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构成多大的意义,民俗艺术在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民俗艺术在人类日常交流中的“表演”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我们知道,产生于生活的民俗习性、营造装饰、节庆礼仪、言谈举止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那么,在进行民俗艺术研究时,不能忽视。既要把握其内在的核心问题——民俗艺术与本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深刻关系,讨论由传统文化滋养与浸润着民俗艺术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对其进行详尽入微的勘察和调研,以解释民俗艺术的起源、发展、功能、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含义。
文化传统与民俗艺术
在前文中“人与文化”已就文化的语词进行过梳理,从中不难发现文化概念宽泛且意涵深厚,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定义过文化。只是作为艺术文化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应该把一切艺术实践,无论是产生于何时、何地、哪个民族,都将视其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如人文科学都是把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文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语言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语言现象;社会学研究的是文化中的家庭、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形态等现象。研究文化现象的角度各有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同样,艺术文化学也是将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但是,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化现象是作为社会的文化表现形态而存在的,与之相伴随的文化是先辈传承积累下来,并不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
依照这种观点,当人们谈到中国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体现中国人身上的那些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里所谓的生活方式包括能体现出某种文化特点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中国人的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正是这种种的因素把我们造就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其次,中国文化还表现在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是怎样借助于其特有的语言、文字、行为、艺术和物质形式而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点的。
其次,文化一直处于发展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动力来自其内部结构调整与发展外部条件改变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科技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观念的更新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干扰,如宗教思想的渗透和种族信仰的不同而引发的争端,甚至是战争的动荡造成的影响。文化永远都不是静态的,而是活动的,是不断发展着的。
从根本上说,文化既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同时,文化亦是相对保守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会处于一种相对持续的稳定状态,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国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自我进步同时又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过程,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其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又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发出灿烂的光芒。
按照艺术文化学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那么“传统”也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同时传统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既然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总和,它历经积累和传承得以留存,由此可见,文化与传统是不可分离的,于是,传统与文化常常被称为“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官方的或是非官方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口头的或是书面的等等,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的方法。
通常来说,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事物,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体验和行动。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并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拥有,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特点。例如:“作为口头文学的主要类型,谚语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所以谚语虽然没有具体作者,但却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又如中国地域辽阔,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内容亦丰富多彩,唱腔也是各有不同。这些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的唱腔吸取了当地的民谣、山歌、号子的养分,题材大多源自口头文学,表达的是人生悲欢离合、生死爱恨等,深受百姓的喜爱。
