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起源于平民知识分子,是平民显学。毛泽东评论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①
墨子比孔子的高明之处,是他为劳动人民说话,他是劳动人民的圣人。墨学比儒学的高明之处,是它有更为深刻广泛的入文和科学精神。墨家强调爱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重视科学技术,儒家强调爱的局部性和差异性,鄙薄科学技术,恰成鲜明对照。
《荀子·天论》说:“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齐:平等。畸:不平等。墨子的兼爱平等观,是近代平等说的渊源。清末皮嘉佑《平等说》指出:“平等之说导源于墨子。”②儒家爱的差等观,强调爱有血缘亲疏和宗法等级的差异,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的意识形态。
墨子姓墨名翟。《孟子·滕文公下》说:“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子》载墨子自称“翟”。
墨子生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初期,是出现于孔子和孟子之间的中华文化巨人。墨子生卒年不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篇末附言说,“盖墨翟”,“或日并孔子时,或目在其后”,有明确论断。司马迁此语可能是断简残编,不足为凭。墨子生卒年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孙诒让试图破解这一历史之谜,其《墨子间诂》后附《墨子年表》,列举与墨子有关的历史事实,起止文年是公元前468一前376年。任继愈考证墨子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80一前420年。
墨子出生地历史上无明确记载,同样是一个历史之谜。任继愈综合张知寒等学者考证,说墨子出生地是今山东省滕州市木石镇(历史上属鲁国管辖的小国邾国)①,该地树任继愈书“墨子故里”碑。史料表明,墨子常居鲁出游。《墨子·贵义》说:“墨子自鲁即齐”②;《鲁问》说越王“迎子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说墨子止楚攻宋“自鲁往”;《淮南子·修务训》说:“自鲁趋”。
墨子始创墨学,为后学不断丰富和发展,到战国末形成以现存五十三篇《墨子》为载体,包罗宏广、博大精深的墨学体系,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显学。《韩非子·显学》总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历史上常以“儒墨”并称,以“孔墨”对举。“儒墨”、“孔墨”连言,中国古籍屡见,《四库全书》检索不下数百干次。
墨儒之学的内容、价值和作用,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当今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文化腾飞,亟须批判继承墨学精华,弘扬墨学的人文和科学精神。
墨学产生,适应战国时代的社会需要。墨子出身匠人,参加生产劳动,爱读书,好学习,通过努力,成为著名知识分子。墨子作为学派领袖,对当时社会需要有深刻的理性自觉。《庄子·天下》说,墨子“好学而博”。《墨子·贵义》载,墨子出游,车中载书甚多。学生弦唐子“见而怪之”,问道:“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墨子解释:“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昔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指读书)。”墨子以周公为榜样苦读勤学。
墨学源远流长。《鲁问》记墨子说:“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虽不亲自耕织,“而功贤于耕织”。《吕氏春秋·当染》说,墨子在鲁国学于周王朝礼官史角的后代。《淮南子·主术训》说:“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墨学与儒学有部分相同渊源,都讲求仁义之道,后分道扬镳。《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发现儒家礼节仪式烦琐,“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对儒学采取批判接收的态度。
《公孟》载墨子跟程子辩论时,引证孔子的话作根据。程子说:“您非儒,为什么引证孔子的话作根据?”墨子说:“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墨子认为孔子的话,包含恰当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子批判汲取孔学,把儒学作为创立墨学体系的部分素材。
《鲁问》载墨子出游,学生魏越问他:“您见到四方君主,将要先说什么?”墨子回答说:“凡人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针砭时弊,开出救世药方。墨学是墨家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特意提出的系统理论,目的是为医治当时社会有机体的疾病。《贵义》载墨子把自己的学说,比喻为“良医善药”。
墨家总结古代百家争鸣的方法规律,构成系统抽象的辩(逻辑)体系,同当时的社会实践也有密切的联系。《小取》开明义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辩学的部分宗旨,是“审治乱之纪”,“处利害”,即服务于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的需要。
