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送孩子上北大:31位北大新生家长的家教手记-在愉悦的心境中共同探索、共同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长姓名:郭瑞芳 潘玉明

    学生姓名:潘正

    女儿潘正以654分的成绩如愿考进梦想中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一直紧绷的神经,在这个夏天一下子松弛下来了。闲暇时不由得想:作为家长,我们是怎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以不同角色,共同走过这十几年的岁月?

    一、愉悦的心境

    从出生到高考,这是一个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的话。在这个阶段,我们坚持了安静、统一、快乐的生活态度,从物质到精神,维护着家庭生活的节奏与幸福,让三个人始终都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共同面对生活。

    1.安静

    首先是指我们减少与外界的不必要的应酬交往,作为普通市民,在工作上很难惊天动地,索性把主要精力放在家里,保持安静的家庭氛围。其次是指夫妻关系平稳幸福,虽然也有为琐事争吵,但是不会去制造刺激性故事。当然,追求生活的安静,多少会影响社会交往,可是生活本来就要有取舍。

    2.统一

    统一是指夫妻的教养观念一致,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成长话题争吵过。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家三个人共同决定事情,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和她共同商量办事,每个人都有决定权。比如家里购买房子,最后拍板的是孩子。

    3.快乐

    快乐是指不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除了英语外,不参加其他任何课外补习班;除了家长会,从来没有额外和老师有过分的礼节性沟通,着力于家里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激发孩子的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孩子没有额外的学习压力,也没有家长与老师的联合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没有打骂,没有处罚,她的记忆应该只有快乐和自由。

    比如,在上小学前的几年,家里凡是她能够得着的墙面、门窗等处,全部让她涂鸦得七彩堆积、乱象横生,有数字、文字、金刚葫芦娃、足球小子、小鸭子等,互相交织,层层叠叠。每当她在涂鸦的时候,嘴里总是念念有词,我们就和孩子一起猜测她画出来的形象是什么,跟随她的心理活动,共享快乐。

    二、积极的心理互动——探索与成长

    孩子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的事业。我们认为,像对待病人一样替代孩子行动或者替代孩子做很多孩子有能力做的决定、像法官一样处罚孩子、像老师一样教训孩子,都偏离了家长本来的角色。

    1.探索教养的成果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就开始学习研究婴幼儿心理,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学习,同时查阅国外的资料,完成了《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心理分析》一书,对孩子出生以后到高中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了连续分析和描述,该书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到高中阶段以后,结合国际性网络文化对于现实生活的全方位改变,加上自己孩子的成长特点,归纳提炼,我们又写出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一书,对网络特点以及网络文化环境下,青年的诸种心理趋势的演化,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该书已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书,概括了我们夫妻教养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主要心得,对与此相关的社会话题进行了较深入思考。算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探索的结果吧。

    理论上的探索只是一方面,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但是,这种探索和研究,让我们找出了更接近科学、更符合我们自己的系统的方法。

    2.活泼的小学生活

    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可以用积极、活泼来概括。我们认为保护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比什么都重要。举两个例子。

    一件事是老师要求家长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签过几次以后,我把自己的原子印章交给孩子,告诉她完成作业以后,自己盖上章交上去。过了一段时间,通过家长会得知孩子作业质量有所下降。回家后没等我问,孩子就把印章还给我。我问为什么给我?孩子说自己管不好,老师都批评了,不让盖章,说家长不签字是偷懒,还影响了成绩。

    我想了想,对孩子说,你已经明白了老师让签字的目的,我还是把印章给你,让你自己盖章,不签字,相信你一定能管好用好印章。孩子又接过印章,激动地掉了眼泪。从那以后到高中毕业,孩子完成作业从来不打折扣,非常主动,而且完成质量很好。

    还有一件事,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和某同学两个人在班级开了一个公司,销售橡皮、自己画的漫画,租赁家里的动画片光盘,还编写、手绘会员卡,召集同学入会。我们知道以后说很好,很有想法。同时告诉孩子,老师知道以后肯定不让做,要有准备,然后一起商量怎么做还不影响学习。孩子说,我还以为你们不让干呢。

    到了周末,有一个同学将此事写在周记里,把这件事曝光了。老师问我女儿:“你打算怎么办呢?”女儿回答:“宣布公司破产呗。”后来在家长会上,老师说了这件事情,引得家长哈哈大笑,纷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

    过后,我们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向老师作了解释和沟通。这件事表面上是违反纪律,但是孩子得到了珍贵的自主成长和自律体验,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我们为孩子有这样的创造性自我成长能力而自豪。同时,要感谢老师的幽默和理解,并对因此给老师工作带来的麻烦表示道歉。

    我们反复告诉孩子,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女儿笑呵呵地说:“这回我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了,有一笔生意谈好了,那个同学就要交钱了,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就差一分钟啊!两块钱生意没做成!”