文化的传播方式可能是书面的、文字的、口头的、实物的等多种多样。因此,民俗文化的传统性强调的也是以“口头”或“行为”或“风俗”或“物质”的形式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如民间神话、故事和传说,就是以口头形式将其传布出去,而非作家的创作或其他书面文字形式流传的文学作品。
人类获取知识和观念的途径有很多种:有从学校教育当中获得的,被称之为正式途径的一种;也有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得的,比如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获得的习惯性的知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传统性的文化现象更多的是以非正式的途径传播获得的,如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行为习惯等。并没有人刻意地向我们传授如何过春节,但我们都知道该怎样过春节。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种社会环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和重复父母或周围所有的人的过节方式。“模仿”和“重复”是我们成为文化人的一个必经途径,它是如此的普遍和自然,以至于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正在接受和传播一种文化的东西。这就是文化传统性所体现出的文化观象传播途径的非正式性的特征之所在。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出发,传统与时尚相对立,时尚往往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但传统却是经久不衰的,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呈现其永恒的生命力。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日益普遍,当今许多年轻人开始喜欢和接受西方的节日,因而很多人担忧有朝一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将会被西方的节日所替代。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年轻人过西方的传统节日,多为满足好奇心和追求时尚所驱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储满了几千年的文化信息,承裁着厚重的民族情感。传统习俗不是人们想丢就能丢掉的,想忘记就能忘记的。一旦人们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追求时尚的新鲜感消失后。西方节日将被忘记或是被另一种时尚所替代,而后者却不定是西方的,有可能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的民俗形式。也就是说,外来文化要取代本土文化的先决条件是:它要能够满足和补充本民族的某种需要,并逐渐被消化,但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一个民族和人群中的共同生活方式体系,其中,包括与之相匹配的思想观念、语言表达、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等体系的规约和支配。民俗艺术产生于民间,它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汇聚,因此,民俗艺术往往具备了强烈的文化意涵。
当人类祖先开始认识到交流的必要性并尝试发明各种交流工具时,文化也就开始产生了。人类最早是借助于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的,因此,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交流符号。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交流需求的增加,人们又发现了用于交流的其他符号系统,如文字、绘画、雕刻、舞蹈、仪式、服饰、音乐、戏曲等,同语言一样,任何一种交流方式都是应运而生,都是必要的,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交流方式的不同,或者说由于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选择使用的不同符号系统,造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绘画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音乐的形式传播的,有的是以舞蹈的形式传播的,所以说,文字、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服饰等等就都成为了文化的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又产生了研究文化的愿望,但因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同,或者说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们研究文化时选择的对象和角度也就不一样:有的着重研究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和书面文学创作,有的研究文化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的研究宗教信仰与群体生活的不等,使整体文化研究领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
正因为民俗艺术是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在认识民俗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时,不能忽视对文化做全面的、整体的了解,必须要深入地理解一个社会中不同层次的文化。
即使是在同一文化传统的内部,彼此之间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就中国文化而言,由于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许多人文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层面:民间文化、通俗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这三大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总和。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这样认为,精英文化处于最上层,中间部分是通俗文化,最下面的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通俗文化与精英是建筑在民间文化基础之上的。
