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孩子上北大: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国际金牌,有儿子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我儿子名叫熊照熙,是2009年第40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和第10届亚洲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获得这些殊荣时他还在读高二。不久,他作为北大有史以来接收的第一个高二大学生,提前一年进入北大学习,并获得了北大最高奖学金和所在深圳中学及深圳市政府的各种奖励。所有这些荣耀,让别人羡慕不已,但在我和儿子的眼里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了不起。他也没有为此沉浸在“高光”时刻,而是稍做休整就立即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之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了。

    他之所以能这样像个“小大人”一样理智地生活和学习,与我自始至终的“引导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引导式”教育——家长应当做孩子的领航者

    从他很小的时候起,我就采取“引导式”教育,希望他学什么的时候,就以各种方式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这个事情上,比如,他从8个月起,还不会说话,就可以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出他认识的很多字,但我从来没有拿着书本或识字卡一本正经地教他认过字,一切都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会的,他认识的第一个字居然是麻将里的红“中”。他小时候,我们家住在某大学校园里,宿舍楼的墙上到处都是大字标语,我每次带他出去玩时,都会指着一条一条的标语念给他听,时间长了,我每念一条标语他就知道往那边看,而且会笑一笑,尽管那些标语是干干巴巴的、毫无情趣的口号,他肯定也不知道其中的韵味,但可能因为他能找到我念的标语,所以很开心地笑了,几个月大的孩子同样是有成就感的。

    我就用类似的方法引导他的各种学习兴趣,学画画、跳舞、打乒乓球、游泳、滑冰、学围棋,弹琴等等。他在6岁时就学完了电子琴10级;初二时学完了钢琴10级;同时还自学了吉他等。在深圳中学,他的乒乓球水平是数一数二的,而在北大物理学院他也是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每一样他都学得很开心,而且也比其他同学学得好、学得快,经常是后来者居上。以学钢琴为例,他每次上钢琴课所学的内容都是其他同学的2-3倍之多,为此本来只有45分钟的课,老师每次都要延长到一个多小时,而老师每次都会为自己免费多付出的时间而自豪。

    二、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在学习方面,我从不会越俎代庖,亲力亲为。他上小学一年级时,开始我很用心地检查他的作业,主要就是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家就先写作业,而且要认认真真地写,不能边写边玩,字要写整齐,写不整齐就擦掉重来。两个月后习惯养好了,字也写整齐了,我就不再操心他学习的事了,也不再检查他的作业,老师要求签字的东西,我基本上看都不看拿过来就签,更不会去替他改正错误。因为我认为,如果家长把错误都给改过来了,老师就会误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所以应该把错误留给老师看,让学生改错直至不错是老师的责任,不是家长的义务。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错误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他就养成了独立学习的好习惯,不再依赖家长,也不会指望家长给他检查错误,每次写完作业,自己都会主动检查一遍。这个习惯也使他避免了大部分孩子都有的粗心大意的毛病,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很稳定。

    很多家长在陪孩子练琴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弹得不好,家长批评孩子,孩子就会理直气壮地对家长说:“那你来弹弹试试!”家长无言以对。我要“残酷”地说,这是家长自己埋下的“恶果”。熊照熙无论学什么,从来都不会这样“欺负”我。我不懂英语,我儿子高中时就能熟练地浏览英文网页;我不会弹琴,我儿子能流畅地演奏贝多芬的《命运》;他的物理竞赛我更是一无所知。这是因为,在我们家里,我让他从小就认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家长是不可能代替他学习的,学习好是他的义务,是应该的,所以我们家也从来没有任何奖励和任何“许诺”,一切都是“应该”——他作为小孩应该好好学习,我作为妈妈应该照顾好一家人的生活,爸爸作为一家之主,应该好好工作,让一家人衣食无忧,大家各尽其责。正是这种责任意识才使他能够自觉地好好学习,而且从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自己的偶然失败而沉沦、自卑、不能自拔。

    2008年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决赛时,已经两年没拿到金牌的深圳中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熊照熙身上,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太紧张,他把其中一个题的题目给看错了,结果只得了个二等奖第一名,与学校和自己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好在一等奖里有人弃权,所以他总算以最后一名勉强进了集训队。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他沉思、痛苦了一个晚上,几乎是彻夜未眠,但是到了第二天中午起床时,他又精神焕发了,终于自己战胜了自己,把这次的失利化做了前进的动力,勇敢地承担起老师和学校赋予他的责任,使他后来在集训队的学习中不但没有自卑,反而表现得出类拔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了8人的亚洲代表队和5人的国际代表队,并为国家争得了亚洲和国际2块金牌,也实现了深圳中学和他自己的金牌梦。

    从这件事可以说明,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独立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顺心的、和不顺心的事情,最终都是要自己来面对,任何人都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而且必须从小做起。

    三、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

    熊照熙所在的小学是深圳特区外一所很普通的民办学校,尤其是英语比特区内差很多,尽管他各方面都是学校里最优秀的,但如果不能上到一所好中学还是前景堪忧的。所以从六年级初我就和他讲其中的道理,让他懂得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并鼓励他自学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在他的同意下,我买了两本初一、初二的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书,让他自己学习并做题,没用多长时间他就看完了,每次做题都能达到90分以上。也是从那时起,他自学的能力就在不断提高,乃至在高中时他只在深中读了一年,其他所有课程都是后来自学的。这种自学能力让他受益匪浅。他的物理竞赛指导老师姚学林老师见人就说:“熊照熙从来没听过我的一节课,从初一开始,他每个周四中午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给他布置要看的书并发给他要做的试卷,然后他自己回去自学,每次交出的答卷都让我很满意,甚至出乎意料。”

