测算,从1990年到2004年,15年间,单位GDP每增长1%,世界平均二氧化碳排放要增长0.6%,但是中国仅仅增长0.38%,也就是说我们的弹性系数小。

    [7]《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废物》,《世界环境》2004年第6期,第10~23页。

    [8]黄一琨:《环保总局的声音》,《经济观察报》2005年1月24日。

    [9]《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人民日报》2012年9月19日。

    [10]《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人民日报》2012年9月19日。

    [11]《年度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排名冰岛第1中美排名均下降》,《国际在线专稿》2010年1月28日。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1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世界环境》2005年第1期。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15页。

    [15]参见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16]参见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概念探析》,载《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1。

    [17]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载《第一届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处,1996。

    [18]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161页。

    [19]英国著名环境政治学家布赖恩·巴克斯认为,生态正义是一种关心所有生命形式有其好生活的正义观,而环境正义是一种因为关心所有生命形式而与人类好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正义观。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正义是基础性的正义,而环境正义应该满足生态正义。Brain Baxter, Ecologism: An Introduc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145-163. 中文版参见〔英〕布赖恩·巴克斯特《生态主义导论》,曾建平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113~115页。

    [20]Ruxiu Quan, "Establish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Justice Study Models," 14 The Georgetow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Rev.2002, pp.478-480.

    [21]《我国首份省市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炉》,《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8月17日。EEI为Eco-efficiency的缩写,即生态文明水平或生态效率,其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为企业和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EEI为某地区产生的单位生态足迹(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等于生产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废弃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积)所对应的地区生产总值,它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高,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测度主要通过下列公式实现:EEI=GDP/地区生态足迹。

    [22]周生贤:《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哲学思考》,《环境保护》2009年第11期,第8~15页。

    [23]曹志娟:《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1月30日。

    [24]《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逼近最低要求》,《南方日报》2011年2月25日。

    [25]参见杨通进《整合与超越: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载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18页。

    [26]参见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4页。

    [27]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第72~77页。

    [28]〔美〕约翰·费舍等:《责任与控制——一种道德责任理论》,杨韶刚译,华夏出版社,2002,第172~173页。

    [29]参见宋国涛等《中国国际环境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398 ~402页。

    [30]《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质量有所提高等六个重要变化》,新华网,2009年11月17日。

    [31]新华网,2005年5月10日。

    [32]参见万以诚、万岍选编《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页。

    [33]何劲松编选《池田大作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第261页。

    [34]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6.

    [35]〔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卞立强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第49页。

    [36]《参考消息》2006年10月11日。

    [37]郑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8]〔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140页。

    [39]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载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218页。

    [40]参见〔美〕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第179页。

    [41]参见《专家驳斥中国威胁论的变种——中国资源威胁论》,新华网,2005年4月21日。

    [42]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43]〔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70页。

    [44]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45]参见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46]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4页。

    [47]许先春:《走向未来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第62页。

    [48]《流向亚洲的高科技废物》,《世界环境》2004年第6期,第10~23页。

    [49]晓德、何玉斌:《跨国公司在华污染调查:“入乡随俗”成借口》,《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8月30日。

    [50]李培超:《论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1]《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贫穷加速环境恶化》,《人民日报》1992年6月2日。转引自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64页。

    [53]参见王伟主笔《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第45页。

    [54]参见王伟主笔《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55]王伟主笔《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第63页。

    [56]王伟主笔《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第27页。

    [57]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8]转引自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9]转引自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60]〔美〕 R.T. 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第450页。

    [61]参见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62]〔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第106页。

    [6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30页。

    [6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52页。

    [65]参见王南林、朱坦《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66]王南林、朱坦:《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67]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22页。

    [68]参见王南林、朱坦《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69]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60页。

    [70]龚群:《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1]丁一汇:《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科学应对》,中国气象报社,2009年12月1日,

    [7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2007年12月14日,.

    [73]丁一汇:《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科学应对》,中国气象报社,2009年12月1日,

    [74]白海军:《碳客帝国:碳客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前言。

    [75]《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007年2月28日,

    [76]《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007年2月28日,

    [77]《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007年2月28日,

    [78]《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2007年12月14日,.

    [79]郎咸平:《财经郎眼:气候变化的惊天骗局》,广东卫视,2010年1月17日,

    [80]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81]杨通进:《全球正义: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伦理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2]丁一汇:《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科学应对》,中国气象报社,2009年12月1日,

    [83]白海军:《碳客帝国:碳客资本主义和我们的圣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84]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85]〔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樑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第37页。

    [86]黄卫华、曹荣湘:《气候变化:发展与减排的困局——国外气候变化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87]John Passmor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London: Duckworth, 1974, pp. 4-5, 67.