正如人类学家泰勒所说的:“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和习惯,例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等等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但是,作为社会的成员,人们在接受和获得各种能力和习惯的方式上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精英文化的传播往往需要特殊的教育和传播方式,需要专家、学者的指点和个人的潜心研究,从而才得以将文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通俗文化则只需要普通的或大众的教育传播形式,对文化只限于趋同与接纳并付诸于实践;民间文化则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接受的,或通过口头,如通过谚语获得为人处世之道,或是通过风俗和物质的传播形式,接受某种约定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这些人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地去学,只是自始至终地生活在其中,便会成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成员,并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文化传播者。
如此看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与提炼,而民间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是建立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上,民间文化却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三者之间并行发展,同时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主体。
民俗艺术尽管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因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意向性的特点,既是文化物化形态的表现,又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民俗艺术成为科学地研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通过对民俗艺术系统的研究,可以全面地、多层次地把握整个人类文化的结构系统,翔实而确证地对文化问题做出客观公允的解释。
民俗艺术与民俗生活
如上所说民俗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的积累,作为文化的承载,它凸显出与民间文化的紧密相连,与饮食、礼仪、起居、劳作、成长、婚嫁、丧葬等一套完整的系统相关。民俗艺术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习性之中。
民俗艺术产生于民俗生活之中,民俗艺术与民俗生活共同构成了民俗这一概念的共同点,钟敬文教授曾说到:“首先是社会的集体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的,但是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紧密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大多是类型的模式的。再次,它在时间上传承的,在空间上传布的。即使是少数的新生的民俗,也都具有这种特点,总之,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来说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在这种特点上,它与那些一般文化史上的个人的特定的一时的(或短时的)文化产物和现象有显著的不同。”此外,乌丙安教授认为,民俗是“各民族最广泛的人民传承事实”,具体的说,(一)“是世代传袭而来的,同时继承了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实”;(二)“是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实”;(三)“是有比较稳定形式的事象”;(四)“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口头上心理上的事象”;(五)“是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事象”。作为民俗功能属性的概括性陈述,他们的相同见解是很有见地的,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民俗内涵的基础。
根据民俗的根本属性和它的根本概念,可以给“民俗”这样下定义: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生活文化丰富多彩多样,其中只有那些体现着普遍模式的事象才是民俗。首先,这些事象是模式化的,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它的结构,作为一个相当稳定的统一体,被人们完整地在生活中重复。其次,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社区生活中,在特定的群体中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在群体中是共知共识,共同遵循模式的必然不是个别的,是一定范围内共同的。
民俗是生活的基本构成。民俗是生活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民俗是生活的内存,是生命活力循序奔流的既定程序。换言之,民俗艺术亦是生活文化的载体,是生活文化的构成部分,民俗艺术折射着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内涵。还因民俗生活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民俗模式的构成活动过程。是人生的基本内容:婚丧、起居、休养、生息,民俗生活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础。
民俗艺术反映的是民俗生活的外化形式,是民俗生活的集中体现,并与其他民俗生活内容共同组构生活文化的现实图景,它是社会成员按既定方式对文化的参与。如果说生活文化是集体积累的精神财富,民俗生活是个人的现实存在。那么,民俗艺术既反映了群体的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观念趋同与审美的同一性,又明显地铭刻了个体的现实存在的印迹,由于加入了人的因素,事象成其为艺术。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大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千百年来在民众中广为流传,除了这些题材无一例外的通过对人生爱情坚贞的颂扬,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反映了女性的力量。这些传说对于于民众来说耳熟能详,并通过说书戏曲绘画雕刻音乐等形式广为传播。事实上,此类故事或传说,由于地缘的关系和人的参与使之各地出现的同一类型的民俗艺术表现出情景和形象都有所不同,细分到曲调、唱腔、动作、妆扮等结合了地域文化的特点,还因为人的参与使民俗艺术显现出属于人的本能性,源自于本体性的力度,它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性格品质。
