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之中,倍加想念挚友莫友芝:
莫五似裴迪,邈然清妙机。喜读不急书,堆案乱不齐。兴来即相过,谈谐无町畦。清坐或终朝,不避子与妻。黄花长于人,色胜金留犁。告我春种时,亲送斤竹溪。大笑此言信,劳君十瓮齑。我言亦妄耳,子试妄听奚。(《无事到郡游三日二首·其二》)
友芝好像王维的挚友裴迪,超卓出尘,爱读功利以外的书,胡乱堆在案头。兴致来了立即过访,促膝剧谈,嬉笑怒骂,毫无顾忌。常常一坐大半天,也不避讳妇女家小。记得有一年秋天,他的菊花长得很高,颜色胜过《汉书·匈奴传》里单于舀酒的金饭勺。友芝说,等到春种时节,亲自给你送一盆到斤竹溪来。我大笑道:说话算数,外加十罐酱菜好不好!这是开玩笑,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不要当真。
莫友芝是郑子尹终生挚友,情逾手足,世人以“郑莫”并称。
十一月初十,二舅黎恺、内弟黎兆熙动身去京城应试。子尹同行,为的是探望久违的恩师程恩泽先生。此次乡试又失利,他对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已很厌腻,认定它试不出真正的学问文章;对自己科考的前途也不存幻想了。但他不能公然宣称放弃,因为亲长、妻子对他的期望,改变家境困蹇的途径,都寄托在这根独木桥上;还有读书人“修齐治平”的传统理想,在子尹心中也并未消失。
这日来到石阡桶口河,等待摆渡。无日不在思家的子尹,因桶口河是乌江的下游,就把它与家乡联系起来了:
门前溪水如奔马,流入乌江到此津。我向津头问江水,朝来应见白头人?(《渡桶口》)
我家门前的溪水像活泼的奔马,流进乌江,又流到这里,那么我站在岸口问你:离开我家的时候,应该会见到我老父老母的吧?
这日踽踽行走在安化(今贵州思南县)道上,疲惫不堪:
崎岖安化道,甚似历蚕丛。天半负棉白,人头悬石红。竿船筒米饭,杉壁牯牛风。渐起殊乡叹,艰途况未穷。(《安化道中》)
安化的路太难走了,好像是在过李白《蜀道难》里的蚕丛古国。山巅压着雪白的云团,头上悬着赭红的巨岩。白天与背负船形货篓的夫子们一起吃竹筒煮饭,晚上听狂暴的山风发威。那风把木壁都要吹破,难怪当地人叫它“牯牛风”。这时候,真真感到身在异乡了。并且,这样的旅程还长着哩。
前路正长:从思南翻沙子坡到印江,再步行到江口县闵孝镇登舟,由锦江至铜仁,下麻阳,入沅水。
终于抵达铜仁府,从这里乘大船入湖南,就省力多了。景物也开阔了,心境也舒畅了。早晨登上江中巨石铜崖眺望:
一百八滩经过尽,披衣晓起踏铜崖。双江一碧渺然去,孤屿中流无限佳。水气昏昏迷雉堞,人烟穰穰哄鱼鲑。山川自古征蛮地,博得登临写壮怀。(《晓登铜崖》)
一百零八个河滩终于过完了。早晨离舟爬上铜崖,放眼望出去,两条绿油油的江水向天边汇流而去,铜崖高峙江心,景色非常壮阔。水气蒙蒙,城堞隐隐,人烟熙攘,鱼群浮沉。这是古来征服边檄的战场,我辈今日登临凭吊,仍有情怀壮阔的感觉。
铜仁是黔东首邑,从“水气”“人烟”两句可见当时已很繁荣。铜崖是江上的一块巨石,“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接。下有铜仁江,白沙如米,青石似鱼,洵嘉境也”(张澍《续黔书》)。传闻元时有渔人潜至崖底,见中空如鼎足,有铜人三具,挽而出之,铜崖据以得名。
舟行大江,畅快之至,一连作了《铜仁舟中杂诗六首》:
江行无百里,江景已多更。问地难为字,经滩不计名。败床眠白鲤,疏坞出黄橙。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其一》)
这是铜仁城附近的即景。“问地”句说,很多地名有其音无其字,这是民族杂居地区常见的现象。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渔得沙头讯,炊香柁尾闻。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其二》)
铜仁江(现称锦江)为石底,清澈倍于他水。敏感的诗人拈出天光直照河底卵石,山色云影在碧波中摇曳的特写镜头。结句说风景旧曾谙,可惜无知友同赏,孤独惆怅。
铜舟三日惯,快若鸟轻抄。诗待滩平写,书缘境胜抛。生薪常失饪,寒菜旋充庖。道里时相问,黔荆路已交。(《其三》)
鸟轻抄:鸟类飞掠食物状。《周礼·夏官·射鸟氏》:“祭祀,以弓矢欧(驱)乌鸢。”郑康成注:“乌鸢善抄盗,便污人。”此“抄”字所本。
三天来,习惯了铜仁江上的舟中生活,只觉得轻松快捷,好似一只飞快掠食的鸟儿。诗句频生,只等到了滩平舟稳处写下来。江景太好,引诱我经常把手里的书抛在一边。生柴常误开饭,佐餐多用冷菜,但一点没减却我的兴致。一路问地名,已经来到贵州与湖南交界了。
蛟龙非获罪,风水自无猜。朝梦同炊熟,晨舟隔县开。江鸣知雨到,鸭语觉村来。半起先劳谢,闲鸥候岸隈。(《其四》)
风平浪静,没有蛟龙作乱。睡酣梦熟,不知饭熟舟移。听见江水骤响,知道是下雨了。听见鸭子呷呷,知道是近村了。支起身子看看,竟有闲适的鸥鸟在岸边迎候,谢了!谢了!
