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学习鲁迅以政治为灵魂。所有鲁迅的文章,都是为革命的事业写的,为政治斗争写的,为中国的青年写的,为要中国的青年懂得政治写的。他没有为自己个人写的东西。他的文章永远放光芒,在当时是政治的光芒,主要是揭露敌人;到今天就是教育的光芒,他为我们树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榜样。为政治服务是鲁迅著作的灵魂。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要帮助青年接触这一颗以政治为灵魂的伟大的灵魂。
研究鲁迅的方法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根据我们的体会,阶级分析的方法才真正是革命的方法。我们简直应该有运用这个方法的嗜好,然后我们对主席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的指示如呼吸于空气之中,活动于阳光之下,因而获得我们自己无穷无尽的生命力。研究鲁迅是一块试验田。鲁迅早期的思想属于民主主义的范畴,在中国是有其革命性质的,因为有反封建的作用,他本人又从不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他充分表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宝贵性格。他的《狂人日记》本来同十月革命没有关系,而这一篇反封建的檄文促进了当时所有的进步知识分子,包括最早的共产党人。像一阵子的及时雨一样,鲁迅的《狂人日记》,风一吹就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形势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而中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主要之点是无产阶级领导。在鲁迅早期的著作里,如《狂人日记》,就是没有反映“新兴的无产者”,因为他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又是革命的,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所以鲁迅早期的著作就是彻底地反封建,同时表现他是最坚决的爱国主义者。近百年来中国的爱国主义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当然,明确地指出帝国主义的目标来要等待中国共产党的出世)。所以鲁迅后来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早期的“党同伐异”的伟大精神(从实际斗争中学来的)发展而为光辉的党性,最顽强地最有效地反抗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从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鲁迅同资产阶级没有联系。而他早期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这说明他的思想是受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用来批判中国的封建文化,而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本不是独立地创造文化的阶级。当他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看不见“新兴的无产者”的时候,他不免于失望,因为找不到革命的力量。他晚期全心全意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表现了他的乐观主义,就是相信群众的力量。我们通过对鲁迅这个具体人的研究,就可以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价值和创造意义,所以然是经过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的,鲁迅就代表了小资产阶级,代表了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发生的革命的作用,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鲁迅从来没有依靠它,在中国“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是革命阶段论,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所有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都作了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伟大代表人之转入社会主义文化、共产主义文化,那更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只要从鲁迅的勇于自我改造便可知道,在当时他深以“左翼作家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为可惜,这说明不断革命论。指导我们的自始至终是阶级分析的方法,鲁迅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处处表现他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小资产阶级。鲁迅的方向说明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个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发展到今天是知识分子劳动化、工农群众知识化。
在研究鲁迅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件事,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其最大的幸福,因为有党的领导。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的知识分子,如赫尔岑,正是没有这个幸福。我们读列宁论赫尔岑的怀疑论和悲观论的话:“赫尔岑的精神悲剧,是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那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纪念赫尔岑》)鲁迅的思想不也曾表现悲观失望的情况吗?他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经历了五四后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而其时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日趋于成熟,鲁迅终于成为共产主义者。这说明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党的领导与作家的进步的关系。鲁迅没有列宁所说的赫尔岑的“不幸”,他有中国人民共有的幸福。还有,鲁迅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不一样,他早期并没有农民革命的思想,最正确的说法应该说他早先是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最后是共产主义者。列宁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同时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善于用革命的精神去影响他那个时代的全部政治事件,通过书报检查机关的重重障碍宣传农民革命的思想,宣传推翻一切旧权力的群众斗争的思想。”(《“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因此,我们不同意有些论者把鲁迅也称为革命民主主义者,这个名称不符合鲁迅思想的实际,也不符合鲁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鲁迅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的农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