古希腊哲人倡导“为理论而理论”、“为知识而知识”,擅长于二理论思辨。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潲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①
比较而言,墨家古哲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国计民生。墨家理论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安民,为人民谋取利益。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墨家和诸子百家提出系统理论,都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服务,为治国安民献计献策。
墨子、墨家和诸子百家明显的不同之处,是有更为突出的平民色彩,自觉为平民立德、立功、立言。劳动者终日辛劳,风吹日晒,脸黑皮肤糙,被称为“黎民黔首”。《尚书·尧典》“黎民”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黔首为战国时对国民的称谓。裴驷《史记集解》引应劭:“黔亦黎,黑也。”《说文》:“谓民黔首,谓黑色也。”
《经说上》第98条说:“人之有黑者。”《贵义》载:“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日:‘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向北走,到齐国游说,路遇算命者。算命者说:“老天爷今天在北方杀黑龙,先生您脸色黑,到北方不吉利。”墨子认为这是算命者的谬说,是“禁天下之行,违心而欺天下”,不信其说。史料表明,墨子有黎民黔首的平民形象和品格。墨子“色黑”,从长相到思想、言论和行动,都酷似劳动者。
《备梯》载墨家学团的副领袖禽滑厘,“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因制作守城机械,构筑城防工程,高强度劳动,手脚都长满老茧,肤色黝黑。墨家学团正副领袖墨翟、禽滑厘,都长得黑,是绝妙巧合。
墨家是有组织的学派,部分兼有军事集团性质。《淮南子·泰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子师徒衣食住行,极其艰苦朴素。《鲁问》载墨子介绍曹公子到宋国做官,三年后曹公子回墨子学团探视,记忆犹新回顾往日在墨子学团的艰苦生活,说:“始吾游于子之门,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墨子学团成员,穿短黑粗布衣,吃野菜粗糙饭,早晨吃了,傍晚不一定吃得上。连野菜粗糙饭都不一定能吃饱,如此艰苦的生活,竞能使墨家学派从公元前5世纪,发展壮大到公元前3世纪,贯穿整个战国时期,其中必有巨大的精神力量维系。如此博大精深的墨学体系,竟能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诞生,并发展壮大,这使现代人感慨万端,叹服不已。
《庄子·天下》载墨子“生也勤”,“其行难为”,“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跛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要求门徒学习夏禹,以大禹治水为榜样,“形劳天下”,全身心投入以仁义救天下的事业,即使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没有汗毛,骨瘦如柴,绝无怨言。墨子要求门徒身穿粗布衣,脚登木麻鞋,白天黑夜劳作,以自讨苦吃为原则。
墨子四出游说,宣传用仁义救天下的道理,“坐无暖席”,“灶突不黔”,席子来不及坐暖,烟囱来不及熏黑,就又奔走他方。《吕氏春秋·爱类》说,墨子止楚攻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淮南子。修务训》说:“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墨子完成止楚攻宋大业,回程路过宋国,天下大雨,想进宋城避雨,守城者不许,他只好在大雨中继续挨淋。史料表明,墨子是典型的劳动知识分子,十足的侠客义士,其劳动本色、侠义特质,感人至深。
墨子是与孔子齐名的古代圣贤,生时就被称为圣人贤。《公孟》载,墨子学生跌鼻对墨子说:“今先生,圣人也。”唐余知古《渚宫旧事》二引楚国封君鲁阳文君对楚王说:“墨子,北方贤圣人。”墨子生时被誉为圣人贤士,但终身是一介平民,为救天下奔走操劳。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不事体力劳动,不为生计发愁,逍自得,悠游自在,专注于理论思辨。亚氏学派史称“逍遥派常边散步,边讲学。墨家是劳动学派,常边劳动,边讲学。墨子学团与亚氏学派相比,判若天壤。
存在决定意识,谁熟悉什么,就想什么,说什么。墨子师徒杀身参加劳动,谙熟生产技艺,常以劳动生产譬喻政治伦理,从相传的手工业技艺,提炼科学知识,如数学、力学、光学、单机械学等,总结概念,概括规律,为中国科学技术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墨子最熟悉木工技巧,会制木鸢、车辖和守城器械。《公输》墨子止楚攻宋,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手持墨子监制“守御之器,在宋城上”,严阵以待“楚寇”进攻。
墨家著作提到的手工业工种,有制革、制陶、冶金、缝纫、刺绣、制鞋、造铠甲、土石建筑等。《节用中》载墨子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墨子率先提出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即立言“三表法”,其中包含“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认为人民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人民利益是衡量言论价值的标准。《经上》第35条说:“功,利民也。”《鲁问》说:“所为功,利于人。”《贵义》载墨子称自己学说是“贱人之所为”,自比为农民耕种的粮食和采集的草药。荀子把“墨子之说”称为“役夫之道”,即劳动者的道理,与儒家提倡的“君子之说”、“王者之道”相对。