    [88]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8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343页。

    [9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46页。

    [91]转引自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92]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9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56页。

    [94]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9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7页。

    [96]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97]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概念探析》,载《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1。

    [98]〔西班牙〕琼·马丁内斯-阿里哀:《“环境正义”(地区与全球)》,载〔美〕弗里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9页。

    [99]〔美〕彼得·S. 温茨:《环境正义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0]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概念探析》,载《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1。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19页。

    [102]侯文蕙:《雨雪霏霏看杨柳》,《读书》2001年第6期。

    [103]卢风:《应用伦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26页。

    [1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5条:“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105]《司马义·艾买提提出6大措施加大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中国广播网,2006年12月30日。

    [106]胡焕庸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人口学家和地理教育家,辉腾线是他1935年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107]《环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第871页。

    [108]〔英〕 Clifford Cooman:《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西藏冰川融化威胁中国水源》,吴素萍译,《青年参考》2007年6月7日。

    [10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页。

    [11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4页。

    [111]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创造的,其目的是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一般情况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 ~60%为温饱,40% ~50%为小康,30% ~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112]《史记·孔子世家》。

    [113]解思忠:《盛世危言——民风求疵录》,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第178页。

    [11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6页。

    [115]《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光明日报》2006年3月15日。

    [116]《环境科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第402页。

    [117]林培英等主编《环境问题案例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第206页。

    [118]《世界新闻报》2008年9月2日。

    [119]《英国承认上千万吨垃圾运往亚洲中印等是受害国》,新华网,2013年4月7日。

    [120]《中国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参考消息》2009年10月13日。

    [121]〔美〕威廉·拉什杰、库伦·默菲:《垃圾之歌:垃圾的考古学研究》,周文萍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295页。

    [122]绿色工作室编著《绿色消费》,民族出版社,1999,第220页。

    [123]参见曾建平《环境伦理制度化的困境》,《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

    [124]刘世昕、李松涛:《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达标》,《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12日。

    [125]国家统计局网,2012年1月20日。

    [126]田文生:《40余部环境法难保群众环境权》,《中国青年报》2008年3月5日。

    [127]郭建光:《有一种利润蔑视生命》,《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26日。

    [128]《李克强强调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新华网,2008年7月24日。

    [129]《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今年55亿元整治农村环境》,人民网,2012年2月14日。

    [130]《凤凰周刊》2005年第13期。

    [131]晏国政等:《媒体称土地问题已成农村冲突最主要原因之一》,《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10月30日。

    [132]王海磬:《新农村建设要突破环保瓶颈——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谈农村环境保护》,《光明日报》2008年1月17日。

    [133]《民进中央提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亟待关注》,《人民日报》2008年3月4日。

    [134]王韩民等:《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管理世界》2001年第2期。

    [135]中国新闻网,2010年3月27日。

    [136]龚瑜、杨得志:《张掖节约一滴水北京沙尘减一分——含泪水援额济纳》,《中国青年报》2005年4月19日。

    [137]转引自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38]毛显强等:《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4期。

    [139]姬振海:《用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环境权益》,《光明日报》2004年6月4日。

    [140]〔美〕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付岩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绪论。

    [141]《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2]《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3]《23省份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北京最高甘肃垫底》,中国新闻网,2012年7月6日。

    [144]《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5]易正:《中国抉择——关于中国生存条件的报告》,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第108~109页。

    [146]《无奈暴力抗争污染受害者为何屡陷刑罚怪圈?》,《中国环境报》2008年2月15日。

    [147]转引自〔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第218页。

    [148]冯仕政:《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载洪大用主编《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75页。

    [149]〔美〕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第160页。

    [150]参见唐任伍、章文光《论“中国富人”》,《改革》2003年第6期。

    [151]邓晓芒:《徜徉在思想的密林里》,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第5~6页。

    [15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248页。

    [153]以上引文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4、190、191页。

    [154]参见洪大用《环境意识及其计量研究:中国案例》,载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459页。

    [155]参见〔瑞典〕托马斯·安德森等《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黄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69页。

    [156]魏和平:《中国富豪难成青年人榜样》,《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1日。

    [157]魏和平:《中国富豪难成青年人榜样》,《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1日。

    [158]《太多成功带来的危险》,《远东经济评论》(香港)2004年6月30日。

    [159]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三联书店,2004,第18页。

    [160]徐江等:《论环境移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第1期。

    [161]苏以荣等:《西南生态移民安置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环境与开发》2000年第3期。

    [162]孙凯:《生存的危机》,红旗出版社,2002,第165页。

    [163]《妥善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环境与发展》2000年11月4日。

    [164]《三峡工程淹没概况》,新华网,2006年5月10日。

    [165]朱冬亚:《环境移民及其对策》,《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期。

    [166]《广东南海一渔村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移民》,《中国环境报》2001年2月20日。

    [167]新吉乐图主编《中国环境政策报告:生态移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第62~66页。

    [168]《部分三峡移民安置质量不高就业生活较为困难》,中国新闻网,2007年1月26日。

    [16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44页。

    [170]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第89页。

    [171]〔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527页。

    [172]转引自易银珍、蒋璟萍《女性伦理与礼仪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33页。

    [173]李敖:《李敖语萃》,文汇出版社,2003,第438页。

    [174]参见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180页。

    [175]蓝燕:《教育女孩就是教育一个国家》,《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13日。