    为了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他只用了10天就学完了同学们要用两年时间才学完的课程(共11本书)。考试前,老师还担忧,就学这么几天行不行啊?成绩出来后,老师也不得不十分佩服地说:“好学生就是好学生,三科都是90多分。”其实老师不知道,他还有更厉害的呢,他高一时就可以只用两周时间自学完一本大学教材(大学一学期的课程),并且基本上能融会贯通。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他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老师所教的东西都是大众化的,也是极其有限的,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自学很多其他人没学过的东西,这样才能比其他人走得更快,走得更好。更何况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学校里做学生,走出校门后一切都要靠自学。

    四、把握好孩子的“关键时刻”,可以事半功倍

    熊照熙从小到大,我几乎是和他玩大的,一点也没感觉到养育孩子的艰辛,相反他给我带来的快乐却是无限的。我唯一为他操心的事,就是小学升初中。因为按教育局的规定,初中是按片区划分的,我们家所住的片区没有一所好学校(我不是指学校没有好老师,而是学校的生源和学习氛围太差),所以我要尽力让他上一所好中学。于是从六年级初,我就在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可能的信息源中查找可能的线索,只要有招生的我就带他去考试,哪怕只和好学校沾一点点边,有万分之一的希望都去考。他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每周的休息日都要参加考试,像大海捞针一样地考,最后还真被他“捞”到了深圳中学超常班,这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最好的两个班,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来之不易呀!这两个班配备的自然也是深中最好的老师,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都是出类拔萃的。

    从他进了深中超常班起,我就完全不操心他的学习了,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中考的准确时间,更不需要操心高考的事情了,也无需参加任何培优班。

    相反,熊照熙有个同学,小学时成绩很好,初中就近上了一所普通中学。因为他成绩好,所以老师让他一对一地帮助一名成绩较差的同学,结果他被别人“帮助”了,成绩一落千丈,打扮得怪里怪气的,整天上网玩游戏,和社会青年鬼混,几乎成了“问题青年”,此时家长一筹莫展,已晚矣。

    这个事实告诫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把握好他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尽可能地为他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一着走错,满盘皆输!

    当然,如果孩子不具备在好学校竞争的能力,家长也没必要费尽心机地一定要让他上好学校,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产生自卑心理,任何事情都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X Y=Z,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不同的家长造就出不同的孩子

    X Y=Z,这个式子是永恒的。

    X——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和学校环境);

    Y——家长(包括父母及家庭学习环境);

    Z——学生。

    同一个班的学生,老师是一样的,那么很显然学生的结果是取决于家长的。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所以,家长本身才是孩子前途的决定者,而不是老师。

    我这样说并非贬低老师的作用,实际上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学校和老师那里学来的,从这个角度讲老师的作用是远远大于家长的。但是同一个班的学生面对同样的老师,每个学生从老师那里汲取的知识量却大相径庭,而每个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是家长从小培养出来的,所以孩子最终的成败是由家长决定的,而不是老师。熊照熙学电子琴的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熊照熙5岁时和另外两个6岁的小朋友一起学习电子琴,每周在我们家上一次课,上课时其他两位家长可能是怕孩子记不住,每次都会带着一个本子认真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我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他上课,也为了有意识地锻炼他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我从来不陪他上课,一切靠他自己,实践证明我是对的。学到六级曲目时另外两个孩子就学不下去了,只有他一个人继续学完了十级,而且学得很好,兴趣极高,每次练琴时遇到较难的地方他都会极有耐心地、无数次地重复,直到练熟为止。每次牵着他的小手散步时,他的另一只小手一定是在弹琴,同时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乐谱。

    另外两个孩子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妈妈们的“勤劳”害了他们,上课时有妈妈帮着记,帮着学,所以孩子自己就不会全神贯注地听,想着反正不会了回家后可以问妈妈,所以欠债越来越多,最后就学不下去了。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了: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这么浅显的道理似乎是大部分家长所不知的。

    你可能会说,我孩子的老师不好,再好的家长也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学生。其实不然,我儿子小学时上的两所学校都是很普通的学校,但因为他的成绩及各方面都极其优秀,所以学校几乎把所有的荣誉和最好的师资都配备给了他:学校的教务主任——国家一级奥数教练张正满老师亲自指导他的奥数,学校最优秀的作文指导老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段正山老师亲自指导他的写作,这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领导,平时是不给学生上课的,却免费为熊照熙一个人上课。所以说只要你的孩子足够优秀,是一定会有老师欣赏的,每个老师都喜欢优秀的学生。

    深圳中学是广东省最好的一所学校,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那么面对同样好的学习环境,同样好的老师,为什么学生确是千差万别呢?答案只有一个——每个学生的家长不同。

    所以我在本文的最后要呼吁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请检讨自己吧!如果你的孩子足够优秀,请赞美自己吧!并把你的教子经验传播给其他家长朋友们,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同一个班的学生,老师是一样的,那么很显然学生的结果是取决于家长的。一样的是老师,不一样的是家长。所以,家长本身才是孩子前途的决定者,而不是老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