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揽月-心中的月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因为嫦娥三号的成功飞天,因为探月工程屡传捷报,与欧阳自远的对话自然要先从月亮开始。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听得我如痴如醉。忽然之间,感觉离我千里之外的星球,其实就在我的身边。

    $九天揽月的千年梦想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认识是感性的。

    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情于千里之外,沉醉在方寸之中。月光,永远静静照耀着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朔月晦暝,都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特别的时光。

    古今中国人对于月亮的咏叹,写满了中国文化史。借月抒发自己对 “和、美”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无法割舍的情怀!

    早在《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就曾经对明月有过美好的描写。再到后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特别是唐宋赏月风气盛行起来后的中秋之夜,明月千里,月光如银,田间、山野,山川、湖泊都笼罩在一片洁白的月光之中,文人墨客成群相邀,赏月咏月,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古代吟月最著名的诗人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在李白留给后人的1000多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其笔下之“月”,变化莫测,千姿百态,令人遐思不已。“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抒胸臆,挥洒出斗酒百篇的豪情,上天揽月从此成为多少代国人的梦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邀月共饮,将月亮看成自己的朋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朝另一著名诗人王维笔下的月亮,则表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正是那一片月光照射出诗人心灵中的旷达与超然,否则怎能写出如此恬静的诗句?

    苏轼的千古佳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月跨越时空,亘古不变,阅尽人间变幻,成为历史的见证和永恒无限的象征。一切的沧海桑田都成为过往云烟,引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的“秦月”、“汉关”,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诗人探究人和宇宙的关系,月亮是永恒的,人生能永恒吗?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古人笔下的这些诗都体现出诗人们追求清莹透明之境及天人合一的境界,明月中蕴含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无尽的韵味,承载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真诚祝福和牵念,启示人们感悟宇宙、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为灿烂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农历,甚至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回首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诞生过许多人类最古老的智慧和幻想。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敦煌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无不透露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的古老瑰丽幻想,蕴含了后世的科学创造因素。因此,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曾经访问中国发表演讲,说了这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把中华文明的本质巧妙地表达出来。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文明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嫦娥的故乡在中国,但“嫦娥”属于全世界。“嫦娥”奔月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不是战争,而是和平。

    “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梦想,“嫦娥”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尽管美国和俄罗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探月方面就已经取得成就,40年之后,中国才开始摸索此路,但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实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证明,而探月工程正是这种标志之一。因此,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是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展探月工程,标志着中国在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生命科学与材料学的一次飞跃;也标志着在带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微机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等其他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当年中国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研制“两弹一星”,今天,刚迈入小康就开展探月工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执着的追求,这是对国家强盛的追寻。

    $地球的女儿

    想要了解中国的探月工程,自然首先要了解真正的月亮。当中国人千年来对月亮的感性解读,遭遇严谨的科学工程,是否还能保持这份传承已久的浪漫与情怀?

    原本以为,属于我的“探月工程”将从枯燥的数字和于我来说犹如天书般的各种科学理论开始。但令我惊喜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是以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作为开端,故事中的浪漫、悲壮、摄人魂魄而又欲罢不能,实非人力所能书就。

    世界上最惊天动地的一场“婚礼”是哪一个?最早的“走婚”缘于何时?最天造地设的一段“姻缘”是什么样的“金童玉女”?在一个淫雨霏霏的上午,我与一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人对坐而谈,一开始,他便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数十亿年前,刚刚诞生的太阳系中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星球,有的故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按部就班,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有的则狂放不羁,四处遨游。于是,在那样的年代里,这些性格不同的天体之间的相逢便成了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有些相逢轻佻而俏皮,蜻蜓点水般的萍水相逢后就永生不复相见;有些相逢则如仇人见面般分外眼红,直至最终的玉石俱焚。

    地球,就好像一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尽管有些星球曾与她擦肩而过,有些星球也曾闯入过她的世界,但她的芳心始终没有被谁捕获过。直至有一天,一个如火星大小般的星球突然出现在她的眼前,这颗星球的强壮、迅猛,让地球再也无法逃避,于是,两颗年轻的天体举行了一场太空婚礼,碰撞产生的“爱情火花”惊天动地。婚礼过后,那颗志在四方、犹如懵懂少年般的星球,继续着他的浪迹天涯,而地球则至今无法忘怀那段突如其来的“爱情”。

    婚姻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样,“婚姻”也可以改变一颗星球。“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的地球,从此不再亭亭玉立般挺拔,而是微微倾斜了23.5度。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倾斜度,因为从此地球表面便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让地球又平添了多样的色彩。

    太阳系其余的七大行星也刚刚诞生不久,它们的自转轴开始也都是垂直的,它们的命运与地球相似,也都遭受到太阳系中的各种星球的撞击,都撞得“七倒八歪”。火星的自转轴倾斜了25.2度,火星表面也有春夏秋冬的轮回交替;金星几乎撞翻了,自转轴倾斜177.4度,因而金星是反向自转;天王星撞倒了,斜倾角为97.7度,天王星只能是躺着自转。

