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育人篇(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治学的基地 人才的摇篮

    唐显达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喜迎沈阳化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作为一名老教师,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回首在沈阳化工大学近半个世纪的从教经历,风风雨雨,沧海桑田,有苦涩,有甘甜,但时至今日,留在我心中的,只有收获的喜悦和作为人民教师的无比荣光。

    五十年前,教育部从全国各重点高校选拔百余名优秀毕业生到沈阳化工大学,目的是为这所刚刚成立不久的年轻学校输送新鲜血液,补充优秀人才,为日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全体教职工秉承“老化校”的优良传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短短几年,培养出了大批化工专门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先后成为本行业、本系统的业务骨干,如锦西天然气化工厂总工张作信、甘肃化工厅的金宝铮、华锦化工集团总工刘庆芳、上海金山化工的王名实等。还有一些市、县的领导都是在当时的化工“小院”里培养出来的。

    十年动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毁,学校濒于瘫痪。但在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和努力下,学校没有垮,人心没有散。学校被迫搬迁到抚顺后,老师们克服困难,沈抚通勤,坚持复课,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培养出一批优秀学员。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春风吹进小院。全体教职工憋足了劲,不分昼夜,抢修设备,准备教案,为早日恢复教学争速度、抢时间。

    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招进了第一批本科生。老师们无比喜悦,精神百倍走上讲台,学生们也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勤奋,废寝忘食。学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教学热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校党委狠抓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多项育人举措,在学生中发展党团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狠抓学风校风,狠抓学习纪律,定期教学检查,设立教学督导,组织优秀课评比,校领导亲自听课,改进教学。为加强学生工作,增设班主任,配备辅导员。新老教师注重传承和发扬我校优良的育人传统和宝贵的教学经验,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风考纪,严格升降级,严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制图老师甚至细到对小铅笔、画粗线、细线等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以校为家,把每名学生都视同自己的孩子,倾心培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配,事无巨细,呕心沥血。严父慈母般的爱温暖了学生的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优秀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名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学校的办学声誉也在社会上和行业内不断提升。

    中国天辰化学工程公司(原天津化工部第一设计院),专门承担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该公司通常只招重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由于我校往届毕业生在该公司工作期间有着突出的表现和业绩,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人事处专门派人来我校化机系洽谈招收毕业生,条件是:只要英语过六级,我们全要!为我校开了一个特殊的大门。

    华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西安化工部第六设计院),也只招收重点大学毕业生,化机系89级的黄军让同学拿着优秀毕业生证书,英语六级证书,毛遂自荐,被破格留用。通过几年的刻苦钻研和脚踏实地的工作,黄军让被评为教授级高工,后来当上设计室主任,承担了很多重大项目的设计,如山东德州华鲁恒升集团的煤化工项目、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管理局煤制甲醇等,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令人刮目相看。

    化机系79级学生施长东,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技术工作,是盘锦华锦化工集团业务尖子、技术骨干。在辽河热电厂(中外合资项目,锅炉芬兰制造,发电机组奥地利制造)建厂过程中,从出国考察、技术谈判、现场施工、安装调试,一直到并网发电,他始终在现场指挥,全面负责。后又担任兵器部500万吨大型炼油厂的副总指挥,2009年正式投产。他勇挑重担,技术精通,成为华锦集团众多青年技术人员的楷模。

    化机系84级学生姜振启,毕业被分配到抚顺石油一厂,一去就被下放车间当工人。他心不浮躁,不急于坐办公室,而是脚踏实地,从基层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后担任几万人的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机动处处长,主管下属八个分厂(抚顺石油一、二、三厂、洗涤剂厂等)的全部设备。每天从东到西,驱车几十公里,解决现场问题。两年前姜振启被香港上市公司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聘任为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全部设备及生产。该公司生产多晶硅用于太阳能发电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年产值超百亿,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可以想象他多么优秀!

    化机系89级的龚斌,毕业留校任教,获博士学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之一、压力容器专家。由于教学科研硕果累累,他被任命为化机教研室主任。2008年正值三十五岁的他被破格晋升教授,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

    化机89级毕业生张春海,1996年到大型民营企业远大集团应聘,在两百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十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施工第一线,如阿联酋首都迪拜的国际跑马场、迪拜PRUMK第一高楼(具有世界级难度)、苏州环球第一高楼、深圳经济区第一高楼等,他都是项目经理。他还亲自组织、领导过北京电视大楼、北京银泰大厦玻璃幕墙的施工建设,现成为远大集团的顶级人才,不少知名企业都想高薪挖走他。