墨学所包含的人文和科学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墨学的人民性之中。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文明和人性、人道的精神,其核心是人,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人格和人权,造福人类,为人民谋利益。在文化学、哲学和伦理学上又叫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归宿,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人的知和行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即求善。人文学说是认知体系,又是伦理价值体系。
《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相传为夏禹训诫之词,墨子效法夏禹,以禹为学术渊源,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墨家人文精神的要义,是劳动生产观、劳动人权观、劳动本位观、群众智慧观、人民价值观和兼爱平等观。如劳动生产观,墨子提出人生的本质是劳动。《非乐上》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人靠自身力量从事劳动,是人兽相区别的根本点。墨子从劳动生产的观点出发,思考衡量一切,主张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繁荣商业,改善人民生活。
又如劳动人权观,墨子重视劳动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主张满足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尚贤中》说:“民生为甚欲。”《非乐上》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非命下》说:“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兼爱下》说:“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尚贤中》说:“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尚贤下》说:“为贤之道,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此安生生。”墨子念念不忘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利益福祉,反对统治者“暴夺民衣食之财”,靠剥削民脂民膏奢侈享乐。批判统治者穷奢极欲奢侈纵欲,《辞过》说:“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
再如劳动本位观,《尚贤上》说:“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这是墨子所表达劳动人民参政愿望的时代最强音,墨子把劳动人民看作是国家管理的服务对象、方向和目的。墨子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反对专用“不学而能者”,“王公大入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治国。
科学精神核心是求真,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科学的宗旨和目的是认知客观规律。科学是认知体系,认知符合客观规律为真。就墨学的科学精神来说,墨家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把人民的实践行为引入“法则”的概念。《经上》说:“法,所若而也。”《经说上》举例解释说:“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也者,民若法也。”即法则是人民遵循着做事,可以得到预期果的东西。如根据“圆,一中同长”的概念,使用圆规,模仿标准圆形,都可成功制作圆形器物。《经上》说:“功,利民也。”功效以对人民有利为标准。《鲁问》说:“故所谓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功效的巧拙,以有利于人民为依归。“巧传则求其故。”把对手工业劳动及其科学技术的研究看作墨家学团的职业使命。
儒家始祖孔子鄙薄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作“小人”之事,不屑一为。道家始祖老子倡导“绝学无忧”,“绝巧弃利”。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对提高生产效率的桔槔机技术“羞而不为”。墨与儒、道诸家的长短得失,对照鲜明。
墨学是平民显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墨家有平民意识,熟悉工匠技艺,代表劳动人民利益,批判吸取儒学合理成分,创建了独特系统的思想文化学说。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腾飞,亟须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化,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溯源于古希腊,中国文化溯源于诸子百家,包括墨学。经过现代用科学方法分析改造和诠释转型的墨学,构成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为现代社会需要服务。囊括百科
《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七说,《墨子》旧本题墨翟撰,“然其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明正统十年刊《道藏》收入《墨子》五十三篇,是先秦墨学的总汇。按各篇内容和体裁的不同,可分为五组:
