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
时光荏苒,2012,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化大迎来了她六十岁生日。六十年风雨同舟,积淀下的是“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底蕴,六十年上下求索,弘扬的是“喻理求真,强学力行”的校训,六十年星火传承,谱写的是化大绚丽辉煌的篇章。在喜迎化大六十华诞之际,我的耳畔总是不自觉响起:“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的歌声。翻开相册,定格在画面中的是我与化大共同成长的苦辣辛酸。
蓦然回首,我在化大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二十五年,曾经的一段段记忆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难忘我与化大的情缘。想当初那个青涩的我,大学毕业、派遣、离校、回校、改派……历经磨难,在那个略带炎热的夏天,“一相情愿”地闯进了化工小院,开始了我“为人师表”的从教生涯。还记得与鬓发斑白的老教授一起做准备实验的日子,他们从教数十载,对于一个简单的本科生实验还是那样一丝不苟,从来都是亲自做准备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严谨的师德风范为我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课,成为我作为教师一生牢记的信念,也使我真正理解了“喻理求真,强学力行”校训的内涵。
难忘我在化大精彩的人生体验。还记得受学校委派,我抛下不到两岁的女儿,去阜新泡子镇社教。我要向农民宣传长效磷肥的好处、解答旱稻种植的难题。我亲自种植蔬菜,选种、播种、施肥、养护、采摘,享受自给自足的农家乐趣;还有老鼠上床时害怕的尖叫……不一样的经历,积累了我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还记得环境工程专业评估,我主讲专业公开课,所有评委一致赞誉:“来我们学校吧,我们就缺这样的老师!”这坚定了我一生的职业信念——做一名好老师,我更加热爱人民教师这个岗位,更加热爱你——化大。
难忘化大师生的浓浓挚情。曾经与同学共度元旦,和面、剁馅、包饺子,一起聆听新年的钟声;曾经在青年教工宿舍打扑克、聊天到天明;曾经周六周日去食堂帮厨,体验生活百味;曾经在青山沟、镜泊湖、兴城海滨,留下串串笑语欢声……亲情的融融暖意温暖着我。时至今日,学生们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一句节日问候、一声祝福,老教师的一句关怀和保重,常让我泪眼婆娑,激情萌动。化大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地方,许多种情感在心中荡漾……
难忘我在化大的创业艰辛。八方求助、独立设计,1997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正式招生,1998年成立环境工程教研室,圆了我到化院十年回归本专业的梦。2000年化院搬迁,所谓“破家值万贯”,旧的试验台不舍得丢掉,教研室同志们自己刷油漆,铺瓷砖,改头换面,今天还在使用。大件搬不了,小件自己随时带!新校园铺路、植树,都是大家休息时间自愿参加……为学校节约大量资金。2002年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第一任院长的殊荣增加了我的归属感和进取热情,“零起点,高起步”,“夯实基础,做大做强”,“锐意求突破,创新谋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前行。2003年教学评估,我加班加点,全心投入……环境工程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艰辛的努力换来了笑语盈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化大精神已经根植于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性。
难忘我与化大共同成长的历程。是化大内涵建设的需求让我有了读研的冲动,完成了自身素质第一步的提升;是化大对高学位高水平人才的渴望,成就了我的博士梦。从助课到主讲八门理论课,从本科生教学研究到硕士、博士生指导,第一次上讲台的紧张恍如昨日,第一篇论文七次修改正式发表时的喜悦记忆犹新。物换星移,时序更替,化大从当年不知名的小院变成了以化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化工大学学科带头人。六十年悠久的历史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刻下了一批批开拓者和建设者的艰辛跋涉。化大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打造了化大昨日的辉煌;用知识和智慧挺起了化大今日的脊梁;用博爱和文明积淀了化大丰厚的底蕴;用豪情和壮志书写了化大壮丽的篇章。二十五年奋斗的足迹见证了我与化大共同成长的历程。二十五年的所有点点滴滴早已汇聚成一条记忆的河流,流淌的是心灵深处的悸动,是跨越时空的祝福,是怀念、是感恩、是歌颂!
