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席斯因此提出疑问:“没有人解释过为什么欧洲探险家当时有地图。那里有数百万平方英里的海洋,要绘那些地图需要有巨型船只。是谁绘制了那些地图呢?”
世界航海图曾有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和一位美国学者发现了一张由威尼斯人于1410年绘制的世界航海图。这张在郑和完成前两次下西洋壮举之后两年绘制的航海图,不仅清楚地标有世界各大洲的准确位置,更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数百个地名还具有郑和航海图的特征。由此可见,这张航海图的原图应当是当年来到威尼斯的中国人带来的。
哥伦布航海使用的三桅帆船孟席斯指出,这张航海图的出现比哥伦布出海要早70多年,而哥伦布以及麦哲伦都是在出海前就已经得到现成的世界航海图了。既然如此,在此之前有谁能够进行环球航行呢?中国人!因为只有郑和率领的超特大型船队才有条件做得到。孟席斯在演示新发现的世界航海图时还特别指出,这张世界航海图是以郑和的祖居地中亚布哈拉为其中心的。
由此孟席斯得出“是谁绘了那些地图”的答案:是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及其随从完成过远程航海,并绘制了地图。
谁发现了新大陆
孟席斯在《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中列举了很多实例,用以证明第一个发现新大陆的是中国人。
诸如,在北美的加拿大临北大西洋的一个半岛上,人们发现了郑和船队曾驻扎的基地。这一处被称为新斯科舍的地区,处于西经60°26′、北纬46°19′附近,在面积约5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曾有过一个繁荣的海港。半岛上绵延着修筑的城墙遗址,还存在着水利工程设施,同时发现了大量佛教徒与回民的坟墓,坟墓中留存中国的汉字。有一处遗迹是当地一位法裔加拿大人发现的。他在登山时偶然看到这处遗迹,并且发现遗迹中含有大量东方文化的特征,他将此事告诉了孟席斯。不久前,孟席斯亲自前往当地调查,并请专业勘测人员对这处遗迹进行年代测定,目前确切年代的鉴定仍在进行中。这一区域几百年来人迹罕至,1497年后最早一批到达这里的欧洲人曾描述说,这里曾是一个繁荣美丽的海港,部分土著居民具有东方黄种人的特征,一些人使用奇特的象形文字,并且穿着带有东方金丝花纹的服装,带着中国式的耳环。当地印第安人声称这些异族人是从海上乘着巨大的船只而来的,后来这些神秘的异族人又“回到了大洋的对岸”。
孟席斯的发现
孟席斯说:“一张地图使我走近郑和。”
他还说:“我发现郑和的故事实际上是偶然的。1990年我和夫人到北京访问,纪念我们的银婚。到了故宮以后,有一个导游和我讲到了故宫的历史,说起故宫里的皇帝派人驾了很大的船去接客人。当时的富裕景象使我很震惊,就想了解一下同一时期英国的情况,回国以后就准备研究这个主题。
郑和航海图“1421年,中国一次可以有26,000个客人在故宫吃饭,总共有10道菜,当时每一道菜都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摆放的。同时代的英国,英皇亨利五世与法国公主结婚时很穷,连盘子都没有,吃肉的时候就直接用手撕。这样比较起来,真可谓是一个富强,一个贫穷。
郑和远航船队复原图“我花了10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写了一本书,出版商替我找来10个专家来评我的书。其中有一个历史学家给我看了一张中美洲的小岛图,这张图是1423年画的。我一看,觉得不对呀,在哥伦布还没有到小岛以前,就有地图画出来了?从这个线索出发,我猜想会不会是葡萄牙人派哥伦布出去之前还派其他人出去了,结果发现没有。我就寻找哥伦布当时航行使用的地图,发现那是在他之前就有人绘出的。带着这个疑问,我又去追查麦哲伦航行太平洋的地图,发现情况也是如此,在他们去新大陆之前都有了地图,所以我想是谁在葡萄牙以前画了这样的地图呢?我就追查下去,并且想到了1421年中国船队出海,也考查到了郑和在1421年是第六次下西洋。
“我开始重写我的稿子,那已经是2002年了,原来的主题是1421年中国和英国的差别,现在的主题变成了郑和。当时我查了很多欧洲的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包括很多初期欧洲文献),上面记载他们看到很多黄种人,所以我想第一批去的欧洲人发现很多黄种人,那么到底是谁先发现那个地方的呢,答案当然显而易见。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中国关于郑和航海的资料被毁坏和遗失了,几乎没留下什么,所以我就只能去其他地方寻找郑和航海的资料。我在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欧洲找到了相关的记录,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其中也有许多令我记忆深刻的事情。其中有一件是发现太平洋的阿索尔岛,在葡萄牙人去那里31年前,这个岛就出现在中国的地图里,这令我很震惊。还有一件事是在我看到这个地图的同一天,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一个教授问我:‘有没有看过我最近写的一个研究报告?我最近做过一个DNA的测试,就是阿索尔岛西部土著的DNA里面一半是欧洲人,一半是蒙古人和中国人。’我想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事情。”