1.《尚贤》至《非命》二十三篇,阐述墨子的十大论题,涉及经济、政治、伦理、军事和哲学各科。
2.《亲士》至《三辩》七篇,为墨学杂论,是墨子议论的引申和发挥。3.《非儒》、《耕柱》至《公输》六篇,是墨子师徒与时人的对话言行录,类似《论语》,更有连贯性、故事性。4.《经上》至《小取》六篇,通称《墨经》和《墨辩》,是墨家的逻辑和科学著作。《经上》是逻辑和科学的定义、划分和简单命题,《经说上》举例解说。《经下》是逻辑和科学命题,并提示论证理由,《经说下》展开。5.《备城门》至《杂守》十一篇,是墨家军事著作,专论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和守城技巧。
《墨子》是囊括当时各种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墨学内容丰富,包罗宏广,涵盖经济、政治、伦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哲学、逻辑和军事等各分支学科领域。本书宗旨是论述墨学和现代文化的联系,阐发墨学对现代文化的借鉴意义。
在经济学上,墨家重视生产劳动,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品交换,节约尚俭等思想,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墨家“强本节用”,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辞过》载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这是适用于现今人类的金玉良言。《荀子·富国》说:“墨术诚行则天下尚俭。”值得今人体味。
在政治学上,墨家的尚贤论和民主性因素值得关注。其尚贤论反对血缘世袭、任人唯亲,主张从人民群众中选择德才兼备的贤人治国,把贤人政治推向全国,让贤人担当国家的各级管理者。《尚同下》载墨子说:“一目之视,不若二目之视。一耳之听,不若二耳之听。一手之操,不若二手之强。”《尚同下》载墨子说: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唇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亲士》说:“江河之水非一之水。”“干镒之裘,非一狐之白。”“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乎?,’听取意见,要看是否合乎道理,不是看是否跟自己的意见一致,合乎自己的口味。直像箭杆,平像磨刀石,不能包容万物。溪狭速涸,流浅速竭,坚硬土地不长五谷。效法自然,兼开阔,才能做众人的管理者。这是值得发扬的民主性因素。
在伦理学上,墨家兼爱互利的人道主义、功利主义,崇高想和实际利益相结合,在当今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学上,墨家把教育看作实现理想的手段,强调自觉学习,学以致用,言行一致,重视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改造功能,应该批判继承。在哲学上,墨家非命尚力,提倡科学自然观,感性和理性并认识论、同异交得和两而勿偏的方法论、进化的历史观,是有现实意义的智慧精华。《小取》说:“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即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求各种言论的是非得失。这一充满哲理智慧的箴言,是值得今人效法的座右铭。在逻辑学上,墨家辩论思维交际的规律,是古代诸子百家争鸣辩论方式的总结,与西方和现代逻辑相通,对现代思维表达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在语言文学艺术上,墨家对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精练性,文学的功利论、理趣论,有独特的论述和实践,值得发扬。墨子非乐论,针对权势贵族的骄奢淫逸,有积极批判意义。
在自然科学技术上,墨家对数学、力学、几何光学、简单机械学有精彩概括,其科学精神和方法,值得继承发扬。
在军事学上,墨家反对攻伐掠夺战争,主张积极防御的军事思想,有现实参考价值。墨家军事著作是古代积极防御战的经典,与主要总结进攻战、运动战规律的《孙子兵法》交相辉映,构成古代军事经典的双璧。
墨家对墨学有充分的自信。《贵义》载墨子说:“吾言足用矣,舍吾言而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拾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不可毁也。”这种自信和勇气,是墨子批判儒学、自主创新、建构独特墨学的精神动力。墨学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必要成分,应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定位。
《大取》说:“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这是充分信仰本派领袖学说的豪言壮语。讴歌“墨子之言”的合理成分,探索墨学精华的普遍真理价值,是现代学者的使命。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国家不论强弱贫富,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兼爱中》载墨子“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教诲,富有现代价值,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普世伦理。