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长歌豪迈待我们挥斥方遒。
回首往昔,我的青春属于化大!是化大这片肥沃的土地给予我充足的养分,使我从孱弱柔嫩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是化大博大的胸襟给我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我成为学校的骨干。展望明天,我的未来属于化大,我愿与化大一起:植桂培兰不仰千种绿,栽桃育李尤钦万顷材。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为化大的发展奉献我的全部!
化大,你是我不悔的选择!我坚信化大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前进,沈阳化工大学
张国光
一九五二年,
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
锁定在这里扎营。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
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奋斗,
一所隶属于化学工业部的部属院校——沈阳化工学院,
在这里诞生,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二年,
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的辽宁科学技术大学,
在这里航行。
一九六二年四月,
回归部属,改回原名——沈阳化工学院。
十年浩劫,亦受磨难,
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八年,
迁入煤都抚顺城,
又得新校名——抚顺化工学院。
一九七七年八月,十年浩劫终结,
一九七八年恢复原校名——沈阳化工学院,
迁回原址——沈阳。
从一九五八到一九九七,
四十年的严谨治学,
四十年的苦心经营,
在化工行业,化院学子已经享有盛名。
质量是学校的办学之基,
特色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学校离不开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更不能没有化院。
一九九八年,
国家调整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化院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归属辽宁省政府管理为主,
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小而精”的办校现状,
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若走出办学困难的瓶颈,
需要到经济开发区去沐浴春风。
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〇年,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里,
占地近一千五百亩,
融学术、园林、艺术于一体,沈阳化工学院新校区在此建设中,
二〇〇一年学校西迁新址终于获得成功。
二〇一〇年的更名大会,
它把学校的发展又带入了一个新的途程,
沈阳化工大学从此诞生。
化大人在战略调整中创造了一个值得称颂的奇迹,
它充分说明这支队伍具有光荣的传统。
二〇一〇年后的沈阳化工大学如鱼得水,
“强学力行,喻理求真”,
已经成为师生的座右铭。
在风景如画的校园里,
到处都充满着朝气,
到处都洋溢着热情。
宏大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冲天而立,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千亩占地彰显胸怀的博大,
满园的花草树木郁郁青青。
万名学子的朗朗读书声,
响穷盛京城。
前进吧,沈阳化工大学,
愿更多的重点学科进入国家一流,
让更多的化大学子一展雄风。
前进吧,沈阳化工大学,
你是盛京大地的骄傲,
化大学子将永远以你为荣!
祝福你,我的母校
——献给沈阳化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鄢利群
2012年是共和国建国六十三周年,是改革开放三十一年,然而对于我来说,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它是我的母校——沈阳化工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日子,这一年,也是我从母校毕业十九周年的日子。
走在大街上,谭咏麟的老歌回响在耳畔:“凄风冷雨中,多少繁华如梦,曾经岁月流走,不留影踪,蓦然回首中,往事恍如烟云……”这首经典的《水中花》伴随着我的年少时光,有欢笑,有惆怅,如今,我已从一个入学时十几岁的追风少年,进入了不惑之年,鬓角的丝丝银发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作为一名从母校毕业并留校任教的老师,我亲眼见证了母校的变化。
1989年秋天,我考入了沈阳化工学院(这个校名是当时的叫法,2010年3月22日正式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那时候考大学,没有现在的升学率高,能考上大学,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这所学校不是重点大学,但我仍对它充满了向往。因为我父亲也是从化工学院毕业的,他对这所学校有种特殊的感情,特地送我来到学校。带着兴奋的心情,我兴冲冲地报完到,便冲到寝室,看到自己的名字用纸片写着贴在上下铺的铁床上层,我三下两下地把床铺好,便躺在上面,望着天花板,心中有说不出来的兴奋,全然忘记了父亲还站在地中间,等着领我去学校各处转转。
