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编后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书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实际开始于5年以前。2006年5月至10月,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与外国语学院所属的东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联合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庆祝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60周年、季羡林先生执教60周年及95华诞。这些活动包括5月4号上午举行的庆祝大会,同时还包括其后召开的十多个学术研讨会。本书所收入的,是其中一些会议上发表的部分纪念性的文章和学术论文。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季羡林与东方学”研讨会上发表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数是季羡林先生当年的学生,后来又大多在北京大学工作,成为季先生的同事。也有的虽没有在北京大学学习的经历,但写了文章,也参加了我们的研讨会。文章的内容因此都与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和季羡林先生有关。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学术论文,作者全部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内的教师,既有已经年过耄耋的老教授,也有目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中年教师,还有毕业不是很久的年轻教员。他们分别就自己的教学研究领域中题目撰写了论文,同时发表在几个学术研讨会上,后来又经过修改,收入本书。这些论文,部分——只能说是部分——体现了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的一些特色。

    2006年的庆祝活动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论文集的出版拖延了很长时日。这中间情况又有了一些变化:外国语学院所属的东语系又再次分解,成为5个系,即南亚、东南亚、西亚、朝韩和亚非语系。论文集的整合工作,于是就完全只能依托于东方学研究院来进行,相关的工作,都只能由东方学研究院来协调。工作进展如此缓慢,我们深感歉意。

    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正式的建立,始于1946年建立的东方语文学系。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东方语文学系先改名为东方语言学系,再改名为东方语言文学系。九十年代,再改名为东方学系。九十年代末渐次分解,最后成为现在与东方语言和文化研究相关的7个系。与上个世纪相比,学科的布局和建制已经有相当的不同。但实在地讲,创业维艰,发展亦不容易,过去半个多世纪学科的历史和所有前辈学者们为学科建设所做的努力,在今天不应该被忘记。

    也是为了留下这一段历史,本书的开首,收入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为2006年纪念活动所撰写的“志庆”一文。

    在2006年的纪念活动之后,我们曾经希望,在2011年,也就是5年以后,还能再举行一次大型的纪念活动,那时季先生就寿臻百岁。可是,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突然离开了我们。季先生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的奠基人,也是我们学科六十多年来的领头人与旗帜,季先生的离去,让我们无限悲伤。感念及此,我们更觉得应该尽快把我们的这部书编出来和印出来。

    本书的组稿和编辑,唐孟生、李政出力最多。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阳光出版社接受出版,文艺编辑室主任编辑陈文军女士,为此也付出了很多劳动。对此我们都深表感谢。

    今年7月,是季先生去世3周年;8月,是季羡林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本书的出版,表达我们对季先生最大的怀念。

    王邦维

    2011年11月1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