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子午山孩-郑珍诗传(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住宿许州颍桥镇时,听说战国时代的“郑庄公见母处”就在附近,有诗。《左传》上这个有名的故事说:

    郑庄公诞生的时候,脚先头后,他母亲姜氏受了惊恐,就给他取名“寤生”,而且厌恶他,屡次向丈夫郑武公请求立小儿共叔段为太子,没有如愿。庄公即位后,姜氏为小儿子求制(地名)做封邑。庄公说,那是个险要之地,虢叔就死在那里,不恰当,别的地方随弟弟选。姜氏趁机越格要求京城(地名),庄公应允。共叔段去住在那里,人称京城太叔。京城逾制,超出了封邑制度的规定。大臣提醒庄公,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罢。不久,共叔段果然有不轨的举动,大臣又提醒庄公,庄公说不要紧,他会自取其祸的。后来太叔果然举事,被庄公打败。《春秋》记这件事只说“郑伯克段于鄢”,不称他俩是弟兄,也不称庄公而称“郑伯”,有明显的贬义,似乎暗示这一切是庄公蓄意安排。以后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发誓说不到黄泉(指死后)不要相见了。颍谷有个颍考叔,想调解他们母子和好,设了个计:在与庄公共餐时把一碗肉羹留着不吃,说这是君王享用的菜肴,要带回去给母亲尝尝。庄公听了感动,想起自己的母亲,但又不敢违背自己发的毒誓。颍考叔说,挖条地道不就是“黄泉”了吗?于是母子在地道见面,和好如初。《左传》称赞道:“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子尹对这个故事做了相反的评价:

    我行古颍谷,慨怀颍封人。当日君臣直儿戏,许以“纯孝”殊不伦。郑庄能使祭足射中肩,岂有见生母必欲及黄泉?人臣格非有正道,教君遂过乌得贤!寤生既不孝,考叔复不忠。不忠遗母羹,不孝将毋同。(《宿颍桥》)

    我来到古代的颍谷,想起颍考叔与郑庄公的故事,不禁感叹这对君臣是在做戏,赞之为“纯孝”,简直不伦不类。郑庄敢令祝聃射中周天子的肩膀,晚上又派祭足去慰问,做事毫无顾忌,他还怕随口发的誓吗?臣下规劝主上是对的,但要遵循正道,岂能像颍考叔这样儿戏?考叔玩留肉羹的花样算不得忠,寤生挖地道的把戏算不得孝。

    子尹对郑大直呼其乳名,可见厌恶。所谓“儿戏”,就是今天说的作秀、做戏。他先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坏事做多了要跌跟斗的,你等着看吧),再说“无庸,将自及”(用不着,他就要自作自受了)。据此已足见他是处心积虑,纵使弟弟走向毁灭。对于政治,万事万物无非博弈的筹码,是不讲什么伦常廉耻的。《左传》为学人最尊崇的经典,子尹并不因此就不敢越雷池,而是据情理加以分析取舍,自己下结论。

    一路辛苦到京师,结识了一些知名之士,交流切磋,不无助益。最遗憾的是子尹崇敬的古文字学大师王引之几个月前谢世了,失去了识荆的机会。子尹叹息道:今世没有可以交谈的人了!在京师与暌违七年的老师程恩泽相见,将自己的《说文新附考》呈请程师点定。程师不舍他走,希望留在身边做学问,荐给王宗诚学士教家馆。子尹不忍怫逆,勉强应允下来,但终于思归心切,还是决定回贵州。行前去兵马司前街程府告辞,程师见留不住,踏着月色把这个得意门生一直送到他寓居的骡马市大街。此时大舅兼岳父黎恂正在京城待铨(等候委派官职),子尹就等着他办完事,十天后一起踏上归途。

    三月初十,在湖北荆门的沙洋镇度过三十岁生日:

    汉水东南流,奔浪日夜急。舣舟感今日,吾年倏三十。儿女齐送我,老路从此入。精力更几何,前去正难执。且乐现前得,买酒沙洋集。(《三月初十沙洋》)

    滔滔汉水奔向东南,日夜不息。坐在小船上,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忽然已经三十岁了。赴京之日,儿女相送;现在又沿着老路回去,依然故我。精力不多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一时也想不清楚。且管眼前乐,去沙洋集买酒来喝罢。

    黎恂也为子尹生日赠诗:

    郑子有才不可羁,卓立天骨矜权奇。郑子能文苦不遇,即今三十已虚度。少年曾读等身书,寻常咳唾皆成珠。饥来一字不堪煮,吁嗟吾道其非欤?小住京华歇行脚,依旧归心殊落落。如入宝山空手回,江湖与我同飘泊。买鱼沽酒向沙津,一醉东风桃李春。英雄未必无知己,相尔岂是蓬蒿人!(《郑子尹珍婿生日作长句示之》)