“当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强烈反应,然而当我在2002年将主题改成郑和航海时,突然有10家出版社同一天联系我要出版我的书。我的代理把出版权给了全斯伍德(Transworld)出版社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社之一。
“出版之后有一些学者,当然也包括中国学者,对我的书提出批评,这反而使我的书更加畅销了。现在,在我的网站里每月有10万人进来,每天大约3,000人。在买我的书的人中,有99.4%的人对书里大部分的细节都接受,对里面的某些细节也许有不同的意见。批评我的书的人其实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其中有些人仅仅看到别人的批评,根本就没有看我的书就提出批评,我个人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
哥伦布航海路线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热情,使他们也能够展开对郑和的研究。我们知道,在中国,郑和的资料有很多都被毁掉了和失落了,所以我希望中国的新一代能够寻找这些失落的资料。”
孟席斯的研究和发现令世人震惊,然而他的某些观点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完全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明史协会副会长张德信表示,中国学术界对孟席斯的观点一般持赞成、反对、应深入研究三种观点。孟席斯的观点从2002年至今已补充了大量新的材料和证据,但他的论述中还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他虽然列举了大量证据,但证据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证据本身与郑和下西洋的关联性还需要更深一步研究证明。”
海洋考察时代
三桅尖底帆船18~19世纪,近代海洋科学考察开始兴起。18世纪以后的海洋探险逐步展开对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初步观测,如测温、测深、采水、采集海洋生物和底质样品等,因而称之为海洋考察更确切。但这一阶段的海洋考察,其研究内容是零星的,涉及的海洋空间也是局部的。直到17世纪人们还普遍认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1673年,波义耳发表了他研究海水浓度的著名论文,指出所有深度的海水都含有盐分,从而改变了当时认为只有表面海水是咸的流行看法。1772年,拉瓦锡通过化学分析,发现海水中含有多种碳酸盐、钠盐和镁盐等成分。到1865年,人们已经从海水中分析出了27种元素。
18世纪,著名的库克船长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他在南太平洋发现了社会群岛,并到过南极圈以南和白令海,是第一个精确测量经纬度的探险家。1839~1843年,英国人罗斯爵士领导了著名的环绕南极的探险航行。当他航行到南大西洋时,用绳子测得了4,432.9米的深度记录。罗斯也因此被称为“大洋精确测深第一人”。在19世纪,进行海洋测深的器具主要是麻绳和铅锤。麻绳的伸缩性较大,影响测深精度,所以,后来麻绳又被钢丝绳所替代。1854年,美国海军见习官布鲁克发明了可以精确确定重锤触底时刻的装置(即在测深的末端加上能分离的重物,当绳端触底时自动脱落),从此以后,测深的精确性才有了保证。这种比较原始的测深方法,在几千米深的大洋每测一次深度就得花几小时,所以直到1923年全世界仅仅积累约1.5万个大洋测深记录。除了测深以外,人们还对测温进行了探索。西克斯发明了一种老式温度计,它可对最高、最低温度进行测量,以此可以测量海水表面以下的水温。俄国“希望”号和“涅瓦”号1803~1806年环球航行中所用的就是这种温度计。当时测温的最大深度为336米;到19世纪40年代,测温深度已经超过2,000米;到19世纪60年代末已达到4,000米。通过当时多次的温度观测,发现大洋温度随深度逐渐降低,水温在深层降到1℃左右,在高纬地区的深层可达到0℃左右。这样,长期流传的认为大洋深处充满4℃海水的错误观点被摒弃了,并且初步揭示了海洋温度空间变化的复杂性。1874年,英国人制成了颠倒式温度计,这是海洋测温技术的重大革新,它大大提高了海洋测温的精度,现代的颠倒温度计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由于缺乏深海抛锚技术,大洋测流比测温和采水更困难。因此,深海直接测流的资料很少,当时主要利用航海日记资料来了解海流知识,据此,富兰克林1770年发表了湾流图。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海军军官默利广泛收集了以往的航海日记资料,编纂出版了大西洋海面风场和海流图,于1855年出版了《海洋自然地理》一书,书中他对所编的风场和流场做出了解释。他根据海洋中温度和盐度不均匀的事实认为,密度差异是形成海流的一个原因。该书被公认为当时海洋学的一本重要著作。
