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与化大共同走过的时光
佟玉平
1998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走进了当时的沈阳化工学院。迈进大门的那一刻仿佛还是昨天。在时光的流淌中,我已经在这个承载着我的梦想、挥洒过我的汗水的校园里走过了十四个春秋。十四个春秋里,一个个凝固的画面,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一个个定格的片段,停留在我的生命中。从青春走进“而立”,从“而立”迈向“不惑”。回首这十四载,我在不断成长、成熟,外语系在不断发展壮大,化大在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十四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心中带着恭谨、踏实、认真的念头,全身心地投入外语教学工作之中。几年的时光匆匆而过。2002年,我校师生正式全部迁到新校区。当时的新校区刚刚启用不久,全新的校园环境、崭新的办公设备,让每一位教师欣喜不已。而这些无不预示着我校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正是在这一年,外语系招收了第一批英语专业学生,开始了发展壮大的历程。不久,我校迎来了一项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任务——本科教学评估,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数繁重的任务。当时作为外语系的兼职教学秘书已有三个年头的我,任务急剧加重,常常是加班加点整理材料。繁忙中,我体会到快乐、充实,也越发领悟到:没有付出,如何能有收获?褪去青涩和浮躁,工作最初的那几年留给我的都是宝贵的经验和由稚嫩到成熟的完美蜕变。回想至此,我无比荣耀。这些繁忙,不正是我们积极谋划学校发展、锐意开拓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而在学校与外语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荣幸地成为一名见证者和奉献者。
时光荏苒,十年弹指一挥间。学校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正式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并迎来了六十华诞。再不是昔日空旷的校园,路边再不是稀疏的树苗,校园里再没有肆虐的沙尘。而今的化大,满目苍翠,芳香四溢,湖面粼粼,长廊旖旎。十几年间,我校继续为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化工行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十年里,我也由教学秘书成长为外语系主任,和外语系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奋斗,竭尽全力地投入到外语系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之间,外语系有了全新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成绩。
近五年,外语系逐渐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多人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沈阳化工大学“基础课程名师”、“基础教学名师”,多人在沈阳市举办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中获奖。先后十余人被派往英国牛津大学、鲁顿大学和日本日语国际中心考察学习;外语系获得了省“巾帼文明岗”称号、沈阳市“十佳女职工集体”、“校先进集体”;全国“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外语系的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师资队伍水平和师德风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校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的逐年大幅度攀升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近五年,大学外语四级通过率以及分数过半率每年一个大台阶的进步让我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英语专业学生四、八级考试通过率历年来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十余个百分点,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从2002年至今十年间毕业率一直为100%,学位授予率一直为100%,退降率一直为0。近年来外语系的教学条件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外语视听教学实践中心共有多媒体语音实验室11间,座位727个。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内宽敞明亮,设备精良。
外语系在进步,我也在成长。作为外语系这个大家庭的领头人,这十年间,虽然历经艰难、遍尝辛苦,我却始终甘之如饴、矢志不渝。我的辛勤工作和付出得到了肯定和认可,我也因此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先进个人”、“优秀教师”、“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基础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这一系列的荣誉称号都是对我最高的褒奖和对我最好的鼓励。作为一名教师我知道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我总是在熟课熟路中寻找灵感,在中规中矩中寻找叫好叫座,在素质教育中寻找教育素质,在智慧教育中寻找教学智慧。我更深知学业是职业、家业、事业、功业之本。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近几年间,我主持了国家“十一五”课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大学英语项目、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同时主编了多部专著、教材,在外语类核心期刊、CSSCI收录期刊等各种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十余篇。
在这几年里,我始终把个人的成长和学校、外语系的发展紧紧相连,因为这不仅仅是责任和忠诚的体现,更是一种理想和使命的追求。我始终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克服浮躁的情绪,把工作标准、工作热情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工作劲头调整到最大。完成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任务,我都要力求争创一流,不断完善、不断超越,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我永远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么多年,通过对自己不断否定、总结、完善、提高,我工作状态也从十几年前的忐忑匆忙逐渐变为现在的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在欣喜、自豪之余,我深知这些进步的取得都要归功于学校,是她给了我一个舞台,让我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从中体会实现价值的喜悦;是她锻炼了我,培养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中成熟、成长起来。我对她心存感激,同时也充满了最真挚的情感。
那一种情感,是互勉互励,共进共退;那一种动力,是唇齿相依,齐头奋进。学校的飞速发展,同仁们的兢兢业业,无时无刻不在促使我快速成长。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共同拼搏,期间的点点滴滴,既有“人生有涯知无涯,精诚不懈求真谛”的踏实勤奋,也有“青发边上白丝缕,衣带渐宽何所惧”的执着追求;有“双手掘开幸福泉,畅饮甘霖笑春风”的兴奋喜悦,也有“仗剑击水三千尺,万里江山笔下生”的豪放洒脱。在这段与化大、与化大外语系共同成长的岁月中,有太多的精彩瞬间值得回味,太多宝贵记忆值得珍藏。
昨日的辉煌可回顾,明日的美景可憧憬,但是今日才是最大的财富。每一个昨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而只有今日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就明日的美景。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这一条道路上不断求索、奋进、前行。化大走过了她六十年的砥砺耕耘,六十年的风雨如磐,我亦随之走过十四载的青春无悔,十四载的岁月如歌。在这条路上,我一直执着地、快乐地构建着自己的梦想。生命是一种过程而非结局。而我一直在行走着,享受着这个过程。谨以此歌献给我深爱的化大,并与各位同仁共勉:
我们走在大路上,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
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
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
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
无限幸福无限荣光!
