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育人篇(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舞台

    赵实

    时光就是一根晶莹的丝线,把一路过往的记忆连成珠串。这串记忆的项链是一颗颗粗糙的、晶莹的、五彩的、平淡的珠子,错杂着,连在一起,最最让人珍爱的不是大红大紫的,而是用汗水浸泡过、风浪打磨过,为它爱过、为它愁过、为它喜过、为它忧过的珠子。

    化大人,谁的心中都会有那么几颗。

    我是化工大学的毕业生,从1988年入校,到现在已经在学校学习、工作了二十四年,和家一样,这里是我再亲切熟悉不过的地方。从一会儿就能走俩来回的小院,到开车往来于楼宇之间的偌大校园;以前一个系也就二三百人,现在学生总会甚至一个社团就轻松达到这个规模。作为化工大学机体的细胞,我切身感受着这逐渐丰满、充实、壮大的变化。做学生时,是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的文艺部长,在舞台上唱、跳、朗诵……工作以后,我先后担任了团总支书记、团委书记,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我在台下欣赏。十年来,化大舞台上的一个个策划、一个个明星、一场场比赛、一声声喝彩那么清晰、那么难忘。

    那就从舞台上的人和事儿说起吧。

    一、星空合唱团和张绍经老师

    星空合唱团成立于2002年,把它放在首位,确实有它的原因。当时,我做过统计,全校理工科学生占94%以上,每学期文化活动就那么几样,一只手数得过来,急需主流的、品位高的活动项目。经人介绍,我们请到了辽歌的张绍经老师。张老师儒雅、幽默,舒缓和硬朗的指挥手势都非常到位,符合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对艺术家的全部要求。第一次课二百多学生分四个声部,ma mi mu mei mou和声练习。其实这二百多学生虽说是各院系选拔来的,但都没受过训练,大白嗓、原生态,不跑调而已。第一次课,只练发声。学生们都没听过这么有穿透力的声音,自己被自己的声音感动了,当四个声部成功地合在一起,二百多学生给自己鼓了好一阵子掌,多么高兴、多么美妙,简直就是化大从未有过的天籁之声,星空合唱团就此诞生。此后三年里,星空合唱团的排练以选修课的形式,每周日下午排练,团员都是张老师的粉丝,排练课不用点名,全凭对音乐和合唱的喜欢。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排练了无伴奏合唱《念故乡》和《二十年后再相会》《到西部去》《在灿烂的阳光下》等曲目,参加了评估晚会、五十周年校庆晚会、校党代会、团代会的演出,还在省“歌满校园”合唱比赛中得了二等奖。

    化大的舞台上有了更高雅的东西。

    二、“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2003年是个时间的节点。以前,学生参加的学术科技活动都是自发的,散兵游勇,不成规模。2003年本科教学评估中一项“学习风气”就有一个指标:校外学生科技活动获奖情况。以当时的成绩这个得分点就悬了,咱想参加比赛也得有赛可比啊。正好,4月下旬,团省委举办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给咱们了机会。全校发动、全校培训:“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机械的、电子的、材料的、小发明的研究报告、自然科学论文、调查报告都可以参加,国家领导人都重视、题词……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发动、立项、比赛,有十四项参加了省里的比赛,得了两个省特等奖。其中袁德成教授指导的《污水生化脱氮工艺的动态模型及仿真系统》夺得了全国三等奖。赵国荣、黄婷婷、李凯三人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合影至今还挂在校团委的墙上,他们仨敲开了一扇门,一扇走向全国的门——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可以与全国著名高校的学生站在同一个舞台,可以赢得比赛!

    花开了!尽管是朵娇嫩的小花,但得到了全校上下的精心呵护。学校给这项工作足够重视,制定了针对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组织部门的激励政策;学生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都给了大力支持,要不然没有经费、没有人手的团委哪能干成这么大的事?在省比赛中连年名列团体总分前列,连续七年获得全国校级组织奖,十八项全国奖励,四千多学生参与过立项、比赛,两千名学生获得过奖励。

    舞台上,有了学术科技的光芒,并越来越耀眼。

    三、绿色行动环保协会

    绿色行动环保协会成立于2001年初,2001年底被评为全市大学生绿色环保协会的主席单位。我们不做环境的破坏者,做“绿色化工,环保使者”。当时,环保协会非常热门,竞争者不下五家,正是我们的理念打动了评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学生们都会走上街头,开展力所能及的宣传。学生们把手绘的《环保——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印成小人书发给市民,发给小学生。每年暑假,学生们还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宣传、调查,掐指算起来,走了大半个辽宁呢!

    除了前台的表演,还有人选择幕后的责任,他们都很棒!

    四、辩论赛

    我们学校以理工科为主,学生活动中人文素质是软肋,特长学生少、指导教师缺少经验,但是2005年6月,我校却赢了一场非常漂亮的比赛。团市委和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搞了沈阳市首届大学生辩论赛,全市高校都报名组队参加了,不乏以文科见长的对手。论口才、论文笔、论学校名气我们都不占优势。社科部派了好几位老师组成导师团,成天和学生们一起练,每场比赛都当成决赛打,最后真的打进了决赛,真的获得了冠军!在与建筑大学决赛时,关婷、吕佳蓬、李晓迪、边境、都大爽配合默契、妙语连珠、攻守自如,堪称经典,五个人里四个学生会主席,好厉害!

    这次赢的不单单是一场比赛,它告诉了全校同学,并不是每一次挑战都是你擅长的,正视它、迎接它、战胜它!