民俗艺术的表现形态与特征
从艺术文化的三个角度来说,民俗艺术犹如民俗生活形态显现出风格变化多样,形式内容异彩纷呈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两大部类:口头民俗艺术、礼仪民俗艺术。
1.口头民俗艺术
所谓口头民俗学就是指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民俗事象,主要包括叙事民俗学(神话、故事、传说)、语言民俗学(谚语、谜语、俗语词、歇后语)和音韵民俗学(民歌、民谣、故事歌、史诗等)。
(1)神话。
神话,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是关于神的故事,是对世界起源、创造、文化以及所有的一切被依顺序地创造出来。神话的目的在于表达和强化一个社会的宗教价值和规范,同时也提出了可以借鉴的行为模式。神话还具有确立仪式的有效性和神圣性的功能,神话通常是被放置在宗教仪式当中的。人们在仪式中暗示和传达神话,目的在于维护世界秩序,防止世界复归于混沌当中。神话和仪式的意义还在于重现神在创造世界时的情景,仿佛把创世的瞬间搬回到眼前,人们可以再一次接受神的惠顾,如治愈病人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保存在神话中的有关神在史前时代所创造出来的秩序模式得以重新演示,并成为人们效仿的范本。
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茅盾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转述,却信以为真”。美国的民俗学家布鲁范德认为:“神话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散文。在其流传的社会中,神话被认为是在遥远的过去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虽然关于神话的定义说法众多,但归纳起来,人们对神话的认识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神话被看作是“真实事件”,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等。例如,盘古神话讲述了天地是如何被开辟,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女娲造人的神话则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这些神话描述详细,叙述起来生动可信。
(2)传说。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传说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得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为此西方人类学家巴斯科姆认为:“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落英雄、首领和帝国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时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因为,传说并非历史,亦不完全是事实,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
有时候,传说又被称为“信仰故事”,因其在某种程度上为迷信或传统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印证。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浓厚,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象。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的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越高,也就越能吸引入,令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因此说来,传说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现实性的特征。
在我们生活当中,常能听到此类的传说——讲述发生于过去的与此地有关的事,通常故事中的事件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得到神仙的帮助,最后是好人有好报的结局。传说与许多“神迹”相关联,如关于“仙人”、“圣人”、神或宗教人物的传说,讲述着神仙是如何显胜的、显灵的,他们或者扶弱济贫,或惩恶扬善,或医术高超起死回生,挽救生命,或充满着对不公正的嬉笑怒骂,与孩童的逗趣玩闹等,如八仙的传说、狐狸精显灵等。
(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也是散文叙事体的一种,是一种以传统的口头形式流传和保留的虚构故事。有时候民间故事又称为幻想故事。与神话和传说不同,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故事是虚构的,从来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过。
民间故事的虚构化和幻想性的特征表现为: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都非常不具体,例如故事的主人公或以数字代称,或以职业为名,如张三、李四、王五或如张打鹌鹑、李钓鱼等。故事的开头总是“从前”、“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或“在一个小村子里”等等;故事的结构、情节发展是程式化的:除了具有程式化的开头,三段式的叙事结构也是民间故事的显著特征,如《狼外婆》、《小猪娃娃》中,大灰狼先后三次尝试,最后得逞的结构;民间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尾;因其宗旨总的来说是惩恶扬善,因此,善良、弱小的一方总能战胜邪恶、强大的另一方,无论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主人公都能凭借自己的正气和毅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4)谚语,谜语,绕口令。
同样产生于丰富的民俗生活,通常说来,谚语、谜语、绕口令等口头形式可以被定义在俗语民俗学的名下。但详细考量又能发觉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或哲理,有时以字与词的组合、对仗的方式出现。谚语是一种常见的俗语民俗学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闻。人们往往会在各种场合中使用谚语,并以此用来作为裁定一件事情的标准,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船稳不怕风大,有理走遍天下”、“上梁不正下梁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者作为劝谏某人的箴言妙语,例如“吃一堑,长一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或为自己的过失辩解,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贤臣择主而仕,良禽择木而栖”等等。