    更重要的变化是地球在这次“爱情”碰撞之后,两颗星球各自身体上的大大小小碎片、激荡起的尘埃与气体相互纠缠聚集,形成了这场太空婚礼的“爱情结晶”,诞下了一位美丽的女儿,这就是月亮。

    女儿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母亲。比如生活在海边的人,经常看到海水在周期性地上涨和下落。古人把白天出现的海水高涨称为“潮”,晚上出现的海水高涨称为“汐”。涨潮时,海水向岸边涌来,惊涛拍岸;落潮时,海水从岸边后退,沙滩毕露。大潮来临卷起的波涛如万马奔腾,伴随着的雷霆咆哮之声,可传到千里之外。这种奇特的潮汐现象,最主要的影响者就是月亮,其次才是太阳。

    我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每月中的大潮出现总是在月球的朔与望之后不久,于是据此推测潮汐与月球有关。公元1世纪,汉代哲学家王充就在《论衡》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唐代诗人张若虚也在《春江花月夜》中吟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但率先对潮汐现象进行正确的科学阐释的则是大科学家牛顿。不要以为潮汐现象只为地球带来了简单的潮起潮落,它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像牡蛎之类的软体动物主要依赖潮汐生存,因为潮流能带给它们自己无法去寻找的食物。而且潮汐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潮汐磨坊”,利用潮汐能来推磨;到了20世纪,人们又将潮汐能转化为电能,使远在海边的人也能享受到月球为他们带来的福利。而更为重要的是,潮汐是地球自转的“减慢闸”,可以使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步产生极其微小的减速变化;有了月球,地球的运转是非常稳定的,也增添了我们地球美好的生存环境。然而月球却逐渐远离我们的地球,大约每年远离3.8厘米。

    古生物学家对一些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古生物的生长节律可以反演地球自转周期的变化。距今13亿年前,地球的自转周期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只有16小时,一年大约有546天;6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20小时,一年有425天;6500万年前,地球一天的时间是23.4小时,一年有376天;现今地球一天的时间是23.934小时,一年有365.25天。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大约在40亿年前,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只要8小时,甚至有人认为地球刚诞生时,自转周期不足3小时。有些科学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飓风、台风、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会更频繁,其力度和破坏性也会更大。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可能会延缓地球上生命进化的进程,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很可能现今地球上还没有人类诞生!

    类似潮汐现象对地球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最为直接的就是当“儿女”长大成人后,对“母亲”的呵护与保卫。也许是知道地球母亲在孕育自己的过程中,承受了多么大的痛楚,月亮这个懂事的女儿也格外照顾自己的母亲。无数次,曾有小天体意图撞向地球,欲对地球造成严重的伤害,月亮总会挺起自己的身躯,为母亲遮挡风暴,将这些小天体拒之门外,而月亮自己的身体却被砸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可以说,月亮成为了地球最忠实的保卫者。

    一段美丽的故事行将结束,老人的娓娓道来,让我听得津津有味,曾让我觉得枯燥的科学资料,如今让我觉得十分有趣;那些曾不以为意的自然现象,则让我的心灵备受震撼。

    这段探月的历程从一开始便精彩纷呈,而引领我走进这段历程的老人,就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永远的感恩

    听欧阳自远老先生讲述发生在太阳系—行星—卫星之间的故事,并不觉得这些主人公都是千里之外那些陌生的星球,而是发生在身边朋友身上的一段美丽邂逅。也许,在这位老人的心里,也早已把这些宇宙中的天体,当成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以至于说起每一个星球都如数家珍,讲述每一段故事都引人入胜。每一个星球、每一颗星辰,都在他的心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我不相信宿命,但也许冥冥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缘际会。欧阳自远和浩瀚宇宙的不解之缘,可能从他出生之日起就已然注定了。

    1935年的秋天,欧阳自远即将来到人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就在家人都在等待着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时,欧阳自远却迟迟不愿露面,亲眼看看这个世界,他的母亲随之出现难产症状。整整两天两夜之后,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九(1935年11月4日),欧阳自远才终于降临人间,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啼哭。母亲因此所遭受的苦难,恐怕只有她一人才能感受。“儿女的生日,母亲的难日”这句话,恐怕只有为人母者才能够深深体会。

    但天下的儿女均能体味母亲的不易,无论何时都会对母亲百般照顾,就如同守卫在地球母亲身边的月亮一样。直到如今,母亲仍然是欧阳自远心目中最伟大的人。多年之后,读到余光中先生的《母难日》,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她为生下自己而经历的痛楚,欧阳自远禁不住潸然泪下: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

    这世界从你走后,

    变得已不能指认;