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直到19世纪初才比较快地发展起来,而且主要限于浅海和大洋表层的生物采集和分类。1840年,福布斯首先开始了海洋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他发现生物种类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提出在海面600米以下没有动物存在。这样的论点在当时是很自然的,因为既然深层海水被认为是停止不动的,其溶解氧将因得不到补充而消耗殆尽;另外估计动物也难以承受深层海水的高压环境。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福布斯的观点深信不疑,后来由于多次从海洋深处发现动物,他的这种论点才开始动摇。在其后30多年,由于“挑战者”号环球考察的成功,才使大家最终放弃了这个错误观点。
“挑战者”号的航行是第一次
对海洋进行全面的研究有系统、有目标的近代海洋科学考察是由“挑战者”号科学考察船创始的。1872~1876年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了“挑战者”号,开始了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历时3年5个月的环球海洋考察。“挑战者”号为三桅蒸汽动力帆船,船长68.9米,2,300吨级,由皇家海军军舰改装而成,共有243名船员、6个科学家组织参加,由汤姆森爵士领导,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综合性的海洋科学考察。这次考察活动第一次使用颠倒温度计测量了海洋深层水温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大量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水、海底底质样品,发现了715个新属及4,717个海洋生物新种,验证了海水主要成分比值的恒定性原则,编制了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物分布图;此外还测得了调查区域的地磁和水深情况。这些调查获得的全部资料和样品,经76位科学家长达23年的整理分析和悉心研究,最后写出了50卷计2.95万页的调查报告。他们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为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挑战者”号环球海洋考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海洋的兴趣。此后,德国、俄国、挪威、丹麦、瑞典、荷兰、意大利和美国等许多国家都相继派遣调查船进行环球或区域性海洋探索性航行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海洋学研究开始由探索性航行调查转向特定海区的专门性调查。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在南大西洋进行了14个断面的水文测量,1937~1938年又在北大西洋进行了7个断面的补充观测,共获得310多个水文站点的观测资料。这次调查以海洋物理学为主,内容包括水文、气象、生物和地质等,并以观测精度高著称。这次调查的一项重大收获是探明了大西洋深层环流和水团结构的基本特征。另外,第一次使用回声探测仪探测海底地形,经过7万多次海底探测,发现海底也像陆地一样崎岖不平,从而改变了以往所谓“平坦海底”的认识。
1947~1948年瑞典的“信天翁”号调查船的热带大洋调查,被海洋学家誉为“近代海洋综合调查的典型”。此次调查历时15个月,总航程达13万千米,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和红海共布设测点403个,重点在三大洋赤道无风带进行,主要是热带深海调查和深海底的地质样本采集。全部探测资料和沉积物岩芯样品经过10多年的整理和计算分析,最后出版了《瑞典深海调查报告》10卷36分册。据统计,从18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共进行了300次左右单船走航式的海洋调查。通过这一系列调查,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大洋及一些主要海域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大型水团属性及海底地形的轮廓性认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