    五、都大爽、战申、周宏宇、时璐

    一次次活动历练了不少人才,一颗颗校园巨星脱颖而出,至今虽然他们毕业了、离校了,还有人时常想起他们,引以为豪。

    都大爽,台下的他矮个、胖乎乎、小麦色皮肤一点都不打眼,甚至有点结巴。但是上了台,那个激情的大爽、那个口齿犀利的大爽几秒钟就会赢得全场的欢呼,绝对的腕儿!他从来不用稿件,全是即兴发挥,甚至有点卖弄,他会让台下几个观众说出八竿子打不着的几个词汇,稍作思考,他就能脱口而出一篇上佳的演讲,有哲、有理、有趣。2001年的迎新生晚会,本想着高潮处放点焰火点燃激情,但是焰火放得不大胆、不浓烈,有一声没一声的,演出还演不下去了。这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他拎着麦克上了台,几句话使会场重新沸腾,点燃了新生观众对学习生活的向往、对挑战的渴望,阵阵欢呼声盖过了声声礼炮。会后,所有的老师都对大爽赞不绝口,我总想,白岩松、崔永元也不过如此吧!

    战申,民歌唱得绝对有范儿,有大型演出必是压轴节目。他的贡献是帮助老师组建了校大学生艺术团,尽管当时很稚嫩,但学生们自己排练、自我管理,形成了非常好的传统。今天,大学生艺术团有了乐团、剧团、歌舞团,学生们歌着、舞着,人越来越多,舞台越来越好看。

    周宏宇,化工大学的“周星驰”,组建了希望剧社,非常牛,自己请评委、自己搞宣传,举办了沈阳市首届大学生相声节,并获得一等奖。他和当时剧社的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映大学生毕业到西部去当志愿者的短剧《我的下半生》获得全国艺术展演二等奖。

    时璐,修长、美丽的女主持,“化大之声”广播站站长,还是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才女,在化大舞台上闪亮了四年。

    十年,学校给学生提供的舞台原来越大、原来越宽,6S计划,考虑到了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张扬个性、完善自我。我相信,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里,咱们的这个舞台肯定给了他磨炼,给了他翅膀。毕业后,他也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他中意的舞台,而且绝不会是简单的看客。

    (作者系学生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甲子轮回 忆昔思行

    徐平

    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情形,1994年7月某个夏日的中午,我来到这个躲藏在闹市街道中的小楼,楼道里安静清冷的气氛和屋外喧嚣燥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忐忑不安地打量着周围,甚至来不及憧憬和想象自己的未来。日月轮回,岁月流逝,转眼之间已经在这工作了十八年,化工大学也迎来了建校六十周年。

    回头看看走过的日子,脚印虽浅却很坚实,在化工大学工作这些年,对我而言,无外乎那些人、那些事——在的、不在的,走的、留的,清晰的、模糊的,这些东西组成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如电影胶片一样时时在我的脑海闪现,胶片的最后定格了几个大字:“坚韧乐观,勤奋奉献”,我正是被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从一个初入社会懵懂胆怯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合格的“化大人”。

    六十年,学校的软硬环境有了质的飞跃。新校区建设之初只有现在的一、二、三号教学楼,一号食堂,一舍、二舍两栋宿舍楼。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一号教学楼兼具图书馆、办公室、教室功能,学生工作办公室就在教室对面,学生上实验课都得坐校车去老校区,206路“敞篷”公交车就是唯一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2001年之后,新校区开始大规模建设,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方便的公寓,现代化的实验大楼,气派的行政办公楼,碧波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小路,一切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曾经的自动化系也从当初只有两个专业六十多人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信息工程学院七个专业近两千名学生。沈阳化工学院也成功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全校师生无不奔走相告。变化之大令人欢欣鼓舞。

    我于2002年4月到信息工程学院做学生工作。我热爱辅导员这个职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需要特殊的品行——固穷、淡名、爱才、敬业。辅导员工作需要在政治上,你是旗帜;在学识上,你是导师;在品行上,你是典范;在情感上,你是朋友。十年的学生工作生涯,我送走了三千多名毕业生。想起这十年,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无数画面:到教室听课时的严肃;在办公室与学生谈心时的苦口婆心;“非典”时去发烧门诊看望学生时的胆战心惊;去劳教所看望犯错误学生时的痛心;和学生一起参加各种大赛获奖时的兴奋;冬日里去学生家里家访时的艰辛;跟家长交流学生情况时的认真;节日收到学生鲜花时的喜悦;和他们吃散伙饭时的不舍;颁发毕业证时他们泪眼婆娑的笑脸。

    时光犹如漏斗中的细沙已悄然流逝,我在学校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流淌的岁月使我抹掉了几分轻狂,增添了些许成熟。参加工作后,助教、讲师、副教授、中层干部,我一步步走来,同时多次获得辽宁省优秀辅导员、辽宁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一切的一切,全因为有化大这个平台,没有化大,便没有这一切。化大虽小,舞台却大。正是这个舞台,让我表演,伴我成长,助我成功。

    化大走过了六十年,她传承给我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坚韧执著,决不言弃。创业的艰辛,发展的辉煌,无不体现出历代前辈人的奋斗精神,其实前辈的衣钵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他们数十年来所恪守的行为操守和所崇尚的道德观、生活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构成了我们所崇尚的一种精神——坚韧执著。这种精神的最大体现就是坚守与创新。坚守为根,创新为魂。坚守让我们牢记使命、秉承理念,而创新让我们不断拓展功能、形成特色、追求品质、发展壮大。执著的坚守与勇敢的创新让我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

    六十年风雨,六十年坎坷,六十年沧桑,六十年辉煌。相信我们所有化大人会一直弘扬“艰于奋斗、强于奉献、敢于创造、勇于竞争”的优良传统,秉持“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精神,奉怀“求真、求实、求新、求用”的治学风范,新老交替,薪火相传,用勤奋和汗水,用智慧和热情,团结一心,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