谜语,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传统”问题或者说难题。这里所说的“传统”是指以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属民间世代传承的谜语,而不包括文人墨客的文字游戏。谜语意在考验人的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一般谜语分为谜面和谜底:谜面常常通过一句或几句话、一种或几种物体、图画或姿势来表达或表现事物的特征,其手法是故意设置很多障碍来迷惑猜谜者以掩盖谜底,谜底一般提示谜面所暗指的事物。例如,一面镜子亮晶晶,走遍天下照古今(月亮);有脸无口,有腿没手,又吃肉又喝酒(桌子);大哥把灯照,二哥把鼓敲,三哥撼大树,四哥用水浇(闪电、雷鸣、刮风、下雨)等等。
谜语通常把一些不可能发生的、相互对立的事情组合在一起,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结构方式。正因为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对立,但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求一种中介物来缓和或者化解这种矛盾,谜语正是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
绕口令,是一种传统的口头语言游戏,主要是把读音相近或相似的文字组合在一起,使对方能在不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准确地、迅速地读出一些拗口的语句。绕口令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内容多夸张、荒谬,无一定有逻辑性。例如:“班干部管班干部”、“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但也有一些绕口令文字排列巧妙,不仅拗口,具有一定的发音难度,而且又很具体,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例如:和尚偷羊,娘追和尚。和尚背着羊,娘追着和尚。这里有趣的是,上述这段绕口令设置的陷阱是“羊”、“娘”两字,读错后就会引起哄堂大笑。这种期盼别人出错的心理又被一种很机智的方式来消解了伦理道德的关系。错误的表述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的心情。这种产生于民间生活的休闲娱乐方式,使得人们在极度放松,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和约束的情况下,享受着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及自身价值的实现。
(5)民间歌谣。
歌谣的定义有多种。最早,古人对歌谣的解释是将“歌”与“谣”区分开的,如“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和“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
那什么是徒歌,什么是合乐呢?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合乐,指的是有乐曲、有伴奏,当然就是指民歌了;徒歌,因为是无乐曲、无伴奏,当然指的是民谣。
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人所谓的合乐,指的是须有音乐伴奏的演唱形式,因此应该不单指民歌,其中可能还包含有俗曲、戏曲的意见:而徒歌指的是无音乐伴奏的演唱形式,其中可能包括民歌和民谣两种类型。民谣当然不需要有音乐伴奏。民歌是“随口而唱的浅近之歌,通俗简易”,也不一定需要有音乐伴奏。“普通所说的歌谣,就是民间所口唱的很自然很真挚的一类徒歌,并不曾合乐,其合乐者,则为弹词,为小曲这些东西。所以,现在所说的歌谣应该是古人所说的谣,也就是徒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歌谣的意思就是民歌。周作人认为:“歌谣这个名称,照字义上来说口唱及合乐的歌,但平常用在学术上与‘民歌’是同一的意义。”
钟敬文先生的定义是:“(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因此,歌谣所研究的内容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韵文体,另一点是可以歌唱或吟诵,第三必须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留。民间歌谣是以口头歌唱或吟诵形式流传和保存的传统韵文。民间歌谣归属于音韵民俗学的范畴。
尽管对歌谣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它大致产生于劳动生产过程,被用于减轻劳动的辛苦,在历尽艰难情形下,恐有疲乏与倦怠,歌谣相伴,一路走好;古人在繁重单调生活中以歌谣方式用于自娱自乐,解闷解乏;歌谣参与了巫术、宗教仪式活动使三祭祀神明的活动显得庄严而隆重;歌谣从古至今还常被用以言志、感怀之用。歌谣主要包括的类型:民歌、民谣故事歌和抒情歌等。
总之,歌谣是民族思想的结晶,人民心理的表现,所以其中包含的古代制度、礼式遗迹、人民特性、地方风俗。各时代之政教之多,故欲研究某地之民俗者,不可不以歌谣为依据。歌谣是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了解民众生活的镜子。《宋书·谢灵运结论》中谈到:“歌咏所兴,自生民始。”这就是说,歌谣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是我们考察人类生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重要材料。
(6)史诗。
史诗就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和保存的长篇“复合”故事歌。与传统的故事歌不同的是,史诗的篇幅很长而且语言华丽、场面恢弘、风格绮丽、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民间故事和故事歌的情节往往都是单线发展的,而史诗讲述的往往是发生在一个英雄身上的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故事。如果说与故事歌相对应的是民间故事和传说,那么,与史诗相对应的应该是神话。史诗与神话的差别在于神话是散文叙事体,而史诗是歌体。另外,史诗歌手的身世和经历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史诗的艺术性很强,娱乐性也很强,也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而神话的宗教性很强,讲述者往往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讲述环境庄重而严肃。史诗作为民俗文化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传统性、保守性、互动性、音乐性、神圣性、延续性等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性”包括如下几个特点,如“变异性”、“多样性”。在史诗歌手的头脑里没有任何一部完整的史诗,他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些程式、典型场景和故事模式。每一次的表演就是一次创作的过程,所以,没有任何两次的表演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我们说,史诗是“活”的,具有“变异性”和“多样性”。这种变异性和多样性可以说是史诗的生命,而文本一旦被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遵循程式、主题、故事模型来创作口头史诗的传统方式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根由。”
