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建设篇(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十年磨一剑

    ——工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历程

    朱成实

    在沈阳化工大学这个以理工专业为主的校园里,艺术之花悄然绽放,并且日益闪现璀璨光芒。

    2003年,我在机械学院负责新成立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建设,在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室里,我经常为我的新专业挑选图书或提出采购建议;2005年,在新建成的荣获国家鲁班奖的图书馆大楼里,第一个利用共享大厅举办展览的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他们助推了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全校师生耳目一新。随后的几年里,校园里总会出现长发舞动、身形俊朗的男女青年教师或学生,大家知道那是来自艺术专业的风景。2012年,学校新成立四个院系,其中之一就是工业与艺术设计系。十年磨一剑,2003年那个只有两个人的专业,终于破茧成蝶,实现了她的华美转身,如今已有教职员工二十三人。然而,回首风雨来路,仿佛就在昨天。

    专业成立之初,很多事情还没有走上正轨,老师们经常自己垫钱购买急需用品,又利用课余时间往来于学校各个办事机构申请设备、教室。在给办公区设计、装修门牌和宣传栏时,由于施工方赶时间,当时教研室的老师李霞、侯哲、曲业华和我也得夜以继日的监督指导,并且四个人只能挤在两张床上休息,但是我们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随后,由于我们不断地申请到新专业,所以初期的教学计划一直在变更,我们借鉴外校相关专业的经验,认真研究,反复修改教学计划,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制订一次,现在已经成型,能和其他院系一样,四年制订一次了。

    在三次搬家过程中,老师坐班,和学生、工人一起动手,经常搬到晚上9点。在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我们共建立了十个工作室。包括:多媒体工作室、绘画工作室、图形手绘工作室、苹果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快速成型工作室、工业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环境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此外,还有一个近千平方米的“设计艺术陈列馆”。

    为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师资不充分的情况下,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动用社会关系资源外聘专家前来讲学。聘请韩国永同大学平面设计专家安昌镐教授来我校讲学,聘请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杜海滨教授来我校讲学并和平面设计专业郭长贤教授一起为工业设计03级和04级学生上课并指导毕业设计。

    为迎接理工类、艺术类工业设计评估,工业设计专业于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举办工业设计基础教学成果展和工业设计毕业作品展。在办展之前,老师们要与学生讨论互动,并且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组装高高的展架,拧螺丝、挂吊线,既要注意安全又需要耐心细致。为了保证展示效果,老师们在开展前一天都加班到很晚。在展览期间,老师们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在展区值班解答领导和参观者的咨询,同时,要确保作品的完好。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要做很多与学校其他院系不同的工作。如上课的时间和场地具有特殊性,教学秘书很难统一把握,任课教师刘洋就主动担起兼职排课的任务;再如,我们专业的老师每年都要带学生外出写生。为了保证写生授课效果,写生地点一般选择在农村,为期两周。条件艰苦,老师们除了指导学生的专业,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学生们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很分散,每天老师都要在烈日下暴晒很长时间……此外,我们逐渐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两次为学校设计校标,虽然先后只能有两人中标,但全体教师都积极认真参与。在迎接六十年校庆之际,我系教师承担了校史馆、教授墙、路牌、校庆用品等的设计和招标工作,要经过各级领导的反复修改,任务量大、工期紧,老师们很少能在晚上12点之前休息,然后还得早起赶时间。

    十年来,我们一直承担着新专业的申报和评估。从2003年的理工类工业设计,到2007年的艺术类工业设计,再到2009年的艺术设计,每个新专业申报下来四年后都要进行评估,每次评估临近,都需要按照省里规定的格式整理材料,为此,我住校,全体教研室老师坐班。艺术设计专业评估时,工业设计的老师以积极负责的态度主动加入,加班加点,不分彼此。同志们在忙于新专业的申报、评估的同时,还要忙于专业建设,苦和累可想而知。但是,大家一直没有忘记心中的目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校领导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2003年以来,专业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各级别比赛奖200余项、申报外观专利200多项、教研室获得05-06学年度和09-10学年度学校先进集体、曲业华老师获得09-10学年度学校先进教师。2012年教研室直接升级为系。

    十年生聚,十年收获。十年来,发展壮大的速度较兄弟院校的同类专业快很多。领导的关心、教师的奉献精神和生源的壮大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不惧漫漫修远路,上下求索而不止!

    (作者系工业与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

    见证变迁

    曹庆新

    我是1995年从沈阳师范学院调到沈阳化工学院任政治课教师的,九年的师范生活氛围一直较为活跃,来到这里明显感到了新环境的单调,校园狭小甚至有些陈旧,好在人热情淳朴,让人感到踏实。

    事实上,那个时候,发展已经成为学校非常迫切的任务了,由于办学条件简陋,曾经出现新生报到马上运赴辽阳入住的“壮举”。专任教师人员少、任务重,我4月末入校,9月就开始授课了。不过,不是在本校区,而是在相距12.5公里的分校区。