(作者系外语系主任,副教授)
拼搏进取 崇尚高强
——化大体育的六十年掠影
王鹏
体育的历史始终与人类的历史相伴而行,并且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校体育的发展随着化大的成长而兴起,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充实着自己。一直以来,我校体育的教育教学都朝着一个高远宏伟的目标迈进。
六十年甲子轮回,在这重逢壬辰的六十年岁月里回顾,体育系走过的是一段艰辛成长的历程,也是一部不断书写卓越成绩的历史。
建校之初,我校体育教育处于最基础的阶段,依学校规模建制设基础部体育教研室,从事学校当时的体育教育与教学活动。从现存旧照片中可以看得出,当时古朴的服装,尘土飞扬的沙土跑道,比赛临时搭建的简陋主席台,还有那些标语都告诉我们当时办学与活动的艰苦条件。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体育运动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塑造了同学们健康的个性和品格。其中的部分同学成为政界高干、商界精英、学术名人和体育强人。
之后的几十年,在学校的历史沿革中,随着沈阳机械工业学校、吉林工业学校、大连工业学校、沈阳市化工学校等学校的一些专业相继并入我校,以及1958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建立“沈阳化工学院”,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体育教研室随之强大起来,体育设施不断增加,体育教学也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的爆发让体育系的发展陷入曲折。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迁至抚顺办学。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体育教研室的老师依然保持着体育教学中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奋斗模式。面对比赛的挑战性与不可知性,需要有实力,还必须学会自信乐观,永不放弃,直面对手,把握好心态,将自己发挥到最好,胜利来自于不断的练习和修整,来自于汗水和心血,来自于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动荡中走出来、从被迫迁校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样需要这样一种体育的精神,这在迁校之初体育一时间成了师生们调解心情,激发昂扬斗志的精神所托。
体育教育关注人文,使我们在运动、拼搏的过程中领悟到关于生活和自身的许多道理。“文革”终于结束了,1978年,我校迁回沈阳,迁回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首要问题,为了尽快提供给师生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体育教研室的全体教职工辛勤努力,积极奉献,为尽快恢复和完善我校体育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拼搏进取、崇尚高强的精神转化为向上的力量。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前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我校体育项目仍然在校级联赛、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取得过个人、团体的不少好成绩,与同类大学并驾齐驱。
改革开放以后,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我校的体育教育稳抓机遇,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到学术研究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求进,成绩显著。1998年国家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为适应我校管理体制的变化,自2005年申请获批办第一个社会体育专业、有了自己的学科起,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改成体育部,这些成为我校体育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2005年体育部增办了高水平运动员队,开始参加多项国家级比赛。为了进一步赶超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水平、向更专业化水平发展,体育部有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会,并不断参加到体育界学术讨论研究的队伍中去取经成长。
千禧年之后的十年,在学校“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指引下,体育工作扎实推进,体育部不仅承担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和群体竞赛及训练任务,而且着力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的教学工作。自2006年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以来,体育部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质,能胜任体育教学与健身、体育研究以及体育娱乐业经营管理的社会体育综合人才,毕业生就业良好。
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有5000余平方米的综合体育馆一座,7000余平方米的网球馆一座,2500平方米的综合训练馆一座,标准田径场两块,多块篮球、排球及网球室外场地,这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十几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良好见证。
与此同步,体育部多次承办全国、省、市等重大体育比赛,2005年成立排球高水平运动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于2009年全国大学生排球超级联赛“优胜赛”中荣获冠军。2010年至今,已经获得多项国家级体育比赛个人和团体奖项。为了跟上学校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的步伐,体育部的发展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助推学校的总体建设。
2010年学校成功实现了更名为大学的目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规模建制又有了新的突破,学校也荣膺沈阳地区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学科体系更加健全,具有十七个体育课程项目,在学科建设方面走上了成熟化的道路。为了提高锻炼水平,适应学校体育教学和师生体育锻炼的需要,今年学校正在建设多功能足球场、网球场、多功能排球场各一座,这些设施完工后体育资源更加充裕,师生锻炼和健身将更为方便。
近几年来,体育部注重提高师资力量,在每年都保证有1~2名新体育人才注入的同时,还通过请退休老教师、外聘优秀体育教师为我校体育教学增补优势力量。特别是前不久邀请国际华人体育与健康协会主席、美国西密西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刘沅龙博士和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陈森林博士访问我校,为寻求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创造条件。
今年6月学校院系调整,正式设立体育系。回顾过去,在历史的印记里有辉煌也有经验与教训;展望未来,我校体育工作仍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体育系“十二五”发展规划,三年内,在学科方面体育系将积极申请体育硕士生授权点,在社会体育事业方面,继华人体育与健康协会上海站之后,华人体育与健康协会东北站将会在我校成立,将会为我校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过去六十年,体育系的前辈们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在化大迎来六十周年校庆的重要历史时刻,体育系全体教职工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发展学校体育事业的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灵活多变的创新精神,力求把体育系建设成为有发展活力、有独特魅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系。
(作者系体育系主任,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