个别中有一般,墨学作为战国时代个别、特殊的思想体系,由于其对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洞察真知,包含有超越时间、空间的普遍真理成分。墨学对于现代和未来的人类,具有无可争辩的价值和永久性的生命魅力。文天祥《正气歌》说:“哲人日益远,典型在夙昔。”墨家先哲虽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墨学的精言妙道,其所包含的真理成分,却依然鲜活在今人之心。墨学人文和科学精神的真谛,足以启迪现代与未来。现代趋势
墨学现代化的实质是墨学发生现代性的变化,是墨学研究范式的现代转型。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论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研究范式的变革,范式变革必然引起理论体系的变革。现代学者适应现时代需要,变古墨学为新墨学,是势之必至,理所固然。墨学现代化是创立新墨学的原因、手段、途径、行为和实践,创立新墨学是墨学现代化的结果、目的、宗旨、动机和理想。
“墨学现代化”命题的含义:“墨学”是“现代化”的对象;名词“现代”加后缀“化”,构成动词“现代化”,即使墨学发生现代性的变化,使墨学具有现代的性质和状态。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说:“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化”是全面、彻底的性质变化,即质变。
《经上》:“化,征易也。”“化”是特征的变易。邓云昭释“此变化之道也。虽古圣王之法,不能百年不敝。故《易》:‘穷变,变则通,通则久。”’尹桐阳释:“特征变易则为化。”陈无咎释:“化者谓之易。”“化而成谓之易。”沈有鼎释:“事物的质变名为‘化’。”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殊称。”《荀子·正名》说:“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改变,实体没有区别,而呈现的刁叫做“化”(变化)。有变化,实体没有区别,叫做同一实体。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少小”到“老大”,有“鬓毛衰”等性状改变,依然是同一“乡音无改”的诗作者。现代墨学新“客”从古墨学一路走来,适应现时代需要,征易”、“状变”的现代性质变,依然是“墨音犹存,,的墨一实”。墨学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与其他学说有别。
墨学现代化趋势的实质,是墨学快步奔向现代化的目标。趋:奔赴,疾走,快步行。《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趋:所奔赴总方向。焦循《孟子正义》疏:“疾行日趋。趋,赴也,赴所期也。”趋:快步奔向预期目标。趋向:朝某个方向发展。势:自然现象、形势,人类活动状况、情势。《孟子·公孙丑上》:“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形势,趋势:事物发展动向。墨学在新时代快步奔向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命运和必然。
墨学现代化趋势的表征和规模:由开端到高潮,由倡导到普及,由个人到群体,由海内到海外;高潮迭起,蔚为大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墨子大全》100册,汇集古今墨学著作,以梁启超为界,古墨学论著占25册(48种),今墨学论著占75册(161种),古今墨学著作之比是1:3,今墨学超古墨学三倍,表明墨学现代化的加速趋势。台湾严灵峰编《墨子集成》46册,古墨学论著占17册35种,今墨学论著占29册56种,反映同一变化趋势。
墨学现代化趋势的必然性是墨学的现代性改变,一直贯穿于墨学现代化的全过程。《经上》:“必,不已也。”《经说上》:“必,谓一执者也。”“一然者一不然者,必不必也,是非必也。”高亨释:“一执者,谓执于一而不变也。”“必然”,指一论域中全然和一贯的性质、状态。在现代,墨学必然发生现代性变化,这一趋势全然、一贯,不会改变。
墨学现代化趋势的理论渊源(内因、根据和直接因素)是墨学自身的生命力。墨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富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蕴涵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普遍真理成分,有重要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墨学以自身的生命力,遇到合适土壤气候,必然抽芽生长,开花结果。
墨学现代化趋势的历史渊源(外因、条件和间接因素)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地球村意识的冲击和中华民族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驱动。墨学现代化的趋势是墨学内在生命力和时代外在需要的因缘结合。现代学者在新时代面对新难题,从墨学中借鉴哲学资源,汲取思想智慧,墨学现代化的趋势应运而生。新元墨学
元墨学是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工具性元理论,以墨学为对象的超越、总体研究。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元数学纲领,英文构词成分meta表超越、总体,译为元。希尔伯特把所研究的理论叫对象理论,把研究对象理论时使用的工具性理论叫元理论。希尔伯特在莱比锡德国自然科学大会演讲时说:“对于通常的形式化数学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要附加一门新的数学,即元数学。”“在元数学中,人们处理普通数学的证明,后者成为研究的对象。”
希尔伯特区分理论为对象和元两个层次的观点,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是元墨学研究的方法论依据。元墨学研究的目的、结果是创立元墨学,元墨学的理论层次高于墨学,揭示墨学的元性质,是新墨学的中枢和灵魂、主导与统帅因素。