    3.高效的中学生活

    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既轻松又高效。轻松是说她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担当学习以外的事务,师生关系和谐,心态自如。高效是指摄取知识主动、多元,家庭心理互动密切。

    一件事是收听中央国际广播电台88.7早间英语节目。中学的几年,孩子每天早晨上学路上都要收听这个节目。我们一个不懂英语,也不明白英美流行音乐榜,一个对音乐基本不入门。为了和女儿交流,我们就到网上查询有关信息,比如节目中调侃说的“下到7岁,上到70岁都知道的流行巨星LadyGaGa”,我们收集了一些她的演出信息、风格、听众的评价等,和孩子一起讨论分享。

    同样,我们会把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代表性事件以及社会热门事件,归纳整理,简要地告诉孩子,并和她一起分析其中的利害。这样不仅扩展了我们对于流行文化的了解,而且也有效地扩大了孩子的认知面,提高了她的社会阅读能力。多年来,这种共同讨论提升的心理互动方式,很好地化解了孩子和我们之间的心理隔阂,我们也没有体察到什么逆反、代沟之类的问题。

    再说一件直接关系到高考的事。女儿的学习效率高,表面轻松,嘻嘻呵呵,这是同学和老师公认的,但是包括老师在内,他们并不知道她学习的心境是愉悦的,轻松的,学习的时段注意力很集中,投入很深,很难打扰她。

    在两次模拟考试以后的家长会上,老师都用类似的口吻说,尽管有的同学成绩还不错,但是抓得不紧,嘻嘻哈哈贪玩儿,并且随后直接告诉我,说的就是我女儿。

    连着两次家长会后,晚上回家在饭桌上,女儿都委屈地流下眼泪:“老师凭什么说我不学习?她真的了解我怎么学习的吗?”

    我们就给孩子打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效果不同,没有通行的办法。同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中的遗漏点和薄弱环节,研究解决办法。

    三、高考心理节奏的把握

    在我女儿高考前半年,我们就开始谋划生活节奏安排,包括饮食起居、物质激励、娱乐休闲、各学科教学进度与成绩的关系、社会知识补充、情绪压力转移等。

    饮食起居很简单,清淡易消化,但是每个月要有一两次改善,拒绝暴饮暴食。

    物质刺激是坚持一贯的做法,考试效果好,不特别奖励,考试不太好的时候,只要是正常努力,也照样奖励。重要的是,不管考得好不好,都要让孩子自己举例子点评,看学过的阶段性内容掌握得是不是真好。高考前两个月,我们还带孩子出去逛街、购物。高考期间,我们照样出去购买小礼物,消解考试的紧张和不安。

    娱乐休闲主要是听音乐和上网与同学们聊天。学习比较紧张的时候,孩子非常自觉,基本不出房间,我们就想办法让她和我们一起出去散步,谈天说地。

    说到教学进度与成绩的关系,比较让人头疼。现在的高三教材和辅导资料功能几乎颠倒,教材像漫画,内容分散,要点不清,乱七八糟的参考书,打乱了教材的严肃性,堆起来有近两米高。我们帮助孩子重新整理教材顺序,分析教材的覆盖范围和辅导书的片面的特点,强调以教材为主,全面掌握,适当看看参考资料的要点。同时确定阶段性目标,确保实现。这样稳扎稳打,才不会跑偏。

    补充社会知识,关键是在茶余饭后,对于某个社会话题,不能泛泛议论,耽误时间而且没有要点,甚至添堵,一定要经过整理,共同讨论答案。

    高考前心理节奏的调整是关键环节。学校在高考前一周请心理老师进行群体心理辅导。我同意女儿不参加这次辅导的要求,带着她出去游玩儿。因为我们家的压力疏泄工作,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考试前十天左右,孩子心理压力体感明显,呼吸压抑,吃饭吞咽困难,睡觉要让妈妈作陪。在学校集中辅导的时候,我女儿正处在心理压力高峰;当其他同学普遍压力大增接近高峰,互相发短信发泄压力的时候,我女儿已经回归相对平静的状态,还将手机关掉,反常的体征也都消失了。高考第一科的前夜,按说是其他家长紧张不堪的时刻,我们却没有那么担心。夜里不到12点,孩子已经进入梦乡了。考试结束以后,孩子打开手机,看到积压了几十条其他同学因为睡不着觉,发来的叹息短信。

    我女儿在整个高考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证明我们这样的考前应激心理状态调整效果显著,是合理的。

    一般说来,孩子的成长是全方位的,身体素质要健康、道德品行要端正、社会交往要自信、学习效果要扎实等,而我们的特点就在于,无论是从小开始的身心培养,还是高考前的迎战阶段,良好的心理调试加上适当的激励再加上对等的心理互动,三方面紧密结合,共同提升,最后梦想成真。

    我们认为,像对待病人一样替代孩子行动或者替代孩子做很多孩子有能力做的决定、像法官一样处罚孩子、像老师一样教训孩子,都偏离了家长本来的角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