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孩子上北大: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志存高远,习惯良好,从容向北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长姓名:曾荣佳

    学生姓名:曾兴为

    录取院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毕业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

    获奖情况:2009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第23届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2010年北京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

    第24届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并选入北京队

    2010年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

    儿子得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送预录取通知,已经是半年过去了,妻子还时常能从睡梦中笑醒。儿子用了将近四年不懈的努力,从北京市十一学校,走向了北大燕园——全中国数千万莘莘学子最向往的地方,且上了他最喜欢的院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怎能不让最疼爱他的父母从梦里笑醒呢!

    儿子是以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理论考试北京队第一、全国第十三的成绩和十一学校的正式保荐被北大录取的。有人可能不服了:奥赛算得了什么呢?是的,奥赛算不得全部。特别是这些年奥数被许多唯利是图的培训学校和急功近利的家长“念歪”了之后,奥数成了过街老鼠,每次说教育的不足和乱象都会被拿出来说事。但是看看儿子几乎完全“脱产”近两年从事化学竞赛,然后从容走向高考考场,最终能“一不小心分数考高了”(儿子给他的北京化学会秘书长老师打电话汇报成绩时略带“歉意”的口吻)。660分的裸分!是不是让所有以为“奥赛选手会不会都像体育运动员四肢发达(单科成绩好)头脑简单(综合实力差)”的人打消了心中的偏见呢?

    据儿子讲,他是四年前开始喜欢上化学的,进而喜欢上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两年前把升学目标明确定在北大。执著的热爱和明确的目标,给他带来了北大的通知书。

    儿子智力水平不能算超常,这与许多同事、朋友给予的好评有些不符。他和绝大多数好学生一样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许多家长抱怨的孩子不同,儿子从未迷恋过电视和游戏,从小学第一天起,他就自己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因此经常在我们下班回到家(6:30左右)时,他早已经把作业做完,之后的时间他通常是想干嘛就干嘛。不过他最多的时间安排还是看看不完的书、报纸和杂志,只偶尔看看《米老鼠》、《比克曼科学世界》等。常听别的家长说,学校的作业真多,孩子经常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一二点。我们当时的感觉就是心底暗暗得意,觉得和他们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儿子到了高一,一般作业在晚自习用两节课的时间就做完了,回到宿舍总能在学校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宿舍同学们神侃除外)。高二的作业一般用不到两节自习课就能做完。而高三从竞赛回到学校,老师安排的作业几乎只用半节课就能完成,其余的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会闲得无聊,以至于有时会有闲情上网写点博客文章。当然,这从一个方面说儿子有着良好的先完成既定任务的习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十一学校循序渐进地在课业布置上逐渐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更能动地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次高考十一学校再次高居海淀前四的佳绩,也很好地说明了十一学校教育的成就。

    儿子“博学多才”。在他看来,任何学习和知识,不会成为“主科”学习的负担,更不会让所谓“主科”和“副科”打架。儿子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这些所谓的主科成绩一直都非常不错和均衡,历史、地理和语文也同样很棒。儿子写过剧本、相声,做过机器人,自己的发明获得过国家专利,初中的时候在我们家里给他在大学当讲师的舅妈和在大学念书的堂兄、堂姐们讲过计算机发展史以及C语言的前世今生。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涉猎了特别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五岁时可以在我们单位的图书馆阅览室用将近一个小时和一个石油地质高级工程师奶奶神侃中生代大西洋裂开和马达加斯加从非洲分离的板块运动,到初三则对中国历史演进和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尤其对王守仁的心学理论有其自己深刻的认识。以至于高一结束文理分科时历史老师(也是个特级教师)知道他要选理科时专门找到他,对他说你要是不选择学文科研究历史,是未来文史研究的一大遗憾。作为家长当然也还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希望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这也不难从一个侧面看出儿子知识掌握得比较综合和全面。

    学习不是目的,考上北大也不是目的,有了健康的人生和博大的胸怀,人生的追求才有基础。因此我们作为家长能做到的是,在儿子不同的发展阶段尽量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引导。记得儿子16岁生日前一天我从西宁,驱车1800公里,在他生日那天早上赶回了北京。16岁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过了16岁,人生就进入青年。所以儿子生日的早上我给他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告诉他:

    “儿子同学,今天是你16岁的生日,一个花一般美丽灿烂的年龄,按照古代传统,男孩到了16岁,就算成为青年人了。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比以前更独立地去思考,去畅想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开始,你还可以憧憬美丽的爱情。当然,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你需要逐渐学会比以前更多地去感知周围的世界,更多地去觉悟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到了儿子18岁,儿子成人了,我和妻子又郑重地给他写了另一段文字。

    亲爱的儿子,宝贝:

    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从今天开始,你就真正长大成人了。从十八岁前你降生的那个冰雪覆城的夜晚,我们就一直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你十八岁了!我们祝贺你!祝福你!

    十八岁,人生最灿烂的岁月开始了。从今天起,这个世界完完全全就是你的了。这意味着它全部的美丽、忧伤都会给你。因此,你多了一份美丽的期盼和沉甸甸的责任——你有理由和权利去期盼和欣赏这世界的明媚,也需要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驱散不时罩向世界的乌云。因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十八岁,又是你人生最充实旅途的起点。从今天起,你可以开始最自由地去拥抱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爱情,自由地思考、创造、成长和成功。不过,当你拥有自由的这一刻起,你多了责任。你有责任为自己的理想设计未来,你有责任为事业安排自己的学习,你有责任为了爱情为未来的她带来幸福和安宁,你有责任……

    甚为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你正在成为一个责任心强、目标明确、为理想和信仰刻苦求索的男子汉!从最近的化学奥赛我们看到了你身上这些可贵的品质。

    儿子,宝贝:今天的中国,有你想要和不想要的一切,路在你的脚下,迈开大步,放飞理想,迎接你的一定是无比灿烂、辉煌的世界!

    爱你的老爸、老妈

    我想儿子会收藏这些,即使哪天文字和纸弄丢了,我坚信这其中包含的爱、信任和期望始终会成为儿子追求的一部分。6月26日,拿到高考分数通知书那天,我们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用最认真的形式为儿子补了一个在学校因为准备竞赛而没能参加的成人礼: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儿子向着代表祖国中心的国旗庄严宣誓:“鲜艳的五星红旗,今天我过十八岁了,作为成人,我向您,向祖国庄严宣誓——我愿为您、为全民族的自由,民主与富强奉献我毕生的精力与聪明才智,我也愿意为您的独立与不受侵犯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然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鸦片战争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进步而牺牲的先烈们认真鞠躬,向他们表达敬意和表明心志。和今天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定位不同,我们不把找个不错的工作,和过富足的生活作为儿子的目标,我们更多地期望儿子放眼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把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与世界的进步联系起来。我们也深信只有这样才足以支持他的未来能有更大的成就。

    从儿子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封闭竞赛培训中,我看到了他把这些理念融汇到了每一天的学习和活动里。他的阶段目标相当明确和肯定。在他的手机上,屏保图案是北大的校徽,告诉自己我的目标一定是北大,也只有北大!在他的书桌上,放的是自己心仪的女同学的姓的字样,我猜意思是为了你我一定得做出点成绩来!因此他可以坚持十个半小时在实验室站着做试验,被试验器具烫得起泡可以一声不吭。这在许多其他今天的家长心里不知会有多心疼。我们也心疼,但我们也觉得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是比什么都值得的。

    有了千里马的潜能,这时需要的就是伯乐,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杨进基就是儿子的伯乐,是他给予了儿子和他的同学们最具激情的鼓励,并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把他们打磨出来。我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过,像杨老师那样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去给同学们一堂课一堂课地讲课的在全中国不说独一无二,也一定非常少。他用这些方法把化学竞赛班学生的好胜心和战斗力都空前地调动起来,同学们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动的研究型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最直接的量化结果就是在去年的化学全国竞赛中,北京区的34个一等奖他们这个班占了21个。这还不够,参加化学大赛“耽误”了许多学习时间的同学们后来有7个被北大录取、5个被清华录取,还有两个被科大和浙大录取,剩下的同学也全都被国内其他一流的大学录取。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些孩子本身就天资聪明。也许是这样但作为家长,我知道我们的儿子却实实在在是在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从一个原来不太敢跟老师说话的较为内向的学生,一步步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更加自信,并取得更好成绩的。除了杨老师,还有班主任魏运华,也总是把最充分的信任给予儿子。其他十一学校的许多老师,也都让人打内心敬佩和感激。