新元墨学研究是海内外现代学者的共同实践。本书论述墨学与现代经济、政治、道德、教育、哲学、逻辑、科学、语言文学、军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联系,是两岸和日、韩等海内外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果。孙中原著《墨学通论》论述墨家的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哲学、逻辑、自然科学和军事学;国逻辑学》论述《墨经》知识、概念、判断、思维规律、推理和谬误理论;《墨者的智慧》论述墨家的智慧、哲学、辩术、治国论、道德论和军事学;孙中原撰《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分典》墨学总部,分类整理墨学范畴,按认识论、逻辑、历史学、政治哲学等现代类名划分,是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以墨学为对象的新元墨学研究。
元性质古今墨学的元性质是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揭示古今墨学的整体性质,如研究主体、主题、成果、形态、语言、层次、方法等。见表1:墨学元性质。一研究主体
古墨学研究的主体是先秦墨家。古墨学是先秦墨家之言,适应战国时代需要,代表从手工业者上升的士人知识分子利益,有派别和时代的局限,需要今日学人予以批判继承、发挥发展和总体超越。
今墨学研究的主体是现代学者。梁启超1904年在《新民丛报》连载《子墨子学说》,代表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弘扬中华学术为己任,倡导民族文化的再兴。梁氏呼吁救中国“厥惟墨学”,要“学真墨”,说:“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梁氏顺应中华民族发扬传统文化、适应世界进步潮流的需要,揭开墨学现代研究的序幕。台湾学者严灵峰《墨子集成·序》说:“清末新会梁启超所著《墨学微》一书,泛论墨子学说,蹊径独辟,别开生面,为墨学研究创历史之新页。从兹各方探究之成绩乃渐可观,梁氏倡导之力也。”
受梁氏影响,胡适激发墨学现代研究的兴趣,用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说,墨翟是中国最伟大的人物,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是名为《墨子》的五十三篇论文集,墨子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高度发展的科学方法的创始人,是发展归纳和演绎科学逻辑的中国学派,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最系统的发达学说。胡适用西方逻辑的概念,创造性地解释墨家故、理、类的范畴和譬、侔、援、推等论辩方法,与梁启超同为墨学现代研究的开拓者。
沈有鼎以精深的国学和西学素养,确解墨辩精华,是墨辩现代研究的质变和新水平,使墨家逻辑成为学人常识,影响遍及所有重要的逻辑和哲学史论著,使长期埋没沉沦的墨辩喜获新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沈氏墨辩现代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亚于墨辩的原创。因为若无沈氏确解墨辩的成果,学人至今可能仍不知墨家逻辑为何物。二研究主题和成果
古墨学研究的主题是战国课题的墨学应对,成果是战国课题的墨学答案。《鲁问》载墨子说:“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这是墨子面临的战国课题,是当时社会政治、伦理和宇宙、人生的重要难题、当务之急。择:选择。务:要务、重要问题。焦循《孟子正义》:“务,趣也。知所务,知所当趋向也。”墨子提出从《尚贤》到《非攻》十大难题、急务和要务,是墨家认识和实践所趋向的目标,作为墨学研究的主题和论证,表现墨学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强烈的人文精神。
墨家各派面临战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难题通过俱诵訾应、论说传承的机制,推出奇书《墨经》。《经》《经说》183条,对当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难题,给出简明的答案和解释论证。《大取》是渗透伦理、逻辑精义的墨学札记,《小取》是首尾相贯、概括浓缩的逻辑专论。《墨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和朴素科学认识成果的总荟萃、大检阅,是墨家丰厚科学精神的体现。杨向奎说:“一部《墨经》等于整个希腊。”①更准确地说,墨经》是浓缩的古代希腊和中国。《墨经》留有未来学人说明发挥的广阔空间,是有开端、无终点,有预想、待完善的中华科学化、逻辑化的理想蓝图。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以《墨经》为对象的现代解释、发挥和发展,是更有价值的墨学现代化要务,是创立新元墨学的使命和目标。
今墨学研究的主题是现代课题的墨学借镜,研究成果是现代课题的墨学镜鉴。今墨学研究的机理是结合墨学对象和现代需要,达成创立新墨学的结果、目的、宗旨、动机和理想,犹如画笔、色彩与画技的完美结合,产生最新最美的图画。三研究形态
古墨学研究的形态是古墨学论著,用古汉语表达,是今墨学研究的对象资料,就像冶金需要的矿产原料。今墨学研究的形态是今墨学论著,用现代语表达,是今墨学研究的成品结果,就像冶金熔铸的新产品。四研究工具
古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古汉语。古汉语文字简略,惯用缺省,《墨经》则更为凝练浓缩。《墨经》命题缺乏系词,肯定联结词和全称量词常省略。语句和命题常简化、浓缩为语词和词组;说明、论证常简化、浓缩为“论题+说在+例证理由”的提示语。经过研究,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其浓缩、缺省的文字,实现创造性的诠释和转换,表达为通顺流畅、通俗易懂的现代语。墨家各派俱诵的《墨经》式先秦古汉语,不适合现代广大读者阅读、理解和应用。孙诒让总结一生研究《墨子》的心得说,《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最难读,《墨经》在《墨子》中最难读,需“九译乃通”(多次翻译才能明白),所以学者“罕能尽逮”(很少有人能读瞳)。,