    唯一不变的只有

    对你永久的感恩。

    当母亲终于历经千辛万苦,将欧阳自远带到这个世界时,他的舅舅正在隔壁房间念书,刚念到《论语》里“有朋自远方来”这一句的时候,欧阳自远就来到了人世。舅舅听到小外甥的啼哭声,很感慨地说:“这个孩子生得这么艰难,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吧?就叫他‘自远’吧。”

    欧阳自远以后研究来自太空的陨石、研究宇宙射线和太阳系空间的宇宙尘埃、研究月球和火星的岩石等种种研究对象,恰恰也都是来自很远的地方。就连欧阳自远自己也无法解释这究竟是怎样奇妙的一种缘分,也许真是因缘际会。他由衷地喜欢着自己的事业,喜欢着遥远的天空。尽管后来,他也知道真实的月球很荒凉、很严酷。但,他对太空中万千气象的迷恋依旧。

    $月是故乡明

    在欧阳自远老先生的记忆里,月光清辉中的山影水韵,倦鸟归林,充满着圣洁的意境,是那般朦胧,又那样清晰,仿佛是很中国的童话。

    江西,偏隅的小县,漫漫红土上像似有枚图钉,把起伏的山峦和葱郁的竹海摁在地图上没标出的永新的位置。

    对幼小的欧阳自远而言,图钉的尖正如教堂顶上挂着的月亮。

    月儿有银白,有灰白,最是美丽的颜色莫过于柠檬黄,那是人世间无法调出的温柔与馨香。

    江西,吉安。

    78年前,欧阳自远便出生在这里。

    欧阳自远此生奔波于南北,游走于东西,只要是祖国召唤,只要是事业需要,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尽管所去之处,有很多城市比他的故乡要壮观、繁华、时尚、便利,但他对家乡的那一份眷恋却始终不曾割舍,而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份感情也越来越浓烈。

    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他总会回忆起曾经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路;望着城市愈发高耸的天际线,他却总会怀念在家乡高山上看日出日落时,眼前那片美不胜收的云蒸霞蔚;看着城市中越来越如雾里看花般的灰色场景,他就总是想起家乡崇山峻岭上的郁郁葱葱,还有触目可及、随处可见的那如生命律动般鲜活的绿色……

    每当三五老友相聚,或有人捎来故乡的特产,或听到亲切的乡音,故乡的种种就在眼前一一泛起。尤其当月光洒满城市的时候,欧阳自远总会思念起同样是被月光笼罩着的故乡。

    入夜之后的故乡,柳梢头上的月亮散发出银白色的光芒,世界呈现出柔和的静谧。周围的一切,除了安静之外,便还是安静。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安静,那是一种来自九霄之外的安静,静得似乎可以听到广寒宫中的叮咚乐曲,可以听到嫦娥姑娘的喃喃呓语。“夜半无人私语时”,恐怕在家乡的无数个夜晚,欧阳自远都是在和嫦娥姑娘的窃窃私语中度过的。如今身处繁华都市,闹市中的喧嚣已让人无法聆听;快速节奏所带来的烦躁更是让人无法静心,每逢此时,欧阳自远总是会在内心默念曾让他心动的来自广寒宫的丝竹之声。同样的月光,却是如此不同的感受,月光中的欧阳自远,总会念起江西吉安这个曾生他育他的小小地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三岁小儿就会吟诵的千古名句,恐怕要到了欧阳自远这个年龄,才能深解其中三昧。

    当然,故乡带给他的绝非仅此而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走过了众多地方,感受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之后,方知此言非虚。

    欧阳自远的故乡古时曾名为庐陵、吉州,到了元初被改称为吉安,并沿用至今,这个名字当然是取了“吉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名副其实,吉安一地,的确是人杰地灵,素有“江南望郡”的美誉。

    这里英才辈出,名士荟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宋代“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书写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永乐大典》主纂解缙、创作了《牡丹亭》的汤显祖、写下了中国17世纪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宋应星……如此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均出自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从唐宋至明清,吉安科举进士近3000名,堪称天下第一,甚至还曾出现过“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历史盛世。

    自中国进入近代以来,欧阳自远的家乡更是被注入了红色的重彩。星星之火从这里燎原,美好前程从这里起航。就在他家乡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摇篮。

    仔细想来,故乡赋予了欧阳自远太多,也陶冶了他太多。正是故乡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积淀,教会了他尊重知识、尊重文化,而红色的濡染,造就了他的一腔热血、心系祖国。

    吉安是欧阳自远人生的起点,当他年少时走出故乡,一心想的都是如何打造自己的天空,故乡的孕育其实已经铺就了他脚下的道路:以科学研究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挑战,为祖国的地质与航天事业奉献所有。他的一生都在追逐、探索,而故乡似乎早已注定了他前行的方向。

    一步步走到今日,回首望望,也许欧阳自远会深深感谢家乡所给予他的一切。因为感谢,对她也愈发怀念,怀念故乡雨后湿漉漉的街道,怀念故乡午夜银白色的月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