    在儿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去发现他能力的变化,并留意他潜能的变化。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此时此刻身体长多高了,可是很少有家长能留意到孩子什么时候对自己系鞋带感兴趣。妻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能够及时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感兴趣的事和将来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打小,儿子是小朋友中第一个会系鞋带的,是第一个学会游泳的,是第一个学会自己做饭的。家长不能帮助孩子许多,尤其是学习,但又可以帮许多:他什么时候能学习什么。

    我们对儿子没有太多的严苛要求,几乎是“放羊”,任其自由生长。自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给他只报过三个课外班:分别是跆拳道、电子琴和奥数。其他什么剑桥英语,一对一班课外统统没有报过。总共花过的课外班学费不超过3000元(他自己报的感兴趣的化学竞赛班除外)。但我们对儿子又苛求甚严,虽然我们家先后有过2台微机,13台笔记本电脑,他自己就有2台笔记本(一台苹果MacBook,一台苹果MacBookAir)。读者也不必担心我们如何娇惯孩子,因为两台超级发烧的苹果笔记本都是协议在先,他自己用艰苦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挣得的。但我们从不让他打电脑游戏。我和妻子一致的观点:“电脑游戏,不管其创意声称多么有益学习、有益智力开发,设计多么炫目,对于男孩都是毒品、是鸦片。”身边太多朋友的孩子迷失在游戏中。也许儿子进入大学,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别人说游戏津津乐道,什么几条命、几样武器、功力打到几层,对于他很陌生,他显得很out,很没有面子,但比起良好的人生态度,或者更直白地说比起北大这个炫亮的品牌,这个面子还重要吗?!我们还给儿子定下一条近乎没有人情的规定:上学直到大学毕业之前不许近视,如果大学毕业之前近视,什么时候戴眼镜,什么时候就可以不用上学了。所以儿子如今的视力两只眼睛都是5.0.我想能上北大的学生,大概有这样视力的比例不会超过20%吧?我的观点比较奇怪(自己都说奇怪,因为很多家长不太会认同):近视和瘸腿、少指头一样,都是一种身体残疾,都将终身影响健康。我们的国家教育部门却忽视了这点,从来没有认真关心过学生们的视力健康。高考成绩拿到后曾开玩笑问过儿子,没有戴眼镜就考了660分,你会不会愿意戴上300度的眼镜考690分呀?儿子回答很坚决:“不会!”不过他又补充道:“我是不会,但你知道又有多少人愿意用300度的眼镜换取这30分呀!1分一操场(的考生),30分就是一个天安门广场。”

    许多朋友奉承,说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的家长,都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好的品质。我们在窃喜的同时还有自知之明。仔细想,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去影响儿子,但有一些自己看来最平常的东西也许真的潜移默化起到过作用:我们从来不会在家里打牌,也不会喝得烂醉,工作的时候一定勤勤恳恳,待人始终如一地坦诚,对社会充满责任,对弱者给予必要的同情。自己在这样做,心中想着儿子也能这样去做。但儿子的人生道路毕竟是他自己的,我们宁愿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

    儿子如今上了北大,我们作为家长能给予他的直接帮助只能是越来越少,但这也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北大的青年才俊,理当胸怀世界,肩担天下,自身能力和心智的成长,比父母的任何有形的帮助都更重要。

    我们从来不会在家里打牌,也不会喝得烂醉,工作的时候一定勤勤恳恳,待人始终如一地坦诚,对社会充满责任,对弱者给予必要的同情。自己在这样做,心中想着儿子也能这样去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