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育人篇(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把一生献给化大图书馆

    王希民

    我是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无机专业7402班的毕业留校生。1979年根据工作需要,个人自愿申请,学校组织批准,我由机关团委光荣地走上了化工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把青春年华与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图书馆事业。

    三十多年来,在学校各级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同志和朋友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我的思想、学习和工作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经过努力与奋斗,我由一名普通的职员走上了大学教师的神圣岗位,又由一名年轻馆员发展成为高级研究馆员。

    经过学习与钻研,我在全国的化工、教育和图书情报的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六十余篇。撰写和正式出版《科技信息检索方法》等四部学术著作。为学校翻译德语科技文献二十余万字。

    经过实践与提高,我先后被聘任为辽宁省翻译公司德语译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高校信息学会理事。

    一、认真学习是我人生的前进方向

    1979年,图书馆从抚顺迁回,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大量工作亟待去做。我是一名体魄强健的年轻大学生,组织和领导寄予我很大的希望,我必须把智慧和力量献给正在需要发展的图书馆事业。当时领导把图书分类这项重任交给了我,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认真钻研分类理论知识,还经常抽出时间到兄弟院校图书馆向分类专家请教,使文献分类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实践努力,我首次编制出《沈阳化工学院中图法使用细则》,它对保持本馆文献分类体系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提高分类效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学校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我通过学习、采访、调研,编制出符合我校专业发展特点的《沈阳化工学院文献采集指导》,为科学有质量地建设藏书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了提高图书馆职工队伍的外语水平,1981年组织同意我到沈阳工业大学德语培训班学习,这是一个业余培训班,我白天正常工作,晚间参加学习。克服各种困难,我终于学完大学科技德语三百学时。事隔五年之后,在学校评职过程中,赵鸣玉教授发现了我的德语结业证书,他正在为搞一个研究项目涉及到的德国专利说明书而发愁,我这匹千里马就这样被伯乐发现。从此,我学德语的故事在化工大学被传为佳话,我肤浅的德语知识开始在学校的科研服务中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在没有金子的地方,石块偶尔也能放出光辉。

    为了强化图书馆职工队伍的专业能力,1991年组织批准我参加辽宁大学主办的图书情报专业证书班,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我十二门专业课程全获优秀成绩。这次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为我1994年被破格晋升副研究员提供了保证,正是这次正规的专业教育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发展和业务工作深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术研究是我人生的追求目标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学术性的服务机构,学术研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三十多年来,我坚持理论学习不动摇,学术研究不止步,以学习促进工作发展,用学术研究提升工作水平。

    1984年,我结合当时的文献分类工作实际,撰写了《如何提高分类工作效率》,很快就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这是我到图书馆工作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还获得二十元的稿费。这件事极大地激励了我的学习热情,并成为我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催化剂。在1987年学校首次评定技术职称时,我提交了六篇论文,以绝对的优势评上了中级职称,因为在那个年代还很少有人发表论文。

    1991年,我在情报部工作,通过观察和了解教师利用科技文献的情况,撰写了《大学教师的情报意识亟待强化》,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学术刊物《情报杂志》上,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金奇文老师为此还给我写了封录用说明信。该论文中关于情报意识的概念认识观点和解决问题办法后来被国内许多学者引用与借鉴。其实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先后到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建工学院进行了调研,还亲自访问了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东北大学教授芮树森和沈阳工业大学教授姜立贵,倾听他们对教学研究与科技信息关系的认识,为文章中的论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997年,围绕文献检索工作,我撰写了《中国专利文献及其检索方法》一文(与周芳合作),这篇论文发表在科技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上,该杂志编辑部特意为这篇文章加了编者按。2000年我的处女作《科技信息检索方法》正式出版,这标志着我的学术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正是这种拼搏才使我成为化工大学图书馆历史上第一位研究馆员。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学术研究发展的道路上,我没有忘记图书馆这个集体,更没有忘记身边的年轻朋友们。多年来,我先后对周芳、苏洁、闫萍、铁力、程林、闫维秋、蔺建设、张允娜、金敏、邵贤、张伟等二十多人给予帮助和指导,同他们一起在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征程中前进。

