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校庆抒怀(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生的情缘

    ——祝母校六十华诞

    姚慧

    沈阳化工大学即将迎来六十岁生日,虽然我今年四十岁,但可以说我与化大已经共同走过四十个年头。我确实跟沈阳化工大学(原沈阳化工学院)有很长的情结,因为我父亲就在化工学院工作,我从出生到现在几乎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我的一生已经和这所学校融为一体,这种情结会一直伴随着我,在我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这种烙印、这种痕迹将伴随我永远永远。

    我与化大的情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我出生到高中毕业。打我记事起,我家就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那时的宿舍就是筒子楼,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十四平方米的屋子里,晚上睡觉都要安上活动床。没有厨房,在房门过道的对面就是灶台,水池子和厕所在走廊的尽头。虽然,现在看起来条件不好,可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房子至少是带暖气的,而且有自来水,房间里还有木地板。所以,在那个年代里,这种条件还是比较令人羡慕的。我们这个走廊里住了十户人家,都是学校的职工,所以每天早、中、晚大家都在走廊里做饭,特别热闹,大人们一边做饭一边谈论着学校的事情,我们小孩子则聚在一起不是在院子里玩,就是挨家串门,整个走廊除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锁门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可以随便出入的。记得那时每天都玩得非常开心。

    1978年我开始上小学了,那时正值“文革”后恢复高考,学校也大规模开始招生,记得那时的大学生都穿着米灰色的校服,胸前别着白底红字的校徽,教工的校徽是红底黑字的。1981年学校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我们家搬到了学校南面的家属楼,住在六楼,那时学校只有几座老的办公楼和教室,南面的教学楼还没盖起来。所以,站在我们家的北阳台上正好可以俯瞰整个校园。记得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学生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晚上学校的教室都灯火通明的,我记得爸爸经常晚上去教室进行答疑,通常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到家里。那时正赶上“文革”之后,学生的年纪差别也比较大,但都非常用功,也很认真。所以,常听别人提起这几届的学生都很优秀,有许多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或在工作岗位上表现非常杰出。可能是耳濡目染,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上了中学,然后如愿考上沈阳化工大学。

    这样,在1989年我作为一名学生进入沈阳化工学院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与化大情缘的第二个阶段。大学生活对我而言可能和许多其他上大学的学生感受不一样,因为我从小就对学校非常熟悉,并且由于家离得太近了,虽然有宿舍床位,可是几乎大学四年里没有在学校宿舍住上一个月,没在食堂吃过饭,所以从开始念大学到大学毕业对于我来说几乎没有适应期,也没有什么特别感受。但是我的同学说我没有体会到集体生活的乐趣,现在想想也确实是有些遗憾。大学四年的生活虽然有些许的遗憾,但是总的来说是美好的。那时,学校已经盖起了南面和东面的教学楼,可是学校的面积还是很小,所以我们同学私下里都称学校为“化工小院”。

    那时,我们都很单纯,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把功课学好,期末考试成绩如何提高。学校的学风很好,老师都非常认真严格,我们学的是工业分析专业,所以每个星期的每天下午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虽然过了二十年,现在我还能记住大部分给我上过课的老师的名字,尤其是专业课的所有老师。记得教我们无机化学的老师叫黄克之,好像是印尼华侨,上课非常认真,板书也很漂亮。还有助课的郭虹老师,那时刚分到我们学校,也才刚刚结婚,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那时她穿件红色的外套非常漂亮。可能这是学生的通病吧,对漂亮的老师印象深刻。物化任闽融老师非常可爱,那时给我上课的时候还很年轻,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上课的时候不仅仅教我们专业知识,还传授我们怎样学习和怎样做笔记。有机的张培成和铁宏老师也都给我们上了两个学期的课程。至于分析教研室的老师我们就更熟悉了,因为几乎所有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或带过实验,所以我们之间的感情是最深的。夏心泉、马厚荣、贺剑章、夏侯宗熙、邵洪、贺晓唯、王秋泉、杨立民、赵书林、刘觉、王康老师等,说起他们的名字就能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虽然他们现在大多已不在我们学校,但是他们的风格、品德都一直影响着我。

    1993年从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那时我以为与学校可能不会再有交集。可是,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我在1994年又回到了化院,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这也是我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学校的第三段情缘。十八年的工作历程,使我从一个青年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这完全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培养,得益于师长们的教导。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之所以能够满怀热情地干好本职工作,除了青年人的工作热情外,主要是学校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影响着我。我一贯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以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感染、激励学生,以“工作业务上的高标准,生活享受上的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把自己的教师职业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去实践、去追求,努力争取做令人满意的教师。也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我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和校“十佳青年教师”。学校给了我很多,我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社会为学校做出新的贡献,以不负学校和领导、师长、前辈们的期望!这是我一生的事业!