    分校区位于于洪区得胜村,离市区较远,一派农村的景象。每次乘校车需要半小时以上的行程,从相对落后的铁西区经过于洪城区再进入农村,多少有些荒凉感,好在我自小在农村长大,旧也好,荒凉也罢,对我没什么影响,心里只一个念头:尽教师的本分,把书教好。

    1996年我考入北京某高校,脱产学习。其间,定期回来,我真切地感到了沈阳的迅速变化。而此时,学校的巨变也正走来。

    学校在紧邻得胜校区的西部购地一千余亩,大规模的建设随即展开。黄沙弥漫,大有垦荒的味道。建设初期,春风起,沙尘漫天,能见度很低,沙粒打到脸上,麻麻的,顿有置身西部大漠之感。即便在室内,一夜风沙肆虐,窗台也常覆盖一层厚厚的黄沙。

    新校区的建设是艰辛的,从校领导到普通员工,全身心投入,回忆当年奋斗的场景,至今亲历者仍津津乐道。而这样浩大的工程,没有牵涉教学人员的精力,也没有影响教师的待遇,对于始终艰苦度日的学校来说,实属不易。人们以苦为乐,脚踏实地,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行动诠释着艰苦奋斗。

    教师只参加了植树,树人的同时树木,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体验与记忆。春发冬藏,荣枯交织,行走在校园中,看着各种树木由小变大,一年年粗壮起来,愈加葱茏,既慨叹时光匆匆,也欣慰新校区渐增岁月的厚重。

    十多年来,校内花木种类不断增多,春至夏,夏至秋,桃花、迎春、丁香等花儿次第开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美意悠悠绵长。白日,蓝天白云下,满眼绿色,晚间,灯光映夜幕,树影婆娑。随着绿化工作的加强,鸟的数量、种类也不断增加,喜鹊、啄木鸟、野鸡等飞来飘去,鸣啼婉转,煞是悦耳醒目。偶有一日,有白天鹅飞来,浮于池中,引得诸媒体和师生的关注,我则笑称该池为天鹅湖,客人朋友来校,平添一份美谈。

    面对良好的生态,知晓当年状况的人正在逐渐减少。在此不能不提的是,学校在建设优美教育科研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须知道,新校址原本是840万年前的古沙丘,人类频繁的活动将它激活,是产生沈阳沙尘暴的两个沙源地之一(另一个是康平县与法库县北部的科尔沁沙地),新校区建设通过软覆盖和硬覆盖,把沙源地整个掩覆在地下,近年来,沈阳地区沙尘暴的次数和烈度大为减少,便是生态好转明证。应该说,学校的建设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校部前的绿丘上是一片自然林,周围大片草坪,恰似欧洲田园景致,透过树林缝隙向西望去,是获得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的图书馆,图书馆在自然的衬托下,更显得美意盎然。

    整个校园里充溢着自然之美,不过,仅仅美在自然是不够的。一所大学应该具备大楼(物质条件)、大树(历史)、大师(灵魂)、大气(文化气韵)。学校走过六十个春秋,大力加强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已成为必然要求。

    学校由小变大,机构逐渐增多,管理不断完善,建校六十年在即,文化建设正大力推进:文宗孔子像已经立在3号教学楼前;校史馆扩建已经完成;图书馆内将增加教授墙、科技浮雕、龙字雕塑,图书馆前将树立化学巨匠门捷列夫的塑像;一南一北两个环岛分别塑造新的文化景观,南面的命名为龙门,寓意新生高考成功,鱼跃龙门,样式、色调均为中国文化元素,北面的为金字塔,意指学生学业有成,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建筑全是现代钢构。特别让人振奋的是,一直很让人犯愁的学校校歌,这次由白炜书记作词,徐占海先生谱曲完成,珠联璧合,自成精品。校内也将建立统一的标识。以六十年校庆为契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增强了文化内涵的学校,未来的发展定然会更稳健有力。

    置身一个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中,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学校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能够见证这样的变迁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作者系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

    耿耿丹心育桃李 年华似水总关情

    ——贺沈阳化工大学六十华诞

    陈永杰

    我是198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大学(当时叫沈阳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精细化工教研室工作的,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整整二十四年。回想在化工大学走过的历程,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太多的感动,三尺园地,辛勤耕耘,潇潇春雨,耿耿丹心,这期间我亲眼目睹了沈阳化工大学的变化和发展。喜逢今年学校六十华诞,感慨万千,过去二十四年的时光如一帧帧难忘的照片浮现在眼前,和同志们朝夕相处的一幕幕更是宛如昨日。

