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一个专职辅导的十八年
马丹凤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沈阳化工大学从事学生工作,至今已有十八年,十八年相当于四分之一的人生,在这人生最宝贵的时段和学生们共同成长、成熟,充分体验到与学生相处最好的工具——爱和责任。十八年里,所带学生超过一千五百人,其中既有专科生和本科生,也有硕士研究生,涵盖沈阳化工大学两院三系。我早就决心要做一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辅导员。我一直认为:我们虽然只是一个辅导员,却关系着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维系着上千个家庭的幸福,学生无小事,全力以赴才能对得起学校、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也收获“沈阳市优秀团干部”、“辽宁省高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辅导员”、“沈阳市优秀研究生辅导员”、“沈阳化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化工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沈阳化工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化工大学家访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十八年的学生工作中,我一直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宗旨,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成才服务”的工作理念。新生入学后,师生共同确立了目标,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有修养、有爱心,正直、讲正气的人;使学生成长为有强烈的上进心和人格魅力的人;使学生成长为能够勇敢地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使学生成长为有一技之长能服务社会的人;使学生能够成为班级精神建设的参与者和倡导者的人;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懂得合作的人。十八年我做老师带过的一千五百名学生成长为“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和会生活”的人,这也是我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事情。我觉得为工作付出的艰辛汗水和一个个白天黑夜、节假休息日都值得,因为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了千万家的幸福。
我们做学生工作始终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立足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了帮助同学们增强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大家学专业、爱专业、用专业的热情,我经常召开主题班会和座谈会,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报告。在各班之间、班内各宿舍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学习竞赛,评选出优秀学风班级、进步最快宿舍与个人,并进行表扬,让学生学习当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我主持了“六个一”工程——英语学习研究、学风建设工程、加强管理提高四六级率、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教风学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五次学风工程立项中三项获得校二等奖,两项获得校优秀奖。这些项目工程的开展,促进了教风、学风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我院学生退降率较低,四级、考研、毕业及学位率高的目标。自有学籍审查统计数字以来,学院学生退降率远低于学校平均比率;四年获得学校英语四级通过率工作先进单位、三年获得学校考研率工作先进单位的奖励。团学6S活动:每年积极动员党员带动普通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曾获得国家三等奖一项、省特等奖三项、辽宁省金奖六项、银奖十项、铜奖九项。院分团委多次被共青团沈阳化工大学院委员会评为“优秀组织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关于沈阳市区禁塑令实施情况效果调查”获得省优秀成果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获得沈阳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沈阳市优秀服务团;院团委被评为沈阳市五四红旗团委。多项学风工程的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退降率降低,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学生高层次获奖率大幅度提高,这些努力又带来了就业率、就业质量大幅提高的巨大收获,连续八年超额完成学校的就业任务,获得学校的表彰和奖励。我们用全校最少的学生活动经费做出了学生管理最规范,四级、考研率最高,学生人均获奖率最高的工作成果。
十八年来的成长进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校领导的关心、校有关部门的支持、院党政班子的集体智慧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凝结着马丹凤老师辛勤耕耘的汗水和无私奉献的情怀。
毫无疑问,辅导员工作中和学生的交往,共同成长、成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我找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明确了自己需要努力去完善的地方。“打铁需要自身硬”,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我积极参与学院职业指导、学生核心能力训练、新生入学教育等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运用知识,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同时,我也积极参与科研,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十八年以来,主持、参与学校科研课题十余项,撰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二十余篇,参编书籍三部;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之余不断地潜心思考、归纳总结,形成书籍论文,用以指导自己和年轻辅导员的具体学生工作。