如《墨经》第98条《说》“黑人”二字,是“所有人都是黑的”句意的浓缩。其上下文义是说:“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我用“有人是黑的”、“有人不是黑的”命题制止、反驳对方说“所有人都是黑的”)“爱人”二字是“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旬意的浓缩。“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是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必须肯定命题”。此旬意的一义性,由《经》第98条“法异则观其宜”和《经说》“取此择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人’,是孰宜”的上下文义和全部墨学及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语境决定。语境有决定语义,修补、完善局部语义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的功能。
今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现代语。现代逻辑学家塔尔斯基提出语言层次论,区分被断言和分析的语言即对象语言,以及用以断言和分析对象语言的工具性元语言。英国逻辑学家罗素说,每一种语言可有另一种处理其结构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一种新结构。现代墨学研究的元语言工具是渗透现今人类共同知识的现代语。现代学人的使命是在审慎研究、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墨学所用古汉语创造性转化为渗透现今人类共同知识的现代语,让现代广大读者能读懂、会应用。 五研究层次古墨学研究的层次是第一层次的元研究。墨学是墨家从战时代课题升华、概括的元理论成果。如针对当时社会普遍不相爱导致的乱象,概括“兼爱”的道德、义务、理想的模态概念、命题。“兼爱”是墨家依靠集体智慧,费时二百年提纯、升华、概今墨学研究的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元研究。如以广义模态逻辑为工具性元理论对墨学“兼爱”说进行超越、总体研究。从概念说,“兼爱”指普遍、平等、无差别地施爱于一切人;施及过去、现在、未来人;不分民族、阶级、阶层、等级、关系亲疏、居住地;包括别人和自己;奴隶、仆人也在内,只要是人,都普遍施爱。墨家“兼爱”等同于“尽爱”、“周爱”,贯穿最普遍的人文精神。《说文》:“兼,持二禾。”“兼”的本意,是一手持二禾,有兼顾、兼及意。墨家将“兼”语义提纯、升华为表示整体、集合的范畴。
从命题说,“兼爱”是“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句义的浓缩。其中“应该”是道义(道德、义务、理想、规范)概念,加进“所有人爱所有人”的真值命题,构成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的“必须肯定命题”。这种阐释是依据全部墨学和广义模态逻辑语境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诠释的结果,与墨学“兼爱”说全部话语的语义协调一致,切合墨学原意,有助于墨学的现代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今墨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以墨学为研究对象的第二层次元研究,是对墨学的超越和总体发展,层次高于墨学的新墨学和元墨学,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社会和谐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服务。六研究方法
古墨学研究的方法是古代哲学方法。方法是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的统称。广义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向(主题、目的、宗旨,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狭义研究方法指理论建构的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怎样研究)。
墨家有明确的方法思想,墨子把“依规矩成方圆”的工匠经验上升为自觉的方法概念。工匠用矩尺量度、制作方物,墨子问:“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方法”原义是“为方之法”,后被普遍化为一般方法。墨子把“为方以矩”的工匠经验概括为“天下从事,皆有法”的普遍方法论原则,制定立言“三表”法(建构理论的三条普遍方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逻辑看,这是寻求立论根据,有演绎、归纳论证和观察、实验萌芽。从认识论看,“三表”法概括理论的历史、现实根源和以应用价值为检验标准三要素的本质。墨子十大论题的论证,普遍应用“三表”法和《小取》总结的譬、援、推法(类比证明和归谬反驳)。《墨经》概括的理论建构方法:辩、名、辞、说、或、假、效、辟、侔、援、推、止等,需用现代方法进行创造性诠释、转换,才有助于当今广大读者读懂和应用。