    1993年,丹东化工二厂总工程师专程来我校选毕业生。路敦恒同学因动手能力强、图画得好被选中。他先后担任化工二厂的设备科长、丹东汇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副厂长,主管设备、能源和安全工作,因对工业循环水的利用有突出贡献,曾获丹东市工会颁发的优秀成果奖。2009年后路敦恒负责油田油泵的研发工作,设计发明了“悬浮式离心泵”、“节能型容积泵”以及“泵用安全阀分配器”并获得国家专利。他研发的容积泵比普通容积泵效率高出10%,节能效果达到30%左右,可在油田广泛应用,为单位带来可观的效益。他的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深受领导的器重和支持。

    据不完全了解,仅化机8956班就有几位同学在国内大型企业担任技术领导和骨干。如许立华同学任中石化吉化化肥厂厂长;梁文博是中海油广东惠州一千万吨炼油厂一百万吨乙烯设备负责人;王延正是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石油加氢大型压力容器(一千吨以上)的主管及核电站机组制造组的组长;肖志强是成都华融化工有限公司设备负责人,主要生产高醇、氢氧化钠、PVC等,年产值数十亿。还有那些不干本行,不搞专业的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同样优秀,业绩突出。

    以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一个侧面,却反映了学校六十年教学的卓越成就,育人的丰硕成果!化工大学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学生感到自豪,老师为之骄傲!

    抚今追昔,滔滔话语,讲不尽学校的巨变,道不完学生的业绩。作为一名阔别讲坛十余载的老教师,我对我的学校和学生有着深深的眷恋,始终关注着学校的发展,每每看到学校取得了成绩,都由衷地高兴和欣慰。时至今日,我的学生们早已成为各自战线上的领导和骨干,有的甚至成绩斐然,但他们心系学校,不忘师恩,不管是毕业五年、十年、二十年,仍旧经常回沈相聚,与老师共叙情意,畅谈母校的发展。无论他们走多远,都不忘饮水思源。

    沈阳化工大学六十年华诞,我要为您高歌!为您祝福!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学校早日成为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多学科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加快培养一流人才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原化机系)教授,曾任系党总支书记。)

    情系班主任工作

    唐显达

    值沈阳化工大学六十华诞之际,作为老教师,我们由衷地表示祝贺!在化工大学风风雨雨六十载中,这所学校有着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在化工大学几十年的从教经历,最美好、最难忘的当属班主任工作。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我们相继担任了四届班主任。其中时间最长,付出最多、感触最深的要数化机系8956班。

    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但政治上不够成熟,极易受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所诱惑。1989年,校党委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决定为新生班配备兼职班主任。化机系确定了一批经验丰富、热心学生工作的老教师,我也在受聘之列。那时我身体很不好,因大手术住院一年,刚刚出院,正在恢复,但组织的需要,学生的期盼,令我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一重担。

    化机系8956班共三十四名同学,其中女生九人,委托培养生七人,定向培养生一人,英语二十二人,俄语十二人,还有自费生及教师子弟,学生情况迥异。但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们全部顺利完成学业,没有一人掉队。外语四级(含俄语)全部通过,三名同学过六级。毕业走入社会后,人人成才,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回想班主任工作,看似简单,但十分辛苦。一个好的班主任,既要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又要以心换心、真诚相待,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呵护学生,既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又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最终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班主任工作不仅事无巨细,而且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负起责任。

    记得龚斌同学入学时刚满十六周岁,全校年龄最小,高考成绩559分,全校最高,超过我省重点录取分数线。由于志愿未填好,被我校化机系录取,曾一度情绪失落,想放弃重考。龚斌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北省监利县,父母放心不下,亲自护送他来沈,并顺便考察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热情接待了他们全家,并陪伴其家人在沈阳参观游览,欢度中秋佳节。龚斌的父母在沈阳停留了一星期,这期间他们去看望了考上本市某著名高校的老乡,结果对方无人关心、备受冷遇的经历使龚斌和他父母万分感慨,龚斌终于坚定了在我校就读的决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下,龚斌很快融入了集体,四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博士学位,200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

    武雪梅同学毕业于北师大附中,被高分子专业录取,由于学俄语,报到时学校将她转到化机8956班,突然的改变,她有些想不通,我和系领导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她的理解。武雪梅现担任中国硫酸工业协会和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的副总裁兼秘书长。