史诗的演唱是广种即兴的口头创作,而帮助歌手们自然流畅地完成即兴创作过程的秘诀在于史诗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形式。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高超的技巧,一种行业技能,所以具有强烈的保守性,一般会持续几代至几十代不变化。
虽然史诗歌手的每一次演唱都是一种即兴创作的过程,但是每一次创作都不是歌手一个人单独完成的,而是歌手和听众及其演唱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艺人与听众,共同生活在特定的传统之中,共享着特定的知识,以使传播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的演唱传统,赋予了演唱以特定的意义。
史诗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都带有程式化的特点。以英雄的诞生和成长为例,几乎所有的英雄的诞生都具有神秘的色彩。一般来讲,英雄人物大都是神之子,肩负着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重任。神子的诞生大都采用投胎人间的方式,而且因为是神之子,所以他们在人间都没有父亲,只有母亲。降生之后,又要历尽磨难,尝尽人间酸苦,这似乎是每一位英雄人物的必经之路。
史诗一般都是以歌唱的形式来表演的,音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史诗都是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英雄、祖先和宗教领袖们的故事和事迹,因此,史诗是神圣的,表现在:史诗歌手一般都被看作是史诗中一些英雄人物的“灵魂”转世,目的是为了宣扬英雄的业绩。
史诗是永远也唱不完,也永远不可能被全部记录下来,因为歌手演唱史诗时,并不依赖于一个定型的唱本,歌手的每一次演唱都是一种再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基础是歌手在长期的演唱实践活动中学习和积累起来的史诗演唱的技巧,以及对史诗语言、史诗人物、故事情节和场面的基本模式的掌握。只要有需要,或者说有观众,史诗歌手就可能永远唱下去。
史诗在类型上可分为:英雄史诗、神话史诗、巫术(或宗教史诗)等。
英雄史诗指的是围绕着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英雄业绩而展开的系列复合故事歌,比较典型的有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神话史诗指的是以歌唱的形式演唱的长篇复合神话。例如,流传于云南纳西族的长篇神话史诗《创世纪》,集中了纳西族原始神话的丰富的内容包括《开天辟地》、《洪水翻天》、《天上烽火》和《迁徙人间》四大部分。
巫术史诗主要是以歌唱的形式讲述的以巫术(或宗教)人物或巫术、斗法行为的中篇复合故事。北欧和俄罗斯有许多巫术或称“萨满”(shamanistic epics)史诗。如史诗的主人公一般为巫师,巫师之间互相斗法,包括变形,如变身为鱼、猎鹰和狼等,念咒语施法于对方等。
礼仪民俗艺术
风俗民俗学指的是在某种文化传统中,以风俗的形式流传和保存的民俗事项,主要包括迷信和宗教信仰、民间游戏、民间节日、民间仪式。
1.迷信。
所谓迷信是对在某种条件、征兆、原因下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结果或后果的传统表示法。但是,这里所谓的条件、征兆、原因和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在这条迷信里,乌鸦是一种条件或者征兆,如果看见乌鸦从头顶飞过的话(条件),那么人们一定会遇到灾难,或者会大祸临头(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尽管上述的条件与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一种假想,但人们却坚信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迷信的结构方式可以这样表示:(如果)A的话,那么就会B,(除非C)。
迷信是文化的产物,与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宇宙观、哲学和信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为凶色,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家里死人以后,人们才使用黑色。所以,乌鸦的颜色令人厌恶,形成了视乌鸦为不祥之兆的观念。在“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则迷信中,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左”和“右”的理解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把世界万物分为阴阳两类: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生为阳,死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等等。阳虽然与阴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但从总体来,阳往往与光明和生命联系在一起,阴则往往与黑暗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由此便形成了“左为上,右为下”的观念,左眼跳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吉兆,右眼也就虚为凶兆。因此,迷信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与宗教信仰也密切相关。
2.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总的说来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传授,以直接参与为目的的竞技和演示活动,分为成人游戏和儿童游戏。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儿童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儿童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例如,儿童常玩的抢椅子的游戏,就着重培养了儿童的竞争意识。在游戏中,他们往往把许多椅子摆成一个圆圈,椅子的数量要比参与游戏的孩子的数量少一个。开始的时候,儿童们一起,站在圆圈的中央,随着命令的发布,孩子们会突然散开,每个人都要想办法抢占一个椅子。速度快、拼抢能力强的孩子就会首先抢到椅子,速度慢、竞争力差的孩子机会就要少一些。最后总会有一个孩子抢不到椅子。