    知甥莫如舅,知婿莫如岳。黎恂说子尹有不羁之才,书读得多,文章也做得好,随口出珠玉。可惜不入试官之眼,诗文再好不能下锅果腹。进京小住仍然落落寡合,心里只想着回家,好像走进宝山又空手出来,跟着我漂泊江湖。最后勉励他:英雄未必无知己,你不是那种终老于蓬蒿之中的人。子尹的平生知己首推舅舅黎恂和恩师程恩泽,但在前途仅恃科举的时代,知己也不能有多大帮助。连那位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本人,也难逃同样的命运。

    这天,从沙洋步行二十里路,去黄家林上船,一路村景美好,让子尹心旷神怡:

    欲就东湖船,先舍汉津桨。隔岸知境异,越堤果幽爽。春草碧浅浅,新树团盎盎。鸠鸣宿雨余,人耕旧墟上。秀圃葱薤花,小桥没菰蒋。麦深不见人,时闻挽车响。傍道多草舍,老翁聚三两。偶憩知馈茗,味恶诚足享。北来厌尘沙,兹景劳梦想。缓步殊未久,舟已丛芮榜。清谣烟水间,余欢独携往。(《自沙洋步至黄家林就舟二十里村景绝佳》)

    离开汉江船,来乘东湖舟。隔岸就觉得这里风景不一般,过堤来果然幽静爽神。春草浅绿,新树团团,人耕鸟唱,薤肥茭茂,麦高过人,水车吱嘎。路边草房门外,有老翁闲坐,我们过去歇足,他殷勤奉茶,茶味虽粗些,却喝得很惬意。自从往北方走,一路风沙厌人,睡梦里都在向往这样的美景。可惜步行没多久,已见船泊水边,在等候我们了。图画一般的山光水色里,传来长声悠悠的歌谣声,我就以它带来的欢喜相伴上路罢。

    在公安县境,子尹看到一片水灾造成的奇怪景物:“公安五年水,民食于渔,而居稍高地。其种菜,即以败网为篱,亦奇观也。”见所未见,作了一首《网篱行》:

    公安民田入水底,不生五谷生鱼子。居人结网作耒耜,耕水得鱼如得米。高田鱼落田反芜,生鱼之地变生蔬。网亦从之变其用,环葱绕芥如围鱼。以蔬佐鱼生已蹙,以网作篱还诧目。苟且穷算得新创,何遽丝乃不如竹?蔬花簇簇蔬叶披,猫戏网中鸡隔窥。想见鸬鹚与猵獭,出入篱际驱鱼时。不愁网破篱无补,但惧水反鱼游圃。此时篱倒蔬亦无,顿顿餐鱼奈何许。

    公安县的稻田变成了水底,不生五谷生鱼虾。农民变成渔民,收米改为收鱼。大水退去,荒芜的田土栽上蔬菜,渔网又成了篱笆,围护着葱蒜辣椒。拿蔬菜佐鱼当饭吃,已够特别了,用渔网做篱笆更是少见。虽然这是无可奈何的新点事,也不见得“丝”就不如“竹”。千孔百洞的网篱里面,现在是菜花簇簇,蔬叶披纷,猫戏网中,鸡窥网外。而在涨水时节,这里又曾是鱼鹰和水獭出没捕鱼的场面吧。我替他们发愁:如果又涨水,鱼游到菜圃里来了,篱也倒了,菜也没了,顿顿吃鱼,那怎么受得了!

    水乡的这种景象,山区无从想象,子尹看了新奇,所以兴致盎然地加以描述。“何遽丝乃不如竹”句,是戏用“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指音乐)的成语。鱼固是美味,孟子以与熊掌并列;但山区少鱼,山民偶尔吃吃,难忍腥味,故视以鱼当饭为不可想象的苦事。

    渐近贵州境,乡心更迫切。还在湖南境内,就写《望乡吟》。乡恋真可谓病入膏肓:

    一滩高五尺,十滩高五丈。行尽铜溪四百滩,铜崖应当白云上。崖上还有千万山,一重高山一重颠。待到铜崖望乡国,始似从此看云间。山高如梯水如箭,到家早晚樱桃绽。心随飞鸟去悠悠,白发红绷眼中见。万里真成一梦游,茗山重认雨中舟。桐花落尽春风老,杜宇催人坐白头。

    从舟中望铜崖,隔着重重云山;到了铜崖望家乡,又隔着重重云山。恨不能鸟一样飞回去。算算抵家之日,樱桃该在开花了吧?这么一想,母亲的白发、儿子的红褓,尽都浮到眼前来。又快要看到茗山东溪雨雾中的舟船了。回想这趟旅行,真如一场梦境。桐花已经落尽,春天也快过完,杜宇还一声一声叫嚷:“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你这不是把人往老里撵吗?