    (作者系应用化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从“化工小院”到“化工大学”的记忆

    王贵成

    1989年9月,考上大学的我第一次走进化工学院的校园,满怀憧憬的我看到的是几栋楼围着的一个操场,最标志性的建筑是从校园可以看到的十八层家属楼,当时可是铁西区的标志性建筑,从此我在这校园度过了近十三个年头,熟悉的五层教学楼、八层机电楼、红色老的三层图书馆、医务室、门口的机关楼、阴暗的化工楼、室内体育馆、长长的礼堂等,记忆犹新。我念书时学校有学生不到两千人,教职工不到八百人,每个专业一两个班,男生宿舍在校园外,女生宿舍在校园的一角,起名“炮楼”,大家在这生活、学习,逐渐形成一种叫法——“化工小院”,那时我们最大的向往是有一个大的校园,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广阔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1995年学校开始建设“西院”,学校有了“东院”和“西院”的称呼。那时占地并不大,只盖了一个食堂(现在的老食堂)、一个教学楼(宿舍和教师办公在一起,现在的1号教学楼)、一个操场,设施非常简陋,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艰苦,那时“西院的风土”是非常著名的。1998年开始,学校进一步征地,开始全面扩建西院。记忆中,沙土地上建起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操场、办公楼、新食堂等;记忆中,风沙中我们一起植树,绿化西院环境,那一片树林至今还在围绕着学校,每当我经过,我都会深情地看看他们,虽然它们长得不是那么好看,但他们代表着我们对学校的一份感情。

    2002年,我们开始从东院向西院搬迁,离开我熟悉的“化工小院”,它要被拆除,建设商品住宅,我们好多人拿起相机,留下最后的回忆,我们舍不得呀!那棵校园中心的老树至今还保存在新小区内,每次走过,我都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搬迁的日日夜夜,我们都经历了好多熟悉东西的舍弃,特别是一份情感的舍弃,十多年的岁月,谁没有感情。一天天看着新校园的变化,从风沙漫天到绿草片片,从基础设施简陋到生活设施完善,处处都能看到“化院人”的奉献。化院大了,内涵多了,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区了,教师的工作环境改善了,处处充满发展向上的气息。

    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实现,“化院”要变大,现在大了,但化院还要变强,我们盼望着“大学”的校名,经历近十年的奋斗,2010年“化院”终于变成“化大”,沈阳化工大学是一种追求,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新校门从“沈阳化工学院”改为“沈阳化工大学”那一刻,我激动了,经历二十多年的风雨,我看到学校从“小院”到“大学”的转变,想说的很多,心里为学校的发展自豪,希望学校更好、更强。

    四十年校庆我是在“小院”上学时经历的,大家在一起感觉比较拥挤;五十年校庆我是在新校区“大院”经历的,学校虽然大了,但那时学校还不漂亮,设施还不够齐全,大家一起感觉似乎缺些什么;现在我们要经历六十年校庆,大家应该感觉到“大学”的气息,我们发展壮大的气势,让我们记住更多学校辉煌的历程,激励我们开拓前进。

    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化大”新的美好前程!

    (作者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风雨六十载

    ——化大涅槃

    王军

    没有绚丽的辞藻

    没有动听的口号

    唯有一颗滚烫的心

    献给我亲爱的化大!

    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六十周年快乐

    回首1952年

    我们翻开了校史的第一页

    从此,我们风雨兼程

    我们披荆斩棘

    曾记否

    全校师生不畏艰险

    将我们神圣的伊甸园筑就在这曾飞舞着黄沙的土地上

    植下了这一株株花与木

    留下一行行蹒跚的脚印

    曾记否

    学校领导

    他们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上

    呕心沥血、历经沧桑

    写下一行行感人至深的诗行

    终于

    历史延续到2012

    教育改革的大旗挥舞到这青春的校园

    学校领导的悉心呵护

    给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校师生

    走上阳光大道

    化大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

    1952—2012风雨六十载

    弹指一挥间

    学校变化万千——

    沈城之疆、凯歌高奏

    校内校外、捷报频传

    1952,我们自信满满,意气风发

    从此,我们走上了“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道路

    今天,我们回望走过的路,辉煌已成过去

    自此,每天都是起点

    从此,化大的园地里

    共传一个心声

    老师说: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说: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

    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家长说:

    孩子交给你们我放心

    是啊!我亲爱的化大

    谁不为你刮目相看

    谁不为你由衷呐喊

    你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你给了学生一张象牙塔的门票

    你给了家长一张放心满意的答卷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

    愿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

    愿我们学校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我们一起把世界的天空点亮

    ——为化大六十年校庆而作

    孔凡飞

    你的校址几经辗转,

    你的校名几经变换。

    你兼容了八方,

    积蓄成长的力量。

    内涵是你坚实的脚步,

    特色是你不倒的脊梁。

    如今你以海纳百川的气概,

    屹立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沃土上,

    播种新的希望。

    沈阳化工大学的校名,

    承载着荣光与梦想,

    在化大人奋进的心海里扬帆远航。

    我们汇聚在这里,

    肩负着建设祖国的理想,

    我们挚爱这个地方,

    这里让我们,

    浸润着人文之风,

    沐浴着科学之光。

    我们是国家的栋梁,

    青春不再迷惘。

    勤奋、求实、进取、创新

    是我们前进的航向。

    强学、力行、喻理、求真

    是我们永恒的信仰。

    我们一起成长,

    在新世纪的征程上。

    哪怕经历再多的风雨,

    又能怎样?

    我们相信,终有一天,

    我们会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让我们的名字,

    把世界的天空点亮。

    (作者系社科系副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