西方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社会地位、财富有限论”的理论。这就是说,社会上的财富和权力机构的位置是有限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理想的地位和无限的财富。抢椅子的游戏在无意识当中向儿童们灌输了这一思想,并使儿童们亲自体验了竞争对他们的意义。
民间游戏有其自己的空间、时间和对角色的要求。游戏自己设定的时间和空间不受自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游戏者一旦进入游戏的时间和空间,便必须受游戏时空的约束,游戏中的角色也是事先安排好的。例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或者是老鹰,或者是小鸡,或者是母鸡。人们必须接受游戏的角色分派,否则,游戏便无法进行。游戏为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活体验,人们必须完全服从游戏的规则和时空的限制。民间游戏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游戏的规则可以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保持不变,或变化甚少。民间游戏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体竞技活动,是建立在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也是以所有参与的人一致认同为先决条件的。民间游戏是一种不能够带来和创造任何财富利益的活动。人们从共同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一种心理上、身体上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上的锻炼和经验。因而,游戏参与者往往十分投入,自愿接受限制与束缚。
民间游戏的类型可分为:巫术游戏、占卜游戏、社会游戏等。
3.民间节日。
节日,又被称为“时空以外的时空”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里所谓的“传统”,指的是民间节日一定要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节日必须是周期性的举行。节日往往与民间传统信仰密切相关,所以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节日是时空以外的时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例如,节日期间的人们可以暂时远离劳作之苦,而专心于享乐、游戏、探亲和访友。孩子们也不必担心玩得太疯而招致长辈的责骂。
节日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反映出一个民族对年轮、季节和时间的计算情况。标准的事件就是传统节日,因为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会在季节、年轮或历法纪年的关键时期举行庆祝活动,而这种庆祝活动就是节日。
节日期间的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节日还是人们集中表现传统的宗教习俗的重要场所。节日的结构可分为:起始仪式、净化仪式、竞技仪式、服饰和饮食的展示、祭祀仪式、表演仪式、结束仪式等。
一般来讲,节日都会由一个际志性的事件或仪式来作为节日的开始。例如中国的春节就是由“祭灶”开始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小年”。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要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来的情况。这一天,人们部要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各种供品,举行送灶上天的仪式。人们相信,随着灶王爷,凡间的其他诸神也会一起上天,没有了诸神的看管,人们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净化仪式是民间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在于“净化”人们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这里所谓的“净化”是从宗教或巫术的意义上而言,目的在于驱除邪恶、疾病、瘟疫、厄运和一切不吉利的因素。春节期间的净化活动主要包括放鞭炮、点灯贴春联、贴门神、挂桃符等。人们希望在节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借助于各种净化仪式,除去各种不吉利的因素,从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干干净净地地进入下一个阶段。
节日期间,竞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端午节中的龙舟竞渡、元宵节中的猜灯谜,春节期间的锣鼓比赛、舞狮子比赛,少数民族节日中的跑马、斗牛、叼羊、赛歌等都属于竞技活动。比赛的胜者一般都会获得各种奖励,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
节日期间,人们往往要穿上最漂亮的、全新的衣服,最大限度地装饰自己。穿新衣的意思是希望以一个全新的形象进入新的一年,从而把旧的衣服与所有的不如意都留给过去的阶段。
祭神、祭祖也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般来讲,节日是一种开始,也是一种结束,在这个关键时刻,谢神、谢祖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春节中的上坟、祭祖、拜庙,中秋节中的拜月等都属于祭祀仪式。
节日期间的表演活动包括民间舞蹈如扭秧歌、跑旱船,民间戏剧如傀儡戏、皮影戏和各种地方戏等。表演活动或者是为了娱乐,或者是为了酬神,或者是为了还愿,或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势、地位和财富,总之,表演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节目。
节日有一个起始仪式,也有一个结束仪式,标志着节日的结束,时空又回归正常。例如,春节的结束是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节使春节的节日气氛到达高潮,同时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
4.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又称“通过礼仪”,主要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仪式的主要目的是标记或帮助人们成功或顺利地度过这些,关键时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人生中的重大礼仪包括出生、成年、成婚、人会和死亡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礼仪活动,如满月、百日、周岁、生日、职位升迁、毕业典礼等也部属于人生礼仪的范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