    冯波同学来自山东,成绩好,有抱负,特别爱好英语。由于对英语的喜爱,他曾一度想放弃专业课,专攻英语。在发现这一苗头后,我多次找他谈话,鼓励他学好专业,成为英语好、专业课也好的全面人才,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克服偏科现象。冯波同学接受了我的建议,坚持专业课与英语学习兼顾,每天认真上课,晚自习回寝室后再自学英语。为了帮助他学好英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与外教交流,使他的口语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大学毕业后,冯波参加了山东省化工厅招聘翻译面试,主考官为之惊讶,一个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英语好,专业知识也很扎实,当场决定录用。冯波还代表山东省参加北京国际展会作现场翻译,表现非常优秀。在后来的信中,冯波说:“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和鼓励,才使我有此成就,工作得心应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冯波现担任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公司项目管理部主任。

    史迎春同学的成长更具传奇。他来自青海,英语基础差,但能干事、有理想。由于他组织能力强、口才好,我推荐他当了班长,后来又到学生会当部长,他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毕业后他立志当律师,我经常去信鼓励他,最终他通过个人努力,考取了律师资格,在担任山东平觉律师事务所副所长期间,他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了,但他仍不满足,只身去北京继续求学、深造,最终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经贸大学的法律研究生,并同时被这两所大学上百人的研究生班选为班长。史迎春自学成才的精神值得当今的大学生学习。史迎春现任资产超过千亿的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务部总经理,业务涉及房屋开发、外贸、医药等领域。

    秦永斌同学文笔好、善思考,常为班级写报道。为了使他的优势得到锻炼,每逢寒暑假我布置他搞社会调查,他的调查报告多次受到校团委的表扬。秦永斌毕业被分配到大连一家军工厂,由于企业不景气,才智无法施展,于是他率先扔掉铁饭碗,自己创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大连索创智能系统工程公司,至今他的公司已创造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来自贫困家庭和学习上较为落后的学生,我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增强自信,和大家一起成长。肖志强同学爱好文学,但对专业课缺乏兴趣。为了防止他掉队,我结合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毕业时我还帮助他联系到满意的工作。他来信说:“四年前我来到举目无亲的沈阳,老师像慈父一般,一直对我呵护有加,关心备至,特别是我学习上又不努力,让老师担心不已,就连毕业分配,也是老师为我奔忙,极力促成此事……凡此种种,过去的四年往事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中,对恩师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深藏在学生的心中!”现在他是成都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生产部设备经理,出色地干起了化机本行。

    来自四川农村的王廷正,家境贫寒,学费全靠贷款维持,生活艰难。为了帮助他摆脱困境,我和同学们经常帮助他,特别是在毕业离校前,我拿出当月工资,和班长王可成同学一起帮他还清了三千元贷款(当时是一大笔钱),确保了学校按时发给他毕业证和派遣证,使他能够愉快而轻松地走上了工作岗位。他来信说:“几年来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老师费了不少心血,给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只可惜我事业未成,对不起老师父亲般的教诲,辜负了老师的一片心……”其实在工作中他还是很有成绩的,他在四川德阳“二重”承担大型压力容器和核电站机组制造的重任,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许立华来自吉林农村,学习好,担任班级体委,工作出色。大三时父亲突然病逝,他情绪十分低落,提出退学,想回家种田照顾母亲及弟妹。我极力地劝导才阻止了他的想法。许立华现担任中石化吉化化肥厂厂长。

    班主任是一份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工作,是一份播散爱心、凝聚人心的工作,班上同学大部分来自外地,逢年过节我都邀请留校同学到我家里一起过节。大家动手包饺子、包元宵、做四川担担面,中秋一起郊游。学生生病时,我与爱人一起为学生做病号饭,陪他们上医院。林伟同学半夜阑尾炎发作,同学将其送到医院,直至天亮也未做上手术,十分危险。得知这一情况,我立即赶到医院,找到院领导,代表家长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手术期间,由于其病症的特殊性,我又积极联系医院的外科专家为其会诊,确定救治方案,解除了一场危机。

    在我和全体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8956班建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考风也很正。不管搞什么活动,班长挂帅,人人上阵,个个出力,互助互爱,形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火车站分别的情景令其他旅客感动。一位同学的来信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如果让我重新考大学,我仍然要上化工学院8956班,那里有那么好的老师,那么好的同学,天下难寻啊!”同样,化工大学的学子们留给母校、留给老师的那份情、那份爱,也是人间难寻啊!学生们尽管已毕业多年,但他们对老师始终牵挂在心,二十余年来邮寄的照片、信件有上百件,每一张照片都有着一份美好的回忆,每一封信都记录了难忘的师生情,时至今日我一直珍藏,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财富!

    我相信,这些精神财富将被沈阳化工大学一代代的教师和学子永远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原化机系)教授,曾任系党总支书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