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子午山孩-郑珍诗传(2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小不读规章法则之类的书,自然缺乏经国治世的本领。虚名渐渐被人知道,自知浅薄,暗暗惶惧。违背志趣去应试求官,那是饥饿所迫,万分无奈:谁能饿着肚子在林下逍遥散步呢?只好一次次苦劝自己勉为其难,降低心气。按理说,爱走不走,没人强迫你;但总得有条路可走才行呀!如果能有十亩田,我早就别无他求了。劳生百年,总该有一个容我生存之地。我接受教职,虽不敢自许追踪先贤尹珍,让幼童识字发蒙却还是有几分自信的。

    这时子尹接到“权古州厅训导”(暂代训导职务)的委派,将要第一次当“公务员”。他觉得自己当行政官员不行,像先贤尹珍那样启蒙儿童的教职,却是当仁不让的。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四十岁。

    ◎纪事:二月往权古州厅(今榕江县)训导,兼主讲榕城书院。

    仲冬,继任者来了,即离古州回乡。

    刚过了乙巳年的三天春节,正月初四傍晚,正准备晚餐,挚友莫友芝突然来访,令子尹喜出望外:

    点灯欲饮闻犬吠,小儿走报羊叔至。开岁四日那即来,出看果是郘亭弟。为言奉檄恐先去,早知行缓尚濡滞。更迟数日终汝劳,多笑几回亦吾意。漫言善化七日似,不暖不黔究何济。诸葛营前峰刺天,未到梦魂已游戏。齑盐似蜜未可知,酒肉开花判同醉。(《正日四日,郘亭东来,喜赋》)

    羊叔:战国时代羊角哀与左伯桃为生死挚友,此处以此称友芝,以喻二人交谊。

    善化七日:桑虫七日而化的说法,见陆玑诗疏。

    不暖不黔:孔子和墨子都是四处奔忙。孔子席子没焐热又走了,墨子烟囱没熏黑又走了。见《淮南子》。

    刚刚上灯准备吃晚饭,儿子跑进来说:莫五叔来了。我不相信,心想新年才第四天,哪能就离家串门呢。迎出来,居然真是你。原来你听说我奉命去古州,怕来迟了见不着我;如果知道我还不忙动身,就不急着赶来了。我说:早来晚来都是跑一趟,我正望你早些来,可以多谈笑几场。我又不是七天就化掉的桑虫,何必学孔子和墨子那样忙忙碌碌,“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呢?那样也无有什么用处。只是久闻古州诸葛磴之名,倒真是梦魂比身子先去游观了。东坡说“送老齑盐甘似蜜”,我不知对不对;但俗话说正月是“酒肉开花时”却不假,我们拼着一醉方休罢。

    莫友芝对这次聚首也有诗,《正月四日东行抵姑园宿,用子尹韵答柏容》,开头八句曰:

    梅花林边犬迎吠,长髯启门延客至。满堂银烛烂烘烘,呼笑团栾好兄弟。相看共诧何处来,如此嫩年各羁滞。公然上客僭华筵,百里佳饕岂天意。

    银烛、华筵,场面很热闹,莫诗自注云“是日适柏容纳姬”,故此乃黎柏容纳妾的宴会。依理推想,这应该是午后吉时,“银烛”是喜烛,不代表夜晚。所以友芝吃了喜宴,还能在晚饭时分走几里路到郑家。

    二月,子尹带着儿子知同动身去古州。知同时已十四岁,跟在身边既便于指导读书,也添些乐趣。

    古州位于贵州东南,属黎平府,多侗、苗同胞。道光十三年始设学校,文化基础薄弱。子尹在给贵州巡抚贺长龄的信里说:“自二月吉到古州学官,旋以府试赴黎平。……核其风气,大抵地介极僻,故纯朴有余,而家少藏书,肆盛瞽说。学者五经鲜成诵,诸史罕闻名,徒梯卑烂八股,若将终身。美质虽多,不能无恨。”莫友芝干脆说这类学校实际算不上学校。

    上路两天,见到了云门磴的奇景。云门磴是一座天生的大石桥或石城门,横架水上。这种景物贵州有多处,民间称为“天生桥”。子尹作长篇五古《云门磴》,状其“牢江驱白云,流入苍龙门。门高一千仞,拄天气何尊。荡荡百步中,水石互吐吞。……夕阳一反射,倒树明苍根。老蝠抱石花,红晕双车轮。仰叹山水奇,俯蹑造化跟。想见混成日,待与见者论”,景观十分雄奇壮阔。

    来到乌江上的南河渡,山势之险,前所未见:

    十里下南河,险绝骇初见。攒崖摩青空,削径截霄汉。延江万丈底,死绿凝一线。仄行酸腿酥,俯睨刚胆战。顾后舚幸过,惊前呀猝转。日落四山寒,孤烟上渔爨。入舟忽平坦,去壁路拄面。登顿衰始劳,艰危老逾惮。极顶得破茨,取宿不问饭。竟夕枕江声,摇摇挂天半。(《南河渡》)