“江鸣”“鸭语”句极妙,非亲身体验者不能得。
烂石通纤路,荒塘落堠泥。潮收沙露尾,桨过水生脐。鱼翠闲闲立,青闪闪低。劳生惭对汝,方忆漆园妻。(《其五》)
漆园:指庄周,《史记》说他曾为漆园吏。
纤路乱石斑斑,废塘垒泥半填。潮水一退露一截沙滩,木桨一划出一个圆涡。翠鸟悄悄站在芦苇上,<;交鸟>;青在水面闪闪飞掠。一个静一个动,都是为了捕鱼。见你们为生计忙碌,联想起在家操劳的我妻,暗暗惭愧。
木桨划水必搅出一个圆涡,以“脐”状之,极趣;复对以“尾”,益妙。
景色辰阳变,风烟梦泽通。山平趋落地,江远欲吞空。旷岸一庵白,晴砧双妇红。狂歌仍入楚,陈爪叹泥鸿。(《其六》)
狂歌:李白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狂人接舆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的歌,讽刺孔子热衷政治。
船到辰阳,景色又不同了,风烟苍莽,直通云梦泽。山势渐渐平缓,远处江天相接。空旷的岸上有一座尼庵,石墙洁白;晴朗的江边有两个浣女,衣裳鲜红。想我自己,既愿做“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却又重走这京城赴考之路,斑斑陈迹,令人伤叹。
白墙的庵堂与红衣的洗衣女,相映如画。东坡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条水路子尹曾经走过,所以有“陈爪泥鸿”的感叹。
这组诗堪称江旅诗之绝唱。又似一段移动镜头,鲜活流丽。
走水路比走山路省力,却也有走水路才会遇到的问题。船泊桃源县那天,子尹遭遇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十二月朔泊桃源,夜半舷破,水没半船。翌抵武陵,启箱簏皆透渍。烘书三昼夜,凡前所抄述者,或烧或焦,半成残稿,为之浩叹。(《武陵烧书叹》诗题)
头一天船泊桃源,半夜里船舷破了,水漏进来。子尹的书箱书簏摆在舱底,肯定搬移忙乱了一番,牵心挂肠了一夜。第二天船到武陵,打开一看,果然书全湿透了。停下来烘烤三昼夜,有的烤焦了,有的烧残了。这些书可都是子尹手抄、手批、手注的,还有撰述的文稿。出远门都随身不离,可见对他多么要紧,迥非今日“损失了几十本书”的概念。是以心情沉痛之至:
烘书之情何所似?有如老翁抚病子:心知元气不可复,但求无死斯足矣。书烧之时又何其?有如慈父怒啼儿:恨死掷去不回顾,徐徐复自摩抚之。此情自痴还自笑,心血既干转烦恼。上寿八十能几何?为尔所累何其多!(《武陵烧书叹》)
烘书的心情像什么?像老翁抱着生病的儿子:想复原是不行了,只求留条性命就行。看见书已烧残的心情又像什么呢?像父亲哄不好哭闹的孩子,气头上抛去多远,立刻又抱过来诓哄抚慰。自己发痴,自己发笑:又何苦这样费心耗神讨烦恼呢!书呵,人生几何,我受你的拖累也太大了!