今墨学研究的方法是现代哲学方法,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对墨学进行超越、总体研究。现代科学是全球化过程中从域外引进的客观普遍真理,对全人类实践和认识普遍有效,是墨学研究的犀利工具。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发达的现代科学是开启墨学之锁的合用钥匙,是剖析墨学猴体的最佳方法。
《诗·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的世界地球村,从域外引进更为犀利的现代科学工具,选择适当,运用恰当,不必再刻意计较其原产地。贺麟说:“我们不但可以以中释西,以西释中,互相比较而增了解,而且于使西方哲学中国化以收融会贯通之效,亦不无小补。”以:用。释:诠释,解说。“以西释中”(据西释中),即用西方方法诠释中国资料,是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法的别名。
“以西释中”(据西释中),需对西方方法和中国资料经过比较、鉴别和消化,真切了解,熟能生巧,得心应手,才能用西方法对中国资料进行创造性诠释、研究,推出符合现代需要的成果。这与对西方方法和中国资料均无真切了解,单纯用形式义、主观、片面、表面的“比附”方法,没有实质的共同点。
有论者误把“以西释中”(据西释中)等同于“比附”,足以造成方法论的混乱。“比附”是“拿不能相比的东西来勉强相比”。所“以”(据)的西方方法适宜,“释中”恰当,这是正确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能把它混同于“比附”。在全球化的世界地球村,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融会贯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摒弃“比附”,同时抛弃“以西释中”(据西释中)的中外哲学比较研究法,就像泼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也泼出去一样。梁启超说:“凡天下事,必比较然后见其真。无比较则非惟不能知己之所短,并不能知己之所长。”“凡教人必当因其性所近而利导之,就其已知者而比较之,则事半功倍焉。”墨学现代化,从方法论说是古今中西哲学互为工具、互相解释的比较研究过程。从本质说,古今中西哲学既有异,又有同,是古今中西哲学时间性、空间性的对立(异)统一(同)和“同异交得”。古今中西哲学的互相解释和比较研究,有助于全球化时代人类不同思想文化传统的对话交流与和谐相处。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代研究者以各自专业特长和横侧、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视角,有可能把同一“墨学全山”看成岭、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假象。这种“不识墨学全山真面目”的方法论根源,是“只缘身在墨山中”,钻牛角尖出不来,误把局部当整体,只知其一不知二。以现代科学眼光,从超越、总体视角进行研究,把局部、分析的认识,组织为整体、综合的认识,才能认识“墨学全山真面目”。杜甫《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屹立现代科学的巅峰,才能一览“墨学全山真面目”。以现代科学为工具性元理论对墨学进行超越、总体研究,是墨学现代化和墨学元研究的最佳方法论选择。
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的分层法“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创谓”,同希尔伯特、塔尔斯基、罗素理论、语言分层法的思想一致,是墨学现代化和墨学元研究的方法论依据。
墨学有精华和弊端的两面,墨学精华是墨家贡献于人类的宝贵知识遗产和精神财富,需要创造性诠释、转换。用梁启超的话说,需要“表而出之”,“引而释之”,“发明之淬厉之”,“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严灵峰《墨子集成‘序》说:“(梁启超)后之学者,倘能继往开来,吸取西方科学方法,融会贯通,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而光大之,则墨学之昌明与中华民族文化之复兴岂有既乎!企予望之!祝而祷之!”
墨学的弊端是墨家的派别和时代局限,需要批判分析,化腐为奇,推陈出新,引为鉴戒,这是学术进步之福和真理追求之善。
古今墨学研究主体、:主题、成果、形态、语言、层次、方法等元性质,是墨学研究范式转换的标志和质变关节点。把古今墨学元性质的认识转化为创建新墨学和元墨学的实际行动,有助于促进墨学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博采创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正确处理不同观点、方法的方针,是墨学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和机遇。现代墨学有不同观点、方法所导致的不同研究成果。近年学界对墨辩有传统逻辑、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非形式逻辑、论辩逻辑、论证逻辑、逻辑指号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逻辑、辩证逻辑、认知逻辑等不同分析角度。不同观点、方法所导致的不同研究成果相灭相生、相反相成,构成墨学现代化“多样性统一”的斑斓美景。兼收博采,批判综合各种不同的研究成果,是创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新墨学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手段。
创新变通,因时而化,是墨学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墨学现代化是现代学者的共同使命,亟须海内外学者通力合作墨学现代化将进入更为波澜壮阔的新高潮,古墨学将质变、转为适应现时代需要的更强劲有力的新墨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