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美国佬-译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1年左右,来自美国洛杉矶、在我校担任外教的美国友人斯科特·辛克(Scotty Schinke)女士送我四本美国华裔小说:李健孙(Gus Lee)的《支那崽》(China Boy)和《荣誉与责任》(Honor and Duty),雷祖威(David Louie Wong)的《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和任璧莲(Gish Jen)的《典型的美国佬》(Typical American)。我对这些小说颇感兴趣,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一篇短文《崛起中的华裔美国文学》,然后开始翻译《典型的美国佬》,但译好后未找到出版社落实,译稿便搁在书房里,取消了原想继续翻译《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的打算。1996年,去美国佛罗里达访学,出国前夕,我的恩师、南京大学的张子清教授写信给我,说他正在主编华裔美国文学丛书,可以将我翻译的小说纳入其中,交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但出国在即,无暇校稿。当年的稿子都写在方格稿纸上,不像现在有笔记本电脑可以随身携带,出门修改很方便,只好把稿子寄给张老师,他非常严格,帮我修改了不少误译,而且后来应邀翻译出版了《支那崽》和《荣誉与责任》两书。

    到美国之后,我设法和任璧莲取得了联系。我在南部,她在北部,本想去北部见见她,但通了电话后才知道,她当时怀孕,行动不便,我们于是在电话里作了长时间畅谈,其中涉及小说、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诸方面。她十分健谈,也非常风趣。我问她这些都是从哪里继承来的,她幽默地说,来自她的父亲。她说,她父亲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给她、给他们整个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她兄弟姊妹五位,全在美国常春藤高校求学。中国文化里的那种求知欲一直影响着他们。虽从未谋面,然而她当时谈话的内容和语气至今记忆犹新。在网上搜索,看到宜兴“任”姓家族的名人录,任璧莲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她的中国根之深,尽管她和汤亭亭声称自己首先是美国人,写的是美国小说。

    任璧莲的父亲是宜兴人,后来到美国读工程博士,留在了美国。任璧莲1955年生于美国纽约长岛。按照她父母的设想,三个儿子经商,大女儿从医,全家对她也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她在哈佛选修法律或医学。她喜欢文学,最终选修英语,毕业后在双日出版社工作一年,对此颇感不适,于是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选读工商管理硕士,但又不合她的志趣,只好中途辍学,使父母颇感失望。1983年,在爱荷华大学写作坊(the University of Iowa Writers'Workshop)获得小说艺术硕士学位(MFA in fiction),随后开始文学创作。《典型的美国佬》是她的处女作,此后她陆续发表了《蒙娜在希望之乡》(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爱妻》(The Love Wife)、《谁是爱尔兰人?》(Who's Irish?)、《大世界与小城镇》(World and Town)等长篇小说。曾先后获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奖学金(1988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Fellowship)、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和古根海姆基金会奖学金(Guggenheim Foundation Fellowship)等。

    《典型的美国佬》格调轻快,充满诙谐和反讽。小说主要人物有三:拉尔夫·张及其太太海伦和姐姐特蕾萨。一家在归化美国、抵制美国社会的贪婪和维护自身利益等种种压力和挑战面前,毫不气馁,坚持着对美国梦的追逐。小说的标题体现了张家作为移民在美国所面临的困惑:刚开始,张家人提“典型的美国佬”是因为他们对美国的行为和文化感到了某种蔑视和不适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地开始和这个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机会的文化展开了沟通和协调。同样,他们一家人模仿美国佬(Yankees)的称谓,将自己命名为张家佬(Chang-Kees),而这一命名过程本身也包含了某种矛盾:为了尽早归化美国,他们模仿美国人,想变成美国人,可是在骨子里他们依然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根,因为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到了小说的结尾,和谐的“家庭”观得到了深化,突出了中国文化对于华裔家庭的重要性。整个小说既含有悲剧成分,又充满喜剧效果,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曲折生动的故事吸引读者去深入思考什么样的人才是美国人,美国人应该包含哪些种族和文化要素。这里面既有融合,也有保留,既有冲突,也有调和,既有转换,又有重构,所有这些都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族裔观和刻板印象进行了彻底颠覆。

    王光林

    2015年6月3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