报完到的第二天,我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了,随着对学校的了解,我慢慢发现,学校其实并不大,跟我的高中(沈阳一中)差不多,是个名副其实的“化工小院”。学校分为两部分,教学楼、实验楼、阶梯教室及女生寝室在一个院,食堂及男生寝室在另一个院,两个院,相隔大约五百米,每天早晨、中午、晚上的吃饭时间,两院之间的小马路上,总有川流不息的学生,来来回回,很是壮观。小马路上,零星地有些小商贩,卖着一些小零食、糖葫芦、八王寺汽水、娃娃头雪糕,都是我们最钟爱的零食。
开学不久,我迎来大学生活中的第一个国庆节,作为沈阳人,我当然想给全班来自各省的同学们介绍一下沈阳的名胜古迹,以尽地主之谊,于是在我的推荐下,全班来到了北陵公园,参观昭陵,去湖中泛舟,最后带大家品尝沈阳特产“冷面”,以改善食堂一成不变的伙食,但没想到店家的冷面做得极不正宗,十分筋道,咬也咬不动,最后让外省的同学,特别是南方的同学接受不了,连连说:“这哪是面啊,分明就是‘橡皮筋’啊!”还因此“戒”了吃冷面,现在他们再回沈阳出差,都不再品尝这道“美味”了。
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经常举行各种比赛,我是一个体育积极分子,各种活动基本都少不了我的身影。有一次,学校举办足球比赛,我责无旁贷地报上名,这是我的长项啊,上场冲锋在前,进球的感觉太好了。我找出踢球时穿的疙瘩鞋,正在热身,我屋老八却穿着皮鞋在做准备,我一问,才知道他没有专业足球鞋,我又找出一双旧的借他穿上,心想,这回我们必胜无疑了吧,我们的装备如此齐全。那时的操场,与其说是操场,不如说是个宽敞的通道,我们的“操场”坐落于教学楼、实验楼与中心花园之间的空隙中,而且是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都紧挨着,每一个场地面积都很小,根本就不能容纳多支队伍一起运动,经常是这边在踢足球,不一会儿,旁边场地中就飞进来一个篮球,比赛只能暂停。地面铺着柏油,而且还有一些不深的小坑凹,稍不留意,就容易受伤,哪敢奢望草地啊,那只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世界杯上才能有的东西。一会儿,比赛开始了,左突右围,进攻防守,一会儿,我就进了一个球,正在这时,对方已突围到了禁区前沿,作为后卫的老八,一个大脚解围,但被对方的前峰一撞,他落地时一脚踩在了我的脚上,此时偏偏我的脚下有个坑,我一下摔了,只觉得脚面先是麻,紧接着就是钻心地疼,完了,我光荣负伤,脚骨折了,哎,这个可恶的坑啊,真是“坑人”啊。
最逗的还要数每年期末考试前,由于图书馆极小,学生又多,因此不少同学选择回寝室复习,但寝室在规定时间是要熄灯的,不管你是否还需要学习,因此,此时被窝就成了临时自习室,十个人一个屋的寝室,点点手电光,仿佛是一只只的萤火虫。
时光荏苒,稍纵即逝,大学四年,一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陆续分配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我留校任教,每天穿梭在伴随我大学四年的教学楼、实验楼。欢笑、激动、幸福、愤怒,随着我们的毕业,也变成了过眼云烟,但唯一没变的是我们的“化工小院”,依然那样小,依然那么破。
不知不觉到了1999年,传来了好消息,学校准备在张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新校区,规划中的新校区占地将达到1500亩,将于2000年4月动工兴建。经过一年半的建设,2001年11月,沈阳化工学院正式迁入新校区办学,看着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设施齐全的实验楼,包含乒乓球馆、篮球馆、羽毛球馆的体育馆,室外带场边护栏的网球场,带塑胶跑道的体育场,带人工草皮的足球场,三个几层楼高的食堂,全天十八个小时供给师生各种美味食品。宏伟亮丽现代化的图书馆,让同学们永远告别那种打手电备考的日子。这种变化,是我在梦中都不曾想过的,如今就出现在眼前,我真是惊叹于学院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是他们为我们的化工小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经常漫步在学校的花园小径中,那里的风景能让我放松心情,忘却一天工作的疲劳,我经常驻足在学校的操场边,看着生龙活虎的学生、在场上奔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我,青春激昂。
母校已于2010年3月22日正式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从1952年成立至今,母校已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看着母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衷心祝愿我的母校能坚持特色育人,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优良传统和“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精神,向着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祝福你——我的母校!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