做人的工作是最难做的,但做人的工作也是最有意义的。辅导员工作就是这么一项重要而又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全国正在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我将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用爱心和责任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和诺言: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作者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化大十五年
韩世迁
1996年7月,高考的月份,我却已经毕业。拖着大大的皮箱,装着我四年的家当,来到了沈阳,来到了化工学院,来到了基础部。
第一天,进校园,看到一座大楼。走到楼后,一看,到头了!心中暗暗在想,还有别的院吧。上楼,报到?没让报到,开学才让报到。学校那时困难啊,不报到可以省六百元呢。我是特意赶在15日前来的啊!朱荣珍老师热情地给我介绍,这是刁主任,这是李主任,这是陈主任,咋这多主任呢,心里虽然奇怪,嘴上却一个个都问好了。分宿舍,行李送到宿舍,才发现,窗玻璃坏了好多,王书记马上联系给维修了。放假,回家了。
转眼,开学了。第一年上班,还没有上几天班,8日发工资了。乐得合不拢嘴啊。第一年安排我给田德雨老师助课。要去上课了,才知道,化院还有个西院,市里的叫东院。一年级新生是住在西院的,老师上课要坐班车,去西院。那时,每天早上,7点刚过,老师们就陆陆续续来到班车上。乘车经过半小时左右来到得胜村,来到西院,一座六层高的教学楼。还有些学生住在六楼,上课的教室大部分是两个班六十人的教室。教学楼后面有一个宿舍,一个食堂。中午,老师们坐车又返回市里。大学没毕业前,我晕车,刚上班时每次到校,都先休息一会儿,经过一个学期的通勤,基本不晕车了,意外之喜啊。
转眼到了第二年,顺利转正,教研室给我排了课。第一年上课,压力比较大。备课,讲课,答疑,批改作业等。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的教学是真正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一年,收获很多。这一年被同志们选为高等数学教学小组长,不仅自己的教学要搞好,还要为同志们多付出、多服务。我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领导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1999年,因工作需要,我被同志们选为教研室副主任。短短三年,我就成了教研室的一名骨干力量,这一方面是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另一方也多少说明了当时我校教师的流失情况,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转到其他高校任教了。
在这期间,学校西院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建成了2号教学楼,那年,第一次高等数学课程开始合班上课,五个班在一起上课。以后又陆续建成了3号教学楼,4号教学楼,5号教学楼,6号教学楼。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室也不断分布到全校各个教学楼。学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刚开始上班时,学校每年招生四百人,后来陆续扩大规模,慢慢的到了四千人左右,扩大了十倍。
2003年3月,一开学,学校下达了通知,我校要接受教育部的评估,这在我校发展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这一年,我被任命为数学教研室主任。这一年的工作,赶上了前面几年总的工作那样多,在评估专家进校的日子里,我还记得那一周,每天都是晚上10点下班,到家就睡觉,早上7点就乘车到校。全校上上下下,不懈地努力,使我校顺利地通过了评估,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5年,基础部由原来5号教学楼分散的办公室,都搬到了7号实验楼,4层是办公室,5层是物理实验室。这时候基础部已经改名为数理系了。已经有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和材料物理专业两个专业了。因为是刚开始办专业,还没有成立专业教研室,我作为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的同时,还负责我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办学。从最初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安排都需要细心准备,我自己也为该专业学生上了几门专业课。
2007年1月,我被学校任命为数理系副主任,成了学校的中层干部。从这年开始,作为系班子成员,自己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这几年里,我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自己的管理能力、领导能力逐渐提升。
从毕业时,1996年参加工作,到2012年,已经十六年了。这段时间,我从一名大学生到高等学校教师,从助教到副教授,从教师到系副主任。个人的成长也得益于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给了我成长的平台、发展的机遇。在这即将到来的六十年校庆的时候,祝愿学校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数理系副主任,副教授)
我们一起走过
滕雅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化大内外,学子茫茫;讲台上下,语声滔滔。想昔日,化工小院,寒舍陋器,看今朝,园林学府,高楼林立,化大如此多娇,引无数青年竞逍遥。
我们一起走过的葱茏岁月、落寞年华,在你我的眼神和微笑中悄悄溜走。它不是随着荏苒光阴而失味的茗茶,而是一坛尘封许久的美酒,在我们庆祝的宴席上,它的香味醺醉了窗边槐树上的喜鹊,随着我们的欢笑声,喳喳叫着飞落下来。