    往南河边去的十里下山路,险到我从未见过:山峦攒聚直上青天,弯弯曲曲的小路像画在天上一样。万丈悬崖下面,乌江是一根绿沉沉的细线。在狭窄的山路上走得腿脚酸软,往下面看一眼心惊胆寒。刚伸舌头庆幸走过了险关,一个急转弯又挡在面前了。下到江边,太阳都落了,四面山谷耸立,冷飕飕的。渔船在烧晚饭,青烟袅袅。登船横渡平静的江水,迎面又是笔立的山路挂在眼前。走这种路,更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体质弱了,胆子小了。好容易爬到山顶,见有家破茅屋,进去立刻躺倒,什么晚饭问都不消问。一夜江声传到枕边,好像身子是悬在虚无缥缈的半空中。

    到了大容塘、岭快、茅洞一带,距黎平府不到百里了。但是听当地人说,这一带深林密箐,二十里无人烟,群盗啸聚,持刀抢劫过客,稍有违抗就杀害,人皆视为畏途。子尹听了后悔不迭,不应该带儿子同来!但是已无退路,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天已向黑,气象惨切,提心吊胆,衔枚疾走,直到见了村落,才松弛下来,自谓“穿虎穴”。借宿在村民家中,夜里苗胞大声交谈,也引起他的梦魇。

    作长篇五古《自大容塘越岭快至茅洞》,曲尽其景其情,诗长不全录:

    (老卒)黎平及镇远,僻所乱如发。大者杀过人,小者尽财物。

    (我)闻言久沉吟,顾子悔携挈。此曹豺狼性,或遇那得脱!(但别无选择,冒险前行)……是时天向黑,气象更惨切:阴寒杉松林,一翠静兀兀。下顾暗无底,上窥密无缺。旋途盘修蛇,向背邈胡越。儿子置我前,喜惧乘见灭。怪鸟突一声,怯胆悬忽掣。舆夫去默默,快若风搅雪。移时见人村,相唤颜色悦。却望高蒙茏,知向何处出。夜寐尚屡魇,醒乃寨苗聒。平生饱艰虞,此信穿虎穴。

    抵达黎平府,安顿下来后,陆续有《游南泉山》《黎平木赠胡生子何》《寓宅牡丹盛开》《遵义山蚕至黎平,歌赠子何》《朱小梧(凤翔)步月过话,即送其明日还村》等诗。三月初九,文友余芝拟于次日为他做生日,他作诗札辞谢,并约他一起去城东游观:

    中年触事易生悲,况复重重客里思。千里折腰辞宰木,一春归梦在山池。未干昨日终天泪,更说明朝堕地时。莫任情深戒汤饼,寻芳有兴欲相随。(《开泰学博余紫岩芝三丈期明朝为作生日,谢不赴,兼约游城东》)

    汤饼:俗称儿生三日宴客为汤饼筵。出《新唐书·(玄宗)王皇后传》。

    人到中年,每每触物遇事就动感情,何况异乡作客,更多忧思。我为五斗米折腰,辞别母亲墓茔来到千里之外,梦魂屡屡回到山里老家。昨天是先慈忌日,我抱恨终天的眼泪还没干,怎忍心过明天的“母难日”呢!您的情谊我深深拜受,虽不必办“汤饼筵”,但如果有兴致,明天我陪你去东门游玩罢。

    黎平有一组古迹:南明抗清名臣何腾蛟的墓茔、故宅和神鱼井,是子尹必去瞻仰的地方。

    清军入关后,南中国先后出现过三个朱氏政权:弘光、隆武(含短暂的绍武)和永历,史称南明,历时最长的“永历”朝的重臣何腾蛟是黎平人,殉国后也葬在黎平。他肩负复国中兴的期望,但无力回天,被擒不屈,全家三十余口殉国。子尹满怀敬意凭吊了何氏故宅、神鱼井、坟墓,均有诗。《神鱼井》诗序说:

    井在何忠诚公故宅右,广不及丈,深五六尺,源仄出石罅中,呀然莫知其深也。公母廖夫人浣井边,有大鱼常从石出,驯绕左右,夫人甚怜之。后生公时,见金鲤飞入室中,五色晃耀,鱼亦自是不见也。

    诗曰:

    鲸鲵群沸海水飞,思陵龙去长陵微。千载神鱼应时起,天教出护小龙子。一龙酣睡花月场,《春灯》未罢骊珠亡;一龙痴守猪婆老,翁洲云散波涛荒;最后一龙势何及,猿鹤虫沙得收拾。茫茫湘水绕空城,神鱼止向高皇泣;竹簰门前波卷山,神龙归壑忆当年。百灵扶出大江底,九宫遗鳄还争攀。此意真成唐郭李,垂头岂料白牙市。掉尾一振全永回,信知天惜神鱼死。长虬改穴鳣鲔随,叹息明家尽米脂:龙伯坐摧黄面父,神鱼犹丧赤心儿。惨淡春风吹故井,满目凡鳞厌投饼。游人诧说飞上天,不道神鱼今未瞑。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海水沸腾,崇祯皇帝死了,太祖基业衰了。一只千年神鱼(何腾蛟)应运而出,承担辅佐新皇的天命。先后几条“小龙”,第一条(弘光帝)花天酒地,没等醒过来就败亡了。第二条(隆武帝)困于岭海,死于翁洲(舟山),像猪婆龙未成气候。最后一条(永历帝)气势不凡,死士云集。可叹部属不听约束,唯知掠地自保,湘潭防守一空,神鱼只能向先皇之灵痛哭,束手待毙。回忆几年前永王初立,声势大振,竹簰门前波浪滔天,水底灵物把神鱼从水底扶出(何腾蛟落水获救),李自成的遗部竞来投奔。一时之间,真有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平叛中兴的气象。不料祸起萧墙,被王进才、张先璧等悍部挟持,先后单骑走衡州、永州、白牙市,几乎一蹶不振。随后掉尾一击,先后收复全州、永州,可见天意不忍神鱼遽死。虬龙改穴(闯王从子李过率部来附腾蛟),鱼鳝随之。可叹明朝江山,还是毁于米脂(李自成)的余部:李赤心(李过)撤弃湘潭,致使何腾蛟殉国,就像黄面虎(张献忠)杀害楚王、端王、蜀王一样。今天,惨淡春风吹拂着何公的水井,井里只剩平庸的凡鱼了,我连投饵逗弄都没兴趣。游人都说神鱼上天去了,他们哪里知道,神鱼至今没有瞑目。

    对何腾蛟的功过和历史评价,史学界见解不一,郑诗自然只是他个人的感慨。

    在古州住下来,虽远离家园,但生活安定,儿子又在身边,还有几个勤奋有才气的学生和当地士人交游,从一些诗题和诗句,可以窥见心境是闲适怡然的。

    山城过雨三月初,春风吹出红盘盂。荒庭无人白日静,蜂贪蝶媚纷纷趋。坐教兰蕙俯首视,何况桃李漫山粗。(《寓宅牡丹盛开》节录)

    苦说明朝即归去,我怀未尽愁悁悁。终当登堂话鸡黍,待办布袜青行缠。(《朱小梧凤翔步月过话,即送其明日还村》节录)

    这位朱凤翔比子尹年长许多,是黎平拔贡,曾官渭源知县,告终养归,遂不出。文行并有根柢,诗也做得好,有《审安堂集》传世。这样的朋友,对于独在异乡的子尹,不啻空谷足音。然而方结识又要分手,令他怅惘。尾句说要备办行装去朱凤翔家中拜访,流露出浓烈的惺惺相惜之情,但不久就离开古州回黔北了,此约自然未得实行。

    一些喜欢诗的学生作了一首诗呈给他,提出请他教作诗,他答以《诸生次昌黎〈喜侯喜至〉诗韵,约课诗于余,和之》。

    中秋后夕独酌紫薇下:

    明月迟迟渐下树,凉风袅袅还吹衣。提壶对此独自劝,伴座无语三红薇。学舍如舟地如水,菱荇荡漾相因依。(《中秋后夕独酌紫薇下》节录)

    重阳节,携儿与诸生渡江,饮于车寨的载酒阁。这个阁名就是子尹取的:

    巨阁峥嵘突跨空,天教泥爪印飞鸿。有缘风日归杯底,无限江山在眼中。(《九日,携儿与诸生渡江,饮车砦载酒阁。阁无名,余名之》节录)

    应吴姓学生的邀请,偕同人游东村,饮其妹氏家,村在诸葛洞后:

    入竹纵缓步,观松得吾性。惊禽时一鸣,薄日漾虚映。吴生故好事,置具累亲倩。大巢煮新尖,脆笋掘早迸。(《吴生招偕同人游东村,饮其妹氏家。村在诸葛洞后》节录)

    携诸生游卧龙冈,饮抱膝亭:

    虚亭擅高胜,登览及友生。初冬似春晚,蜂喧红树晴。凭栏一尊酒,啸傲凌霄峥。(《携诸生游卧龙冈,饮抱膝亭》节录)

    到了冬天,上面委派了新训导,子尹要卸任回家了,学生们和当地士绅万分舍不得他走。古州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地方,能得到郑珍这样学殖深厚的学者兼才华超群的诗人当学官,纯属可遇不可求的机缘,因之对他极为敬爱。《黎平府志》云:“古州自道光十三年始立学校,诸生夷汉杂糅,学问浅陋。(郑)珍先以时文诗赋导其机,继以程朱陆王之学约其旨。不数月,远近肆业者百余人。邻封闻之,有数百里负笈学者。坐则侍立,行则从游。喜接引后进,子弟辈请益,必谆谆训诲。凡举一事,为穷源竟委,惟恐不详。故其弟子若黎平胡长新、邑人俞辅廷皆为进士,杨庭芳、顾硕备领乡荐,州人自是知向往先儒,砥砺名节。”他在古州不到一年时间,对那里文化风气的改变,影响极为巨大和深远。此后,古州人说到他都称“广文郑老”而避名讳,以示崇敬。

    学正、教谕、训导等教职,本应有较长任期,才能施行教育理念,取得育才实效;但与子尹同样获得“大挑二等”资格者大有人在,而学官职额有限,僧多粥少,只好用快速轮换的办法来应付局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