    我刚刚来到精细化工教研室工作时,教研室共有六位老师,张俊甫、邵玉昌、石照信、阎峰、关瑾和我。张俊甫教授是教研室主任,是我在当年的4月份联系工作的时候认识的,张俊甫教授是上海人,学问渊博,做事认真,衣着考究,对我们年轻人也很和蔼。那个年代人们很少旅游,还记得1989年夏天,张俊甫教授带领教研室老师到哈尔滨松花江太阳岛、牡丹江镜泊湖旅游,那年恰值雨水特别大,镜泊湖出现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瀑布,张老师喜欢照相,带了一个当时算是很高级的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嬉戏于山水间的照片。张老师后来任沈阳化工学院学报总编,1993年退休。近些年,张老师患上了帕金森症,行走不便,我们教研室老师连续几年去张老师家探望,力所能及地帮助张老师做些事情,张老师有时也会打电话给我们说很想念我们,询问学校和老师的近况,关注学校的发展。教研室的同事阎峰、关瑾是我工作后最先认识的化院老师。我1988年7月份来到沈阳时,学校已经放假,我的行李寄存在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同学那里,在8月末开学后,不记得关瑾、阎峰从哪里借来了手推车,帮助我将行李从研究院拉到沈阳化工学院的宿舍,安顿好,天很热,行李很沉,我们都汗流浃背的,关瑾还买来了冰果、汽水。二十四年来,阎峰、关瑾和我一直在一个教研室工作,阎峰踏实稳重,气质儒雅,他的外语很好,当时是我们理工类老师中的佼佼者,他在2001年就获得了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应化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关瑾为人谦和,勤奋好学,做事情非常专注,十几年来,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不懈学习,陆续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邵玉昌、石照信是在我教研室正式上班后认识的,邵玉昌和我是大工校友,比我早毕业三年,邵玉昌在学术上很有造诣,我们最佩服的是他的记忆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比如要查阅的资料在图书馆阅览室第几个架子上,哪瓶药品在那个柜子中等等,他都了如指掌。邵玉昌在1990年到大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大连化工研究设计院工作,在科研上卓有成就,现任院长、《精细化工》杂志主编、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石照信老师和我同年生,但生日比我大,我1988年来的时候他已经工作了四年,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很有老大哥的风范,他踏实肯干,有实践能力,深得学生的喜爱。在1996年左右他离开化院出国,期间小有往来。说来有缘,在2004年他又回到学校和我做起了同事。还有张侠,她是1989年硕士毕业后来到精细化工教研室的,和我也是校友,她、我还有关瑾我们三人像三姐妹一样,经常在一起谈工作,谈理想,分享人生感悟。1997年张侠下海去了开发区的一家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部长,工作上也很有成就。

    1993年张俊甫老师退休后,精细化工教研室和涂料研究室合并,涂料研究室主任刘德辉老师任我们精细化工教研室主任,刘德辉老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北京纺织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刘老师非常聪明,对新知识兴趣浓厚,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记得刘老师经常鼓励年轻的老师尽快攻读博士学位,在他快退休时还说如果时光倒退五年,他也会攻读博士学位的。刘老师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在他的带领下,多位老师学习打网球,有一段时间,教研室经常举办乒乓球比赛,大家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张培成老师1989年硕士毕业来到精细化工教研室,1996年任教研室主任。张培成老师精明强干,实验动手能力很强,对于生活要求极其简单,脾气温和。他1996年考取了沈阳药科大学博士研究生,2000年毕业后去了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做研究员。这么多年,教研室的老师去北京出差总要到他那里看看,知道他科研做得很好,承担了北京市科委课题和国家基金项目,指导了多名博士研究生,他还是当年的笑容,只是多添了几根白发。现在仍然在教研室工作的封禄田教授是在1993年由黏合剂研究室转过来的,在认识他之前,他就已经有科研项目在系里进行了小型化生产,为系里创收,记得当时是每天两人一班,报酬是多少记不清了,仍记得的是那个50立升小反应釜和隆隆的马达搅拌声,还有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一托盘一托盘的石蜡。封禄田老师多次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2011年获得全国比赛一等奖,该奖项是我校历年来最好的成绩。还有孙剑飞老师,他是1996年本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教授了化工热力学、精细化工反应设备等课程,他授课表情认真,一板一眼,他是当时我们教研室中最年轻的老师,也是他率先使用了电子教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研室的早期多媒体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9年,精细化工专业也更名为应用化学专业,精细化工教研室更名为应用化学教研室,我于当年8月份任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后来又新进了耿秀娟、石爽、杨英、谷亨达、王思林年轻的成员,他们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承担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王思林老师一直任系里网络管理员。应用化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多年来严谨为师,踏实治学,勇于创新,我们一路走过来,为化工学院的发展付出了我们的努力,在我们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同时,我们也取得了自身的进步,实现了人生的抱负与价值。忘不了2002年学校从东院搬迁到西院新校区,教研室老师一起设计实验室、搬仪器、迁设备;忘不了共同经历2003年的抗击SARS病毒的战役,以及全校师生一起全力以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历时大半年的紧张的准备工作;更忘不了2010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沈阳化工学院终于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全校老师无不欢欣鼓舞。如今我校的实力和声誉蒸蒸日上,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大踏步前进。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应化专业也是呈飞跃式发展,早在1993年精细化工专业就是我校最早的两个硕士点之一,是当时化工部的重点学科。应用化学专业2002年被学校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2010年,我们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工方向开始一本B段招生,标志着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本科生的培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应用化学专业已经培养本科生36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很多毕业生在精细化工科研领域的研究中、在精细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国家特别是辽宁省的化学与化学工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的心始终和化工大学在一起,在喜迎校庆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衷心祝愿沈阳化工大学在校党委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继续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校训精神,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坚持科学发展与特色办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作者系应用化学学院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