    [176]例如,性别赋权指数排在第28名(1997年)。性别赋权指数(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这套指标度量女性在一个国家内政治、经济、职业生活的状况,其指标包括:女性在议会中的席位,在行政、管理、职业、技术职位中所占的比例,就业和工资状况。参见李银河《中国妇女地位世界排名第28位,北欧国家领先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30日。

    [177]性别发展指数(GDI)是对平均成就进行调整,以反映与性别相关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分性别的出生时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中小学综合毛入学率、估计收入而计算出分值,分值越接近于1,表明人类基本能力发展中的性别差异越小,男女能力平等发展的程度越高。

    [178]唐孝炎等:《中国中小城镇环境状况对妇女健康的影响以及妇女的环境意识》,载杨明主编《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第37页。

    [179]罗晋标:《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妇女养活世界”》,《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180]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6页。

    [181]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6页。

    [182]罗晋标:《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妇女养活世界”》,《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18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42页。

    [184]参见〔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页。

    [185]转引自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4页。

    [186]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94页。

    [187]转引自〔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83页。

    [188]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4页。

    [189]转引自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4页。

    [190]〔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286页。

    [191]方刚:《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男性研究视角回应》,《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92]《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第154页。

    [193]参见赵冰冰、刘兵《席瓦和她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9·11”事件后发出的不同声音》,《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

    [194]唐孝炎等:《中国中小城镇环境状况对妇女健康的影响以及妇女的环境意识》,载杨明主编《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华夏出版社,2002,第51~52页。

    [19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196]曾建平:《环境哲学的求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16页。

    [197]徐嵩龄:《环境伦理学研究论纲》,《学术研究》1999年第4期。

    [198]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72页。

    [199]转引自王伟主笔《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5,第257页。

    [200]《图瓦卢即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国家》,《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日。

    [201]《图瓦卢即将成为首个沉入海底国家》,《广州日报》2009年12月1日。

    [202]《孟子·滕文公上》。

    [203]梁文道:《你得利润,我来埋单》,《南方周末》2009年10月8日。

    [204]〔法〕埃德加·莫林等:《地球祖国》,马胜利译,三联书店,1997,第27页。

    [205]〔法〕埃德加·莫林等:《地球祖国》,马胜利译,三联书店,1997,第29~30页。

    [20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9~560页。

    [207]《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宋健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2年第1期。

    [208]《中国环境报》2008年1月9日。

    [209]曾建平:《环境哲学的求索》,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43页。

    [210]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第185~186页。

    [211]〔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0页。

    [212]曲格平:《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第297页。

    [21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0页。

    [214]转引自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第165页。

    [21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97页。

    [216]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68页。

    [217]〔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84页。

    [218]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第210页。

    [219]刘大椿、〔日〕岩佐茂:《环境思想研究——基于中日传统与现实的回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9页。

    [220]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第224页。

    [221]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第97页。

    [2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295页。

    [223]参见杨通进《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

    [224]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第210~211页。

    [225]〔法〕埃德加·莫林等:《地球祖国》,马胜利译,三联书店,1997,第78页。

    [226]〔法〕卢梭:《忏悔录》,黎星、范希衡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280页。

    [227]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5,第26页。

    [22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页。

    [229]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226~230页。

    [230]转引自徐崇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4页。

    [231]〔美〕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张子美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3页。

    [23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8年10月24日。

    [233]《英国〈自然〉周刊封面文章称中国环境影响世界》,《法制晚报》2005年7月16日。

    [234]曹海东、梁嘉琳:《醒来,向着绿色前进》,《南方周末》2009年10月8日。

    [2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4页。

    [236]林兵、赵玲:《理解环境意识的真实内涵——一种哲学维度的思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6期。

    [237]《中国环境报》2008年1月9日。

    [238]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266~267页。

    [239]转引自杨东平《中国:21世纪生存空间》,西苑出版社,2001,第320页。

    [240]潘岳:《告别风暴建设制度》,《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21期。

    [241]《〈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国网新闻中心,2009年9月18日。

    [242]夏光等:《保障环境公平应当基于哪儿?》,《中国环境报》2005年3月8日。

    [243]冯仕政:《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载洪大用主编《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70~272页。

    [244]韩洪刚:《环境污染维权艰难靠什么飞跃诉讼困境?》,《时代周报》2011年9月9日。

    [245]李彩虹:《环境污染诉讼:原告无法完成的举证——一起村民诉化工厂污染案的田野调查》,《法学杂志》2010年第10期。

    [246]潘岳:《告别“风暴”,建设制度》,《南方都市报》2007年9月10日。

    [247]即这个区域如果有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违规造成环境污染,区域限批政策将导致它所在的整个区域的全部的项目得不到审批。

    [248]潘岳:《告别风暴建设制度》,《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21期。

    [249]潘岳:《告别风暴建设制度》,《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第21期。

    [250]《南昌晚报》2007年7月17日。

    [25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7、214页。

    [252]参见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第64页。

    [253]参见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第258~259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