    努力工作是我人生的最佳选择

    1991年,我从图书馆采编部调到情报部,这次工作变动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实现了由图书馆管理服务向主动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根本转变。这使我的“化工专业+图书情报+外语知识”的三位一体知识结构开始发挥作用。从此,我在科技情报和文献检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上世纪90年代的化大图书馆,信息资源还很贫乏,文献检索手段还很落后,每检索一个课题都是一册一册地翻,一页一页地去查,有时为了获取一篇原文跑遍沈阳城。可是那时候,我总有那么一股激情,总有那么一种干劲。我给自己确定一个服务理念:一定要让来到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检索文献的每一位读者感到温心、优质、高效、满意。从此我把一切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到了文献检索工作中。

    我记得,在为我校任继尧和刘维义老师检索“石油添加剂的研究和纤维水泥的制备”的课题时,由于精神集中,工作入迷,忘记了时间,竟被校卫队人员拉闸锁进教学楼里两次。我还记得,吉林省磐石县一位叫李香云的农民技术员,来我馆欲查花粉的处理与贮藏技术的资料,她不会查找方法,我亲自给她检索,她不懂英文,我直接给她翻译资料。为了保证她下午乘火车的时间,我连午饭都没有吃。这件事让她很受感动,回去后不久她给我们图书馆邮来一封感谢信。

    在文献检索工作中,我不但会使用文献,更珍惜和保护文献。1996年上海图书贸易公司由于邮寄错误,使我馆的124卷第5期的两册CA丢失,为了寻找这2本书,我向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究院所寄信四百余封进行查询,亲自走访了辽宁省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终于在沈阳感光研究中心找到,丢失两年的CA“完璧归赵”。

    1995年,学校正式聘任我为文献检索课教师,我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任。为了上好这门课程,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的努力。在如何把抽象的检索概念变成具体的实例、把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的语言、把乏味的说教变成有趣的知识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开创了多层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即对一年级大学生进行图书馆与利用知识的教育,对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文献检索知识的教育,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文献检索与情报开发的教育。这些都为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素质做出了贡献。

    回首往事,我感到无尚自豪与充实。面对夕阳降临,我没有遗憾与纠结。化工大学图书馆造就了我,我为化工大学图书馆添光彩。

    (作者系图书馆高级研究馆员)

    从教心得

    ——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与成果

    赵立群

    1984年7月,二十一岁的我,本科毕业直接由大连理工大学的校门走进了沈阳化工学院的校门,成为一名高分子材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大学同学相识三十年的聚会上,同学们曾经开玩笑,全班三十名同学,我是唯一一名专业完全对口的学生,而且终身没有能够迈出校门,所以我仍然具有二十岁的心态和纯真的笑容。

    回想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多。作为长期在本科生一线教授专业基础课的教师,我认为热爱专业、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家长,是成为一名合格高校教师的前提条件。因为大学毕业时我们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作还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能够从事高分子材料专业这样一个朝阳专业,能够从事教育这样崇高的职业,能够从事育人这样美好的事业,我真是够幸运的,所以我心存感激。经过近三十年的历练,我感到自己无论从素养还是性格上,更适合这一工作。

    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兴趣、热爱与我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教育密不可分,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日后的个人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不仅课堂教学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如指导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其他方面,如担任班主任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创新大赛等等,也都是展示教师优良师德与作风的舞台。所以多年来,我通过积极参与其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心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和帮助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扎实的专业功底。

    看到自己的学生走出校门在各个领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老师,我充分享受了教书育人的乐趣与成果。这也是我现在能够保持一颗年轻、充满活力之心的唯一秘诀。

    (作者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学校发展我成长

    谢彦红

    流逝的时光就像那流水奔腾远去,我们永远也无法追回。回首1986年大学毕业来到沈阳化工学院,至今已有二十五个年头啦,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呀!二十五年来,我与化工学院共同走过,伴随着学校的日益壮大,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从一个年轻气盛的青年教师成长为拥有一定教学经验、取得一些教学成果的“老”教师。