    四月十五日抵家,真正见到了母亲的白头发、儿子的红襁褓。十天后黎恂来郑家,子尹陪他喝酒,少不得对这趟旅行回忆一番,议论一番。

    几天后子尹去看望莫友芝,想要把从京师带回来的双钩石经残字给他看,请他题写《两汉金石记》,但没见着。莫友芝动身北上了。作诗追之:

    重安江前雪映天,知君此时到其间。两夫舁之担一肩,荒荒瑟瑟山复山。子行十日我西还,播城雪夜雨似绵。以吾念子衣枕寒,知子于吾亦悬悬。人事乖迕堪浩叹,隔六十里乃天渊。旧约送子意颇繁,既去矣复从何言。少年科第世俗便,一日声名即圣贤。子兮织锦古斑斑,媚世复解渲牡丹。又始弱冠谁不妍,金门玉堂无子艰。念我才具未老坚,论献远愧晁贾班。折腰屈膝又所难,自计岂能事上官。虽云《汝坟》追周磬,密缝之心亦可怜。取彼偿此心已酸,况又未操必得权。吾以此乃今闭关,纵有贵命宁弃捐。父母俱存兄弟全,痴儿问字妻纺棉。讵免身劳心以安,但无远别吾终焉。子今偕计趋春官,历练骏骨阅山川。河声岳色浩漫漫,吞纳胸中同郁盘。独慨宿学近颇悭,罕聚辇毂散若烟。阮程二老海内观,子往谒之问渊源,必有告子乎勉旃。高堂虽老健加餐,长昆弱弟善承颜。及兹余晖快着鞭,木天固有君旧毡。然止藉此为亲欢,得意慎勿受所牵。明年驰传归白田,阿爷携子笑欲颠,阿娘抚子衣锦鲜,孺人见子屏风边。我从山中系行缠,秋堂与子对床眠。听子闻见胜今年,作诗一笑随风传。(《追寄莫五北上》)

    估算行程,你该是正在重安江的雪地里,两个滑竿夫子抬着你,在冷地荒山里踽踽而行。你动身十天后我回到遵义,大雪停了又是绵绵细雨。我担心你衣被够不够御寒,知道你一定也在挂念着我。可叹人事乖迕,短短六十里路就像隔着天渊似的。多次约定,你北行的时候我一定要来送行,现在我来了,你却已经走了,还说什么呢!

    现行的科举制度,有利于少年才俊一举成名天下知。你既能织古雅的锦缎(做学术),又能画世俗喜欢的牡丹(作时文),年纪又轻,不难轻取而踏上清贵的前程。我自知才具不成熟,愧不能像晁错、贾谊、班固那样,贡献对国家有用的言论;又缺乏折腰屈膝侍候上司的本领,无可如何。汉代有周磬其人,家里很穷,志趣本在闭门读书,但见《诗经·汝坟》说不可以懈于王事而使父母忧心,就决心出来做官奉养母亲,所任有惠政;后思念母亲,辞官回乡。母亲故世后,官府再三请他出来,都拒绝了。我虽也同样受《汝坟》的警诫,顾念辛苦劳累的母亲,但为科举而放弃学术,有悖我的意愿,何况我也没有考必得中的把握。所以我决心从此闭门读书,纵然命中有富贵也不要了。我父母兄弟齐全,儿女爱读书,妻子能纺织;虽然身体劳苦,却得心境平安,不须远别父母妻儿,也就甘心终老其中了。

    你做好了准备去赴春试,既可历练心骨,又能多阅山川,把壮阔的河声山色变成胸中的积淀。只可惜老辈星散,如今还寄寓京师的不多了,只有阮芸台(元)和程春海(恩泽),是海内人望最隆的学者,你去拜访请教,必有许多训导,认真领受,大有裨益。令尊令堂年纪虽老,但身体康健,食眠都佳;令兄令弟又善于侍奉。你要趁这个余晖明亮的时候努力奋进,翰林院还留着令尊坐过的椅毡等你去享用哩。但是,你要把功名只当作怡悦父母的事,考上了也莫受它的牵掣,还是要走自己选定的学问之路。

    等明年你高中回来,你爹抓着你的手欣喜若狂,你娘笑吟吟地抚摸你的光鲜衣裳,你妻子躲屏风后面等着与你见面。我呢,我要在山里准备好行李盘缠前来祝贺,与你对床而眠,畅谈通宵,听你讲说比今年还要精彩的见闻,写成诗随风流传。

    这首长篇七古,透露了两个消息。一是子尹在人生的岔路上彷徨苦闷:学术与科考二者不可得兼,应当舍此取彼呢,还是舍彼取此?诗中虽说了“吾以此乃今闭关,纵有贵命宁弃捐”的话,好像决心已定,但后来还是不得不再赴春闱。二是与友芝非同一般的情谊。首段中由“吾念”而“乃知”两句,极写同心同气之情谊。“对床眠”暗用东坡事。东坡与弟弟苏辙手足情笃,在家读书时从不分离,后来宦游京师,将分手时,偶读韦应物句:“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弟兄恻然有感,相约及早退身,为闲居之乐。但以后宦海颠沛,此愿终未得偿。子尹这是把友芝视为最亲密的手足。他真诚希望友芝能考上一个进士出身,怡悦父母,改善处境。(可惜这个祝愿落空了。友芝考下来又是名落孙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