二十六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化工学院工作,带着梦想乘着火车来到沈阳,按照地址找到铁西六马路,可是从兴工街走到云峰街也找不到化工学院的大门,打听路人,皆说你是在找化校吧?没听说化工学院啊?无奈,只好先陪同来的同学去他的单位报到,那单位派人送我找到我的单位,我才发现我刚才问路的时候就站在化工学院的大墙外,只不过她的门很小,而且开在一个小胡同里,所以没人知道。走进大门,看到了一个小院,约五六十米见方,南北东西各有一座楼,院子里是土路,没有水泥地面,我想这可能是学校的后院。门卫介绍说学校放假了,经门卫电话联系后,直接来到北楼里门上写着人事处的屋子,一个瘦高的老人接待了我,简单介绍了情况,然后带我去住的地方。从北楼出来,我回头看了一下这座楼,好像很破旧的样子,我想这里肯定不是学校的主院,随便就问了一句,学校在哪里?老人很迷惑地看着我说,你现在不就在学校里吗?后来我才知道除了家属住宅和学生宿舍不在这个院里,其他全在。来到住处,原来是家属楼,房子是一位刚调走的老师留下的,因为学校没有招待所,所以就用来充当临时招待所了。带我来的人说,因为我的行李没到,不然就带我去青年教工宿舍了。后来我住到了青年教工宿舍里,原来和学生住在一座楼里,只不过五层的楼上面两层住学生,第三层住青年教工,第二层的大部分被外边的人家住着在走廊做饭,少部分也住青年教工,第一层则全部住着外边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因为学校之前搬迁到抚顺去了,所以部分房屋被外边的人占领了。因为当时住房是公有制,而且住房极其紧张。
和我同年来到化工学院的有三十多人,我们受到了学校的热烈欢迎,记得当时的校长专门为我们召开了一次茶话会。我们这些年轻人逐步进入了工作角色,主要是当助教,白天听老教师讲课,晚上去教室给学生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老教师非常敬业,白天晚上都去,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两年后,我们要开始讲课了,先讲实验,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自己练习,然后试讲,老教师提出批评意见,改进,然后再试讲,再改进,再试讲,每个人都得过两三遍关。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那些兢兢业业的老前辈们!没有他们一遍遍的把关,怎有我们日后讲台上的熟练自如。最重要的是,他们把认真做事的态度传给了我们,变成了我们的习惯和化大的文化。
岁月流转,光阴似箭,转眼十年过去了,当年同来的人大部分离开了,我留在了这里。学校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进,新建了教学楼,配备了语音室,而我们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自从我来的那一天就是最好的,并且一直是最好的,这要归功于王克钦老师等老前辈们,当时在那个年代他们对实验室的设计是非常超前的,即使当年的重点大学也少有本科教学带全封闭通风厨的实验室。即使我们现在的有机实验室依然有他们当时设计的影子。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因为之后的高校扩招,涌进了大量学生,一个屋子里三十多人同时做有机实验,如果没有通风厨,毒性气体无法扩散,那是很危险的。
转眼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工作重点逐步往西院转移,直至2002年全部迁入西院。刚到西院时,一片荒漠,记得去上课走在校园里,春天的风卷起黄沙在眼前形成一道高墙,特像西部电影的场景。后来我们在校园里种树,挖下去的坑全是沙子没有土,听当地的老农说,这地方古时候是河道,难怪挖完树坑鼻子耳朵嘴里全是沙子,回家洗完澡吃饭还牙碜。现在每当走在绿草如茵的校园里,我都倍感珍惜。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岁月的年轮像是一盘黑色的唱片,在旋转中播放我们内心深处的旧日深情。我熟悉的朋友同事随着岁月的流转一个一个地到了退休的年龄,逐渐地离开了我们工作的圈子,我倍感不舍。我们的学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科研设备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好了。这期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一个里程碑,先进的教学手段逐步取代了手书黑板;这期间,有几个卓越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黑龙江的小伙儿褚国彪,坚韧不拔,目标远大,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大四一定要报考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当年没考上。两年后,我在南开大学开学术年会的时候,坐在会场里一回头发现后面坐的竟然是他,一问才知道他已经是天津大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原来他虽没考上军事医学科学院,但毕业后一直在那里给老师做实验并坚持学习,后来考上了天津大学。另一个是化工学院奇才华远达,一个湖北小伙子。来到化工学院时他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大三的时候到了应化系,我不知道他怎么过来的,也从没问过,但是他们门功课优秀,听他的同学说几乎每次评奖学金他都是特等奖。我是在给他上大三的选修课时与他结识的,后来他就经常来找我,毕业的时候他考上了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一个在中国科学院排名前三甲的单位,中国有机化学界最高殿堂,历来是北大、复旦、南大、科大学子的竞争之所。难得的是,他带动了他周围的一拨人,他同寝室的人几乎都考上了很好的研究院所或大学的研究生。真诚地祝贺他们!他们给了我坚定的信心,那就是化工学院出人才!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们就经常成为我激励学生的素材,而且屡试不爽,几年来不断有学生(不一定是优创班的)考上理想的院校,比如冯汉文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庞艺川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他们都是普通班的学生。
星月落朝阳,暮霭继黄昏。湖里影映着斑斑点点的路灯,在星星的周遭同样的明亮,分不清谁是谁。那盒“唱片”依然在旋转,我想从中找回过去。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多想继续走在我们一起走过的路上!
(作者系应用化学学院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