    当年来到化工学院,可谓化工“小院”,占地仅仅和中学大小一般,约一百五十亩,如今的化院已成为占地近一千五百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化工大学。现代化的图书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谱写着学校的发展历程。我所在的数学教研室隶属基础部,当时的基础部包括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外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管理教研室,随着学校的发展,外语、体育、管理三个教研室逐渐独立,基础部也成为目前的数理系,也有了自己的专业和学生,承担的任务不仅是全校的基础课,同时还要承担专业课,任务更加繁重,可谓任重而道远。

    我觉得我真是很幸运,记得刚来化工学院时,得知我们基础部数学教研室是学校最知名教研室之一,有十余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这个半百并非完全指年龄的大小,而是指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是名列前茅的,我能到这样优越的环境里真是相当的幸运。我首先跟德高望重、赫赫有名的戴启荣老师助课,然后有计划地将教研室十余名老教师的课都一一听过,他们是各有千秋,让我受益匪浅。在前辈们的谆谆教诲、熏陶和培养下,我的成长没有走弯路,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独立教学后,89级、90级学生的“高等数学”全省高校统考中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这两次统考是对我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两次检验,获得了学校教务处的表彰及各位老师的好评,同时也坚定了我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信心。对比当年的数学教研室,如今我们的队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地壮大了,但优良传统没有变,可谓一代更比一代强,即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仍是名声在外。

    不算短暂的二十五年里,我摸索着、探寻着教师之道,也曾迷茫,也曾情绪低落难以自拔,虽是常常跌跌撞撞,但仍是一路向前行进,仍是有所收获和体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而真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难的。我自认为不算太笨,但也并不聪明,因此要想做成一点事情,就得以时间换成果,即需要笨鸟先飞。无数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铁杵磨成针,也能为国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因此我的为人准则是:诚恳做人、勤奋做事,学海无涯,唯有励志、勤奋做人者成。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勤奋和努力,但教师取得的点滴成果里,一定包含更多人的辛勤汗水。只有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发展才会有教师自己的发展。从教二十五载,一直在一线从事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回顾多年的教学生涯,感触颇多。我深深地感受到“做一名教师容易,做好一名教师却非常不容易”。如何做一名学生爱戴的老师是摆在我们这些教师面前的永恒课题。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一种概括和解释。这句话也说明了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怎么样去“传道”;怎么样去“授业”;怎么样去“解惑”。

    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当然只是比喻,不是等同。“传道”就是传给学生一条道路,指明一个方向。“授业”就是教给学生在这个方向、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方法与技巧,可以是走路,也可以是坐船,还可以是乘车、乘机、坐宇宙飞船。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有宇宙飞船。“解惑”就是当学生在行走的实践过程中遇到大雾迷茫,遇到河流隔断、天堑相横等这样阻碍的时候,教师给以点拨、提醒,或是帮助。

    “传道,授业,解惑”这三者是教师教授学生所必须完成的三项任务,缺一不可。要想具备“传道”的资格,即成为称职的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肩负着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重任,我们的举动言行,学生都会一一模仿;我们的品行、生活无不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身正才能为范。同时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

    其次,是业务上过硬,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为“授业”做好充分准备。丰富的学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与学生的沟通和融合中授业,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讲课是一门艺术,讲台事实上也是一种“舞台”,只不过观众都是学生,能否丝丝入扣地“打动”学生,关键在于“演技”,即讲课的功夫。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记得有一位同学在短信中写下这样一段听课的心得:“老师,听你的课是一种享受,因为你使我感到了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乐趣。”我为能得到这样的理解而感到幸福和满足,更感到自豪!

    再次,要有大爱之心,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好教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育人要把严和爱有机结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用一腔真诚和对教育的热爱,从生活上和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赢得学生的爱。常有学生和我说:“老师,和你在一起觉得非常舒服、自在,总想和您多唠唠。”我也常有一种感觉,和学生在一起使我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上进的心,学生谈到的问题我并不能都很圆满解答,需要我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收获吧。

    正如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土壤一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每个人和学校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息息相关的,只有学校的强大才有我们个人的发展前途,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系数理系主任,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