不是爱书如命,生不出这种联想;不是笔能传神,写不出这几句诗。
行至湖北公安县,正值大涝灾,所见所闻,骇目惊心:
可哭公安县,沉灾竟四年。万家何处去?诸赋暂时蠲。鱼鳖蟠庐墓,舟筒当土田。更堪闻邑长,岁剩百千缗。(《公安》)
真想为公安县痛哭一场,它居然连续四年遭受水灾。万家百姓都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官府赋税也暂时免除;但鱼鳖盘踞着人的祖坟,舟船泊在了田土之上,成何世界呢?听邑长说,官库也没几文钱了,往后可怎么办呢?
一个“哭”字,透出沉重的伤痛。使人感同身受,与李绅《悯农》的同情悲悯有心境的差异。
他们一行入湖北境后,从石桥驿步行六十里雪路,四更天才抵达荆门州的丽阳驿。第二天又走九十里到宣城县的鄢陵驿,遇上大雪,车陷在山下,向附近农家买鸡蛋,二百钱得六枚,与舅舅和表弟分食。往前走又陷在黄城山脚,荒塍冷月,渺无人烟,只听见狼声四嗥,几个人彻夜持刀静坐。饿到第二天午后,才走出这荒险地段。(据《年谱》)
本年除夕是在襄城过的。饱历艰苦,辞旧迎新,百感交集:
男儿生世间,穷达有命不自由。黄金便使高北斗,能衣晏子几狐裘?拂尘下马卸马鞍,举杯自劝歌路难。路诚难,莫复怪。故山儿女岂不佳?斫雪斫冰君自爱。(《伤歌行二首襄城除日作·其一》)
男人生在世间,穷蹇通达都是命定,由不得自己做主。纵然命好,钱财堆得天高,又用得了多少。齐国首相晏婴一件皮袍能穿三十年,钱多何用。今天在异乡辞旧迎新,我们下马卸鞍,举杯饮酒,吟唱李白的《行路难》。行路确实难,但怪得谁呢?在家老幼团聚不好吗?还不是你自己要来冰天雪地瞎折腾?
无可奈何,只好自嘲。宋人杨万里诗:“一滩过了一滩奔,一石横来一石蹲。若怨古来天设险,峡山不到也由君!”与此同趣。非仅行旅如此,人生百事皆然,许多苦头是自找的。
一夕复一夕,一朝复一朝。朝夕递相送,岁尽何必在今宵。噫乎岁如江上之波,我如中流之石抵荡磨。来波去浪渺无尽,石行泐矣当奈何!酒杯融融,吾留六龙。六龙不留我心苦,夜半高歌泪如雨。(《其二》)
一夜又一夜,一天又一天,昼夜连续不断。那何必非得认定今晚是岁尽之时呢。可叹光阴如急流,我如水中石,日夜受它荡磨,渐见损残,无可奈何。举起酒杯,想挽留驾六龙飞驶的太阳,但它不肯为我暂停,令我忧苦。在这岁杪之夜,忍不住击案悲歌,泪如雨下。
光阴如江上之波,我人如中流之石,这是永恒的人生伤口,永不愈合。
◎道光十五年乙未(一八三五),三十岁。
◎纪事:赴京途中。
在京师谒程恩泽。
返里。
乙未年的大年初一,是在许州(今河南许昌)石固驿过的。十五元宵节在荥泽口过。这一路,先后在邯郸城外停车,在汤阴谒岳飞祠,在彰德过嵇绍祠,在卫辉望苏门山怀名儒孙钟元,各有七绝一首,以纪其事。
在彰德,凭吊了殷商大臣比干的墓,拾了墓边的一块拳石:
墓禽知敬久无音,樵采含凄远不侵。气共微箕存祖社,魂伤姬孔表冈林。千秋死谏无公酷,半日勾留望古深。垄畔请携卷石去,案间时见昔年心。(《谒比干墓》)
墓地的鸟也知敬仰古贤,敛声止鸣;樵夫们更伤感忠良,不忍砍伐这一带的树木。比干以凛然正气,与箕子、微子一同捍卫祖宗社稷,他的气节受到周王、孔子的赞誉。历朝历代都有死谏的忠臣,但从无像你这样挖心而死的惨烈。我在你墓前伫立,想得很多很远,久久不愿离开。墓侧有一块心形的拳石,请允许我把它带回去,放在案头常常看到,当它是你的那颗“七窍之心”吧。
比干与微子、箕子同为殷商宗室大臣,纣王荒淫,苦谏不纳,微子去国,箕子为奴,比干被挖心而死,《封神演义》里写得绘声绘色。小时候读到比干剖腹开膛,将心掷于纣王妲己面前,“面如淡金,缄默疾走”一节的紧张心情,至今不忘。诗人想象禽鸟、樵夫都知敬重,不敢侵犯,又捡拾石头作为纪念,体现了对比干的崇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